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我國經濟發展的總結與

我國經濟發展的總結與

發布時間:2021-03-10 03:03:16

1. 我國經濟發展新格局的背景和有利條件及優勢是怎樣的

我國經濟發展的新格局應該由人口數量型轉變為人口質量行經濟區發展有勞動專力導向型轉變為技術導向型屬人才導向型去發展,才能使我們的發展更具備長久的競爭力發展目前的有利條件,主要在於中國非常完善的製造業的基礎。

2.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創新,是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抓手,有利於新常態下增長動力的轉換,也有助於應對技術脫鉤風險;開放,是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支撐,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在要求,也是後發趕超走向繁榮的必由之路;分配,是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內容,既可釋放消費潛力,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又可努力避免收入差距過大帶來的民粹主義思潮和社會不穩;法治,是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訴求,是「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制度保障,是國家治理成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亦是把我國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的題中之義。

一、「踢掉梯子」後的創新發展

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1841)曾提出著名的「梯子理論」,即把貿易保護形象地比作登高用的「梯子」,以此來分析先發國家主要是英國貿易政策的轉變。他指出:「這本來是一個極尋常的巧妙手法,一個人當他已攀上了高峰以後,就會把他逐漸攀高時所使用的那個梯子一腳踢開,免得別人跟著他上來。」如果將「梯子理論」用於理解當前中美之間的經貿沖突與技術脫鉤背後的動因,也非常貼切——已經攀上高峰的美國要「踢掉梯子」。

「十四五」時期的創新發展或許面臨的就是美國(將要)「踢掉梯子」後的挑戰,中國需要更多依靠自己的力量。盡管這些年我國創新發展取得顯著進步,但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創新發展還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短板,面臨著諸多問題:(1)中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企業對基礎研究重視不夠,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底層基礎技術、基礎工藝能力不足。(2)核心技術被卡脖子。工業母機、高端晶元、基礎軟硬體、開發平台、基本演算法、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等瓶頸仍然突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這在本輪中美貿易戰中體現得最為明顯。(3)中國技術研發聚焦產業發展瓶頸和需求不夠,以全球視野謀劃科技開放合作還不夠,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強。(4)中國科技管理體制還不能完全適應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需要,科技體制改革許多重大決策落實還沒有形成合力,科技創新政策與經濟、產業政策的統籌銜接還不夠,全社會鼓勵創新、包容創新的機制和環境有待優化。

基於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十四五」期間中國全面推進創新發展的政策重點應包括以下五方面相互關聯的內容。

3. 急求一篇《發展中的我國經濟》心得體會300字左右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焦點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在:
一是外需和內需結構上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失衡。我國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外需,加大了我國經濟增長的不穩定性、風險性,使我國的經濟增長和國際經濟增長的周期、各級市場的波動聯系過於緊密。我國這些年來的經濟增長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過高,我們要認真總結,找准發展方式,改變經濟結構,要更加註重擴大內需,逐漸減弱對於國際市場的依賴度,從而控制國際市場可能存在的風險。在國內需求裡面,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結構關系嚴重失衡,投資需求增長過快,消費需求嚴重不足。投資客觀上發展很快,但也不能過快,不能長期嚴重超出國民經濟協調發展能夠承受的程度。經濟增長速度長期過高,過多依靠投資需求拉動,消費需求增長相對遲緩,對經濟增長貢獻不大,這使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結構各個方面產生了一系列深層次的矛盾。
二是城市化發展水平低於經濟發展水平。我國有1.8億的農民工,他們中的大部分進入城市離開家鄉戶口所在地都有半年、一年甚至更長,這些人說是進入了城市,但他們的實際生活遠遠沒有城市化,比如他們的社會保障問題、子女上學問題等。真正意義上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的發展,不是把農村的路修成水泥馬路,把農民的房子拆了蓋成水泥房,而應該是農村還是過去的田野、山林,但那裡生活的人是市民了,他們的生活方式、生活保障、教育就業、發展機會是城市的。所以我認為中國三農問題到了城鄉統籌的新階段,是互動而不是相互分離。
三是國民收入分配的結構存在問題。既破壞了公平也影響了效率。國民經濟收入分配的結構分兩個層面:宏觀結構和微觀結構。從宏觀結構上看,國民經濟中有三個主體:政府、企業、老百姓,政府的收入是稅收,企業的收入是企業經營的gdp生產增長,老百姓是掙工資。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不論哪個層面的,其中必定會有三個數據:一是財政收入增長情況;二是gdp增長情況;三是居民收入增長情況。這三者增速最慢的是居民收入,長期這樣下來,一塊蛋糕生產出來,政府越分越多,居民越分越少。
通過學習我認為應對當前的經濟形勢,我們應該從以下方面入手,切實提高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應對危機的處理能力。
一是堅持積極財政政策,調整和完善政策結構。積極的財政政策要與調整經濟結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增加就業崗位、改善人民生活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發揮組合效應。在手段上要發揮稅收政策、收入分配政策、財政貼息等效用,而不僅限於發行國債。
二是消除消費領域中體制障礙。擴大內需重點不但要放在投資增長上,也要考慮對消費的支持。必須改變以往不合理慣例,加大市場開放力度,完善工資制度,使居民收入水平與gdp增長相符合。
三是確保出口退稅足額到位。雖然在表面上看出口退稅增加了當期財政壓力,但是不能僅僅因為該項支出最易於壓縮就迴避矛盾,惡意拖欠這部分本應屬於企業的資金,損害政府信譽,抑制經濟長遠期發展動力。同時,有關部門也必須增強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率,適應加入wto的新形勢,提高進出口通關率,改善對外貿易的發展條件。
四是把握好支持經濟增長與防範金融風險關系。貨幣政策和金融安全涉及金融體制改革,其總的趨勢是逐步獨立化,否則可能造成貨幣政策執行和金融監管目標多元化,職能受到干涉。要解決增加貸款和資金集中的問題,可以適當調高貨幣供應量目標,運用再貸款對城市商業銀行等進行支持,提高國有商業銀行閑置資金運用效率。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業務收縮趨勢已確定,金融風險較大,把調整目標放在其他金融機構會進一步提高金融體系的總體效率。可以嘗試從邊路突破,鼓勵發展股份制銀行和其他中小金融機構,甚至外資金融機構,以帶動國有商業銀行改革。

4.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取得的重大成就

1、增長速度領先全球主要經濟體

「十二五」前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8.0%,GDP總量增長到63萬億元。總體上看,國際金融危機後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雖然從2001年~2007年的年均10.8%,下降到2008年~2014年的年均8.8%。

速度看起來比以前有所放緩,但這是在很高基數上實現的增長,而且是質量效益穩步提高的增長。同時,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較,我國仍然處於絕對領跑者地位。

2、經濟結構逐步優化升級

「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的要素投入結構、需求結構、供給結構持續優化,逐步向中高端水平邁進。

從要素結構看,由以前主要依靠勞動力數量和資本存量增長來驅動經濟增長,轉變為在勞動力數量減少的前提下,主要依靠科學技術和人力資本增長來驅動經濟增長,2014年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了53.1%。

3、綜合國力穩居全球第一陣營

「十二五」以來,我國綜合國力大跨步增強,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影響力持續提高。從經濟實力看,2014年我國GDP總量為10.4萬億美元,佔全球比例為13.4%,牢牢占據世界第二位。

從產業競爭力看,2014年我國製造業產值佔全球製造業產值份額上升至25%,自2010年起穩居世界第一製造大國之位;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品中,220種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4、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高

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得到提高,農田有效灌溉面積佔比超過52%,主要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農村土地流轉率提高到30%,家庭經營、集體經營、企業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共同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5、工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製造業是國家間經濟角力和競爭的主戰場,彰顯著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近年來,我們一手抓淘汰落後,積極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一手抓轉型升級,改善品質質量,取得了良好成效。以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為特徵的智能製造開始興起,成為製造業的新生力量。

一批擁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術的企業脫穎而出,帶動了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零部件水平提高,拉動了產業整體素質提升。

5. 我國經濟發展的特點

第三產業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顯著增加,創新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顯著增大,消費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有顯著增強,經濟結構得到優化,包容性、普惠式增長,農村城市協調發展,經濟規模不斷擴大。

6. 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的主線

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的中主線是提高社會生產力。造福於全人類改革創新。

7.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主要面臨哪些困難和問題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們要求的是更高水平的社會的全面發展,此回時,集權體制這個落後經濟答基礎的產物就不可避免的成為了社會進步的障礙。首先在經濟領域,中國政治與經濟雙重集中的體製造成了嚴重的社會財富分配不公,經濟發展在消除了絕對貧困的同時卻加深了相對貧困,造成了生產相對過剩,經濟難以持續發展。貧富懸殊還造成了「低收入,低價格,低質量」的三低惡性循環,社會製造了大量的價廉質劣的產品,造成人力物力環境資源的巨大浪費。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力的雙重集中形成了公司化的政府和部門化的公司,前者以各種稅費的方式直接佔有社會財富,後者以壟斷性經營的方式間接地佔有社會財富,在權力保護下,它們總是趨向於超額攫取社會財富,社會在這兩種力量的壓榨下產生了「勤勞而不富裕」的疲憊感,抑制了社會通過勞動創造財富的活力。不僅如此,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力的集中使集權體制的力量更為強大,更容易扭曲市場機制,對市場公平的破壞更加厲害。當通過對權力的投機就可以獲得巨大的財富時,通過創新創造財富也就變得無關緊要了,而通過各種惡劣手段迅速撈取財富也就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

8. 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是什麼

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如下:

1、中國經濟發展韌性好,調整適應能力強

經濟發展韌性好,是指經濟發展的調整適應能力強,並有較強的抵禦風險能力,遇到困難和風險時能夠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推動經濟較快地恢復正常狀態。

2、中國經濟發展潛力足,有平穩增長的廣闊空間

中國經濟發展潛力足,是因為支撐經濟平穩、可持續發展所需的各項條件是充分有力的,經濟高質量發展還有廣闊的提升空間。

一是市場資源空間廣闊。經過了新中國70年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的洗禮,我國形成了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龐大市場空間:近14億人口、9億勞動力、8億網民、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技能的人才資源、1億多個市場主體,這些動輒數以億計的市場資源和空間,就是參與全球經濟競爭的重要競爭優勢。

二是內需潛力持續旺盛。消費方面,按世界銀行劃分標准,我國有4億多人處於中等收入階段,隨著消費環境的改善和優質供給的跟進,消費需求增長的潛力,特別是居民消費還有很大增長空間。

三是新的活力更加充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推進,極大地激發了全社會的創業創新活力。

3、中國經濟發展迴旋餘地大,具有戰略縱深

中國經濟迴旋餘地大,主要表現是經濟發展的梯度差異明顯,經濟發展的進退空間巨大。

一是發展空間大,我國幅員遼闊,國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地區發展梯度明顯。隨著一系列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深入推進,將不斷拓展發展空間,進一步釋放發展潛力,加快培育新的區域增長極。

二是產業門類齊全,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工業領域的持續努力,為改革開放後我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攻堅克難,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工業大國、製造業大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220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且產業鏈條非常完備。

三是宏觀調控餘地大,市場經濟需要適時適度逆周期調節和相機抉擇,我國政府宏觀調控「工具箱」里尚有較多政策儲備,可供選擇的工具較多。既能夠打「組合拳」,也可定向施策。

(8)我國經濟發展的總結與擴展閱讀:

新形勢下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思路

為了順應時代潮流和適應經濟發展面臨的新環境,中國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創造性地規劃了未來中國的發展道路和增長方式。

新的發展理念為解決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塑造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提供了新的思路。結合中國經濟發展內外環境與因素的新變化,新形勢下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還需重點把握以下五個方面。

一、准確把握經濟發展階段

經過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後,從大的歷史階段看,中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從當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看,中國已經進入中等偏上的發展階段。相比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面臨的國內國際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一方面,經濟發展方式正從注重規模和速度的粗放型增長向注重質量和效率的集約型增長轉型,經濟結構正從以增量擴能為主轉向化解過剩存量、提質增量並重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依託能源資源和勞動的傳統增長點向以創新為支撐的新的增長點轉變;

另一方面,發達經濟體對中國經濟崛起的防範力度不斷加大,在出口、技術轉讓、規則等方面對中國嚴加限制。因此,要准確分析判斷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提前布局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盡早規避「中等收入陷阱」。

二、培育技術競爭新優勢

在傳統技術領域,先進技術主要集中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在新興技術領域,發達國家同樣擁有技術開發與創新的優勢。要為經濟崛起提供持續的技術支持,必須打破這種技術分配格局,跨越「技術鴻溝」,並在部分領域占據優勢地位。

為此,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加快技術的研發與運用進程:

一是加大對基礎性研究的支持,鼓勵普遍性的技術改進,為全社會的科技創新夯實牢固基礎;

二是為科研項目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在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礎上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科技創新活動;

三是高度重視高精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健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和保護機制,激發科技人才的持久創新動力;

四是推動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技術研發合作,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促進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五是推動在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領域的技術開發,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創造相對於發達國家的優勢地位。此外,還要創造機遇和條件繼續加強同歐美等發達國家之間的高新技術合作。

三、系統推進深化結構改革

在結構性因素持續壓制需求的情況下,僅靠短期政策刺激不僅難以持續維持較高經濟增速,而且還可能導致更為嚴重的經濟問題。因此,解決經濟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深化結構改革。

在人口結構上,不斷提高高素質人口的比例,加快人力資本積累。這包括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高精尖人才的培養,促進更多人口更高質量的就業;推動勞動力市場改革,在提高勞動力市場彈性和加強社會保障之間尋找更好的平衡;持續增加研發投入,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原則下促進知識擴散和技術轉移,將創新作為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動力。

在需求結構上,一方面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另一方面逐步實現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在產業結構上,一方面逐步實現更多依靠服務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帶動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促進經濟的轉型升級。

四、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

為了破除不合時宜的舊體制機制的束縛,創造新的經濟增長活力和動力,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斷完善市場機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具體來說,它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反對壟斷,促進競爭。逐步打破部門分工的傳統格局,反對行業壟斷,促進各行業的自由競爭。

二是放鬆管制。在加強監管的基礎上放鬆管制,不斷完善現有宏觀經濟治理規則的設計,促進全社會要素的自由流動。

三是擴大開放。在加強宏觀審慎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推動開放不斷向廣度拓展和深度延伸。

五、深度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為了給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國必須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並在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理念上,中國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基本理念,彰顯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得到了很多國家和地區的認同。

在行動上,中國需要重點做好以下三點:

一是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依託,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根據需要促進產能「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雙向流動;

二是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合作和政策協調,推動建立反映新興經濟體發展利益的國際規則;

三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積極應對發達經濟體追求自身利益優先的政策調整,引領經濟全球化朝著符合時代潮流的方向繼續前行。

9. 經濟新常態對我國經濟發展將帶來怎樣的影響

新常態定位我國經濟發展大邏輯

經過改革開放35年的飛速前進,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雖然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和戰略機遇期沒有改變,但確實進入了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的新常態。再追求高速度、依賴強刺激,顯然不合時宜,還會耽誤未來發展機遇。

「必須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准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
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九個方面進行了深度解析,得出
了「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明確判斷。

經濟新常態的具體特徵是什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權威闡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認識到新常態,就不會因為當前經濟增速回落、風險抬頭、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而驚慌失措乃至喪失信心,從而能夠積極調整心態、採取措施,逐步適應新常態。然而,僅僅適應新常態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引領新常態。

「中央對經濟工作的領導,突出戰略性。新常態是個動態過程,我們不僅要認識、適應,而且最終要引領。也就是說,要在注意解決當前突出問題的同時,更加註重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夯實中長期發展基礎、增添未來發展新動力。」王軍認為。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內生動力不足、下行壓力較大等突出問題。在採取措施穩增長、保持必要增速的同時,要更加註重挖掘新的潛力,增添新的動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積極發現培育新增長點。我國存在大量新的增長點,潛力巨大。發現和培育新的增長點,一是市場要活,二是創新要實,三是政策要寬。

細心的人們會發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分析闡述經濟發展新常態後提出八個「更加註重」中,有三個更加註重與創新驅動有關,分別是:更加註重加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更加註重加強教育和提升人力資本素質,更加註重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

在勞動力成本低廉優勢逐步消失、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強化的大背景下,唯有創新驅動能為中國這樣的大國發展,提供新的源源不斷動力。

放眼環球,美國正在積極推動再工業化,歐洲正在大力推進「工業4.0」,全球新一輪產業革命浪潮風起雲涌。中國如果再走過去發展的老路,不僅無法走出產能嚴重過剩的制約,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非但不會縮小,反而會擴大。
「新常態,意味著我們要與舊有發展模式告別,要求我們要加快打造新的驅動力量。以創新驅動推動結構調整,才能引領新常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閱讀全文

與我國經濟發展的總結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