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一篇關於漢中市漢台區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工業發展狀況的報告
十六大以來漢台區工業經濟率先發展成效顯著
黨的十六大以來,漢台區委、區政府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深化企業體制改革,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積極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多管齊下,標本兼治,加快推進「工業強區」戰略,工業生產高速增長,經濟效益不斷提升,工業經濟規模和總體實力顯著提高,工業經濟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一、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總體實力明顯增強
十六大以來,漢台區工業經濟保持了強勁的發展勢頭,工業生產和經濟效益不斷提升。2006年全區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 53.71億元,比2002年增加 17.86 億元,年均增幅達10.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2006年實現工業總產值42.26億元,比2002年增加23.02億元,年均增幅達21.7%。實現利潤總額 1.69億元,比2002年的-0.85億元增加2.54 億元,實現產品銷售收入 34.44,比2002年增加 14.27億元,增長0.71%,一些主要產品產量增長迅猛,2006年氮肥產量達2.58萬噸、金屬切削機床2334台、水泥90.35萬噸,分別比2002年增長18.9%,2.14倍,和95.1%
二、支柱產業發展壯大,項目帶動成效顯著
十六大以來,漢台區始終以「工業強區」為目標,抓龍頭,帶群體,緊密圍繞機械製造、建材化工、礦產品加工、啤酒飲料、農產品加工等支柱產業,扶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實施了中材水泥2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天元錳業年產萬噸電解錳生產線,青啤漢中公司「五改十」擴能改造,台玻漢中公司硅砂精加工生產線等一大批重點技改項目,工業經濟的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同時鋪鎮機械電子科技產業園,河東店和宗營裝備製造產業園,龍江冶金化工產業園三個工業園區建設進展迅速,漢川集團的大型數控機床建設項目、漢江機床有限公司的滾動功能部件項目等即將落戶園區。2006年上述五行業實現工業總產值 25.47億元,,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60%,其支柱作用更加顯著。
三、招商引資成效顯著,民營工業不斷發展壯大
十六大以來,隨著我區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服務等措施,我區招商引資工作成效顯著,台玻漢中公司、天元錳業、冠興有色冶煉公司等企業成為我區工業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2006年新增工業總產值 0.59億元;另外,隨著國家一系列扶持和鼓勵發展民營經濟的政策與措施的出台實施,民營工業快速發展,成為我區工業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力量。2006年規模以上民營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3.07 億元,實現銷售收入 2.60億元,分別占區屬規模以上工業的34%和31%,春雨公司,成祥米業、始皇機械等已成為民營工業中的中堅力量。
以上情況表明,十六大以來,我區工業不管經濟總量還是結構調整都上了一個新台階,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應看到,我區工業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問題,如創新能力不足、競爭力有待提高,粗放式的增長方式短時間難以根本改變。但只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加快改革開放,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我區工業經濟就一定能夠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
關於對漢中工業發展的幾點思考
2006-02-14
漢中市財政局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漢中工業發展速度明顯滯後,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雖逐年增長,但增速遠遠落後於其他地市。滯後的工業經濟和捉襟見肘的財政狀況始終困擾著漢中的發展。在即將進入「十一五」時,漢中如何加快工業經濟發展、扭轉當前財政困難的局面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對此,我們通過對部分骨幹工業企業的調研,現就我市工業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加快工業經濟發展做一些探討。
一、我市工業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漢中工業經過幾十年發展,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已形成煙酒、冶金冶煉、醫葯、機械製造、建材化工、食品加工六大支柱產業。從近年來整體經濟運行情況來看,發展勢頭好於往年,一些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創歷史新高。2004年,全市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73億,同比增長18.9%;規模以上工業盈虧相抵後,整體盈利3530萬元,擺脫了多年來的虧損局面;從今年元至十月來看,全市已完成財政總收入14.4億元,同比增收1.78億元,增長14.1%;漢台區、南鄭縣、勉縣、略陽縣四個工業強縣共完成財政總收入11.56億元,佔全市財政總收入的81%;全市完成地方財政收入5.17億元,同比增收7415萬元,增長16.7%,從調查來看,中省工業高速增長,骨幹企業發展迅猛,對全市經濟的拉動和支撐作用日益凸顯。2004年,漢中鋼鐵有限公司完成工業總產值15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4.86億元,實現利稅9677萬元;八一鋅業有限公司,完成工業總產值5.68億元,實現銷售收入5.4億元,實現稅金3246萬元,實現利潤2265萬元;青島啤酒漢中有限公司完成工業總產值1.1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億元,上繳各項稅金2269萬元;南化有限公司完成工業總產值2.4億元,實現銷售收入2.24億元,實現利潤1588萬元,上繳稅金1118萬元;漢江建材有限公司,完成工業總產值1.2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13億元,實現利潤-598萬元,上繳稅金886萬元。
但我們調查時也發現,我市工業經濟的競爭力還比較弱,發展能力還不夠強,優勢骨幹企業較少。影響和制約我市工業發展的主要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國有企業改制步伐緩慢,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發展。徹底改制的企業重新煥發了生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唐山寶業集團先後收購省屬漢江鋼鐵廠和市屬漢中鋼鐵廠,重新組建漢中鋼鐵有限公司,成為我市龍頭骨幹企業。漢中啤酒廠1986年建成,由於市場逐步萎縮,1998年停產,2001年實施破產,漢台區成功引進青島啤酒集團公司出資150O萬元收購該廠,企業效益連年攀升,成為我市飲料生產行業的利稅大戶。城固順鑫、西鄉長林也是企業改革的成功例證。
——企業資金緊張的矛盾十分突出。我市大部分企業隨著經濟形勢的好轉,許多企業產品有市場,但正常生產經營所需資金無法得到滿足,資金緊張的矛盾十分尖銳,嚴重製約了企業的發展。在調研過程中,企業普遍反映貸款難,究其原因,一是企業資產負債率高,效益低,信用度差,導致銀行不放貸;二是企業融資渠道單一,擔保體系尚未建立;三是各金融機構貸款審批許可權上收。據了解,止2004年底,我市各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244.7億元,而貸款余額達163.3億元,較2003年底增加貸款僅為6.9億元,存貸差高達81.4億元。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較差。21世紀是知識不斷創新,科技突飛猛進,國內外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世紀。企業之間競爭的核心是產品競爭、技術競爭,技術創新是企業實現經濟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的需要,是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需要,因此,技術創新對於企業至關重要。經調查,我們發現,我市企業技術創新的能力較低,導致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質量較差、市場競爭力不強。技術創新能力低表現在:高新技術企業少,專利技術成果轉化率極低,企業設備更新率低。其原因:一是多數企業技術創新慾望不高;二是企業自身投入不足。據調查,70%以上的企業用於研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經費不到銷售收入的10%;三是科技貸款難度大。在我市金融機構貸款總額中,企業技改貸款所佔比重偏低,2004年,我市工業技改貸款額僅占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的2%;四是企業技術人才匱乏。人才是開展技術創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關鍵,而我市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比重約為9%;五是企業設備更新率尚不足60%,大大低於全國和全省的平均水平。
——政府扶持工業發展的措施不到位,優惠政策難以落實,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平台尚未建立。突出表現在:一是用於工業企業改革和發展的支出很少;二是幫助企業融資的貸款擔保機構尚未建立。據了解,我省西安市、咸陽市、渭南市、銅川市、安康市、商洛市、榆林市都已相繼成立了中小企業貸款擔保中心;三是科技孵化產業體系不健全,我市尚無一戶科技風險投資公司,而發達地區都有政府控股的科技風險公司,能使專利技術迅速轉化成產業;四是近幾年政府雖然出台了不少鼓勵工業發展的優惠政策,但由於各種原因,許多優惠政策落實不到位,嚴重影響了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能源供應總體偏緊,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運力緊張,影響了工業生產和企業效益。企業原材料運進和產品運出困難,電力供應不足,煤炭價格不斷上漲,成為制約我市工業企業做大做強的瓶頸。
二、做大做強工業是漢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現實選擇
綜觀世界強國發展歷史,無不是經過工業化初期階段和中期階段的洗禮,進入後工業化階段。改革開放以來的大量實踐表明,區域經濟競爭的實質就是工業經濟的競爭,工業快速發展,整個經濟必然快速發展;工業發展滯後,整個經濟發展必然滯後。從2004年來看,全市生產總值為192.53億元,其中二產為70.02億元,佔36.4%。當年全市工業企業上繳的各項稅收占財政總收入15.9億的60%。數據表明,工業經濟對我市經濟的支撐作用十分明顯。工業經濟發展速度一旦減緩,就會導致財政收入下降,居民收入減少,下崗職工增多,市場消費減弱。加快漢中工業發展,是建設經濟強市、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和源泉。但是,一些地方謀劃工業經濟發展的思路不清,存在以下三種錯誤認識:一是認為加快城市建設就是改善投資環境的關鍵,於是積聚財力甚至負債大搞城市建設。對改善投資環境的關鍵是改善軟環境,政府落實優惠政策和政府服務效率以及服務質量更為重要認識不足;二是認為發展綠色產業就是發展農業,於是發展重點和發展方向定位上出現偏差;三是極功近利思想嚴重。以吃補貼為榮,對於工業發展認為周期長,這錯誤的認識導致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低下。
三、加快漢中工業發展的對策措施
(一)牢固樹立工業發展為經濟發展主攻點的理念。要進一步統一思想,統一認識,在全市形成發展工業、支持工業的良好氛圍,集中力量發展煙酒、冶金冶煉、醫葯、機械製造、建材化工、食品加工六大支柱產業,始終牢記發展工業經濟是我市近期乃至中期經濟發展重中之重,咬定工業不放鬆,舉全市之力做好工業發展這篇大文章。在經濟發展中要正確處理四種關系。一是要正確處理取和予的關系。「預先取之,必先予之」,在欠發達地區,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健全,企業博擊市場的能力還很弱,需要政府扶持。財政只有在大力支持經濟發展中才能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們應堅持「放水養魚、強源固本、取之有度」的原則,採取政策上傾斜、資金上幫助的方法,扶持工業企業發展壯大。二是要正確處理綠色產業發展與工業發展的關系。要消除發展綠色產業就是搞農業現代化的錯誤傾向。在發展工業的過程中減少污染、推行清潔生產和發展循環經濟也是發展綠色產業,發展綠色產業的首要目標仍然是發展工業,千萬不能顧此失彼。三是正確處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工業發展的關系。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收效慢,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對於經濟落後地區首要問題是發展工業經濟,只有快速積聚財富,才會有寬裕的財力建設城市。同時,在城市改造過程中,應加大力度運用市場化模式,減少財政直接投入。四是正確處理中省工業和地方工業發展的關系。按照新的財政體制,中省企業繳納的稅收,市縣參與分成,中省工業企業的興衰與地方利益密切相關。因此,在加快地方工業發展的同時不能忽視中省工業的發展,要一視同仁,為中省工業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幫助中省工業企業發展壯大,使其成為推動我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二)改革與招商並舉,加快工業發展。以企業產權改革為突破口,採取有力措施加快國有資本有序退出和多元資本的進入步伐。對設置國家股的企業,要積極減持國家股,把經營自主權交給企業;對整體改制難以搞活的企業實行部分資產和債務重組;對虧損嚴重、難以維持的企業,堅決果斷的依法破產。在企業改革中,堅持改革和招商並舉的辦法,以我市現有的資源和存量資產為依託,下功夫做好招商引資工作,吸引有實力的戰略投資者收購、控股企業產權,引入新技術、新觀念和新體制,推動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工業企業發展離不開資金。靠國家投資,太少;靠原始積累,太慢;靠銀行貸款,太難;靠外資,最好。從漢中的現實條件來看,招商引資是推動我市經濟發展的主要途徑之一。在招商引資方式方法上,一是築巢引鳳。我市交通滯後、信息閉塞,招商引資並無優勢可言。因此,要制定更為優惠的招商引資政策,以項目為依託吸引外來投資,實現雙贏;二是以外引外,實現鏈條式招商。即引進一家外資後,要注意跟蹤引入企業在外地的相關企業,用這家企業的成功經歷,吸引相關企業來漢共謀發展;三是敲門招商。由政府組織縣區和相關部門到經濟發達地區推介項目、吸引投資,切忌走過場、圖形式,要務求實效。其他如委託招商、網路招商、媒體招商、會議招商等辦法都可以達到招商引資的目的。
(三)鼓勵技術創新,推進工業技術進步。要圍繞「十一五」發展規劃,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大力推進工業企業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促進我市傳統產業升級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一要堅持產、學、研相結合。以企業為主體,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為依託,以技術中介市場為紐帶,搞好產、學、研三結合。二要堅持點面結合。選擇部分骨幹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示範企業,以點帶面,更好地推動全市工業企業的技術創新。三要切實解決科技成果轉化的瓶頸問題。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科技資源、引導技術創新的基礎作用的同時,要加強政府宏觀指導和組織協調,政府要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將引進的新技術和自主開發的新產品以及專利技術迅速孵化成產業。為此,建議市政府組建市科技風險投資公司,對在我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尚處於實驗階段的項目進行論證,並給予風險投資,開發成果首先引進我市轉化成產業;對我市企事業單位以及個人研製開發的專利技術,選擇市場前景廣闊、產業擴散效應巨大、但缺乏資金的項目,可由市科技風險投資公司投資入股,幫助專利技術孵化成現實產業。四要切實加大對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適當增加科技三項費投入,對企事業單位和個人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進行資金扶持和獎勵,形成技術創新的熱潮;對企業技術改造實施貼息扶持,充分利用央行放寬貸款利率浮動區間這一有利條件,通過提高貸款貼息比例,引導金融機構支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鼓勵企業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換代,增強我市工業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四)下功夫解決企業資金緊張的問題。針對當前企業融資難、資金緊張、且嚴重影響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問題,政府應積極應對,幫助企業化解矛盾,促其發展。一是成立擔保機構。目前,一些中小企業發展勢頭良好,但企業申請貸款時缺乏抵押資產,也無擔保機構予以擔保,使企業喪失了發展機遇和商機。為此,市縣政府在財力許可的情況下,建議拿出一塊資金成立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機構,以財政資金投入為主,廣泛吸納社會資金,組建為股份制的擔保公司,對中小企業向金融機構貸款、票據貼現、融資租賃等融資方式提供擔保,緩解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局面;二是建立中小企業貸款擔保信用信息平台。由政府相關部門和稅務機關以及金融機構共同建立企業信用信息檔案,將企業的財務狀況、核算情況、生產經營情況、納稅情況、企業信用等級等作為是否提供擔保的評判依據,實現資源共享,化解貸款擔保風險;三是鼓勵社會團體、企業法人、民間機構和社會自然人創辦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機構。對新開辦的貸款擔保機構業務收入三年內免徵營業稅,從其獲利年度起三年內由財政返還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幫助貸款擔保機構壯大自身實力,逐步走上良性的發展軌道;四是建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我市中小企業正處於發展上升階段,政府通過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幫助中小企業解決「供血」不足的問題,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壯大;五是對金融機構實施獎勵,「以小錢換大錢」,對貸款超過上年較多的金融機構實行獎勵,鼓勵各金融機構擴大信貸投放;六是結合我市工業企業實際情況,對剛剛起步、有發展潛力、成長性較好的工業企業實行3至5年的稅收優惠政策,幫助企業加快發展。
❷ 中國工業發展的現狀
以我的理解,在進行經濟建設時,應該首先考慮經濟利益、其次是考版慮環保利益。我權國確實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人口控制和人口素質提高、社會進步等因素相結合、協調,反對「殺雞取卵」式的、不顧環境保護、引起環境惡化和生態污染的經濟增長方式和道路。
但是,必須同時看到,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並不是並駕齊驅的。經濟建設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工作中心,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產的主要矛盾決定的,除非發生外族大局入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決不動搖的!
再者,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是我們經濟的發展,「發展是硬道理」。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維護和鞏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歷史使命! c
❸ 中國經濟發展態勢與油氣工業發展現狀
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總量有了很大增長,經濟體制正向市場化方向邁進,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社會公益事業有了很大進步。在達到「小康」水平後,正在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前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資源尤其是作為能源主力軍的石油天然氣對經濟發展目標的保障程度如何,是需要深思與解決的問題。
一、中國經濟發展概況
1.成就巨大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理想。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經歷了半個世紀的奮斗,如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實行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了從「貧窮」到「溫飽」的跨越,現正在實施從「小康水平」到「小康社會」的跨越。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基礎設施建設成就顯著,西部大開發全面展開;所有制結構逐步完善,現代市場體制逐步形成;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基本確立;對外開放向廣度和深度擴展;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當前宏觀經濟出現了若干亮點:發展速度快,1998~2000年,GDP平均增長7.7%,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萬億元;利用外資能力強,成為全球第一引資大國,五年實際利用外資2216億美元;對外貿易總額躍居世界第五,達6208億美元;投資空前,2002年基本建設3.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五年翻了一番,達3208億美元,財政收入達到18914億元;耐用消費品已從20世紀80年代末的千元級「三大件」(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轉向了萬元級至十萬元級的「新三件」(電腦、汽車、住房);百姓生活出現幾大亮點:出行越來越方便,餐飲越來越豐富,住房越來越寬敞,旅遊越來越火爆,通訊越來越迅捷等。
2.戰略宏偉
我國經濟發展的另一特點是發展戰略明確而宏大。鄧小平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明確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解決「溫飽」,第二步實現「小康」,第三步基本實現現代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顯然我們已圓滿實現了第一步,現正在實施第二步從「溫飽」到「小康」的跨越。按照鄧小平同志「發展是硬道理」的要求,黨和政府始終抓住發展這一當代中國的主題。在發展的指導思想上,堅持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始終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在發展的基本思路上,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在發展的戰略方針上,提出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並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在發展的基本國策上,提出控制人口增長,節約使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等。
3.目標實惠
黨的十六大指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已有不少權威機構和專家以研究報告的形式對以上美好目標作了具體化的分析。烏東鋒同志將以上目標細劃為10個方面。一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00美元,這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根本目標;二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2020年達到18000元,三是農村人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8000元;四是恩格爾系數低於40%;五是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0平方米;六是城鎮化率達到50%;七是居民家庭計算機普及率20%;八是大學入學率20%;九是千人醫生數2.8人;十是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烏東峰,2003)。
上述指標除人均GDP低於第一次現代標准6399美元/人年,以及相關的城鎮和農村人均收入有差距外,其餘指標均達到或接近國際上第一次現代化指標水平。可以想像,到2020年我國人民的生活必將更加殷實幸福。
4.道路科學
自20世紀90年代,我國政府提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之後,黨的十六大又提出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基本上是資源消耗型的,而且是比較初級階段的,資源消耗大,能源消耗高,環境污染重。如果還走過去的發展道路,到2020年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諸如能源消耗等也跟著翻兩番,這是不現實也是絕對不可行的。可持續發展理論提出以後,發展生態經濟、循環經濟、信息經濟、虛擬經濟、知識經濟等新理念相繼出現,有關政策相應出台,而且成效顯著。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末,我國以一倍的能源增長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人口凈增長率由20‰下降到6.64‰。同時,我國全面啟動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退田還湖工程,實行天然林保護、防沙治沙、草原恢復與建設等生態工程,目前森林覆蓋率由14%增長到17%。
雖然我國近20年發展的確很快,但在世界范圍比較,還相當落後,我國社會經濟還處於工業化初中期,我們現在實施的現代化只是第一次現代化,現在所追趕的10大指標還只是發達國家20世紀60年代的指標。要想到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必須實行跨越式發展。黨的十六大指出:「堅持以信息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顯然這里的內涵很多。首先,經濟發展必須既要有高速度又要有高質量;其二,把信息化和工業化結合起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這已是不少先進國家的成功經驗;其三,堅持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這樣一種科學的發展思路,是得到世界認可的。
二、中國石油天然氣生產、消費現狀
1.中國能源的儲量
中國一次能源蘊藏量十分豐富,根據多年勘探的結果。中國常規能源(煤、油、氣、水能等)總資源量為40466.4億噸標准煤,約佔世界總量的3.9%。探明剩餘可采總儲量為1392億噸標准煤,約佔世界總量的10.1%(表10-1)。但按人均計算,中國是個能源短缺的國家。僅以石油、天然氣為例,按2001數據計算,我國石油人均剩餘可采儲量為1.93噸,人均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1441立方米,分別相當於世界人均水平的8.2%和5.8%。這顯然不適應中國20年持續快速發展之需。
表10-1中國常規能源資源儲量及結構
(據吳季松,2003)
2.我國石油、天然氣生產現狀
「九五」計劃期間,我國國內生產總體年均增長7.7%。從產業結構方面考察,2002年我國一、二、三次產業比為:15.1∶51.2∶33.7。與此相適應,能源產業有一定的發展。原油生產保持穩定,天然氣生產穩步增長,水力發電有所發展。從表10-2中可以看出,原油所佔比例增長了2%,天然氣和水電所佔比重都有增長,各種能源生產比例趨於合理,但石油產量基本穩定。
表10-2中國「九五」期間能源生產量及結構
(據吳季松,2003)
3.我國石油、天然氣消費狀況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國家在「八五」、「九五」期間,都把能源開發作為基礎產業,重點予以發展。這有力地保證了我國自1989年至2002年的13年間,年均9.7%的GDP增長率。能源消費總量從1990年的98703萬噸標准煤,增加到2000年的128000萬噸標准煤,增加了30%,但國民生產總值增加了178%,國內生產總值的能耗從5.32噸標准煤,降低到1.43噸。如果按1980年至2000年這20年計,中國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而能源消費只翻一番。這在經濟增長方式上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這期間我國油氣已逐漸不能自給,近年來石油進口量不斷增大,從1993年起我國已成為石油凈進口國。2002年我國凈進口石油共約8000多萬噸。
自1998年以來我國能源及油氣消費呈現以下趨勢(表10-3)。
表10-3中國1998~2002年能源消費情況表
(據吳季松,2003)
①1998~2002年,從總的趨勢看,我國經濟保持了7.3%的增長速度,但能源消費卻逐年下降。這說明能效提高,經濟質量提高,是極好的苗頭。②石油、天然氣能源在一次能源結構中所佔比例增加,這是工業發展、社會進步的象徵。發達國家該數字可達40%以上,而我國僅為26%,說明還很落後。③天然氣和水等清潔能源比例亦逐年增加。隨著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工程的開發,天然氣和水電所佔比例還將連續擴大。這一方面可滿足能源需要,同時也減輕大氣污染,帶來多重好處。④石油進口量越來越大,據權威部門預測,到2005年、2010年和2020年我國石油的需求量將分別達到2.5億噸、3.0億噸和3.8億噸。但同期石油生產能力僅為1.6億~1.8億噸,缺口分別為0.7億~1.1億噸,1.2億~1.4億噸、2.0億~2.2億噸。即2005年國內需求的保障度為68%左右,2010年為57%左右,2020年為45%左右,預計2050年為24%左右。其餘所需石油要靠從國外進口解決。即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分別為32%、43%、55%、76%。(國土資源部油氣研究中心,2002)如果國際石油市場暫時或局部供應短缺,世界石油價格波動,將對我國石油供給產生重大影響,顯然危及我國經濟安全。
三、中國油氣資源對實現小康目標,趕上中等發達國家發展水平的保障程度
黨的十六大指出,2020年要實現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的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基本實現工業化。到205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
根據世界其他發達國家的發展經歷,一般是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增長保持線性增長關系。據有關專家研究,按美國的消費水平,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人均消費量要達到7噸油當量;按經合組織(OECD)國家的水平,人均能源消費為4噸油當量;達到目前能效最高的日本的消費水平,人均消費量也要3噸油當量。到2050年,若按15億人口計算,屆時我國將要消費能源分別為105億噸、60億噸和45億噸油當量。按目前石油消費約佔24%計算,則分別需要消費石油為5億噸、15億噸和10.8億噸。考慮到未來50年間的技術進步,我國的能源效率在當今世界水平的基礎上再提高50%,2050年我國能源需求最少也不會少於30億噸油當量,仍按24%計石油消費量也需要7.2億噸石油。而目前我國剩餘可采儲量僅24億噸,年產量為1.6億噸。石油供給缺口非常巨大,對外依存度將達到76%以上。所以我國石油資源嚴重不足,將對我國經濟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對可持續發展是重大制約因素。
但也應看到,我國可採石油資源量為135億~160億噸,目前我國陸上石油探明率為28%,低於世界平均探明率的45.6%。天然氣資源量為38.14萬億立方米,可采資源量為10萬億~12萬億立方米,陸上探明率為6%,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22.45%,所以還有較大勘探開發潛力。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若石油和天然氣探明率均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則我國石油剩餘可采儲量還有55億噸。按每年平均1.6億噸(2002年產量)生產,則可采35年。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為11萬億立方米。按平均產量313億立方米(2002年產量)生產,則可采38年。顯然,這對我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有保障的。
從我國消費發展趨勢看,資料顯示,1980年到2000年,我國工業用能源供應的翻一番,保證了我國GDP的翻兩番,即用能源供需的較低增長實現了國民經濟的高增長。這顯然是我國在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出現的增長方式跨越式轉變的閃光點。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國能源供應對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是有保障的。但同時也要看到,20世紀90年代的10年中,我國年均石油消費增長速度比石油生產平均增長速度高出4.63個百分點,年均石油產量與年均石油消費量差額為719萬噸。石油消費的大量增長與石油生產的低速增長,造成我國上世紀90年代由石油凈出口國變成凈進口國,而且進口數額越來越大,以至到2002年達到8000萬噸。石油在保障我國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上存在重大安全隱患。
❹ 蘇州工業園區的經濟概述
2014年蘇州工業園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00億元,同比增長8.4%;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30.3億元,增長11.3%;實際利用外資19.6億美元、進出口總額802.8億美元、固定資產投資700億元。
2014全年蘇州工業園區生物醫葯、納米技術應用、雲計算等三大新興產業分別實現產值283億元、200億元和192.8億元,分別增長23%、48%和31.3%,園區成為全球納米領域具有代表性的八大產業區域之一。在自主品牌方面,園區50家重點科技型自主品牌企業銷售收入均超億元、銷售總收入增長15%,新增上市企業3家,累計達13家;「新三板」掛牌企業18家,居全國高新區首位。
2014年,累計吸引外資項目超5200個,實際利用外資267億美元,其中91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區內投資了150個項目;全區投資上億美元項目139個,其中10億美元以上項目7個,在電子信息、機械製造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競爭力的產業集群,首期投資30億美元的三星高世代液晶面板項目竣工投產。新興產業迅速壯大,實施生物醫葯、納米技術應用、雲計算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計劃,2014年預計實現新興產業產值239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60.5%,成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納米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集約發展水平領先,堅持集約節約發展,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有效利用,萬元GDP能耗為0.272噸標准煤,COD和SO2排放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18和1/40,生態環保指標連續4年列全國開發區首位,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 2015年服務產業倍增發展,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40.8%;集聚金融和准金融機構574家。
2014全年蘇州工業園區生物醫葯、納米技術應用、雲計算等三大新興產業分別實現產值283億元、200億元和192.8億元,分別增長23%、48%和31.3%,園區成為全球納米領域具有代表性的八大產業區域之一。在自主品牌方面,園區50家重點科技型自主品牌企業銷售收入均超億元、銷售總收入增長15%,新增上市企業3家,累計達13家;「新三板」掛牌企業18家,居全國高新區首位。
2013年,園區完成服務業增加值755.3億元,增長12.8%,佔GDP比重39.7%;積極藉助蘇台燈會、金雞湖商務旅遊節、馬拉松、龍舟賽等大型活動拉動消費增長,全年社零總額增幅16.2%;服務外包快速發展,預計全年完成服務外包合同金額39億美元左右,同比增長約45%;總部經濟加快集聚,新增市級總部機構4家、經認定的各級總部項目達70家。
2009年到2014年,蘇州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從3.6%升至約6.5%。5年間,蘇州文化產業通過平台搭建、項目扶持、金融創新、人才培育,營收年均增幅超過20%。營業收入年均增幅超過20%。
2009年,蘇州文化產業增加值約佔GDP比重的3.6%,2014年,已經達到約6.5%。
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幅達30%左右,至2011年,累計上交各類稅收近700億元,創造就業崗位48萬個,城鎮職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超過3.3萬元和1.3萬元,率先全面達到江蘇省高水平小康考核指標,綜合發展指數在國家級開發區名列前茅,並被評為跨國公司眼中綜合吸引力最強的中國開發區之一。
園區以約占蘇州市3.5%的土地、5%的人口、7%的工業用電量以及1%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和2%的COD排放量,創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和固定資產投資,25%左右的注冊外資、到帳外資和進出口總額,已經成為蘇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並得到了中新兩國領導人的高度評價。
❺ 概述2019年我國經濟發展狀況,談談對「高質量發展」的理解
對高質量發展的理解如下: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之年,做好今年的經濟工作,十分重要。從今年一季度經濟運行情況看,主要宏觀經濟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市場信心明顯提升,新舊動能轉換加快實施,改革開放繼續有力推進。
在經濟運行總體平穩、開局良好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好全年經濟工作,需緊緊圍繞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落實好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謀劃與部署,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打下決定性基礎。
一、充分認識我國經濟長期向好趨勢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思想基礎
2018年,我國面臨三方面嚴峻挑戰。首先是深刻變化的外部環境,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其次是經濟轉型陣痛凸顯,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再次是兩難多難問題增多,要實現多重目標、完成多項任務、處理多種關系,政策選擇和工作難度加大。
盡管如此,我國經濟仍然在高基數上達到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社會大局保持穩定。2019年,我們面臨的外部環境仍不樂觀。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宣布下調全球經濟增長展望,把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測值降為3.5%。
與此同時,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加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外部輸入性風險上升。盡管如此,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長期向好趨勢沒有也不會改變。這表現在:
我國經濟擁有足夠的韌性。2018年在大幅度壓減工業產能和嚴格環保督察的環境下,工業增加值突破30萬億元。在國內結構性去杠桿以及融資環境收緊的情況下,企業經濟效益繼續提高。2018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66351億元,比上年增長10.3%。
同時,受服務業需求持續擴大以及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服務業經營利潤同樣保持快速增長,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11.4%,營業利潤增長6.5%。我國經濟具有巨大的潛力。我國經濟的需求結構發生重大調整,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
2018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76.2%。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看,未來幾年我國商品零售規模有望突破4萬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商品零售市場。我國經濟不斷迸發創新活力。2018年研發(R&D)經費支出19657億元,比上年增長11.6%。
2018年日均新設企業超過1.8萬戶,市場主體總量超過1億戶。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軌道交通裝備等產業快速發展,產業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
二、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基礎
在經濟運行層面,我們面臨新老矛盾交織,周期性、結構性問題疊加的雙重風險。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在宏觀調控上,推出調結構、防風險的政策措施要把握好節奏和力度。為此,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適度加大需求調控力度。
特別是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但是,這些逆周期的宏觀調控措施,決不意味著「大水漫灌」,更不意味著宏觀政策導向的根本轉變。2019年乃至更長遠的一段時期,我國經濟宏觀調控的基本政策取向都將遵循「五個堅持」。
1、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進一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
2、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出台更有效的措施,繼續推動生動實踐。
3、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既要體現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上,還要體現在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
4、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更多採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同時要繼續打好三大攻堅戰,堅持結構性去杠桿,防範金融市場異常波動,處理好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5、堅持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這就要求我們繼續堅持和完善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健全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體制機制。一方面要使國有企業通過改革創新強身健體,不斷增強發展活力和核心競爭力。
另一方面要下大氣力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促進民營經濟更好發展。同時要在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中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特別是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賦予微觀主體更大活力。
三、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環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部署了10項工作任務,每項任務都很重要。從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角度看,關鍵一環是要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促進新舊動能轉換要立足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的基本途徑是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提高製造業服務化水平。
其基本規律大致包含以下三點:一是價值鏈上的橫向升級。由製造環節向上游延伸,向研發、設計、創意、標准環節推進,如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由製造環節向下游延伸,向品牌、渠道、物流、服務環節推進,如家用電器產業。二是價值鏈網路上的縱向升級。
要使從事製造環節的企業由模塊供應商上升為系統集成商,如高端船舶、重大技術裝備產業。三是價值整合層面的創新。這主要包括製造業的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促進新舊動能轉換需要超前布局新興產業。深化大數據、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等研發應用。
發展高端製造、生物醫葯、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集群,壯大數字經濟。應該看到,以數據為關鍵投入要素的數字經濟將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對此,要加大投入,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強數字經濟,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還要看到,智能製造成為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趨勢,自動駕駛是智能製造最具商用前景的領域之一。我們需要著眼這些新興產業,提前進行布局,為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積聚力量。
促進新舊動能轉換需要改革攻堅。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將更多集中於對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需求上。公共產品、公共服務供給不足、不優是當前發展不充分的主要表現,引入市場機制能有效解決供給不足、不優等問題。
公共品既具有不同程度的福利性,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商品性,應恰當分類、區別對待、具體施策;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緩解政府投入資金的不足。這些特殊產業也帶有普惠性特徵,引入市場機制後不能以盈利為唯一目的,但需要解決投資回報和企業發展的商業利益問題。
促進新舊動能轉換需要解決好知識經驗短缺和資本積聚不足的問題。當前,不少中小企業感到憂慮和困惑,一個重要原因是,在新形勢下,要依靠新動能發展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新產業,就超出了以往的知識和經驗,以至於一些企業不知從何著手。
還要看到,一些新產業需要的投資較大、需要的技術較高,大量中小企業缺乏相應的投資和運營能力。因此,促進新舊動能轉換,需要激發全社會對新知識的學習熱情,推動新技能的普及,同時探索社會資本積聚的新模式。
❻ 大連經濟發展狀況,GDP等,企業,工業的現狀等
大連,位於歐亞大陸東岸,中國東北遼東半島最南端,西北瀕臨渤海,東南面向黃海,有包括大小島嶼260個。是中國的副省級城市、計劃單列市,也是全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是中國遼寧省的一個重要沿海港口城市,省內第二大城市,是中國東北主要的對外門戶;也是東北亞重要的國際航運中心、國際物流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
大連是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全國5個國家社會與經濟發展計劃單列市(簡稱:計劃單列市)之一。是遼寧沿海經濟帶的金融中心,航運物流中心,也是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東北地區最大的港口城市。2011年全國兩會,大連被國家定位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龍頭及國家級戰略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的核心城市。 大連環境絕佳,2009年被由聯合國的環境規劃署(UNEP)認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與其支持並認可的非盈利性組織『國際公園與康樂管理協會』(IFPRA)評選為國際花園城市的最高獎。 2010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大連綜合競爭力名列全國城市第八位。僅次於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台北,廣州,天津。
大連2011年GDP6100億,2010年人口普查常住人口6690432人,人均91175元,約為13468美元,超過上海的10827美元、天津的10399美元和北京的10377美元。 大連工業基礎雄厚,工業門類齊全,綜合配套能力較強,具有較強的承載世界製造業轉移的能力。目前已形成以石化、電子、機械、輕紡服裝、冶金建材、食品醫葯等行業為主的工業體系,有許多工業企業是中國同行業的骨幹企業:大連造船重工有限責任公司(原大連造船廠)具有百年歷史,是中國最大的造船綜合企業;大連新船重工有限責任公司(原大連造船新廠)是中國最大的現代化船舶總裝廠,擁有30萬噸級大型船塢,被海內外譽為中國造船業的「旗艦」;大連又是中國最大的出口船舶基地,已建造的最大出口船舶為30萬噸;大連機車車輛有限公司是中國大功率內燃機製造廠家,目前中國使用的內燃機車50%以上出自這個廠,有些產品還遠銷國外;大連重工·起重有限責任公司前身之一的大連起重機廠是中國生產起重運輸機械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專業廠。此外,還有大石化、西太平洋石化、瓦軸、大鋼等著名企業。按照國家產業布局和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規劃重點,大連正在建設以高新技術和新興產業為先導,大型石化工業、電子信息產業和軟體、先進裝備製造業和船舶製造四大基地為支撐,新型材料、服裝、傢具、飲料和農產品深加工等優勢產業快速發展的新型工業體系。
❼ 工業革命後,英國的工業經濟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
盛到衰
第二次工業革命:
1。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2。促使壟斷組織的出現。
3。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
4。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對外擴張,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
第三次科技革命:
1.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它引起生產力各要素的變革,使勞動生產率有了顯著提高;二是使整個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加強了產業結構非物質化和生產過程智能化的趨勢,而且引起了各國經濟布局和世界經濟結構的變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豐富的內容使管理發展為一門真正的科學,並實現了現代化。
2.對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帶來了物的現代化,引起勞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與之相適應,使人的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現代化。
3.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廣泛使用,以及各種「人—機控制系統」的形成,使生產的自動化、辦公的自動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動化(即所謂的「三A」革命)有了實現的可能。預示著人類社會將從機械化、電氣化的時代進入到另一個更高級的自動化時代;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的發展標志著人類社會已從被束縛於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時代進入一個遠為遼闊的陸海空立體新時期;基因重組技術、結構化學和分子工程學的進展使人類獲得了主動創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創造力,標志著人類正在由「必然王國」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國」。
4.對資本主義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資本主義由一般壟斷向國家壟斷過渡。由於第三次科技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生產的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壟斷不能適應生產力高速發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國家壟斷的充分發展和國家對經濟的全面干預。
5.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產力水平,加速了戰後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世界貨幣金融關系的變化和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推動了跨國公司和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井引起了世界經濟結構和經濟戰略的變化。
6.對國際關系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對國際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同時,第三次科技革命擴大了世界范圍的貧富差距,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
7.對全球問題的影響:科技革命的發展一方面擴大了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領域,提高了人類向自然作斗爭的能力,從而把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推進到一個前人所無法想像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帶來一系列棘手的社會問題,如: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過度消耗以及核災難的威脅,這些問題難以控制的惡性發展使人類的處境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困擾,成為舉世關注的全球問題。
此外,有的學者認為,功勛卓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把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階段,而且使西方一批發達國家在20世紀50至60年代先後實現了高度工業化,走完了工業社會的最後歷程。
❽ 沙後所鎮的工業經濟現狀
沙後所鎮立足「改善投資環境、發展民營企業、建設明星城鎮」的指導思想,大力發展工業經濟。目前,沙後所鎮工業經濟方面,已形成機械製造業、服裝生產兩大產業。
1、機械製造業
主要是以興烽軸承有限公司為代表,該公司是興城市大型民營企業之一,是我國軸承行業的重點生產廠家,享有產品自營出口權。
2、服裝加工業
這是沙後所鎮的傳統產業。隨著市場面的不斷擴大和生產技術的日益更新,最近幾年發展較快,現已形成專業化生產,設計、裁剪、洗染、刺綉、加工、運輸、銷售實現了一條龍。全鎮現有服裝加工企業82家,相關附屬企業9家,其中固定資產50萬元以上的61家。產品全部銷往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山西、陝西、內蒙等省市區。服裝加工業的迅猛發展,也帶動了餐飲服修業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就業和再就業工作。據統計,全鎮僅服裝加工從業人員就有7600多人。其中,有3200多人常年在外搞服裝經銷,他們有的是獨闖天下,有的是舉家上陣,廣東、北京、天津、石家莊、唐山等大中城市都能見到沙後所人的身影。在北京動物園就有名聲響亮的沙後所服裝一條街。現在,全鎮有1.2萬人從事二、三產業,實現了戶均一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