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環境保護下的經濟發展

環境保護下的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1-03-10 01:53:14

⑴ 簡述環境保護的經濟措施

環境為我們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必需的資源和條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已經作為一個不可迴避的重要問題提上了各國政府的議事日程。保護環境,減輕環境污染,遏制生態惡化趨勢,成為政府社會管理的重要任務。對於我們國家,保護環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解決全國突出的環境問題,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政府面臨的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

一、我國現階段環境保護政策的政策背景

環境問題不是一個單一的社會問題,它是與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緊密相關的。環境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類社會發展尤其是那種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的必然產物。西方國家已經進入了工業化社會,他們已在償還工業化起步階段以來對環境欠下的債務。我國正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在經歷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過渡。我們決不能走西方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而應該提前把環境保護放到一個重要的位置。這既是歷史的教訓,也是我們面臨的必然選擇,在環境危機日益深化的情況下一種被動選擇。因為環境問題已成為危害人們健康,制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1、環境污染問題嚴重

污染問題是人類社會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它也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必然產物。雖然經過多年的治理,我國環境污染加劇的趨勢基本得到控制,但是,環境污染問題依然相當嚴重。據統計,2004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2254.9萬噸,比2000年增長了15%。在全國七大水系中,根據413個水質監測斷面記錄,只有41.6%的斷面滿足國家地表水三類標准,比2000年下降16.1%,長江、珠江的水質較好,海河、黃河、淮河、遼河、松花江的水質較差,各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04年城市空氣質量41.4%達到二級標准,比2000年的63.5%下降22.1%,*酸雨污染問題嚴重。城市雜訊擾民較為普遍,7.3%的城市處於嚴重或中度污染水平。重大污染事故時有發生,我國進入了一個環境污染事故的高發期。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成為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障礙因素。

2、生態惡化趨勢加劇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產和生活中與之發生聯系的自然因素的總和,人類的活動必然對這些因素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目前,我國生態環境破壞的范圍在擴大,程度在加劇,危害在加重。土地退化嚴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67萬平方公里,約占國土面積的38%,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積1萬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積已達262萬平方公里,並且每年還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全國森林面積1749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18.21%,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積列世界第134位,占國土面積32.19%的西北五省(自治區)森林覆蓋率僅為5.86%,亂砍濫伐現象仍屢禁不止。草地退化、沙化和鹼化的面積達1.35億公頃,約占草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並且每年還在以200萬公頃的速度增加。水生態系統失衡,2004年,全國有79個城市缺水,有2340萬人口,1300萬頭大牲畜發生臨時性飲水困難。*生物多樣性銳減,野生動植物豐富區面積不斷減少,亂捕濫獵和亂挖濫采現象屢禁不止。生態環境惡化,嚴重影響和我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國家生態環境安全。

3、入世給我國環境保護帶了新挑戰

我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即通常所謂的入世。入世後,我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還要履行相應的義務。發達國家會要求我們執行與之同樣的高環境標准。[1]因此,WTO的一些綠色條款,有可能對我國商品出口造成影響,限制了國內那些不符合環境標准商品的出口貿易。這就要求國內企業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加大環境保護方面的投入,建立環境管理體系,持續改善環境行為,以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但是,高環境標准又會導致產品成本增加,降低產品競爭力,阻礙其產品順利進入國際市場。因此,如何協調高質量環境保護標准與產品成本之間的關系,成為入世後我國環境保護政策面臨的新挑戰。

4、落實科學發展觀重要舉措

二、我國當前環境保護政策的主要內容與分析

建國後相當一個時期里,我們沒有意識到環境問題的重要性,但是環境問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忽視環境保護,人類社會必將為自身的發展而付出代價。隨著環境問題的凸現,國務院於1973年成立了環保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在全國開始「三廢」治理和環保教育,這是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始。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環境保護政策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它具體包括三大政策八項制度,[2]即「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誰污染,誰治理」,「強化環境管理」這三項政策和「環境影響評價」,「三同時」,「排污收費」,「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申請登記與許可證」,「限期治理」,「集中控制」等八項制度。

1、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政策

環境保護政策是把環境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圍,通過各種方式達到有效率的污染水平。[3]因此,預先採取措施,避免或者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最有效率的辦法。中國環境保護的主要目標就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防止環境污染的產生和蔓延。其主要措施是:把環境保護納入國家和地方的中長期及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對開發建設項目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

2、誰污染,誰治理政策

從環境經濟學的角度看,環境是一種稀缺性資源,又是一種共有資源,為了避免「共有地悲劇」,必須由環境破壞者承擔治理成本。這也是國際上通用的污染者付費原則的體現,即由污染者承擔其污染的責任和費用。其主要措施有:對超過排放標准向大氣、水體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事業單位徵收超標排污費,專門用於防治污染;對嚴重污染的企事業單位實行限期治理;結合企業技術改造防治工業污染。

3、強化環境管理政策

由於交易成本的存在,外部性無法通過私人市場進行協調而得以解決。[4]解決外部性問題需要依靠政府的作用。污染是一種典型的外部行為,因此,政府必須介入環境保護中來,擔當管制者和監督者的角色,與企業一起進行環境治理。強化環境管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強化政府和企業的環境治理責任,控制和減少因管理不善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破壞。其主要措施有:逐步建立和完善環境保護法規與標准體系,建立健全各級政府的環境保護機構及國家和地方監測網路;實行地方各級政府環境目標責任制;對重要城市實行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

三、政策科學視角下的 我國環境保護政策分析

我國的環境保護政策不是一項具體的政策,而是形成的一個完善的政策體系。下面筆者將從政策科學的角度對現階段我國環境保護政策做出具體分析。

1、在政策目標取向上,重視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政策目標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結果或完成的任務。政策的目標取向決定了在制定政策方案過程中的價值抉擇。環境保護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個具體要求,也是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我國的環境保護政策不僅考慮環境保護目標的需要,同時也注重環境對經濟系統可能造成的負擔。一般來說,我國環境政策的總體戰略是「環境與經濟協調型」的,而不是「環境優先型」的。這一特徵與我國環境政策的政策背景相一致,我國正處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人們生活水平不高的國情下,追求「環境優先」的政策取向是不現實的。

2、在政策主體上,政府是政策的制定主體和執行主體。政策主體是指那些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的個人或組織。由於各國的社會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狀況、文化傳統等方面的不同,各國的政策制定主體也有所差異。我國在以政府為本位的現實狀況下,政府是社會公共事務的治理主體。我國政府擔當著環境治理的重任,一些社會團體和企業雖然也參與環境保護事業,但由於環境保護政策已把權力基本上都授予政府,他們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缺乏多元參與的治理體系,是我國環境保護政策執行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因為政府理性是有限的,政府在制定和執行環境保護政策方面都有局限性,會面臨決策失誤和執行不力的困境。正是這些局限性為社會團體和個人參與環境保護事業提供了空間。

3、在政策作用點上,注重同時從根源上預防和從後果上治理。我國「防治結合,預防為主」的政策表明環境保護政策既要處理已經出現的後果,更要採取措施預防新的環境問題。預防新的污染源出現,可以把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控制在最低限度。而對環境污染的治理則是一種補救式措施。所以,在具體的環境保護工作中要堅持把預防與治理二者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環境保護政策的作用,追求理想的政策效果。

4、在政策的實施機制上,管制性手段和誘導性手段相結合。管制性手段是政府直接利用政策干預環境保護,而誘導性手段是政府藉助市場機制誘使企業因符合自身利益而保護環境。目前,管制性手段仍在我國佔主導地位,價格、稅收等一些起到誘導性作用的經濟手段使用得較少。而管制性手段因政府部門和官員的自利行為會呈現「軟化」現象,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所以,從長遠來看,運用經濟手段推進污染治理市場化進程是一種必然趨勢。

四、我國環境保護政策實施中的問題與政策建議

我國的各項環境保護政策在實際工作中得以落實,取得了巨大成績。目前,我國環境污染已基本得到控制,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也得到一定遏制。這與各項政策的作用是分不開的,這些政策成為國家環境保護部門進行監督管理的有效工具。以2004年為例,據國家環保總局統計,全年共實施環境行政處罰案件數80079件,確定交納排污費單位73.3萬個,共徵收排污費94.2億元,當年辦理環境設立項目323264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執行率99.3%,「三同時」制度實際執行項目78907個,合格項目76038個,執行合格率95.7%,當年完成限期治理項目數22649項,關停並轉企業13338個。*進入2005年以來,又先後有圓明園湖底防滲工程、河南冶金研究所焦作東方金鋁公司電解鋁技術改造項目等一批項目因不符合環境影響評價法被叫停,並責令限期整改。近期,因松花江污染事故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引咎辭職,掀起了新的「環保風暴」。

由上可以看出,我國的環境保護政策的執行力度是較大的。其中,這與黨和政府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以及社會各界環保意識的提高密切相關。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現行政策在執行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如何認識這些問題,並對政策做出相應調整,是環境保護政策作用得以發揮的關鍵。

首先,有些政策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已經不能解決現實問題。任何公共政策都是在一定社會環境中生成和發生作用的。如果政策的環境變化,政策也要隨之改變。我國正在經歷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而這個轉變就是我國公共政策的客觀政策環境,所有的公共政策都要與這一轉變相適應,環境保護也是如此。我國從開始實行環境保護以來,制定了大量相關的法律和法規,它們為我國的環境保護提供了客觀法理依據,在我國的環境保護事業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基本建立,社會經濟的運行方式發生了很大轉變,原有的環境保護政策已經不能適應環境保護工作的需要。如「三同時」制度原本是從源頭上解決污染問題的重要措施。但這些管制性措施帶有明顯的計劃經濟色彩,隨著企業經營機制的轉變,硬的預算約束機制使企業投資於治理污染設施缺乏利益上的激勵,加上政府企業信息不對稱的影響,企業會採取機會主義行為,著眼於短期效益最大化,而盡可能減少環境方面的投資,從而使「三同時」制度逐步失去應有的效力。

其次,有些政策未能充分體現價值規律的要求,在執行過程中偏離了原有的目的。如排污收費標准應根據污染物的治理費用和社會損失費用確定,至少不能低於污染治理成本。但目前的排污收費標准偏低,僅為治理設施運轉成本的50%左右,某些項目甚至不到污染治理成本的10%,致使許多企業寧願交納排污費而不願進行治理。

最後,政府在環境保護中的角色定位不合理,弱化了其他治理主體的責任。在我國目前的環境保護工作中,政府仍承擔著主要治理者的角色。據統計,70%以上的環境保護投資是政府或公共投入,而一些西方市場經濟國家近60%的污染物消減和控制投資是由私人部門直接支付的。單一的投資主體造成我國環境治理經費嚴重不足,環境保護政策資源不足,影響了環境保護政策的落實。

可持續發展戰略」已為國際社會廣泛接受、認同。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於1987年發表的《我們共同的未來》中對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從社會觀角度,可持續發展主張公平分配,包括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資源的公平分配,當代人和後代人資源的公平分配;從經濟觀角度,可持續發展主張在保護地球上自然系統的基礎上經濟持續增長;從自然觀角度,可持續發展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可持續發展主要包括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是相互影響的綜合體。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是對傳統發展模式的挑戰,它謀求建立新的發展模式和消費模式,這意味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進程要從現在運行的傳統模式轉變到一個新的模式,它涉及方方面面,各行各業,並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

可持續發展是中國徹底擺脫貧窮、人口、資源和環境困難的唯一選擇。在1992年世界環發大會以後,國務院組織編制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 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提出了人口、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相互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對策和行動方案,並已經開始了具體的行動,這表現出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決心。

⑵ 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專建設列入了經濟社屬會發展的戰略布局,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體現了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有利於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本文主要針對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的關系展開論述,並簡要分析了解決環境污染的一些措施。
先行起步的發達國家為了發展經濟,將其成本嫁禍於生態環境,隨著環境污染程度日趨嚴重,其邊際負效用也在不斷增加,使得人類正常的生產活動受到嚴重干擾。難道經濟發展一定要以生態環境的嚴重污染為代價嗎?
哲學上說,存在即合理。這句話表示一個因果關系,即此時的結果昭示著之前的因;這里的「合理」指的是符合自然的根本規律。所以,即使有「生態環境的污染與經濟發展時常綁定在一起」這個「存在」,但事實上這並不存在合理性。
環境污染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在某種程度上,人們必須承認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是存在矛盾的,經濟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而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也要求人們必須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發展經濟。否則,在歷史的長河中,在可持續發展被破滅的情況下,人類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⑶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哪個更重要

但是從長期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並不一定是矛盾的。環境的改善可能有助於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的發展則能為環境保護提供資金和技術。 當前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人口之間的矛盾被認為是普遍存在的,但人們又注意到世界經濟發展中一些奇特的現象:從宏觀上看,在某些國家和地區,既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又保持了低通貨膨脹率和低失業率;既能在相對長的時間內實現經濟的持續繁榮,又能避免經濟危機的發生,而這一切都是傳統的經濟學理論所難以解釋的。從微觀上看,不少經濟增長來源於新的「思想」或新的「配方」的發現,以及事物由低價值組合向高價值組合的轉型。這表明是思想技術在推動某種新的經濟增長,而這種新的經濟增長依賴的主要不是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而是智力、資訊、管理等軟資源。因此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非常小。

⑷ 經濟發展對環境保護的好處是什麼

經濟發展對環境保護好處:
總述:市場經濟是發達的商品經濟,是一種開放經濟,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價值規律必然要發揮對社會各個方面作用。環境保護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國家對環境保護越來越重視,而要做好環境保護的具體工作,就必須遵循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那就是要充分利用價值規律,要發揮競爭規律的作用,要支持資源的優化配置。
具體好處:
1、環保設拖的投資,是基建總投資的一部分。根據目前企業的生產情況,環保工程投資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三廢處理設施、除塵設施、污水處理設施、雜訊防止設施;綠化;放射性保護;環境監測設施;復墾造田等。環境保護和治理的資金來源還直接與企業的管理和經濟效益有關。

2、有利於資源的優化配置。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的配置靠市場機制來進行。環境是一種資源,是有價值的,最大限度利用資源是企業追求的目標,通過市場機制對環境資源的優化和調節,提高了環境資源的利用率,從而可以降低成本,節約資源,減少排污。
3、有利於實現清潔生產。企業為獲得單位產品資本最小化、利潤最大化,減少污染處理費用,降低成本,提高市場的佔有份額,必然要加強技術革新,提高產品檔次,使清潔生產、清潔工藝成為可能。
4、有利於調整產業結構。我國現階段的污染是結構性的污染,主要是產業結構不合理造成的,傳統的產業生產率不高,能耗、物耗高,污染嚴重,經濟的增長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而進入市場後,高能耗、高物耗的產業必然被低能耗、低污染的產業所替代。
5、有利於提高環境管理水平。市場經濟講究公正、公平。計劃經濟模式下的環境管理方式必然要被取代。傳統的環境管理模式是環保部門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市場條件下, 環境管理勢必注重項目開發及投入,方案設計、論證與認可,完全按照市場來運作。

⑸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歸根到底是人與自然的關系。

解決環境問題,其本質就是一個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問題。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與自然從遠古天然和諧,到近代工業革命時期的征服與對抗,到當代的自覺調整。

努力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一矛盾運動和對立統一規律的客觀反映。

有些同志認為環保與經濟發展是對立的,認為要保護環境必然要犧牲經濟的發展。

這些年的實踐證明,正確處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進的,可以達到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美國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狀況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可資借鑒的範例。

(5)環境保護下的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環境保護一般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

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

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

十八屆五中全會會議提出: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

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

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鐵路、公路干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

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

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置和建設等對環境的破壞、污染和影響。

⑹ 論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論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從科學發展觀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依存、相輔相成,是客觀經濟規律和生態平衡的辯證統一。科學發展觀堅持的就是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魚和熊掌不得兼得」。

如果以污染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無異於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經濟發展依賴環境為基礎。環境問題產生於經濟發展中,也必然在經濟發展中得到解決。

(6)環境保護下的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經濟發展經濟發展相對於經濟增長而言,是發展經濟學核心概念。經濟發展指包括質量與數量在內的經濟高質量發展,而不僅是數量的增長。

隨著生產社會化、知識功能化與社會經濟化,經濟結構已經復雜化,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在內涵和外延兩方面逐步趨同,GDP增長已經不能真實反映經濟增長,即使經濟增長也離不開經濟發展,當今時代經濟增長只有抽象的意義;

用GDP來計算經濟增長、衡量經濟發展已經落後於時代的要求。經濟發展是價值的發展不是金錢的增長,是效益的發展不是效率的增長,是全面的發展不是片面的增長,是辨證的發展不是線性的增長。

「經濟發展」概念把發展經濟學和增長經濟學區別開來,把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統一起來,把經濟學定位為發展經濟學,使發展經濟學成為一門科學。

⑺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作文

進入二十世紀,人類進入一個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通過對資源專的過度利用,促進屬經濟的飛速發展,同時也造成了諸多的環境問題。如大對資源的過度開采,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污染問題,可以說人類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保護環境成為人類發展的重要問題。 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環境,這二者能否兼顧?
可以說,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人類生存環境的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至少在短期存在著矛盾。人類必須對如何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分配資源的問題作出取捨: 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資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會減少另一方面資源的投入。對資金短缺的發展中國家, 這一矛盾尤其尖銳。
但是從長期看,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並不一定是矛盾的。 環境的改善可能有助於經濟的發展, 而經濟的發展則能為環境保護提供資金和技術。 從客觀上來分析,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是彼此依託,互相推動的。一 方面 21 世紀所提倡的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將環境作為經濟成本的一個部分,因而環境保護成為了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途徑。
經濟發展

⑻ 如何看待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

全球3%的水資源支持了80億人口,而且分布不均勻。未來,水資源匱乏的問題將愈來愈嚴重。面對水——我們中國領導人曾經說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然而,沒有幾代「煙」的功夫,隨著國民經濟的飛躍式發展,水污染的嚴重性也隨之達到了人民未成預料的地步;環境問題彰顯出對未來生存——子孫後代的環境被我們這一代人所掠奪式的破壞,我們將要面臨的、已經面臨的思考;很快,中國領導人曾經所講的話,也神話般地破滅了,後人將抨擊指罪。
2010年,我們所看到的,不下雨就乾旱,一下雨就水災;我們縮手無策,干與天公試比高?誰能!我們正在接受老天的懲罰。大自然10000年形成的水系,被人們50年就破壞了,後患無窮。
人們奢侈的生活,昆明湖、太湖藍藻的爆發,印證了「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富人的罪過、貧民的遭殃,錢堆起來了,......大家都喝礦泉水。我們小時候喝河水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環境保護,污水治理,人類為錢所破壞的,還是要花錢去把它解決好。「不能說環保就是多花錢、通過增加成本保持可持續性,還要用創新的力量,保證企業賺錢,同時減少資源的損耗,為市場和消費者帶來更大利益。」
「淡水資源的缺乏、人口的增長,以及對更多更清潔水的消費需求的增大,都促進了凈化技術的持續發展,」這種技術需求逐步增大,同時我們也看到它在海水淡化方面的增長潛力可以讓乾旱貧瘠而又沿海的地區獲得可持續發展。污水處理專業,大有前途。
尤其是化工領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0」排放,地下的、地面的、空中的,問題都要解決。小夥子要學習,努力吧,為社會做貢獻吧!人們期待著你們。
我的環境保護建議: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有效利用能源、減少環境污染、降低安全生產事故頻次,防止突發環境事件,確保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制定並執行環保政策和措施,致在保護環境的同時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已經成為我國民生工程的關注點。
中國化工業價值鏈的發展,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具有顯赫的地位,但是,環境污染問題,在化工領域尤其是中小化工企業存在的問題,是不可懈怠和輕視的;改善化工安全生產和化學品安全管理體系,增強企業安全防患意識,提升環保部門的環境管理水平,從而更好地採取治理和應對突發環境事故,是當前急不可待的任務。
我們能夠借鑒國際最佳實踐和企業成功經驗,從而進一步推動中國的可持續發展。
提升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環保意識和能力,是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各地區區域性經濟發展中,已經注意到了本位主義和犧牲環境為代價所帶來的最終惡果,國家環保總局(現環保部)、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開展的清潔生產運動、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示範項目,以促進中小型企業的認知和意識,足有收效。
安全地生產、清潔地生產,企業的獲益包括:提高安全生產、環保能力,降低事故、員工受傷和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以及改善與加強當地社區、工業、價值鏈、買方市場的綜合效益,相關經驗將作為成功案例,為中國企業的環保工作,提供寶貴經驗。
國際勞工組織估計,1.6億人在受到包括環境問題在內的各種影響,每年約有230萬男子和婦女與工作有關,包括近36萬死亡事故,估計有195萬宗與工作有關的疾病的疾病死亡。對於生病的工人的保護,疾病和損傷引起的就業 -不僅是勞工權利,而且是一項基本人權。
對於中國,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而不危及後代人的利益,政府,地方政府和業界應制定和實施更加嚴厲的安全生產、清潔生產、高效利用自然資源等法規和政策,以減少對中國本土、人類環境的污染。
我建議,國家對環境保護問題,包括環境污染的防治與控制、自然生態保護、核安全監管、環境安全保護等,政策應當先行。對於以省級主要領導執行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也應當充分利用經濟杠桿策略,過去比較注重經濟份額的考量,以「政績」應迅速轉為對國家法規和政策執行力的考量,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過程。

⑼ 環境保護對經濟好處

在傳統的城市發展主要是以工業化為主,而工廠在生產過程中會排放大量的「廢氣」、「廢水」和「廢氣」,從而造成環境污染嚴重。在現代化社會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也是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要想社會經濟得到可持續發展,就需要對生態環境加以保護,加大生態文明的建設力度,從而實現環境、人、社會的和諧發展。
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也就是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為人們提供一個良好而又舒適的生活環境。如果我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沒有注重環境保護,或者忽視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那麼就會導致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不協調發展,也就導致經濟發展愈加緩慢,滿足不了人們的高要求。所以要想我國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就需要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堅持科學發展觀,不斷探索與創新,謀求一條新的道路,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閱讀全文

與環境保護下的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