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2014區經濟發展

2014區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1-03-09 04:00:49

⑴ 2014年江蘇省淮安市各縣區前三季度經濟發展gdp多少

2014年前三季度全國各地區GDP及增速排名
閱讀:32852014-10-24 08:00
標簽:財經
2014年前三季度全國各地區GDP及增速排名
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41990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7.4%,二季度增長7.5%,三季度增長7.3%。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7996億元,同比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185787億元,增長7.4%;第三產業增加值196125億元,增長7.9%。從環比看,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9%。
按1季度增速排名:
一季度 上半年 前三季度 2014年全年
重慶:2983億元,增長10.9% 6441億元,增長10.9% 9501億元,增長10.8%
貴州:1421億元,增長10.8% 3780億元,增長10.8% 6170億元,增長10.7%
天津:3190億元,增長10.6% 7185億元,增長10.3% 11101億元,增長10.0%
新疆:1296億元,增長10.2% 3159億元,增長10.0% 5884億元,增長9.8%
青海: 389億元,增長10.1% 966億元,增長10.2% 1514億元,增長9.5%
============================10%
安徽: 3971億元,增長9.6% 9351億元,增長9.3% 14710億元,增長9.1%
福建: 4038億元,增長9.4% 9733億元,增長9.7% 15213億元,增長9.5%
江西: 2948億元,增長9.3% 6410億元,增長9.5% 10798億元,增長9.5%
湖北: 5137億元,增長9.2% 12062億元,增長9.5% 18874億元,增長9.5%
陝西: 3339億元,增長9.2% 7423億元,增長9.7%
湖南: 5043億元,增長9.2% 11975億元,增長9.3% 18531億元,增長9.2%
西藏: 172億元,增長9.2% 369億元,增長10.7%
江蘇:12893億元,增長8.8% 30115億元,增長8.5% 45643億元,增長8.8%
河南: 7457億元,增長8.7% 15779億元,增長8.8%
山東:11995億元,增長8.7% 28080億元,增長8.8% 42814億元,增長8.7%
四川: 5879億元,增長8.1% 12697億元,增長8.5% 20682億元,增長8.5%
廣西: 3014億元,增長8.0% 6327億元,增長8.5%
甘肅: 1098億元,增長7.9% 2491億元,增長8.4%
雲南: 2455億元,增長7.7% 5010億元,增長8.4% 8212億元,增長8.0%
=========7.4%==============全國平均線。
遼寧: 5664億元,增長7.4% 13208億元,增長7.2%
內蒙: 3161億元,增長7.3% 7339億元,增長7.6%
海南: 815億元,增長7.3% 1676億元,增長8.0% 2454億元,增長8.7%
廣東:13637億元,增長7.2% 30879億元,增長7.5% 48130億元,增長7.6%
北京: 4413億元,增長7.1% 9769億元,增長7.2% 14774億元,增長7.3%
上海: 5313億元,增長7.0% 10953億元,增長7.1%
浙江: 7768億元,增長7.0% 17978億元,增長7.2%
吉林: 2305億元,增長7.0% 5142億元,增長6.8%
寧夏: 443億元,增長6.9% 1072億元,增長7.4%
山西: 2632億元,增長5.5% 6098億元,增長6.1%
河北: 5427億元,增長4.2% 13640億元,增長5.8%
黑龍江 2650億元,增長4.1% 5672億元,增長4.8%
============================================================================================
按1季度總量排序:
一季度 上半年 前三季度 2014年全年
1-10
廣東:13637億元,增長7.2% 30879億元,增長7.5% 48130億元,增長7.6%
江蘇:12893億元,增長8.8% 30115億元,增長8.5% 45643億元,增長8.8%
山東:11995億元,增長8.7% 28080億元,增長8.8% 42814億元,增長8.7%
浙江: 7768億元,增長7.0% 17978億元,增長7.2%
河南: 7457億元,增長8.7% 15779億元,增長8.8%
四川: 5879億元,增長8.1% 12697億元,增長8.5% 20682億元,增長8.5%
遼寧: 566

⑵ 2014年我國經濟完成情況怎麼樣今年應該怎麼辦

經濟平穩運行中閃耀新亮點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開局之年,也是中國經濟攻堅克難的關鍵一年。
年初的政府工作報告為全年經濟宏觀調控制定了總體框架:經濟增長7.5%左右,物價漲幅控制在3.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並提出「保持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
用目前公布的各項數據,比照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和防通脹的上限可以看到,中國經濟列車速度雖放緩至7.4%,但總體保持了平穩運行,並實現了穩中提質。
這種經濟增長的「新常態」定格在一組亮眼的數據中:
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1082萬人,提前完成全年就業目標;三季度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7%,保持在4.6%的控制目標以內,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2%,跑贏了GDP。
通脹壓力溫和可控,9月份、10月份CPI徘徊在「1」時代,市場普遍預計四季度物價將繼續處於低位,全年控制在3.5%的通脹上限以內基本無虞。
就業不降反升原因何在?「就業渠道的變化意味著中國經濟發展動力的新變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盧中原說。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7.9%,高於同期GDP和第二產業增速,服務業吸納就業和支撐經濟的作用更加明顯。
改革紅利的釋放也是就業保持總體穩定重要因素。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表示,隨著我國商事登記制度改革不斷推進,社會投資創業的熱情和活力大大激發,在新企業「井噴式增長」下,新增個體私營經濟和小微企業成為就業重要渠道。

「三駕馬車」動力偏弱完成目標挑戰猶存

「收官」階段,完成年度經濟目標仍存哪些挑戰?
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報告顯示,11月我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已回落0.7個百分點至近8個月以來的最低值,當月PMI項下新訂單、新出口訂單和進口指數都出現回落。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學智認為,作為重要的經濟先行指數,製造業PMI自今年下半年呈趨勢性下降,顯示製造業生產擴張動力逐步減弱,三大訂單的回落則表明短期內外貿形勢不容樂觀。
「外需」承壓,「內需」也同樣面臨挑戰,首先就是投資增速趨緩態勢仍在持續。今年1月至10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名義增長15.9%,增速比1月到9月回落0.2個百分點,特別是占投資規模約五分之一的房地產投資增速仍在下滑軌道。
在投資增長相對乏力的背景下,今年以來消費發揮了經濟運行「穩定器」的作用。但當前我國在穩定和擴大消費方面仍有多重因素制約。
例如,受到房地產市場調整影響,商務部監測的5000家重點零售企業數據顯示,10月份家電、建材、傢具銷售額分別增長9.9%、8.5%和4.6%,比上年同期分別放緩0.6、1.9和9.6個百分點。此外,今年1月到9月,乘用車銷量增速同比回落3.8個百分點。
專家認為,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各種挑戰既來自於境外市場與發達經濟的不確定性,也來自國內長期以來的過度投資、產能過剩以及與之相關的樓市泡沫膨脹、政府債務風險累積等經濟結構性失衡,必須在今後的調整中予以重點關注。

改革發力前景可期

12月1日零時剛過,廣東生益科技公司申報出口的一批價值6萬美元的零部件,成為廣東地區陸路口岸首票以一體化報關方式通關的貨物。
「改革後的一體化通關模式非常方便,不再需要在各個海關之間跑來跑去了,節省了時間和成本。」這家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隨著京津冀、長江經濟帶、廣東地區三大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全面實施,這項貿易便利化改革將惠及眾多外貿企業。
「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實現全年經濟平穩發展,尤其需要向深化改革要動力。」發展改革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說。
近期一系列「含金量」頗高的改革政策密集發布:
——《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2014年本)》公布,中央層面核准項目數量進一步減少40%,並大幅松綁企業境外投資;
——非對稱降息同時擴大利率浮動區間,公布《存款保險條例(徵求意見稿)》,出台促進小微企業發展「新國十條」,財稅改革步入深水區……
這些政策措施的共同特徵在於既有穩定增長的短期意義,又蘊含深化改革與結構調整的政策取向。
「中國經濟向新常態過渡的進程總體平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余斌表示,隨著定向調控、深化改革效應逐步顯現,預計全年中國經濟仍將處於預期目標的合理區間。

GDP第三產業增加值達8.1%
統計數據顯示,全年國內生產總值63646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4%。從環比看,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5%。與2013年相比,同比與環比雙雙下降了0.3個百分點。
國民經濟相關研究報告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7.4%,二季度增長7.5%,三季度增長7.3%,四季度增長7.3%。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58332億元,比上年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271392億元,增長7.3%;第三產業增加值306739億元,增長8.1%。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增8.0%
2014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0%。其中,城市上漲2.1%,農村上漲1.8%。12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5%,環比上漲0.3%。
2014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比上年下降1.9%,12月份同比下降3.3%,環比下降0.6%。全年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比上年下降2.2%,12月份同比下降4.0%,環比下降0.8%。
2014年,全國居民收入繼續增加。根據城鄉一體化拽調查,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0.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0%。
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比上年增長9.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比上年增長11.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2%。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17570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2.4%。
按全國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組,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4747元,中等偏下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10887元,中等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17631元,中等偏上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26937元,高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50968元。高低收入之差為46221元。
2014年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為0.469。
消費對GDP貢獻率達到51.2%
2014年農民工總量27395萬人,比上年增加501萬人,增長1.9%,其中,本地農民工10574萬人,增長2.8%,外出農民工16821萬人,增長1.3%。農民工月均收入水平2864元,比上年增長9.8%。
2014年全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1.2%,比上年提高3.0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校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快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75,比上年縮小0.06。節能降耗繼續取得新進展。全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8%。
勞動年齡人口比上年減少371萬
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13678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10萬人。
全年出生人口1687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2.37‰,死亡人口977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1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21‰,比上年提高0.29個千分點。
從性別結構看,男性人口70079萬人,女性人口66703萬人,總人口性別比為105.06,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5.88。
從年齡構成看,16周歲以上至60周歲以下的勞動年齡人口91583萬人,比上年末減少371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7.0%,60周歲及以上人口21242萬人,占總人口的15.5%,65周歲及以上人口13755萬人,占總人口的10.1%。
從城鄉結構看,城鎮常住人口7491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805萬人,鄉村常住人口61866萬人,減少1095萬人,城鎮人口佔比54.77%。
全國居住地和戶口登記地不在同一個鄉鎮街道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2.98億人,比上年末增加944萬人,其中流動人口為2.53億人,比上年末增加800萬人。
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7.6%
2014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95036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0.5%,其中住宅投資增長9.2%。房屋新開工面積179592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0.7%,其中住宅新開工面積下降14.4%。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20649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6%,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9.1%。全國商品房銷售額76292億元,比上年下降6.3%,其中住宅銷售額下降7.8%。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33383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4.0%。12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62169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6.1%。全年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121991億元,比上年下降0.1%。
2014年進出口總額264335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2.3%。其中,出口143912億元人民幣,增長4.9%;進口120423億元人民幣,下降0.6%。進出口相抵,順差23489億元人民幣。12月份,進出口總額2490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2%。其中,出口13973億元人民幣,增長9.9%;進口10928億元人民幣,下降2.3%。
權威分析
總體平穩結構優化
GDP破60萬億元
對於中國2014年的經濟表現,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分析,2014年國民經濟實現了7.4%的速度,應該說實現了去年7.5%左右的增長目標。
四數據顯示經濟運行合理
馬建堂說,2014年遇到了不少困難,最重要的,從國際上看,就是世界經濟復甦曲折、緩慢、復雜,國內三期疊加,經濟下行壓力很大。評價7.4%的增速,尺度、標准也需要適應「新常態」。
7.4%增速之後,是我國的經濟總量已達到63.6萬億元。這是我國GDP首次突破60萬億元。
因此,馬建堂認為,7.4%是在合理的區間,完成了全年經濟增長的目標。同時,與7.4%相配套的物價水平上漲2%,物價漲幅比較低,老百姓得到了低物價上漲的實惠。
馬建堂說,2014年就業也總體平穩,穩增長是為了什麼?歸根到底還是為了穩住就業,穩住民生。去年按照人社部的統計口徑,城鎮新增就業1322萬人,超額完成1000萬人的任務。
馬建堂認為,2014年調查失業率在5.1%左右。經濟增長7.4%,城鎮新增就業1322萬,調查失業率穩定在5.1%左右,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這四個指標配合在一起,「可以說中國經濟繼續運行在合理的區間。」
近7.5億城鎮人口創歷史
怎麼看待過去的一年?馬建堂總結,首先,總體平穩。第二,結構優化。
馬建堂進一步解釋了「結構優化」。從產業結構看,去年服務業比重提高到48.2%,這是衡量中國經濟的一個很重要的指標。
從動力結構看,中國經濟向中高端邁進的勢頭明顯。一是工業中的高技術產業比上年增長12.3%,裝備製造業比上年增長10.5%,這是工業內部的新動力,新產業。二是與互聯網和電子商務有關的新興業態快速發展。2014年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49.7%,快遞業務量增長51.9%。三是城鎮化率穩步提升。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次有將近7.5億人生活在城鎮,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深刻變化。
兩指標顯示經濟質量提升
同時,中國經濟質量在提升,第一,全年勞動生產率在提升,達到72313元/人,比上年提高7%。第二,單位GDP的能耗下降4.8%。為什麼能下降得比較多?服務業在成長,與互聯網相關的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成長得快,而且能耗比較少,能耗比較多的重化工業在減速。

⑶ 2013-2014度京津冀區域經濟比較拜託各位大神

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來有1億多,土地面積有21.6萬平方公里。客觀地說,「京津冀一體化」、「首都經濟圈」的概念,已經在2011年寫入國家「十二五」規劃,成為國家戰略。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意味著京津冀三省市已經成為「政策共同體」。 環渤海城市群位於太平洋西岸,是日益活躍的東北亞經濟區的中心部位,也是中國歐亞大陸橋東部起點之一,處於中國東來西往、南聯北開的重要地位。環渤海城市群以京津冀都市圈為龍頭,腹地延伸至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山西、陝西、內蒙古,乃至青海、外蒙古、朝鮮半島等地區,它作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國際交往中心,在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政治、經濟、軍事國際戰略格局中佔有重要地位,同時在國家發展戰略上將帶動中國西部大開發及東北振興,並對解決中國經濟南北差距具有獨到的、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京津冀都市圈作為環渤海城市群的龍頭與核心,其在中國國家戰略、乃至東北亞和全球政治、經濟、文化中的地位是顯而易見的、是不容置疑的。 京津冀都市圈建設的原則: 1、 統一規劃,科學布局。在京津冀都市圈的建設過程中,交通、生態、產業等需要進行統一規劃,實現區域空間布局的最優化。在「十二五」規劃編制中要從國家大局的角度,確立空間上的總體部署,因地制宜地發展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 2、整體運作,互利互惠。京津冀都市圈的建設過程中,應當注重中心城市、周邊城市的協調發展,充分兼顧經濟體內各城市的利益,盡可能做到一體化運作。在政策制定、市場布局、產業整合等方面要統籌兼顧,力圖實現「雙贏」和「多贏」的效果。 3、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客觀上,京津冀都市圈內各城市擁有的資源存在較大的差異,應當根據都市圈內各個城市的比較優勢對經濟圈內的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實現生產要素互補,合理配置資源,搞好產業配套,形成集群效應,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區域的整體優勢、最大化資源的利用效率。 奮起直追後來居上 京津冀都市圈有其特殊的政治背景,僅僅憑借市場力量可能難以實現區域內部的整合和協調。因此,在京津冀區域經濟的合作發展要趕上長三角和珠三角,後來居上,中央政府必須提供政策支持,改善制度環境。為此建議: 1、 中央政府承擔起振興環渤海城市群、暨京津冀都市圈發展的組織協調的重責。 2、進一步協調區域內城市規劃和功能。京津冀都市圈的區域規劃應當突出重點,在有限目標下,編制可操作的方案。具體內容包括:(1)協調規劃區內各省市共同關注但任何一方都單獨難以解決的重大問題,主要是區域性基礎設施的共建與共享、投資環境的營造、產業合理布局等。(2)統籌安排關繫到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事項,主要是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重大生態環境工程建設等。(3)研究制定促進區域整體發展的政策體系。(4)完善城市布局。 3、進一步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國有經濟布局調整的目標通過調整,使得國有資產得以重組,布局由分散變集中,由全線出擊到佔領「制高點」。(1)從總量上實現國有經濟戰線收縮,保住重點。(2)實現企業股權(產權)結構的改善,為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結構奠定基礎。(3)改革要先從放開搞活國有小企業開始,再逐步擴大到國有大中型企業;先從一般競爭性行業開始,再逐步擴大到其他行業。同時,國有經濟布局調整將是一個動態過程,不可能一勞永逸,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國有經濟在不同產業的比重將會隨時變化,其布局要隨時相應調整。 4、進一步完善省市間優勢互補和產業協調。京津冀都市圈應當借鑒經驗,抓住機遇,在形成全國統一市場進程中,按照優勢互補、整體協調、合理分工與協同共進等原則逐步建立起對外開放的區域性統一大市場。(1)通過基礎設施(特別是跨行政區交通通訊)的完善與網路化,充分發揮中心城市通過金融、貿易、信息等網路對區域內腹地的輻射功能,並由政府引導和市場競爭相結合來促進區域統一市場的形成。(2)建立統一與開放的區域要素市場,促進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與優化組合。樹立大商品市場觀念、金融市場觀念、大人才市場觀念,促成區域內商品、資金和勞動力的自由流動。(3)注重市場體制、政策法規等軟環境建設,統一協調,制定共同協議和市場規則,優化市場環境,實現商品與要素流動的真正暢通。(4)按照國家統一產業布局,根據區域內優勢互補、合理分工的原則,既要考慮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又要發揮區域內各地的資源優勢,還要考慮國際產業傳遞的需要,研究確定環渤海城市群的產業發展規劃,形成合理分工、協調發展、專業化和現代化的區域產業體系。 5、進一步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重組發展空間。 針對京津冀都市圈高速公路密度偏低,港口、機場的整合剛剛起步,交通設施網路化程度與加快經濟整合的矛盾依然比較突出。交通設施的建設還需要進一步完善。(1)港口共建,應當通過打破行政區劃的束縛聯合建港用港、加強港口之間及港口與腹地之間的分工與聯合,聯合利用開放窗口,變沿海優勢為區域整體優勢,推動本地區的整體開放與外向型經濟的發展。(2)完善城際交通網路,在京津冀都市圈,應該盡快形成以通勤鐵路和高速鐵路以及地鐵為主的高速軌道交通體系。北京作為環渤海的中心城市,除了要和天津融合加強航運中心和製造業中心建設之外,還應該積極向兩翼擴展,從而可以為京津冀都市圈的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 6、進一步加強生態規劃,力促區域可持續發展。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京津冀都市圈同樣必須堅持環境與發展的綜合決策,在生態建設方面實現規劃和合作。(1)將北京與其周邊地區作為整體進行規劃,在摸清生態環境整治現狀的基礎上,從流域內上下游地區之間的生態聯系、水資源紐帶和經濟關系入手,提出今後一段時期都市圈生態環境整治的目標和重點。(2)在北京與張家口、承德等地之間建立起比較穩定的政府間經濟聯系。(3)建立以水源保護為主要內容的經濟補償機制。(4)加大中央政府對京津冀都市圈生態治理的資金投入,並廣泛吸引社會資金的參與。 7、加強金融業協調合作,為經濟發展提供支持。與發達的經濟區域相比,京津冀都市圈金融市場發育滯後,金融體制改革較慢。對京津冀都市圈的金融業合作提出如下建議:(1)加強管理層面協作。(2)推進市場一體化,在現有體制框架下,打破京津冀內部不同區域的市場保護和分割,從而為金融業的健康合作和發展提供沃土,促進資金的自由流動。(3)建立金融發展龍頭,建議京津二市提高在金融業方面的合作意識,共同努力打造京津冀都市圈、環渤海城市群乃至全國性的金融中心。充分抓住金融業全面開放機遇,積極吸引新的中外金融機構入住;加快推進金融功能區建設;制定金融人才發展戰略;編制科學的金融產業發展規劃,進一步優化金融發展環境。 京津冀區域經濟實現一體化後,將呈現整合優勢、協同優勢,經濟發展將會加速,高於全國經濟增長率2-3個百分點。

⑷ 2014年的經濟建設成就

根據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公布的信息,2014年的經濟建設成就主要有:
經濟社會發回展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答」的主要標志是,經濟運行處於合理區間。增速穩,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3.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7.4%,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
就業穩,城鎮新增就業1322萬人,高於上年。價格穩,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進」的總體特徵是,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增強。經濟結構有新的優化,糧食產量達到1.21萬億斤,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3個百分點,達到51.2%,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由46.9%提高到48.2%,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不斷涌現。
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快於東部地區。發展質量有新的提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8.6%,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超過2%,能耗強度下降4.8%,是近年來最大降幅。
人民生活有新的改善,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快於經濟增長;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9.2%,快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長;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232萬人;6600多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出境旅遊超過1億人次。

⑸ 蕭山區2014年的gdp是多少

2014年全年蕭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28.32億元,增長8.1%;地方財政收入133.85億元,增長5.8%,約占杭州市的比重為1/5。
2014年蕭山餘杭濱江富陽GDP對比:
蕭山區:1728.32億
餘杭區:1101億
濱江區:700億
富陽:601億

⑹ 2014年,我國把培育新的區域經濟帶作為推動發展的戰略支撐。上半年批復設立了4個國家級新區,至此,

共有10個。1992年10月上海浦東新區成立、1994年3月天津濱海新區成立、回2010年6月重慶兩江新區成立、2011年6月浙江舟山群島新答區成立、2012年8月甘肅蘭州新區成立、2012年9月廣東南沙新區成立、2014年1月陝西西咸新區成立、貴州貴安新區成立。2014年6月青島西海岸新區成立、2014年6月大連金普新區成立。

⑺ 2014年,啟東市合作鎮經濟發展前景

2012年全國城鎮化率已達到52.57%,但戶籍城鎮化率只有35.29%。城鎮化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的轉型勢在必行。當務之急是推動人口城鎮化。新型城鎮化除了要逐步解決落戶難題,在土地、財政以及資金來源方面遭遇的障礙同樣值得關注。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路徑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我國新型城鎮化的戰略格局是「兩橫三縱」。「兩橫三縱」即以陸橋通道、沿長江通道為兩條橫軸,以沿海、京哈京廣、包昆通道為三條縱軸,以主要的城市群地區為支撐,以軸線上其他城市化地區和城市為重要組成的「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兩橫三縱」的城市格局建設完成後,中國城市布局將形成完善的城市網路群。推進環渤海、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優化開發,形成3個特大城市群;推進哈長、江淮、海峽西岸、中原、長江中游、北部灣、成渝、關中-天水等地區的重點開發,形成若干新的大城市群和區域性的城市群。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兩橫三縱」的發展模式是考慮在發展東部沿海地區的基礎上提升中西部地區的部分城市群,以讓整個國家的發展建設更加協調。在「兩橫三縱」發展模式的帶動下,最利於中小城市的發展,建立「兩橫三縱」的發展格局後,伴隨交通沿線的城市圈將相應建設完善,東部地區的傳統產業可以往西部轉移,在產業轉移和發展過程中,城市圈將慢慢形成,而城市圈的發展將發揮帶動和輻射作用,讓大城市的發展帶動中小城市的發展。

⑻ 怎麼理解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六大任務

一、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必須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糧,集中國內資源保重點,做到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堅持數量質量並重,更加註重農產品(8.36, -0.13, -1.53%)質量和食品安全,注重生產源頭治理和產銷全程監管。注重永續發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節水農業、循環農業。抓好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

二、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要著力抓好化解產能過剩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堅定不移化解產能過剩,不折不扣執行好中央化解產能過剩的決策部署。把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有機結合起來,堅持通過市場競爭實現優勝劣汰。政府要強化環保、安全等標準的硬約束,加大執法力度,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要嚴懲重罰。化解產能過剩的根本出路是創新,包括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組織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市場創新。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創造環境,使企業真正成為創新主體。政府要做好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促進企業創新的稅收政策等工作。強化激勵,用好人才,使發明者、創新者能夠合理分享創新收益,打破阻礙技術成果轉化的瓶頸。

三、著力防控債務風險。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作為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把短期應對措施和長期制度建設結合起來,做好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各項工作。加強源頭規范,把地方政府性債務分門別類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嚴格政府舉債程序。明確責任落實,省區市政府要對本地區地方政府性債務負責任。強化教育和考核,從思想上糾正不正確的政績導向。

四、積極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繼續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完善並創新區域政策,縮小政策單元,重視跨區域、次區域規劃,提高區域政策精準性,按照市場經濟一般規律制定政策。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使自然條件不同區域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以各地發展為基礎。扎扎實實打好扶貧攻堅戰,讓貧困地區群眾生活不斷好起來,貧困地區要把提高扶貧對象生活水平作為衡量政績的主要考核指標,扶貧工作要科學規劃、因地制宜、抓住重點,提高精準性、有效性、持續性。

五、著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要繼續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思路,統籌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葯衛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產等,切實做好改善民生各項工作。把做好就業工作擺到突出位置,重點抓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和化解產能過剩中出現的下崗再就業工作。努力解決好住房問題,探索適合國情、符合發展階段性特徵的住房模式,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做好棚戶區改造。特大城市要注重調整供地結構,提高住宅用地比例,提高土地容積率。加大環境治理和保護生態的工作力度、投資力度、政策力度,加強區域聯防聯控,加強源頭治理,把大氣污染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實處。

六、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要保持傳統出口優勢,發揮技術和大型成套裝備出口對關聯行業出口的帶動作用,創造新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擴大國內轉方式調結構所需設備和技術等進口。注重製度建設和規則保障,加快推進自貿區談判,穩步推進投資協定談判。營造穩定、透明、公平的投資環境,切實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加強對走出去的宏觀指導和服務,提供對外投資精準信息,簡化對外投資審批程序。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抓緊制定戰略規劃,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加強海上通道互聯互通建設,拉緊相互利益紐帶。

⑼ 武侯區的經濟發展

2014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億元,同比增長5.3%。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0.03億元,同比下降29.3%;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69.72億元,同比下降0.1%;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569.57億元,同比增長7.2%,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00.4%,拉動經濟增長5.3個百分點。在各行業中,第三產業已成為全區經濟的主要支撐,三次產業比重為0.00:22.96:77.04。
全年實現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523.05億元,同比增長6.2%,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0.7%。其中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49.86億元,同比增長0.9%;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73.18億元,同比增長8.7%。非公有制企業(指個體、私營企業、外商和港澳台投資企業)實現稅收收入44.07億元,同比增長15%。民間投資實現210.38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到56.3%。民營經濟綜合實力連續十一年保持全省民營經濟發展綜合實力評價第一名。
全年財政總收入176.67億元,同比增長13.0%。地方公共財政收入51.19億元,同比增長3.9%。實現地方稅收收入31.62億元,同比增長2.2%。公共財政支出中民生支出增長較快。公共財政支出60.64億元,同比增長8.6%,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7.19億元,同比增長0.3%;公共安全支出3.83億元,同比增長9.3%;教育支出11.41億元,同比下降2.09%;科學技術支出1.08億元,同比增長11.0%;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5.73億元,同比增長8.2%;醫療衛生支出3.55億元,同比下降1.5%;城鄉社區事務支出8.48億元,同比增長22.9%。 2007年武侯區第三產業對武侯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8.5%。引進總投資19億元的中國西南成都物流中心項目,是經國家發改委立項的西部地區唯一的國家級物流園區,屬四川省和成都市重點建設項目,項目建成後將成為集管理、銷售、展示、調配、貨運、倉儲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現代化物流中心。房地產業實現稅收6.03億元。武侯區獲得「中國西部傢具商貿之都」稱號;科技一條街獲得「中國特色商業街」稱號。
2014年全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0.51億元,同比增長12.3%,消費品市場較為活躍。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74.92億元,同比增長14.2%;零售業零售額491.48億元,同比增長12.6%;住宿業零售額5.87億元,同比增長8.1%;餐飲業零售額38.24億元,同比增長6.5%。401家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及住宿餐飲業企業實現零售額499.43億元,同比增長17.3%。
2014年全年共引進省外內資項目500個,實際到位內資247.47億元;實際利用外資9.72億美元;完成外貿出口8.3億美元,同比下降59.0%。全年新簽約引進市級重大項目36個,引進市級特別重大項目10個。2014年,落戶我區的境外《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新增2家,分別為美國國際集團和菲利普-莫里斯國際公司;新進入2014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榜單3家,分別為韓華集團、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知名企業四川行」簽約項目4個,簽約總金額88.5億元;第十五屆「西博會」簽約項目26個,簽約總金額192.6億元。

⑽ 坪山新區的經濟發展

2013年,坪山新區實現生產總值385.12億元,占深圳市地區生產總值比重2.7%,與2012年基本持平,增速位居深圳市各區第二。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0.59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72.47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12.07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0.2:72.0:27.8調整為0.2:70.7:29.1。
2014年新區實現生產總值423.99億元,比2013年增長10.0%。第一產業增加值0.57億元,同比2013年下降11.9%;第二產業增加值288.46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9.9%,其中工業比2013年增長10.9%,建築業比2013年增長2.1%;第三產業增加值134.96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0.3%,其中,房地產業比2013年增長8.6%,批發和零售業比2013年增長8.7%,金融業比2013年增長15.0%,住宿和餐飲業比2013年增長7.5%,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比2013年增長13.8%,其他服務業比2013年增長11.7%。三次產業結構由2013年的0.2:70.7:29.1調整為0.1:68.0:31.8。
2015年,坪山新區全年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23.99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0.0%;固定資產投資214.19億元,比2014年增長10.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56.99億元,比2014年增長1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8.06億元,比2014年增長7.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1.88億元,比2014年增長14.0%;兩稅收入54.55億元,比2014年增長8.8%;外貿進出口總額172.26億美元,比2014年增長11.1%。 截至2013年,坪山新區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13624萬元,同比2012年下降4.9%。其中,種植業產值5988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4.7%;林業產值1萬元,同比2012年下降93.9%;牧業產值7229萬元,同比2012年下降10.1%;漁業產值157萬元,同比2012年下降37.6%;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50萬元,同比2012年下降16.7%。
截至2014年,坪山新區全年農業總產值11199萬元,同比2013年下降17.8%。其中,種植業產值5849萬元,同比2013年下降2.3%;牧業產值5184萬元,同比2013年下降28.3%;漁業產值166萬元,同比2013年增長5.9%。 截至2010年,坪山新區產值上億元工業龍頭企業多達52家,其中產值超5億元企業有8家,超50億元企業有3家。總投資43億元的比亞迪汽車項目已經全面建成投產,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75億元,同比增長410%,
截至2013年,坪山新區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952.69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2.1%,占深圳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由2012年的4.2%提高到4.3%,上升0.1個百分點。其中:坪山新區重工業總產值740.32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0.8%;輕工業總產值212.37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6.5%。重工業總產值佔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77.7%。國有和集體企業全年實現總產值2.72億元,同比2012年下降11.2%;股份制企業總產值205.43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20.1%;港澳台及外商投資企業總產值738.00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0.0%;其他企業總產值6.54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22.5%。港澳台及外商投資企業工業總產值佔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最大,為77.5%,其次是股份制企業,佔21.6%。全年新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28.95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4.2%,占深圳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4.0%,比2012年降低0.1個百分點。
截至2013年,坪山新區全年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現價)941.60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2.2%,占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比重4.3%,比2012年上升0.1個百分點。工業產品銷售率98.8%,比2012年同期上升0.1個百分點。工業產品出口交貨值459.34億元,同比2012年下降8.2%。
截至2013年,坪山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53.70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3.0%;實現利潤總額25.83億元,同比2012年下降19.4%;實現應交增值稅15.21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53.1%。實現主營業務成本757.56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2.0%。工業成本費用利潤率3.1%,比2012年下降0.9個百分點。
截至2013年,坪山新區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合計910.17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5%。總資產貢獻率為16.5%,比2012年下降1.4個百分點。流動資產周轉率為4.2次,比2012年同期提高0.1次。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負債合計571.08億元,同比2012年下降0.1%。資產負債率62.7%,比2012年下降1個百分點。
截至2013年,坪山新區范圍內有資質的建築業獨立核算企業11家。全年新簽合同額8.94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98.7%。實現建築業總產值5.83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40.5%,其中建築工程產值2.07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2.4%;安裝工程產值3.42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68.3%;其他產值0.34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250.3%。
截至2015年,坪山新區全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7家,總數達89家,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83家,較2009年增長4.6倍。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產值423.51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2.5%。其中自主知識產權高新技術產品產值比重達60%。 截至2010年,坪山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3.6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21.5%。
截至2013年,坪山新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23億元,占深圳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1.2%。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零售額40.40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8.8%;住宿餐飲業零售額13.83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5.7%。
截至2015年,坪山新區金融業實現增加值增長15.6%。出口加工貿易加快調整升級,保稅物流全年進出口總額達78.74億美元,同比2014年增長87.87%,占進出口總額45.7%。 截至2013年,坪山新區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203.81億元,占深圳市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重8.2%,比2012年提高0.4個百分點。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0億元;第二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79.38億元;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124.53億元。
截至2014年,坪山新區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214.19億元,同比增長10.6%(見圖7),佔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重7.9%,比上年降低0.3個百分點。
2014年社會投資172.54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2.6%,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重80.6%,比2013年提高4.3個百分點;政府投資41.65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3.2%,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重19.4%。 截至2013年,坪山新區全年全口徑稅收收入50.16億元,占深圳市國地稅收入比重1.3%。其中,國稅收入31.85億元;地稅收入18.31億元。
截至2014年,坪山新區全口徑稅收收入54.55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8.8%。其中,國稅收入33.81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6.1%;地稅收入20.74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3.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1.88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4.0%。其中,稅收收入20.44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1.8%。在稅收收入中,增值稅5.26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7.0%;營業稅4.46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0.7%;企業所得稅3.25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23.7%;個人所得稅1.27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6.7%;城市維護建設稅2.02億元,同比2013年下降22.7%;房產稅0.89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9.8%;印花稅0.73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6.0%;城鎮土地使用稅0.38億元,同比2013年下降28.5%;土地增值稅0.82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37.3%;契稅1.38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296.6%。 截至2013年,坪山新區全年新區財政總收入38.64億元。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9.19億元,占深圳市比重1.1%,比2012年提高0.1個百分點;轉移性收入19.45億元。
截至2014年,坪山新區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6.20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30.9%。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6.87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38.8%;公共安全支出2.25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2.6%;教育支出5.56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34.2%;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0.44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33.0%;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16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5.7%;醫療衛生支出1.97億元,同比2013年下降55.3%;城鄉社區事務4.12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26.3%;其他支出3.82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28.9%。

閱讀全文

與2014區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