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3-08 16:49:17

㈠ 科技創新對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什麼重要意義 政治

1.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著眼於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安全對科技進步的重大需求,面向國際科學技術前沿,在我國具有相對競爭優勢和國家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戰略性高技術領域,超前謀劃、突出重點、整合資源,高起點、高水平地建設12項戰略性、標志性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取得一批具有重大科學意義的創新性成果、緩解資源環境約束、突破戰略性高技術產業的科技「瓶頸」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同時要探索和創新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機制、管理機制和使用機制,保證資源共享、充分利用,切實發揮科技基礎設施的公共效益。

「十一五」期間重點建設散裂中子源、強磁場裝置、大型天文望遠鏡、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航空遙感系統、結冰風洞、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路、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評價設施、蛋白質科學研究設施、子午工程、地下資源與地震預測極低頻電磁探測網、農業生物安全研究設施等12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2.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工程。

構建布局合理、開放高效的科技資源共享體系。以改革為動力,以資源共享為核心,積極探索新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打破資源分散、封閉和壟斷的狀況,不斷提高我國科技資源的利用效率。加強統籌規劃,在國家層面上做好科技資源共享的頂層設計。結合我國各類科技資源的特點,借鑒國際相關標准和規范,制訂法規規章、技術標准和管理制度,確保在不同部門、地方和單位間實現共享科技條件資源。充分運用信息、網路等現代技術,對科技資源進行戰略重組和系統優化,促進全社會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推進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設施的共建共享,逐步形成全國性的共享網路;改善現有的野外觀測台站觀測環境和科研條件,形成一批聯網運行和資源共享的綜合性、專業性野外觀測實驗基地。整合和完善國家種質資源庫、國家實驗材料和標准物質資源庫、國家岩礦化石標本和生物標本資源庫(館)。構建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國家科學數據中心群,推動面向各類創新主體的共享服務網建設,形成國家科學數據分級分類共享服務體系。建設數字化的科技文獻資源庫,促進相關部門、地方科技文獻網路系統的對接和共享,構建種類齊全、結構合理的國家科技文獻資源保障和服務體系。選擇若乾重大科學領域構建網路實驗環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公共網路基礎設施,營造服務於全社會科技創新活動的跨地域、實時的網路協同環境。

3.知識創新工程。

建設若干高水平的科研機構和研究型大學。發揮科研機構和大學的創新源頭作用,加強科研機構和大學的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設施建設,促進科研機構和大學的聯合,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科學研究基地。發揮大學和科研機構在培養優秀創新人才方面的作用,將自主創新基礎設施建設與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相結合,構築高水平人才培養基地。

全面推進中科院知識創新三期工程。以提高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的能力,提高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知識基礎和技術支撐的能力,提高保障國家安全、應對世界新軍事變革的能力為目標,發揮多學科綜合優勢並進行系統集成創新,進一步推進新興、交叉學科等的形成,建立有利於人才脫穎而出、合理流動、人盡其才的機制與環境。面向基礎研究,建設依託大科學裝置的綜合研究基地。面向戰略高技術開發,建設信息、空間、先進能源、先進製造與新材料等科技創新基地。面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相關研究,建設人口健康與醫葯、先進工業生物技術、現代農業科技、生態與環境科技、資源與海洋科技等科技創新基地。

實施高校科技創新工程,加強高校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強化科技創新與高等教育的緊密互動與結合。發揮高校在學科齊全、人才密集、學術思想活躍以及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緊密結合等方面的優勢,實施學科交叉、綜合集成戰略,建設若干跨高校的科學研究中心,促進高校間的優勢集成,強化高校創新基地的綜合性、交叉性,提高國際化水平。組建一批科研設施精良,創新人才匯聚、學術氛圍寬松的綜合性、開放式、國際化的大型原始性科技創新基地。注意發揮行業、地方等高校的特色和優勢,進一步促進產學研結合。實施拔尖創新人才引進和培養計劃,完善人才培養設施,構建定位明確、層次清晰、銜接緊密、促進優秀創新人才可持續發展的培養和支持體系。

4.技術創新工程。

建立產業自主創新的基礎支撐平台。以建設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目標,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主線,圍繞《科技規劃綱要》確定的重點任務和重大科技專項,在加快高技術產業發展、節約資源能源及提高開發利用效率、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提升裝備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四個重點領域,從產業技術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三個層面,加強技術創新設施建設,實施技術創新引導工程。新建一批國家工程實驗室,提升我國產業技術原始創新能力;新建和完善一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提升我國戰略產業和主導產業技術集成創新能力;支持建設和加強一批企業技術中心,提升企業自主研發和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

以加快信息、生物等高技術產業發展,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進程,培育產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在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晶元、集成電路和軟體、下一代網路、新一代無線移動通信、先進計算、信息安全、重大新葯創制、重大傳染病防治、現代中葯等領域,建設若干支撐產業核心技術研發的設施。

以緩解資源、能源瓶頸制約及減少環境污染,保障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在油氣及礦產資源勘探與採收、煤炭高效安全開采與潔凈轉化、特高壓輸變電與電力系統安全、可再生能源、先進冶金工程、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水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建設若干共性、關鍵性技術開發、試驗的設施。

以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推進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為目標,在農業優良品種選育、農業資源高效利用、農產品深加工與食品安全等領域,建設若干先進、適用技術的研究試驗設施。

以振興裝備製造業,推進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改造,實現由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轉變為目標,在軌道交通、船舶與海洋工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製造、大型清潔火電與核電、大型飛機、新材料等領域,建設若乾重要裝備設計、系統集成和先進製造工藝開發、試驗設施。

㈡ 論述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鄧小平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特別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情況下,科技進步更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和決定性制約因素。
1 科技.進步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1)科技進步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先導
粗放經營的本質特徵在於它的低水平技術的重復生產,而集約經營的本質特徵在於它是依靠科技進步實現投入要素綜合利用率的提高使產出趨向於最大化。亦即只有科技進步才有可能實現從依靠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投入進行低水平重復生產的粗放經營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生產要素產出率的集約經營的轉變。從歷史來看,科技作為人類器官的延長,它不但提高人類的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推動人類對資源的加工不斷向縱深方向發展,以小投入換取高產出,實現人類的經濟原則,很顯然,只有現代化生產技術裝備和生物工程技術的產生,才會使農業機械化、電氣化和優質高效、低耗的農業集約化經營出現;只有在幾次技術革命發生之後,現代工業的機械化、專業化、自動化、低投入、高產出的集約化發展才成為現實。
(2)科技進步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動力源
沒有科技進步,企業的生產經營只能依靠勞動力和資本的追加投入來維持低效率的產出,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而實際情形並非如此,因為科技的進步推動了經濟的巨大發展。科技作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主要表現如下:一是科技進步可以促使經濟結構向合理化、高級化發展,提高宏觀經濟效益,推動經濟發展。二是科技進步可以更好地使經濟活動主體實現規模經濟,把企業引上集約化經營軌道。三是科技進步可以提高生產要素的產出率,減少生產成本,實現集約增長。一方面科技進步使生產技術不斷更新,提高生產自動化,專業化程度,從而提高投入要素的利用率,降低產品成木,並增加產品總量,提高產品性能,企業因此實現集約化經營。另一方面,由於科技進步,管理技術亦隨之提高,從而實現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經濟資源的綜合利用率,擴大投入-產出比率。
(3)科技進步為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創造條件
其表現也是多方面的:一是科技進步為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供物質基礎。科技進步推動了人類生產和生存能力的極大提高,創造出日益增多的物質財富,在相同資源擁有量的前提下創造更多更好的經濟效益,同時淘汰那些陳舊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並開辟新技術新產業;二是科技進步可以突破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過程中的各種阻力和困難。
(4)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及其增長方式的轉變具有乘數作用
由於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存在交互使用,科技成果被應用後實現經濟的擴散,這種擴散帶來的是經濟的增長,而經濟增長又將反過來影響科技的研究和開發,這樣科技進步便在科技與經濟的互動過程得以擴張,對經濟增長及其增長方式的轉變過程帶來數倍的影響作用,從而使經濟增長及其增長方式的轉變加速,類似於其它投入要素的乘數效應。從科技進步的角度看,科技發展過程自身具有自我繁殖性和加速性,使得科技進步呈幾何級數發展。
2. 科技進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與優化
科技進步對產業結構變動的諸多影響中,科技進步推動新興主導產業的形成,改變產業結構,從而帶動整個經濟的協調和持續增長是最為重要的。科技進步最先影響的是直接應用科技創新的部門,並使之形成為主導產業。由科技進步推動而形成的主導產業部門,通過前向、後向聯系,帶動了一系列關聯產業的發展,從而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這種產業結構的關聯性變化,主要以原產業內部的結構變化及各新興產業部門的出現等形式表現出來。以科技革命為基礎的主導產業部門的徹底更替,使產業結構發生深刻變革,導致了經濟持續增長速度的劇烈變動。
產業結構的優化實質上是產業間生產要素配置的優化。科技進步能夠影響生產函數,提高其他諸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力,能夠對其他要素產生替代效應,即能夠以相同的諸要素投入量,生產出比以前更多、更好的產品。具體來說,如果技術不變,由於生產要素報酬遞減規律的存在,只有在一定限度內,增加生產要素的投入才能帶來單位要素產出效益的提高,一旦超出這一限度,不僅單位要素的貢獻會大大降低,總產量也會呈下降趨勢。然而,科技進步通過對生產要素的改善而使生產力提高,增加了投入要素的產出量,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收益遞減規律的影響,從而增加產出總量。科技進步改變了產業間生產要素流動的格局,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合理化。
振興經濟首先要振興科技。科學技術已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和決定性因素。特別是在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過程中,技術進步更起著決定性作用。為了更好地利用科學技術促進我國的經濟增長。本文從技術與經濟的結合上, 分析了科技進步在推動經濟發展、經濟結構的變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中的重要作用。

㈢ 科技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力量

科技在以下四個點對經濟發展起重要作用:

1、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隨著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金融市場中收集和分析數據將更加容易,並更多地減少信息不對稱,基於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的交易和投資策略可以重新定義金融市場的價格發現機制,提升交易速度,促進金融市場的流動性,提升金融市場的效率和穩定性,監管機構可以更高效地分析、預警和防範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

2、助力我國金融業「彎道超車」:金融科技中的智能金融技術,利用大數據及人工智慧技術來幫助傳統金融行業節省人力成本,減少員工重復勞動。支付寶、微信支付等金融科技產品已走在了國外金融機構的前列,未來,我國金融機構有望基於金融科技的技術與成果實現「彎道超車」。

3.實現民生普惠:隨著大數據金融、互聯網金融以及區塊鏈技術的普及,金融科技的應用和發展可以讓更多的人尤其是貧困人口以更低成本、更為便捷地獲得金融服務,分享更多實實在在的改革成果。

4、助推「一帶一路」建設:可以藉助金融基礎設施和科學信息技術管理,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分享我國金融科技成果。不同國家文化及政治經濟的差異,使得大數據的互聯互通、金融與經濟數據信息共享備受挑戰,而解決這些難題的抓手將是利用金融科技手段。

(3)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擴展閱讀:

堅持科技創新要做到以下三個要點:

1、要堅持黨對科技事業的全面領導: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在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都作出了重大戰略部署,始終牢牢把握我國科技創新的正確方向。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中,黨的堅強領導是我國科技創新的最大政治優勢和根本政治保障。

2、要牢固樹立「創新是第一動力」的理念:

要真正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定不移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推動尊重知識、崇尚創新、保護產權、包容多元成為全社會共同的理念和重要的價值導向。

3、要大力組織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產業化:

在基礎前沿領域超前布局,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強化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關鍵共性技術、顛覆性技術等領域的研發部署。以更大力度激勵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提升產業的科技含量和價值鏈位勢。突破核心技術短板制約,發揮優勢,調動企業創新的積極性,組織動員全社會力量進行重大技術攻關。

參考資料來源:

人民網-科技在金融發展中的作用

人民網-推進科技創新打造經濟社會發展

㈣ 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技術創新為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動力,為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持,為經濟發展提供保證,為經濟發展提供人才,為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

㈤ 試述科技技術革命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科學上的新發現和技術上的新發明不斷涌現,而當這一進程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則會產生科學技術上的質的飛躍和重大突破,從而推動社會生產、經濟和生活領域發生深刻的變革,我們把人類社會的這一歷史現象稱為科技革命。

一般地說,從18世紀中葉以來,人類經歷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以18世紀末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這次科技革命使社會生產力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以機器大工作代替工場手工業,使人類進入機器時代。第二次科技革命,是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發生的,以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它把社會的工業化提高到一個嶄新階段,使社會生產力進入電力時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發生於20世紀中期,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發展為主要標志。人類面臨的這一新科技革命,將使世界發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它以信息科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等為前沿,以計算機技術、生物工程技術、激光技術、空間技術、新能源技術和新材料技術的應用為特徵,把人類社會推進到信息時代。

1912年奧地利經濟史學家約·阿·能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中指出:「創新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體系,把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重新組合,以獲得潛在的利潤。」技術創新的要領既不同於科技革命,也不同於一般的技術發明,而是泛指社會經濟活動過程中的某種創新活動。如創造新產品、新工藝、採用新的生產方法,開拓新的市場或材料來源,以及實行新的企業組織形式等。技術創新的含義非常豐富,它是技術與經濟的某種聯系,並貫穿於科技、經濟、社會諸多領域的社會現象。一個國家的技術創新活動,與社會體制、產業結構、資源配置、科學研究、技術開發、金融、教育以及國際合作等都有密切聯系。加速技術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是我國科技發展的重要戰略措施。技術創新能力是國家經濟活力和企業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從而成為當今國家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

㈥ 如何發揮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

一、充分認識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當前,經濟發展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競爭最激烈的領域越來越集中在科技創新上。誰能在科技創新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籌,誰就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搶佔先機,掌握優勢,贏得主動。要依靠科技支撐引領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高新技術產業化,依靠科技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全市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二、牢牢把握科技創新的工作重點
(一)培育科技創新主體,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一是要構建企業創新機制。建立有利於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體制和機制,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二是要加快科技型企業發展。通過政策引導、產學研服務和項目支持使之做大做強,成為帶動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龍頭。三是要加快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積極組織申報國家、省級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基金,並在市級科技計劃項目安排中給予支持。四是要加快民營科技企業發展,有效提升民營科技企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
(二)構建科技創新平台,打造產學研結合載體。一是要按照省綜改試驗區的要求,盡快推進科技創新園的建設,使園區成為促進產學研結合的重要載體、成為科技成果及時轉化的重要基地。二是要加強與上級科技部門的溝通協調,強化爭資立項,使科研資源更合理地對接市場。三是要有序推進各類創新平台建設。優先建設以重點實驗室為主的知識創新研發平台,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主的科技成果轉化平台,以新型農村科技服務組織為主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平台,以知識產權交易和創業服務中心為主的科技中介服務平台。
(三)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一要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二要加快承接產業轉移步伐。利用特色資源優勢,促進優勢資源產業轉型升級。三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引進和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通過政策引導,產學研服務和項目支持使之做大做強。四要著力發展農業高新技術。認真貫徹落實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把農業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位置,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強化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建立多元化的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
三、努力營造加強科技創新的良好環境
一是要落實好政策。重點完善鼓勵產學研協同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中小微型企業創新創業、科技人員股權激勵等政策措施。二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各級政府要加大科技研發經費的投入力度,並保證及時到位。要積極通過科技招商等方式引進科技戰略投資,鼓勵、支持企業及其他組織自發建立科技創業投資基金,對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進行投資。企業要保證科技研發經費。金融部門要支持企業技術開發,實現科技與金融的有機結合。三是要提升科技管理的水平。要跳出科技抓科技,跳出部門抓科技,健全重大科技計劃項目決策、評價、監督機制,優化項目管理流程,把科技進步與創新工作納入目標責任考核內容,切實營造科技創新和進步的良好環境。

㈦ 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有哪些貢獻

可以從以下這些角度和方面來理解和分析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加快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能夠提高我國的生產力水平,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途徑。
(2)當前我們面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迫切任務。科技進步能夠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依靠科技進步、管理創新和勞動者素質提高轉變。
(3)科技進步有利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增強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需要,有利於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大家知道,從國際經濟競爭角度來看,當前我國缺少核心技術,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缺少世界知名品牌,而科技發展有利於扭轉這種書面。
(4)我國經濟發展還面臨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科技的進步,有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利於協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建設生態文明。

㈧ 科技創新對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什麼重要意義

一是創新發展。全會提出,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創新發展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驅動是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只有通過創新驅動,中國經濟才能實現由大到強。如果說,黨的十八大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為國家戰略。那麼五中全會則進一步強調了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和基點地位。內涵也大為拓展,由過去強調的科技創新,發展為理論、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創新,涉及到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發展新體制等諸多層面。二是協調發展。全會提出,堅持協調發展,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面對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以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五個統籌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包括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協調發展等。五中全會堅持科學發展觀,提出協調發展理念,除了城鄉區域協調、經濟社會協調,還提出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從字面看,統籌指的是統一籌劃,與兼顧相連,有主次之分,兼顧部分處於無足輕重的地位,容易被忽視,而協調指的是正確處理好各種關系,各種關系處於同等重要地位,沒有主次之分。協調發展與五個統籌相比,范圍更廣,要求更高。三是綠色發展。全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綠色發展是在傳統發展基礎上的一種模式創新,是建立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的約束條件下,將環境保護作為作實現可持續發展重要支柱的一種新型發展模式。包括將環境資源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要素;把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綠色發展的目標;把經濟活動過程和結果的綠色化、生態化作為綠色發展的主要內容和途徑。五中全會公報將生態環保放在了空前的高度,如首次把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並成為基本國策,生態文明首次列入十大目標,美麗中國寫入五年規劃。四是開放發展。全會提出,堅持開放發展,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中國是現有的國際政治秩序、經濟秩序的參與者、建設者、維護者和貢獻者。五中全會第一次提出要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問題,制度性話語權,就是起草、參與制訂游戲規則。中國在上海合作組織、亞信峰會上邁出了制度性話語權第一步,最典型的例子是亞投行。亞投行是中國為世界作出的巨大貢獻,也是制度性話語權的最好嘗試。目前亞投行的簽署國已有53個。中國作為創始國和發起方,首任行長由中方委派,並享有規劃制訂的權力。制度性話語權的成果之一,就是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什麼是利益共同體?通俗地講,雙方簽協議,把各自利益捆綁到一起,互利共贏。中國率先提出「一帶一路」的大戰略。「一帶一路」是不帶硝煙味的合作共贏,是和平崛起的生動實踐。總體來看,「十三五」將呈現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將為世界提供市場機會,開啟「制度性話語權」的新模式。五是共享發展。全會提出,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共享發展,這是黨的全會第一次提出,作為制定十三五規劃的原則。共享發展的本質是發展的均衡、公平與普惠。發展不僅僅是經濟增長,是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的全面進步。共享發展是為了進一步強調發展的公平性,讓人民分享改革發展成果,對於解決目前中國經濟增長中的種種問題,如經濟與社會失衡、城鄉失衡、東西部失衡、民生方面的問題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這是1995年以來中共歷次五中全會公報中首次提到共同富裕一詞,首次提出建設「健康中國」目標,這表明了中央在更大力度上推動社會公平的意志與決心。

㈨ 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影響的例子

因為在戰爭中每個國家都想超越對方,就會耗費巨大財力去發展科技,企圖征服對方,而在戰爭中會毀壞建築設施從而影響經濟發展,阻礙了社會進步

閱讀全文

與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