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能對能源的各種影響進行客觀評價
任何能源的使用都會產生一系列的社會和環境影響。某些影響很明顯,如煤礦工人所面臨的健康危險很容易估測,但核廢料處理現場輻射長期泄漏的風險就難以評判。再者,人類健康遭到的危險如何與環境破壞相比較?即使完全以人類為中心(視人的福利高於任何其他生命),環境的破壞最終也將影響到人的福利。電台的脫口秀明星們不斷鼓噪「我從沒見過比用森林做停車場更好的事」,但如果世界的森林(或更為普通的植被)真的縮減到導致氧氣量下降的水平,這些人就會改弦易聲了吧。
能量的消耗能給人類帶來真真切切的利益,能讓人們烹煮食物、給居住空間取暖、提供照明,這些都是最基本的需求,並不存在隨意浪費現象。人類的生存要靠這些能量,而且生存是超越一切的天性,如果提供給人類的能量無法滿足這些基本要求,實際上會給環境帶來負面的影響。人們會砍伐森林,無法砍倒的樹會剝樹皮,將本來應該做肥料的糞收集起來燒掉(與吃掉玉米種子一樣),這種行為明顯會妨礙下一年的生存,但如何活過今天則是應該最先解決的問題。
除滿足基本生存需求外,能源在交通、食物與醫葯、通訊、建築材料甚至娛樂方面都可以提供便利。減少這些方面的工作量可以節約能量,但實用性就會受到影響。利用新技術進行更為高效的能量轉換,或者採取一些補救方法都可能降低環境影響。新技術的研發會發生資金成本,但技術改進有利於促進經濟增長。
每一種能源,在其生產和利用的每一步,都會給人類的健康與安全、大氣、生物圈、水及審美方面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政策分析習慣於以成本方式來體現各種影響,這樣可以對各種能源的總體影響進行一些全面的評價。每一種能源在不同領域都會有較大影響,用這種方法,可以把所有的負面影響都劃歸成本一類,正面影響劃歸為收益。直接成本最容易評價,總的說來,目前化石燃料提供最廉價的能源;將風能或太陽能轉換成有益能量形式,轉換設施的直接成本極高,盡管這兩種能源本身不發生成本,但利用這兩種能源所節省的燃料成本與轉換設施的成本要經數年才能達到平衡,或者換一個角度看待該問題:與能量轉換設施(如光電池、STEC或風力透平)的資金成本相比,燃料的成本很低,幾乎可忽略不計。
外部因素價值
不花費任何代價就想取得環保收益不太可能。那麼,減少酸的沉積值多少錢?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或減緩森林的亂砍濫伐又值幾何?不生產放射性廢料或有毒化學廢料又價值多少?政府的政策或稅收導致能源價格上漲,上漲的價格轉嫁給消費者(選民)時,他們要決定支付多少費用,就必須回答上述問題,從以往的消費歷史趨勢看,多數美國人不願意支付額外的能源費用來降低環境影響。
但消費者們也注意到這樣一種實情,即不斷加強的各種規章並沒有導致能源價格持續上漲(以定值美元計)。某些情況下,規章的嚴格性促使效率得以提高,本身就是一種補償;另外,提供了一些新的收益,如提高工人們的資金保證,而這部分資金又加入到大經濟循環中去(如礦工的風險和傷害補償金)。其實,經濟就像全球的環境一樣,是一個具有多種反饋循環的、復雜的動態系統。
除號召全社會義務保護環境、並將能源的各種外部因素盡可能轉換成內部因素外,將各種成本公正地分攤給社會全體成員也相當重要。由於每一種能源外部因素的構成不同,那麼各種能源之間有可能會產生市場不均衡。如果將一種價值分配給降低酸雨(也許通過強制規定各工廠硫排放量的方式,或通過徵收「排硫稅」的方式),此時可能會出台一些有利於不含硫燃料的政策。這樣是否又會刺激人們轉向木質燃料呢?假設出現這種情況,逐漸就會出現這樣一種負面結果:為了用含硫低的燃料代替煤,森林的砍伐會日益嚴重(前面曾有論證,密集型種植燃料木從生態角度看,根本算不上真正的森林,而生物燃料直接燃燒的總污染排放也是問題)。出台降低酸雨的政策,目的是為了保護森林和湖泊,結果卻反而破壞了森林。
當然,大部分發達國家中不太可能發生這種情況,因為還有一些制度限制森林的砍伐。這正是要說明的關鍵,即要保證一項制度(或稅收)達到理想效果,就必須要有相應的制度限制其他資源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以此來取得平衡。
最後一點,讓消費者(和政策制定者)充分掌握各種能源的影響范圍及嚴重程度也相當重要。這些信息不僅僅在分配相對價值時非常重要,對於認識那些沒有得到充分證實的能源成本及潛在成本也非常重要。雖然一片新的草坪看起來更為翠綠新鮮,但未必經得起頻繁的使用,預見各種負面影響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燃料價格之所以持續走低,是因為許多實際的成本對一些能源生產公司來說還是外部因素,如果各公司將這些外部因素包括在其成本之內,價格一定會上漲。以往的經歷已證明這一點,比如,煤炭公司不改善礦工的安全,也沒有被迫支付礦工死亡及致殘事故的賠償時,這些成本對煤炭公司來說就是外部因素,煤炭公司也就沒有把這些安全及保險賠償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所有的成本都會轉嫁給消費者);未要求進行地面恢復時,地表的破壞成本就是外部因素;各個油公司如果不為漏油事故造成的破壞支付費用,則這部分費用就是外部因素。
隨著各種新政策的出台,要求各公司支付上述各種外部因素的相應成本,外部因素就變為公司的內部因素,進而構成了消費者支付價格的一部分。今天如果經營一家礦業公司而不對礦工們面臨的風險及遭受的實際傷害進行補償,將是不可想像的事。每一套新的制度都試圖將另一種外部因素內部化。當然,工業行業里有許多人會反映說能源行業已受到了太多的管制,許多成本都需要內部化,每種內部化的成本都會轉嫁到消費者頭上,有多少美國人願意支付更高的油價?施加給各公司的各種新的費用最終肯定會從上漲的價格中體現出來,價格控制妨礙了這種價格體現,直到出現供應短缺,使得找到並生產更多的能源成為第一要務,進而又會需要有較高的能源價格推動更大范圍的國際勘探與生產,此時,供求的基本規律已最大限度地體現出來。20世紀70年代的情形表明了價格控制的一種邏輯結果:供應短缺突破價格控制防線後,直線上升的價格彌補了先期未轉嫁的全部費用。
如果消費者願意重視環保並開發有競爭性的替代能源,則消費者除了願意支付這部分費用以外別無他法。也許有人會說,有些替代能源就在工業化規模的邊緣上徘徊,如果這些能源不發生較高的環境成本,那麼將這些環保方面的外部因素包含在該種能源價格體系中,也許不會導致價格有大幅上升,應該可以替代原有能源。比如說光電池,其價格與可燃能源價格不相上下,而燃煤電廠如果因為不得不支付100英里半徑范圍內平衡湖泊和土壤pH值的費用而提高供電價格,此時,如果光電池價格稍有上升的情況下具備了成本效益,那麼光電池的生產和銷售量就會上升,最後有可能完全取代燃煤電廠。如果電力公司必須支付環境處理費尚需一段時間過渡,則電價會逐漸上升,光電池工業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培植力量,接手電筒力公司失去的市場。
推出一種替代能源之前,專家們會對其價格及其對環境的影響做出預測。如果預測不夠准確,可能會因某種因素導致這種替代能源的價格小幅上揚,因而失去市場份額;此時,原有能源的價格也將持續上漲,漲到一定程度後,能源供應公司就會將上漲部分轉嫁給消費者。既然專家們預測該替代能源會形成價格競爭優勢,為什麼還會因價格小幅上揚而失去市場份額呢?問題出在哪裡?造成這種錯誤最明顯的原因之一是,專家們的預測是以先進的新技術為條件,而這些先進的新技術還需要若干年的時間才可能實現或者根本不可能實現,也可能是因為新技術尚不成熟,存在著未知的危險或缺陷(核動力就如此)。另一種導致這種錯誤的原因是,替代能源的供應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會因供不應求導致價格上漲。因此,只有制定一種能源價格制度,將所有能引起能源成本上升的外部因素都包括在內,引起消費者對這些外部因素重視。但即使出台了這種新的價格制度,替代能源仍然可能不具備競爭力。最終結果可能是:消費者要承擔新制度下原有能源的外部因素產生的全部費用。
環保與再生
在說到能源時,「合乎環境要求」與「可接替」幾乎成了可以互換的同義詞。但是,一種資源的更新速度及其對環境的影響是否有某種真正的聯系呢?如果將來某一天,冰島的鑽井證明油氣不是化石燃料,而是通過變質岩作用在全球范圍內以超過消耗的速度得以再生的一種燃料,那麼油氣就會更加合乎環保的要求(按古典理論,冰島已完鑽的井不可能含有油氣,如果在冰島發現油氣,則可以證實相反的一種假設,即油氣是通過岩石的變質作用形成的。與死亡物質的腐化和變化相比,這種岩石的變質作用規模更大,接替性更強)。當然與石油生產和消耗相關的各種影響同接替速度之間完全沒有關系,其實,再生是一個經濟問題,即如果某種資源的再生性不強,那麼給定消耗速度下,這種資源能持續多長時間?
舉一個金融方面的例子可以很好地說明這一點:假設一個人是擁有十億美元的富翁,這十億美元的最低投資收益為2%,那麼該富翁每年的投資回報為2000萬美元。對任何人來說,以這種速度增長的財產都是一種永久性的可持續資源(同理,如果另有一個財富只是上述富翁的十分之一,但投資收益能達到20%,其年收入則相同,後一投資者的財產增長速度更高)。那麼首先要問的是:較高的增長速度是否能保證個體永不破產?歷史上有無數富人將財產揮霍一空的例子。資源的消耗速度(無論該資源是錢、石油還是木柴)和其再生速度一樣重要。
生物燃料與錢一樣,再生量與原有量成比例,如果將本金揮霍掉一半,可接替的量也會相應下降一半。所以,森林的損失會導致生物燃料接替量的下降。如果上述富翁已花光了一半的財產,這時再告訴他來自他財產的收入任何人都花不完已毫無道理(因為他已經花掉了一半的財產)。同理,在森林損失已達一半的世界上再談論生物燃料可再生、不會用完也毫無道理。億萬富翁因過度揮霍花掉了一半財產,但只要他今後認真理財,厲行節約,來自其剩餘財產的收益仍可讓他舒服度日,但全球范圍內生物燃料的情況就未必如此了。地球雖地大物博,怎奈五十億人口的消耗,盡管這筆財富曾一度無比巨大且仍有大量剩餘,但這部分剩餘所產生的再生財富遠遠滿足不了正常消耗的需求量,如果確實如此,即使限制消耗也無法消耗與再生的平衡。
但地球的財富多種多樣,由於動、植物資源基礎對地球的環境整體性來說至關重要,那麼生物燃料的消耗可用其他資源替代,諸如用其他能源甚至化石燃料代替木柴,以保證剩餘森林儲備產生的收益可重新積累已衰減的地球財富。
化石燃料形成的時間較長,而每年沉積的植物量又很小,因此化石燃料的再生速度遠遠低於植物燃料。因此化石燃料再生速度低、衰減快,將來總會有一天無法再使用化石燃料,但是化石燃料的消耗不會導致接替資源的儲量衰減,而傳統的生物燃料消耗則會。
以下重點介紹一下閉合式碳循環。
碳循環支持著地球上的生命,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所謂碳循環,是指生長的植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換成游離氧和復式碳分子;該循環的另一項內容是那些碳分子經過活性有機體氧化,又產生二氧化碳,並通過呼吸作用釋放出來;另外,當然還有一部分原來在光合作用中形成的碳分子經快速氧化作用(燃煤)形成二氧化碳。如果該循環的平衡點被打破,光合作用返回到大氣中的氧達不到氧化作用的耗氧水平,則大氣中的氧氣會日漸減少,導致致命後果。一棵大樹白天可產生約2公斤氧氣,因此全球的植被如果不超過2億棵樹當量,那麼氧氣的量都不足以滿足人類呼吸之用,另外還需要22億棵樹的植被當量來接替燃料燃燒所消耗的氧。(注9)
這種極端的情形比溫室效應來得更明顯,後果的嚴重性無需多言。如果不能重新達到平衡,動物的生命(包括人類在內)將受到威脅,因窒息而死。是否真的可能出現這種結果?不可能。但是用這一推理可以說明,以環保為代價換取人口和工業的增長一定會威脅到人類的生存。本文作者認為,絕不會出現這種災難性的後果,因為增長達到氧氣量衰竭點以前,負面的反饋機制就會啟動。
經濟限制
一般來講,能源消費者都會迅速、強烈地對能源價格的變化做出反應,這些反應大部分都是反對,指責能源公司從中謀利,更為直接的市場反應則以明顯的消費形式呈現。
以下重點介紹一下設定燃料效率的成本依據。
美國1992大選期間的政治辯論中,強制性的公交汽車燃料效率成為關注的焦點。論辯的一方強調要在今後用幾年的時間提高車用燃料效率;另一方則堅持這種改進將使美國經濟承受幾十億美元的費用。但實際上,假設車輛的平均燃料效率能達到35英里/加侖的話,那麼僅1992年一年,燃料效率低就讓美國公交花費了近80億美元(提高燃料效率可減少進口原油,進而減少外幣兌換。對國家經濟來說,外幣兌換節約是真正的節約,經濟內部支出有助於國民經濟增長)。
同理,採取更為嚴格的汽車效率標准所帶來的巨額費用可能會產生一些嚴重問題。體積小的輕型汽車,廠家支付的材質費用低,也不需要極其先進的技術就能滿足燃料效率要求,許多廠家已生產出超過設計標準的型號,其成本僅限於將原有型號的生產線加以改造,由於汽車廠家每年都要進行型號更新,這種改造意味著最低的成本。提高平均燃料效率的政策是否包含這樣的內容,即不鼓勵美國人僅僅因為功率和偏好的原因購買更多的進口車?如果是這樣,那麼更為嚴格的標准也許有益於國民經濟。
環境與審美
以主觀審美問題取代客觀環境問題,不僅偏離了原來的政策分析,同時還打開了一扇爭論的大門,使我們看到了環境問題的復雜性。這種取代導致了針對環保政策的激烈爭論,諸如「大峽谷一覽無余對我來說價值幾何?」不管人們意識到與否,稍加思考,也會看出這是個有爭論的、非個體的問題。但在本例中,如果已無法看清大峽谷,則足以說明嚴重的環保問題——空氣污染。
海上鑽井是一個常常混淆審美和環保問題的例子。油公司競標海域使用權時,沿海居民常以環保名義提出反對意見,實質是將環境破壞和個人的審美判斷混為一談。一方面,當地生態系統的脆弱性確實是環境問題,在擬進行海上鑽井的區域及其附近,如果海洋生物或瀕危物種密集,可以出台政策,要求針對正常海上作業給海洋生物帶來的影響進行研究,並制定井噴預防措施,以保護海岸線上富有海洋生物的港灣;另一方面,家住海邊的居民,只是不願意窗外立著一座海上平台,他們關注的並不是環境影響。其實,一個人只要消耗的商業能源達到或超過美國人的平均水平,那麼他實質上就需要美國海上的石油生產,如果用進口原油來滿足這一需求,則海上運輸溢油事故的可能性遠遠超過國內海上石油作業事故的可能性。因此,如果沿海居民真正關心環境問題,理智的方法是降低能源消耗水平或致力於國內海上生產。
其實,問題的實質既不是環保問題,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個人審美問題。一個人有可能在海邊購置豪宅,領略大海的質朴與浩瀚,而其也許不願意花巨款買一座風景中有海上平台的豪宅。但是,因風景受到破壞而導致個人的濱海財產貶值絕不是真正的環保問題,因為財產價值受損,個人有權提出反對意見,也可以鼓動鄰居們一起說服油公司採取海底完井及鋪設管線的方法,這樣完鑽後,景色可恢復如昔。但是以環保名義來保護個人財富已經與真正的環保問題背道而馳了。
規模經濟
規模經濟通常是指大型企業能夠獲得的單位成本的節約。一個項目,無論其規模大小,其所有的經濟活動都會發生必須承擔的固定成本(如經理和專家們需和原材料的所有者談判,去做項目選址評估,這期間發生的差旅費、人員工資等等),另外還有許多費用和項目大小不成比例(如距離較遠的鑽井現場、設備和人員的動員費),這樣一來,大型項目與小型項目相比,大項目可以分攤這些固定費用的生產單元要多。但是,大項目需要的資本投入也大,且要關注環境和社會影響。
對低收人國家來說,資本投入尤為重要。這些國家資金短缺、需求水平和支付能力相對低下,因此無法獲得較高的啟動資金,這種情況阻止了外國投資進入低收入國家進行資源開發。比方說,這些地區因當地市場的局限性,所產石油大部分要出口到發達國家,這就意味著這些地區只有達到一定規模的儲量才可以開發,用高產來抵消建立裝卸油罐船設施的巨額成本。在這些限制條件下,低收入國家中的油氣發現規模要比美國的油氣發現規模大100倍才能達到商業化水平。因此,這些國家中尚有大量的油氣資源未動用,卻要拿出一半外匯儲備進口能源。
局部小規模生產可以使許多低收入國家生產其本土的油氣資源,替代日漸減少的木柴資源,減少對外貿易赤字,但是低收入國家中尋求各種能源解決辦法的人通常無法得到小型油田的開發技術。1986年,聯合國技術研究所(UNLTAR)曾舉辦一次研討會,旨在探討吸引美國獨立的油公司到需求能源的國家進行小型區域化作業的可能性。結果發現,無論項目規模大小,各公司的根本目的是要贏利,而且美國的各公司一定要把利潤帶回家(疲軟貨幣就成為問題)。此外這些國家中,由於基礎設施不完善,下游銷售有困難,各公司也很關心如何才能找到充分的市場,使油氣生產能得到優化。各油公司還想得到其生產不會被當地國產化的承諾,對任何追求利潤的聯營公司來說,這些因素都是很重要的問題。
1987年,通過實施一個題為「非洲發展油氣能源辦法」(AHEAD)的項目,本文作者及其同事在紐約羅徹斯特大學有一個發現:公共慈善團體可以不受聯營公司尋求利潤的限制,以成本效益進行資源開發。AHEAD項目發現,諸如在迦納、莫三比克這樣的國家中,其政府官員能清醒地認識到開發其本土天然氣資源的潛在效益,而且已經向這一目標創造性地推進。AHEAD的理念是:能源就像食物和住房一樣,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對低收入國家來說,進行天然氣生產、建立基礎設施至關重要。由非贏利團體來啟動第一步最合適不過。
對欠發達國家的居民來說,其他一些小型項目也很有意義,其中包括小型水電項目、太陽能及風能項目的幾種變化形式。小型水力項目資金成本易於控制,環境破壞程度小,生產應用范圍廣的電,因此具有潛力。
許多太陽能項目未能成功,是因為不能很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如前面曾討論過的拋物線形烹調爐,該項目沒有考慮到項目所在地區所有成人都要在田裡從早勞作到晚,天黑後才能回家做飯。太陽能箱式烹調爐只需很少的資金投入,特別適於不需看管的罐式鍋的烹煮。但已有的項目進展並不是太好,一名迦納的官員對本書作者解釋說,這些主意不錯的項目通常會得到當地客戶的肯定,因為這些人出於禮貌,不會抱怨贈給他們的設施,盡管對他們來說有可能一文不值。如果設計過程中,工程師們能與社會學家們一起工作,使設計即能符合能源消耗形式,又能滿足當地的實際需求,那麼在最基本的能源需求領域,太陽能烹煮爐有可能做出傑出貢獻。
⑵ 舉例說明能源因子對經濟活動區位的影響,一定要有例子,謝謝大家!
首先,跟你了解下打生長因子的情況。 1、當時操作時,或操作後,做的痕跡是一條一條的,還是一包包的? 2、做後什麼時間見效的? 3、共做了幾次? 4、效果是怎樣的?
⑶ 請結合具體事例,談談能源使用與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作用
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使很多人口擺脫了貧窮。中國人民的總體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使中國迅速成為一個有競爭力的全球製造業的基地。中國的成本優勢,又使中國作為了世界工廠(即使這個稱號是最近才有的)。中國迅速成為了全球貿易大國,中國的地位在日益上升。然而,快速的工業化與都市化、城市化給中國已經本來脆弱的環境、生態與能源系統造成了空前的壓力,對人民健康和生活品質以及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形成了嚴重的威脅。在中國人均GDP增長的同時,中國的城市卻在面臨嚴重的交通堵塞、空氣污染等問題。
森林植被繼續減少,使得中國的空氣和水成為全球污染之最重,超過了WHO標准。全世界20個污染嚴重的城市,中國佔了15個。尤其是中國成為了能源消費大國,原油的消費在2003年超過了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一直無法得到調整,中國的能源戰略政策至今仍然過度地關注傳統化的能源生產,忽視了調節能源的需求。政策的失誤和市場的失誤,刺激了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發展和消費。空氣污染使慢性呼吸道疾病成為了最主要的導致死亡的疾病,其造成的污染和經濟成本佔中國的3%-8%,達到1280億美元,相當於廣東和上海的GDP總和。
空氣污染的後果導致了大面積農作物欠收;盡管建築的固定投資非常快,但經過不長的一段時間以後馬上要修復,或重建。然而,即便如此,中國還是有很多機會可以改善環境。首先,中國有很高的儲蓄率,這是一大優勢。這個優勢使得開發投資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成為可能。在使我們的人均GDP提高的同時,還要使我們的環境更好,從而達到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如果要達到這個目的,第一要調節增長模式。我們至今為止應用的是高投入的模式。為什麼鋼鐵、水泥價格都在上漲?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是30%?這意味著目前的利率水平不是反映信貸資產的水平。我們的投入是高度依賴不可再生的資源,我們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模式。這種模式是難以維持的,如果光靠資本積累,資本積累是有極限的。所以,為使經濟增長可以繼續下去,就必須重視教育、人力資源的投資,要重視研發的投資,要增加知識產權,提高生產效率。盡管我們已經非常強調要重視這些投資,但迄今為止,教育僅佔GDP的4%,研發只有1%,環保0.1%。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所以說當務之急是發展經濟。要先發展,後支付,也叫「先發展,後環保」,有很多人都認為理所當然,但是我認為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第一,有人認為經濟起飛時,污染會惡化,環境會惡化,但當人均收入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時,環境會自然改善。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同一個GDP增長率的點上,有很多不同的環境指數。
第二,早處理與環境的關系,成本會比較低。
第三,有些環境的破壞是不可逆轉的。如果現在不做,以後將是無法改變的。
第四,改變政府的職能。環保是公共品,所以要強化對公共品的投資和管理。自由市場是無法控制污染的,只有政府通過立法、監督,通過稅收和價格政策實現污染管理。由於多年的計劃經濟,中國政府對經濟活動有直接的干預,但是在市場調節的時候,政府的職能往往不到位。這也是制度成本的一個方面。
有一種稅,叫排放稅,在中國是沒有的。其實,應該增加這個稅。中國90%的空調都是電空調,而這些大都靠煤炭發電,為什麼政府不鼓勵使用天然氣空調?用天然氣空調的效率比電的高5倍,而且沒有污染,為什麼沒有得到鼓勵?是因為價格機制被扭曲,很多燃氣公司都是國有的。
所以理性的政策和合理的投資需要很大的空間。我們要致力改變人員的結構、提高人員的效率、降低對環境的損害。中國GDP未來20年要翻兩番,2050年中國將成為最大的經濟體。遠景非常激動人心,但我們希望下一代可以享受到好環境。那麼,這一切可以持續嗎?如果現行的人員政策,我們的環境模式、增長模式沒有做及時的調整,我們就一定會付出很大的代價。在全球化時代,中國的能源政策和能源消費結構,不僅會影響到中國經濟的發展與13億人口的健康,而且會影響到全球的環境生態。要依靠市場的機制,改變環保法規,促進環境的生產和消費,我們的政府和企業,要與消費者採取緊急行動,使工業化、城市化有機地結合起來,探索出一條新的道路
肖數斌
⑷ 我國近年來能源經濟特徵變化情況及存在主要問題的論述;
摘要:「十五」以來,我國能源經濟運行表現出與以往不同的特徵,能源生產與消費增長速度超過改革開放以來任何一個時期,同時也超過國民經濟增長速度,能源消費強度上升,對進口石油的依賴性增大,能源消費進一步向高耗能行業和東部地區集中,煤電油氣價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除煉油行業之外,其他能源行業的經濟效益大增,能源項目尤其是電力項目成為中央與地方建設投資的重點。2006年隨著我國加入WTO的承諾逐步兌現,能源市場的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能源工業的市場化改革也因此會深入發展。當前能源經濟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是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生產與消費對環境的影響,能源安全生產與國家石油安全四大問題。我國未來的能源消費增長速度主要取決於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速度的調控,基於能源生產與消費的外部性問題需要採取經濟、法律、行政手段等綜合措施。能源價格將會繼續上升,加快能源價格機制改革和加強能源的國際合作是我國未來能源經濟工作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經濟運行,能源需求,能源生產,能源價格,能源投資
1 近年來我國能源經濟運行的總體特徵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加快,能源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此外,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能源經濟的發展格局、制約能源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以及能源對國民經濟的影響也發生深刻的變化。根據「十五」以及「十一五」開局第一年能源經濟運行情況,我國能源經濟的總體特徵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1 能源生產與消費增長加快,消費彈性系數和能源消耗強度上升
「七五」、「八五」、「九五」三個時期,我國能源消費量年均增長速度分別是6.5%,6%、-0.07%,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始終小於1。進入「十五」以後,能源消費速度開始加快,並且逐步超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平均能源消費增長速度和平均能源消費彈性分別達到10%和1.05。2003年、2004年能源消費彈性系數高達1.53和1.59。2005年能源消費量為22.33億tce,是2000年的1.6倍,能源消費絕對量增長了8.5億tce。其中,煤炭消費增長了64%,石油消費增長了45%,電力消費增長了85%。在能源需求的拉動下,能源生產增長也快速增長。2005年我國能源總產量達到20.61億tce,比2000年增加7.71億tce。其中,我國的煤炭產量年均增長9.8%,達到22.05億t,比2000午增長了10億t;發電量年均增長13%,達到25002.6億kWh,比2000年增長了11446。6億kwh;石油產量2005年達到1。81億t,比2000年增長了1835.3萬t,年均增長2.2%。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6年1—10月,我國原油產量達到15338萬t,同比增長1.5%;原煤產量167285.2萬t,同比增長12.2%。2006年1—8月累計發電量為17832.45億kwh,同比增長12.7%。
需要指出的是,受資源限制,我國原油產量一直增幅不大,已連續13年低於消費需求的增長幅度。盡管我國能源生產總量能夠隨著需求增長而增長,但是需求的結構與生產結構的差異卻隨著需求的增長而越來越大。如圖1所示,我國煤炭生產和消費結構的差與石油生產和消費結構的差如同一把張口的「剪刀」:煤炭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越來越小於在生產總量中的比重,石油在消費總量中的比重卻越來越大於在生產總量中的比重,自給率逐年下降。
由於能源消耗增長高於經濟增長,我國萬元GDP能源消耗也結束了改革開放後持續22年的下降趨勢,在「十五」中期開始逐步上升,見圖2。這一轉變使我國到2020年再次實現能源翻一番,GDP翻兩番的目標受到嚴重的挑戰。在「十一五」規劃中,我國明確提出了到2010年萬元GDP能源消耗降低20%的目標,但是,2006年上半年我國萬元GDP能源消耗繼續上升了0.8%。
1.2 石油資源不足的矛盾突出,供需平衡進一步轉向依賴進口
在「八五」之前,能源供需矛盾主要體現在能源供需總量上,做到在總量上基本可以滿足我國的能源需求。但是,隨著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轉變,我國對石油的需求不斷增長,能源需求結構逐步發生變化。進入「九五」和「十五」以來,雖然我國的能源生產和建設能力大大提高,但是我國的石油資源有限,尤其是主力油田的開采已進入中後期,石油資源不足以支持高速增長的石油需求。能源生產結構難以隨著需求結構的轉變而轉變,由此導致的能源供需結構性矛盾,不得不依靠石油進口加以解決,並且進口的數量隨著經濟發展越來越大。2005年我國的石油凈進口量達到1.43億t,見圖3,占我國石油消費量的43.9%,能源消費量的9.2%,分別比1995年提高了36.3個百分點和7.9個百分點。石油進口額占我國進口總額的8%。
根據我國的煤炭、原油、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等一次能源的資源條件、生產技術和生產的市場化水平,在短期內能夠快速增加生產的只有煤炭,而以液體燃料為動力的能源消費需求在短期內還難以大規模地替代。因此,我國的石油進口將繼續下去。2006年1—9月,我國的原油進口達到10925.8萬t,同比增長15.9%,原油出口427.5萬t,同比下降21。8%。根據我國目前石油需求和進口增長的態勢,石油進口占我國石油消費總量50%以上的時間可能會比預測時間提前到來。
為了分散風險和保證能源供應,我國積極開展能源外交,與石油生產國和消費國建立互利共贏的國際關系,努力實現進口來源的多元化。從這一角度來看,我國的能源供需平衡是建立在國際經濟、政治、外交基礎之上的。
1.3 能源消費向高耗能行業和經濟發達地區集中
在能源消費需求快速增長過程中,我國能源消費的部門集中和區域集聚的特點也進一步顯現出來。從2000—2005年,能源消費進一步向工業部門集中,工業在我國最終能源消費量中的比重由67.6%提高到69.5%;在新增能源消費量中,工業佔73.9%,達到6.26億tce,相當於1985年全國的能源消費量。
在工業部門中,能源消費又進一步向製造業以及製造業中的高耗能行業集中。2005年製造業能源消費佔全部工業能源消費的80.7%,佔全部能源消費的57.2%,分別比1999年增加了2.8和3.8個百分點。製造業中的高耗能行業,如黑色金屬冶煉、非金屬礦產冶煉、化學原料加工、石油加工、有色金屬冶煉、紡織、造紙等行業的能源消費量也進一步增長,在製造業中的比重達到82%,比1999年增加3個百分點,其能源消費量的比重由1999年的42.2%提高到46.9%。
能源消費向高耗能行業集中,主要原因是我國高耗能行業發展速度較快。我國正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加之國際產業分工深化,加速了製造業向我國的轉移,製造業及其重化工業成為引領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受此影響,一些地區為了追求經濟增長,盲目發展重化工項目。結果是,「十五」期間,國家宏觀經濟的實際運行結果和當初規劃設想大相徑庭,經濟增長速度大大超過了預期目標,2003年,鋼材、氧化鋁、水泥等高耗能產品的消費增長速度均在20%以上,並拉動這些產業迅速擴張,一些行業在2003年就已達到了「十五」計劃期的目標。2004年重化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高達67.6%(按當年價格計算),比1999年提高9.6個百分點。
就能源利用效率來看,我國工業部門雖然能源消費強度大大高於其他部門,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幅度最大,高耗能行業的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也高於工業的平均水平,當然這也許與高耗能源產品價格增長幅度高於工業產品平均價格有關。但是就具體產品的能耗來看,高耗能產品的能源消耗有所下降。因此,能源利用效率的改進也是工業及高耗能行業在能源價格不斷上漲的情況下能夠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但是,與輕工業和服務業相比,重化工業單位工業增加值的能源消耗仍要高出5倍左右。
除了行業集中外,能源消費的區域集聚表現得也非常明顯。2000—2004年,在東中西三大地區中,東部地區能源消費的比重從46%提高到48.1%,增加了2個百分點。若國家統計局新的地區分類,即東部、中部、西部加上東北地區,能源消費向東部地區集中的趨勢更加明顯。從2000年到2004年,東部地區能源消費量佔全國的比重提高了近4個百分點。
能源消費之所以向東部地區集聚,主要受市場的形響。首先,東部地區的經濟規模較大,國內生產總值佔全國的55.6%,其中工業的比重高達59.8%;其次,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快;三是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能源效率高於中西部地區。
我國能源資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能源消費繼續向東部地區集中,意味著我國北煤南運和西煤東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大規模、長距離的能源運輸需求會不斷的增長。「十五」期間,我國部分地區出現的能源供應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能源運輸瓶頸所致。因此,能源運輸能力是我國能源供需關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能源運輸能力的建設與能源生產能力的開發在我國能源供應中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國能源輸送的鐵路、管網已初具規模,進一步建設和完善能源輸送網路將會解決因運輸瓶頸制約所造成的部分地能源供需失衡,同時也有利於我國的能源資源配置,有利於提高能源效率。
需指出的是,能源是生產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產品的進出口也會間接帶動能源進出口,進而影響能源需求。一般說來,初級產品的含能量低於工業製成品,工業製成品的出口將加大國內的能源需求。圖4是我國初級產品與工業製成品進出口的變化趨勢。1990年以來,我國工業製成品的進口國轉為出口國,初級產品由出口國轉為進口國。2000年以後,我國工業製成品出口大幅度增長,這也是同期能源需求大幅度增長的原因之一。
1.4 能源價格上漲,但對整個工業利潤與居民生活的影響不大
能源價格水平上漲是我國近期經濟運行的一個重要特徵。受國內供需關系及國際油價的影響,我國能源價格在「十五」期間普遍上升。煤炭價格在經過「九五」期間的跌落之後,「十五」期間尤其是「十五」後期隨著煤炭需求的增長開始較大幅度地攀升,例如,國有重點煤礦平均坑口價2000年為139.69元/t,2004年達到了206.43元/t。2005年發電用煤平均價格212.75元/t,比2004年提高50.24元/t,增長30.9%。石油價格受國際油價的影響,增長的幅度更大。2005年,我國汽油和柴油價格每噸已分別上調了1450和1250元,分別比提價前提高38.7%和37.3%。2006年1—9月,國內成品油累計平均價格比2005年同期上漲23.1%。
相比之下,電力價格的漲幅不大。但與工業品出廠價格總水平相比,煤炭、石油、電力的出廠價格增長幅度較高。
「十五」期間,我國能源價格上漲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供需關系的影響,煤電油運的全面緊張,拉動了能源價格的上漲;二是能源價格趨於合理,資源的稀缺性,能源生產與消費的外部成本開始在能源價格中有所反映;三是國際能源價格上漲的影響。
能源價格上漲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和資源的重新配置。近幾年來,能源價格的上漲,使得能源工業的經濟效益明顯提高。煤炭行業在經歷了從1997年下半年到2000年3年多的特殊困難時期以後,2001年開始走出低谷,經濟效益開始回升,2005年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實現利潤552億元,同比增加243億元,增長78.8%。石油和化工行業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6.9%,銷售增長34.8%,利潤增長32.3%,分別比全國工業高出10.2、7.8、9.7個百分點。電力工業由於受煤炭價格上漲的影響,利潤增幅較小。火電發電企業在銷售收入增長19%的情況下,利潤只增長2%,並出現虧損企業。2005年電力全行業利潤同比增長21.4%。2005年,除石油加工業外,其他能源行業工業成本費用利潤率普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尤其是煤炭開采業和石油天然氣開采兩大行業利潤率更是大幅度上漲。能源工業成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收益最高的行業,能源工業的利潤總額佔全部工業利潤30.1%,為能源工業的再投資創造了條件。
能源價格上漲會對企業生產成本和人民生活也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是根據工業成本費用利潤率的變化趨勢來看,能源價格的上漲並沒有造成工業部門盈利水平的總體下降。2002年以來,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增長幅度大大低於收入指數的增長。因此,「十五」期間,盡管我國的能源價格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但無論對工業生產還是對居民生活都沒有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這也說明我國能源價格還有一定的上漲空間。
1.5 能源固定資產投資加大,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環境改善
受需求與價格因素的影響,期間我國城鎮能源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加快,2000—2005年投資規模增長了1.68倍,在全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14.3%,比2000年提高2.1個百分點。在能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中,煤炭和石油加工兩個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幅度最大,分別增長了4.5倍和3.6倍。投資增長幅度最小的是石油天然氣開采業,也有0.85倍。電力行業投資增長1.59倍,低於煤炭開采業與石油加工業,但其基數大,在能源工業中仍保持最高的比重。2006年前三個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1942億元,同比增長27.3%,比上年同期加快1.2個百分點,其中,煤炭開采及洗選業投資增長36.4%,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增長19..3%,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6.1%。
「十五」期間,能源投資增長速度加快與中央與地方政府均重視能源建設有著直接的關系。2005年,在中央項目新增的能源固定資產中,能源項目的投資接近50%;全社會新增能源固定資產中地方項目佔50%以上。按行業來看,除了石油天然氣開采業外,其他能源行業的新增固定資產投資均以地方項目為主,其中,煤炭行業的地方項目投資佔93%。
「十五」時期是我國電力供需關系較為緊張的一個時期,對經濟發展尤其是對一些能源資源匱乏、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的經濟發展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例如,2003年華東電網全年拉閘限電損失電量達到42.6億kWh,上海電網缺口約為200萬kW,江蘇錯峰讓電達到389萬kW。江蘇省特別是蘇州和無錫已出現全年性、持續性缺電。浙江是全國缺電最為嚴重的省份,拉限電達到35.85萬條次,損失電量34.09億kWh,在錯峰讓電140萬kW的情況下,電力缺口仍然較大。其他地區缺電雖然沒有華東地區那麼嚴重,但是也出現拉閘限電的現象。如華中電網(含川渝)拉閘7.14萬條次,限電5.93億kwh。
⑸ 國際能源價格上漲將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哪些影響
有關人士分析認為,國際石油價格的上漲對我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是存在的,決不可忽視,但只要積極應對,加之價格調整的到位以及伊拉克、俄羅斯、委內瑞拉和中東地區問題的逐步緩解,這種影響的程度並不會太大、時間也不會太長。
自2001年以來,國際石油價格在波動中呈現出不斷攀升的趨勢,今年10月多次突破每桶55美元,最終能否停止上漲還有待觀察。石油價格的上漲,雖然會增加OPEC和其他石油輸出國收入並以此促進其經濟增長,但石油在經濟中的特殊地位,決定了其價格的上漲無疑會通過減少企業利潤、增加企業生產成本,增加居民消費負擔等減弱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對世界經濟乃至相當一部分國家的經濟產生比較大的負面影響。
國際能源機構(IEA)分析認為,石油價格上漲的第一年將影響世界經濟增長放慢0.5個百分點,即2550億美元,到2008年,隨著石油輸出國對石油進口國石油進口需求的增加,影響才逐步消失。亞洲開發銀行對兩種方案進行了模擬分析,結論是當石油價格持續上漲10美元時,將減緩2005年亞洲經濟增長0.8個百分點;當石油價格持續上漲20美元時,將減緩2005年亞洲經濟增長1.5個百分點。
石油價格的上漲,無疑也將對我國經濟產生影響。這是因為當前我國經濟正處於一個以相對高耗能的工業化和消費升級為特徵的快速發展階段,加之我國石油生產能力十分有限,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及增速的加快,對進口的依賴程度明顯提高。2000年我國凈進口(進口減出口)石油7576萬噸,2001年7072萬噸,2002年8130萬噸,2003年8299萬噸。這種影響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即令經濟增速減緩、推動價格上漲和減少貿易順差或擴大貿易逆差。國際能源機構分析了石油價格上漲對我國經濟的影響,結論是石油價格持續上漲10美元,將減緩經濟增長0.8個百分點,推動價格上漲0.8個百分點,減少(擴大)貿易順差(逆差)佔GDP比重0.6個百分點;亞洲開發銀行的結論分別是0.8、0.5和0.1個百分點。
以上的分析判斷,最終取決於石油價格的上漲幅度和持續的時間,而上漲的幅度和持續的時間又取決於石油需求、石油供給以及石油投機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從這些因素分析看,石油價格短期內出現攀升不定,但長期穩定在高位的可能性很大。石油價格近一個時期之所以出現攀升不定,首先是需求的明顯增加。隨著2002年特別是去年下半年以來世界經濟增速的加快,石油需求增加明顯。2003年全球每天石油需求達7808萬桶,比上年增加148萬桶,其中我國和美國分別增加60萬桶和31萬桶。此外,一些國家擬准備建立石油儲備機制也對石油需求形成了一些壓力。其次是石油價格長期穩定在低位的水平,導致石油生產者只能維持在目前的生產水平,保持較低的石油庫存,限制石油生產能力。第三是地緣政治和緊張的市場狀況刺激了投機行為。目前世界上的石油潛在供給能力還是比較大的,但由於地緣政治的原因,難以形成現實的供給,主要是伊拉克、俄羅斯、委內瑞拉和中東地區。供給的緊張,相對為投機行為提供了可能,而投機行為則對石油價格上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效果。所以說,目前攀升不定的石油價格,從長期來看是有穩定基礎的,但穩定在過去的低水平也不大可能。
⑹ 新能源對經濟的影響
新能源總體發展趨勢不會變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認為,當前經濟危機不會影響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總體趨勢,面對全球能源危機和環境危機的雙重壓力,新能源在全球范圍內的迅猛發展不可逆轉。盡管經濟危機對風力發電的發展速度產生比較嚴重的影響,但總體來講利用包括風能和太陽能在內的新能源產業解決環境問題的總體戰略不會改變。相對於國際其他經濟體,中國應對危機的速度非常快,所以有理由相信,新能源產業應對這場「寒冬」問題不大。史立山還強調:「此次經濟危機為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調整機遇。」他談道,新能源產業近幾年的迅猛發展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很多企業家缺乏對新能源相關項目的經濟和技術可行性的客觀分析,抱著淘金的不良心態進入這個行業,這樣必然會出問題。此次危機提供了一個冷靜思考的契機。新能源產業對技術、資金和管理各方面的要求非常嚴格,客觀評價、合理整合資源刻不容緩。史立山總結道:「新能源產業在此次拉動內需、國家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應抓住機遇,在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方面有所作為。在解決技術和市場等發展瓶頸方面要加大力度。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等規模基地進入電網等課題要繼續進行探索。」
新能源企業攜手轉危為機
本次論壇的主題為「全球變化背景下的新能源前景」,在論壇上與會代表深入探討了中國新能源政策背景,對經濟危機背景下怎樣應對已經到來的產業發展寒冬等亟待解決的問題充分進行了研討。特別是通過剖析當前經濟危機、氣候變暖危機、國際能源危機等全球局勢,為中國乃至全球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尋找方向。新能源商會會長李河君在論壇開幕式上的發言中提出:「金融危機終將過去,而能源安全和氣候安全問題將長期存在,還需要我們新能源產業界的同仁堅定信心、不懈努力、共同應對。」他提出一個看法:「針對新能源這個充滿挑戰的產業,很多人往往高估了一兩年的變化,也往往低估了10~20年的發展。」
在27日下午舉行的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論壇上,眾多新能源企業的領軍人物深入探討了目前新能源產業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諸多問題。
天威薄膜光伏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麥耀華發言時談道:「中國經濟,尤其是外向型經濟的影響比較大,新能源產業是高科技企業,同時也是一個外向型企業居多的產業類型,所以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尤其大,對太陽能光伏產業的沖擊尤其大。盡早作好過冬的准備,新能源企業更應該聯手,同行之間聯手共渡寒冬。同時也期待中國政府在擴大內需中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同時實現能源結構轉型。新能源不會因為金融危機的到來而影響未來。」
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施正榮坦言:「我們已經感受到了寒冷,目前要作好過冬的准備。但從長遠來講,金融危機可以過去,但氣候變暖等能源危機卻是更長遠需要人類面對的,所以作為有效應對氣候變暖等環境問題的新能源產業『無限風光在險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施正榮無奈地表示,目前還沒有從國家4萬億元人民幣拉動內需的計劃中看到對中國光伏產業傾斜的絲毫跡象。而因為有「兩頭在外」的頑症,作為中國光伏產業發展龍頭的無錫尚德依靠國內市場過冬的可能性幾乎是零。
而通威集團有限公司和中海陽新能源電力有限公司有關人士卻持較為樂觀的態度。他們認為:危機加快實現了中國光伏產業的轉型,而這個危機醞釀著多個發展機遇。光伏產業鏈可趁機向更有序的方向發展,撇出很多泡沫。常州天合的代表也認為:我們認為是一個很好的機遇,好好調整我們的思想和思路,一定要靠我們的創新、管理,與業內互相支持。
當更多的人將新能源產業發展遭遇寒冬,導致眾多太陽能企業面臨現金流和市場疲軟等諸多問題歸咎於國際金融危機時,有專家卻認為更多的原因其實是中國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內部原因更為主要。針對本報記者的這一問題,常州天合、中海陽等企業的人士認為:太陽能光伏企業,尤其是在海外上市的太陽能光伏企業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很大。最近面臨的就是市場的萎縮、合同無法執行等現實情況。中國製造業最近幾年得到很大發展,但是依靠的大多是民營企業以及外資企業的不懈努力。在中國各級政府層面,也提供了一些優惠政策扶持,包括常州天合在內的新能源製造業發展,例如土地使用政策等。包括太陽能光伏產業在內的新能源產業之所以直到現在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產業政策,大致有兩點原因,一是行業政策方面,因為新能源企業的動作太快,過去的幾年從來不存在銷售問題;二是相關技術的發展還存在很多爭議,沒有統一的說法。從造福子孫後代的立場來看,這個產業一定要做下去!
政府應幫助企業度過寒冬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認為,在政府有關部門和企業家的共同努力下,新能源產業已經得到比較好的發展,中國在積極應對環境變化和能源危機時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方面有信心成為世界領軍國家。而值此危機時刻,需要政府和企業各方面齊心協力共度難關。對能源機構調整起關鍵性作用的新能源是一個朝陽產業,應對全球變暖的發展目標不應該也不會動搖。所以在拉動內需的4萬億元中,應拿出更大份額給新能源,應該在政策層面給予新能源應有的政策。而新能源企業,此時科技創新的力度絕不能減小,國際間的合作也更應該加大。作好過冬准備,迎接更美好的春天來臨。
⑺ 新能源對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影響是什麼
前言
能源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對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促進與保障作用。繼續加強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劃的重要內容。我國是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面對新世紀,如何保持能源、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
本規劃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調整能源結構的重點專項規劃,是指導「十五」能源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本規劃內容包括發展現狀和未來形勢的分析、「十五」發展戰略和目標、發展重點以及政策措施。
回頁首
一、能源發展現狀及「十五」面臨的形勢
(一)能源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經過五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我國能源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長期困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源 「瓶頸」制約大大緩解,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基本適應了當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1、能源產量迅速增加。2000年全國一次能源生產量預計為10.89億噸標准煤,居世界第三位。原煤產量1996年曾達到13.97億噸,國家對小煤窯進行壓產後,2000年的產量為9.98億噸;原油、天然氣產量分別由1990年的1.38億噸和153億立方米增加到2000年的1.63億噸和270億立方米;發電量由1990年的6212億千瓦時上升到2000年的13500億千瓦時,其中水電由1990年的1267億千瓦時上升到2000年的2400億千瓦時。核電從無到有,2000年核電發電量164億千瓦時;太陽能、風能、地熱等新能源的生產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能源產量的迅速增長,使我國能源供需矛盾總體上趨於緩和。
2、能源結構不斷優化。在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煤炭消費量所佔比重由1990年的76.2%降為2000年的61.03%;石油、天然氣和水電等的比重逐步提高,由1990年的23.8%上升為2000年的38.97%。在一次能源生產總量中,石油、天然氣和水電生產量所佔比重由1990年的19.0%、2.0%、4.8%上升為2000年的20.94%、3.3%和9.64%,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優質能源生產比重有所提高。能源結構的調整,為提高我國能源質量和能源利用效率以及改善大氣環境等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3、能源工業重大項目建設進展順利。「九五」時期我國煤炭工業基本建設速度雖然較「八五」時期放緩,但仍然開工建設了山西平朔安家嶺1500萬噸大型露天煤礦等一批礦井;天然氣建設步伐加快,投產了南海崖城13-1氣田及至香港管線,陝甘寧氣田及至北京、西安、銀川管線等項目;電力建設繼續保持較快增長,長江三峽水電站建設進展順利,四川二灘水電站投產,城鄉電網建設和改造大規模展開;以國產化率不斷提高的大型風力發電機組為依託的「乘風計劃」和為解決偏遠地區無電人口用電問題的「光明工程」都取得了初步進展。
4、現代化程度進一步提高,技術水平不斷邁上新台階。
煤炭工業已具備設計、施工、裝備及管理千萬噸級露天煤礦和大中型礦區的能力。綜合機械化採煤和運輸設備以及強力膠帶輸送機等現代化成套設備大量使用,並擁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年產500萬噸以上的工作面。
石油工業已形成從科學研究、勘探開發、地面工程建設到裝備製造的完整體系。復雜斷塊油氣勘探、油田早期注水分層開采、高含水油田穩油控水開發、聚合物驅提高採收率、復雜斷塊油田滾動勘探開發等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原油加工技術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電力工業已基本掌握60萬千瓦亞臨界火電機組和500千伏交直流輸變電工程的設計、施工、調試及運行技術;具備了修築240米雙曲拱壩、180米級各類大壩及施工大型抽水蓄能電站的能力;電網運行初步實現了自動化、現代化管理。我國電力工業發展進入了以大機組、大電廠、大電網、超高壓和自動化為主要特徵的新階段。
能源工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不僅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能源保證,而且有力地帶動了國內機械製造、電子工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為民族工業進步做出了貢獻。
5、能源工業管理體制改革取得不同程度的進展。
煤炭工業將九十四個原國有重點煤礦以及企事業單位全部下放地方政府管理。煤價基本放開,煤炭生產、運輸和銷售全面進入了市場。煤炭工業企業改革取得進展,國有重點煤礦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的公司制改革已經全面展開,一批企業完成了公司制改造。國有煤炭企業關閉破產工作開始實施。
石油天然氣工業重組了石油、石化兩大公司,實行勘探開發、加工利用、內外貿一體化,兩大公司核心業務和非核心業務進行分離,並成功地在海外上市。原油、成品油價格實現了與國際市場的接軌。
電力工業初步實現了政企分開,確立了「廠網分開、競價上網、國家監管」 的改革目標,並在部分省市進行改革試點。
通過改革,中國能源行業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市場機制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管理體制和價格體制逐步與國際接軌,為今後發展創造了條件。
6、節能工作成績顯著。
在「開發與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方針指導下,我國節能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九五」時期,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了30%,預計由1995年的3.97噸標准煤下降到2000年的2.77噸標准煤;年節能率達到7.2%,節能率居世界前列,節約和少用能源4.1億噸標准煤左右。
(二)能源發展中仍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國能源發展雖然獲得了長足進步,成為世界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但仍存在著許多深層次的問題,有些矛盾在新的形勢下顯得更加突出。
1、隨著能源供求總量矛盾的緩和,結構性問題上升為主要矛盾,成為制約能源工業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因素。
能源品種結構不合理,優質能源供應不足。由於長期能源緊張的歷史狀況,造成了能源工業發展「重能力增長,忽視質量結構優化」的傾向。煤炭在一次能源結構中所佔比重過高,特別是煤炭直接用於終端消費的比例過大;石油受資源條件限制,近年來產量徘徊不前,國內供需缺口越來越大,1993年起我國由石油凈出口國轉變為凈進口國;天然氣在能源結構中所佔比重過低;水電開發程度低,只有18.5%,西部豐富的水能資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煤層氣、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剛剛起步,其地位和作用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能源行業內部發展不平衡,結構失調。煤炭工業採掘能力很大,但洗選、型煤、配煤和水煤漿等發展緩慢。石油工業新增可采儲量無法滿足產量增長的需要,儲采比下降。天然氣探明儲量增長較快,但下游市場開發緩慢,生產及輸送管道能力不能充分發揮。電力工業發電、輸電和配電結構矛盾突出,高壓輸電網發展滯後於電源建設,導致網架結構弱、輸電能力不足、運行可靠性低;城鄉配電網建設滯後,制約了生產用電的合理增長,影響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火電無序發展,火電設備單機容量過小,造成能源效率低下。
2、能源工業技術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盡管我國能源工業現代化程度比過去有了顯著的提高,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特別是鑒於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資源特點,潔凈煤技術開發和應用落後的問題顯得尤為突出。如煤層氣地面開采、大型循環流化床鍋爐、加壓流化床鍋爐及煤氣化整體聯合循環發電技術等剛剛起步,急需加快開發利用步伐。
3、能源工業管理體制還遠遠不能適應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要求,改革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國有煤炭企業歷史形成的人員多、包袱重、效率低和競爭力差的問題依然存在,現代企業制度的運行機制尚未真正確立。石油天然氣工業獨家壟斷的格局雖然已經打破,但競爭機制還遠未形成。電力工業壟斷體制沒有打破,地方和行業保護主義造成的市場壁壘還十分嚴重,公平競爭難以實現,電力資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另外,在管理方面,電價過高且管理混亂,層層加價收費等現象還沒有完全糾正,電力緊張時期制訂的一些限制和懲罰用電的措施還沒有及時改變,抑制了電力市場的開拓。
4、節能提效工作亟待加強。
盡管節能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必須看到:我國能源生產和利用效率、效益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著較大差距,高耗能產品能源單耗比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高40%左右,單位產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而目前節能提效工作在思想觀念、政策引導和宏觀管理等方面還比較薄弱,難以適應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
(三)「十五」能源發展面臨的形勢
1、經濟全球化趨勢,特別是加入WTO將給我國能源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的主流,為我們利用國際能源資源和市場提供了更多的機會,隨著我國加入WTO,開拓海外能源市場的外部阻力會逐步減小,發展的機遇增多、空間擴大。同時,隨著我國進口石油數量的不斷增加,國際突發事件和國際石油市場的劇烈波動對我國石油的安全供應將產生重大影響。此外,隨著國內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我國能源勘探、設計、生產、設備製造和服務等方面的企業將承受更大的國外競爭壓力。
2、國民經濟變化趨勢將對能源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隨著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預計「十五」期間,我國能源需求總量將穩定上升;另一方面,由於今後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是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所以,未來一段時期,能源需求彈性系數將處於較低水平,預計「十五」期間為0.4 左右,我國能源需求增長的壓力相對減小,為能源結構的調整提供了較大空間。
3、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對能源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長期以來,粗放型的增長方式使能源發展與保護環境、資源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未來能源發展中,如何充分利用天然氣、水電、核電等清潔能源,加快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開發,推廣應用潔凈煤技術,逐步降低用於終端消費煤炭的比重,實現能源、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將是「十五」能源發展面臨的重要選擇。
回頁首
二、「十五」能源發展的戰略和主要目標
(一)「十五」能源發展戰略
「十五」期間我國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更加完善,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加大。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十五」能源發展戰略是:「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把優化能源結構作為能源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提高能源效率、保護生態環境,加快西部開發」。
保障能源安全:能源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從發揮資源優勢的原則出發,在「十五」乃至更長的歷史時期內,必須繼續堅持基本立足國內供應的方針,煤炭作為能源主體的地位不會發生變化。在此基礎上,「十五」期間應積極貫徹「走出去」戰略,充分重視建立與國力相適應的石油戰略儲備,實現進口能源渠道多元化,開發石油替代和節約技術,保證油氣供應。
優化能源結構:面對經濟結構調整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清潔能源的迫切要求,必須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優化我國一次能源結構,提高天然氣和水電等清潔、高效的優質能源的比重,減少煤炭終端消費的數量。同時,要抓住能源供應緩和的歷史機遇,不失時機地推進能源各行業的結構調整工作,實現均衡發展,提高能源工業總體發展水平。
提高能源效率:針對我國能源利用效率低、人均資源貧乏的現實,要在繼續堅持合理利用資源的同時,把提高能源效率放到重要位置,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推進技術進步,發揮市場作用,促進提高能源效率。
保護生態環境:面對我國生態環境惡化、能源發展對大氣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必須開發清潔能源,大力發展潔凈煤技術,避免和減少能源開發利用引起的環境污染,促進能源、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加快西部開發:結合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充分發揮西部能源資源優勢,在有利於帶動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前提下,積極推進「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和「光明工程」等的實施。
分行業發展方針是:
煤炭工業:大力調整煤炭工業結構,加快開發和推廣應用潔凈煤技術,調整煤炭建設布局,加大煤層氣開發力度,提高煤炭工業整體素質,積極擴大煤炭出口。
大力調整煤炭工業結構:調整生產企業結構,繼續關閉非法開采和布局不合理以及資源浪費嚴重、缺乏安全生產條件的小煤礦,破產一批資源枯竭、扭虧無望的煤礦,充分發揮大礦生產能力;調整產品結構,積極發展煤炭深加工與非煤產業,限制和淘汰高灰高硫煤炭生產。
加快開發和推廣應用潔凈煤技術:通過大力發展煤炭洗選、型煤、動力配煤、水煤漿、煤炭氣化和液化等潔凈煤技術,逐步提高煤炭清潔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率,從而更好地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特別需要強調的是,要把推動煤炭液化技術產業化,開發石油替代資源作為「十五」乃至更長時期的一項戰略任務抓緊抓好。
調整煤炭建設布局:堅持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利用關閉非法和布局不合理小煤礦,關閉資源枯竭、扭虧無望和高硫煤礦所騰出的市場空間,重點安排好有效益的在建項目。考慮到煤礦建設周期長,為保證「十一五」及以後的煤炭供應,同時防止小煤窯的再度擴張,要適時開工建設一些資源條件優越、預期經濟效益高的能力接續和人員安置型項目,以改善老礦區的經濟效益,維護礦區社會穩定。
加大煤層氣開發力度:增加煤層氣資源勘探開發投入,積極擴大對外合作,建立和完善支持煤層氣發展的產業政策,使煤層氣開發有較大的突破,初步形成新興的煤層氣產業。
全面提高煤炭工業整體素質:通過大規模的資產重組、聯合以及技術改造提高單井規模、技術裝備水平和管理水平。
積極擴大煤炭出口:努力保持現有出口規模和穩定傳統用戶,大力開拓新的國際市場,增加煤炭出口。
石油天然氣工業:加強勘探、經濟開發、油氣並舉、擴大開放、建立儲備。
加強勘探:繼續加大石油天然氣勘探工作力度,保證石油天然氣探明儲量的持續增長,為石油天然氣工業發展奠定良好的資源基礎。
經濟開發:加強管理,運用新技術,降低成本。對新油氣田開發要優化總體開發方案,加強技術經濟論證,切實把「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原則落到實處。
油氣並舉:在繼續加強石油勘探開發的同時,進一步加大天然氣勘探開發力度,增加天然氣探明儲量和產量;同步加快輸氣管道和下游利用項目建設及市場開拓工作。
擴大開放:繼續擴大石油天然氣對外合作,吸引外資來我國進行風險勘探和合作開發;同時,積極穩妥地推進海外石油天然氣開發和進口石油天然氣工作,逐步形成「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戰略格局。
建立儲備:為保證石油安全供應、提高政府調控國內石油市場的能力,要加快建立國家石油儲備制度,逐步形成我國完備的石油儲備體系。「十五」期間要爭取建成一定規模的國家戰略儲備能力,同時,鼓勵企業擴大儲備。另外,油氣進口要做到方式多樣化、地域多元化,提高抗風險能力。
電力工業:加快體制改革,重點加強電網建設,積極發展水電,優化火電結構,適當發展核電,因地制宜發展新能源發電。
加快體制改革:從中國國情出發,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引入競爭機制,由市場配置資源,由供需決定價格。進一步加快體制創新步伐,為電力工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重點加強電網建設:「十五」期間,在繼續安排好農網城網建設的同時,集中力量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抓緊建設北、中、南三個輸電通道,形成「西電東送」的基本格局;二是重點發展跨省、跨地區輸電線路,積極推進區域電網互聯和全國聯網進程,初步完成不同來水特點流域電網之間、不同峰谷時段電網之間的聯系,實現電量補償調度,裝機互為備用,提高供電質量,優化電力資源配置;三是加強區域內主幹電網建設;四是同步建設電網二次系統。
積極發展水電:水電是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在水能資源豐富的中西部地區,根據西部大開發和電源結構調整的需要,優先安排調節性能好、水能指標優越的大中型水電站和流域綜合開發項目的建設;在電網供電能力不足的地區,因地制宜開發小型水電站;在水能資源缺乏、電網調峰困難的地區安排一些抽水蓄能電站的建設。
優化火電結構:根據我國以煤為主的電力結構特點,「十五」期間要高度重視火電結構調整工作。首先有計劃按步驟地關停超過經濟壽命的小火電,提高大機組的比重。第二,推進超臨界國產化、潔凈煤發電示範工程建設,以促進電力產業技術升級;第三,對已運行的燃煤機組逐步安裝環保設施,減少對大氣的污染;第四,在有條件的地區,根據天然氣資源的開發進展,適當建設天然氣發電項目;第五,在缺水地區,研究啟動大型空冷機組試點工程。
適當發展核電、加快核電國產化:充分利用我國已經形成的核電設計、製造、建設和運營能力,以我為主、中外合作,以有競爭力的電價為目標,實現核電國產化。同時,積極支持我國自行開發新一代核電站工作,為「十一五」及以後核電的發展奠定基礎。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把新能源開發當作實施能源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戰略,在資源條件好、具備並網條件的地區,發展大型並網風力發電、太陽能熱利用、太陽能光伏發電等。同時,以「乘風計劃」為龍頭,通過多種方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努力實現風電設備國產化並形成產業。
繼續加快農村能源商品化進程,在資源條件具備的地區,特別是偏遠地區,大力推廣太陽能光伏發電、風柴蓄獨立供電系統和生物質能轉化、地熱、小水電、薪炭林等。
能效:「十五」期間,要在繼續堅持合理使用資源的同時,把工作重點放到提高能源生產和消費效率,從而促進經濟增長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來。要不斷完善節能提效法規體系建設,加強執法監督;制定能效標准和規范,強制淘汰高耗低效產品,大力推廣高效節能產品;重點抓好高耗能產業和產品的節能工作,系統更新落後的高耗能裝備。特別需要強調的是,要把節約石油作為一項戰略任務抓緊抓好,採取各種措施,抑制不合理的石油消費。
(二)「十五」能源發展的主要目標及2010年遠景設想
1、「十五」能源發展的主要目標。
在能源總量基本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前提下,能源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能源效率、效益進一步提高;初步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能源管理體制;逐步形成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能源設計、裝備製造、建設和運營體系;中西部能源開發取得明顯進展。
預計到2005年,全國一次能源生產量達到13.2億噸標准煤,比2000年增加2.28億噸標准煤。其中煤炭11.7億噸,增加約1.72億噸,年均增長3.23%;石油1.65億噸,與2000年基本持平;天然氣500億立方米,增加230億立方米,年均增長13.19%;水電3558億千瓦時,增加1158億千瓦時,年均增長8.38%;核電等600億千瓦時,增加436億千瓦時,年均增長29.67%。
到2005年,全國發電裝機達到3.7億千瓦、年發電量17300億千瓦時,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3.2%和5.08%。
能源結構 2005年與2000年相比,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下降3.88個百分點;天然氣、水電等清潔能源比例達到17.88%,提高約5.6個百分點。
煤炭結構 到2005年全國原煤入選率達到50%,比2000年預計提高20個百分點。
石油天然氣結構 到2005年,力爭使石油儲采比穩中有升;天然氣市場開發取得顯著進展,使上游生產和輸送能力基本上得到發揮。
電力結構 發輸配比例趨於合理,農網、城網的建設與改造基本完成,跨區送電以及區域電網互聯取得明顯進展。在發電環節,水電、氣電、核電和潔凈煤發電等清潔電力在總裝機容量的比重達到31%,比「九五」末提高5個百分點。火電裝機中,完成對超期服役,特別是單機容量5萬千瓦及以下凝汽常規燃煤、燃油機組的關停工作,爭取「十五」期間完成1420萬千瓦的關停目標,使30萬千瓦及以上的大機組占總裝機容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38%,提高到「十五」末的50%左右,使每千瓦時供電煤耗從2000年的394克標准煤,減少到2005年的380克標准煤。
能源效率、效益 到2005年全國能源效率達到 36%,比1997年提高4個百分點。「十五」期間,單位產值能耗下降15—17%,總節能量3.0—3.4億噸標准煤,相當於減排二氧化碳(以碳計算)1.5億噸左右。
體制改革 到2005年,電力工業在「政企分開」的基礎上,基本實現「廠網分開、競價上網、國家監管」體制;煤炭、石油天然氣企業基本完成向以「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主要特徵的現代企業制度的過渡。
中西部開發 「十五」期間要結合西部大開發的總體布署,制定西部能源發展專項規劃。力爭在「西部油氣基地」和「西部電力基地」建設方面取得明顯進展;同時,結合資源條件,通過大力發展小水電、風力及太陽能發電,基本解決偏遠貧困農村無電鄉鎮用電問題。
⑻ 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對經濟活動的調節作用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忘記密碼? 注冊
您的位置:考研信息網 > 東方飛龍專欄 >
考研政治94~97年真題分類解析(政治經濟學原理)
2005-8-10 9:20:24 東方飛龍
第 1 頁 第一章 導論
第 2 頁 第二章 社會經濟制度與經濟運行的一般原理
第 3 頁 第三章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及其發展階段
第 4 頁 第四章 資本的運行
第 5 頁 第五章 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與經濟制度
第 6 頁 第六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經濟運行
第 7 頁 第七章 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經濟關系
一、選擇題Ⅰ
1.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基礎是(1995年文科第7題理科第8題)
A.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
B.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C.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現代企業制度
D.合理的個人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
【答案】〔C〕
【考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
【解析】 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現代企業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是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的第一個重要環節。所以,正確選項是C。選項A、B、D分別是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的第二、三、四、五個重要環節,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不符合題意。
2.我國實施社會保障的基本目標是(1995年文科第8題)
A.保證勞動者的充分就業
B.使勞動者老有所養
C.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D.實現共同富裕
【答案】〔C〕
【考點】「我國社會保障基本目標」。
【解析】 改革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必須從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低的國情出發,兼顧國家、企業(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因而實施社會保障的基本目標,只能保障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而不能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搞高福利。B是社會保障的一部分內容。A和D,不屬於社會保障的范圍,故C正確。
3.當前我國經濟體制的中心環節是(1996年理科第7題)
A.培育市場體系
B.轉變政府職能
C.價格體系改革
D.國有企業改革
【答案】〔D〕
【考點】「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國有企業改革」。
【解析】 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的第五條方針明確指出:「把國有企業改革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故D項正確。
4.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實現調控的主要任務是(1996年理科第8題文科第7題)
A.建立能夠綜合協調宏觀經濟政策和正確運用經濟杠桿的機制
B.保持經濟總量的基本平衡,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引導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C.保障勞動者的充分就業,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合理利用
D.組織公共部門和基礎設施的建設,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創造條件
【答案】〔B〕
【考點】「我國宏觀調控主要任務」。
【解析】 這是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明確規定的。在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報告中,關於宏觀調控主要任務的文字表述,修訂為「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抑制通貨膨脹,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優化,實現經濟穩定增長」。故B項正確。
5.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是指(1997年理科第9題)
A.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總和
B.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
C.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及運行方式
D.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統一
【答案】〔C〕
【考點】「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內涵及與經濟制度的區別」。
【解析】 A、B都是指社會主義經濟制度,D項指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均不合要求,惟有C項正確,此題與1993年理科第16題完全相同。
6.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機制(1997年文科第6題)
A.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B.能確保經濟總量的平衡
C.可實現經濟的平衡
D.可保障社會公平
【答案】〔A〕
【考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市場機制的一些基礎理論」。
【解析】 市場機制對經濟活動的調節,其實質就是價值規律、供求規律、競爭規律等客觀經濟規律對經濟活動的調節,其最主要的內容是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這是因為,市場機制在微觀領域對資源合理配置有著有效的作用,搞市場經濟就是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這一積極作用。但是,市場機制的作用又有它的弱點,主要表現在宏觀領域中對經濟總量的平衡、經濟結構的平衡以及保障社會公平等方面,市場機制就不具有調節作用,甚至還導致這些方面的失衡。因此,這些方面的問題主要靠國家宏觀調控來實現平衡。
二、選擇題Ⅱ
1.國家對社會經濟活動實行間接調控,其特徵有(1995年文科第14題)
A.主要通過價格、利率、稅率、匯率等經濟手段實施調控
B.國家計劃以市場為基礎,總體上是指導性的
C.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不再直接干預
D.行政手段不再成為調節手段
E.法律規范、信息指導成為調控的重要手段
【答案】〔ABCE〕
【考點】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國家宏觀調控的基本理論及國家實行間接調控具有的基本特徵以及採用的各種手段」。
【解析】 回答本題應從間接調控與直接調控的比較中來把握間接調控具有的特徵。直接調控的特徵是:在調控方式上,以指令性計劃為主;在調控手段上,以行政手段為主。由這兩方面的特徵決定,直接調控必然是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直接干預。間接調控的特徵是:在調控方式上,是以指導性計劃為主;在調控手段上,是以各種經濟手段為主,並且把法律規范、信息指導作為調控的重要手段。這時的行政手段已不是作為主要手段,但並不意味著完全排斥行政手段,而只是在必要的時候才採用的一種調節手段。
一部分考生選擇了干擾項D。這說明他們對間接調控與行政手段之間的關系還沒有完全搞清楚。間接調控與直接調控的區別在於行政手段已不再是主要調控手段,即由行政手段為主轉變為經濟手段為主。因此,間接調控並不完全與行政手段對立,在間接調控的情況下,行政手段仍然是作為一種調節手段,但只限於必要的行政手段。
2.我國所建立的現代企業制度,其基本特徵有(1996年理科第19題)
A.產權清晰
B.權責明確
C.政企分開
D.股份制度
E.管理科學
【答案】〔ABCE〕
【考點】 「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徵」。
【解析】 本題選項內容選自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1995年9月)。干擾項D中的股份制度是適應大中型企業的一種現代企業的資本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不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徵,故A、B、C、E正確。
三、分析題
1.前段時期我國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曾經一度出現盲目高利集資和違章拆借資金等金融秩序混亂的現象,經過國家宏觀調控已取得明顯成效。試通過上述事實,闡明我國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體制過程中,加強宏觀調控的必要性。(1994年文科第29題)
【答案要點】 前段時期我國經濟生活中出現的高利集資和違章拆借資金,擾亂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加劇了固定資產投資的膨脹和投資結構的不合理。國家通過調整銀行利率、加強信貸資金管理等調節措施,使金融秩序獲得了明顯的好轉。這個事實表明,在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同時,必須加強和改善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3分)
我國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作用的經濟體制,是為了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2分)
市場經濟條件下,由價值規律和競爭規律形成的機制,以價格信號調節商品供給與需求的關系,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它富有效率和生機。但市場也有其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面,難以靠市場自身加以解決。現代市場經濟以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都證明必須藉助和依賴國家的宏觀調控,才能克服單個經濟主體決策與生產社會化、社會公共利益要求的可能不一致性;消除或減少市場調節滯後性、盲目性所導致的損失;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因此,加強和改善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是必要的,它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有機組成部分。(5分)
【考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運行的基本特徵以及加強國家對經濟宏觀調控的必要性」。
【解析】 回答本題應從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根據題目中列舉的事實進行分析,用事實說明,在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同時,必須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二是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徵出發,說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三是針對市場調節具有積極和消極兩重作用,要克服市場調節自身的弱點和消極作用,離不開國家的宏觀調控,並論證加強宏觀調控的必要性。
難點在於因不了解前段時期我國整頓金融秩序的情況,不知道這一背景,不能針對市場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面論述加強宏觀調控的必要性,使分析沒有針對性。不能指出國家的宏觀調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和有機組成部分。
2.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過程中,深化價格體制改革是一個重大問題。現將有關材料摘錄如下:(1995年理科第30題)
材料1
據1978年統計:政府定價的比重在商品零售總額中佔97%、在農產品收購總額中佔94.4%、在生產資料銷售總額中為99.7%。而由中央政府直接定價的比重在商品零售總額中就佔70%。
摘自《當前幾項重大經濟體制改革電視系列講座專輯》
材料2
目前生產資料價格80%以上,農產品90%左右,市場零售商品價格90%以上,都是在市場上形成的,由企業根據市場供求情況自主確定。
摘自《中國物價》1994年第6期
材料3
有的企業借稅制、匯率和價格改革出台之機搭車漲價,有的地方、部門亂收費用;有的經營者不執行明碼標價制度,漫天要價,壟斷價格,欺行霸市,牟取暴利。
某地服裝大廈,一件紫貂大衣在「讓利銷售」活動中,從原價46.8萬元降至9.8萬元,竟「讓利」37萬元;某地一家夜總會飲料標價;一小杯「人頭馬」338元,一瓶礦泉水40元,一聽青島啤酒45元,一瓶「大亨」果茶50元,一杯茶水35元。
據測算,1993年社會零售物價上升13%的總幅度中,自發漲價部分為6.8個百分點,其中有相當部分就是由於價格秩序混亂而引起的。
摘自《新華月報》1994年第3期
《經濟日報》(1994年5月4日)
材料4
1994年3月,國務院發出《關於加強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服務價格監審的通知》。監審是指:通過調價備案制度,監測其價格走勢,為宏觀決策提供信息;必要時對其中的部分品種提價行為進行審核,並視情況進行適度干預。監審價格的具體種類,包括麵粉、粳米、食用植物油、豬肉或牛羊肉、雞蛋、牛奶、食鹽、民用煤、自來水、學雜費、醫葯費、市內公共交通費等20項。
國務院決定1994年繼續開展全國物價大檢查,制止價格違法行為,規范市場價格秩序,抑制物價總水平過度上漲。
國家計委發出《關於加強鋼鐵產品價格管理的通知》,1994年5月20日起執行。規定鐵路專用鋼材實行國家定價,對關系國計民生少數重要的基建生產用鋼材以及軍用、農用鋼材實行國有指導價,對重要的鋼鐵產品實行企業調價備案制度,其他鋼鐵產品,繼續由企業根據市場供求自主定價。
摘自《新華月報》1994年第3期《中國物價》1994年第6期
請回答:
(1)比較材料1、2,說明我國價格體制發生了什麼變化?(2分)
(2)材料3反映出,價格放開後出現的主要問題是什麼?說明了什麼?(4分)
(3)對照材料4和1,說明我國現在採取的價格管理措施與傳統管理方式的區別及其意義。(4分)
【答案要點】 (1)材料1、2表明,我國計劃價格機制向社會主義市場價格機制的轉換,已經邁出了決定性的步伐。原有高度集中的政府定價制度已被打破,絕大多數商品價格已由市場形成。(2分)
(2)材料3反映出價格放開後出現了價格秩序紊亂的狀況,並推動了物價總水平的上漲。這表明價格放開後,在建立市場形成價格機制的過程中,各種利益主體為追求自身的利益會產生不顧社會利益的行為,為了防止克服市場本身的自發性、盲目性所產生的消極作用,國家必須對經濟活動和市場價格進行調控管理。(4分)
(3)材料4的幾項措施,不是回復到傳統的高度集中的政府制定價格制度,而是在尊重企業自主定價權的同時,加強政府對價格的調控管理,通過監審、嚴格執法檢查、分類管理等手段加以實施。這些措施是完善市場形成價格為主的價格機制,完善以政府對市場價格調控體系的重要內容,這些措施有利於抑制物價總水平的過度上漲,安定人民生活,促進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4分)
【考點】「我國價格體制改革的基本理論」。
【解析】 第1問是要從材料1、2的比較中來說明我國價格體制發生了什麼變化。兩個材料已經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在1978年,政府的計劃定價占絕大的比重,而到了1994年,市場定價的比重達到了80%~90%。這一對比說明,原有的高度集中的政府定價制度已被打破,絕大多數的商品價格已由市場形成,即我國的價格體制已實現了由傳統的計劃價格機制向社會主義市場價格機制的轉移。
第2問是要根據材料3,指出價格放開後出現了哪些主要問題,原因是什麼。回答這一問的思路可以從對各種價格現象的概括入手,進而分析其原因。材料中所列舉的各種現象說明,在價格放開後,出現了價格秩序混亂的狀況。材料的第3段說明了由於價格秩序混亂,推動了物價總水平的上漲。這一問題的重點是要分析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價格放開後,出現價格行為不規范,亂漲價,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各利益主體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顧社會利益。這種現象是市場本身的消極作用所導致的。因此,價格放開後又要求國家對價格行為和市場價格進行調控管理。
第3問是要對照材料4和1,說明我國目前採取的價格管理措施與傳統管理方式有什麼區別,其意義是什麼。回答這一問的思路是:首先從材料4和1中找出前後價格管理方式、措施的區別。過去國家對價格控制的方式就是實行高度集中的政府定價。材料4說明,現在國家控制價格,是把定價權交給企業,政府通過監審、嚴格執法檢查、分類管理等手段來加以實施。因而與傳統的價格管理方式有著根本的區別。其次是分析價格管理方式轉變的意義。目前政府採取的價格調控和管理的措施是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它進一步完善了政府對市場價格的調控體系。因此,對於抑制物價總水平的過快上漲,穩定人民生活,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
3.1995年《經濟日報》圍繞國有企業改革狀況進行了一系列報道,現將有關材料摘錄如下:
材料1
1994年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926億元。其中國有單位11354億元,集體經濟項目2758億元。
近年來國有企業在產值比重下降的情況下,實現利稅仍佔全部工業企業的66.3%,固定資產凈值佔全部工業企業的75%。
在電力、石油天然氣、石油加工、冶金、交通運輸和大型成套設備製造業、化工等重要行業中,特別是金融、通信、鐵路、航空等領域,國有經濟都佔有絕對的支配地位。
1994年,國有單位投資中,能源工業投資的比重由20.7%上升到21.8%,郵電通信業投資比重由4%上升到5.3%,…使投資結構繼續改善。
材料2
相當一部分國有企業對市場信息和宏觀調控信號反應比較遲鈍,沒有真正走向市場,走上自負盈虧、自主經營、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道路。
據國家統計局報告,1994年全國鄉及鄉以上39.48萬個工業企業中,共有虧損企業9.02萬個,佔22.8%個。其中國有企業7.24萬個,虧損的2.83萬個,佔39.1%。
據測算,去年企業應收賬款凈額已高達6480億元。
據調查,目前國有企業富餘人員大約佔30%,而離退休人員又占職工總數的20%以上。
材料3
全國1985年經營性國有資產為5457.9億元,1993年是34950億元。8年增長近6倍。
改革以來,全國500家最大國有工業企業,資產占國有工業企業總資產37%,銷售收入佔46%,實現利潤佔63%。
四川德陽市國有工業企業調查證實,1988年至1994年11月,市屬預算內國有工業企業銷售收入從不到7億元增加到近16億元,稅利從8500多萬元增加到1.6億多元,國有資產凈值從6億元增加到14億元,連續7年無虧損。……政府積極為企業服務,幫助企業排憂解難;企業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苦練內功,轉換機制,改善經營管理。這正是德陽市屬國有工業企業連續七年無虧損的最重要原因或主要奧秘所在。
請回答:(1996年文科第29題)
(1)參照材料1,說明公有制和國有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主要表現。(3分)
(2)根據材料2、3,概括說明如何認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有經濟的基本狀況。(4分)
(3)綜合材料1、2、3,說明積極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性。(3分)
【答案要點】 (1)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公有制居於主體地位,國有經濟發揮主導作用。這種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現在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的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家的經濟命脈;國有經濟在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中起著導向作用。(3分)
(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有經濟實力在總體上壯大了,特別是涌現出一批經營好、經濟實力雄厚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它們是國有經濟中的骨幹力量,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某些地區的國有工業企業改革、發展也取得了好的成績,並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同時,國有企業仍然面臨著不少問題和困難,如:企業經營機制不順,企業虧損面大,相互拖欠債務問題突出,企業社會負擔重。對國有經濟基本狀況的認識,應該既要看到成績又要重視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全面地、歷史地進行分析估價。(4分)
(3)國有企業改革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成敗的關鍵。當前國有經濟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只有通過深化改革才能逐步解決。搞好國有企業改革才能不斷鞏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和進一步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因此,積極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既是關系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大經濟問題,也是關系社會主義制度命運的重大政治問題。(3分)
【考點】「我國關於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理論」。
【解析】 材料題的解題思路應遵循以下兩個原則:一是必須分析和綜合概括出材料所反映和說明的基本問題是什麼;二是運用所學的基本原理,結合所提出的問題,把材料中提供的各種具體數據和材料上升到理論高度進行分析和論述。
該題的第1問是要從材料1中指出公有制和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主要表現。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保證國有經濟發揮主導作用,這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根本原則,材料1提供的數字有力地說明了這一點。材料1、2段指出的是國有和集體的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第3段材料直接指出了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的命脈;最後一段材料說明的是國有經濟在優化產業結構中起著導向作用。
第2問是要根據材料2、3說明如何認識改革開放以來國有經濟的基本狀況。這實際上是一個如何正確認識國有經濟的問題。既肯定成績,又看到存在問題,這是正確認識國有經濟的基本思路。
第3問是要綜合材料1、2、3,指出積極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性。回答這一問的思路:一是要指出國有企業改革在整個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位置,即要突出「中心環節」和「成敗的關鍵」這兩點;二是要指出只有深化改革才能解決國有企業目前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三是要指出搞好國有企業對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重大意義。
⑼ 能源危機對我們經濟生活的影響
如果能源缺乏,抄那麼很多汽車需要呆在家裡,人們出行得坐馬車,很多工廠會倒閉,意味著很多人將失業。世界將發生能源爭奪戰,也就是世界大戰發生,意味著你居無定所,日日提心吊膽,吃不好穿不暖。社會會倒退,回到原始社會,意味著你可以過原始人的生活。所以能源缺乏,就沒有經濟的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