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2013年我國經濟發展成果

2013年我國經濟發展成果

發布時間:2021-03-10 09:48:10

『壹』 「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去的的成就有哪些謝謝

原材料工業「十一五」發展成就
發布時間:2010年10月20日
第一部分 石化化工行業

一、總體發展情況
(一)前三年經歷了發展高峰期
「十一五」前三年,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期,產品市場活躍,裝置高負荷運行,企業效益較好,產業和布局結構調整步伐較快,經濟增長方式有所轉變,在發展中求優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產值、工業增加值和銷售收入在此階段的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21.25%、18.28%和21.50%,遠高於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和發達國家化工產業的增長速度。主要產品能力、產量躍居世界前列。

(二)後兩年行業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增加

2008年下半年以來,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有所放緩,石化工業經歷了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油價下降迅速向石化產業下游傳遞,石化產品價格的下跌幅度遠高於油價的下跌幅度;經濟衰退引發石化下游市場疲軟,直接影響石化產品的需求,造成出口下降;部分行業投資過熱產生市場供需矛盾。為應對金融危機,國家於2009年5月出台《石化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全行業認真落實調整振興規劃,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全行業的企穩回升,保持了較快發展。

二、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煉油能力大幅提高

截至2009年底,我國擁有煉廠150多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達到4.51億噸/年,居世界第二位,其中規模達到千萬噸級的煉廠14家,占總能力的37.3%。隨著我國原油加工能力的提高,煉油技術水平也取得較快發展,依靠自主創新,目前已經掌握了建設千萬噸級煉廠的能力。近期我國建設的單套煉油裝置規模不斷提高,如1200萬噸/年常減壓、300萬噸/年重油催化、210萬噸/年加氫裂化、420萬噸/年延遲焦化、410萬噸/年加氫精製、150萬噸/年催化重整等。

(二)煤化工行業快速發展

傳統煤化工逐步成熟,國內合成氨、甲醇、電石和焦炭產量分別佔全球產量的32%、28%、93%和58%。以石油替代為目標的新型煤化工產業全面起步,目前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示範工程正順利推進,其中神華煤制油工業示範項目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神華包頭煤制烯烴示範項目已試車成功,新型煤化工產業即將步入產業化軌道。技術裝備方面,神華煤直接液化技術、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煤制油技術、大連化物所DMTO技術、清華FMTP技術等,在世界煤化工領域處於技術領先地位。

(三)化肥行業保障能力明顯增強

2000年以來,我國化肥產量由3186萬噸增至2009年的6707萬噸(折純養分,下同),年均增長8.6%,自給率由不到80%轉變為目前的整體自給有餘。2009年我國生產氮肥4864萬噸,磷肥1480萬噸,鉀肥363萬噸;生產合成氨5136萬噸,尿素2932萬噸。化肥(實物量)進口392.1萬噸,出口884.8萬噸。氮肥自給率104%,磷肥自給率110%,鉀肥自給率76%。總體上看,化肥工業基本滿足了我國農業生產需要。

(四)化工新材料發展提速

化工新材料包括有機硅、有機氟、工程塑料、膜材料、高性能纖維、納米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等,「十一五」期間化工新材料工業增加值大幅提高。傳統化工新材料領域,我國已發展成為初級氟化工產品的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並已在聚四氟乙烯等氟化工深加工產品領域取得突破,同時,2009年底,我國有機硅單體生產能力已達到119萬噸/年,未來幾年內,我國有機硅單體不僅可以實現自給,而且還會有大量出口。新材料目前已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將在高端化工材料領域有快速的發展。

(五)基地化格局基本形成

我國石化產業的布局形成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三大石化集聚產業區和上海漕涇、南京揚子、廣東惠州等具有國際水平的大型石油和化工基地,並建成了上海化學工業區、寧波化工園區等一批具有國際化管理水平和地方產業特色的化工園區。

(六)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

一批大型石化裝置採用了自主研發技術,如MDI大型化技術,丙烯酸及酯技術、二甲醚技術等,大大提高了產品的競爭能力。一批採用自主研發技術建設的工業化示範裝置進展順利。如50萬噸/年催化裂化制乙烯項目、60萬噸/年煤經甲醇制烯烴(DMTO)項目,3萬噸流化床甲醇制丙烯的FMTP工業性試驗裝置建設,萬噸級聚苯醚(PPO)項目。

(七)國產化裝備取得突破

國產化關鍵裝備製造取得了突破。乙烯行業的乙烯裂解氣壓縮機、乙烯機、丙烯機等「三機」立足國內製造,大型乙烯裂解爐、大型空氣裝置實現國產化;燒鹼用離子膜實現國產化;我國自主開發的「多噴嘴對置式水煤漿氣化技術」已在國內推廣;自主開發了「粉煤加壓氣化技術」投煤量為1000噸煤/天的工業化裝置。在生物化工領域,高純度井岡黴素生物催化生產井岡霉醇胺實現產業化,提高了井岡黴素產品的質量,打開了國際市場。

第二部分 鋼鐵行業

一、粗鋼產量快速增長,佔全球比重不斷增大

「十一五」期間,我國鋼鐵工業實現快速增長,有力地支持了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2005年,我國粗鋼產量3.53億噸,佔全球粗鋼產量的30.8%;2009年,我國粗鋼產量達5.68億噸,佔全球粗鋼產量的46.6%,超過了排在我國之後的20個國家的粗鋼產量之和。預計2010年,我國粗鋼產量將達到6.2億噸。「十一五」期間,粗鋼產量年均增幅將達到12%左右。

二、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國產鋼材市場佔有率不斷提高

2005年以來,我國鋼鐵行業大力開發和生產國內相對短缺的鋼材品種,鋼材品種和質量不斷提升,大量取代了進口鋼材。長期以來相對短缺的板材產量增長快於長材增長,板帶比逐步提高,產品結構不斷優化。

隨著產品質量的提升和產品結構的不斷優化,國產鋼材的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鋼材進口量呈下降趨勢,出口量不斷增加,國產鋼材市場佔有率不斷提高,2005年我國國產鋼材市場佔有率92%,2009年提升至96%。

三、技術進步取得重大進展,自主創新能力逐步提高

「十一五」期間,我國鋼鐵工業技術進步加快,自主創新取得重大突破。寶鋼、武鋼自主研發的高磁感取向硅鋼已能替代進口用於50萬伏以上等級超高壓大型變壓器,並成功應用於我國三峽電站。寶鋼、鞍鋼、本鋼等企業的汽車板質量與國際先進企業水平不斷縮小。一大批機械行業用高端特殊鋼產量和質量不斷提高,鋼鐵工業高端產品生產能力不斷增強。

大型鋼鐵企業的設計、製造和系統集成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首鋼京唐曹妃甸鋼鐵基地建成投產,成為我國首個發展循環經濟的臨海大型鋼鐵聯合企業。鞍鋼鮁魚圈鋼鐵基地順利投產,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全面達到或超過設計水平。寶鋼梅鋼通過自主創新集成,建成了我國第一條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冷連軋生產線。

四、聯合重組步伐加快,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

「十一五」期間,我國鋼鐵企業聯合重組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鋼鐵企業不斷形成。優勢企業集團跨地區重組加快,寶鋼集團重組新疆八一鋼鐵、廣東鋼鐵和寧波鋼鐵,鞍鋼集團重組攀鋼集團和天鐵冷軋,武鋼集團重組昆鋼、柳鋼和鄂鋼,首鋼集團重組水城鋼鐵、貴陽特鋼、長治鋼鐵和通化鋼鐵。區域內鋼鐵企業聯合重組形成一定規模,河北省唐鋼、邯鋼、宣鋼、承鋼、石鋼和舞鋼成立河北鋼鐵集團,山東省濟鋼、萊鋼、日照鋼鐵合並成山東鋼鐵集團,湖南省湘鋼、漣鋼和衡陽鋼管組成湖南華菱鋼鐵集團,大連特鋼、撫順特鋼和北滿特鋼組建東北特鋼集團。

鋼鐵企業的兼並重組提高了產業集中度,2005年我國排名前十的鋼鐵企業粗鋼產量佔全國粗鋼產量的35.4%,2009年提高至43.5%,年均提高1.6個百分點。2010年,隨著鞍鋼重組攀鋼、本鋼兼並北台、首鋼重組通鋼、天津渤海鋼鐵集團的組建,產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

五、節能減排力度加大,各項指標不斷優化

「十一五」期間,我國鋼鐵企業加大了節能減排工作力度,大力推廣高溫高壓干熄焦、干法除塵、煤氣余熱余壓回收利用、燒結煙氣脫硫、水循環利用等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新技術新工藝,節能水平不斷提高、污染物排放不斷減少,節能減排指標取得新進展。2005年,我國重點統計鋼鐵企業噸鋼綜合能耗、噸鋼耗新水分別為741千克標煤和8噸新水,2009年分別降至619千克標煤和4.4噸新水,年均下降4.6%和16.1%。2009年,我國重點統計鋼鐵企業二氧化硫和煙粉塵排放量同比下降4.9%和7.9%。

六、淘汰落後加快推進

「十一五」期間,我國加大了淘汰落後產能力度,鋼鐵工業淘汰落後產能工作穩步推進。2010年,按照我部下達的2010年淘汰落後產能目標分解任務,全年計劃淘汰落後煉鐵和煉鋼能力3524萬噸和921萬噸。「十一五」期間我國共淘汰落後煉鐵產能11696萬噸、煉鋼產能6914萬噸,可分別完成計劃淘汰量的117%和126%。

七、規范鋼鐵行業生產經營秩序

為解決產業集中度低、布局不合理、淘汰落後進展緩慢、鐵礦石經營秩序不規范等突出問題,2010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加快鋼鐵工業結構調整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0〕34號),工業和信息化部制定了《鋼鐵行業生產經營規范條件》,為有關部門和金融機構做好促進鋼鐵企業兼並重組、淘汰落後產能和扶持優勢企業發展等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

國辦發[2010]34號文發布實施以來,各地區和鋼鐵企業貫徹落實的積極性很高,鋼鐵行業產品質量、節能減排、兼並重組、工藝裝備、安全生產等水平有了進一步提高,鋼鐵行業生產經營秩序正得到有序規范。

八、實施「走出去」戰略,境外投資力度加大

「十一五」期間,我國鋼鐵工業實施了「走出去」戰略,加大了國際合作和境外投資力度,我國鋼鐵企業國際化水平不斷提高。寶鋼、鞍鋼、武鋼、華菱、太鋼、重鋼等鋼鐵企業在澳大利亞、巴西、利比亞等國投資參股鐵礦石項目取得較大進展,資源保證能力得到增強。鞍鋼、武鋼還將在美國和巴西合資建設鋼鐵生產企業,成為我國鋼鐵企業「走出去」建設鋼鐵企業的成功案例。

第三部分 有色金屬行業

一、行業規模持續增加

有色金屬產量穩步增長,「十一五」前四年,十種有色金屬產量年均增速12.28%,預計2010年產量3000萬噸。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增加,「十一五」前四年,規定資產投資年均遞增32.53%,2009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716.9億元,佔全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例為1.4%。有色金屬外貿進出口總額大幅度增長,年均遞增15.45%,2009年達到831.97億美,其中進口額年均遞增21.41%,出口額年均遞增1.15%。

二、節能降耗取得顯著成效

主要產品能耗下降,技術經濟指標明顯提高。2009年銅冶煉綜合能耗降到366.26千克標煤/噸,與上年同比下降17.56%;氧化鋁能耗降至659.37千克標煤/噸,與上年同比下降17.00%;鋁錠綜合交流電耗為14171千瓦時/噸,達到國際原鋁協會制定的2010年14600千瓦時/噸的節能目標。

三、技術裝備水平提升顯著

我國自主研發了選礦—拜耳法氧化鋁生產工藝和砂狀氧化鋁生產技術,淘汰了落後自焙槽電解鋁生產工藝,自主開發的大型預焙槽電解鋁生產技術在國內廣泛應用。骨幹銅冶煉企業的技術裝備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氧氣底吹—鼓風爐煉鉛技術(SKS)獲得成功,引進的艾薩爐—鼓風爐煉鉛技術得到很好的運用,液態高鉛渣直接還原新工藝試產成功,基夫塞特直接煉鉛工藝也正在被引進。

銅加工業生產技術及裝備快速提高,特別是在節能、節材、縮短工藝流程、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產品品種、提高產品質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鋁板帶熱連軋技術和裝備的引進以及大型擠壓機的採用,改變了長期依賴進口的歷史;採用鑄軋坯料生產0.005mm以下超薄鋁箔,成為世界上極少數能生產該產品的國家之一;自主開發成功世界萬噸級油壓雙驅動擠壓機,生產出350公里時速的高速列車鋁型材,實現列車車體材料國產化。

四、產品質量明顯提高

有色金屬冶煉產品質量已居世界先進水平。銅、鋁、鉛、鋅、錫、鎳、銀、鈷、特種鋁、鋁合金等10種產品的64個品牌已先後在倫敦金屬交易所和倫敦金銀市場注冊;在國家開展的歷次質量抽查中,合格率始終保持在較高水平;早期出現較多的產品質量一致性差、表面質量差、包裝質量差的老問題,已得到很大程度改善。

加工產品的質量迅速提高。鋁箔、PS印刷版板基、電容器用高壓陽極箔質量水平接近國際先進水平。鋁合金建築型材品種齊全、產品質量世界領先,滿足了國內建築業發展的需要。精密銅管產品向「高、精、強」方向快速發展,產品質量均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大量出口美國等發達國家。海水淡化裝置用銅合金無縫管大量出口日本和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充分顯示了我國有色金屬加工產業的實力。

五、資源開發取得一定突破

地質勘探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保有資源儲量較「十五」有明顯的提升。截至2008年底,全國查明銅資源儲量7709萬噸,查明鉛資源儲量4549萬噸,查明鋅資源儲量10393萬噸,鋁土礦查明資源儲量30.3億噸,為有色金屬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資源基礎。

海外資源開發取得進展。中國鋁業公司在澳大利亞奧魯昆項目獲得了礦產開發證;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尚比亞謙比西銅礦一期工程已建成投產,形成4.7萬噸/年礦山銅產能;中國冶金建設集團公司租賃巴基斯坦山達克銅礦生產,獲得3萬噸/年礦山銅產能;中國冶金科工集團與江西銅業公司聯合投標阿富汗艾娜克銅礦項目獲得中標;中國五礦、江西銅業公司聯合收購加拿大北秘魯銅業公司取得成功。

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

一是淘汰落後產能成效顯著。電解鋁行業已全部淘汰了自焙電解槽,鋁冶煉已全部採用先進的冶煉工藝,新建或改擴建項目全部採用300kA以上大型預焙電解槽工藝。二是產業布局更趨合理。我國有色金屬礦產資源開發和冶煉能力逐步從東部向中部、西部轉移;銅、鉛、鋅產業結構向開采冶煉、加工一體化方向調整;電解鋁產業逐步向煤—電—鋁—鋁加工一體化的產業結構轉化。三是有色金屬加工品種日益完善,產品結構日趨合理。我國銅加工材約有250種合金,近千種產品,產量位居第一,是產品品種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鋁加工企業產品結構日趨合理,鋁加工產品軋制材所佔比例達到37%。高檔板帶材增幅較大,高速列車車體型材為代表的大截面、薄壁空心型材已成功應用。新型節能型鋁型材的市場不斷擴大,有效改變了我國傳統鋁型材的產品結構。

七、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

通過兼並重組,形成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促進了產業的快速發展和技術進步,提升了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競爭力。中國鋁業公司積極整合國內資源,加快開拓全球業務以及廣泛的產品組合,電解鋁產量為331萬噸,現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氧化鋁和第三大電解鋁生產商。

目前,銅冶煉能力近350萬噸、精銅能力近600萬噸,江西銅業、銅陵有色、雲南銅業的產量排名居世界前列。排名前十的冶煉企業佔全國產量的75%。電解鋁產量超過50萬噸的企業有6家,產量合計達到660萬噸,佔全國電解鋁產量的51.3%。

八、有色新材料研發進展顯著

通過自主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在有色金屬合金以及有色金屬復合材料研發上取得重大進展,突破了鎂合金等產業化和應用關鍵技術。高溫超導鉍系帶材等材料性能已達到實用化水平,解決了制備二硼化鎂超導線帶材的關鍵技術。通過表面改性、塗覆等現代表面技術處理的塗層產品廣泛應用於電子信息產業和傳統工業領域。國產新材料產品已基本滿足航空航天及國防軍工等重點領域發展的需要,並在神舟系列飛船、嫦娥探月工程等所需的關鍵材料上實現了自主化。

九、有色金屬標准化工作躍上新的台階

截至2009年底,有色金屬標准總數達到2103項,其中國家標准953項(基礎標准72項,產品標准217項,分析等其它標准664項),行業標准1020項(基礎標准99項,產品標准321項,分析等其它標准600項),國家軍用標准130項。隨著最近三年標准修訂工作的密集展開,國標、行標的標齡大幅縮短,五年以內標齡的標准已佔到85%以上,無論是標準的數量和標準的水平均已躍上一個新的台階,能夠較好地滿足有色金屬行業發展的需求。

有色金屬工業國際標准化工作步伐也不斷加大。我國優秀標准以各種形式走上國際舞台,國際標准和國外先進標准也紛紛通過采標轉化為國內標准。中國不僅積極參與國際標准化活動,及時了解國際標准化動態,而且積極承擔國際標准秘書處的工作,中國已成為ISO/TC 26(銅及銅合金)和TC79/SC5(鎂及鎂合金)兩個國際標准秘書國。

第四部分 黃金行業

一、黃金產量穩步增長

「十一五」期間,黃金產量從2005年的224.05噸增長到2009年的313.98噸,預計2010年產金345噸,年均增長8.9%,預計5年累計產金1675噸。我國黃金儲備有較大增加,截至目前儲備黃金1054噸。

二、技術創新取得重大進展

金礦深層開采技術及工藝水平進一步提高,最大開采深度接近1400米;低品位、難處理資源選冶技術開發和應用取得重大突破,生物氧化預處理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焙燒、熱壓氧化等技術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利用尾礦、殘礦及低品位資源取得實質性進展,最低入選礦石品位0.5克/噸。

三、產業結構調整成果顯著

通過聯合、兼並、資產重組和股份制改造,一批大型黃金集團迅速崛起,形成了以大型黃金企業為主導的黃金產業格局。中國黃金集團公司、山東黃金集團有限公司、紫金礦業股份公司、山東招金集團公司、靈寶黃金股份等10家大型企業產金占黃金礦山產量的50%左右,實現利潤佔全行業的75%左右。

四、金礦勘探取得重大進展
累計新增黃金資源儲量4000噸,截至2009年底,保有金礦資源儲量6238噸。重點金礦成礦區帶及老礦區深部的地質勘查、科研工作取得顯著成果,在找礦理論、找礦方法和找礦模式等方面均有突破和創新。

第五部分 建材行業

一、「十一五」發展總體情況

「十一五」期間,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拉動,建材工業在產業結構、生產技術和工藝裝備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產品的品種、質量、檔次有了較大提高,為國民經濟發展、城鄉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貢獻。目前,我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築材料生產國和消費國,主要建材產品水泥、平板玻璃、建築衛生陶瓷、石材和牆體材料等產量多年居世界首位。

隨著我國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和工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建築材料和非金屬礦及無機非金屬新材料製品的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擴大,如汽車工業、交通設備製造業、石化工業、機電工業等部門,對建材產品特別是新型建材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建材工業增加值、總產值、利潤總額、出口交貨值、固定資產投資等主要指標逐年增長,萬元增加值綜合能耗逐年降低,近兩年二氧化硫及煙粉塵排放量持續降低、固體廢物利用量持續上升。其中,水泥、玻璃、陶瓷等主要建材產品的產量、主營業務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等持續增長,新型干法、浮法玻璃、池窯玻纖、新型牆體材料等先進生產技術產量比例不斷提高。

根據「十一五」期間建材各產業的產能、結構變化、主要經濟指標和節能指標變化情況,預計建材工業「十一五」期間各項指標如下表。
指標 「十一五」
計劃指標 2009年
完成指標 預計2010年
完成指標
建材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 8-10 2005~2009年
26.32% 20
新型干法水泥產量(億噸) 12.5 10.6 14
新型干法水泥比重(%) 70 72.72 75
前10家水泥企業生產集中度(%) 30 23 30
浮法玻璃產量
(億重量箱) 5 4.92 5
浮法玻璃比重(%) 90%以上 84.55 85
優質浮法玻璃比重(%) 40% 40
前10家玻璃企業生產集中度(%) 70% 50 60
平板玻璃加工率(%) 40%以上 35 40
牆體材料產量
(億塊標磚) 8500 7850 8500
新型牆體材料比重(%) 60 52 60
陶瓷磚(億m2) 67.79 68
衛生陶瓷(萬件) 14712 15000
淘汰水泥產能
(億噸) 2.5 2.4 3
淘汰玻璃產能
(萬重量箱) 3000 2500 3000

二、建材工業取得的主要成就及重大進步

「十一五」以來,國家及行業相關部門先後推出的結構調整、行業准入、節能減排及環保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對建材行業持續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綜合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促進行業結構調整,改善供求關系;第二,加快落後產能的退出;第三,推進行業並購重組,進而提高行業集中度;第四,通過建設余熱發電、循環經濟等項目,在降低行業自身成本的同時,產生較好的社會效益。

(一)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建材生產國和消費國

建材工業的發展滿足了我國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不斷發展的需求,我國主要建材產品如水泥、玻璃、建築衛生陶瓷、玻璃纖維等產品產量繼續處於世界首位,全球近一半的水泥、平板玻璃和建築陶瓷都在中國生產,如水泥的生產和消費量達到全球生產和消費量的50%左右。

與「十五」時期相比,產品質量明顯提高,門類品種日益豐富,配套能力顯著增強。目前,不僅可以生產高檔建築材料,還可以為航空航天、軍工、高新產業等提供特種材料。

(二)結構調整取得突破性進展

「十一五」期間,我國建材工業加大了淘汰落後產能力度,截止2009年,淘汰落後水泥產能2.4億噸,完成「十一五」淘汰計劃的96%;淘汰落後玻璃產能2500萬重量箱,完成「十一五」淘汰計劃的83.33%。2010年建材行業將超額完成「十一五」提出的淘汰落後產能任務。

建材主要產品品種結構不斷優化,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超過70%,浮法玻璃比重超過80%,玻纖池窯拉絲比重超過80%,新型牆材比重已超過50%;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中國中材、中國建材、安徽海螺、河北惠達等一批大型建材企業和企業集團迅速成長;市場資源配置得以優化,區域市場競爭更趨有序。

(三)建材主要行業的生產技術、裝備水平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近年來,我國建材工業科技創新取得了一批具有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的重大成果。建材主要行業技術裝備水平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基本完成了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任務,我國已全面掌握了大型新型干法、大型浮法玻璃、大型玻纖池窯拉絲等生產工藝技術,並具備了成套裝備的生產製造能力。新型干法水泥在預分解窯節能煅燒工藝、大型原料均化、節能磨粉、自動控制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從設計到裝備製造都迅速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超大超薄陶瓷板、多晶硅石英陶瓷坩鍋研發成功並實現產業化。新型建築材料、樹脂基玻纖增強復合材料、混凝土及製品、非金屬礦材料和無機非金屬材料及製品等行業,在工藝、技術和裝備領域都取得了顯著進步。我國2.0兆瓦級風力發電機玻璃鋼葉片、年產千噸級的碳纖維項目均已投產。水泥、玻璃、建築陶瓷等行業在全國製造業中率先實現了從產品出口向大型成套技術裝備出口的跨越,其先進性、可靠性和優異的性價比得到國際業界的好評。

(四)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取得顯著成效

通過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建材工業節能減排取得顯著成效。2008年建材萬元增加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了37.1%,煙粉塵排放量比「十五」末年下降35.5%。

近幾年建材工業在推廣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方面取得可喜成果。2009年,建材行業粉煤灰的綜合利用量佔全國的30%以上,煤矸石的利用量佔全國的50%以上,利用固體廢棄物達到7億噸。水泥工業已建成純低溫余熱發電機組204台,總裝機容量3316MW。近幾年來,建材工業著力研究和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不但在理論上做了深入研究,在實踐上也做了有益的探索。目前建材工業已被國家列為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行業,成為國民經濟體系中資源綜合利用的關鍵環節和消納固體廢棄物的主要工業部門之一。建材工業正在朝著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的綠色發展方向邁進。

(五)市場化程度及國際融合度日益提高

建材民營企業數佔全國建材企業總數的比重已超過70%,成為建材企業的數量主體。資本市場的建立和融資渠道多元化為企業做大做強創造了條件,有力推動了自身發展和購並重組工作。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先進企業來華獨資或合資興辦企業,推動了國內建材工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以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工程服務貿易為龍頭,帶動了成套建材生產裝備的出口,成效顯著。出口國家和地區呈多元化,項目遍及新興經濟體和歐美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外貿易發生重大結構性變化,對外工程總承包成為新亮點,尤其在水泥工程領域,佔全球市場的份額已超過40%,有效地帶動了我國成套建材技術和裝備的出口。

『貳』 如何理解我國經濟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新中國成立60年來,從一個積貧積弱、百廢待興的國家逐步發展成為全球製造業大國、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之一,經濟建設成就舉世矚目。與此同時,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反對保護主義、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等方面發揮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作用。

辛巴威國防部長姆南加古瓦上世紀60年代第一次訪問中國,他回憶說,當時的中國經濟發展十分困難:「我第一次到中國是在1963年的8月,我們5個(辛巴威)學生到中國接受軍事培訓。那時候中國挺困難的,但是中國人非常團結。我記得那時候高樓都很少,我想在北京也就六七座吧,餘下的都是一些低矮的中國傳統房屋。」

有關統計數字顯示,1976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僅佔世界的1.8%左右。而當時在發達國家,第三次新技術革命浪急潮湧,許多發達國家經濟高速增長。這種巨大的反差讓當時的中國領導人堅定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集中力量發展經濟的決心。

被稱為「土耳其旅遊之父」的前土耳其旅遊部長巴伊塔什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曾經13次訪問中國,是中國社會經濟巨大變化的見證者之一。他講述了自己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切身感受「1985年第一次來中國時,我記得當時北京只有三家酒店,北京最寬的街道上也滿是潮水般的自行車。而現在酒店何止百家,大街上行駛著最新型的小轎車。不僅僅是北京,上海等城市也一樣,在這二十幾年來,這些城市的旅遊、經濟和工業都有了飛速發展。世界500強企業中的425個已落戶中國,這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佐證。」

在巴伊塔什初次來到中國的前一年,也就是1984年,新中國迎來建國35周年,改革開放全面推進,當年中國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171.0億元,比上年增長15.2%。

美國肯塔基州眾議員,美國國會美中工作組的成員本·錢德勒曾在1990年和2006年兩次造訪中國,他對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薩等地日新月異的變化印象深刻。錢德勒說:「中國經濟的發展讓人驚嘆。我第一次到中國的時候多數人騎自行車,第二次去的時候已經被滿街的汽車取代了。城市面貌變化很大,比如上海,摩天大樓林立。我想中國也許是世界上變化最大的國家。二十幾年來,我想無數中國人做到了以前做夢都沒有想過的事情。看到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向世界敞開胸懷,並且把一個開放的世界帶到她的人民面前,這是很令人興奮的事。」

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已經逐步開始在製造業、對外貿易等領域開拓全球市場。質優價廉的「中國製造」成為中國的醒目名片。

泰國國會上議院議員、企業家素拉猜掌管下的泰國吉祥掛車廠有限公司(RCK公司)是目前泰國最大的生產掛車和半掛車等重型載貨車企業之一。素拉猜對「中國製造」的了解和信賴源於RCK公司近年來越來越多地使用來自中國的零配件,他對中國產品質量的日益提升深有感觸:「以前,用於生產掛車的零配件主要是從歐洲,特別是從德國進口。大概7至8年前,公司看到中國生產的掛車設備質量符合標准要求,就開始進口來使用,如掛車車橋、車輪和減震系統等。起初的達標率大概90%左右,但近2至3年來,我們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可以說已經100%達標,幾乎一點問題都沒有了,這使我們公司對進口中國產品來組裝掛車的信心更加增強了。目前從中國的年進口額約2億泰銖(1美元約合35泰銖)。另外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除了質量好以外,中國產品的價格如果與德國產品相比,便宜了50%!」

素拉猜的企業對「中國製造」的歡迎反映的正是中國製造業和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貿易夥伴擴展到2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與129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雙邊投資保護協定;截止2009年,中國連續17年成為全球吸收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2008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2.65萬億美元,與1950年相比增長2000多倍,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融合的程度不斷加深,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斷提升。

現任英國商務大臣曼德爾森在擔任歐盟貿易委員期間曾經多次參與中歐貿易糾紛的談判,對中國經濟有很深的了解。近日,在談到對中國經濟的印象時,曼德爾森說:「我最了解的中國還是在過去的10年裡,這段時間對於中國是轉換的階段,中國建立了市場經濟,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並且從中獲益良多。在國家實現繁榮的同時,使如此多的中國人脫離了貧困,經濟變得如此不同,如此多樣化。」

2008年,金融危機席捲全球,中國政府實施了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經濟保持了高速增長勢頭。最新調查顯示,盡管面臨全球范圍的金融危機,中國將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在2010年仍將保持近8%經濟增長率的國家。英國知名專欄作家、亞洲問題專家馬丁·雅克指出,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凸顯了中國在解決全球性經濟問題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經濟危機背景下,中國由於出台了相應的拉動內需計劃,所以仍然保持了較快增長速度。這種情況下,中國有能力就美元地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作用等與金融危機有關的問題發表更多的意見和看法。」

正如馬丁·雅克所說,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還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反對保護主義、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等問題上堅持發展中國家立場,努力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9月23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出席第64屆聯大一般性辯論發言時說,在解決全球發展不平衡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問題上,應以促進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共同發展作為重要途徑,營造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發展的國際環境:「國際金融機構應該把新增資源首先用於幫助發展中國家脫困上,以更加靈活多樣、更加便利快捷的方式提供貸款支持。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應該著力提高發展中國家代表性和發言權。我們應該採取負責任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舉措,堅決反對保護主義,積極推動多哈回合談判早日取得全面、均衡的成果。」

巴基斯坦政策研究所所長卡利德·拉赫曼先生曾多次訪問中國,長期研究中國發展。除了贊揚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所取得的經濟建設成就,他更認同中國在發展中積累的獨特經驗:「回顧中國改革開放30餘年的發展,我認為,最顯著的發展變化是循序漸進的變化,而不是一夜之間的變化。中國在啟動改革程序的同時,努力保持自已的價值體系,並從傳統的價值體系中吸取經驗。事實上,中國的發展理念,特別是胡錦濤主席於2006年提出的和諧發展觀,這是中國獨特的發展途徑,是一種雙贏的實踐,這種規劃不僅給中國發展提供了機遇,而且也給世界其他國家帶來了發展機遇。中國在政治和經濟兩方面為世界大國及至欠發達國家創造了良好的合作環境,包括巴基斯坦在內的友好國家更是從中受益。當然,這也讓發展中國家人民對中國領導人更加信任。」

『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201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排名世界第幾

排名 國家名稱

GDP總量 (十億美元)

所在地區

1 美國 16197.96 美洲

2 中國 9038.66 亞洲

3 日本 5997.32 亞洲

4 德國 3373.33 歐洲

5 法國 2565.62 歐洲

6 英國 2532.05 歐洲

7 巴西 2503.87 美洲

8 印度 2117.28 亞洲

9 俄羅斯 2109.02 歐洲

10 義大利 1953.82 歐洲

『肆』 我國2013年經濟工作的總基調確定為穩中求進。穩,就是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物價

指導意見:
我國確立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如何堅持了唯物辯證法的發同意

『伍』 我國開放經濟的成果

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3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地推進體制改革,毫不動搖地促進對外開放,取得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舉世矚目的巨大輝煌成就,實現了人民生活由溫飽不足向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贏得了我國在國際經濟社會影響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國經濟社會的面貌從此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

一、國民經濟上大台階,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了由弱到強的舉世矚目的巨大轉變

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45億元,在世界主要國家中位居第10位。人均國民總收入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發達的低收入國家行列。改革開放的推進,不斷為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我國經濟迅速走上快速發展的軌道。改革開放的30年,是我國經濟蓬勃發展的30年,是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由弱變強的30年,是我國逐步擺脫低收入國家不斷向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邁進的30年。

30年間經濟實現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長速度。改革開放初期,黨和政府按照改革開放的總體要求,確立了「三步走」的偉大戰略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全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精神,奮發圖強,開拓進取,1987年提前3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第一步戰略目標,1995年實現再翻一番的第二步戰略目標,提前5年進入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新的發展階段。在實現「三步走」偉大戰略目標的進程中,國民經濟實現快速增長。1979-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實際增長9.8%,不僅明顯高於1953-1978年平均增長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於同期世界經濟年平均增長3.0%的速度。與日本經濟起飛階段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9.2%和韓國經濟起飛階段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5%不相上下。

經濟總量連上幾個大的標志性台階。經濟的快速增長使經濟總量呈現加速擴張態勢。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645億元迅速躍升至2007年的249530億元。其中,從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萬億元用了8年時間,上升到1991年的2萬億元用了5年時間,此後10年到2001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萬億元,2001年超過10萬億元大關,2002-2006年進入高速增長期,平均每年上升2萬億元,2006年超過20萬億元,在此基礎上,2007年一年又增加3.76萬億元。

經濟總量居世界位次穩步提升。經濟總量的加速擴張大大縮小了我國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差距。30年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僅次於美國、日本和德國。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摺合成美元,我國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為32801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的23.7%,日本的74.9%,德國的99.5%,分別比1978年提高17.2、59.7和78.9個百分點。與此同時,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份額也有明顯上升,1978年為1.8%,2007年提高到6.0%。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成倍增加。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1987年的1112元後,1992年達到2311元,2003年超過萬元大關,達到10542元,到2007年又迅速攀升至18934元,扣除價格因素,2007年比1978年增長近10倍,年均增長8.6%。人均國民總收入也實現同步快速增長,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准,我國已經由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對於我國這樣一個經濟發展起點低、人口基數龐大的國家,能夠取得這樣的進步,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

國家財政實力不斷增強。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規模的擴大,同時帶來了國家財力的增加。1978年國家財政收入僅1132億元,1985年翻了一番,達到2005億元,1993年再翻一番,達到4349億元,1999年跨上1萬億台階,達到11444億元,2003年超過2萬億元,達到21715億元,2007年,國家財政收入已經超過5萬億元,達到51322億元,1979-2007年年均增長14.1%。財力的增加對促進經濟發展、加強經濟和社會中的薄弱環節、切實改善民生、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自然災害的沖擊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

外匯儲備實現由短缺到富足的歷史性轉變。1978年,我國外匯儲備僅1.67億美元,人均只有0.17美元,摺合成人民幣不足1塊錢,短缺是當時外匯儲備的基本特徵,出口創匯是發展對外貿易的基本動力。但隨著我國對外經濟的發展壯大,經常項目貿易盈餘不斷積累,外匯儲備的短缺迅速成為歷史,1990年外匯儲備超過百億美元,達到111億美元,1996年超過千億美元,達到1050億美元,2006年超過1萬億美元,達到10663億美元,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我國外匯儲備擴大到15282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一位。

大型公司(企業)不斷涌現並迅速發展壯大。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型企業由少到多、由弱變強,成為改革開放30年經濟發展成就的醒目標志。根據美國《財富》雜志評出的2007年度世界500強公司名單,我國內地共有22家,其中中國石化集團名列第17位,比2006年提升6位,取得中國公司在世界500強排行榜上的最好名次,也是中國公司首次進入世界前20強。

二、經濟結構大調整,發展方式和增長模式呈現出由粗放向集約和節約的重大轉變

30年來,改革進程的加快和經濟的快速增長,促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改革開放的30年,是經濟結構大調整的30年,是經濟發展方式和增長模式不斷呈現新格局的30年。

二、三產業快速發展,產業結構基本實現以工農業為主向一、二、三次產業協同發展的轉變。30年來,三次產業在調整中均得到長足發展,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強化,工業實現持續快速發展,服務業迅速發展壯大。1979-2007年,第一、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4.6%、11.4%和10.8%。三次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3.9調整為2007年的11.3:48.6:40.1。與1978年相比,2007年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6.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上升0.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大幅上升16.2個百分點。

工業結構基本實現了由技術含量低、勞動密集程度高、門類單一的結構向勞動密集、技術密集、門類齊全的發展格局轉變。30年來,冶金、能源、紡織、機械、航運等傳統工業在改造中實現結構不斷調整升級。2004年鋼鐵工業的連鑄比已提高到95.9%,比1980年提高近90個百分點,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銅、鉛先進熔煉生產工藝的產能達到總產能的70%左右,電解鋁自焙槽工藝已全部淘汰,改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預焙電解槽技術。耗煤低、發電效率高的單機容量30萬、60萬千瓦機組已成為我國電力工業的主力發電機組,並逐步向100萬千瓦級發展。落後棉紡錠和毛紡錠得到大規模壓縮,棉紡織設備的大部分機器採用了變頻調速、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LC技術,基本實現了紡機產品的機電一體化。大型燃氣輪機、抽水蓄能機組、直流輸電設備、超臨界火電機組、大型船用曲軸等實現國產化,年產千萬噸級的大型煉油廠設備自主化率高達90%。與此同時,電子信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醫葯製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術工業從無到有,蓬勃發展,成為帶動我國工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因素。經過30年來的發展,我國在航天技術、核能發電技術、高性能計算機技術、重型機械成套設備製造技術、數控機床製造技術、第三代通信技術等領域都有一系列重大突破。2007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增加值11621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7%,比1995年提高3.0個百分點。

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基本實現了由城鄉分割向城鄉協調共同發展的轉變。30年來,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逐年提高,城鎮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7年的44.9%,上升了27.0個百分點,年平均上升0.9個百分點。城鎮總人口年平均增加1453萬人,鄉村總人口年平均減少216萬人。大量鄉村人口由農村向城鎮轉移,促進了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城鎮吸納就業的能力不斷增強,1978-2007年,城鎮就業人員佔全國的比重從1978年的23.7%上升到2007年的38.1%。與此同時,城鎮就業崗位的快速增加帶動了鄉村勞動力不斷向城鎮轉移,使鄉村就業人員佔全國就業總量的比重從1978年的76.3%下降到2007年的61.9%。

『陸』 建立經濟特區三十年來我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方面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十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5)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 (6)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8)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9)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10)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柒』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取得的重大成就

1、增長速度領先全球主要經濟體

「十二五」前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8.0%,GDP總量增長到63萬億元。總體上看,國際金融危機後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雖然從2001年~2007年的年均10.8%,下降到2008年~2014年的年均8.8%。

速度看起來比以前有所放緩,但這是在很高基數上實現的增長,而且是質量效益穩步提高的增長。同時,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較,我國仍然處於絕對領跑者地位。

2、經濟結構逐步優化升級

「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的要素投入結構、需求結構、供給結構持續優化,逐步向中高端水平邁進。

從要素結構看,由以前主要依靠勞動力數量和資本存量增長來驅動經濟增長,轉變為在勞動力數量減少的前提下,主要依靠科學技術和人力資本增長來驅動經濟增長,2014年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了53.1%。

3、綜合國力穩居全球第一陣營

「十二五」以來,我國綜合國力大跨步增強,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影響力持續提高。從經濟實力看,2014年我國GDP總量為10.4萬億美元,佔全球比例為13.4%,牢牢占據世界第二位。

從產業競爭力看,2014年我國製造業產值佔全球製造業產值份額上升至25%,自2010年起穩居世界第一製造大國之位;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品中,220種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4、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高

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得到提高,農田有效灌溉面積佔比超過52%,主要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農村土地流轉率提高到30%,家庭經營、集體經營、企業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共同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5、工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製造業是國家間經濟角力和競爭的主戰場,彰顯著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近年來,我們一手抓淘汰落後,積極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一手抓轉型升級,改善品質質量,取得了良好成效。以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為特徵的智能製造開始興起,成為製造業的新生力量。

一批擁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術的企業脫穎而出,帶動了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零部件水平提高,拉動了產業整體素質提升。

『捌』 改革開放36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年中國的生鐵產量為6.58億噸,排名世界第一,佔全球總產量的59%;與1978年中國生鐵產量3479萬噸相比,增長了17.9倍,翻了將近9番。

2012年中國的粗鋼產量為7.17億噸,佔全球15.5億噸粗鋼產量的46.3%,排名世界第一,超過第2至第20名的總和;與1978年的3178萬噸相比,增長了21.6倍,翻了10番半。

2012年中國煤炭產量為36.6億噸,為全球最大產煤國,產量佔到全球總產量的一半;為1978年6.1億噸的6.6倍。

2012年中國水泥產量為21.84億噸,排名世界第一,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60%以上;是1978年6524萬噸的33.5倍。

2012年,中國的電解鋁產量為1988.3萬噸,排名世界第一,佔世界總產量的65%以上。

2012年中國精煉銅產量582.35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24%,為世界最大產銅國。

2012年中國化肥產量6840萬噸,是世界最大化肥生產國,佔世界總產量的35%;是1978年869.3萬噸的7.9倍。

2012年化纖產量7939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70%;平板玻璃產量7.14億重量箱,超過世界總產量的50%;工程機械銷售總額達590億美元,佔世界總量的43%。

2012年中國汽車產量1927.18萬輛,連續四年蟬聯世界第一,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25%,穩坐世界第一大汽車生產大國的寶座;是1978年14.91萬輛的129.25倍。
2012年,中國的造船完工量6021萬噸,雖然受全球主要是歐美市場萎縮的影響比上年下降21.4%,但仍位居世界第一位,佔到世界總造船量的41%。

2012年中國的彩電、手機、集成電路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佔全球出貨量的比重分別達到48.8%、70.6%和90.6%。而在2010年,中國就為世界生產了 68%的計算機、65%的冰箱、80%的空調、44%的洗衣機、70%的微波爐和65%的數碼相機。

中國早就成為世界第一大服裝生產國,第一大紡織品出口國,第一大鞋類出口國,第一大傢具出口國,第一大食品生產國……。更有趣的是,隨著黃金投資熱在中國興起,2010年中國還生產了340噸黃金,排名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農業大國

中國的糧食產量世界第一。2102年中國糧食總產量為58957萬噸,根據世界糧農組織(FAO)統計,中國的穀物產量佔世界總量比重一直處於世界第一位。2009年,在全球19種主要農產品中,中國雄居世界第一位的有12種。

中國是世界第一漁業大國,2012年中國的水產品產量為5906萬噸,連續23年雄居世界第一,佔到世界水產品總量的60%以上。

中國是世界第一養禽業大國。2012年中國的禽蛋產量為2860萬噸,佔到世界總產量的45%。

中國是世界第一肉類生產大國。2012年中國的肉類產量為8384萬噸,佔世界肉類總產量的27%。

中國是世界第一蔬菜生產大國。2012年中國蔬菜總產量為7.02億噸,蔬菜種植面積為3.05億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早在2007年中國蔬播種面積和產量就穩居世界第一,分別佔世界總量的的43%和49%。

中國是世界第一水果生產大國,2012年水果產量24057萬噸,佔全球市場份額的17%以上。中國的蘋果、梨、桃、李和柿子的產量均為世界前5位,尤其是柿子和梨,中國的產量分別佔世界總產量的71.5%和52.9% ;蘋果和李子的產量也佔世界產量的40%左右。

中國還是全球最大的煙草生產國與消費國,僅煙草生產一項,中國便雄居5個世界第一:烤煙種植面積世界第一、烤煙產量世界第一、烤煙增長速度世界第一、卷煙產銷量世界第一、卷煙增長速度世界第一。

閱讀全文

與2013年我國經濟發展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