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中國國有經濟發展報告

中國國有經濟發展報告

發布時間:2021-03-09 22:17:34

㈠ 2002年至今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報告

您好!
希望我找的這些能幫助你。我復制了一大堆,我也不知道從中復制那一段給你才有用。就把全部復制下來,您自己在找找看。
內容提要:跨入21世紀,面臨著經濟知識化和經濟全球化洪流的嚴重沖擊,中國經濟將進入大調整、大轉折、大變化、大發展時期。世紀之交的中國經濟已進入全面、快速工業化階段;但也存在不少困難問題,集中表現為明顯的、多側面的二元現象。通過定性分析和定量計算進行超長期預測,到2050年,中國GDP總量可能達到15萬億左右,人均約為10萬元,經濟總規模居世界各國第二位(僅次於美國)。
21世紀中國的經濟將會是什麼情景,其發展趨勢怎樣?這不僅關系十幾億中國人的命運,也將影響世界的發展格局、由於不確定性因素還太多、難以做出准確的預測,只能憑個人的認識與理想,並輔以定量方法的測算,做出不一定正確的分析與判斷,供同志們批判和參考。

世紀之交的中國經濟

20世紀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推翻了壓在頭上的「三座大山」——封建主義、帝國市義和官僚買辦階級,建立了新中國。在此基礎上,中國實行了全面工業化,推進了改革開放,到20世紀末,已取得顯著成果,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大「奇跡」。
世紀之交的中國經濟的基本狀況是:
——經濟持續高速增長
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重大成就。1978~1998年,GDP從3624.1億元增至79552.8億元,按1978年價格計算增長了5.38倍,平均每年增長速度為9.7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平均增長4.96%,第二產業年均增長11.73%,第三產業年均增長10.47%。人均GDP從379元增至6404元,平均每年遞增8.28%。到1997年;中國經濟平均增長速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6.5個百分點,比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高7.3個百分點,中國GDP總量躍居世界第7位。詳見表1。
表1:中國經濟發展情況

年份 GDP
(億元) GDP增長
速度(%) 第一產業
增長速度(%) 第二產業
增長速度(%) 第三產業
增長速度(%)
1978 3624.1 11.7 4.1 15.0 13.7
1980 4517.8 7.8 -1.5 13.6 5.9
1985 8964.4 13.5 1.8 18.6 18.3
1990 18547.9 3.8 7.3 3.2 2.3
1994 46759.4 12.6 4.0 18.4 9.6
1995 58478.1 10.5 5.0 13.9 8.4
1996 67884.6 9.6 5.1 12.1 7.9
1997 74772.4 8.8 3.5 10.8 8.2
1998 79552.8 7.8 3.5 9.2 7.6

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經歷1978~1984年、1985~1987年、1988~1992年、1993至今的四個周期波動。與改革前相比,中國經濟波動的周期拉長了,峰位、谷位落差降低了。這反映了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不斷提高,由過去追求高速度逐步轉向兼顧發展與穩定、兼顧速度與效益、追求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同時,隨著市場經濟體制逐個建立,宏觀調控中經濟手段作用增強,使經濟運行擺脫了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惡性循環。1996年、1997年軟著陸的成功,使中國在1997年5月開始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站穩腳跟。
——產業結構有所改善
產業結構嚴重脫離需求結構的畸形狀態得到很大改善,長期困擾計劃經濟國家的商品數量「短缺」現象基本消除,能源、交通運輸與郵電通訊、重要原材料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得到了快速發展,農業持續穩定增長,瓶頸產業制約經濟增長的現象得以緩解。第一、二、三產業的發展比較協調。接從業人員,三個產業的比例1985年為62.4:20.8:16.8;1998年改變為49.8:23.5:26.7。按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1985年為28.4:43.1:28.5;1998年改變為18.0:49.2:32.8,它們之間的關系已有了初步的改善。
——科學技術和教育水平有一定提高
據1995年工業普查結果,20世紀80年代以後出廠的工業生產設備已佔設備總量的90.5%;大中型企業生產設備達到國際和日內先進水平的分別達到26.l%和27.7%,比1985年提高了13.2和5.9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1.3和0.59個百分點,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顯著提高。根據我們採用超越對數生產函數方法的測算結果,1953~1977年期間,生產率增長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為負值:1978~1995年,生產率增長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已上升到39.85%,僅次於資本投入增長的貢獻(46.84%)。
截止到1998年底,中國國有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為2091.4萬人,平均每萬人口在校中學生588人,小學生118人;大學生27.3人。中國的巨大人口,通過發展教育將成為巨大的人力資源。
——市場機制在經濟生活中作用增強
隨著改革的深化,中國已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改革的目標模式,市場正逐漸成為配置資源的基本手段。從1988年開始,中國開始了生產要素的市場化進程,1990年代生產要素市場化速度有所加快。在1980年代,生產要素市場化主要體現在生產資料流通領域,並以實物資本的形態進行。進入1990年代,土地、資金開始急速進入市場,推動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的超常發展。這表明大量生產要素脫離了計劃軌道,各經濟主體行為方式發生巨大變化,對中國經濟運行方式也產生較大的影響。同時,通過對計劃、投資、財政、金融、收入分配、就業和社會保障等一系列改革初步確立了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體系的框架。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的局面正在形成
改革開放前公有經濟一統天下,國有經濟在第二產業和多數第三產業中占據絕對壟斷地位的狀況已被打破。1998年我國按工業總產值劃分的經濟結構是國有工業佔28.5%,集體工業佔38.3%,城鄉個體工業佔18.9%,其他經濟類型工業(私營、中外合資等)佔19.9%。
——對外開放日益擴大
1998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已達到3239.3億美元,相當於1978年的15.7倍(其中出口為18.8倍),從1978年排在世界第32位躍升到第11位,表明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據海關統計,我國出口商品中工業製成品比重已由1980年的50%上升到1998年的92%,其中機電產品出口比重由5%上升到33%以上。表明我國的製造業在國際競爭中的競爭力有所提高。
實際利用外資數額不斷增加,1996~1998年三年分別達到548.04億美元、644.08億美元利585.57億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資均在400億美元以上。
——由全面短缺走向相對過剩
在20世紀的大多數年份里,中國經濟基本是在短缺中運行的。進入1990年代以來,一般工業品出現了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化,中國經濟發展走出資源約束的商品短缺時代,進入需求約束和市場制約的新階段。目前,不僅一般工農業產品,而且生產資料都已初步形成了買方市場。1998年下半年國內貿易部統計范圍內的601種商品無一種是供不應求,半數以上的工業產品生產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絕大多數農產品也供大於求,許多商品庫存積壓有增無減。市場需求對經濟增長的約束機制明顯強化。自1993年以來,經濟增長一直呈現下降趨勢,從1992年的14.2%的高峰降至1999年的7.1%,平均每年下降0.91個百分點。
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對經濟運行機制產生深遠的影響。經濟增長的主要矛盾由供給轉向需求。在短缺經濟時代,經濟增長速度的高低主要取決於供給能力尤其是「瓶頸」產業供給能力的提高;在買方市場態勢下,擴大投資不一定能夠帶動消費增長,企業投資只有與市場需求協調時才產生相應的經濟效益,脫離市場需求的投資增加只會產生更大的浪費。同時,企業為爭奪有限的市場空間展開了更激烈的競爭,中國經濟開始進入一個競爭的時代,生產和效益逐步向優勢企業集中。
——發展中存在眾多的困難與問題
總的看,在中國步入21世紀時,全國經濟已進入全面、快速工業化的階段;在取得巨大的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集中表現為明顯的、多側面的二元現象: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開始運行,但舊體制仍然在許多領域起作用,新舊體制雙軌運行並存,轉軌緩慢,特別是國有企業改革面臨巨大困灘;經濟高速增長與低效率、低質量並存,經濟仍然以粗放型增長為主,資源配置結構不合理,規模經濟效益差;在國內市場容量不斷擴大的情況下;相當部分的國產商品生產能力過剩,銷售困難與部分商品大量進口並存,國產名牌不斷消失,一些「民族工業」被外資打壓兼並,國家經濟安全受到威脅;出口高速增長與傳統的低附加值產品佔主導地位並存,高檔名牌產品和高新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不強,國內市場佔有率日益下降:東南沿海地區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人民生活奔向富裕與中西部多數地區經濟發展緩慢、收入水平相對低下並存,經濟發展的地區差距日益拉大;隨著經濟規模擴大、就業人數不斷增加與全社會的失業率上升並存,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動速度加快與困難加大並存,這將使得潛在的社會不穩定因素有增加的趨勢;少數人暴富與相當部分的城鄉貧困人口並存,社會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工農業產品積壓,產銷率不高與相當一部分人民群眾(尤其是農村居民)的有效購買力不足並存;經濟規模迅速擴大與資源浪費、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並存,能源和水資源短缺和生態失衡、環境惡化日益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對科學技術和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與大量低素質的剩餘勞動力並存。
這些問題都是短期內難以克服的,必須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和精心的操作才能逐步解決。這表明,我國的未來發展前景是美好的,但面臨的困難也是很大的。

21世紀上半葉(2000~2050年)中國經濟長期預測

對2000~2050年中國經濟的發展進行預測是超長期預測。未來50年不確定的因素很多,我們只能在一定的假定條件下(如不發生世界大戰,國內基本保持社會安定等),採取定性分析和定量計算相結合的辦法進行預測。這里我們使用了系統動力學、投入產出、經濟計量三者相結合的模型,預測中國在2000~2050年間人口、經濟增長以及結構變化情況。下面就是預測結果與分析,有關預測模型的情況,將在本文的最後予以說明。

一、人口預測:總量不超過16億,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

1、人口總量和勞動力預測
中國目前仍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1995年中國的人口數為12.1121億,佔世界總人口57.16億的1/5。1995年世界的人口增長率為1.5%,中國則為1.06%。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同時政府加強了計劃生育政策的指導,人民群眾的生育觀念逐步發生了變化,人口出生率有了大幅度下降,從1970年代初的20‰以上降到了目前的10‰左右。在城市和鄉鎮企業發達的富裕農村,獨生子女已經蔚然成風,成為居民的自覺要求。即使在較為貧困的邊遠地區和農村,群眾也已經認識到,少生優生是脫貧致富的重要一環,多胎生育大大減少、但是,由於巨大的人口基數,中國每年新增加的人口數仍然在1000萬以上。實現零增長還需要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根據模型預測,中國大約在對世紀的30年代出現人口的零增長,其後為緩慢的負增長。各主要年份的人口數、勞動力數見表2。
表2:主要年份人口數與勞動力預測

年份 人口數 勞動力數 年份 人口數 勞動力數
1995 12.11 6.239 2025 15.50 7.748
2000 12.87 9.239 2030 15.72 7.748
2005 13.60 6.920 2035 15.84 7.703
2010 14.23 7.247 2040 15.85 7.655
2015 14.76 7.498 2045 15.72 7.569
2020 15.18 7.678 2050 15.52 7.437

其中,2000年中國的人口總數要可望不超過13億,2010年達到14億,2020年前後突破15億。在2038年前後達到峰值15.86億,其後則為負增長。同時可以推斷,由於生活環境和質量的提高,以及隨著人口出生率及勞動力比重的逐年下降,「人們老齡化」現象將成為未來社會的一個重要問題。預測結果表明,2030年後,按照目前對勞動力的界定,勞動力占人口比重將不到50%,非勞動力人口將超過8億,2043年前後非勞動力人口將達到峰值8.21億,占當時總人口的51.95%。如果家庭人員結構的趨勢不發生轉折性轉變:那麼由於出生率的下降、生活水平與醫療水平提高等原因,非勞動力人口中老人將佔大部分,這意味著未來我國人口結構將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2、三次產業就業比重預測
由於歷史原因,我國勞動力結構一直保持這樣的格局:農業勞動力始終占據第一位,1980年代以前,70%以上的勞動力都集中在第一產業;改革開放以後,第一產業勞動力的比例開始減少,但1990年占勞動力總數的比重仍有60%。第二產業從1970年代末發生重大變化,隨著改革的深入、經濟的發展,第二產業擁有20%左右的勞動力,並且緩慢增加;1990年第二產業在總勞動力中的比重為21.4%。第三產業也是在改革開放後出現快速發展,但其比重低於其他產業,1990年為18.4%,進入1990年代後,第三產業發展開始加速。1994年,第三產業就業的勞動力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二、三次產業占總勞動力的比重分別為22.7%和23%:第一產業仍居首位,為54.3%。這說明,第一產業就業勞動力比重的下降在加快,且大都向第三產業轉移。根據1996年的統計數據,一、二、三次產業就業勞動力的比重分別為50.5%、23.5%、26.0%。1978~1996年,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第一產業就業勞動力從占總數的70.5%下降到50.5%,平均1年下降1個百分點。這是非常巨大的變化,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而且這種趨勢還將繼續保持下去。模型預測結果見表3。
表3:1996~2050年三次產業中勞動力比重預測 單位:%

年份 一產業 二產業 三產業 年份 一產業 二產業 三產業
1995 52.2 230 24.8 2025 29.4 28.9 41.6
2000 49.1 24.2 26.7 2030 26.5 29.4 44.0
2005 44.3 25.6 30.1 2035 23.9 29.8 46.3
2010 40.0 26.7 33.4 2040 21.3 30.1 48.5
2015 36.1 27.6 26.3 2045 19.1 30.4 50.5
2020 32.6 28.3 39.0 2050 17.0 30.6 52.4

根據對三次產業就業比重的預測,未來勞動力結構將出現兩次重大變化,從而變得更加合理。
第一次變化出現在2015年前後。2015年以前,盡管第一產業勞動力就業比重不斷下降,但仍然為勞動力最多的產業。2000年三次產業的勞動力就業比不分別為49.1%、24.2%和26.7%。2010年三次產業的就業比重變為40.0%、26.7%利33.4%。隨著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日益完善,面向生產服務的第三產業,如研究與開發、技術培訓、在職教育、產業產後服務、金融保險、貿易等等,發展速度會日益加快;同時,技術進步使第一、二產業勞動生產業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不斷上升,必將促使居民生活中自我服務的部分逐漸減少,生活服務的社會化使得面向生活的第三產業繼續強勁增長。到2015年,第三產業就業比重將超過第一產業,達到36.3%,成為容納勞動力最多的主要產業。
第二個變化出現在2026年左右。這時,我國的工業化接近全面實現,第一產業勞動力繼續向外轉移,就業比重減少為28.8%第二產業勞動力就業比重緩慢上升,達到29.1%,超過第一產業成為繼第三產業後容納勞動力的主要產業。2030年,三次產業的就業比重分別為26.5%、29.4%和44.1%。2044年以後,第三產業將容納全國一半以上勞動力就業,成為解決社會就業的決定性力量。2050年,三次產業就業比重分別為17.0%、30.6%和52.4%,按就業比例從大到小的排序,形成「三二一」的格局。

二、經濟增長預測:21世紀中經濟總規模將居世界第二位

根據模型預測結果,2000~2050這50年中,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的基本趨勢是逐漸緩慢下降,50年的平均增年率為5,8%。其中,2000~2010年為8.1%;2011~2020年為6.4%;2021~2030年為5.4%;2031~2040年為4.9%;2041~2050年為4.3%。見表4。
表4:2000~2050年中國經濟總量和人均GDP預測

區間 GDP平均
增長率(%) 期末GDP總量
(萬億元,1995年價) 期末人均GDP
(萬元/人,1995年價)
2001-2010 8.1 19.7694 1.3889
2011-2020 6.4 36.7007 2.4178
2021-2030 5.4 52.2370 3.9657
2031-2040 4.9 100.5209 6.3406
2041-2050 4.3 153.0721 9.8638
2011-2030 5.9 - -
2031-2050 4.6 - -

從GDP的增長過程看,未來50年經濟發展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00~2010年。在此期間,經濟增長保持平均8.0%左右的高速度,這既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黃金時期,又是我國經濟結構大調整和經濟體制大轉型階段。到2010年,以1995年價格計算(下同),GDP總量將會接近20萬億元,人均約1.4萬元;人民生活水平全面達到小康,中東部地區、西部城鎮以及部分農村進入富裕小康的生活水平。這一階段內,大中型城市和部分沿海地區中小城鎮將普遍完成工業化,開始向後工業化或信息化社會轉變;問時工業化過程全面向農村推進。東小部的絕大部分地區、西部地區的城鎮及部分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將會達到小康,一部分城鎮和小總值農村將開始向富裕小康邁進。
第二階段:2011一2030年,GDP將以年均6%左右的中速增任。到2030年,GDP總量將會達到60萬億元左右,大均約4萬元。那時,我國將全面完成工業化。大部分地區基本實現信息化,科學技術全面接近當時國際較先進水平,部分領域世界領先,經濟技術總體實力居世界前列,人民平均生產水平達到當時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部分地區和大小城市的生活水平達到當時發達國家水平。
第三階段:2031~2050年,GDP年均增長仍可望保持在4%左右的水平上。到2050年,GDP總量可能達到150萬億元左右,人均約10萬元,經濟總規模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到那時,我國科學技術水平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若干領域保持領先地位;國民經濟將全面信息化;生態環境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達到當時發達國家的中等水平。

三、三次產業結構變化預測與分析:

第三產業比重逐漸上升
在2000~2050年間,國民經濟的增長不僅表現在總量的迅速增加,而且也將使經濟結構發生重大改變。這是由於三次產業的增長速度不同,經長期積累從量變到質變的結果。各時段的年均增長率和期末三次產業結構情況見表5。
表5:2000~2050年三次產業增長速度與結構變化情況

區間 三次產業增加值增長率(%) 期末三次產業結構(%)
一產業 二產業 三產業 一產業 二產業 三產業
2001-2010 5.8 8.1 9.0 14.1 51.5 34.4
2011-2020 4.2 5.5 7.5 11.5 50.2 38.3
2021-2030 3.4 5.0 6.6 9.4 48.0 42.6
2031-2040 2.8 4.3 5.9 7.7 45.3 46.9
2041-2050 2.0 3.5 5.3 6.2 42.1 51.7

三次產業的變化趨勢可大致說明如下:在2000年以前,由於中國政府重視第一產業和加強對農業投入的結果,第一產業的增長率將會維持在5%左右的水平上。2000年以後的增長率逐漸緩慢下降。第二產業的增長率在2000年以前仍處於首位,年均可超過10%,但增長率趨勢是下降的,且下降得較快;2000年以後,增長率下降速度有所放慢。這是由於隨著對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和推進,企業的增長方式將逐步轉變,從外延擴大再生產為主轉向內涵擴大再生產為主。企業將更加註重經濟效益,山過去的速度——效益型增長轉向效益——速度型增長,即企業首先講究經濟效益,通過效益的獲得表現出一定的增長速度。 同時,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也必將逐漸進入信息化社會,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工業化的進程加快,在某些領域實現跳躍性技術進步,大大減輕經濟增長對傳統工業的依賴程度。不過,我們也要看到,信息社會是建立在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社會基礎結構發達完善的基礎上的。信息化只能加快工業化的進程,而不可能代替工業化過程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物質產品的巨大需求。作為後發國家的工業化可以與信息化同步進行,們決不可能跳過工業化直接進入信息化。信息化的發展不僅不會減少人們對交通運輸等的需求;相反,信息化越發達,人們的出行率越高,物質流動越頻繁。也就是說,在工業化尚未完成階段,信息化使得社會經濟運轉效率提高,將會更加刺激對物質產品需求的增長。第二產業在今後的十幾年內,需求收入彈性仍然會繼續上升,它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居高不下;2010年以後才會逐步有所降低,但在人均物質產品擁有量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以前,降低的速度仍然是緩慢的。
隨著第一、第二產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對第三產業的需求增長會進一步加快,使得第三產業保持較快的增長勢頭。人約在21世紀初期,第三產業的增長率將超過第二產業,尤其是信息服務業、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教育和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會保持持續快速增長,並一直保持下去。根據預測,2010年一、二、三次產業的增長速度分別為5.1%、7.1%、和8.4%;2030年增長速度為3.2%、4.6%、6.1%;2050年增長速度為1.6%、3.2%和5.0%。
三次產業的結構將隨著三次產業增長速度的不同而出現根本性的變化。1995年一、二、三產業佔GDP的比重分別為20%、48.8%和30.7%,2000年時三次產業的結構變為17.4%、51.7%和31.0%。2010年時這種結構變為14.1%、51.5%和34.4%。第二產業占據國民經濟半壁江山的地位一直要持續到2020年左右。到203O年三次產業的結構將變為9.4%、48.0%和42.6%。在2038年以前,第二產業將一直保持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最大份額,盡管這一份額在不斷減少。2838年以後,第三產業將以46.0%的份額超過第二產業的45.9%,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第一大產業;在2047年左右,其份額將超過50%,在國民經濟中處於絕對支配地位。2050年三次產業的比重分別為6.16%、42.10%和51.74%。
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一點是,通常在計算三次產業的結構時,都按當年價計算的。但以上的計算結果卻是在1995年(不變)價的基礎上進行的,它們並不是未來各年以當年價計算的產業結構。如要考慮未來當年價計算的產業結構,就需要預測三次產業增加值在未來年份的平(縮)減指數。對於超長長期預測來說,這是十分困難的,我們在模型中未予考慮。但這里我們可以作一個簡單的估計,以說明未來以當年價計算時,三次產業結構變化的方向。當三次產業增加值的價格上升幅度不同時,價格上升幅度大的;以當年價計算的結構比例也增大。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第一產業(主要是農產品)和第三產業的價格上漲率要快於第二產業,因此,在用當年價計算三次產業結構時,第一、第三產業的比重將比用不變價計算的結果高。(《國民經濟管理》 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李京文)

㈡ 2017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政策有哪些

財政政策需要更加積極有效,貨幣政策需要保持穩健中性,今年赤字率保持不變主要是為了進一步減稅降費。一共包含如下5個方面的要點:

一、宏觀政策:

① 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中性;

② 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

③ 將強化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財務杠桿約束,降低企業杠桿率;

④ 城鎮新增就業預期目標為1100萬人以上, 城鎮失業率計劃控制在4.5%以內。

二、人民幣匯率:

《政府工作報告》對人民幣匯率的表述較去年出現變化,新的表述為「堅持匯率市場化改革方向,保持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穩定地位」。2016年的表述為「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

三、房地產:

2017年房地產去庫存政策將因城施策。擬在房價上漲壓力較大城市增加土地供應;擬在三四線城市支持自住房需求。此前人大新聞發言人傅瑩稱,今年「兩會」沒有把房地產稅草案提起審議安排。

四、國企改革與市場准入:

① 加快國有企業與國有資產改革,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上採取切實舉措;

② 2017年基本完成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

③ 鼓勵大中型銀行設立普惠金融部門;

④ 凡向外資開放的行業和領域都要向民間資本開放。

五、地方政府債務:

① 計劃發行8300億元地方政府一般債券;

② 將把防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放在更為重要的位置;

③ 研究將融資平台公司債務、中長期政府支出事項納入系統檢測。

(2)中國國有經濟發展報告擴展閱讀

國企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是重要突破口

會議提出:要深化國企國資改革,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按照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的要求,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

房地產市場: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會議提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既抑制房地產泡沫,又防止出現大起大落。要在宏觀上管住貨幣,微觀信貸政策要支持合理自住購房,嚴格限制信貸流向投資投機性購房。

㈢ 中國未來經濟發展會有怎樣趨勢

中國未來經濟發展趨勢就是從「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市場」。也就是從外貿型經濟轉變為內需型經濟。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前外貿型經濟因為世界金融危機的發生,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受到了打擊,對中國商品的需求呈萎縮狀態,並且西方發達國家為了經濟轉型也會重振製造業,這對我國未來的商品出口也是不利的因素。為了消化外貿出口的萎縮,和達到我國經濟長久持續穩定的發展,我國經濟急需從外貿出口型經濟向內需型經濟轉變,也就是從「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市場」。實現中華民族的再次崛起。
中國經濟結構目前還不健全,房地產在經濟中占的地位還很重,而現在住房問題又很嚴峻,只有盡量通過政府的調控讓房價趨於穩定,另外通過一些政策房滿足老百姓的住房問題,然後不斷轉變產業結構,從而實現其他行業升級,減少房地產在經濟中的比重。所以國家提出改變經濟結構體制也正是為了這個這個目的,最後的目的也是讓社會經濟適應人民大眾的需要,這樣社會才能進步!
樓主,我建議你拿2009年的GDP數據,按照每年遞減一個百分點計算至2015年,得出你要的大致結果。 然後拿2009年的人口總數,以每年十萬分之一的負增長,計算至2015年,得出各年大致的人口總量。 以前者,除以後者,得出逐年的人均數字。這樣就差不多是你想要的了。 同理,你也可以得出上海的各項數據,問題是上海的人口負增長更高一些。所以你要查一查上海前幾年人口負增長比率,然後稍微加大一點點,得出未來的人口負增長比率,這樣計算會准確一些。

㈣ 了解中國得當前經濟走向

研究報告:中國當前經濟形勢特點與走向
重 要 特 點
經濟運行正處於新一輪上升期。投資高速增長,消費結構保持升級勢頭,對外貿易增勢強勁,外匯儲備大量增加。
(一)經濟增長進入新一輪上升期。今年1—3季度,盡管受到非典的沖擊,GDP增長率仍然達到了8.5%。預計4季度經濟增長率會繼續提高,運用月度宏觀經濟計量分析模型預測,全年GDP增長率可以達到8.6%。這表明從2002年開始,我國GDP增長率已經穩定在8%以上,經濟運行正處於新一輪周期的上升期。
(二)支柱行業增勢強勁,重化工業化特徵日益明顯。前三季度,電子通信設備製造、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交通運輸設備製造、冶金工業和化學工業等支柱工業實現快速增長,對整個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7%。重工業增速明顯快於輕工業,重工業增加值增長18.4%,輕工業增加值增長13.9%,重工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64.37%,比2002年全年水平(60.95%)提高3.42個百分點。1998年以來重工業增長相對於輕工業增長有加速趨勢,重工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不斷提高,今年這一比重的提高幅度更大,說明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一輪重化工業化時期。這一輪重化工業化主要是由工業支柱產業和房地產業快速增長拉動的,與消費結構升級密切相關,具有較強的市場內生機制,將成為未來10年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主要支撐力量。
(三)投資高速增長,消費結構保持升級勢頭。1—3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0.5%,增幅提高8.7個百分點。投資高增長,主要受重化工業化趨勢和民間投資日趨活躍等因素的拉動。消費增幅受非典影響一度降低,但前三季度累計增長率達到8.6%,同比僅下降0.1個百分點,已經恢復到正常的增長水平,可以認為消費繼續保持了較高水平的穩定增長。盡管有非典沖擊,但消費結構升級態勢比較明顯,1—3季度,建築及裝璜材料類零售額同比增長46.6%,汽車類零售額同比增長77.5%,通信器材類零售額同比增長74%,住、行等方面新的消費熱點持續升溫。
(四)對外貿易增勢強勁,貿易摩擦存在隱憂。1—3季度,出口同比增長32.2%,增幅提高12.9個百分點,持續保持高增長態勢。進口同比增長40.5%,加快23.3個百分點,因此貿易順差比上年同期減少(凈出口91億美元,同比減少109億美元)。分國別和地區看,對美國和部分歐洲國家的出口順差持續增加;而對日本、韓國和我國台灣省的出口逆差則持續擴大。由於美歐是我國主要出口市場,順差擴大勢必加劇貿易摩擦,我國面臨的反傾銷壓力不斷加大。近年來日本、韓國和我國台灣省對美歐出口的一些產品陸續轉移到中國大陸設廠,是我國對美歐順差擴大的重要原因。
(五)總量矛盾緩解,某些能源、原材料供應出現缺口。隨著國內市場活躍和出口增長加快,我國總需求不足的矛盾逐步緩解。物價指數由負轉正,1—3季度,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比上年同期提高0.7%;生產資料價格上升4.5%,但逐季度回穩(分別為4.6%、4.7%、4%)。電力、煤炭、鋼鐵、石化、有色金屬等產品供給出現缺口,不少省市被迫限制用電,一些原材料價格上漲較多。目前這些產品的供給正在迅速增加,原材料價格上漲的態勢已經趨緩。總體看,物價仍然保持在低水平,需求約束普遍存在,大多數產品的市場競爭仍比較激烈。
(六)糧食產量持續下降,供求關系並未逆轉。據有關統計,今年糧食產量可能低於9000億斤,也低於全年的糧食需求量。在連續幾年的減產以後,當前市場糧價出現恢復性提高,但是預計糧價以及食品價格不會長時間、大幅度上漲。一是因為庫存水平較高,到2003年底糧食庫存仍將保持在4000億斤以上,比正常水平(近年來估計為3000億斤左右)高出較多;二是糧食生產能力較大,在市場需求拉動下,糧食供給會增長較快,抑制糧價上漲。近期內糧食供給不會出現緊缺,但糧食問題事關經濟全局,需密切關注,高度重視。一方面要嚴格保護耕地,穩定糧食生產能力;另一方面,要鞏固和發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成果,處理好糧食生產與其他經濟作物生產的關系;同時,不要過激反應,造成糧價的大起大落。
(七)貨幣供應和信貸投放持續高增長,外匯儲備大量增加。9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同比增長20.7%;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較年初增加了2.47萬億元,同比多增1.12萬億元。外匯儲備達到3839億美元,較年初增加975億美元,同比多增562億美元。從貸款投放的結構看,經濟內在擴張帶動的需求增加依然是貨幣信貸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雖然存款准備金比率提高,但其緊縮性影響需要逐步釋放,加之經濟升溫的慣性作用,貨幣信貸快速擴張的態勢還會維持一段時間。同時,貨幣市場利率的上升將有助於逐步約束金融機構貸款投放進度。外匯儲備大幅增加主要是由於資本項目順差較大,其中外商直接投資仍是主要來源,也有「熱錢」加快流入的影響。
分 析 預 測
當前我國經濟仍有一定上升空間,世界經濟將保持溫和復甦態勢。預計2004年我國經濟將在較高水平上繼續穩定增長。
(一)當前我國經濟正處於回升期,從國內外條件看,仍有一定上升空間。
在近年來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基礎上,我國經濟已經擺脫了持續回落的狀態,進入了全面回升的階段。主要表現是:以改善住、行條件為代表的新一輪消費結構升級開始啟動;由消費升級帶動的高成長產業成為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自主發展能力增強;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民間投資正在加速啟動,市場化的投融資活動相當活躍,市場導向的產業集聚效應日趨明顯。這種由市場主導的、以消費升級和企業自主投資為基礎的新一輪經濟快速增長,具有較強的可持續性。
從今年宏觀經濟的幾個主要方面看,經濟增長率比上年提高,國內需求迅速擴大,總量矛盾基本緩解;主要商品的供求格局基本平衡,物價總水平較低且相對穩定;進口增長快於出口增長,外商直接投資繼續快速流入,外部資源供給比較充裕,國際收支狀況良好。總體看,經濟穩定回升並未出現全局性經濟「過熱」,宏觀經濟運行狀況基本健康。但是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特別是電力、鋼材供給缺口較大,造成部分資源性產品供給不足。一些地方正在大上電力設備、鋼鐵加工等項目,如果不正確引導,有可能造成這些行業的盲目擴張和產能過剩。另外,從源頭上看,對一些地方的開發區熱、房地產熱的問題,亦應高度重視,積極引導,規范發展。既維護經濟增長的上升勢頭,又防止局部問題影響全局。
未來經濟增長仍有較大潛力。我國銀行存差仍然較大,外匯儲備雄厚,資金供給比較寬裕;勞動力近乎無限供給,人工低成本優勢將長期保持;技術供給也不存在明顯約束。現有要素供給條件,有利於擴大市場對產品供給的調節空間。同時,我國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城鎮儲蓄水平持續提高,收入和支出預期趨好,消費環境和消費政策逐步完善,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持續推進,消費需求有望保持較高水平的穩定增長,潛力很大。在消費升級拉動下,產業升級步伐將相應加快,並將帶動投資持續較快增長。這些條件將使我國經濟上升的態勢得到保持。
(二)世界經濟復甦前景趨好。
今年下半年以來,美國、日本經濟復甦的勢頭均超過預期,因此,各方進一步看好今年下半年及2004年世界經濟復甦的前景。世界銀行預測,明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可望提高到3%,其中發達國家將升到2.5%,美國、日本、歐元區將分別達到3.4%、1.3%和1.7%;發展中國家增長率將升為4.9%。IMF預測明年全球增長4.1%,其中美國為3.9%,日本為1.4%。總體看,世界經濟將保持溫和復甦的態勢,但仍存在不確定性。值得注意的是,世界性的通貨緊縮並未緩解,貿易保護有增無減,針對中國外貿外匯政策的外部壓力較大,我國的外貿環境趨於嚴峻。
(三)對明年經濟走勢的初步分析預測。
綜合國內外條件,預計2004年我國經濟將在較高水平上繼續穩定增長。從三大需求看,在非典之類疫情不大規模發生的情況下,受消費結構升級的推動,消費增長率預計將恢復到9%以上,高於今年水平;在貨幣政策保持穩定的情況下,受產業升級的推動,投資將繼續較快增長,預計將穩定在今年的增長水平,即30%左右;由於外貿環境趨於嚴峻、出口退稅率下調和出口基數較大等原因,預計明年出口增長率將回落到10%左右,受國內市場升溫的拉動,進口將繼續高增長,增幅超過出口,貿易順差將繼續減少。綜合定性分析和宏觀經濟計量模型預測結果,明年GDP增長率可望達到8.5%。
主 要 問 題
出現新的結構性矛盾;投融資體制改革滯後,市場化程度偏低;就業形勢仍然嚴峻;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問題突出。
(一)新的結構性矛盾有所顯露。隨著經濟回升和重化工業化的啟動,各個生產行業間的供求關系發生較大變化,出現新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的是電力和鋼材等部分原材料供應出現緊張,同時很多領域的產能過剩仍然存在。從電力、鋼材等方面情況看,市場對生產的調節相當靈敏。今年以來電力、鋼材和有關原材料的投資項目增加很多,發電設備產量增幅超過70%,預計這些產品的供給緊張狀況不會持續很久。隨著電站建設的加快和煤炭需求的增加,運輸也可能出現緊張局面。在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和建設方面,應注意吸取電力的教訓,避免陷於被動。對於普遍存在的產能過剩問題,也要通過市場機制促進調整,不要輕易運用行政手段限制供給增長(例如1994年以後限制電站建設),否則會加劇以後的結構性矛盾。一些領域「重復建設」的症結,在於行政干預和行政主導的投資擴張,應當對症下葯,用市場手段促進競爭,盡可能少用行政手段。
(二)投融資體制與經濟市場化的矛盾比較突出。投融資體制改革滯後,市場化程度偏低。投資活動中的行政審批仍然過繁,政府介入過多,競爭性行業的行政管理門檻過高。融資活動過於依賴政府信用,過於依賴投資項目的行政審批,市場風險往往轉化為行政干預下無人負責的更大風險。現在國有商業銀行的新增貸款中,很大一部分是有政府背景或以政府信用擔保的長期貸款。這類貸款行為缺乏風險約束,容易推動信貸過度膨脹,形成金融風險和財政的隱性債務。現行投融資體制與市場主導的新一輪經濟增長產生了越來越突出的矛盾:一方面限制了民間投資主體的投融資活動,限制了充分競爭,削弱了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另一方面助長了行政權力對投融資活動的干預,使得行政主導型的重復建設難以根治。如果不盡快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損害此次經濟回升的積極效果。
(三)就業穩定性下降,就業形勢仍然嚴峻。隨經濟升溫,城鎮總體就業情況逐步好轉,絕大部分地區就業都有明顯增加的趨勢。值得指出,這輪經濟增長以重化工業為主,吸收勞動力的能力相對較低。在就業總量增長中,正規就業增長較慢,新增就業主要是非正規就業。正規就業主要是指在正規部門工作並且形成了穩定勞動關系的就業;非正規就業既包括諸如個體、自僱傭等非正規部門的就業,也包括在正式部門的非正式僱傭。與正規就業相比,非正規就業的穩定性差,特別是非正規就業人員一般難以進入制度化的社會保障體系,一些基本權益也難以得到有效保護,增加了這部分人群未來生活的不穩定性。此外,大量人員處於非正規就業狀態,對於社會管理的挑戰也很大。如果以是否參加制度化的社會保障為尺度,我國目前城鎮非正規就業人員總量已經超過正規就業人員。在市場化改革和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大的進程中,非正規就業將成為越來越普遍的就業形式,對緩解就業壓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對非正規就業存在的或可能引發的勞動者權益保護問題以及勞資關系矛盾等,應予以足夠重視,並盡快建立健全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和矛盾協調機制。
(四)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問題突出。2003年農民增收面臨新的困難,由於非典疫情的影響,今年第2季度有大約10%的農民因非典返鄉,據調查其中有17%今年不準備再外出。此外,非典發生後,鄉鎮企業外貿出口訂單減少,產品因運輸不暢造成積壓,農民從鄉鎮企業得到的收入增幅下滑。促使農產品價格明顯上升的因素尚未產生,部分地區的畜產品和水果蔬菜或銷售不暢,或出口受阻,價格普遍下跌,農民務農收入增長也不會樂觀。完成全年農民增收4%的預期目標面臨的難度較大。
當前的經濟回升是建立在市場基礎上的,應當倍加珍惜,繼續強化市場擇優汰劣的作用,防止各種非市場因素加大經濟增長的波動幅度和風險。在宏觀經濟政策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前提下,適當弱化政府刺激經濟總量擴張的力度,強化結構性的政策引導。經濟回升時期也是加快改革的有利時機,要抓住這一機遇,按照十六屆三中全會的部署,加快改革步伐,以改革促發展,通過完善新體制和新機制,克服非市場因素對經濟的擾動,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
(一)經濟發展的目標應從保持必要的經濟增長率轉向追求經濟的穩定、協調、有序、安全發展
在經濟全面回升的條件下,應當淡化速度指標,把宏觀調節的主要目標轉向控制經濟增長的波動幅度;加強對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的總體規劃、信息服務和政策引導;規范市場秩序;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建議2004年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定在7%,引導各級政府將注意力轉向經濟發展的穩定、協調、有序、安全方面,防止各級政府層層加碼,盲目攀比速度。
(二)財政政策的重點應該從擴大投資轉向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維護社會穩定
在需求不足明顯緩解的新形勢下,財政政策的重點應當相應調整。一是繼續減少國債發行規模,建設國債的使用和新開工項目可適當後移,增大結轉量。同時,應嚴格篩選新開工國債項目,著重優化國債資金的投向。二是增加對城鄉公共衛生、公共教育、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投入,同時加快相關領域的改革步伐,完善財政支持的機制和制度,防止財政投入的效果降低。強化中央和省級財政支持農村基礎教育的職責,完善中央對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制度,增強公共財政對農村公共衛生事業的支持。三是繼續保持對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加大對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支持,增強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調節力度。四是統籌考慮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改革。在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過程中,注意充實社保基金,彌補歷史欠賬。五是針對非正規就業大幅度增長的特點,認真研究並合理解決這類人員的養老、醫療等保障問題,確保其基本權益及生活安全,以促進就業容量增加,穩定就業隊伍。
(三)宏觀經濟調節手段應從主要依靠財政政策轉向主要依靠貨幣政策
在弱化財政政策的擴張力度、調整財政政策著力點的同時,應加大貨幣政策對經濟運行的調節作用,搞好財政與貨幣政策的松緊搭配和相互配合。基於對當前經濟總體尚未過熱、但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的判斷,應當繼續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維持寬松的貨幣環境,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貨幣信貸的穩定增長,總量方面可合理預調、微調,同時注意加強信貸政策的結構性調節功能。切實加強金融監管,關注和調節資本市場的波動變化,加快處理不良資產。積極發展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渠道。在保證幣值穩定的前提下,維護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好勢頭。
(四)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提高市場配置資源能力
投融資體制是當前制約市場配置資源能力提高的體制瓶頸,對此次經濟回升擾動極大。要按照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的要求,盡快落實投融資體制改革的各項部署。應該強調「管住政府、放開市場、吸引民間資本、加強風險約束」,讓民間投資主體發揮主要作用。政府投資要嚴格限定在公共產品領域,並引入公正、公開的競爭機制,加強審計、輿論等方面的公共監督。減少投資審批程序,放寬產業准入限制,擴大民間投資的准入范圍,即使是公共產品領域,也要盡可能吸引各類民間資本參與投資。積極發展適應中小企業需要的金融機構、資本市場、信貸擔保體系和投資服務機構。以促進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為目標,推行農村金融體制的整體改革。盡快完善保護私有財產的法律制度和鼓勵民間投資的財稅金融政策,充分調動社會蘊藏的創業積極性。
(五)進一步增強鼓勵消費增長的政策力度
當前經濟回升的根本拉動力量是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因此,擴大內需的重點應從投資轉向消費。政府在促進消費增長方面的工作重點可考慮:一是進一步拓展消費領域,鼓勵發展新的消費熱點和消費方式,清理限制性的消費政策,大力促進消費結構的升級活動;二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發展社會公共事業,增強居民的安全感,改善居民的支出預期;三是促進低收入群體的收入穩定增長,特別是加大對農民減負增收的支持力度;四是繼續整頓市場經濟秩序,改善消費環境,增強消費信心。
(六)積極化解外經貿困難,進一步發展開放型經濟
明年發展外經貿的困難加大,需做好充分的應對准備。重點可考慮:積極發展區域經濟合作,努力爭取一個較好的國際經貿環境;遵循世貿組織規則,合理運用有關機制,妥善解決貿易磨擦,規范出口秩序,積極擴大出口。在利用外資方面,應加強對外資結構和投向的引導,進一步完善有關法律法規、管理制度、市場開放、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投資環境。
在開放型經濟不斷發展的條件下,貿易順差減少或出現一定逆差是難免的。我國外匯儲備很大,有一定貿易逆差也不必過於擔憂。國內需求升溫可以基本彌補貿易順差減小帶來的需求缺口,對經濟回升的總體態勢不會產生明顯沖擊。今後應當努力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不必追求過大的貿易順差,這樣也有利於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
(七)加強對重大戰略問題的研究,把年度工作與中長期發展規劃銜接起來
當前我國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國際化的進程全面加快,面對這一新的形勢,政府在糧食、石油、水等戰略性資源供給、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長遠發展規劃、城市發展規劃、國土規劃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應該加大工作力度,增強科學性和預見性。建議結合「十一五」計劃制定,組織各方面力量,加快完成這些方面的研究和規劃工作,提交人代會審議確定,防止隨意更改。此外應結合國防建設的要求,加大基礎性研究和核心技術的開發力度,為我國產業升級奠定堅實基礎。

㈤ 如何正確看待當前的中國經濟形勢,寫一篇一千字論文,跪求啊

倡導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就是試圖通過資本市場,讓存量財富創造更多收益。資本市場是對存量資源進行配置的機制,它通過對資產進行估值,通過證券化,讓資產流動起來,讓存量財富升值。這樣,社會就處在一個很良性的狀態:一方面,現期經濟增長了,收入水平提高了,這是流量方面;另一方面,過去創造出來的財富也在增值,兩種收入加在一起,這就是小康社會的財富形成方式。經濟增長的目標,是要讓全體中國人民生活得舒適。我經常看到很多人加班加點,非常辛苦;中國人是全世界最辛苦的了吧,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只要一有空就去做事賺錢。我們也要休息,要創造一種新的生活模式。要讓今天的收入保障今天的生活,讓過去買的那些資產通過增值來保障未來的生活。

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們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已經從貧困、落後、封閉的國家,邁向正在現代化的小康國家。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三十年來,中國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世界矚目中國非凡的成就,但世界上也有不少人對中國的崛起心懷嫉妒。中國的崛起的確正在改變全球的經濟格局,所以有人會有些不舒服。但是我想,誰也阻擋不了中國前進的步伐。

盛唐時期,中國是世界的中心。當時中國的GDP比今天美國的GDP在全球所佔的比重還要大得多,約佔全球GDP的40%以上。時隔一千年,中國終於又迎來新的強盛時期。這完全得益於我們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所走的正確道路。我們現在已經是一個經濟大國,但成為經濟大國還不是我們的目標。我認為,中國一定會成為一個經濟上強大的國家,甚至在各個方面都非常強大的國家。我們有這個能力,也有這個智慧。在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型過程中,我們當然會遇到很多困難。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已經進入了新一輪的調整時期,我們將面臨更加復雜的矛盾,有些矛盾是我們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所沒有遇到的。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我國改革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矛盾,把握大局,審時度勢,不斷調整政策,化解矛盾,所以我們的經濟社會仍然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

一、中國正處在經濟快速增長期

今年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仍然非常快速。年初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我國2008年經濟增長率保持在8%,CPI(消費物價指數)上漲控制在4.8%。這是非常穩健的,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可能會超過這個指標,這是可以理解的。從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看,我們的經濟增長仍然保持在10.4%,比去年11.4%有所滑落。CPI上半年上漲了7.9%。物價上漲從總體上看正在得到遏制,經濟仍然在高速狀態下運行。

中國目前正處在工業化中期。要成為現代化國家,一定要經過一個較長時期的工業化過程。對中國這樣的國家來說,沒有工業化,就不會有現代化。沒有現代製造業、現代核心裝備企業,怎麼可能成為一個經濟強國?我們一定要推進工業化,補工業化這一課。我國是從一個農業社會,或者說農業經濟佔主導的社會走過來的。總體上看,我們的工業化水平還是落後的。工業化水平落後會帶來很多問題,包括社會秩序、現代倫理等,都是欠缺的。所以,工業化是一個綜合指標,它不斷推動經濟發展,而且能帶來社會的全面進步。社會進步是我們的根本目標。現在我們仍處於工業化的中期,或者說中後期,這一時期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經濟高速增長。日本、韓國的現代化過程,經歷了長達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沒有這十年二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就沒有今天的日本和韓國。中國也正在經歷這樣的過程,而且中國的經濟體量要比它們當年大得多。從2000年開始,中國經濟進入起飛階段,我們經濟的高速增長將維持到2020年。到那時,中國將超過日本,和美國的經濟規模應該不相上下。我們大概在2012年就要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將再用8年的時間從經濟總規模上接近美國的水平。當然,也有個別美國經濟學家認為,到2028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將超過美國。這比較樂觀。所以,我們的經濟仍會持續增長,在持續增長過程中,我們要適時調整經濟政策,提升經濟結構和產業競爭力。

二、中國宏觀經濟當前面臨的核心問題

中國目前已經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到今年底,人均GDP將達到3000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國家水平。一般說來,特別是對於一個經濟體量很大的國家來說,人均GDP3000美元,意味著這個國家的經濟結構需要升級,產業結構需要進行重大調整。在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通貨膨脹、經濟增長、就業、中小企業發展等相互之間的關系,是必須正視的問題。這就如同我們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第一次經濟結構調整、市場經濟大發展時,給當時很多國有企業帶來沖擊一樣,由於方向正確、政策適當,我們非常幸運地渡過了難關。現在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我們的中小企業該怎麼辦?政策如何在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之間尋找平衡?

經濟結構的調整包括兩個方面,就是結構升級和產業轉移。中國的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地區,應該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地方,是現代工業發展的地方。在產業升級過程中,勞動力成本也在不斷提高,這給勞動密集型產業帶來挑戰。

由於我們處在經濟結構的全面調整期,所以面臨的問題很多,也很復雜。但其中最核心的問題,還是維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與控制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一般情況下,適度的通貨膨脹可以帶動經濟增長,但如果處理不好,就可能使經濟進入滯脹。我認為,當通貨膨脹超過7%的時候,我們應該把控制通脹作為經濟政策最重要的目標。但是,控制通脹不能過度損害經濟持續增長的基礎。維持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仍然是我們頭等重要的事情。千萬不要認為中國是一個高收入國家,一個發達國家,發展可以歇一歇了,可以考慮其他問題了。

要充分認識到中國今年的通貨膨脹與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的通貨膨脹是不同的。今年的通貨膨脹有兩個重要特徵:第一,它是輸入型通貨膨脹,主要是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上漲,特別是石油價格的上漲對物價全面上漲產生了重要影響。石油價格是能源價格的標桿,石油是資源之王,其價格攀升當然會傳遞到中國。中國是一個開放國家,我們對石油的需求量非常大,我國50%的石油依靠進口。最近石油價格從每桶147美元下跌到120美元左右。石油價格大幅波動,使世界經濟進入一個大幅度波動的時期,風險急劇加大。雖然現在石油價格出現下跌,但是高油價仍是基本趨勢,而且這種高油價是同美元有關系的。我們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比如說緊縮人民幣、緊縮流動性,是難以讓石油價格跌下來的。教科書上說通過緊縮流通中的貨幣,可以減少對商品的需求,從而使價格回落。教科書還說通貨膨脹是一個貨幣現象,說到底是貨幣發多了,引起價格的上漲。但就石油價格上漲而言,不是人民幣發多了,而是美元發多了。所以全球經濟動盪,美國負有重大責任,特別是在衍生品金融市場。為什麼中國要崛起?中國的崛起將改變全球的金融秩序和貨幣體系。現在全球都用美元做結算貨幣、儲備貨幣,所以美國就不斷發貨幣。如果二十年後,人民幣成為可以與美元相互替代的國際性儲備貨幣,這對維護全球金融體系的穩定和全球經濟體系都有重要作用。

中國崛起的核心標志是中國金融的崛起。中國除了產業要崛起、要有強大的製造業外,還必須有金融業的崛起。中國金融的崛起可以改變全球的金融秩序,有利於全球金融體系的穩定。沒有獨立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強大的金融體系,中國是成不了經濟強國的。

目前通貨膨脹的另一個基本特徵,是這次通貨膨脹屬於成本推動型。所謂成本推動型有兩點含義:第一,勞動力成本大幅提升。勞動力成本的提升是社會進步的標志,所有勞動者都應該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得到他應得的福利。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就是提高國民的社會福利、生活水平。通過什麼方式實現這一目標呢?第一,通過提高勞動力的收入。沿海很多地方,企業為什麼出現勞工荒?是因為勞動者的收入沒有得到足夠的提高。勞動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是中國邁向現代化的一個標志。

第二,資源價格上漲。鐵礦石、各種有色金屬礦,甚至包括淡水,都會漲價。價格的上漲,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利益關系的調整,它在動態地尋求利益均衡點。30年前開始的經濟體制改革,很重要的內容就是改革僵化的價格體制。計劃經濟時期,價格管制把經濟管死了,沒有利潤,也就沒有經濟發展的動力。價格如此之低,也會使很多人耗竭式地使用短缺的資源。實際上,我們現在要更多地關注供給。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成就,就在於中國有一個非常強大的市場化的供給體系。抗震救災顯示了我們強大的供給能力。如果退回到三十年前,汶川地震這么大的災難,不要說三個月,就是三年也難穩定當地人民的生活。直接受災人數400多萬人,間接受災3000萬人,我們三個月就穩定下來,我們靠的是強大的供給體系,這就是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成就。再加上我們的政府是負責任的政府,中國很難出現惡性通貨膨脹。

提高存貸款利率被看作是收縮流動性的一個手段。在目前條件下,提高存貸款利率,有可能創造更大的流動性,從而可能推動通貨膨脹。為什麼呢?這就涉及到匯率機制與國際游資問題。中國經濟越來越開放,也越來越復雜,不像20年前經濟活動非常簡單,那時通貨膨脹一來我們就知道是什麼原因,採取什麼措施。今天的經濟結構太復雜了。如果提高存貸款利率,在不考慮匯率預期情況下,是可以收縮流動性的。但在目前的匯率機制下,會帶來更多的國際游資,即熱錢。

為什麼熱錢想方設法要進入中國市場呢?因為人民幣正在升值。我們今年已經升了6.3%了,也就是年初1美元換成人民幣,現在經過匯率變動已經賺了6.3%了,同時我們的存款利率是4.14%(一年期定期),這兩個加起來,大約是10.5%。也就是說還沒有到年終,收益已經達到10.5%了,這是無風險的。

關於熱錢,首先要清楚它從哪些渠道進來。我們不能因為熱錢的進入,就試圖把大門關起來。開放是當今中國的主旋律,中國永遠不能回到封閉的時代,只有開放才能使中國強大起來。如果因為怕一隻蒼蠅進來就把大門關上,這是非常錯誤的。熱錢有各種管道進入。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是一個很重要的管道,還有外商直接投資,經濟貿易誇大價格等,還有很多個人自己帶進來。國際游資,或者短期資本流動,時機一旦成熟,它肯定會流出去。如果流量非常大、非常急,就會對我國的金融體系特別是貨幣體系帶來沖擊。一個國家的金融危機最終會演變成貨幣危機。

對於熱錢,我有以下看法:第一,我們不要害怕熱錢,中國有這么多外部資本進入,是因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經濟環境穩定,人們有良好預期。實際上,我們將和熱錢相伴而存在,把熱錢消滅掉是不可能的,問題在於適時疏導。同時,我們要通過改革,把熱錢變成正常的短期資本流動。為此,要著力推進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現在是央行和個人、企業進行交易,未來的外匯市場交易主體應主要是企業與企業的交易,把風險分散給企業。

第二,我們要從技術層面採取措施,防止這些以班排連營方式進來的熱錢在未來某個時候以集團軍形式出去。游資大規模流出將給一個國家的貨幣體系帶來非常大的沖擊。我們現在有一萬八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這些外匯儲備按照一定的結構分布在不同資產上,我們不可能把這些儲備以現金的方式擱在賬上。如果熱錢以集團軍方式出去,負債和資產的結構就可能不匹配,危機就會出現。韓國當年的金融危機與資產負債的結構性失衡是有關系的。在一國金融體系內,如果單一銀行出現由資產負債結構嚴重失衡導致的支付危機,通常央行會提供流動性幫助其渡過危機,但在國際范圍內,如果一國金融體系出現危機,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會提供幫助,但這個幫助要以付出巨大代價為前提。

我們要從政策和技術上防止熱錢以集團軍形式出去。在外匯管理上要做很多細致工作,要不斷調整外匯資產結構,以防範未來的金融風險。

三、環境保護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環境和資源的保護與可持續性,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也可能是一個長期問題。首先是有害氣體減排與工業化的關系。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整個大氣環境被破壞,南極和北極的冰川都在融化。工業化加大了溫室氣體排放,使人類生存環境受到威脅。我們在這方面做了與我們經濟發展相匹配的減排承諾。美國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最多的國家。最近幾年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增長較快。但是,中國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國家,中國與美國不能承擔相同的義務。盡管如此,我們仍要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因為地球只有一個。

其次是生態環境的惡化。從南到北,我們的水都程度不同地受到污染,特別是比較發達地區的水污染更是嚴重。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是要讓人民生活美好,我們千萬不要忘記這個最終目標。如果人均GDP達到一萬、兩萬美元時,水都不能喝,GDP還有什麼用?所以對環境的保護,特別是對水資源的保護,應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等環境已經污染了再治理它就太難了,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價。

再次,是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我們現在的經濟增長方式很令人憂慮。資源匱乏了,環境污染了,我們的後代該如何生存?對石油、煤炭、水以及各類礦產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美國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美國近海油田不開發,煤礦基本上也不開發,資源得到了很好保護。美國不開發其地下資源,主要是買其他國家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人很自私。自私的一面我們不學,但保護環境的一面我們要學,要借鑒。我們不能耗竭式地利用自己的資源。我們現在也要學會保護資源。我們要學會資本運作,通過資本市場實現全球資源的配置。我國外匯儲備的應用,相當大部分應該放在這方面。中國這樣的大國,沒有海外資源做支持,經濟增長是難以為繼的。

最後,是經濟轉型過程中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和勞動力就業問題。我們給中小企業的支持不夠。應該更多關注中小企業的發展,特別在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稅收政策方面要有更大的支持。

四、我們應該制定什麼樣的宏觀經濟政策

我們應該在解決上述問題之間找到一個深層次的平衡點。現在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單一政策目標是不夠的,必須統籌兼顧,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的理念。這是制定宏觀經濟政策的指導思想。

如前面所說,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與控制通脹之間的關系。與此同時,我們要控制高耗能企業。我國的經濟增長,還需要通過內需的增長來拉動。中國這樣的國家試圖長時期通過出口,靠外部需求,靠美國、歐洲的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是存在嚴重的結構性缺陷的,這種增長模式肯定有問題。我們要靠內需來拉動,必須完成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靠內需拉動,首先要提高與內需有關的經濟主體特別是勞動者的收入水平。這涉及到另一個重要問題:收入分配。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政策要更多地關注民生。能不能調整收入分配結構,適當降低稅賦?中國特別需要從經濟發展角度靈活地運用稅收政策。從目前看,稅收政策運用的重點在降低稅率或提高稅基。對於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由於中國社會發展太快,建議把起征點進一步加以提高。這樣把錢留下來,人們才會消費,才會拉動經濟增長。

要努力提高群眾的財產性收入。這實際上是在說,要充分重視存量財富的增長,重視存量資源的再配置。我們的文化有一個負面因素,就是不重視存量,只關心流量、增量。這實際上就是不尊重前人的成果、不尊重歷史。我們現在經常看到很多樓被炸掉,這些樓不少是10年前建成的,它們構成了當年的GDP。10年前建成的樓實際上是很新的。我到歐洲大學訪問,我要他們讓我看一下最新的樓。他們最新的樓就是10年、15年前建的。歐洲人對歷史、對前人的物質財富和非物質財富非常重視,盡最大努力去保護它。而我們卻沒有做到。這種不尊重歷史的行為在學術研究中也經常存在,抄襲就是一種蔑視前人成果的行為。寫一篇論文洋洋幾萬言,沒有一個注釋,說這些都是自己的創造。難道前人的研究成果沒有對你產生任何影響?沒有一個注釋,沒有一句話來自於前人?作為一個研究生導師,我在評判研究生論文時首先就要看論文的注釋,看學生對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否很尊重。我們一定要尊重過去,尊重他人的成果。在學術研究中要這樣,在經濟發展、財富創造中也要有這樣的傳統。

我在很多場合倡導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就是試圖通過資本市場,讓存量財富創造更多收益。資本市場是對存量資源進行配置的機制,它通過對資產進行估值,通過證券化,讓資產流動起來,讓存量財富升值。這樣,社會就處在一個很良性的狀態:一方面,現期經濟增長了,收入水平提高了,這是流量方面;另一方面,過去創造出來的財富也在增值,兩種收入加在一起,這就是小康社會的財富形成方式。經濟增長的目標,是要讓全體中國人民生活得舒適。我經常看到很多人加班加點,非常辛苦;中國人是全世界最辛苦的了吧,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只要一有空就去做事賺錢。我們也要休息,要創造一種新的生活模式。要讓今天的收入保障今天的生活,讓過去買的那些資產通過增值來保障未來的生活。

在正確處理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的矛盾時,要善於運用財政政策包括稅收政策。中國財政收入的增長很快,我們能不能把這個錢的一部分留在民間呢?中國經濟增長要靠民間需求來拉動。我們要向靠政府投資推動經濟增長的時代告別。民間資本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是持久的。

㈥ 中國經濟發展趨勢

面對當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我們要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促進經濟增長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經濟運行也面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戰。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並利用有利時機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鞏固經濟發展的好勢頭。

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
當前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總體平穩,物價漲幅總體可控,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
第一,經濟增長總體平穩。上半年經濟增速雖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內需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民間投資保持較高增幅,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高位回穩。經濟增速適度放緩,既有全球經濟減速的影響,也是我國主動調控和市場需求變化綜合作用的結果,總體上符合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
第二,物價漲幅總體可控。雖然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但物價漲幅趨於收斂,價格上漲勢頭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結構調整積極推進。從需求結構看,在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下降的同時,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升。從生產結構看,農業生產投入增加,工業生產平穩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較快,現代物流、軟體、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從收入結構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快增長,財政對社會保障、教育和醫療衛生投入大幅增加,城鄉居民轉移性收入明顯增加。
總體上看,未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控制物價上漲勢頭的有利條件較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受水利等基礎設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資增長、產業轉移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因素的拉動,投資增速依然會保持在高位;最終消費在就業狀況改善、工資持續上升、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提高的情況下,將保持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會有所回落,但仍將回歸正常水平,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隨著穩健的貨幣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社會總需求增速放緩,加之糧食和主要工業品供應較為充裕,翹尾因素逐步減弱,以及穩定物價措施逐步落實到位,今後幾個月物價漲幅將有所回落。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
隨著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保持我國經濟在更長時期內高速增長的難度在加大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條件相對較為有利,但面臨的矛盾仍然較多,突出表現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物價高位運行。由於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短期內難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勞動工資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壓力將長期存在,今後一個時期抑制物價上漲的任務仍很艱巨。
第二,經濟增速放緩。從投資需求看,今年以來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幅明顯回落。從最終消費看,受汽車、住房等消費熱點降溫的影響,加之部分刺激消費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將有所減弱。從外部需求看,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與出口企業生產、資金、匯率成本提高等因素疊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現放緩態勢。
第三,結構調整壓力增大。從需求結構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低於投資的貢獻率。從生產結構看,部分高耗能行業生產增長較快,局部地區電力供需偏緊,節能減排任務十分嚴峻。從收入結構來看,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增長仍明顯高於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結構失衡使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相互交織,總量平衡和結構矛盾交互疊加,加大了宏觀調控難度。
與此同時,受融資成本、原材料價格上漲、工資上漲、匯率上升等因素的影響,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大,經濟效益下降。房地產市場成交量萎縮,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價依然處於高位,買賣雙方博弈使市場陷入僵持狀態。

充分考慮國內外形勢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以及政策的滯後和累積效應,增強政策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

㈦ 最新數據里國有經濟比重是多少,數量是多少

數據出自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工業生產平穩增長。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227991億元,比上年增長7.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3%。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4.9%;集體企業增長1.7%,股份制企業增長9.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6.3%;私營企業增長10.2%。分門類看,采礦業增長4.5%,製造業增長9.4%,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3.2%。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64715億元,比上年增長3.3%,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14007億元,下降5.7%;集體企業538億元,增長0.4%,股份制企業42963億元,增長1.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15972億元,增長9.5%;私營企業22323億元,增長4.9%。

全年全國國有建設用地供應總量61萬公頃,比上年下降16.5%。其中,工礦倉儲用地15萬公頃,下降29.9%;房地產用地15萬公頃,下降25.5%;基礎設施等其他用地31萬公頃,下降1.9%。

2012年底時,全國工業資產總額中,私有經濟佔56%,外資經濟佔21%,國有經濟僅佔23%。

2014年的國有經濟總佔比網路上我沒有找到公開數據。
國有資產總量也沒有明確的數據

按國資委提供的2013年底央企全部資產35萬億、境外資產佔比12.5%的數據計算,110多家央企的境外國有資產總額約為4.3萬億。
2015年年中,國資委主管的《國資報告》透露,中國境外國有資產總量已不少於12萬億元。

但是考慮到2015年中國國有大企業的海外購買資產與投資以及a股市值上漲,我想現在央企總資產應該超過歷年了,當然並沒有找到准確數據

閱讀全文

與中國國有經濟發展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