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社會保障制度對經濟的影響

社會保障制度對經濟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3-08 11:06:09

1. 社會保障制度對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那些利弊

1讓人人有了惰性,既然干不幹都有的過,那還奮斗個啥?2拿有錢人的錢去幫助不甘事的人,導致社會出現貧富極端化思想

2. 社會保障對國民經濟及民生的影響,求論文2500字,謝了。

控制人口數量,穩定就業形勢,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既是促進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穩步邁進的基本條件,也是我國深化改革,保持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一項根本性任務。從新世紀開始,我國將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在這個關鍵時期,如何為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創造比較寬松的社會環境,是一個涉及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的重大基礎性問題。

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人口、就業和社會保障三個領域的問題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始終存在著緊密的內在聯系。人口過多是我國諸多經濟和社會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之一,人口數量的持續增長,造成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對可持續發展戰略形成挑戰。勞動適齡人口的不斷增加導致勞動力供求矛盾突出,就業形勢嚴峻,影響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劇了收入差距的擴大。人口老齡化的加速發展又進一步加大了社會保障的支付壓力,對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深刻影響。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不但對社會穩定構成威脅,而且阻礙了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經濟結構的加快調整。人口、就業和社會保障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必須長期面對的重大難點問題。因此,要以人口問題為出發點,從宏觀調控的角度對人口、就業和社會保障統籌規劃,繼續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進一步改善就業結構,擴大就業空間,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就業機制;重點深化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基本滿足城鄉居民多層次保障需求。
社會保障作為一項基本制度,是社會的「安全網」,也是經濟的調節器。從世界范圍看,社會保障已有120多年的發展歷史,歷經多次世界經濟大蕭條而日益完善,顯示出其在調節收入分配、紓解社會矛盾、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國家長治久安方面的強大功能。尤其是在經濟危機條件下,社會保障不僅是消除民眾恐懼、安定人心的重要保證,而且對於拉動消費、刺激經濟復甦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是現代國家的重要標志,也是現代政府的重要職責。

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是新中國建立以後從零起步的。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保障框架體系已初步建立: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項社會保險制度基本建立並逐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為重點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形成,各項社會保障覆蓋范圍不斷擴大,保障水平穩步提高。特別是近些年來,我們進一步加快了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步伐:2003年開始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同年國務院頒布《工傷保險條例》;繼續完善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擴大做實個人賬戶試點,全國普遍實現了養老保險省級統籌;2007年開始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2009年在全國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出台重點針對農民工的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標志著我們正在實現從傳統的家庭保障和計劃經濟時期的單位保障,到今天社會保障的歷史性跨越。

但總體上看,我國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主要問題是:城鄉社會保障發展不平衡,廣大農村地區嚴重滯後;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蓋面比較窄,基金統籌層次低,保障水平不高。尤其是農民、農民工、被征地農民、城市無業人員和城鄉殘疾人等群體的社會保障問題比較突出。這些都要求我們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黨的十七大對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作出全面部署,提出要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到2020年,實現「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標。這是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總體規劃和部署。實現這一目標,關乎國運、惠及全民,造福當代、澤被子孫,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做好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工作,要重點把握好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明確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方針。世界各國社會保障的覆蓋范圍有大有小、保障水平有高有低,這與其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水平有關,也與政治體制和歷史傳統有關。但就制度建設的基本原則和基本保障項目而言,卻是大同小異的。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們總結出12個字,即「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也可以說是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方針。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一項浩大的民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堅持不懈地努力。

第二,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要繼續完善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逐步做實個人賬戶,加快覆蓋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城鎮各類勞動者。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要注意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完善制度,努力加快擴大覆蓋面。改革機關事業單位退休金制度。大力發展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健全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應保盡保,並穩步提高保障標准。加快制度整合,逐步實現基本社會保障制度的統一和城鄉銜接。要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社會保障關系跨地區轉移接續。健全社會保障管理信息系統,建立個人終身社會保障號,並盡快實現全國聯網。

第三,加大社會保障投入。要加快完善公共財政體制,穩步增加財政性社會保障支出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重。財政性社會保障投入要重點向農民、農民工、被征地農民、城市無業人員和城鄉殘疾人等特殊困難人群傾斜。社會保障投入是用人單位、職工和政府的共同責任,要合理劃分三方責任,形成科學的分擔機制。要加快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加強基金征繳,增加繳費收入,強化基金監管。

3. 社會保障制度對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有什麼影響

在現代,無論在哪個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目的都是通過社會責任的平衡和社會義務的實現,對於社會生產方式進行保護。創建社會生產方式與保護社會生產方式是一個問題的兩面,社會經濟制度與社會保障制度就是從這兩個角度形成了推動社會發展的兩股動力。
目前國內有一種看法,社會經濟制度是最根本的社會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僅僅是為經濟制度配套。在以往十多年間,以經濟為中心,配套進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成為社會改革動員的標志性口號。這其實是一種社會制度經濟中心論。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我國的理論界與決策層均未注意到社會保障制度本身是一個需要其他改革包括經濟改革與之配套的獨立運行的系統工程,而是以諸如國有企業改革、財政體制改革、工資人事制度改革等為出發點,配套考慮需要採取什麼樣的社會保障措施,從而將社會保障制度看作可以靈活應對各種經濟困難的萬靈葯膏。
的確,社會保障往往要用經濟手段來解決社會問題,實現社會目標和政治目標,在社會政策與經濟政策交互作用下產生並不斷發展,不過,一個世紀以來的制度實踐表明,社會保障絕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也不能只從效率的角度來評價社會保障,它的確是一個由一國的政治、經濟、宗教、傳統習慣、歷史文化乃至倫理道德、公眾心理等眾多因素的集合影響所決定的社會制度選擇。
其實,正是現代社會保障制度,越過了家庭的藩籬,沖破了行業的局限、打破了地區的區別,使每一個普通人因著參加社會保障而意識到自己與民族國家和社會的緊密聯系,公民權利與公民義務的緊密聯系;使每一屆政府因著社會保障政策的實施或改變而受到來自經濟、政治和社會各種利益集團的壓力,始終處於矛盾的焦點;從而徹底改變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傳統關系(註:周弘,福利的解析—來自歐美的啟示,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奠定了風行全球的當代社會制度的基礎。尤其在當代,體現現代社會的基本主體——政府、企業和社會其他組織、公民個人之間的責任連接關系和利益整合關系的社會保障制度,具有一種單純經濟制度所不可能具備的社會動員機制,它不是依賴單個主體例如僅僅政府的力量進行社會整合,還要將企業部門以及既非政府又非企業部門的所謂「第三部門」的力量統統納入進來,它不是僅僅使得最困難的人群得到救助,而是要使得參與社會保障制度的各方都獲得一定的利益。總之,它體現了一種機制性的社會責任關系(註:周弘,福利的解析—來自歐美的啟示,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換言之,環繞社會保障制度建立起來的社會責任關系體現了社會的基本價值和由此而內生的推動社會發展的社會動員機制。
而在我國,由於社會制度經濟中心論的思想作祟,使得伴隨經濟成長出現的社會貧富差距的加速度擴大,貧困人口增長、社會分配不公等問題沒有可能通過建立系統的社會保障制度框架,梳理社會責任關系,調整社會機制,重整社會利益而趨於穩定,從而導致經濟體制改革所取得的成果無法固化為社會制度,結果使改革如今陷入少部分人得益,大部分人受損的尷尬境地。

4. 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保障制度有什麼經濟意義

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保障制度的經濟意義:

(1)社會保障是宏觀經濟的「內在穩定器」。

(2)社會保障是政府矯正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手段。

(3)社會保障制度可以彌補私人保險市場的缺陷。

市場經濟是效率高的經濟,利潤最大化的原則對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強大的動力,同時,市場經濟也是風險大的經濟,風險造成的社會震盪又會成為經濟發展的阻礙因素。

所以,社會需要一種穩定的機制來緩解、排除這種阻力和干擾,以保障經濟的正常運行,社會保障制度就是市場經濟的一種穩定機制,是作為社會的「減震器」和「安全網」應運而生的。

(4)社會保障制度對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作為一種體系或一種制度,社會保障由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和社會優撫等方面組成。

第一,社會救助。是指國家和社會對遭受自然災害、不幸事故和生活貧困者提供物質援助,它是社會保障的最低層次。

第二,社會保險居於社會保障的核心地位,指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社會成員在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以及遇到其他生活困難時,有權得到國家、社會和有關部門的幫助,主要有失業保險、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

第三,社會福利是社會保障的最高層次,是指國家和社會在居民住宅,公共衛生、環保、基礎教育等領域,向全體公民提供的幫助和服務。第四,社會優撫是對特定階層比如對軍人或軍烈屬的優待和安置,它是一種帶有褒揚、優待和撫恤性質的特殊保障制度。

5. 社會保障制度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

社會保障作用是社會保障功能的外在效果。我國的社會保障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保證社會安定,減少社會動盪

人民基本生活得不到保證,社會就不可能得到安定。為了保持社會的安定,每個國家都採取各種措施,其中社會保障這種措施被普遍採用。在我國,有時會出現決策失誤或管理不善而導致經濟失調,有些企業會在市場競爭中破產,勞動者也會因此而暫時失業,就會造成生活上的困難。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幫助勞動者擺脫或減輕經濟上的困難,消除職工退休、失業等後顧之憂,安定民心,有利於安定社會秩序。社會保障作為國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對消除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工農之間、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之間的差別,縮小各類居民收入的差距,消滅貧困、緩解各類社會矛盾,協調各種社會關系,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2、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生產發展

人類的繁衍發展與勞動力再生產是人類發展的必然過程。社會保障與工資一樣,為勞動力的再生產提供必要條件。勞動力再生產是社會再生產的基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生產的發展,取決於勞動力維持和再生產。而社會保障的實行可使勞動者患病時得到及時治療,較快恢復勞動能力;同時義務教育、職業培訓等又提高了勞動者的勞動技能。因此,勞動者具有健康的體魄、旺盛的精力和較高的技術,就可以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促進生產的大力發展。

3、破除陳舊觀念,配合計劃生育政策

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以及伴隨著社會進步產生的傳統大家庭的分化,大大瓦解了我國傳統的家庭保障功能,相應增加了社會保障的責任和義務。特別是在廣大農村,如果實行健全的社會保障,使勞動者在年老喪失勞動力時能獲得社會的物質幫助和照顧,還可減輕子女贍養老人的負擔,破除千百年來人們養兒防老的觀念,對控制人口的增長,實行計劃生育有積極推動作用。

4、協調各方關系,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社會保障為社會成員提供多方面的物質生活保障和精神生活保障,徹底解除了勞動者的後顧之憂,必然會促使勞動者自覺地參與競爭,並更有效地為社會工作。同時,社會保障制度是以互助共濟為主要行為方式的制度,其實質就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社會保障在橫向上是各種社會成員間的彼此互助、互濟;在縱向上則是不同年齡勞動者之間的代際贍養、撫育,是代際互助、互濟,這有利於社會成員間的團結,有利於代際的溝通和交流,有利於社會公德、道德觀念的維護和延續,可以促進社會成員、社會各階層為共同的利益而努力工作。這是先進道德觀的體現,有利於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形成團結互助、同舟共濟的良好社會風氣。
對於我國來講,主要是解除了消費的後顧之憂,能擴大消費,刺激生產,因為我國經濟發展制約因素之一就是大家為了解決房子,看病,教育等問題就無法去消費大量的其它消費品,

6. 福利經濟學對社會保障制度發展會產生什麼影響

一、對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調節作用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社會保障對經濟發展的調節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可以調節社會總需求,平抑經濟波動。當經濟發生危機時,職工的失業率就會上升,個人收入減少,生活水平下降。這時失業保險和社會救濟對失業職工經濟上給予補助,有助於提高社會購買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復甦;當經濟發展高漲時,職工失業率下降,不僅個人收入增加,社會購買力增強,而且社會保障支出相應縮減,基金規模增大,能夠減少社會總需求的膨脹,使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達到平衡。因此,社會保障以支出為手段,調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有效抑制經濟過熱或過冷現象,促進和保持國民經濟良性發展。二是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基金長期積累,在保證基金安全的情況下,實行多渠道投資營運,不僅能使基金保值增值,而且有助於資本市場的繁榮。三是社會保障把每個人的生存權、發展權放在首位,特別是在勞動者喪失勞動能力、沒有收入的情況下,給予資助,在維持其基本生活的同時,還通過生育保險、撫育子女和教育津貼等形式,對勞動力再生產給予資助,以提高勞動者的職業素質,適應市場用人需求。因此,國家通過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實施社會保障措施,不僅可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達到熨平經濟周期的目的,促進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二、為經濟發展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通常情況下,我們稱社會保障制度為社會的「安全網」和「穩定器」,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1.化解市場經濟中的人生風險人的一生會遇到各種風險,如生、老、病、死、失業、傷殘和意外傷害等等,這些風險有的是我們一生不可避免要經歷的或必須面對的,有的是不可預測的。這些風險對個人是一種困難或災難,如果集中到社會上,則會成為諸多的社會問題,長期積累則可能引起社會矛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可以一定程度上化解人們遇到的風險、遭遇的困難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矛盾可以起到化解作用。2.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社會保障是國家通過立法,積極動員社會各方面資源,保證無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種意外災害的公民能夠維持基本生活。一般來說,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貧困低保等制度的建立,使廣大老百姓在年老或發生困難時能獲得救助,不僅解決了吃飯問題,而且減少或降低了承擔各種意外、疾病帶來的經濟壓力和養老壓力,消除後顧之憂、危難之憂,民心相對穩定,社會也就比較穩定。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民能有飯吃,生活有保障,不至於因為生計鋌而走險,危害社會,則天下安定。3.推動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手段以濱海縣在本世紀初全面實施企業改制為例。當時,全縣有200多家企業申請破產,導致3萬多名職工下崗失業,2萬多名退休人員拿不到養老金,長期積存的社會矛盾激化,曾有六七百名職工集體上訪,圍堵了縣域境內的204國道,使企業改制舉步維艱。縣委縣政府加大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全面貫徹落實國家一系列社會保障政策法規,並多方籌集資金,將下崗失業職工全部納入失業保險,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實行社會化發放,2005年又將所有困難企業退休人員納入醫療保險,解決了職工的後顧之憂,使企業改制順利進行。可以說,如果沒有社會保障,我縣的企業改制是無法進行的,企業退休人員的生活沒有保障,必然激化社會矛盾。因此,實行社會保障制度,提高社會整體福利,是推進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手段,可以從根本上維護社會穩定。三、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消費需求消費是整個經濟鏈條上最後一個環節。有經濟學家研究表明,投資每增長一個百分點,能拉動經濟增長0.2%,而消費每增長一個百分點,能拉動經濟增長0.8%,是投資的4倍。因此,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有助於提高民眾的收入,增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增加了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提高了社會購買力。因為,低收入人群是公共消費的主體,對低收入人群實施救助,改善他們的收入狀況,可以提高他們的生活消費,擴大公共消費,以致拉動經濟增長。二是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適當提高社會保險支付標准,發揮其拉動消費的作用。正常情況下,社會保障支出規模取決於社會保險的覆蓋面和支付標准。根據大數法則,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增加社會保障基金積累,不僅增強社會保障抗風險能力,而且能適當提高支付標准,使之與當地經濟發展、收入增長、消費水平、財政能力、物價水平等相適應,使保障對象的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提高,可以增強他們的消費信心,提高購買力,促進消費需求。三是政府增加財政投入,提高社會保障制度的可持續性,增強群眾的消費信心。隨著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消費需求也在不斷提高,政府應根據經濟增長速度,增加對社會保障的投入,適當提高社會保險項目的支出標准,增加群眾收入,滿足其消費需求。比如,我國已連續十一年提高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發放標准,縮小了企業退休職工與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收入差距,對提高他們的消費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四、促進再就業失業保險制度不僅保障失業職工的基本生活,而且對再就業的促進作用十分明顯。一是預防失業,有效化解市場經濟條件下引發的階段性風險。近年來,隨著失業保險基金積累較多,一些地方政府不僅對征繳費率進行調整,而且允許困難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緩繳失業保險費,或採取集中減征的法,幫助困難企業穩定就業崗位,還對困難企業實行社會保險補貼和崗位補貼,有效預防職工失業。二是提供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失業者再就業能力。隨著經濟和科技不斷發展,企業用工要求也在不斷上升,以致缺乏專業技能的失業人員再就業十分困難。而失業保險可以提供失業者免費培訓的機會,承擔了再教育成本,避免因失業者能力水平低下造成「就業障礙」,減少勞動力留滯,促進其盡快實現再就業。三是扶持鼓勵創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運用失業保險基金對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支持,實行創業帶動就業崗位補貼、創業者社會保險補貼、小額貸款貼息、創業培訓補貼等,以此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同時,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有利於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縮小貧富差距,從而實現收入分配公平。鑒於社會保障制度的這些功能和作用,我們應努力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為促進經濟發展和實現社會公平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撐。

7. 社會保障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

(1)保障基本生活。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是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前提,也是社會保障最核心的功能。國家建立社會保障體系,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免除勞動者的後顧之憂,不僅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需要,也是人權保障的重要內容,是社會進步的體現。如今,社會保障已經成為自際公約和絕大多數國家法律明確規定的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

(2)維護社會穩定。19世紀資本主義國家之所以要創建社會保障制度,其根本原因就是要以此鞏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緩和階級矛盾,維護資產階級政權的統治和社會穩定。所以說,社會保障工人階級長期斗爭的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社會主義在許多國家取得勝利,促使資本主義國家政府更加重視社會保障,不得不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其根本目的就是緩和階級矛盾,維持資產階級統治。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是解放、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9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實行社會保障,有利於縮小社會貧富差距,增進社會整體福利,是社會主義國家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一項重要手段,從而從根本上維護社會穩定。

(3)促進經濟發展。首先,社會保障可以調節社會總需求,平抑經濟波動。當經濟衰退而失業率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時,失業保險和社會救濟有助於提高社會購買力,拉動有效需求,促進經濟復甦;當經濟高漲而失業率下降時,社會保障支出相應縮減,從而使即期的社會總需求不致過度膨脹。而且,政府可以通過調整社會保障費(稅)率和待遇支付標准,主動調節社會總需求,減少經濟波動。其次,社會保障基金的長期積累和投資運營有助於完善資本市場。第三,社會保障確保勞動者在喪失經濟收入或勞動能力的情況下,能維持自身及其家庭成員的基本生活,保證勞動力再生產進程不致受阻或中斷。同時,國家還可以通過生育、撫育子女和教育津貼等形式對勞動力再生產給予資助,以提高勞動力資源的整體素質。

(4)保持社會公平。社會保障是市場經濟國家保持社會公平的一個重要手段,其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保障全體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會發展過程中因意外災害、失業、疾病等因素導致的機會不均等,使社會成員在沒有後顧之憂的情況下參與市場的公平競爭;二是通過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的風險共擔,實現國民收入的再分配,縮小貧富差距,減少社會分配結果的不公平。

(5)增進國民福利。社會保障的最初含義是"救貧"和"防貧",即保證所有社會成員至少都能享有最低的生活水平。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社會保障的內容在不斷擴充。現代社會保障不僅承擔著"救貧"和"防貧"的責任,而且還要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更廣泛的津貼、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從而使人們盡可能充分地享受經濟和社會發展成果,不斷提高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質量。

8. 1、社會保障制度的社會功能和經濟效應表現在哪些方面

社會保障制度的社會功能: 社會補償功能: 社會穩定功能: 社會公平功能: (一)保障基本生活:國家建立社會保障體系,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免除勞動者的後顧之憂,不僅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需要,也是人權保障的重要內容,是社會進步的體現。 (二)維護社會穩定: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是解放、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實行社會保障,有利於縮小社會貧富差距,增進社會整體福利,是社會主義國家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一項重要手段,從而從根本上維護社會穩定。 (四)保持社會公平:社會保障是市場經濟國家保持社會公平的一個重要手段。其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保障全體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會發展過程中因意外災害、失業、疾病等因素導致的機會不均等,使社會成員在沒有後顧之憂的情況下參與市場的公平競爭;二是通過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的風險共擔,實現國民收入的再分配,縮小貧富差距,減少社會分配結果的不公平。 經濟效應: (一)社會保障為經濟增長提供稀缺的人力資本 社會報章制度可以調節勞動力的供給,提供人力資本。在發達的工業化國家,人口增長率逐年下降,甚至出現負增長。與此同時,這些國家又面臨著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的趨勢。為此,一些國家利用社會保障,建立生育、撫育子女和教育等津貼的形式,對勞動力再生產給予資助,鼓勵勞動力再生產。與發達國家正好相反,中國人口多、出生率高,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減輕人口壓力。為此國家採取對獨生子女家庭予以補助,並通過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使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從而抑制人口數量的盲目增長。通過義務教育、希望工程、獎助學金制度等,幫助、鼓勵適齡人口受教育,從而提高人口文化素質,為經濟增長提供人力資本。 (二)社會保障為經濟增長提供充足的資金,並促進資本市場的發展 社會保障基金對經濟發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對資本市場產生影響。這些影響包括:增加資本市場的總供給;通過資產組合選擇,對資本市場中其他投資者的資產組合產生影響;促進金融工具的創新。這些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資本市場走向成熟與完善。 (三)通過社會保障收支調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從而熨平經濟周期 通過運用擴張性財政政策,擴大財政支出,增加社會福利,提高工資一則功能家勞動者收入,促使有效需求增加,使國家擺脫經濟危機。由此可見,國家可以通過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實施社會保障措施達到熨平經濟周期的目的。 現收現付的社會保障制度還對經濟具有「自動穩定器」的作用。通貨膨脹時,人們的貨幣收入增加,按照既定的稅率繳納的社會保障稅自動增加,減少人們的可支配收入,從而抑制了過度需求;經濟蕭條時,失業保險及其他社會救助方案又是人們的收入增加,刺激有效需求及就業增加,從而達到刺激經濟的目的。

9. 社會保障對經濟的影響

社會保障對經濟有一定的影響但是社會保障的話是保障國民基礎經濟的發展的生存好處有助於國民經濟

10. 社會保障制度對經濟影響都有哪些。具體的體現

增加收入,穩定社會,刺激消費,促進經濟發展。

閱讀全文

與社會保障制度對經濟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