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改革及其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的大變革時期 (1)經濟方面:由於鐵器、牛耕推廣,生產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現了封建制的生產方式,形成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出現了獨立經營的手工業者和商人。(2)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征伐自諸侯」,世卿世祿制被軍功製取代,……以分封制、宗法制為主要內容的奴隸社會政治制度為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取代。(3)思想文化方面: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舊的思想觀念受到沖擊,對人的重視在社會上普及開來,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講學開始,個人著書立說成為風氣.適應各種政治派別的需要,出現了各種學派,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4)民族關系方面;「華夷」觀念削弱,華夏族與周邊的少數民族在征伐和生產中逐漸開始了融合。(5)軍事方面:諸侯國在爭霸稱雄的戰爭中,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國強兵,這在客觀上有利於封建因素的成長,促進了新舊體制的更替過程;大國在爭霸戰爭中相互兼並,實現了區域性的局部統一,加快了全國統一的步伐;打破了列國舊的分野,各民族頻繁遷徙和交往,推進了民族融合的進程。
『貳』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發生了什麼變化
政治:
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壞,周天子逐漸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諸侯爭霸,兼並戰爭使得眾多分散的小國逐漸被大國吞並。
春秋時期的改革:主要是針對經濟基礎。
齊國:管仲「相地而衰征」;魯國初稅畝。這些改革實際上都承認了私田的合法性。
戰國時期的改革: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進行的全面改革。
經濟:
私營商業的興起:有強大經濟實力的自由商人。
重農抑商政策:鹽鐵官營。
私營手工業興起:由私人經營,主要用於民間消費,進入市場流通。
家庭手工業:產品多供自己消費和交納賦稅,也有很少一部分進入市場。
官營、私營和家庭三種手工業生產形態並存:官營為主導、民營和家庭為主體。
文化:
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百家」泛指數量多,「爭鳴」指爭論和詰難(jié nàn)、批駁。
文化上更是比較開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諸子百家都是出在這個時期。產生了無數影響後世的哲學家、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
(2)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參考文獻擴展閱讀:
春秋戰國時期的特徵及其反映
①特徵:這一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逐步瓦解和封建社會形成的社會大變革時期。
②反映:政治上,國家處於分裂時期,長期戰爭不斷,出現了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人民厭惡戰爭,渴望統一。整個社會出現統一趨勢。隨著新興地主階級的成長,各國掀起變法運動,逐步確立封建制度。經濟上,隨著鐵農具和牛耕的推行,開墾荒地增多。
奴隸主將新開墾出來的田地變成私產並出租,這些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產生,封建地主私有土地制度確立。農業、手工業發展,商業興盛,在此基礎上出現了新興的封建城市。文化上,社會大變革促進了科學文化的繁榮。科技走在世界前列,文化成果豐富,思想活躍,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叄』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
特點
①經濟發展呈現出飛躍性特點:生產力由青銅器向鐵器的飛躍;
②經濟專形屬態由奴隸制經濟向封建經濟的飛躍。
③經濟全方位發展,因此這是我國古代第一個經濟繁榮時期。
影響
①農業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
②促進了私田的大量開墾
③加速了舊貴族的分化沒落
④農業生產的商品化加快商品經濟的發展
『肆』 春秋戰國時期戰爭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周朝禮崩樂壞,春秋中後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導致在經濟基礎、上層建築領域出現了與周禮要求不相融的局面,具體表現在勢力強大的諸侯開始變王田為私田,變分封制為郡縣制,政權不斷下移,並紛紛制定自己的法律。各自為政,諸侯就開始互相征伐,奪土地,爭地盤。這基本就是目的,影響是在這個時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旺盛期,出現了諸子百家組成了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春秋戰國完後,秦統一了全國建立了第一個封建王朝。奴隸制度的瓦解,封建制度的建立,就是一種社會制度的進步。
『伍』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和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在農業生產上
隨著鐵農具和牛耕的推行,開墾荒地增多。奴隸主將新開墾出來的田地變成私產並出租,這些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產生,封建地主私有土地制度確立。
2、在社會制度上
社會制度開始由奴隸制經濟開始向封建經濟的飛躍,極大地釋放了生產力。
3、在商業上
春秋戰國時期,商業很發達,各地土特產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場上可以買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馬,東方的魚鹽和西方的皮革。城市商業中心的概念也油然而生。
春秋戰國時期,做為中國最後一個青銅器時代,由於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青銅器逐漸退出歷史舞台,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同時也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
中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尤其北方成就更為突出。生產力的飛躍引起了生產關系的革命。春秋戰國時期,井田制(公田)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並最終通過各國變法確立了下來。
一個重大的發展是種種計量方法的採用,諸如保持人口和稅賦的簿冊、莊稼收成的統計,等等。
春秋戰國時期,舊制度、舊統治秩序被破壞,新制度、新統治秩序在確立,新的階級力量在壯大。隱藏在這一過程中並構成這一社會變革的根源則是以鐵器為特徵的生產力的革命。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導致各國的變革運動和封建制度的確立,也導致思想文化的繁榮。
由於社會經濟、政治的變化,帶來了各諸侯國禮制觀念的更新。與統治階級密切相關的禮玉、飾玉也隨之發生變化,飾玉種類增多。
春秋戰國時代的玉器種類主要有:璧、琮、管、珠、佩、琀、串飾、勒、瑗、環、玦、圭、璋、柄形器、戈、帶鉤、鏡架、匕等,多數為禮器,少部分為生活用具。
『陸』 簡述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發展狀況。
春秋戰國時期來處於戰亂時期自,人口銳減,因此這一時期經濟發展主要表現與生產關系和勞動工具的發展革新,
春秋戰國時期,我過開始由奴隸制度向封建制度過渡,原有的一些開明奴隸主開始把土地小量的租種給奴隸私人耕種,並且允許其保留一定的生產所得,極大提高了生產者的勞動積極性,形成了新的社會生產關系,既地主與農民間的僱傭關系,同時出現了土地的私有制度!
而生產力的發展在這一時期主要體現為戰國時期鐵器的出現和作為生產工具,極大的提高了生產者在從事耕種時的生產能力!!
『柒』 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發展史實,高一的,急急急
1、簡介
經濟:
1)鐵器和牛耕普遍使用使生產力有了重大發展;
2)水利工程建設與農業發展的關系越來越密切;
3)商品經濟高度發展,中原市場形成和地域性經濟中心城市的興起成為商品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
一.鐵制農具的使用和牛耕
1.我國鐵器的使用可上溯至西周晚期。春秋時期,鐵農具開始出現。戰國時期,鐵農具使用范圍擴大。鐵器時代的到來,標志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
2.春秋戰國時期,牛耕運用並逐漸推廣,是我國農業技術史上農用運力的一次革命。
注意:
鐵農具(工具)使用和牛耕(動力)運用標志著生產力水平的顯著提高,不僅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推動了社會生產關系的變革。
3.水利事業發展:中原用桔槔汲水(杠桿原理);春秋楚相孫叔敖修芍陂(淮河流域)、戰國秦蜀守李冰修都江堰(長江流域;人物、方案、意義)、戰國水工鄭國在秦修鄭國渠(黃河流域;韓國「疲秦」之計);連通江淮的人工運河邛溝、連通黃淮的人工運河鴻溝、以及西門豹渠等。。
注意:都江堰是集防洪、灌溉、水面漂運等多種功能於一身的綜合性水利工程;鄭國渠等水利工程,使關中成為當時的農業中心;蜀守李冰修都江堰的史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戰國時郡縣制已經出現。
都江堰簡介:都江堰坐落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於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於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和靈岩寺等。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創建時的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三大主體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成。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圍已達40餘縣,灌溉面積達到66.87萬公頃。魚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壩,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引水灌溉。飛沙堰起瀉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作用。寶瓶口控制進水流量,因口的形狀如瓶頸,故稱寶瓶口。內江水經過寶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農田。從玉壘山截斷的山丘部分,稱為「離堆」。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
二.手工業的發展
類 別 概 況
冶鑄業 鑄鐵柔化處理技術,早於歐洲兩千年以上
青銅鑄造工藝 蓮鶴方壺(春秋),金銀錯技術和雕鑄藝術
漆工藝 采有夾佇技術(戰國)
紡織業 戰國麻布纖維相當細密
煮鹽業 山西池鹽、山東海鹽、四川井鹽
釀酒業 春秋戰國能以曲造酒
手工業工藝專著 《考工記》記述齊國官營手工業各工種設計規范和製造工藝
三.商業和城市
1.關系:農業、手工業發展——商業發展——城市興起和繁榮
2.物產:東方魚鹽;西方皮革;北方馬匹;南方象牙
3.中心:經濟政治雙重中心(如《史記》記載齊國臨淄,還有趙國邯鄲、楚國郢等)
4.人物:范蠡—春秋後期,陶朱公 呂不韋—戰國後期,由商入仕
四.從公田到私田
1.概念:
(1)公田:周天子分封的諸侯無所有權的要上交賦稅的土地。
(2)私田:諸侯、卿大夫私自叫人開墾的有所有權不上交賦稅的土地。
2.根源與實質: 春秋以前「私田」即已出現;春秋戰國時期私田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是鐵農具和牛耕推廣(生產力發展);其實質是土地私有制的發展。
3.影響:剝削方式和階級關系變化
(1)封建剝削方式出現:私田主人經營「私田」(一些貴族連「公田」也化為「私田」)時,改變了剝削方式,讓種田人交出大部分產品,保留一部分產品。這實質上是一種封建性質的剝削方式。 注意:
封建剝削方式較奴隸制剝削方式,更能調動生產者積極性,有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所以是歷史的進步。
(2)階級關系的變化:一部分奴隸主貴族轉化為封建地主;原來耕種井田的奴隸轉變為依附農民;一部奴隸和平民以及在權力斗爭中失敗的貴族,自已開荒種地,獲得小塊土地的私有權,成為一家一戶為單位的自耕農。
五.春秋戰國時期的改革和變法
1.原理:生產力發展(鐵器牛耕推廣)促使生產關系變化(新剝削方式和新階級統治)
2.春秋改革:
(1)齊:「相地而衰征」
(2)魯:「初稅畝」 (3)目的:增加國家賦稅收入
(4)實質:逐步承認土地私有
(5)歷史趨勢:井田制的瓦解趨勢和封建生產關系的形成趨勢
3.戰國變法:
(1)變法運動興起的原因和條件:
①根本原因: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經濟基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現與確立)。
②階級基礎:新興地主階級力量日益壯大。(新興地主來源:貴族地主、軍功地主、工商地主;新興地主的主張:政治上建立地主階級政權,經濟上實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③思想基礎——百家爭鳴、法家學說。
④政治基礎——兼並戰爭激烈,諸侯需要改革增強國力。
(2)典型:魏國李悝(戰國前期)、楚國吳起(戰國中期)、秦國商鞅(戰國後期)
(3)影響:新的封建制度終於在各諸侯國確立起來,中國社會開始進入封建社會階段。
『捌』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
鐵農具、牛耕抄、興修水利、農田施襲肥等措施提高了生產力水平,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形成,變革:因此出現了舊貴族分化,有的沒落,有的向新興地主階層轉變。
另外,生產力的發展,使得春秋時期各諸侯國進行稅制改革,逐漸承認了土地私有,形成了中國社會中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玖』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什麼方面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在農業生產上
隨著鐵農具和牛耕的推行,開墾荒地增多。奴隸主將新開墾出來的田地變成私產並出租,這些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產生,封建地主私有土地制度確立。
2、在社會制度上
社會制度開始由奴隸制經濟開始向封建經濟的飛躍,極大的釋放了生產力。
3、在商業上
春秋戰國時期,商業很發達,各地土特產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場上可以買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馬,東方的魚鹽和西方的皮革。城市商業中心的概念也油然而生。
春秋戰國時期,做為中國最後一個青銅器時代,由於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青銅器逐漸退出歷史舞台,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同時也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
中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尤其北方成就更為突出。生產力的飛躍引起了生產關系的革命。春秋戰國時期,井田制(公田)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並最終通過各國變法確立了下來。
一個重大的發展是種種計量方法的採用,諸如保持人口和稅賦的簿冊、莊稼收成的統計,等等。
春秋戰國時期,舊制度、舊統治秩序被破壞,新制度、新統治秩序在確立,新的階級力量在壯大。隱藏在這一過程中並構成這一社會變革的根源則是以鐵器為特徵的生產力的革命。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導致各國的變革運動和封建制度的確立,也導致思想文化的繁榮。
由於社會經濟、政治的變化,帶來了各諸侯國禮制觀念的更新。與統治階級密切相關的禮玉、飾玉也隨之發生變化,飾玉種類增多。
春秋戰國時代的玉器種類主要有:璧、琮、管、珠、佩、琀、串飾、勒、瑗、環、玦、圭、璋、柄形器、戈、帶鉤、鏡架、匕等,多數為禮器,少部分為生活用具。
『拾』 春秋戰國時代經濟
四 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
一、 農業生產發展
1. 工具與水利
⑴.工具鐵器牛耕的出現與推廣 ⑵.耕作制度:壟作法
⑶.水利:重視農業灌溉(戰國時期都江堰)
2. 土地私有制確立
⑴.背景/條件:生產力發展 井田制破壞 周室衰微,貴族把土地視為私產
管仲齊國改革,採取「相地而衰征」 ⑵.過程: 魯國 初稅畝
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確定土地私有 ⑶.影響:適應生產力發展,促進小農經濟形成。 補:土地私有制定義:土地私人所有,可以買賣。 3. 小農經濟
⑴.時間: 春秋戰國
生產力提高 ⑵.條件:
土地私有制確立
以一家一戶為單位 男耕女織
⑶.特點:
自然經濟,自給自足(本質) 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
農民有較高生產積極性,利於精耕細作農業的發展
⑷.影響: 脆弱,不利於農業持續發展 總體水平低
貴族剝削
⑸.脆弱原因: 災荒瘟疫 土地兼並
補:自然經濟:包括小農經濟,手工業等。 滿足自家需要;
小農經濟的性質為自然經濟。
二、 手工業
1. 民營手工業:繼續發展 2. 民間手工業:
⑴.產生:春秋戰國 ⑵.形式:家庭手工業
民營手工業
⑶.特點:用於家庭或民間消費 不受官府壟斷
三、 商業:商業突破官府控制,繁榮發展
補:市依附於城,商品市場出現在城裡
四、 經濟政策
1. 抑制土地兼並:
地主依靠政治經濟特權,大量兼並農民的土地。
歷朝政府採取措施抑制兼並,維護小農經濟,鞏固統治。 2. 重農抑商:
商業與農業爭奪勞動力影響農業生產,危及政權。 內容:農業生產糧食、布帛,是本業; 脫離農業生產的工商業,為末業; 鼓勵農業生產,限制工商業發展; 鹽鐵專賣,限制商人經營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