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農業經濟形勢的發展對於農業的工作的重點,發展策略是怎樣的
今年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堅定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目標不動搖,努力克服國際金融危機和歷史罕見的嚴重旱情等不利影響,夏季糧油再奪豐收,畜牧、水產穩定發展,菜籃子產品供應充足,農業農村經濟總體保持穩定發展勢頭,為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是夏糧首獲「六連增」,夏油再創歷史新高。據國家統計局公布,今年夏糧總產量達到2467億斤,比上年增產52億斤,增長2.2%,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連續六年增產。今年夏糧生產呈現面積繼續恢復、單產持平略增、優質率持續提高、主產區貢獻突出等四個特點,夏糧面積比去年增加約836萬畝,平均畝產比歷史最高的去年增0.2公斤,夏收小麥優質率達67.9%,提高4.7個百分點。夏收油菜籽面積達到1.02億畝,增加937萬畝,預計總產量1290萬噸,增加135萬噸,增長11.7%,創歷史新高。今年早稻豐收已成定局,預計全國早稻面積8800多萬畝,比上年增加300萬畝左右;畝產比上年增加5公斤左右,創歷史最高水平;預計總產量660億斤左右,有望創近八年最高水平。截至7月26日,全國早稻已收獲7912萬畝,占應收面積的89%。此外,天然橡膠總產20.5萬噸,同比增長近80%;水果、蔬菜、茶葉、花卉等園藝產品生產繼續保持穩定發展。
二是畜牧業生產總體向好。今年以來,各地農業部門緊緊圍繞「穩生產、調結構、保安全」的方針,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甲型H1N1流感疫情,調控生豬,振興奶業,狠抓質量安全監管,取得了顯著成績。上半年,畜牧業生產增勢平穩,肉蛋奶市場供應充裕,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高,據國家統計局公布,上半年豬牛羊禽肉產量3580萬噸,同比增長6.3%。其中,生豬出欄增長7.9%,豬肉產量增長8.1%。上半年禽蛋產量1282萬噸,牛奶產量1412萬噸,分別1.2%和5.6%,生產總量略有下降,但市場供應充足,蛋雞養殖效益回暖。奶業生產出現復甦跡象,5月份以來奶牛存欄和牛奶產量環比雙雙增長。
三是漁業生產穩定增長。今年以來,全國漁業生產和漁業經濟運行呈現平穩向好態勢。水產品產量穩定增長。1—6月全國水產養殖產量1491萬噸,同比增長7.4%。漁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1—6月全國海洋捕撈產量473萬噸,同比減少4.6%,繼續實現負增長。養殖與捕撈生產比例結構繼續保持有利於改善生態環境的調整勢頭。國內水產品交易量、交易額同步上升,出口貿易降幅趨緩。據對全國主要水產品批發市場交易情況統計,1-6月成交量、成交額同比分別增加4.7%和6.2%,綜合平均交易價格雖同比下跌1.9%,但6月份交易價格環比漲2.1%,繼續保持了小幅回升的態勢。另外,今年農業部門組織開展了大規模增殖放流活動,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力度明顯加大。按照計劃,今年中央投入增殖放流資金將達2億多元,預計帶動全國投入資金總量近6億元,放流水產種苗數量預計達260億尾(粒),是范圍最廣、規模最大的一年。
四是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跨區機收成效顯著。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進一步調動了農民購機積極性,促進了農機裝備結構進一步優化和農機作業水平進一步提高。截至7月15日,已執行補貼資金90.4億元,帶動農戶購置補貼機具超過206萬台(套),受益農戶逾190萬戶。預計上半年全國農機總動力將達到8.5億千瓦,同比增長8%。性能優、效率高的水稻插秧機、玉米收獲機、穀物收獲機、大中型拖拉機四類產品使用補貼資金達56.3億元,占已實施資金的62.3%。小麥跨區機收面積2.63億畝,機收水平達到84%,同比增加2個百分點。
五是鄉鎮企業保持增長,農墾經濟平穩發展。預計鄉鎮企業上半年實現增加值4.3萬億元,同比增長9.0%;農墾預計實現生產總值921.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6%,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延續了2004年以來的良好發展勢頭。
六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重大動物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根據農業部上半年例行監測,與去年同口徑相比,畜產品合格率為99.5%,上升2.2個百分點;水產品合格率為95.8%,上升2.8個百分點;蔬菜合格率為95.9%,與去年基本持平。生鮮乳中三聚氰胺檢測合格率達到100%。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大幅下降,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疫情進一步減少。
七是農民收入和外出務工人數小幅增長。據國家統計局公布,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2733元,增長8.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1%。其中家庭經營收入1512元,增長5.5%,工資性收入954元,增長8.4%,轉移性收入189元,增長31.4%,財產性收入78元,增長9.9%。據農業部對全國28個省(區、市)農村固定觀察點農戶調查,上半年農村勞動力外出人數同比增長1.6%。
上半年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經受了多方面的嚴峻考驗,取得了顯著成績,這是各級農業部門和廣大基層幹部迎難而上、扎實工作的結果,是廣大農民群眾辛勤努力的結果,更是黨中央、國務院總攬全局、果斷決策、不斷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的結果。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工作,採取了一系列力度大、針對性強的強農惠農政策,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進一步加大農業補貼力度,穩定了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的積極性。2009年中央財政安排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四補貼」資金1230億元,比上年增加200億元,增長19.4%。繼續實行測土配方施肥、生豬和奶牛良種、村級動物防疫員、漁用柴油等補貼補助,整合資金設立糧棉油高產創建、基層農技推廣改革與建設示範、漁民轉產轉業與漁業資源養護等補貼和補助。各項補貼政策的實施,對農產品生產起到了明顯的支持和帶動作用。在夏糧面積繼續恢復增加的基礎上,預計早稻和秋糧面積分別增加300萬畝和1300萬畝左右,全年糧食麵積有望達到16.2億畝,比去年增加2300萬畝左右。生豬產能得到保護,奶牛養殖戶非正常淘汰母牛現象減少。此外,農機具購置補貼拉動農機工業快速發展,農機企業訂單充足,部分骨幹企業上半年就業人數同比增長20%以上。
二是大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民生工程建設,改善了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條件,並發揮了擴內需、促增長作用。去年第四季度以來,中央陸續安排了四批擴大內需投資,其中由我部牽頭落實的200.5億元,重點用於農村沼氣、動物防疫體系、優質糧食產業工程標准糧田、農產品質檢體系、國有墾區危房改造、漁政漁港、西部地區退牧還草工程等農業建設項目。截至6月底,去年底新增的51.5億元農業投資建設任務已基本完成。建成了優糧工程標准農田430多萬畝、農村沼氣戶用沼氣池149萬口,改造農產品質檢體系實驗室7.7萬平方米,改擴建動物防疫鄉鎮獸醫站70萬平方米。另據初步統計,這51.5億元的中央新增農業投資項目已直接帶動地方和農民投入76.8億多元,增加鋼材、水泥、儀器設備製造等行業需求近120億元,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近20億元。目前,其他幾批投資項目也都在順利地建設,已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是繼續實施糧食最低收購價和農產品臨時收儲政策,促進了部分農產品價格穩定。繼續實行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政策,並大幅度提高最低收購價水平。對稻穀、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主要農產品實行臨時收儲政策。在海南、雲南墾區實行天然橡膠國家收儲。啟動《防止生豬價格過度下跌調控預案》三級響應機制,增加豬肉儲備。擴大奶粉收儲規模。據農業部調查,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執行效果明顯,7月17日,國有糧食企業白麥、紅麥、混合麥收購價分別為每斤0.88元、0.85元、0.88元,周環比分別上漲0.22%、0.18%、0.24%,同比分別上漲10.48%、12.91%、15.35%。農產品臨時收儲政策抑制了部分品種價格下滑趨勢,目前大豆國有糧食企業銷售價格穩定在每斤1.85元左右的水平;油菜籽價格從每斤1.7—1.8元回升到1.9元左右;生豬收儲政策實施後,豬肉價格下滑的勢頭得到遏制,7月份第3周活豬價格為10.12元/公斤,從6月中旬以來已經連續6周小幅回升。玉米、水稻、天然橡膠、奶粉臨時收儲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托市作用。
下半年農業農村經濟工作任務依然艱巨。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關鍵之年,奪取全年糧食豐收,保持農業各行業穩定發展,對於克服當前困難、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好勢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夏季糧油豐收標志著糧食生產有了一個良好開局,但實現全年糧食生產穩定發展,關鍵在於佔全年糧食70%左右的秋糧。當前,晚稻栽插正在全面展開,秋糧面積呈增加趨勢。同時,由於今年春播和夏播期間全國大部分地區降水充足,土壤墒情適宜,播種質量較高,作物出苗整齊,苗情長勢總體正常。因此,秋糧和全年糧食穩定發展具備良好基礎。目前,各級農業部門繼續加強政策宣傳和信息引導,狠抓雙季晚稻和晚秋作物面積落實,加強畜牧、水產等各業穩定發展的各項措施的落實,積極部署農業防災抗災各項工作,深入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努力爭取全年糧油生產再獲好收成,實現全年農業農村經濟繼續平穩較快發展。
❷ 有什麼關於解決農村經濟發展問題的意見建議``````
村幹部緊密結合實際,深入分析當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原因,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意見和建議。指出農民群眾的集體主義觀念和大局意識薄弱,「山民」意識、「小農經濟」等狹隘的思想觀念成為了束縛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各代表都談到因征地困難而影響當地經濟發展的情況,決心把新一輪解放思想貫穿到廣大農民群眾中去,使農民群眾思想大解放,讓「求發展、謀發展」成為農民群眾的自主願望。要引導農民發展農產品集約經營,搞好特色農產品的培育、流通和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在談到新農村建設工作時,村幹部提出,農民既是受益者,也是建設主體,要更加註重發揮群眾在建設新農村中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起他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激發他們建設美好家園的熱情,使新農村建設成為他們的自主行動。討論會上,村幹部們還圍繞如何切實解決農民行路難、如何更好地宣傳貫徹相關的政策法規、如何找准政府發展用地所需與維護農民利益之間的切合點、如何更科學地指導農業生產、如何解決村幹部的後顧之憂等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最後,認為村幹部討論的問題反映了當前農村的熱點問題,,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對推進我縣農村穩定發展,新農村建設有著積極的意義。
❸ 農村經濟發展,你如何建議
有關農村經濟發展相關論文,可參考 書簽論文網 shu1000.com 上面搜出來的相關論文,
http://www.shu1000.com/search.asp?key=%C5%A9%B4%E5%BE%AD%BC%C3%B7%A2%D5%B9
應該有內對你有幫助的文章!容
推進新農村建設關鍵在於推進農村經濟發展
內容摘要:新農村建設是「十 一五規劃」的重要內容,如何在新形勢下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 建設,是當前工作的重點。試從經濟角度出發,探討新農村建設的途徑。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 城市化&n...
社會學 2007-2-7 21:25:56
❹ 對於農業發展你有什麼好建議
農業是農村的根基,要想農民有發展,實現農村小康的目標,縮小城鄉發展不平衡,關鍵還要看農業發展,結合鄉村振興戰略,農村地區要抓住農業發展的良好契機,改變現在農業的落後局面,積極的探索發展的新路子,以下是關於農業發展的五點建議:
一、加強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農民的生產能力。
目前大部分農村的現狀是,大多數的年輕勞動力都已經去城市打工,農村的土地大量的閑置,為了盤活土地資源,很多村子進行了土地的流轉,就是將現在閑置土地,都流轉到合作社,然後由合作社,統一發展種、養殖。村子可以爭取適合自己村發展的項目,改善農村落後的基礎設施,修建水渠,讓土地變得肥沃起來,種、養殖的經濟效益好了,自然就提高了農民的生產能力。
農村的發展不光要有政策的支持,還需要農戶自己有致富的內生動力,隨著國家大力發展農村,很多的惠農政策,相信農村一定會發展的越來越好,達到產業興旺的目標。
❺ 請你為中國農業經濟出謀劃策提出兩條好的建議
答:為加快中國西部經濟的快速發展建議:1.中國東部、南部的幹部與西部的幹部加強交流任職和培訓。2.中國的東部、南部的省、縣、市與西部的省、縣、市實行幫對結合建立工業發展區,科技發展區,農業科技開發區等等。3.西部的優勢資源加快就地轉化加工,例如煤炭、石油 加快轉化為電力、油氣並網向東部覆蓋用於東部經濟發展和消化吸收。糧食就地轉化精加工、養殖業及深加工業向東部南部輸出或者出口國外。4.積極動員個體私營到西部創業發展,提供科學方便的優惠政策。5.西部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吸引外資投資互惠互補發展。6.加快西部人才吸引政策,鼓勵學子回鄉創業,鼓勵人才西部留住創業發展。7.加強西部經濟會議、會展、論壇、戰略發展的各種會議交流,積極推進西部發展。8.抓住西部建設絲綢之路經濟走廊的發展機遇加快推進絲綢之路區域發展,推進區域合作互利雙贏。未來的西部必然是強健的西部,發達的西部,茂盛的西部,光彩的西部。朋友們努力吧!僅供思考。
❻ 如何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發展農村經濟,需要在現有資源條件和生產力基礎上,積極創新農村生產方式,以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效率的逐步提高來促進增長方式的轉變,推動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大力發展高效農業。農業是農村的產業支撐,發展現代農業是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基礎。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改造傳統農業、不斷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就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把發展高效農業作為發展農村經濟的重點,著力推進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產業化和科技化。按照「一鎮一品」、「一村一品」的思路,建設農業園區,培育龍頭企業,發展專業市場,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和農業生產效率;實施品種創新、品質創優、品牌創響工程,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提高科技對高效農業的貢獻率,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是促進農業持續增效、農民穩定增收的重要途徑。把推進「三大合作」作為創新農村生產方式的重要內容,一是推進農民專業合作。支持和引導農技部門和農業技術人員利用技術優勢組建合作組織,鼓勵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工商企業利用資金、信息等優勢組建合作組織;堅持邊發展邊規范、以規范促發展,不斷完善專業合作組織的內部運行機制,實現由簡單的「抱團取暖」、節約成本式合作向產加銷一體化轉變,鼓勵農民以資產、勞動力等要素入股,分享加工、銷售環節的利益。二是推進土地股份合作。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基礎上,堅持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組織;實行聯組發展、整村推進的辦法,擴大土地股份合作組織單體規模,取得規模效益;把推進土地股份合作與發展高效農業有機結合起來,土地股份合作中高效農業所佔面積達到60%以上。三是推進社區股份合作。充分利用城鎮化、工業化帶來的機遇,重點在那些經濟實力較強、產業特色明顯、地處城郊結合部和工業園區所在地的村組實行社區股份合作,建設標准化廠房、門面房和宿舍樓等,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帶動農民增收。
發揮政府引導作用。一是科學制定發展規劃。根據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按照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規劃、切合實際的原則,使創新農村生產方式、發展農村經濟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相銜接,與產業發展、城鎮建設等規劃相銜接,有步驟、有重點地加以推進。二是積極開發農村人力資源。通過實施農民培訓工程、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等措施,幫助農民群眾提高綜合素質和勞動技能,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運用新技術和新方法。三是發揮典型示範和帶動作用。創新農村生產方式,發展農村經濟,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為了少走彎路,在先行試點的基礎上,樹立一些先進典型,通過典型來示範和帶動面上的工作。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認真落實中央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同時,通過以獎代補等方式,鼓勵和引導廣大農民群眾探索發展高效農業和農村「三大合作」的新思路、新辦法。
❼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有什麼建議和理由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認真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要戰略問題。威信縣是農業縣,目前全縣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著兩大難題:一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滯後,農業經營粗放,農業發展經濟條件比較差;二是農業生產自然條件比較嚴酷,各類自然災害發生頻繁,農業生態環境脆弱。在這兩大難題雙重擠壓下,全縣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著艱難的戰略選擇。我認為,解決這兩大難題,是威信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著眼點。 一、堅持發展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努力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持續提高農業生產力。其中,一是大力改造中低產田地,努力建設高產穩產農田。改造中低產田地的關鍵是治水改土,要針對中低產田地的成因,採取相應的措施:在25度以下坡耕地上,繼續抓好成效顯著的「五小」水利工程建設,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有效灌溉面積;土壤的改良治理要注意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同時改變不科學的耕作方式和耕作制度。二是要積極發展水利產業的多種經營,搞好水產養殖業,提高水域生產力和水的綜合經濟效益。 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立足地域農業自然資源的特點,不斷拓展農業功能,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開發與農業相關的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新產品新產業。當前,要在保證糧食生產安全的前提下,結合退耕還林,努力發展林果、蔬菜、園藝、中葯材、山嵛菜等高附加值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農產品產業鏈;加快名、優、新、特農產品基地開發建設,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服務水平。要樹立「以生豬生產為主導,草食畜禽為補充,突出特色產品開發,積極發展健康養殖業」的畜牧產業發展思路。在穩定生豬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以黃牛為主的草食型、節糧型畜牧業和以烏骨雞為主的名優畜禽,發展畜產品加工,優化畜牧業結構,提高畜牧生產品質和效益,使畜牧業在農業經濟中的比重有較大上升。 依靠科技和教育,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大力推廣農業綜合開發示範項目,以點帶面。為此,必須穩定農村科技隊伍和加快農村科技體制改革;大力培育、引進、推廣優良品種,繼續建設好縣內育種基地;深入改革農村教育體制,密切「農科教」結合,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積極鼓勵和促進各類農業專業技術協會和科技農戶的發展,以推廣豐產技術為中心,為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後搞好服務。真正把農業的增長轉移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促進農業從粗放型索取性開發經營向集約型保護性開發經營轉變。 二、以合理利用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和環境為基礎,加強生態建設和生態管理 加強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要以合理利用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和環境為基礎,建立具有保護環境和較高經濟生產功能的農業體系。總體上,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規劃,農、林、牧、副、漁全面安排。在山頂建設林牧生態系統,實現林牧協調發展;在山腰建設果園生態系統,實行果糧、果肥間套種;在山腳建設農田生態系統,推廣立體高效栽培的地埂農業、田埂農業;在農戶庭院形成「種植-加工-養殖-沼氣」的良性循環。達到生態農業「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建設目標。 合理利用和保護農業自然資源。要堅持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節約並舉的方針,把節約放在首位,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按照地域農業自然資源的特點進行農業林牧資源的合理配置,發展方向各有側重。要保護好基本農田,培育土壤地力;要通過增加復種、立體種植、帶狀種植等形式,提高光、熱資源利用效率和土地生產力;要建立科學的灌溉制度和推廣節水技術,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以防止和減少水土流失。 根據地域性的農業經濟條件和生態環境條件,規劃設計出各具特色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結構體系。總的原則是: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這兩個中心,從資源狀況和經濟目標出發,在較大范圍內,結合各地的氣候、水利、農田、山地等自然資源的實際情況,著力搞好農業區域性開發規劃,建立各具特色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在小范圍內,以建立良性農田生態系統為中心,調整種植、養殖結構。 以防護林體系、水源涵養林體系、水土保持林體系為重點,以改善中小氣候為中心,建立區域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環境系統,同時結合經濟林、草山、草坡建設進行。一是認真實施好生態環境建設重點縣工程、長治工程、長防工程、綠色扶貧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搞好封山綠化、封山育林,減少水土流失,切實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二是要完善退耕還林政策,延長退耕還林補助期限,鞏固退耕還林成果。 抓好生態管理。一是注意在不斷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前提下,根據農業生產地域特點和農業生態系統的實際,採取相應的管理措施;二是按所採取的生態技術和農業生產技術特點,採取相應的管理措施。要擺正開發與生態建設的關系。建立由政府主導的農業風險防範機制,提高降低各類災害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