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跨國公司對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的發展具有怎樣的積極影響
「全球化」,是指人類活動超越民族國家界限,在世界范圍內展現出的物質、能量、信息等全方位的聯系、溝通、交流、互動的客觀歷史趨勢。它是伴隨著人類交往的不斷擴大,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人類社會的全球化進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揭開了全球化進程的序幕,18世紀的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在西歐迅速發展,突破了農業經濟時代的地方狹隘性,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了世界性的了;20世紀下半葉的信息技術革命,極大地突破了傳統的時空界限,加快了全球化進程。尤其是90年代以來的全球化大潮,引起了人類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思想等各領域的深刻變革。
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跨國公司這一世界經濟舞台的主力軍對其產生著深刻的影響:首先,跨國公司以強大的經濟實力主導著全球經濟的發展趨勢,加速了商品經濟逐取代了自給自足的經濟,促進全球化的社會分工。其次,跨國公司推動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導致了個體為單位的人口流動,加速了科學技術的交流和進步。第三,跨國公司是世界對外直接投資增長的支柱。第四,跨國公司是推動國際貿易發展的主要力量。第五,跨國公司已成為世界科技發展的主力軍,尤其是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第六,跨國公司促進了國際分工模式變化和先進管理方式的發展。第七,超國家的經濟實力使跨國公司引導著世界經濟新秩序的形成。第八,推動各國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參與國際競爭。顛覆了傳統的價值觀念,促進了文化交融、生活習慣的相互適應。
當然,跨國公司不可避免地對全球化產生負面影響。一方面加劇了各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另一方面,如果東道國的政策不利,跨國公司的大舉入侵就會形成對東道國經濟的控制和國家主權的控制。因此,世界各國,對他國的國家主權基金是非常警惕的,同時對大型跨國公司的全球並購給予一定的限制。
⑵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企業的影響
第一,經濟全球化使得中國經濟的對外依賴度大大提高,這一方面意味著中國企回業進入世界市場的獲利機會增多答,另一方面也使中國的國內市場成為各國企業紛紛搶占的制高點。
第二,經濟全球化推動大型跨國公司在中國大舉實施兼並,這在提高中國企業經濟效率的同時,也將對中國國內產業造成較大的沖擊。
第三,經濟全球化將促進中國的資源配置優化,為中國實現經濟發展和趕超發達國家提供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
第四,經濟全球化帶來了資本市場的國際化,在優化資源配置的同時,也加大了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險。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國內金融機構的監督職能和預警機制也尚不完善,很可能誘發國內金融風險。
第五,經濟全球化正在給國內經濟改革帶來新的壓力,使國內經濟波動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並對國內產業和市場將造成一定的沖擊。
⑶ 跨國公司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有哪些
我聽了很多專家、學者的發言,很受啟發。跨國公司在中國進行投資,並且進一步推進它的本土化戰略,在多角度,多領域,全方位的推進本土化,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包括百事公司在內,很早進入了中國的市場,在中國本土化進程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對這樣一個事實,它的未來發展趨勢會怎麼樣,站在中國的角度來看,怎麼樣去判斷那樣一個趨勢,怎麼樣面對這樣一個趨勢,這應該是我們關注的。那麼,跨國公司在本土化的過程中,只有我們能夠清楚的判斷中外雙方的利益,才能夠制定未來跨國公司本土化的一些政策和規則,也才能夠去判斷本土化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那麼,從利益關系角度來看,經濟學上有一個最基本的概念,很多經濟活動都有外部性的影響,那麼跨國公司的本土化也不例外,它同樣存在著外部性的影響。那麼,外部性影響就分為好的影響和壞的影響兩個方面。 從跨國公司本土化對中國好的方面影響來說,很多專家都做了分析,那麼百事公司在上午介紹百事公司在中國本土化過程中,我們也能夠感受到它給中國帶來的多方面利益。比如說增加了中國的就業,直接就業人口已經超過一萬人,帶來間接就業效應已經超過了十五萬人,增加了中國的稅收,改變了人們的消費觀念,培植了碳酸飲料的市場,這樣也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另外,在推銷本土化戰略過程當中,也實行了原材料的本土化。那麼,在原材料本土化過程當中,有一個非常突出的例子,就是設立了馬鈴薯的生產基地,馬鈴薯生產基地本來是為了原材料本土化服務的,但是後來又有了出口,已經不完全是局限於本土化。那麼,這反過來也增加了出口創匯,所以從就業、稅收、經濟增長、出口創匯等多個角度都可以看到跨國公司本土化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對於宏觀的經濟利益是有著直接好的影響。那麼,我這裡面想補充一點的就是談到好的外部性影響的時候,跨國公司本土化還和中國特定經濟發展的狀況有關系。它不僅僅是在這些宏觀經濟指標上推動著中國經濟的進步,其實中國在發展的過程中,它面對著很多的矛盾。其中最突出的一個是制度的矛盾,我們也通常稱它是體制矛盾,另一個是結構矛盾,中國必須突破體制和結構的雙重矛盾,中國經濟才能取得持續高效率的發展。可是,跨國公司在推進本土化的時候,它在制度變遷方面的作用是功不可沒的。 比如說我們談了很多,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推進本土化過程當中,和國內現在所適應的某些法律和規則可能會有一些沖突。那麼,這就迫使我們政府去思考,如何適應跨國公司本土化的要求,去修改原來的規則,也推動著我們政策的變動,法律的完善。另外,在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推進本土化的時候,它也往往會出現與中國內資企業的全面競爭。拿碳酸飲料行業來說,上午中國工業飲料協會秘書長已經談到很多資料,從那些資料我們可以清楚判斷,在中國碳酸飲料行業當中已經形成一種寡頭競爭的格局,幾個大的公司佔有了市場大部分的份額,寡頭競爭本身比完全競爭是有效氯的。那麼,寡頭競爭向前再發展,會不會形成一種市場壟斷,這是人們關注的,所以也迫使我們政府必須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反壟斷。當然,我這里不是說百事公司已經在中國市場上有壟斷的行為,或者是形成了市場的壟斷。另外,為了推進跨國公司本土化,政府也必須改變職能,特別是加強監管和服務,這些在二十年前也許中國政府並不沒有仔細去考慮,但是在今天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國政府的職能,也在發生著一些變化。另外,在本土化過程當中,和內資企業的競爭,通過一些並購、合資等方式,來展開的投資行為,也推動著內資企業發展,推動著國有企業的改革。所以,從這些角度來看,跨國公司的本土化,它全方位的推動著中國的政策、法規、體制的變革,制度變遷的效應是非常明顯的。另外,就是中國的經濟結構存在著不合理性,我們通過說我們中國經濟技術結構不合理,企業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經濟結構存在著缺陷,不加快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即便我們經濟體制改革建成了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那麼中國經濟發展同樣會遇到很多障礙。所以,必須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但是,在經濟結構調整的時候,我們首先面對著資金的問題,人才的問題,技術的問題等等,跨國公司在推進本土化的時候,我個人認為有效的推動了中國資本積累。那麼,由於在推進本土化的時候加劇了中國市場的競爭,很多內資企業在競爭過程中處於劣勢地位,所以也導致很多員工就業並不穩定,所以他們預期風險在上升。 預期風險在上升的時候,防範風險的儲蓄行為變得非常重要。因而,儲蓄率居於世界前列,也和中國市場上競爭加劇,和跨國公司在推進本土化過程當中的一些行為有著一定的關系。另外,跨國公司在推進本土化過程當中,生產著適合中國市場的產品,它替代了大量的進口品,也節約了我們的外匯,這反過來也增加了中國的外匯儲備。因而,我們的儲蓄外匯在增長的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資本積累的源泉,這樣對於緩解中國資本短缺是有重要貢獻的。另外,跨國公司,包括百事公司在內,他們在推進本土化過程當中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人才的本土化,包括管理人員,員工,全方位的本土化。那麼,這個過程當中,他們花了很多的資金進行管理人員和勞動力的培訓,對於中國合格的勞動力形成,人力資源培養是有著幫助的。另外,跨國公司在推進本土化的時候,也會產生或多或少的技術上,管理上的外因效應。這些都為推動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緩解一些結構調整上的困難,起到了相應的作用。所以,我想補充的就是從跨國公司本土化對於中國經濟好的影響來說,除了我們眾所周知的一些內容之外,還應該再考慮特定的轉軌時期和經濟結構調整,矛盾加重,這樣一個特定的經濟環境,它所帶來的影響。當然,跨國公司本土化也是一把雙刃劍,我們談它好處的時候比較多,其實它有好多壞的現象,或者叫做內斂效應。 這里想簡單的說幾點,就是針對剛才好的方面來說,它實際上也相應的產生了一些其它的內斂的效應。比如說對於跨國公司這些外溢效應到底有多大,我們現在很難進行准確的定量分析。因為跨國公司本土化所產生的外溢效應不僅受到我們政策法規的影響,同時也受到中資企業水平的影響。如果中資企業的水平不能夠與跨國公司本土化要求相配套,那麼即便它實行了原材料本土化,實行了原料的本土化,我們也很難吸收到它的技術、知識、管理的外溢效應。另外,還有和外資企業戰略相關,和現在技術研發的特性有關系。比如當今的技術研發過程中,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就是企業核心競爭力中的核心系數,具有整體性,不可分割性,不能分開,無法轉讓,難以靠簡單的學習全面的掌握。所以,即便你知道百事可樂的配方,你也不能完全套用百事公司的模式,重建一個類似百事公司這樣一個中國內資的企業。這些都影響到跨國公司本土化過程當中技術外溢的效應。另外,它也會產生人才的內斂效應,比如跨國公司在推動人才本土化過程當中,它依靠先進的分配製度,依靠雄厚的資金實力,再加上良好的培訓制度,更多的發展機會,吸引大量優秀員工的加盟,它也使得很多內資企業優秀勞動力,優秀人才紛紛轉投跨國公司,這樣對於內資企業在競爭中的地位也會產生相應的影響。再一個就是知識的內斂效應,跨國公司在推進本土化的時候沒有忘記內部化的策略,包括像特許經營這種方式,它實際上也是一種內部化策略的反映。在實現內部化策略過程當中,非常注重知識產權的保護,也非常注重知識和管理模式擴散的問題。 知識產權保護也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於創造知識產權企業,提升它的積極性,另外也阻礙了技術的傳播。當然,這個問題不能簡單歸結於企業自身,這是一個競爭策略的問題。另外,現在越來越多跨國公司更青睞於建獨資企業,而不是在中國建合資企業,這樣也使得中國通過合資的方法,去吸收跨國公司的管理經驗,技術支持,這條途徑受到了影響。總之,跨國公司在進入本土化的時候,它的內斂效應,或者叫做擠出效應,事實上是存在的。那麼,面對著這種雙重影響,我想我們阻斷跨國公司本土化進程的所有做法,自然無法使中國有效利用跨國公司本土化所帶來的外溢效應。那麼,反過來完全依賴跨國公司本土化完成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創造,也是不現實的。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一方面從政府的角度來看,積極推動跨國公司本土化,同時應該為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創造必要的制度環境、條件。另一方面,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應該在跨國公司本土化過程當中,全方位的加入到跨國公司的產業鏈條,這樣才能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最大的收益。
⑷ 全球經濟一體化對企業的影響 壞處
經濟一體化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在現有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國際分工的基礎上專,由政府間通過協商締結條約屬,建立多國的經濟聯盟。
在這個多國經濟聯盟的區域內,商品、資本和勞務能夠自由流動,不存在任何貿易壁壘,並擁有一個統一的機構,來監督條約的執行和實施共同的政策及措施。
⑸ 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積極作用: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同時也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它促進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從而推動了世界范圍年誒資源培植效率的提高和各國生產力的發展,為各國經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消極作用:
第一,經濟全球化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發達國傢具有經濟和科技上的優勢,掌握著推動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的現代信息技術,主導著世界市場的發展,左右著國際經濟的"游戲規則'',一邊是發達國家財富的不斷積累,一邊是發展中國家貧困的不斷加劇,使世界經濟發展更加不平衡,兩極分化更加嚴重。第二,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在一起,這在促進各國經濟合作的同時,也使得一個國家的經濟波動可能殃及其他國家,甚至影響全世界,加劇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尤其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經濟全球化原因
導致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因素主要有:
首先,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信息技術革命,不僅加快了信息傳遞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傳送的成本,打破了種種地域乃至國家的限制,把整個世界空前地聯系在一起,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
其次,跨國公司的發展。跨國公司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適宜的企業組織形式。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利用各地的優勢組織生產,大大促進了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的流動和國際間分工,並由此極大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
最後,各國經濟體制的變革。20世紀90年代以來,傳統的計劃經濟國家紛紛放棄計劃經濟體制,轉而向市場經濟過渡。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擺脫經濟滯脹而減弱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更加強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作用。在國際范圍內,隨著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其成員對本國或本地區市場的控制大大放鬆,貿易自由化和投資自由化的進程不斷加快。所有這些都為國際資本的流動、國際貿易的擴大、國際生產的大規模進行提供了適宜的體質環境和政策條件,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網路--經濟全球化
⑹ 跨過公司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摘要:中國在實行改革開放以後,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在逐年增加,同時在華的外國直接投資形式也在發生變化,開放之初跨國公司一般是建立合資企業,但現在他們越來越多地採用獨資或股權收購等手法。本文從戰略調整,戰略擴張,強化管理,中國機遇及技術獨占等五個方面闡述了跨國公司在華直接投資形式發生變化的原因。
關鍵詞:跨國公司;直接投資;獨資企業;合資企業;股份收購
隨著我國開放政策的深入和跨國公司對中國市場的了解加深,跨國公司對中國的直接投資不斷增加。據《2002年世界投資報告》公布的資料,中國於2001年吸收外資446億美元,是世界上吸引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是世界上第六大投資吸引國。按照跨國公司對投資企業擁有股權比例的不同,可將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形式分為四種:1.同投資所在國成立合資企業。成立合資企業的雙方共同投資,共同管理,共享利潤,共擔虧損和風險。2.在東道國成立獨資企業。獨資企業是指投入企業的資本完全由一國的投資者提供,投資者對投資企業的股權擁有的比例在95%以上的企業。3.收買並擁有外國企業的股份並達到一定比例。按照IMF的定義,凡擁有25%投票權的股東,即可視為直接控制。美國規定,凡擁有外國企業的股權10%以上者,均屬於對外直接投資。4.投資者利潤的再投資。
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跨國公司對華直接投資形式主要是與中方企業成立合資企業,如世界聞名的汽車巨頭豐田、通用、大眾,通訊業的諾基亞、愛立信、摩托羅拉、日用品和洗滌用品行業的寶潔、高露潔等跨國公司均在華設立合資公司。但是,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中國經濟的崛起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後,跨國公司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形式正在發生變化,越來越多地採用獨資或收購我國企業股份這兩種形式,特別是收購我國上市企業的股份。在筆者看來,跨國公司對華直接投資形式的變化,主要有如下五個方面的原因:
一、跨國公司正在世界范圍內進行新一輪的戰略調整
長期以來,中國政府出於保護本土企業的立場,對外商在華的投資領域、投資形式、投資比例、投資規模、經營范圍等設置了許多政策壁壘。為適應當時的情況,跨國公司不得不採取化整為零的政策,將一個企業按照功能或生產程序分解為若干個部分,在不同的地區設立多個合資企業。結果, 跨國公司在華的各個企業在功能或產品上往往無實質性的差異,不僅造成資源浪費,而且其在華企業難以形成規模效益,也影響了全球或區域性財務的統籌安排。而有些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合資企業,基本上是各自為政,彼此之間缺乏功能、管理上的有機聯系,對跨國公司實施總體經營戰略、統一管理、共享資源造成困難。譬如,松下國際集團曾採用日本製造業輝煌時普遍採用的「事業部制」,在中國擁有50家企業。這50家企業都是獨立法人企業,從研發生產到銷售各自為政,這50家工廠的經營只能通過電話向日本的事業部請示,松下(中國)的統籌管理作用微乎其微。而還有些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合資企業,互為對手,互相競爭,造成渠道重復、品牌沖突和高昂的投入。再如德國大眾在中國成立上海大眾和一汽大眾兩家合資公司。這一「以中治中」的模式曾是中國汽車業中外合資企業的典範。但現在,德國大眾開始為自己「一女嫁二夫」的戰略帶來的麻煩困擾。一來這兩家中方合資公司同時又是別的外資企業的核心合作夥伴(上汽與通用合作,一汽與豐田合作),在資源上總會有所傾斜;二是大眾汽車車型沖突和品牌矛盾也日益明顯地暴露出來。針對上述種種情況,跨國公司正在對中國業務進行戰略調整,以期整合資源,凸現品牌,爭取企業的控制權,從而提高企業對市場的反應能力和創新能力,建立合理高效的管理機制和研發體系,最大限度地降低經營成本。在此過程中,松下、西門子、寶潔等跨國公司直接將原來設立的中外合資或合作企業轉為外商獨資企業,以便更好地協調全球戰略,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通過規模經營降低成本,獲得競爭優勢。因此,進行戰略調整,是跨國公司在華直接投資形式發生轉變的重要原因。
二、跨國公司通過收購股份可以快速佔有市場,取得規模經濟,實現戰略擴張
隨著我國對外資並購的限制條件進一步放寬,以跨國公司為主的外資並購正成為我國WTO後的主要經濟熱點。WTO後,大量跨國公司爭相進入我國,收購國內各行業的優勢企業正成為跨國公司爭奪中國市場的重要戰略行動。我國加入WTO後,在跨國公司經營戰略中所佔地位顯著上升,跨國公司將會選擇收購國內經營狀況較好的企業,向我國轉移具有區位優勢的生產環節,實現強強並購。據悉,索尼以超過億元的人民幣,1800萬美元的溢價收購成都索貝數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67%的股份,成為索貝的控股股東,其原因在於:一是索貝10年來在多媒體技術上的開發力量;二是索貝已建立起全國營銷和服務體系。由於索尼在中國目前只擁有單機銷售網,而索貝形成的是系統集成。因此,索尼要實現本土化戰略,還必須在銷售系統上進行變革。事實上,像索尼這樣的境外資本通過向國內企業購買部分股權且實現控股來進行投資的,近來在家電業、零售業、製造業等均有突出案例,如聯合利華收購和路雪、中華等國內名牌,伊萊克斯收購東寶,東洋電機收購中意的空調生產線等。目前,我國不少上市公司擁有壟斷性經濟資源,加上我國經濟市場化程度和對外開放程度不高,地區分割、行業分割的現象相當普遍,相當多行業的進入壁壘仍較高。跨國公司收購這類公司,不僅可以迅速佔領國內市場,而且可以為跨國公司打破行業壁壘。另一方面,我國的上市公司基本上處於所屬行業的前列甚至龍頭地位,經營管理和生產設備等各項經濟指標位列行業前茅。他們在長期的市場競爭中致力於熟悉國內市場,重視內部經營管理,形成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管理和營銷網路,以及知名本土品牌等核心資產。這些公司正為跨國公司所青睞,在跨國公司的「本地化」戰略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收購這樣的公司,技術轉移和管理磨合的成本較低,能夠實現並購的戰略目的。
三、中國市場孕育的機會和中國投資政策的進一步開放是跨國公司改變其投資形式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現在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快速增長的經濟實體。近幾年來,由於亞洲金融危機和9.11事件的影響,加上各國的經濟結構調整,全球經濟整體低迷,北美、日本和歐洲經濟疲軟,增長乏力。但中國經濟卻實現了快速增長。2002年中國GDP增長率達到7.7%,2003年中國第一季度GDP實現9.9%的增長,第二季度雖有SARS的影響,但GDP增長也達到6.7%.據多家權威機構估計,中國2003年全年可實現8%左右的增長。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正成為世界經濟回暖的動力,吸引了無數跨國公司的眼光並使得眾多的跨國公司紛紛調整中國市場在其全球戰略中的地位。而中國於2001年年底加入WTO以後,將按照協議的承諾,在「入世」後35年的時間內逐步開放非國家經濟命脈性質領域的合資壁壘。這意味著跨國公司打破在中國的「合資瓶頸」的機會來了。因此,跨國公司越來越多地採用在中國成立獨資企業的形式。
四、強化管理,減少跨文化管理沖突的發生也是跨國公司改變其投資形式的原因
一般說來,跨國公司通過與中方公司成立合資企業,可以與東道國政府、顧客、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建立良好的協調關系,有利於當地業務的發展。其次中方公司通常對當地的社會文化、風俗語言、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經濟政治體制及經營環境十分熟悉,有利於把跨國公司的全球戰略目標與當地的現實狀況聯系起來,減少判斷偏差和決策失誤。但是由於跨國公司、合資公司、中方公司擁有各自的立場,而且由於文化、管理、社會傳統、價值觀取向等方面的差異和沖突,跨國公司通常很難通過成立合資企業來協調並實現它的全球戰略。例如有一家叫星海貨運碼頭公司的中泰合資企業,一次公司出現失火,中方經理離開辦公室趕去搶險,回來後反而遭到坐在辦公室里紋絲不動的泰方經理的責備。泰方經理認為他去滅火,不僅不能起多大作用,反而是一種人才的使用不當和浪費。可以想像,在此後的合作過程中,摩擦和沖突肯定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選擇建立獨資企業的投資形式,以期提高決策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協調全球戰略,減少跨文化管理沖突的發生。
五、跨國公司對技術的控制性增強也是其改變投資形式的原因之一
跨國公司的顯著特徵之一是對技術的獨占性。跨國公司之間的競爭,其核心就是技術的競爭,誰擁有了最先進的技術誰就會在競爭中取得優勢。跨國公司擁有的技術大都是專有技術,因此,如何控制和對技術保密就成為跨國公司首先要考慮的問題。總結以往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的情況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規律:越是高新技術產業外商投資企業越是要對企業控股,越是技術先進的企業,跨國公司越是要採取獨資形式。跨國公司在中國採用的技術主要還是以應用技術為主。通常來講,在獨資企業和外方控股的合營企業中,跨過公司轉讓的技術都是在中國國內領先的。實際情況也表明跨國公司投資的獨資企業的技術先進程度要優於合營企業,合營企業中跨國公司控股的企業的技術水平要優於其不控股的合營企業,跨國公司投資企業的技術水平要大大優於其向內資企業轉讓的技術,這也是這幾年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大多選擇獨資企業的原因之一。2001年外商投資設立的項目中獨資企業佔60%以上。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這一趨勢愈加明顯,2002年外商投資新設立的項目中獨資企業進一步上升到65%以上。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跨國公司對技術的控制性增強也是其改變投資形式的原因之一。
⑺ 經濟全球化及其影響
經濟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的過程。
影響
一、不同資本主義國家
由於世界各國在自然資源、生產力和科技水平、政治經濟制度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以及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經濟全球化對不同的資本主義國家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二、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利於吸引和利用外資,引進世界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實現管理的創新。
2、有利於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提升產業結構。
3、有利於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發揮本國現實和潛在的比較優勢,拓展海外市場。
4、可以抓住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發揮後發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三、跨國公司產生的影響
跨國公司是當今世界經濟中除國家以外最活躍的國際行為主體,是當今世界經濟活動的主要組織者。
1、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生產的全球化;
2、跨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資本的全球化;
3、跨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貿易的全球化;
3、跨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技術的全球化。
(7)能夠影響全球經濟的企業擴展閱讀
意義
1、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經濟全球化,可以實現以最有利的條件來進行生產,以最有利的市場來進行銷售,達到世界經濟發展的最優狀態,提高經濟效率,使商品更符合消費者的需要。
2、促進國際分工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大和區域統一,使國際分工更加深化,各國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事能獲得最大限度的比較優勢的產品的生產,擴大生產規模,實現規模效益。
3、促進經濟結構合理優化
促進了經濟結構的合理優化和生產力的較大提高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實現了在全球化范圍內的科技研究和開發,並使現代科學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得到迅速傳播,現代科技創新是世界性的,任何國家的科學技術活動,都必須也只能以世界上現有的科技成果為前進的基礎。
4、促進經濟多極化發展
經濟全球化使國際經濟關系更加復雜,它使以往的國別關系、地區關系發展成為多極關系和全球關系,推動了處理這些關系的國際協調和合作機制的發展,並必然會導致一系列全球性經濟規則的產生,使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國家出讓或放棄部分主權,形成和遵守這些經濟規則。
5、促進發展模式創新
全球化促進生產、資源、人員、貿易、投資和金融等生產要素全球優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6、促進國際利益融合
利益融合既表現在經濟領域,又表現在其他領域;既表現在雙邊領域又表現在多邊領域。國家間經濟相互依賴逐步深化,俱榮俱損局面開始形成。
7、促進安全內涵擴展
安全已從傳統安全領域擴展到非傳統安全領域。恐怖主義、經濟安全、環境惡化、氣候變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國犯罪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威脅增大,涉及到經濟、民生、社會和自然等廣泛領域。
8、促進國家主權轉移
全球化促進了國際組織的發展。僅1990至1998年,國際組織就從26656個增至48350個,其中政府間國際組織250多個。
9、推進國際體系轉型
今後幾十年內新的國際體系有可能基本形成,其主要特徵:一是世界格局多極化。二是西方與非西方國家共同主導。
10、推進人類文明進步
人類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問題、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礎上,形成人類新的共同價值觀念和新的人類文明,打破西方在人類文明中的主導地位,實現對西方文明的總體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