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浙江經濟發展問題

浙江經濟發展問題

發布時間:2021-03-09 18:33:13

⑴ 浙江經濟發展如何

浙江省的人類發展指數為0.817,屬於高等水平,同時他也是多年來中國大陸各行省之中人均最好的(2009年以前),可見他的可發展水平甚高。最新數據顯示:2010年,全省生產總值為27227億元,比上年增長11.8%(見圖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6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412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1745億元,分別增長3.3%、12.4%和12.3%。人均GDP為52059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7690美元,仍居國內各省第二位),增長10.1%。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由2005年的6.7∶53.4∶39.9調整為2010年的5.0∶51.9∶43.1。從各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來看,第一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為0.1個百分點,貢獻率為1.3%;第二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為6.5個百分點,貢獻率為55.0%;第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為5.2個百分點,貢獻率為43.7%。隨著整體經濟恢復平穩較快發展,各行業也逐漸回到均衡發展態勢。工業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工業增速比去年提高了6.7個百分點,為本省經濟增長提供了主要動力;第三產業保持穩定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穩步提高,除房地產業有所回落外,各行業都保持較快發展。 浙江是中國經濟比較發達的沿海對外開放省份。素有「魚米之鄉」之稱,是綜合性的農業高產區域,以多種經營和精耕細作見長,大米、茶葉、蠶絲、柑桔、竹品、水產品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綠茶產量佔全國第一,蠶繭產量佔全國第二,綢緞的出口量佔全國的30%,柑桔產量名列全國第三, 毛竹產量居全國第一。
浙江工業基礎較好,以輕工業、加工製造業、集體工業為主。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1995年底,鄉鎮工業已佔全省工業總產值的四分之三。絲綢工業歷史悠久,產品精美,傳統工業聞名遐邇,電力工業發達,秦山核電站為國家第一座核能電站。新安江電站為國內第一座自行設計、自製設備和施工安裝的大型水力發電站。浙江境內交通條件日趨改善。 2010年,進出口總額為253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5%,其中進口730億美元,增長33.4%;出口1805億美元,增長35.7%,出口佔全國的比重從上年的11.1%提高到11.4%。 新批外商直接投資項目1944個,比上年增加206個,合同外資200.5億美元,實際到位外資110億美元。第三產業利用外資繼續保持良好勢頭,合同外資81.1億美元,實際外資41.4億美元,。 對外承包工程、對外勞務合作、對外設計咨詢完成營業額29.1億美元;經審批和核準的境外企業和機構共計630家,投資總額40.2億美元。全年實際對外直接投資為26.2億美元,繼續位居全國各省市第一。 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3312.6億元。全年城鎮家庭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5.3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58.53平方米。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4.3%和35.5%。全年專利申請12.07萬件,專利授權11.46萬件。
浙江外向型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有國家批準的一類口岸10個,省級批準的二類口岸10個。有67個市縣對外國人開放,37個市縣列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國家先後批准建立了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保稅區,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和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形成包括對外國人開放市縣—經濟技術開發區—沿海經濟開放區——浙西南和浙西北廣大腹地的梯度推進的多層次,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截止2008年底,浙江與世界上近23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直接的經濟貿易關系,在美國、日本、英國、德國、巴西、墨西哥、多哥等國家設立了貿易公司或辦事處。先後建立了30家省級專業進出口公司。與6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合作領域廣泛。來浙江投資的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投資合作項目涉及多種領域,截至2008年底,已有84家全球500強企業在浙江落戶,投資了224家外商投資企業。。進入90年代以來,對外友好交往發展也很快,已同9個國家結成了23對友好城市(縣、州)關系和4對友好交流關系,與10多個國家的40多個民間組織建立了固定友好交流渠道。全省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也與國外建立了近百對友好關系,每年有數以千計的專家,學者相互進行科技交流,聯合國等有關組織在浙江建立了中國水稻研究所等26個項目。

⑵ 浙江經濟怎麼了

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經濟發展速度一直居各省前列。據統計,1978-2001年,浙江GDP年均增長率高達13.3%,由124億元猛增至億元,經濟總量在全國的排序由原來的第12位迅速升至第4位,人均GDP則由全國第16位升至第4位。尤為可喜的是,1997年後,我國經濟增長率逐年走低,而浙江經濟雖也有回落,但仍然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1998年較上年增長10.1%,1999年較上年增長10.0%),出口增長更高(1999年全年增長18.5%,今年1季度的增長率高達55%)。2001年浙江國內生產總值已達6700億元左右,2002年人均GDP預計可達2000美元,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近一倍。如今,浙江經濟表現出的旺盛活力,引起了各方面的廣泛關注。有人稱之"浙江現象"。以經濟學的觀點看,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領先於其他地區,必然是其較好地發揮了比較優勢的結果。本文即試圖從比較優勢分析的角度來探討"浙江現象"產生的原因。
經過大量的實證分析後,筆者認為,浙江與鄰近沿海發達省份及全國相比,在勞動力、環境、市場擴大、特色產業和企業經營機制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具體分析如下:
一、浙江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
勞動力資源也稱人力資源,是國民經濟的根本要素,是構成社會經濟運動的基本前提。在現代社會,勞動力素質的提高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因此成為各地區比較優勢的一項重要指標。誠然,浙江的勞動力資源充沛,但在我國勞動力資源普遍充足的大環境中顯不出比較優勢。浙江在人力資源上的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即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人口綜合素質較高。1989年浙江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79‰,僅稍高於滬、京2個直轄市,是省區中最低的。1999年則為4.29‰,高於滬(已出現負增長)、京、津、遼、蘇,列全國倒數第6位,在省區中列倒數第3位。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減輕了人口負擔和就業壓力,對經濟發展有利。雖然浙江人均受教育程度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但浙江開發歷史早,文化積淀深厚,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在全國居較高水平。相對於外省人而言,浙江人更具有崇學、敢闖、聰慧、勤奮、互助、務實等優秀素質。其優勢突出表現在浙江人對現實環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並勇於創新。江浙滬歷來為我國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區。國內40%以上的科學家均出於此。根據《中國科學家傳略辭典》按籍貫統計,每百萬人所涌現的著名科學家,上海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22倍,浙江為4.15倍,江蘇為3.49倍。特別是寧波,不僅以出商界巨子聞名於世,還是名冠全國的"院士故鄉"。目前,寧波籍院士佔全國1/16,在全國所有城市中位居第一。僅一所效實中學就出了13位院士,在全國未聞其二。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肯動腦筋肯吃苦又富冒險精神的浙江人,邊干邊學,素質提高更多地倚仗於"來自課堂外的學習"。在改革的實踐中,涌現出滕增壽、馮根生、顏阿龍、魯冠球、宗慶後、南存輝、陳金義等一大批勇於創新,精明且善於把握機會的知名企業家。這些企業家的存在是浙江經濟騰飛極為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浙江環境的比較優勢
環境資源直接影響人們選擇定居點,企業選擇區位,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一般認為,區位、資源、經濟和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硬環境,社會、政|治、政策和法律環境為經濟發展的軟環境。以下僅對浙江的硬環境作簡要分析。(一)區位環境,浙江的區位優勢十分明顯。首先,濱海居中的地理位置,既利於對外交往,又利於向內擴展。而且,緊鄰上海這一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商品、資金、技術、信息、人才"五流"及產業擴散方面自然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加上北南兩邊鄰省江蘇和福建均為全國經濟增長領先省份,可充分發揮集聚效應,互相支持,共同發展。(二)資源環境<BR> 盡管就礦產資源和耕地資源而言,浙江是典型的"資源小省",但浙江在港口、海洋和氣候資源等方面卻具有突出的比較優勢。 浙江地處祖國東南沿海的中部,港口眾多,腹地寬廣。改革開放後,港口建設速度加快,至1999年底,全省沿海港口已達58個,泊位600多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39個,深水泊位數佔全國8 %。寧波已躍升為全國第二大港。今年截止11月8日,寧波港的吞吐量已達1億噸,成為國內僅次於上海的,吞吐量逾億噸的世界級大港。而且舟山、溫州、乍浦、海門等港規模日益擴大,且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BR>浙江海洋漁業資源和海洋能源資源在全國居領先地位。浙江海域歷來是我國最大的漁場。1999年,浙江的海水產品產量為389.4萬噸,居全國第3位;浙江海洋捕撈漁獲量高達331.2萬噸,僅次於山東的332.5萬噸,居全國第2 位(表1)。緊靠浙江的東海陸架盆地是一個有著良好開發前景的油氣資源區,目前正在勘探開發之中。 表1:我國重點省份海水產品和海洋捕撈產量 單位:萬噸 地區 浙江福建 山東 廣東 遼寧 其他地區 <BR>海水產品產量 389.4 448.5 602.3 355.4 296.9 275.0 <BR>海洋捕撈產量 331.2 206.7 332.5 194.5 157.7 275.0 捕撈量佔全國% 22.1 13.8 22.2 13.0 10.5 18.4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0》,中國統計出版社<BR> 浙江雖然耕地面積少,農業卻一直領先於全國。除了浙江農民吃苦耐勞,素有精耕細作的傳統外,與這里農業氣候條件優越也是分不開的。浙江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水熱資源豐富,為農業發展多種經營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條件。 (三)經濟環境<BR> 浙江開發歷史悠久。隋唐時期即已成為全國居優勢的經濟區域,至今依然。特別高的經濟活動效率,使浙江發展的經濟基礎在全國處於高水平。由於浙江是全國市場經濟發育較早的省份,多年前經濟實力即已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而且民間的投資意識很強,在市場競爭中已取得一定的先發優勢。<BR> 1999年,浙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28元,僅次於滬、京、津3個直轄市,居全國第4位;浙江農村人均收入3948元,僅次於滬、京2個直轄市,高居全國第3位。浙江1997年即已成為全國第一個消滅貧困縣的省份,目前的人均居住面積居全國第一。<BR> 雖然由於資源和戰備方面的原因,解放後國家對浙江的投資極少,然而,浙江民間的投資意識很強。自1982年以來,非國有投資年均增長28.6%。1999年,全省民間投資額達1214億元,超過建國前40年浙江全社會投資的總和,佔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達62.0%,高居全國第一(表2)。</P><P><BR>表2:部分沿海省份及全國民間投資情況表 地區 浙江 江蘇 山東 廣東 全國 <BR>民間投資額(億元) 1214.06 1389.10 1167.96 1710.45 13906.95 <BR>佔全社會投資比重(%) 62.0 56.9 52.6 58.2 46.6 <BR>資料來源:2000.11.29.《中國信息報》<BR> (四)生態環境<BR> 生態環境是一個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浙江山青水秀,歷史上即享有"千岩競秀、萬壑爭流"的美名,杭州則被譽為"人間天堂"。解放後,由於幾次政策失誤,山林破壞嚴重,80年代以後工業污染又給浙江的生態環境蒙上陰影。但是90年代以來,政府下大力氣,增加投入,控制污染,加上具備環境再生能力較強的先天優勢,形勢明顯好轉。最新的國家森林資源清查結果表明:浙江現有森林面積8309萬畝,比10年前增長26.6%,森林覆蓋率高達59.4%,比10年前增加了16.8個百分點,名列全國前茅。如今,浙江已是全國著名的竹業大省、花木大省、旅遊大省。1999年,浙江的綠化觀賞苗木輸出量佔全國出省量的32%。在昆明世博會上,有一半的花木出自蕭山。至今,全省共建有1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6個國家級森林公園、40個省級森林公園。旅遊收入領先於全國。浙江在城市生態建設方面也不乏大手筆,如杭州市決定投資60億,建設"藍天碧水"工程。<BR> 由於浙江的生態環境好,氣候條件優越,因而宜居宜游,發展旅遊業在全國具有突出的比較優勢。<BR> <BR> 三、浙江市場擴大的比較優勢<BR> 貿易(包括國際貿易和地區間貿易)是地區經濟增長的基礎。貿易增長,也就是經濟增長在地區之間的擴散。有經濟學家認為,地區增長的必要條件是創造出口基礎。<BR> 西方經濟學家丹尼森認為:一個經濟體系的增長就意味著企業提供最終產品的市場規模的擴大。只要市場規模擴大,就有機會提高行業之間、企業之間的專業化程度,擴大企業規模。因此,隨著市場的擴大與生產和銷售規模的擴大,就有可能獲得遞增的報酬。<BR> 浙江是"資源小省",產業結構的特點是"兩頭在外"(即資源和市場主要依靠省外)。浙江生產的產品有20%銷往國外,50%銷往省外,僅30%在省內銷售。從經濟學的觀點看,對商業的尊重是建立良好的商業環境最重要的因素。浙江人歷來有重視經商的傳統。改革開放初期,農民自發地辦起了工業品市場,通過市場調節促進生產要素的流動,使資源趨向合理配置,極大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可以說浙江經濟發展的一大特徵就是商品市場的領先發育,繼而引發了生產要素市場的發育。甚至可以說浙江走出了一條"市場大省"通向"經濟大省"的獨特發展道路。在闖市場的實踐中,浙江人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即"引進來"(在本地大辦市場)和"走出去"(出外經商,或創辦外地市場),如今浙江省內市場和外地市場的成交額均遙遙領先於國內其他地區。<BR> 1978年以來,各類市場的迅速崛起,成為推動浙江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浙江早已成為全國著名的市場大省。1999年,浙江有商品交易市場4347個,總成交額3606億元,連續9年列全國第一。義烏的小商品、紹興的輕紡產品、海寧的皮革、嵊州的領帶等商品成交量連續多年穩居全國同類市場第一。義烏中國小商品城已擁有攤位24350個,成交額已連續8年居全國榜首,成為"中國第一市";紹興中國輕紡城是亞洲最大的紡織面料交易中心;嵊州領帶、諸暨珍珠均佔全國交易量的80%。<BR> 到1999年底為止,浙江專業市場已在外地開辦分市場30個,在國外開辦市場3個。漂洋過海辦市場,成為浙江農民"賺洋錢"的又一條捷徑。至今,浙江在巴西、南非、阿聯酋、俄羅斯、匈牙利、喀麥隆、奈及利亞等10多個國家已創辦或即將創辦自己的市場。<BR> <BR> 四、浙江特色產業的比較優勢 <BR> 興旺的各類商品市場為浙江發展區域特色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正是以貿帶工、以銷促產,市場優勢與產業優勢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才使浙江經濟如此充滿活力。浙江發展特色產業有的是在傳統優勢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有的是原來沒有絲毫基礎,但產品小而專,投資少、上馬快、資金回收快、憑借市場信息靈即可賺錢的輕小型產業。<BR> 服裝、絲綢、茶葉是最具浙江特色的傳統產業。在全國紡織業普遍不景氣的大環境中,浙江的服裝、紡織業可說是一支獨秀。如今浙江服裝出口佔全省出口總額近40%,浙江服裝企業在中國服裝雙百強企業中"四分天下有其一"。浙江服裝業三巨頭"茉織華"、"杉杉"、"雅戈爾"同樣也是全國服裝業三巨頭。一省有2個城市(寧波和溫州)都一年一度舉辦"國際服裝節",爭創服裝名城,全國也唯有浙江。<BR> 溫州和台州地區是全省特色產業發展最有特色,也最成功的地區。溫州目前已建有30多個特色工業園區,如龍港的包裝印刷、平陽的皮鞋、溫州的服裝、樂清的低壓電器、甌海的眼鏡、永嘉的橋頭紐扣等,其產品在全國市場的佔有率均在30%以上。</P><P><BR> 五、浙江企業經營機制的比較優勢<BR> 歷史上,浙江企業具有"輕、小、集、加"的特點。即輕工業為主、小企業多、集體所有制企業和加工型企業多。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多種所有製成分經濟的增加,特色產業的發展,浙江企業的特點越來越表現出"輕、小、民、特"的特點。<BR> 浙江第二產業的比重在全國居第二位,屬工業領先省份。浙江工業的特點首先表現為輕型工業為主,企業規模小,與市場聯系緊密。浙江是工業結構輕型化最典型的省份之一。1999年全部工業總產值中,輕工業佔62.8%,重工業只佔37.2%,而且相當部分重工業屬於輕小型的機電、金屬加工業和精細化工業。輕型工業對企業規模的要求較低,因此浙江小企業地位重要。目前全省工業小企業占企業數的99.8%,改革開放以來小企業對全省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高達70%以上。<BR> 小企業機制靈活,適應現代社會消費需求個性化、多樣化的特點,更適合搞專業化分工協作,有利於提高競爭力。如今,浙江的小企業已經向"小而專"、"小而精"、"小而特"方向發展,加強了專業分工協作,許多產品的生產企業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BR> 浙江工業的特點還突出表現在非國有工業和農村工業比重大,個私經濟發展基礎好。在1999年全部工業總產值中,非國有工業佔89%,其中個私工業佔45.6%(表3)。浙江個私企業的注冊資本總額、工業總產值、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均居各省、市、自治區首位。在全國最大私營企業500強中,浙江佔有數量也列第一。溫台地區的工業總產值中,民營經濟的比重甚至超過90%。民營經濟大多決策迅速、善於抓住市場機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為我省贏得了寶貴的發展時機,從而成為全省經濟的重要增長點。</P><P><BR>表3:浙江與全國工業不同經濟類型所佔比例比較(%) 地區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 城鄉集體工業 個體私營工業 其他經濟類型工業 <BR>浙江 10.2 31.9 45.6 12.3 <BR>全國 28.2 35.4 18.2 26.1 <BR>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0》,《浙江年鑒2000》 <BR> 1999年浙江第三產業增加值中,非國有經濟的比重高達54%;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中,非國有經濟的比重更高達78.3%,比全國平均水平高9.8個百分點。<BR> 1979-1999年,全省工業總產值新增量的78%來自鄉鎮工業。1999年浙江農村工業佔全省工業的比重為76%。鄉鎮企業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銷售產值、利潤總額、實繳稅金的絕對額和增幅均居各省、市、自治區首位。<BR> 近20年來,浙江經濟的快速增長主要來源於工業經濟的增長。而工業經濟的增長是市場帶動、農村工業的迅速發展、民營經濟的崛起、輕型工業的基礎較好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經濟制約瓶勁
資源短缺阻礙浙江經濟發展
「正在建設的項目沒有錢、正在投資的項目沒有地、正在生產的項目沒有電。」這句話在浙江企業中廣為流傳。
據調查,浙江現在可用於工業用地的耕地不足400萬畝,按一年使用50萬畝的速度計算,8年後浙江的工業用地將告罄;同時,浙江面臨著水資源短缺、礦產資源短缺、勞動力資源短缺等一系列瓶頸。
瀕臨東海之濱的寧波市,甬江、奉化江和餘姚江三江貫穿市區,為名副其實的水鄉,但事實上,寧波全市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1315立方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2%,遠低於國際公認的人均1750立方米的用水緊張線。據有關部門預測,如今寧波、舟山地區年缺水總量約為6億立方米,即使到2020年周邊地區引水工程和10座水庫建成,但因經濟一直飛速發展,這一缺口仍將維持在6億立方米左右,情況相當嚴峻。
寧波市的缺水形勢可以說是整個浙江省的一個縮影。由於缺水,浙江不得不對地下水大量開采,直接導致地面下沉。到2003年底,寧波市的沉降區域總面積達175平方公里,寧波整個市區已成了一個巨大的碟形窪地。浙江省工商聯的一份議案中指出,2010年,浙江省水資源需求缺口將達55億立方米;2020年將上升到67億立方米。
不僅是水,電力也是如此。國家動能經濟研發中心總經濟師胡兆光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浙江省的電力短缺最為嚴重。據統計,從2003年上半年以來,浙江省電力供應短缺問題越來越嚴重。2004年夏季,全省實際最大電力供應缺口在700萬千瓦以上。2004年1月至8月,全省拉限電損失電量達56.6億千瓦時,佔全國的59%。
「不到一個月諸暨城區就湧出了12家自備發電機的經銷商,由於供不應求,公司倉庫里放了好幾年的存貨也一銷而空。」 諸暨市機電設備公司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由於電力短缺,去年浙江幾乎每家企業,連理發店都自備發電機。在全國百強、浙江十強縣(市)的諸暨,全市共有自備發電機約11655台,發電容量26.05萬千瓦。
電力短缺等問題已經造成了大量浙江企業遷往外省。2005年初,國家統計局企調總隊和浙江企調隊對浙江596家企業的遷移問題作了調查。
根據調查,這次調查的浙江省596家企業中,已遷往省外的企業196家、有意向遷往省外的企業74家、省內遷移的企業128家、省內意向性遷移的企業48家、外省遷入浙江的企業150家。總體趨勢是向省外遷移。
浙江外遷企業最為關注的前三位遷移因素是:土地資源,認同率為55.6%;電力供應,認同率為45.4%;原材料及能源供應,認同率為42.9%。企業離開長三角的理由都很簡單:土地、勞動力成本高、電力、能源和原材料供應緊張。
「百姓經濟」抗風險能力不強
浙江,中小企業總數佔到全部工業企業的95%以上,大部分中小企業都屬於民營經濟,浙江經濟是典型的「百姓經濟」。民營經濟在浙江已經超過了「半壁江山」的作用。
「從歷次經濟增長周期和加強宏觀調控階段的表現看,浙江工業往往顯現出上得快下得也快的特點」。浙江經貿委的一份經濟運行報告認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與浙江以中小企業為絕對多數有關。
浙江的中小企業占絕大多數,而大企業和特大企業與其他省市相比不但數量較少,而且規模也不大。這導致浙江在國家宏觀調控中,企業的整體抗風險能力不強,一遇到宏觀調控等形勢,經濟發展速度就明顯下滑。
中小企業是浙江工業的命脈。2004年浙江實現工業總產值24461億元,其中中小企業實現總產值21601億元,占整個工業總產值的88%。中小企業在浙江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面臨土地緊缺、電力短缺、水資源短缺、資金短缺等方面的困難時,中小企業處境尤為艱難。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政府只可能優先保證大企業。」浙江溫州一位建材企業的老闆告訴記者,「盡管浙江省中小企業總數佔到全部工業企業的絕大多數,但仍然是並不被優先考慮的群體。」
浙江經濟模式急需轉型
「浙江民企以後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不是粗放型,而是靠新的技術,改進產品,提高技術含量來提高他們的競爭力。要找出新的推進工業化方式來形成新的競爭優勢。」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史晉川認為,不僅僅是企業要轉型,浙江的經濟模式也急需轉型。

事實上,浙江模式的經濟增長已經到了極限。以2003年為例,當年非典對浙江經濟的影響大約在0.3個百分點,而電力短缺、拉閘限電導致的GDP損失是0.6個百分點。浙江經濟模式的轉型已經是當務之急。

目前,浙江經濟發展受土地、能源、水資源瓶頸制約相當突出。受此影響,浙江企業成本上升很快,一些企業出口訂單無法完成,一些新增投資受阻,企業紛紛外遷,影響了浙江經濟社會的發展。隨著經濟發展階段、宏觀形勢、體制條件尤其是資源環境情況的變化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資源約束將會是未來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長期因素。所以,要考慮如何保障資源供給、合理利用資源的問題,要選擇適合浙江資源供給狀況的發展戰略。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技術進步,實現經濟向高級化發展。

⑶ 浙江經濟如何


浙江的經濟雖然在總量上一直在全國處於領先狀態,但是我到是認為其實浙江在過去的十年裡基本上是屬於倒退階段,經濟層面沒有任何的進步,我們回頭仔細看看,十年前我們談論浙江企業的時候,談誰?萬向。現在我們談誰?還是萬向。十年前娃哈哈就已經全國聞名,十年後還是娃哈哈,這十年來涌現出多少家大型,超大型的企業了么?可以說這十年,浙江經濟領域幾無作為。反倒在一些負面新聞里大家聽到了很多浙江大型企業,從08年的華聯三鑫,到12年的中江控股。從08年的浙玻,到12年的高盛科技到虎牌控股。尤其到現在的所謂600家企業聯名上書。需要反思的並不只是政府本身。

如果按區域來看,浙江在08年到12年,除了經濟不發達的衢州地區和麗水地區外,基本上每個地級市都已經洗牌過一次了。我們鮮聽說有企業能在這四年來安穩的走過來。為什麼?這個命題很值得思考。

我前幾天接到香港一家媒體的電話,問我怎麼看浙江的這次危機,政府能解決么?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我自己總結下來,主要是這么幾個問題吧。

過於發達的金融體系害了浙江。很多人都不贊同這個觀點,但是我覺得我是對的,可能問題出在怎麼理解發達兩個字吧。浙江的金融其實很發達,我走過很多地方,看過很多家銀行,其實很少有地方像浙江這個區域體現出兩個特徵:(1)金融機構數量僅次於上海,北京;(2)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的風險容忍程度遠超過金融更為發達的上海、北京。

這兩個特徵很有意思,浙江的經濟總量其實在全國列在廣東、山東、江蘇之後,位列第四,大概2011年的數字是31000萬億左右,但是我們仔細來看,浙江的金融機構家數可能是位列全國之首。基本上所有能開設分支機構的金融機構都在浙江開設了分支機構,如果不能開設分支機構的也以辦事處等名義開設,同時更奇怪的是基本上在2002年到2009年前,基本沒有聽說過虧錢的金融機構,誰來都賺錢,而且盆滿缽滿。

還有幾個數字,大概在2010年之前,工農中建,除了中行在系統內排名不靠前外,其他三家都是系統內排名前三,農行長期在系統內排名第一,工行基本差不多,建行有連續兩年在系統內排名第一。在同一時間段內,三家金融機構同時在系統內排名前三,就本身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另外,更何況中信銀行、民生銀行等等一些股份制銀行也在各自系統內都佔比極大份額,高者甚至佔到四分之一,那是個什麼驚人的數字?

浙江就因為超強的盈利能力使得各家金融機構都擠盡腦汁想來浙江開設分支機構,許多本不被允許開設異地機構的城商行,也開始陸續進駐浙江,到現在為止,杭州街頭的銀行,堪比公共廁所,只多不少,所以我總是跟人調侃,在杭州,你可能找不到公共廁所,但是你肯定找得到銀行。

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是放貸的容易程度,浙江絕對全國第一。我記得06年在銀行當信貸科長的時候,我曾經去北京匯報工作,要求總行增加對浙江貿易流通類企業的扶持力度,當時總行要求對貿易流通企業的資產負債率控制在60%以內,但是浙江事實上的貿易流通型企業沒有低於85%的,按照這個標准,如果總行不進行改變的話,浙江基本上就處於無業務可做的范疇。後來總行給予了許可權,允許到85%左右。當時總行說了一句話,全國就浙江一家,別無分號。這段話讓我回到浙江以後想了很久,我所提的要求,到底這么做是對還是不對?

08 年工作關繫到上海去,當時也在上海看了幾家企業的情況,然後看到一家企業資產抵押全額抵押打7折,申請1500萬貸款,居然被駁回了好幾次,我當時很納悶問銀行,你們難道這樣的企業也不批,那你們還做什麼業務?銀行同事回問我一句,難道你們有抵押就放貸款么?我想想,好像的確是啊,有抵押就放貸款了啊。別說抵押,在浙江,基本上的企業有個擔保基本上就做了。如果一家擔保不行,那麼在拖一家,差不多總就可以了。到是讓上海的同事很詫異。

浙江的現實狀況就是這樣。可能是因為金融機構太多,競爭極為慘烈,企業總是在各家銀行之間遊走,不斷的擠壓銀行的底線,所以很多企業的貸款條件會不斷的下降。尤其這里有個很大的前提是99年到08年的這將近十年裡,浙江經濟極為快速的發展的同時,貸款質量一直非常高,幾無壞賬,我記得當時去總行匯報,總是帶著優越感的抨擊總行的政策說,你看我們一直就這么做的,從來沒有出過問題,你們總行屁也也不懂,就少干預點吧。在這種盲目樂觀的前提下,各家銀行的確也給了浙江的各家金融機構的分行極大的許可權審批業務。

在眾多的金融機構不斷下降放貸標準的兩重原因疊加下,使得浙江經濟出現了一些很重要的變化,最主要的一點,我認為是實業空心化現象的蔓延。很多人奇怪,為什麼浙江金融發達反倒會導致實業空心化,照理說金融發達應該是促進實業發展才是。但是很可惜,浙江並不是這么一條道路而來。

從2002年開始,經濟不斷上行,大量的實體經濟的確得到了高速的發展,但是與此同時帶來的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就出現了。很多實體經濟發展到後來,實體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利潤遠遠趕不上固定資產所帶來的利潤增長。舉例來說,很簡單就是很多人辛辛苦苦開廠做實業一年才賺一千來萬,但是他當時買的土地蓋廠房的土地可能反倒能賺幾個億。

但是很多人會問,這個跟金融過於發達有什麼關系么?有關系,關系而且很大,因為一旦目標發生了改變之後,經營模式就發生了很大變化,正因為大量固定資產的升值要高於實體經濟利潤的創造,使得很多企業就會不斷的去得到資金,然後擴大對固定資產的投入。而且得到的資金遠遠大於實體經濟自身所需要的資金,這裡面金融的過於發達就會助推這種情況的發生。很多金融機構變相的給予企業遠超過企業生產所需要的資金,就是幫助企業去擴大和增加對資產的投入。幫助企業圈地,買房,甚至去做房地產。

過去的十年來,這種情況不斷得到惡化,就產生了一個所謂的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什麼意思呢?就是大量真正他是干實業的人沒有好結果,而大量沒有專心干實業,不斷通過實業套錢用來做投機的企業卻一個個暴富。使得很多企業自然而然都依樣畫葫蘆走上了投機生涯。

我有個朋友,主業是做建築工程的,06年才東拼西湊買了套房子,花了三百多萬,一年後這套房子漲到了800多萬,一年不到的時間,讓他春心萌動,於是就是利用他的建築工程公司的平台,房子抵押貸了600多萬,這個錢到手後,他又去買了套房子,花了700多萬,評估1200萬,抵押貸了800多萬,又去買房子,大概用了不到兩年時間,他買了四套房子,都是利用他的建築公司的平台貸的款,到了09年下半年的時候,他的資產就過億了,然後有一次吃飯跟我說,早知道賺錢這么容易,他做什麼建築啊,做了二十多年建築,一身病根不算,而且也沒有賺到什麼錢。他就利用建築企業的平台,不到三年,就賺了五六千萬。

在浙江,這樣的故事不斷上演,02年以來依靠固定資產升值成為暴富的人比實業暴富的要多的多,所以在浙江越來越多的企業陷入到一種怪圈中去,創業,然後請人管理,不求賺錢,只要維系一定的生產量就可以了,然後就開始貸款,貸款來的錢去買地,或者去做別的投資。反倒沒有花錢在實業上,為什麼呢?因為過去的實踐都證明了,在當前的趨勢下,土地的升值或者投資的利潤要遠高於實業的經營。實業日益淪落為企業向銀行貸款的一個依據而已。而銀行也都知道,但是受限制於經營壓力也變相的給予了這種支撐。

浙江從而演變成了全民投資或者全民投機的盛宴狂歡之中去,在經濟不發生太大變化或者下行的情況下,這種盛宴有可能維系,但是經濟形勢一旦發生變化,噩夢就不期而至。

浙江的金融到底發達不發達,我再舉幾個例子。在浙江的銀行中為了將貸款放出去,無所不用其極。不知道別的省份有沒有。在浙江基本上只要有抵押物,不管什麼公司,都有渠道能拿到貸款。在浙江會有很多的貸款品種出來,一般的抵押物基本上都打六折左右,所以通用的操作方法是高評估,然後在打折的方式,但是在浙江抵押物不但可以不打折還可以上浮120%,也就是1000萬的房子,可以貸到1200萬。你沒有企業平台,銀行會給你找企業平台,你缺乏貸款條件,銀行會給你造貸款條件,你沒有流量,銀行會給你造流量。如果這個銀行不幹,那行,我換個銀行。

在浙江在抵押不行的情況下,也還產生了所謂聯保聯貸,就是幾家企業共同互相擔保的方式貸款,政府還大力推薦企業這種貸款模式,但是這種模式是幫助企業還是害了企業呢?

我以前做銀行的時候,有兩個觀點,第一個觀點是如果一個企業確實需要錢,那麼錢要給到位,給少了也是風險。第二個觀點就是給一個企業超過它自身所需要的錢,那不是幫企業,那是害企業。

浙江一直在喊中小企業融資難,我覺得這個提法有問題,我沒有做過統計,我只是自己瞎琢磨的,我可以說浙江的企業所用到的貸款90%是被挪用到生產經營以外的,換句話說,浙江的企業其實不缺錢。那不缺錢為什麼要貸款?因為浙江的老闆有天然的敏感性和賭性。

所謂敏感性就是能賺錢的事情,浙江老闆能先天下人知道,所謂賭性就是只要有1%賺大錢的機會,就會願意去博,結果先不管,幹了再說。這兩種性格是浙江人能闖天下的根本,也是浙江老闆總出事情的根本。

浙江中小企業到底多缺錢,有時候是個偽命題,對於貸不到款的人去擴大資產投入的人,鐵定說自己是缺錢的,因為眼紅人家,也希望能貸到款去做投機,所以會不斷提融資難的情況,從而形成了看上去都缺錢的樣子,但是靜下心來看看,他們應該是缺錢去投資,而不是缺錢做生意。我在干信貸調查的時候,總是發現要幫助客戶去想錢借來干什麼用這個事情,對於有些客戶還要勸他們去貸款,有些心平點的老闆,會說,給我錢干什麼,又沒有什麼用,還要付利息。小日子過的挺好,懶得折騰。你也沒有辦法,但是大多數浙江老闆,卻會很直接的跟你說,他缺錢,因為他要買房子,他要拿地,他要干一票等等。

有段時間我在義烏小商品城裡想開發一個貸款叫商戶貸,其實很多銀行現在都在做了,但是真的很好玩,走訪下來,其實商戶們,如果只是做生意的話,壓根不缺錢,因為他們本身的現金流都很好。除了可能臨時性的進貨的時候,會用到一些錢的話,基本上平時都是賬上一堆存款,他們缺的反倒是理財通道,而不是貸款渠道。所以我對市面上很多銀行打的商戶貸款,很不看好,弄到最後又是一個變相害人的方式。

那麼在去想一個問題,為什麼浙江企業明明不缺錢,為什麼還會這么多銀行拚命給他們貸款呢?還幫助他們去造假以獲得貸款呢?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年輕時候也問過很多次我的領導,我領導說,歸功於浙江人民神奇的賺錢能力吧。浙江人民過去幾十年裡在沒有任何資源的情況下,率先創富成功,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同時浙江人民也還是很講究信譽,一般來說刻意違約的情況是很少的。所以08年以前浙江的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和壞賬指標一直是全國第一。前面也論述過這個問題,使得越來越多的銀行明明知道浙江的企業可能並不是實質需要用錢,但是也是樂意給浙江企業家錢,一方面是相信浙江企業家有賺錢的能力,所以能還得起錢,另外一方面其實也是因為的確全國范圍內來看,可以給貸款的地區並不多。

我接觸過很多地區,因為當地根本貸款貸不出去只能變相跑到浙江來收銀行承兌匯票來解決放貸問題的地方。相對任何一個地區而言,浙江的風險度還是低的。所以這就能理解為什麼個別股份制銀行會將全國的信貸規模的一半投放到浙江市場上來的原因了。

但是,我們回過頭來看,浙江真的吃得下這么多貸款規模么?!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所以大規模的風險事件就爆發了。

當一個區域內都只是個別性的投機的事件的話,影響其實總歸是有限的,但是一旦區域內的群體性的投機的時候,問題就大了。再加上中國的金融機構本身就存在極大的制度缺陷的時候,兩者疊加的情況一旦出現,那麼山雨欲來風滿樓就很自然了。

我這里談談自己的幾點對風險的理解,我是09年離開銀行的,當時我就寫過一篇文章抨擊銀行貸款跟企業需求不匹配的現象,導致企業一直在做短貸長用的事情,所以,我認為當貸款的期限與企業的實際用途期限不匹配的情況下,其實企業的風險是巨大的而不確定的。

浙江的企業,賭性很重,膽子很大,敢用短期的資金去做中長期的事情,於是不可測的事件就會非常多,再加上浙江的金融普遍接受擔保貸款,那麼就自然衍生很多外圍事件。舉個例子,我有個朋友在有個工廠,年產值4個億,利潤大概3000萬左右。廠因為建的比較早,所以土地價值前幾年升的很快大概值2個億左右。維持廠的擴大在生產,大概也就需要五六千萬貸款就足夠了,甚至都不用。但是突然有一天,他來跟我說,他在東北某個省會城市拿了塊地,准備造大型商用物業,他自己測算利潤可以有10來個億。

於是他自己土地抵押貸款1.5億,擔保貸款1億。都是用公司的平台貸款的,給銀行的用途是擴大在生產,其實銀行都知道他是准備投資去搞房地產,但是都睜隻眼閉隻眼給批了。貸款期限都是一年期的。因為用途是流動資金,流動資金的測算怎麼來的,就是銷售收入要增加,所以導致采購增加,庫存增加等等,理論上是銷售完畢之後,就可以用現金流歸還的,所以自然期限都不會長,而且在我國的銀行體系內,大家都知道批中長期貸款很難。許多銀行為了省事,都是以短期貸款來替代中長期貸款的,在貸款之前都信誓旦旦的會說,沒事,第二年會繼續給你貸款的。

我這朋友就拿了這2.5億到了東北,買了地,造了房子,到最後造造停停,造了七年。他說他這七年生不如死,每年為了繼續貸款,不斷的找擔保單位也就算了,靠著圈子裡的人脈,每年還都能找到人給他擔保,擔保找到後,他每年都要先還後貸,讓他疲於奔命,耗費很多心血而且成本極高,在浙江轉貸一天的成本是千分之三。一般轉貸過程都在五天左右。那麼就是百分之一點五的成本。一個億的轉貸就是要150萬。還不算利息成本。等他把房子造好弄好,等銷售的時候,其實他所設想的利潤沒有賺到還是虧的。錢都給銀行和高利貸給賺走了。

但是我想說的是他還算是幸運的,悲慘的人在那裡呢?悲慘的人是那些被抽貸的企業,企業都在控訴銀行如何不負責任,隨意的抽走資金。但是我們要問的問題是,企業自己准備好足夠的流動性來應付銀行隨時發生的抽貸了么?

抽貸的問題很難准確描述,但是我想說的是合理使用資金做實業的企業是不存在這個問題的,因為企業不會借入超過自己現金流的資金的,當然排除一些大型固定資產投入或者重大並購等資金使用,但是這些資金的使用,負責任的企業也都是必須保證長期資金的借入,也不會去做短期的拆解,因為一旦項目啟動上馬,而資金如果無法持續,那麼隨時面臨流動性問題。我自己也走過很多企業,企業總是說,不這么干,企業得不到發展。其實我想說的,很多時候往往想趕在人家前面,但是事情的最後往往是你走到了最後。

而事實也恰恰證明,對資金有所要有所不要的企業,往往發展的最好,對資金來者不拒的企業,到最後都是死路一條。這個論斷,我不需要去調研都知道。我看過太多的企業家,暴富是因為資金來的容易,死掉也是因為資金來的太容易。

實業空心化的第二個原因是什麼呢?前面說的資產增值過快讓企業無心實業是一個原因,那麼第二個原因,就是金融機構的責任了。

在浙江金融機構眾多,理論上照理說應該使得浙江的中小企業都應該獲得比較低廉的貸款資金的,但是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在浙江,金融機構可以在信貸審批條件上不斷的放寬條件,但是兩點是出奇的攻守同盟。第一是要求足夠的存款,第二是貸款利率。

幾乎所有的金融機構都要求企業配套存款,第二幾乎所有的金融機構發放的貸款利率都要上浮較高的利率。

據說溫總理去溫州調研的時候很納悶一個事情,就是銀行的配套存款,他說,企業貸款一千萬,為什麼還要存款一千萬,有能力存款了,那還貸什麼款?

是啊,總理說的很對,我能在銀行存款一千萬了,我干什麼還要貸款?吃飽了撐著么。但是事實上浙江的銀行這個慣例已經很多年了。所謂1:1配套已經還好了,很多銀行都要求1:2配套,貸一千萬要存二千萬。當然現在普遍的是貸一千萬,存五百萬。

這樣的操作手法,變相的推高了企業的貸款成本,在浙江,如果說高利貸橫行的話,某個意義講,銀行是最大的高利貸,因為按照我前面說的哪怕1:1配套,基本上貸款利率這算下來都要到12%以上了。還不算別的各項費用。

這個情況直接帶來的後果有兩個,實體更加空心化,因為實體經濟一年的利潤毛利也就在10%左右,去那裡來的利潤支付利息?所以企業貸款之後更多的都投入到比實體經濟更賺錢的行業中去——房地產或者別的投機性領域。如果自己實在沒有能力的怎麼辦?借出去。借給誰?借給願意出更高利率的人。也就是說12%銀行借來,然後20%或者30%借給別人。這個過程無形中又極大的加大了風險的疊加。

所以,在浙江,我可以說90%的貸款其實是以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式留到了兩個領域中去,一個是房地產,另外一個就是投機性行業,這個投機性行業,在某個意義上也更把實業推到了一個很難維系生存的地步中去。

浙江的游資很出名,炒房團我們就不去說了,在許多生產資料方面,浙江游資其實也幹了很多事情,主要在流通領域,浙江的游資喜歡囤積各種東西,然後推高價格,白菜、大米、豬肉、大蒜、鋼材、銅、鐵、鹽等等,反正你想的出來的東西,浙江的游資都曾經囤過,推高了價格之後,使得這些東西的下游產業,根本沒有空間可以繼續生存下去。在這些領域里做實業的企業家很可憐,弄到最後也被逼的不得不去做投機性事情。

前些日子有人說,武漢鋼鐵養豬的事情,我反過來說,其實那真不算什麼,在浙江大型國企因為背靠政府信用,長期都在從事影子銀行的事情,他們從銀行以極低的價格拿到貸款,然後到市場上較高的價格出去,已經十多年了。這種資金最後的趨向在那裡呢?還是我剛說的要麼房地產,要麼投機性的機會中去。因為能支撐如此高利息的行業實在不多。

隨著經濟形式的惡化,大量投機性行業的萎縮,房地產行情的持續萎靡,那些利用短期銀行資金從事投機的企業,面臨當下的現狀,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這裡面剛才說的幾個問題都集中性爆發,山雨欲來片刻之間的事情。

總的來說,貸款條件的過於寬松,使得銀行一旦開始嚴格條件之後,企業的資金勢必被抽走。而事實上按照當前浙江的企業的狀況是沒有一家企業經得起銀行抽走一分錢的貸款的,因為浙江的企業的杠桿用的很高,同時,都不在實體經濟中流轉,大量資金都挪用到了別的項目投資中去,流動性很差,所以一抽貸款,必然出事情。這個是當前最直接的導火線。

這次所謂六百家聯名上書的表面原因是因為龐大的擔保鏈使得企業被抽貸了,但是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因為企業的資金都被挪用到別的地方去了,流動性不夠。

其實,我一直想表達的是擔保是個惡制度,擔保制度是連坐制度的衍生,擔保無助於風險的控制的同時,反倒極大的加劇了風險的產生。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企業是否出風險,其實跟有否追加擔保本身沒有必然的關系。擔保是一種事後風險追償的機制,但是並不是風險的防範措施。為什麼說加劇了風險是,因為擔保鏈條,你不知道會牽扯到多少人,而且極大的加劇了整體性的風險,你給我擔保,我給他擔保,他在給他擔保,不斷衍生下去,其中鏈條上任何一家擔保出問題,整個鏈條跟著完蛋。我見過很多不少好的企業,都因為給人擔保,留下無盡遺憾。

經濟形勢的急劇惡化,是導致浙江今年大事頻發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我不想說是根本原因,因為別的省市其實都沒有浙江厲害,其實我們回頭看,每次經濟形勢的惡化,浙江都會出大事,為什麼呢?還是我前面說的,浙江的企業太喜歡用杠桿了,喜歡把自己綳的特別緊,尤其在資金挪用到投機性行業和房地產行業,等這些資金密集型行業上的時候,出事情成了定律。今年浙江的很多企業,普遍碰到了被套牢的情況,加上,經濟形勢的不好,使得銀行發放貸款更為謹慎,浙江企業今年的出事也就是必然可以預料到的事情了。我在銀行的時候,挺極端,我一直想說的一個問題是,銀行是周期性行業,大勢判斷很重要,其實大勢看好的時候,你放開手腳做,怎麼做都是對的,有沒有擔保,有沒有抵押,都不關鍵,因為周期向上,出事概率不高,這個時候要多賺錢。在周期下行的情況下,就要嚴格貸款條件,盡量少做,甚至不做,只有賺錢的時候拚命賺錢,才能在虧錢的時候少虧錢。

前面說了金融加劇了實體的空心化,但是其實,實體空心化反過來也導致了金融無法進一步發展,金融是實體經濟的潤滑劑,但是替代不了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空心化,某個意義上講又將浙江金融推到了風口浪尖,在浙江這兩個是互為因果的關系,空心化的實體經濟,讓浙江金融其實真有心去做實體貸款,也沒得做。浙江省內,遍看全省居然找不出一個大型和超大型的企業,而反觀江蘇、山東、廣州,浙江是應該低頭反思的。

其實,我不是很認同當前金融改革的策略,因為前面我說了,金融是過於發達,而當前的金融改革卻是在推動金融的進一步民營化以及新設金融機構制度上下文章,我到覺得路走反了。對於過於發達的金融,我們要壓制要收縮才是,怎麼可以還不斷放開呢?我們的金融體制要在鼓勵金融差異化發展上下道路,同時也鼓勵創新金融產品發展上下文章。

現在小額貸款公司很火熱,但是新設小額貸款公司或新設村鎮銀行,能解決我前面說的這些問題么?中國的銀行以及類銀行,數量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美國雖然幾千家銀行,但是大量都是規模很小的社區銀行,是不能跨區域經營的,但是我們的銀行呢?

在反過來看,小額貸款公司和新設村鎮銀行走到最後,我可以說一句不負責任的話,勢必走到比銀行還黑的高利貸之路上去,逐利性是所有企業的本能。現在小額貸款公司的平均放貸利率在18%左右,他們的貸款客戶會是誰?用腦子想想就知道會是誰了。能解決實體經濟空心化的問題么?只會加劇。

中國的金融機構很有意思的一點就是到最後都會形成同質化競爭,典當、小貸、村鎮銀行、城商行、股份制銀行、國有銀行,甚至租賃公司,走到最後居然都是放貸款,或者都放高利貸。你新設再多的金融機構,也是到這條路上來,有意義么?我覺得毫無意義。

浙江的這次事情出的不是壞事情,讓浙江的企業回歸到合理的發展道路上去,不然下一次危機會更大,總的來說,我覺得利用巨大杠桿進行擴大投資固定資產,在未來十多年裡這條路已經很難在走下去了。未來的十年,中國的GDP會逐步的從8%降到4-5%之間,這個曲線下滑基本成趨勢,換句話說,利用資產的大幅度升值來獲得收益的可能性逐步在降低。

這次事件最後的解決,需要政府的努力,也需要企業家自己表現最大的誠意,當然也許要銀行的配合,結果怎樣,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這種情況遲早要來。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翻出我去年給投資人寫的一封信,看到我去年說的這段話:

「有時候,夜深人靜看金融史,很多時候也在想,中國的經濟2012年最壞的趨勢是什麼?大蕭條的時代會到來么?悲觀一點的看,的確也有類似的可能,政府一直在試圖引導和調控經濟,在適當的保障民生的前提下,加大了對經濟下滑的容忍度,這個程度上也意味著明年的考驗不是通貨膨脹而是通貨緊縮,如果一旦政府無法有效控制通貨緊縮的邊際,外需不振,內需未起的情況下,引起一定程度上的蕭條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通貨緊縮的情況下,現金可能比任何理財產品都要更值得投資。明年合適的配置個人反倒認為在上半年持有較高比例的現金,應該是首選策略。 」

如果今年二季度我還跟人提這個觀點,或許很多人會笑我,但是到了三季度來看,我擔心的趨勢在逐步顯現,大面積的通貨緊縮,經濟衰退跡象已經很明顯了。而政府手裡可打的牌在日漸減少,今年三月份,我寫過一個微博說,今年是凱恩斯主義破產的一年,我不是堅定的原市場教旨主義者,我還是很迷信政府的干預措施的,但是我對今年政府的干預手段表示很沒有信心,不是不相信政府,而是因為在很多時候,政府作為市場的一個主體,他能做的也相當有限。未來的幾個月很考驗執政能力。

我悲觀的想,經濟大面積下滑的情況下,動盪和社會不穩定會成為常態,大家要習慣接受一個不安分的2012或者2013,當然,如果還有明年的話。

⑷ 為什麼浙江這些年經濟發展的好,主要有哪些原因

最近這幾年浙江作為我國最富裕的省份,在18年的時候人均收入就可以排名全國首位,而且GDP常年保持在全國的前4名,所以這也是經濟大省以及經濟強省,之所以浙江省能夠發展的這么好,其實有著一定的原因,接下來我們就一起詳細了解一下吧。

3、旅遊業好。

浙江有很多旅遊基地,每年都會有很多遊客慕名而來,所以說消費也被帶動,再加上浙江衛視做的也非常不錯,承包了很多綜藝節目,提高了收視率同時也贏得了更多的消費者。所以在政策這方面也受到了國家的眷顧。大家感覺以後對自己有所了解了嗎?

⑸ 浙江經濟發展現狀

額,簡單點說就是「變化」,從原來到現在,科技、經濟發展很快,知名度也在不斷上升!

⑹ 浙江經濟發展的優勢條件和制約瓶頸有哪些

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經濟發展速度一直居各省前列。據統計,1978-2001年,浙江GDP年均增長率高達13.3%,由124億元猛增至6700億元,經濟總量在全國的排序由原來的第12位迅速升至第4位,人均GDP則由全國第16位升至第4位。尤為可喜的是,1997年後,我國經濟增長率逐年走低,而浙江經濟雖也有回落,但仍然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1998年較上年增長10.1%,1999年較上年增長10.0%),出口增長更高(1999年全年增長18.5%,今年1季度的增長率高達55%)。2001年浙江國內生產總值已達6700億元左右,2002年人均GDP預計可達2000美元,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近一倍。如今,浙江經濟表現出的旺盛活力,引起了各方面的廣泛關注。有人稱之"浙江現象"。以經濟學的觀點看,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領先於其他地區,必然是其較好地發揮了比較優勢的結果。本文即試圖從比較優勢分析的角度來探討"浙江現象"產生的原因。
經過大量的實證分析後,筆者認為,浙江與鄰近沿海發達省份及全國相比,在勞動力、環境、市場擴大、特色產業和企業經營機制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具體分析如下:
一、浙江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
勞動力資源也稱人力資源,是國民經濟的根本要素,是構成社會經濟運動的基本前提。在現代社會,勞動力素質的提高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因此成為各地區比較優勢的一項重要指標。誠然,浙江的勞動力資源充沛,但在我國勞動力資源普遍充足的大環境中顯不出比較優勢。浙江在人力資源上的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即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人口綜合素質較高。1989年浙江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79‰,僅稍高於滬、京2個直轄市,是省區中最低的。1999年則為4.29‰,高於滬(已出現負增長)、京、津、遼、蘇,列全國倒數第6位,在省區中列倒數第3位。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減輕了人口負擔和就業壓力,對經濟發展有利。雖然浙江人均受教育程度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但浙江開發歷史早,文化積淀深厚,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在全國居較高水平。相對於外省人而言,浙江人更具有崇學、敢闖、聰慧、勤奮、互助、務實等優秀素質。其優勢突出表現在浙江人對現實環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並勇於創新。江浙滬歷來為我國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區。國內40%以上的科學家均出於此。根據《中國科學家傳略辭典》按籍貫統計,每百萬人所涌現的著名科學家,上海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22倍,浙江為4.15倍,江蘇為3.49倍。特別是寧波,不僅以出商界巨子聞名於世,還是名冠全國的"院士故鄉"。目前,寧波籍院士佔全國1/16,在全國所有城市中位居第一。僅一所效實中學就出了13位院士,在全國未聞其二。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肯動腦筋肯吃苦又富冒險精神的浙江人,邊干邊學,素質提高更多地倚仗於"來自課堂外的學習"。在改革的實踐中,涌現出滕增壽、馮根生、顏阿龍、魯冠球、宗慶後、南存輝、陳金義等一大批勇於創新,精明且善於把握機會的知名企業家。這些企業家的存在是浙江經濟騰飛極為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浙江環境的比較優勢
環境資源直接影響人們選擇定居點,企業選擇區位,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一般認為,區位、資源、經濟和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硬環境,社會、政|治、政策和法律環境為經濟發展的軟環境。以下僅對浙江的硬環境作簡要分析。(一)區位環境,浙江的區位優勢十分明顯。首先,濱海居中的地理位置,既利於對外交往,又利於向內擴展。而且,緊鄰上海這一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商品、資金、技術、信息、人才"五流"及產業擴散方面自然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加上北南兩邊鄰省江蘇和福建均為全國經濟增長領先省份,可充分發揮集聚效應,互相支持,共同發展。(二)資源環境<BR> 盡管就礦產資源和耕地資源而言,浙江是典型的"資源小省",但浙江在港口、海洋和氣候資源等方面卻具有突出的比較優勢。 浙江地處祖國東南沿海的中部,港口眾多,腹地寬廣。改革開放後,港口建設速度加快,至1999年底,全省沿海港口已達58個,泊位600多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39個,深水泊位數佔全國8 %。寧波已躍升為全國第二大港。今年截止11月8日,寧波港的吞吐量已達1億噸,成為國內僅次於上海的,吞吐量逾億噸的世界級大港。而且舟山、溫州、乍浦、海門等港規模日益擴大,且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BR>浙江海洋漁業資源和海洋能源資源在全國居領先地位。浙江海域歷來是我國最大的漁場。1999年,浙江的海水產品產量為389.4萬噸,居全國第3位;浙江海洋捕撈漁獲量高達331.2萬噸,僅次於山東的332.5萬噸,居全國第2 位(表1)。緊靠浙江的東海陸架盆地是一個有著良好開發前景的油氣資源區,目前正在勘探開發之中。 表1:我國重點省份海水產品和海洋捕撈產量 單位:萬噸 地區 浙江福建 山東 廣東 遼寧 其他地區 <BR>海水產品產量 389.4 448.5 602.3 355.4 296.9 275.0 <BR>海洋捕撈產量 331.2 206.7 332.5 194.5 157.7 275.0 捕撈量佔全國% 22.1 13.8 22.2 13.0 10.5 18.4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0》,中國統計出版社<BR> 浙江雖然耕地面積少,農業卻一直領先於全國。除了浙江農民吃苦耐勞,素有精耕細作的傳統外,與這里農業氣候條件優越也是分不開的。浙江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水熱資源豐富,為農業發展多種經營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條件。 (三)經濟環境<BR> 浙江開發歷史悠久。隋唐時期即已成為全國居優勢的經濟區域,至今依然。特別高的經濟活動效率,使浙江發展的經濟基礎在全國處於高水平。由於浙江是全國市場經濟發育較早的省份,多年前經濟實力即已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而且民間的投資意識很強,在市場競爭中已取得一定的先發優勢。<BR> 1999年,浙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28元,僅次於滬、京、津3個直轄市,居全國第4位;浙江農村人均收入3948元,僅次於滬、京2個直轄市,高居全國第3位。浙江1997年即已成為全國第一個消滅貧困縣的省份,目前的人均居住面積居全國第一。<BR> 雖然由於資源和戰備方面的原因,解放後國家對浙江的投資極少,然而,浙江民間的投資意識很強。自1982年以來,非國有投資年均增長28.6%。1999年,全省民間投資額達1214億元,超過建國前40年浙江全社會投資的總和,佔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達62.0%,高居全國第一(表2)。</P><P><BR>表2:部分沿海省份及全國民間投資情況表 地區 浙江 江蘇 山東 廣東 全國 <BR>民間投資額(億元) 1214.06 1389.10 1167.96 1710.45 13906.95 <BR>佔全社會投資比重(%) 62.0 56.9 52.6 58.2 46.6 <BR>資料來源:2000.11.29.《中國信息報》<BR> (四)生態環境<BR> 生態環境是一個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浙江山青水秀,歷史上即享有"千岩競秀、萬壑爭流"的美名,杭州則被譽為"人間天堂"。解放後,由於幾次政策失誤,山林破壞嚴重,80年代以後工業污染又給浙江的生態環境蒙上陰影。但是90年代以來,政府下大力氣,增加投入,控制污染,加上具備環境再生能力較強的先天優勢,形勢明顯好轉。最新的國家森林資源清查結果表明:浙江現有森林面積8309萬畝,比10年前增長26.6%,森林覆蓋率高達59.4%,比10年前增加了16.8個百分點,名列全國前茅。如今,浙江已是全國著名的竹業大省、花木大省、旅遊大省。1999年,浙江的綠化觀賞苗木輸出量佔全國出省量的32%。在昆明世博會上,有一半的花木出自蕭山。至今,全省共建有1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6個國家級森林公園、40個省級森林公園。旅遊收入領先於全國。浙江在城市生態建設方面也不乏大手筆,如杭州市決定投資60億,建設"藍天碧水"工程。<BR> 由於浙江的生態環境好,氣候條件優越,因而宜居宜游,發展旅遊業在全國具有突出的比較優勢。<BR> <BR> 三、浙江市場擴大的比較優勢<BR> 貿易(包括國際貿易和地區間貿易)是地區經濟增長的基礎。貿易增長,也就是經濟增長在地區之間的擴散。有經濟學家認為,地區增長的必要條件是創造出口基礎。<BR> 西方經濟學家丹尼森認為:一個經濟體系的增長就意味著企業提供最終產品的市場規模的擴大。只要市場規模擴大,就有機會提高行業之間、企業之間的專業化程度,擴大企業規模。因此,隨著市場的擴大與生產和銷售規模的擴大,就有可能獲得遞增的報酬。<BR> 浙江是"資源小省",產業結構的特點是"兩頭在外"(即資源和市場主要依靠省外)。浙江生產的產品有20%銷往國外,50%銷往省外,僅30%在省內銷售。從經濟學的觀點看,對商業的尊重是建立良好的商業環境最重要的因素。浙江人歷來有重視經商的傳統。改革開放初期,農民自發地辦起了工業品市場,通過市場調節促進生產要素的流動,使資源趨向合理配置,極大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可以說浙江經濟發展的一大特徵就是商品市場的領先發育,繼而引發了生產要素市場的發育。甚至可以說浙江走出了一條"市場大省"通向"經濟大省"的獨特發展道路。在闖市場的實踐中,浙江人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即"引進來"(在本地大辦市場)和"走出去"(出外經商,或創辦外地市場),如今浙江省內市場和外地市場的成交額均遙遙領先於國內其他地區。<BR> 1978年以來,各類市場的迅速崛起,成為推動浙江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浙江早已成為全國著名的市場大省。1999年,浙江有商品交易市場4347個,總成交額3606億元,連續9年列全國第一。義烏的小商品、紹興的輕紡產品、海寧的皮革、嵊州的領帶等商品成交量連續多年穩居全國同類市場第一。義烏中國小商品城已擁有攤位24350個,成交額已連續8年居全國榜首,成為"中國第一市";紹興中國輕紡城是亞洲最大的紡織面料交易中心;嵊州領帶、諸暨珍珠均佔全國交易量的80%。<BR> 到1999年底為止,浙江專業市場已在外地開辦分市場30個,在國外開辦市場3個。漂洋過海辦市場,成為浙江農民"賺洋錢"的又一條捷徑。至今,浙江在巴西、南非、阿聯酋、俄羅斯、匈牙利、喀麥隆、奈及利亞等10多個國家已創辦或即將創辦自己的市場。<BR> <BR> 四、浙江特色產業的比較優勢 <BR> 興旺的各類商品市場為浙江發展區域特色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正是以貿帶工、以銷促產,市場優勢與產業優勢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才使浙江經濟如此充滿活力。浙江發展特色產業有的是在傳統優勢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有的是原來沒有絲毫基礎,但產品小而專,投資少、上馬快、資金回收快、憑借市場信息靈即可賺錢的輕小型產業。<BR> 服裝、絲綢、茶葉是最具浙江特色的傳統產業。在全國紡織業普遍不景氣的大環境中,浙江的服裝、紡織業可說是一支獨秀。如今浙江服裝出口佔全省出口總額近40%,浙江服裝企業在中國服裝雙百強企業中"四分天下有其一"。浙江服裝業三巨頭"茉織華"、"杉杉"、"雅戈爾"同樣也是全國服裝業三巨頭。一省有2個城市(寧波和溫州)都一年一度舉辦"國際服裝節",爭創服裝名城,全國也唯有浙江。<BR> 溫州和台州地區是全省特色產業發展最有特色,也最成功的地區。溫州目前已建有30多個特色工業園區,如龍港的包裝印刷、平陽的皮鞋、溫州的服裝、樂清的低壓電器、甌海的眼鏡、永嘉的橋頭紐扣等,其產品在全國市場的佔有率均在30%以上。</P><P><BR> 五、浙江企業經營機制的比較優勢<BR> 歷史上,浙江企業具有"輕、小、集、加"的特點。即輕工業為主、小企業多、集體所有制企業和加工型企業多。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多種所有製成分經濟的增加,特色產業的發展,浙江企業的特點越來越表現出"輕、小、民、特"的特點。<BR> 浙江第二產業的比重在全國居第二位,屬工業領先省份。浙江工業的特點首先表現為輕型工業為主,企業規模小,與市場聯系緊密。浙江是工業結構輕型化最典型的省份之一。1999年全部工業總產值中,輕工業佔62.8%,重工業只佔37.2%,而且相當部分重工業屬於輕小型的機電、金屬加工業和精細化工業。輕型工業對企業規模的要求較低,因此浙江小企業地位重要。目前全省工業小企業占企業數的99.8%,改革開放以來小企業對全省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高達70%以上。<BR> 小企業機制靈活,適應現代社會消費需求個性化、多樣化的特點,更適合搞專業化分工協作,有利於提高競爭力。如今,浙江的小企業已經向"小而專"、"小而精"、"小而特"方向發展,加強了專業分工協作,許多產品的生產企業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BR> 浙江工業的特點還突出表現在非國有工業和農村工業比重大,個私經濟發展基礎好。在1999年全部工業總產值中,非國有工業佔89%,其中個私工業佔45.6%(表3)。浙江個私企業的注冊資本總額、工業總產值、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均居各省、市、自治區首位。在全國最大私營企業500強中,浙江佔有數量也列第一。溫台地區的工業總產值中,民營經濟的比重甚至超過90%。民營經濟大多決策迅速、善於抓住市場機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為我省贏得了寶貴的發展時機,從而成為全省經濟的重要增長點。</P><P><BR>表3:浙江與全國工業不同經濟類型所佔比例比較(%) 地區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 城鄉集體工業 個體私營工業 其他經濟類型工業 <BR>浙江 10.2 31.9 45.6 12.3 <BR>全國 28.2 35.4 18.2 26.1 <BR>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0》,《浙江年鑒2000》 <BR> 1999年浙江第三產業增加值中,非國有經濟的比重高達54%;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中,非國有經濟的比重更高達78.3%,比全國平均水平高9.8個百分點。<BR> 1979-1999年,全省工業總產值新增量的78%來自鄉鎮工業。1999年浙江農村工業佔全省工業的比重為76%。鄉鎮企業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銷售產值、利潤總額、實繳稅金的絕對額和增幅均居各省、市、自治區首位。<BR> 近20年來,浙江經濟的快速增長主要來源於工業經濟的增長。而工業經濟的增長是市場帶動、農村工業的迅速發展、民營經濟的崛起、輕型工業的基礎較好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經濟制約瓶勁
資源短缺阻礙浙江經濟發展
「正在建設的項目沒有錢、正在投資的項目沒有地、正在生產的項目沒有電。」這句話在浙江企業中廣為流傳。
據調查,浙江現在可用於工業用地的耕地不足400萬畝,按一年使用50萬畝的速度計算,8年後浙江的工業用地將告罄;同時,浙江面臨著水資源短缺、礦產資源短缺、勞動力資源短缺等一系列瓶頸。
瀕臨東海之濱的寧波市,甬江、奉化江和餘姚江三江貫穿市區,為名副其實的水鄉,但事實上,寧波全市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1315立方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2%,遠低於國際公認的人均1750立方米的用水緊張線。據有關部門預測,如今寧波、舟山地區年缺水總量約為6億立方米,即使到2020年周邊地區引水工程和10座水庫建成,但因經濟一直飛速發展,這一缺口仍將維持在6億立方米左右,情況相當嚴峻。
寧波市的缺水形勢可以說是整個浙江省的一個縮影。由於缺水,浙江不得不對地下水大量開采,直接導致地面下沉。到2003年底,寧波市的沉降區域總面積達175平方公里,寧波整個市區已成了一個巨大的碟形窪地。浙江省工商聯的一份議案中指出,2010年,浙江省水資源需求缺口將達55億立方米;2020年將上升到67億立方米。
不僅是水,電力也是如此。國家動能經濟研發中心總經濟師胡兆光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浙江省的電力短缺最為嚴重。據統計,從2003年上半年以來,浙江省電力供應短缺問題越來越嚴重。2004年夏季,全省實際最大電力供應缺口在700萬千瓦以上。2004年1月至8月,全省拉限電損失電量達56.6億千瓦時,佔全國的59%。
「不到一個月諸暨城區就湧出了12家自備發電機的經銷商,由於供不應求,公司倉庫里放了好幾年的存貨也一銷而空。」 諸暨市機電設備公司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由於電力短缺,去年浙江幾乎每家企業,連理發店都自備發電機。在全國百強、浙江十強縣(市)的諸暨,全市共有自備發電機約11655台,發電容量26.05萬千瓦。
電力短缺等問題已經造成了大量浙江企業遷往外省。2005年初,國家統計局企調總隊和浙江企調隊對浙江596家企業的遷移問題作了調查。
根據調查,這次調查的浙江省596家企業中,已遷往省外的企業196家、有意向遷往省外的企業74家、省內遷移的企業128家、省內意向性遷移的企業48家、外省遷入浙江的企業150家。總體趨勢是向省外遷移。
浙江外遷企業最為關注的前三位遷移因素是:土地資源,認同率為55.6%;電力供應,認同率為45.4%;原材料及能源供應,認同率為42.9%。企業離開長三角的理由都很簡單:土地、勞動力成本高、電力、能源和原材料供應緊張。
「百姓經濟」抗風險能力不強
浙江,中小企業總數佔到全部工業企業的95%以上,大部分中小企業都屬於民營經濟,浙江經濟是典型的「百姓經濟」。民營經濟在浙江已經超過了「半壁江山」的作用。
「從歷次經濟增長周期和加強宏觀調控階段的表現看,浙江工業往往顯現出上得快下得也快的特點」。浙江經貿委的一份經濟運行報告認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與浙江以中小企業為絕對多數有關。
浙江的中小企業占絕大多數,而大企業和特大企業與其他省市相比不但數量較少,而且規模也不大。這導致浙江在國家宏觀調控中,企業的整體抗風險能力不強,一遇到宏觀調控等形勢,經濟發展速度就明顯下滑。
中小企業是浙江工業的命脈。2004年浙江實現工業總產值24461億元,其中中小企業實現總產值21601億元,占整個工業總產值的88%。中小企業在浙江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面臨土地緊缺、電力短缺、水資源短缺、資金短缺等方面的困難時,中小企業處境尤為艱難。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政府只可能優先保證大企業。」浙江溫州一位建材企業的老闆告訴記者,「盡管浙江省中小企業總數佔到全部工業企業的絕大多數,但仍然是並不被優先考慮的群體。」
浙江經濟模式急需轉型
「浙江民企以後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不是粗放型,而是靠新的技術,改進產品,提高技術含量來提高他們的競爭力。要找出新的推進工業化方式來形成新的競爭優勢。」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史晉川認為,不僅僅是企業要轉型,浙江的經濟模式也急需轉型。

事實上,浙江模式的經濟增長已經到了極限。以2003年為例,當年非典對浙江經濟的影響大約在0.3個百分點,而電力短缺、拉閘限電導致的GDP損失是0.6個百分點。浙江經濟模式的轉型已經是當務之急。

目前,浙江經濟發展受土地、能源、水資源瓶頸制約相當突出。受此影響,浙江企業成本上升很快,一些企業出口訂單無法完成,一些新增投資受阻,企業紛紛外遷,影響了浙江經濟社會的發展。隨著經濟發展階段、宏觀形勢、體制條件尤其是資源環境情況的變化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資源約束將會是未來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長期因素。所以,要考慮如何保障資源供給、合理利用資源的問題,要選擇適合浙江資源供給狀況的發展戰略。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技術進步,實現經濟向高級化發展。

⑺ 浙江在促進經濟轉型升級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問題

浙江經濟發展類型特徵:
出口型、加工型和中小型為主要特徵
遇到的問題:
1、外需持續衰退的影響,出口依存度較高,經濟受到較大的沖擊。
2、經濟下行的趨勢更加明顯
從表面上或短期來看,外部環境的急劇變化尤其是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增長減緩是重要原因。
3、產業層次低、企業規模小、自主創新能力弱
以往那種「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粗放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經濟若不轉型就會面臨生存和發展問題,產業若不升級就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浙江的經濟就不可能實現持續平穩可持續發展。結構性和素質性矛盾是關鍵。

⑻ 浙江的經濟情況

2008年的第八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揭曉,浙江省27個縣(市)進入中國經濟百強縣(市)。
其中,慈溪市居第7位,紹興縣居第8位;
餘姚市居第11位,義烏市居第12位,諸暨市居第14位,溫嶺市居第15位,樂清市居第18位;
瑞安市居第20位,海寧市居第21位,桐鄉市居第24位,富陽市居第28位,上虞市居第42位,平湖市居第47位,東陽市居第59位,臨海市居第60位,嘉善縣居第64位,長興縣居第65位,海鹽縣居第67位,寧海縣居第72位,永康市居第74位,玉環縣居第75位,象山縣居第79位,臨安市居第80位,德清縣居第83位,嵊州市居第90位,奉化市居第91位,蒼南縣居第97位。
另外,浙江蕭山成了杭州市蕭山區,浙江鄞縣成了寧波市鄞州區,像這樣的縣域都退出排名了。
浙江經濟發展確是一個奇跡。以1978年與2008年相比,省內生產總值從124億元增長到21486.9億元,從全國第14位上升到第4位;人均省內生產總值由331元增至42214元,首次突破6000美元。財政收入從27億元增至3730.1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連續21年居全國第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2727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258元.據統計,到2001年末,浙江省擁有民營科技企業10366家,技工貿總收入3908億元,佔全省工業總產值的25%。浙江10000多家民營科技企業中,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有近800家,市縣級高新技術企業約700多家,合計占民營科技企業的15%左右。這些企業是浙江經濟的中堅力量,在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參與國際競爭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浙江經濟發展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