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經濟新常態下 新舊動能轉換如何影響企業
在中央高質量發展的來指自揮棒指揮下,包括政策、資金、土地在內的所有資源都向高質量發展的前沿聚集。作為企業來講,首先要轉變發展思路,說白了就是先革自己傳統經營思想的命,摒棄不合時宜的經營理念,大膽擁抱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新興經營理念。其次,在把握發展大勢的基礎上,立足企業自身實際情況,合理制定轉型發展計劃,困難是一定有的,但克服了將會面對一片嶄新的天地。第三,重視人才、善待人才。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技術人才的支撐,說句不好聽的,你企業中沒有技術創新能力的普通職工,是張嘴等飯吃的,而高技術人才,是幫你往家裡運糧食的。第四,供給側機構性改革,了解市場需求、把握市場動向,勇於改變自己。既然企業改變不了市場,那就改變自己去適應市場需求吧,努力改變自己的游泳技術,才能在市場海洋里游的更好。
總的來說,轉變不容易,但前途光明,不轉變安於現狀,將是死路一條。
個人見解,可以討論,拒絕無理攻擊。
B. 新常態下對企業會帶來哪些發展機遇,威脅和挑戰
經濟「新常態」的基礎是企業「新常態」
作為市場經濟的細胞,企業的「新常態」是中國經濟 「新常態」的基礎。那麼企業的「新常態」又新在何處?或者說企業「新常態」的特徵有哪些?
首先,企業「暴利」時代已經結束,「微利」時代已經到來。1998年至2008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年均增速高達35.6%,而到2013年,這一增速降至12.2%,今年1至5月僅為5.8%。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增速換擋期,高速增長時代的結束,傳統的依靠勞動力成本和資源投入獲得「暴利」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企業主要依靠信息、知識和技術這些新要素,依靠創新獲得比較優勢和核心競爭力來獲取利潤。在全球化競爭的壓力下,企業需要對人力資源進行長期積累和投入,利潤的獲取將更加艱難,那種期待一夜暴富的企業將逐漸被淘汰,而積小利為競爭力的企業將成為常青樹、不倒翁。
其次,以現代信息技術、高新技術武裝起來的物聯網企業將成為企業發展的新趨勢。以現代科技、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物聯網,已經初步形成覆蓋物聯網感知製造業、通信業和服務業的完整產業鏈,改變著企業的生產、儲存、營銷全過程,產生新的業態,發展出新的盈利模式,引領著企業的發展趨勢,並且帶來新的創造力和競爭力。
再次,中小企業成為「新常態」的主力軍。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已經占企業總數的99%以上,創造了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為3億以上的城鎮就業人員提供工資性收入。隨著國家反壟斷的規范化,國家將加大對國有企業、跨國企業壟斷的監管力度,依靠行政和技術進行壟斷的機會逐漸弱化,相反,國家在財稅政策、結構調整、技術創新、創業興業、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將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中小企業將成為我國企業中數量最大、最具內在活力和動力的企業群體,在經濟增長、技術創新、增加稅收、吸納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將發揮主導作用。很顯然,中小企業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技術創新的核心力量,成為「新常態」的重要特徵。
最後,企業的國際化成為一種常態。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中國企業的生產要素跨區域流動與配置加速,中國企業通過引資、引技、引智的方式,將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帶向國際市場,在世界各地建立原材料基地、加工製造基地、研發設計基地和營銷渠道,尤其是資源、能源、高新技術和先進製造業企業,國際化、跨國經營不可阻擋。
「新常態」下企業要抓住四大機會
面對「新常態」這樣的大背景,企業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逐漸強身健體,同時要抓住機會,有所作為,少講「逆勢而上」,多說「順勢而為」,關鍵是要抓住四大機會。
一是抓住新一代信息技術帶來的技術機會,盡快用現代信息化技術和高新技術,改造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增速換擋步伐,始終使企業走在「新常態」的潮頭。
二是抓住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帶來的改革機會。混合所有制經濟是一種富有生命力的企業結構,「新常態」為企業加快混合所有制結構的建構提供了難得的機會,通過混合所有制的建設,改變企業僵化、缺乏活力的經營體制,將使企業在組織結構上發生革命性的變化,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
三是抓住城鎮化作為國家發展長期戰略蘊藏的政策機會。新型城鎮化是拉動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新引擎,引發中國社會一系列變革,巨量的投資、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中產階級群體的蘊育,為企業發展帶來千載難逢的機會。
四是抓住市場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機會。中國的改革盡管已經30多年了,但由於中國沒有經過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階段,現代企業制度對中國的企業來說總體上尚很陌生,很多企業尚不會運用市場經濟規則和現代企業制度來配置資源,發展自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要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為走在市場高端同時有能力創造市場的企業提供了機會。
「新常態」下企業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
進入經濟「新常態」,轉變發展方式,中國大多數企業面臨一道坎。順利跨越,前程似錦;超越不了自己,生死難料。
在經濟「新常態」下,企業要更加積極主動地布局,強調內外平衡,把握發展主動權。在價值觀上,企業要堅持正確的義利觀,有所為有所不為,既算經濟賬,更要算政治賬、社會責任賬,既注重當前,更注重長遠;在經營觀上,以多元共贏替代零和博弈的思維模式,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兼顧競爭對手的合理關切,在謀求企業發展中促進共同發展;在對外開放戰略上,由出口為主轉向進出口並重,從貨物貿易為主轉向更加註重服務貿易,由「引進來」為主轉向「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在社會責任承擔上,致力於維護和發展開放型經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企業治理機制完善和規則制定,從原來的被動接受者變為積極參與者。
具體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式時,還可參考以下策略。
智謀為先,審時度勢。「新常態」改變了企業的經營環境,企業謀發展、做決策,不能憑感覺,而是要關注大勢,特別是面對未來的差異化調控,企業應更講究經營戰略與戰術。哪些地方該支持,哪些地方不支持,政府會有所側重,企業必須審時度勢,借勢發展。
精專為上,強化主業。擴張的時代過去了,企業也要收縮戰線,不要再繼續簡單擴張,要向著精、專方向發展;要立足主業,立足產品,做好品牌。要盡快縮短技術差距。要懂得整合資源,嫁接改造,縮短新技術的研發時間。企業可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整合資源,通過收購兼並國內或國際企業,在其技術基礎上實現獨立創新,也是一種可以考慮的捷徑。
資本為王,縱橫聯合。「新常態」下的企業應考慮如何使有效資產盡快進入資本市場,全力以赴推動以上市公司為平台的、縱向的、橫向的、跨國產業的整合,以增強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在資本充裕的基礎上,儲備戰略資源,要深刻理解商業模式的變革,做強實體經濟。
創新為本,科技引領。「新常態」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將信息、技術融入實體經濟之中,抓住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機會,以信息經濟、智慧經濟引領企業轉型發展,引導企業與互聯網接軌,在全球鋪設營銷網路,大力發展跨境電商。企業決策者要懂得,過去造就富翁的行業是房地產業,現在造就富翁的是互聯網行業,未來造就富翁的將是金融業。
企業、政府、社會三向聯動
「新常態」下的企業要大有作為,政府的作用必不可少。在企業眼睛向內、做強自身的基礎上,政府的支持和鼓勵,為企業創造有利於發展的良好環境,是企業實現超越的保障。
政府、企業、銀行要三方共同努力,良性互動,加強溝通,提升信心,鼓舞士氣,才能幫助企業通過考驗。
政府要幫助企業解決融資成本過高的問題。現階段,融資成本侵蝕著企業的平均利潤,一個主要原因在於銀行基準利率過高。銀行掌控著國家經濟命脈,屬於非常規企業,國家以常規企業的考核機制對銀行進行管理,這種考核機制的不合理,使得銀行運用霸王條款,將實體經濟微薄的利潤轉變為銀行的利潤。這種狀況不改變,會使得實體經濟企業在「新常態」下難有作為。
要松綁貸款擔保條件,釋放企業積極性。在當前互保危機頻發的情況下,銀行對於貸款擔保條件的設置越來越嚴苛,不僅要求企業間互保,有些地方甚至新增了「夫妻雙方或重要股東簽字」的貸款條款,把企業的有限責任擴大為無限責任,極大地影響了企業家的積極性。因此,政府有責任強化企業與企業間、企業與銀行間的信任關系。
要盡快出台適合「新常態」的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高稅收已經成為企業的沉重負擔,使得作為轉型升級主體的企業失去了轉型升級的動力。中小微企業日子更加難過,而各地稅收又不能少,於是只好轉嫁到當地的大企業身上,甚至出現預交稅現象。
政府必須意識到,「新常態」下,傳統的調控手段不好用了。過去,一旦經濟增速慢下來,宏觀調控的一種常用手段是寬松貨幣政策,用以擴大貸款、刺激投資。現在,我國的存量貨幣規模相當可觀,2013年末廣義貨幣(M2)余額達110.65萬億元,國內生產總值56.88萬億元,M2與GDP之比為1.95,而美國的這個數字是0.65,僅為中國的1/3.M2與GDP的比值越高,說明經濟運轉的效率越低——投入了大量的貨幣,卻產出很少的GDP.
總之,「新常態」下中國企業要順利度過增速換擋期,進入平穩發展期,必須發揮企業、政府、社會三個車輪的作用,三向聯動,相互推動,才能實現中國企業的「新常態」。
C. 經濟新常態對我國經濟發展將帶來怎樣的影響
新常態定位我國經濟發展大邏輯
經過改革開放35年的飛速前進,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雖然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和戰略機遇期沒有改變,但確實進入了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的新常態。再追求高速度、依賴強刺激,顯然不合時宜,還會耽誤未來發展機遇。
「必須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准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
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九個方面進行了深度解析,得出
了「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明確判斷。
經濟新常態的具體特徵是什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權威闡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認識到新常態,就不會因為當前經濟增速回落、風險抬頭、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而驚慌失措乃至喪失信心,從而能夠積極調整心態、採取措施,逐步適應新常態。然而,僅僅適應新常態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引領新常態。
「中央對經濟工作的領導,突出戰略性。新常態是個動態過程,我們不僅要認識、適應,而且最終要引領。也就是說,要在注意解決當前突出問題的同時,更加註重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夯實中長期發展基礎、增添未來發展新動力。」王軍認為。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內生動力不足、下行壓力較大等突出問題。在採取措施穩增長、保持必要增速的同時,要更加註重挖掘新的潛力,增添新的動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積極發現培育新增長點。我國存在大量新的增長點,潛力巨大。發現和培育新的增長點,一是市場要活,二是創新要實,三是政策要寬。
細心的人們會發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分析闡述經濟發展新常態後提出八個「更加註重」中,有三個更加註重與創新驅動有關,分別是:更加註重加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更加註重加強教育和提升人力資本素質,更加註重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
在勞動力成本低廉優勢逐步消失、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強化的大背景下,唯有創新驅動能為中國這樣的大國發展,提供新的源源不斷動力。
放眼環球,美國正在積極推動再工業化,歐洲正在大力推進「工業4.0」,全球新一輪產業革命浪潮風起雲涌。中國如果再走過去發展的老路,不僅無法走出產能嚴重過剩的制約,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非但不會縮小,反而會擴大。
「新常態,意味著我們要與舊有發展模式告別,要求我們要加快打造新的驅動力量。以創新驅動推動結構調整,才能引領新常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D. 新常態經濟的影響領域
論壇年會前夕,全球各經濟機構紛紛發布全球經濟研究報告,認為復甦好於預期,發展中國家是復甦排頭兵,但全球經濟二次衰退風險猶存。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2013年《世界經濟黃皮書》、《國際形勢黃皮書》發布暨世界經濟與國際形勢報告會」今日在此間舉行。會議探討了世界經濟與國際形勢發展的熱點事件和面臨的挑戰,展望了2013年全球政治與安全格局下的世界經濟和國際形勢變化的最新動向及對中國的影響。
中國社科院世界政治與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宇燕在會上介紹《世界經濟黃皮書》時表示,2012年世界經濟增長總體上比2011年略有下降,2011年黃皮書預測2012年的全球增長按購買力平價來算是3.8%,按市場匯率計算為3.0%。事實證明預測還是樂觀了。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經濟增長按購買力平價計算是3.3%,按市場匯率來算是2.6%。
E. 面對"新常態"國家經濟不景氣,企業利潤下滑,可能面臨停產,收入會受到影響,談一
經濟「新常態」的基礎是企業「新常態」
作為市場經濟的細胞,企業的「新常態」是中國經濟 「新常態」的基礎。那麼企業的「新常態」又新在何處?或者說企業「新常態」的特徵有哪些?
首先,企業「暴利」時代已經結束,「微利」時代已經到來。1998年至2008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年均增速高達35.6%,而到2013年,這一增速降至12.2%,今年1至5月僅為5.8%。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增速換擋期,高速增長時代的結束,傳統的依靠勞動力成本和資源投入獲得「暴利」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企業主要依靠信息、知識和技術這些
新要素,依靠創新獲得比較優勢和核心競爭力來獲取利潤。在全球化競爭的壓力下,企業需要對人力資源進行長期積累和投入,利潤的獲取將更加艱難,那種期待一
夜暴富的企業將逐漸被淘汰,而積小利為競爭力的企業將成為常青樹、不倒翁。
其次,以現代信息技術、高新技術武裝起來的物聯網企業將成為
企業發展的新趨勢。以現代科技、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物聯網,已經初步形成覆蓋物聯網感知製造業、通信業和服務業的完整產業鏈,改變著企業的生產、儲存、營銷
全過程,產生新的業態,發展出新的盈利模式,引領著企業的發展趨勢,並且帶來新的創造力和競爭力。
再次,中小企業成為「新常態」的主力軍。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已經占企業總數的99%以上,創造了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
為3億以上的城鎮就業人員提供工資性收入。隨著國家反壟斷的規范化,國家將加大對國有企業、跨國企業壟斷的監管力度,依靠行政和技術進行壟斷的機會逐漸弱
化,相反,國家在財稅政策、結構調整、技術創新、創業興業、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將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中小企業將成為我國企業中數量最大、最具內在
活力和動力的企業群體,在經濟增長、技術創新、增加稅收、吸納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將發揮主導作用。很顯然,中小企業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技術
創新的核心力量,成為「新常態」的重要特徵。
最後,企業的國際化成為一種常態。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中國企業的
生產要素跨區域流動與配置加速,中國企業通過引資、引技、引智的方式,將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帶向國際市場,在世界各地建立原材料基地、加工製造基地、
研發設計基地和營銷渠道,尤其是資源、能源、高新技術和先進製造業企業,國際化、跨國經營不可阻擋。
「新常態」下企業要抓住四大機會
面對「新常態」這樣的大背景,企業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逐漸強身健體,同時要抓住機會,有所作為,少講「逆勢而上」,多說「順勢而為」,關鍵是要抓住四大機會。
一是抓住新一代信息技術帶來的技術機會,盡快用現代信息化技術和高新技術,改造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增速換擋步伐,始終使企業走在「新常態」的潮頭。
二是抓住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帶來的改革機會。混合所有制經濟是一種富有生命力的企業結構,「新常態」為企業加快混合所有制結構的建構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通過混合所有制的建設,改變企業僵化、缺乏活力的經營體制,將使企業在組織結構上發生革命性的變化,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
三是抓住城鎮化作為國家發展長期戰略蘊藏的政策機會。新型城鎮化是拉動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新引擎,引發中國社會一系列變革,巨量的投資、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中產階級群體的蘊育,為企業發展帶來千載難逢的機會。
四是抓住市場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機會。中國的改革盡管已經30多年了,但由於中國沒有經過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階段,現代企業制度對中國的企業來說總體上尚
很陌生,很多企業尚不會運用市場經濟規則和現代企業制度來配置資源,發展自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要發
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為走在市場高端同時有能力創造市場的企業提供了機會。
「新常態」下企業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
進入經濟「新常態」,轉變發展方式,中國大多數企業面臨一道坎。順利跨越,前程似錦;超越不了自己,生死難料。
在經濟「新常態」下,企業要更加積極主動地布局,強調內外平衡,把握發展主動權。在價值觀上,企業要堅持正確的義利觀,有所為有所不為,既算經濟賬,更
要算政治賬、社會責任賬,既注重當前,更注重長遠;在經營觀上,以多元共贏替代零和博弈的思維模式,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兼顧競爭對
手的合理關切,在謀求企業發展中促進共同發展;在對外開放戰略上,由出口為主轉向進出口並重,從貨物貿易為主轉向更加註重服務貿易,由「引進來」為主轉向「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在社會責任承擔上,致力於維護和發展開放型經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企業治理機制完善和規則制定,從原來的被動接受者變為積極參與者。
具體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式時,還可參考以下策略。
智謀為先,審時度勢。「新常態」改變了企業的經營環境,企業謀發展、做決策,不能憑感覺,而是要關注大勢,特別是面對未來的差異化調控,企業應更講究經營戰略與戰術。哪些地方該支持,哪些地方不支持,政府會有所側重,企業必須審時度勢,借勢發展。
精專為上,強化主業。擴張的時代過去了,企業也要收縮戰線,不要再繼續簡單擴張,要向著精、專方向發展;要立足主業,立足產品,做好品牌。要盡快縮短技
術差距。要懂得整合資源,嫁接改造,縮短新技術的研發時間。企業可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整合資源,通過收購兼並國內或國際企業,在其技術基礎上實現獨立創
新,也是一種可以考慮的捷徑。
資本為王,縱橫聯合。「新常態」下的企業應考慮如何使有效資產盡快進入資本市場,全力以赴推動以上市公司為平台的、縱向的、橫向的、跨國產業的整合,以增強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在資本充裕的基礎上,儲備戰略資源,要深刻理解商業模式的變革,做強實體經濟。
創新為本,科技引領。「新常態」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將信息、技術融入實體經濟之中,抓住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機會,以信息經濟、智慧經濟引領企業轉型發展,引導企業與互聯網接軌,在全球鋪設營銷網路,大力發展跨境電商。企業決策者要懂得,過去造就富翁的行業是房地產業,現在造就富翁的是互聯網行業,未來造就富翁的將是金融業。
企業、政府、社會三向聯動
「新常態」下的企業要大有作為,政府的作用必不可少。在企業眼睛向內、做強自身的基礎上,政府的支持和鼓勵,為企業創造有利於發展的良好環境,是企業實現超越的保障。
政府、企業、銀行要三方共同努力,良性互動,加強溝通,提升信心,鼓舞士氣,才能幫助企業通過考驗。
政府要幫助企業解決融資成本過高的問題。現階段,融資成本侵蝕著企業的平均利潤,一個主要原因在於銀行基準利率過高。銀行掌控著國家經濟命脈,屬於非常規企業,國家以常規企業的考核機制對銀行進行管理,這種考核機制的不合理,使得銀行運用霸王條款,將實體經濟微薄的利潤轉變為銀行的利潤。這種狀況不改變,會使得實體經濟企業在「新常態」下難有作為。
要松綁貸款擔保條件,釋放企業積極性。在當前互保危機頻發的情況下,銀行對於貸款擔保條件的設置越來越嚴苛,不僅要求企業間互保,有些地方甚至新增了
「夫妻雙方或重要股東簽字」的貸款條款,把企業的有限責任擴大為無限責任,極大地影響了企業家的積極性。因此,政府有責任強化企業與企業間、企業與銀行間
的信任關系。
要盡快出台適合「新常態」的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高稅收已經成為企業的沉重負擔,使得作為轉型升級主體的企業失去了轉型升級的動力。中小微企業日子更加難過,而各地稅收又不能少,於是只好轉嫁到當地的大企業身上,甚至出現預交稅現象。
政府必須意識到,「新常態」下,傳統的調控手段不好用了。過去,一旦經濟增速慢下來,宏觀調控的一種常用手段是寬松貨幣政策,用以擴大貸款、刺激投資。
現在,我國的存量貨幣規模相當可觀,2013年末廣義貨幣(M2)余額達110.65萬億元,國內生產總值56.88萬億元,M2與GDP之比為
1.95,而美國的這個數字是0.65,僅為中國的1/3.M2與GDP的比值越高,說明經濟運轉的效率越低——投入了大量的貨幣,卻產出很少的GDP.
總之,「新常態」下中國企業要順利度過增速換擋期,進入平穩發展期,必須發揮企業、政府、社會三個車輪的作用,三向聯動,相互推動,才能實現中國企業的「新常態」。
F. 經濟新常態下對企業和物流業有何影響
在新常態下推動物流企業的發展 物流是一個重在資源整合、靠管理出效益的行業。新常態下,我國物流業的增長將從規 模速度擴張階段轉向質量效益階段,新增長意味著企業將更多轉向效益優先、結構調整、創 新支撐和勞動者素質的提升等多措並舉的軌道。 優先將效益作為考核物流企業業績的核心指標 同其他行業一樣, 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是考核物流企業的兩個基本指標。
參考資料:http://wenku..com/link?url=-_pGui2GSRo2kU65sPNsOTxDmo1DMP3
G. 經濟新常態 企業怎麼辦
「中國經濟增長出現了新的轉折點」,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表示,在金融危機之前,中國有十年超常的增長,每年增速在10%以上,出口每年增速超過25%,如今恢復新常態,恢復常態的增長才是正常的狀態。近日,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召開了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企業機遇論壇,如何理解經濟新常態?企業如何應對?這些關鍵的問題吸引了林毅夫、華生、馬蔚華、江南春等一眾經濟學家和企業家聚而論道。姚洋表示,一個前所未有的變化是,今年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一半以上,農業佔10%,製造業下降到40%以下。一方面這是中國經濟全新的平衡,另一方面也對企業提出了全新的挑戰。企業躺著都能賺錢的時代結束了。
兩大機會:海外並購與到非洲去
北京大學國際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原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高級副行長、全國工商聯專職副主席林毅夫:在未來5年或者更長的時間7%到7.5%的增長中,企業家有什麼機會?一個機會是海外並購的機會。要維持每年7%到7.5%的增長,前提是技術創新,產業升級,這給發展中國家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包括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IPO。在傳統的製造業上面也有非常多的機會。我們人均收入為6800美元左右,德國為4.5萬美元,日本3.8萬美元,韓國3.6萬美元,這代表我們整個製造業平均水平跟他們有差距。國外新常態是企業經營困難,現在可能是風險最小,回報最高的時候。在國內新常態還是高速增長的狀況下,海外並購會有無限的企業發展空間
第二個機會是中國企業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鏈轉移到海外。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有大量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隨著工資水平提高,大量的勞動力密集型加工企業必然要失去競爭優勢。可以留下少數企業,留下兩端做品牌、營銷和研發,大量的加工環節必須轉移到海外工資水平比較低的地方去。哪個地區能夠承接中國1.5億的製造業的轉移呢?是非洲,非洲現在有10億人口,絕大多數是年輕的勞動力。跟中國在1980年代開始改革開放的情形相似。如果哪一天非洲的工資上漲了,全世界就沒有再低工資的地方了。
並購不是理論問題是實踐問題
香港永隆銀行有限公司董事長、原招商銀行行長兼首席執行官馬蔚華:中國企業走出去,這是時間問題。今年市場出現了很多鼓舞人心的拐點,其中一個是中國成為凈資本輸出的國家,在金融危機的情況下,中國對外投資的速度一點也沒有放慢。這五年我們海外並購增長超過了五倍。但是,我們還處於國際化初期。資金只相當於美國走出來的資金的10%,而且60%進入亞洲,進入西方的投資還步履維艱。在產業結構上,我們則傾向於資源、製造業、貿易、工業等等,還很少進入技術層次比較高的領域。企業走出去還有很多水土不服的地方。到國外去領導洋人,有沒有那個本事?我們還缺乏跨國經營的能力,過去20年真正成功並達到預期效果的不到50%,70%的海外並購是失敗的。
原因一是中國金融體系的支持不到位,幾大國有銀行走出去還在初創時期,企業往往是在並購的過程中,缺少資金的支持不得不放棄。二是制度保障問題,我們還沒有一部系統的海外投資法。管理體制上,一個企業出去要受多重管理,審批流程繁瑣。
現在發達國家還沒有走出危機的陰影,企業資產負債表惡化,是我們去投資的一個好時機。走出去簡單說有三種形式。一是到外面設公司,二是與對方合夥設公司,三是並購他們的公司。形式很簡單,但世界並購市場,成功率不到30%。整合和文化的因素是主要原因。海外走出去要講戰略,我的建議是,第一要有清晰的戰略,當你走出去的時候,你一定要有一個目標。這個目標與本土企業要一致,要1+1大於2。第二是抓住目標和時機。第三並購以後,如何整合是所有並購環節中最重要的一點。
地產商將退出主流話語圈
萬通控股董事長、中華民營企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馮侖:市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企業來看至少有四個方面的變化。一是從「長個」到全面發展。現在房地產企業要討論的不光是規模、速度、營業額,還要考慮更全面的產品服務線、經營模式,包括商業不動產的各個業態,如購物中心、醫療健康、教育、物流等等。
二是,如果說過去叫做快樂,今天就是痛並快樂著。這個行業不再是簡單的業績一直發布喜報的日子,而是由長期發展帶來的思考,是轉型和重新出發的一個市場。
三是,商業模式的變化。過去是單一的開發模式,是製造業模式,競爭的重點是成本、規模、速度,今後這個模式轉化為新的三種模式,以營運為核心帶動開發,變成了服務業,服務業除了經營、空間的服務,還有相關的金融不動產服務,最後還有互聯網服務。這三種形式加進來,實際上導致不動產的商業模式由簡單的製造業變成了服務業,服務業變成了三種類型,營運、金融和互聯網。如此最大的一個變化是,整個估值發生了變化。過去地產開發企業市盈率在20倍以下,今後的新常態就是5到7倍。開發類的企業要麼退市,要麼創新。服務業的房地產如果是資產經營類估值則是15到20倍,不動產金融可以達到20到30倍,跟互聯網有關的服務形態,估值是30倍起。
最後一個變化是,以前我們是干力氣活的,以後是干手藝活的。以前是掙利潤,今後是掙小費。以後不能說我們是製造業,我們是服務業,這是新常態。
最後要說的是,地產商過去在整個話語上是高八度,今後是低八度,將退出主流的話語圈,這是正常的。舊常態是地產商話太多,新常態就是地產商少說話,做服務業的少說話,把活干好。不管發生了多少變化,所謂舊常態和新常態就是要面對市場客戶的變化,調整商業模式,改變增長方式。同時也重新調整企業家在行業中的角色,也調整我們個人在社會中的角色。
增長要靠結構轉換
著名經濟學家、東南大學經管學院名譽院長華生:中國過去幾十年經濟增長有四大因素在支撐著,第一就是改革開放。現在的麻煩是,後發優勢在減弱,負面因素在不斷增加。第二是市場化,30年以後,市場化的好處體現了,存在的問題也逐步暴露出來。第三是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沒有想到後面有幾億農民工的問題。某種意義上這些因素的推動力在消失,問題在出現。第四是和地方競爭有關,靠財政承包和地方經濟推動了經濟發展。各地競相用更優惠的力度吸引投資。
我們要想繼續增長靠什麼呢?技術進步、教育、創新,這些只能保證一般的增長。只有靠結構轉換。人口從低產出的農業部門轉變為高產出的工業部門和第三產業。這是支撐我們今後20年左右中國經濟還能夠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上增長的主要原因。對於企業,做正確的事,比把事做正確要重要十倍。第二點是企業跟政府、政策環境的關系,智慧地擇取信息。最後一點,確保安全是第一位的。
順境和逆境可以轉換
分眾傳媒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江南春:智能手機產生的時候給我們帶來非常大的挑戰,既然手機搶了我們的錢,我們就想手機對分眾的價值是什麼。第一個是社交媒體。社交媒體使品牌的能量場積蓄到一定的程度,並轉化、落地到生活范圍中。第二個是大數據,根據移動數據進行精準廣告投放。第三是生活化,進行O2O互動。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手機對於分眾傳媒的AB兩面。目前我們所在行業的新常態與其他行業不同,高度競爭。在整個需求不太強勢的環境下,高競爭和低需求構成客觀的常態的環境。如果我們靠自己內在的努力不斷思考,逆境和順境可以彼此轉換,不斷創新,就會成為一種新的形勢,擁有全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