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中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失衡

中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失衡

發布時間:2021-03-10 10:11:06

㈠ 地域發展差異不平衡會造成什麼社會問題

地域發展差異不平衡,主要是會引起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不平衡。不困時間長形成區域發展問題,可能會造成一定的社會問題。

㈡ 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具體含義

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主要是指在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受到資源與環境的約束加劇等方面。
經濟社會發展的平衡,是指國民經濟各組成部分處於一種結構合理、相對協調的狀態,此時系統功能達到了最優。不平衡則是指相反的一種狀態。任何一個經濟體都是不斷運動發展的,在運動發展中舊的平衡被打破,不平衡出現,再通過矛盾的不斷解決使新的平衡得以實現。所以,不平衡是絕對的、長期的,平衡是相對的、暫時的。
發展不平衡問題是各種復雜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對待這一現象要有一個客觀的、歷史的、辯證的認識。既不能放任各種不平衡發展,對不斷拉大的不合理差距熟視無睹,也不能抽肥補瘦,搞平均主義。既不能因不平衡的客觀存在產生消極負面情緒,懷疑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也不能過分強調發展不平衡的合理性。
望採納。這里有理論也有現實,你可從中挑揀,可追問。

㈢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什麼失衡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兩大矛盾和六大問題。 1.中國社會發展面臨的兩專大矛盾 ①當前擴大內需與利益格屬局調整的矛盾將進一步深化。 2.中國社會發展面臨的六大難題 ①就業問題。 ②「三農」問題。 ③社會差別問題。 ④社會秩序與公共安全問題。 ⑤國有企業改革問題。 ⑥教育體制改革問題。 3.當前中國社會面臨的四大潛在風險 ①群體事件增多引發的社會風險。 ②銀行體制問題引發的經濟風險。 ③資源短缺引發的生態危機。 ④艾滋病失控引發的公共危機。

㈣ 國民經濟的發展嚴重失衡 是什麼意思 中國自然經濟主導地位逐漸喪失是什麼時候。還是這個觀點是

失去民生意義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
世界銀行測度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狀況的指標有三個:人均GDP、壽命和受教育情況,其中GDP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GDP原來是測度經濟發展水平的很好的指標,但目前中國的GDP並不是一個好的指標,因為它失去了民生意義。目前中國GDP核算主要存在三個問題:國內生產總值在中國表現為「挖坑經濟」,無關社會凈財富的增加。凱恩斯在1936年所寫的《通論》中曾經提出一個非常著名的「挖坑」理論:雇兩百人挖坑,再雇兩百人把坑填上,這叫創造就業機會。雇兩百人挖坑時,需要發兩百個鐵鍬;當他發鐵鍬時,生產鐵鍬的企業開工了,生產鋼鐵的企業也生產了;當他發鐵鍬時還得給工人發工資,這時食品消費也都有了。等他再雇兩百人把坑填上時,還得發兩百把鐵鍬,還得發工資。凱恩斯的理論是宏觀經濟學的肇始,這只「看得見的手」使西方國家從經濟低谷中走了出來,走向繁榮。
中國的房地產業對經濟的拉動絕不亞於這種挖坑經濟的拉動。房地產能帶動60多個行業,可以把經濟從冷變熱。如果只需要較少的投入就能達到拉動經濟的目的,可以說它是有必要的,但若是挖坑的規模太大,為此投入了相當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這些投入在社會中所佔的比例過大了,這就沒有必要了。在中國的政治體制下,GDP是政績考核的唯一標准,各地方政府大力推行土地財政。GDP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人為挖坑。
我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築量最大的國家,每年20億平方米新建面積,相當於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鋼材,我國建築垃圾的數量已佔到城市垃圾總量的30%-40%。據對磚混結構、全現澆結構和框架結構等建築的施工材料損耗的粗略統計,在每萬平米建築的施工過程中,僅建築垃圾就會產生500-600噸;而每萬平方米拆除的舊建築,將產生7000-12000噸建築垃圾,而中國每年拆毀的老建築占建築總量的40%。然而,這樣的建築卻僅僅能持續25-30年。這樣人為地拆了建、建了拆,無疑能推動GDP增長,但總體上看房屋數量卻和以前沒有太大差別,社會財富並沒有增加。
當前GDP核算扣減嚴重不足。綠色GDP是綠色經濟GDP的簡稱,指從GDP中扣除自然資源耗減價值與環境污染損失價值後剩餘的國內生產總值,稱可持續發展國內生產總值。20世紀90年代形成的新的國民經濟核算概念,1993年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在修訂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提出,可分為總值與凈值。總值即GDP扣減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降級成本;凈值即GDP扣減資源耗減成本、環境降級成本和固定資產折舊。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課題研究組提出的綠色GDP為: GDP扣減自然部分的虛數和人文部分的虛數。自然部分的虛數從下列因素中扣除:環境污染所造成的環境質量下降;自然資源的退化與配比的不均衡;長期生態質量退化所造成的損失;自然災害所引起的經濟損失;資源稀缺性所引發的成本;物質、能量的不合理利用所導致的損失。人文部分的虛數從下列因素中扣除:由於疾病和公共衛生條件所導致的支出;由於失業所造成的損失;由於犯罪所造成的損失;由於教育水平低下和文盲狀況導致的損失;由於人口數量失控所導致的損失;由於管理不善(包括決策失誤)所造成的損失。
按綠色GDP進行核算,中國的房地產業不僅沒有正的貢獻,反而是負的貢獻。當農田被徵用,建成別墅,表面上看這一過程創造了巨大的GDP,但如果按綠色GDP來計算,這種做法可能就沒什麼價值了。一方面,耕地可以持續地創造產品,另一方面,耕地是一個生態品,可以平衡生態。當把耕地的這些價值算上後,土地的成本是非常高的。現在的問題在於,對房地產這個行業,自然資源損耗、環境污染的損失是從不計算和體現的,因此GDP核算的扣減嚴重不足。
由於扣減不足,特別是對物價上漲的刻意隱瞞,導致貨幣注入型GDP佔比大幅度提高,國家統計局公信力出現問題。以2009年為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居民消費價格下降了0.7%,但去年現實中的物價可以說是老百姓近十餘年最不能承受的一年。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房地產開發業房屋銷售額和銷售面積計算,2009年我國房價上漲24.2%(新房),同樣是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09年我國房價上漲1. 5%,其中新房房價上漲1.3%,兩者相差將近20倍。
在GDP的核算上,由於扣減不足,特別是對物價上漲的刻意隱瞞,導致貨幣注入型GDP佔比大幅度提高。寬松的貨幣政策可以推動大量項目上馬,投資規模上升之後,就會增加居民收入、企業收入,從而增加儲蓄,這是一種典型的貨幣注入型的GDP增長。在合理、科學的核算體系中,注入貨幣是不可能推動經濟增長的。經濟學的觀點也表明貨幣政策不可能推動經濟增長,但目前
我國貨幣政策對於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其中一個原因在於GDP中帶有大量財富掠奪的東西,這部分沒有進行相應的抵扣,所以表現出的GDP非常高。這樣的GDP可能是由三聚氫銨、毒奶粉和垃圾建築構成的,是由通貨膨脹構成的,這樣的GDP失去了民生意義,不能體現人類社會的發展。
二、嚴重失衡的中國經濟結構
(一)失衡的宏觀經濟結構
政府投資主導下經濟增長,消費率下降,投資和出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居民消費需求萎靡不振。通常用於衡量消費的指標是消費品零售總額,它分為批發零售業銷售總額、飯店餐飲業銷售總額和其它行業的銷售總額三個部分。在我國,批發零售業中大部分是批發業務,零售業占的比例很低,如2007年生產資料的批發佔到了消費品零售總額的55%。零售的大部分用於消費者的消費;批發業批發的大部分不是消費者消費的,而是生產資料批發,如鋼材、成品油、汽車和建築材料,包括機電產品。城市的建築材料都是經過建築企業、開發商的,
居民不可能直接使用,它理應是一種生產資料,但這個生產資料卻歸到了消費品零售總額里。事實上,我國居民消費是低迷的。當然,中國現在存在著兩個消費品市場,一個是奢侈品市場,這在全世界都是著名的,另一個是普通的消費品市場,這個市場的消費價格是低迷的,而且銷量是有限的。可見,消費需求不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中國經濟增長靠的不是消費,而是投資!
高速增長、剎不住車的固定資產投資。2003至2007年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同時也是中國房價高漲的時期,物價也上漲得很快。經濟的增長靠的是投資增長、重化工業增長和高污染的增長來拉動的,從民生的角度來看,這個增長是不可取的。
2004年以來,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名義增長率,始終保持在30%左右,遠遠超過同期名義GDP16%的增長率。從西方經濟學的理論來看,先有儲蓄後有投資,儲蓄決定投資,有多少儲蓄就有多少的投資。但在中國的現實恰恰相反,是投資決定儲蓄,有多少投資,為了平衡投資,才有多少儲蓄。我國的儲蓄形成機制為投資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來源。銀行的貨幣創造+財政手段(稅收、支出、發債),可以擴大貨幣供給量。這就決定了投資可以有很大的擴張彈性,投資擴張在增加總產出、總收入的同時,也必然增加儲蓄。在這里儲蓄是被動的,是跟隨投資的「自然」補齊,無須等到儲蓄夠了才投資。投資決定儲蓄,是政府主導型經濟在投資領域的一種反映而已。其中,中國的私人儲蓄在全社會儲蓄中所佔的比重大大下降,由10年前的50%降到了目前的35%左右。
從數量的角度分析,擴大政府投資能夠促進經濟快速增長。然而,與增長的數量相比,經濟增長的質量更為重要。為短期數量增長而擴大政府投資,很可能面臨著投資和消費比例失衡、投資乘數壓縮,以及對社會投資形成的擠出效應等長期風險,引起環境危機、銀行不良信貸危機等後果,給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投下陰影,這是中央宏觀經濟決策過程中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
中國的出口依賴症:與過度投資相匹配,形成過高的出口依賴症。2009年我國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22072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3.9%。其中,貨物出口12017億美元,下降16.0%;貨物進口10056億美元,下降11.2%。進出口差額(出口減進口)1961億美元,比上年減少1020億美元。
(二)失衡的產業結構:一枝獨秀的房地產業
2009年我國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大約為160萬億,按60%利潤率計算,盈利達0.96萬億;開發商的收入為4.4萬億,開發業的利潤率保守地按40%計算,盈利1.76萬億。因此,我國房地產業盈利約為2.72萬億,佔到了當年GDP的8.12%。
中國的實體經濟是什麼樣子的?為什麼央企都不做主業轉向房地產?實體經濟中與建築相關的都如鋼鐵等行業為什麼那麼火爆?這都是建房的需求帶動的,然而建好的房子中許多都不是用於居住,而是滿足囤積和投機的需求,甚至出現郊區、市區房價倒掛的現象,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了中國房地產投機氛圍之嚴重。
我國目前的房地產泡沫堅硬和龐大。我們可以大概算一下現在北京的房子的價值,按人均35平方米、2000萬人口計算,共有約7億平方米的住宅,按3萬元/平方米估算,北京有20萬億左右的住宅價值,再加上非住宅的房地產的價值,北京的房地產資產將近30萬億。而北京的GDP僅為1.1865萬億,30萬億的固定資產才創造1萬億的價值,這是多麼低的回報率!
(三)由特權決定的地區結構差異
目前中國區域經濟此起彼伏,2009年以來有14個區域振興規劃相繼出台,由此帶來的區域板塊輪動,也成為國內資產市場熱點: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若干意見、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橫琴總體發展規劃、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意見。推出諸多區域規劃的目的在於創造經濟增長極,那麼增長的動力何在呢,歸根結底其來源還在房地產!地方政府徵用農民的土地,然後通過招拍掛進行商業地產和住宅地產的開發,GDP迅猛增加。但這樣的GDP增長實質上是對農民財富的掠奪和通過高房價對城市居民的掠奪。
(四)個人收入分配嚴重失衡
政府投資擴張本身加重了收入分配的分化。征地拆遷中的掠奪機制、工程承包中的腐敗問題、政府項目經營中的公司化傾向等都導致了收入分配分化的加劇。GDP情結導致政府對企業投資的大范圍補貼,企業投資中的資本收益出現擴大化傾向。GDP考核的政績觀使得政府有動力想方
設法招商引資,為了招商引資,政府給予企業土地、貸款等諸多支持和優惠,勞動力的價格也很低,企業所有者的收益非常豐厚。這也是中國產能過剩的一個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資產泡沫化導致的大規模弱勢群體的財產轉移和不具備有效的工資協商機制也加劇了我國個人收入分配的失衡。
三、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風險
(一)資產泡沫破滅與銀行大規模不良信貸
2009年銀行新增貸款為9.7萬億,其中對房地產的直接貸款佔到了貸款總額的20%,個人按揭貸款將近9000億,另外還有一部分進入房地產的資金沒有列入以上兩個數字,如政府的貸款,2009年政府從銀行貸款的數額約為5萬億,其中很大一部分資金也流入房地產。另外,銀行貸款中的抵押貸款大部分也與土地價值有關。因此可以粗略地估計,銀行資產中50%都與房地產有關,所以,一旦房價回落,所有的抵押資產就會出現嚴重的問題。資產泡沫破滅與銀行大規模不良信貸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危險。
(二)地方政府債務危機
據估計,現在地方政府債務大概有9萬億,甚至有10省市的貸款債務率超過100%。地方政府一年的稅收則不到3萬億。地方政府的大部分債務都是用於地方基礎設施建設等公益事業,很難通過這部分投資收益來償還債務。因此,土地收入就成了地方政府解決債務問題的主要手段。
(三)產能過剩與信貸風險
中國存在世界上最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在形成機制上,地方政府之間相互競爭,競相對企業進行補貼,形成了產能過剩;在治理政策方面,主要方法是淘汰小企業,小企業為避免淘汰,紛紛擴大規模,其結果是產能過剩越治越重。
四、後危機時代中國經濟面臨的嚴峻挑戰及出路
後危機時代我國經濟面臨的嚴峻挑戰主要在於: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嚴重不足,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失去生產目的的巨大經濟體;自然資源和環境日益惡化;投機氛圍對創新能力產生了致命的影響,科技創新能力嚴重不足;金融戰爭可能給中國帶來挑戰。
面對諸多嚴峻的挑戰,我國的出路有以下幾條:
第一,通過政治體制改革限制各級政府權力、限制政府行政性支出,懲治官員腐敗問題,調整收入分配。這一點非常重要,否則,發展經濟對於全國人民毫無意義。
第二,擠干泡沫,大力發展實體產業,特別是面向國內居民的消費產業和新型戰略產業,通過產業發展促進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形成具有民生意義的良性循環經濟體。
第三,大力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財政支出主要用於有利於民生的領域。
第四,大力鼓勵具有民生意義的自住和互助經濟,杜絕市場經濟對於該領域的強權侵入。

㈤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形成原因,現狀及消除措施


1.歷史原因.
2.傳統工業依賴能源和資源,能源和資源的不平衡分布造成區域差異專.
3.進出口貿易的因素導致的海屬陸交通樞紐地區的發達.
4.產業主導因素的轉移也可以導致地域發展水平的變化,從而使得一些地區和城市建立比較優勢,比如現代的金融、軟體、生物科技。以上都是不依賴傳統區域發展因素的產業,這些產業主導的區域發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先行優勢。

我國商業地理的現狀從來都被認為是狹長的,一直有5個發動機之說:長三角、珠三角、渤海灣、東北、成都重慶地區,這些地區都是區域發展的重心。國家各個地區發展不平衡也是很明顯的,沿海好於中部,東北好於西北。

消除的方法重要的就是在產業結構、經濟發展要素轉移和現有的資源及基礎條件結合,使用人口轉移、政策支持、發展比較優勢產業或者新興產業、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等等

㈥ 如何看待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區域經濟一定程度的發展差距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
當一國或地區經濟發展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差距時,發展程度較好的地區就自然成為發展狀態較差地區所效法的榜樣,發達地區就會更加進一步發達,落後地區就會奮力追趕,從而形成你爭我趕的整體經濟發展的活力.
②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是區際競爭與合作的基礎.
區域的條件優勢要素的差異形成的競爭優勢的不同,各區域的經濟主體可在各自的區域優勢及其產業優勢的基礎上尋找經濟聯合,如資源型優勢與加工型優勢的區際聯合.
③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給落後地區造成一種壓力.
區域經濟發展中有了發達與落後的差異,才迫使落後地區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向發達地區學習,從而加快落後地區經濟發展的步伐.發達地區對落後地區來說,會產生一種"示範效應",這種示範效應,使得落後地區在追趕發達地區進程中大大節省成本,少走彎路,從而達到共同發展的目標.
4.解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背景之下,各地區經濟都應融於世界經濟體系之中.
一國要有效參與國際競爭,就必須首先整合國內經濟,提高國民經濟的素質.只有實現國內經濟的一體化,才能從整體上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因此,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政策的根本目標是促進各地區的共同發展,加強各區域之間經濟上的相互依賴性.在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不能在短期內消彌時,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政策的重點應是鼓勵各區域之間加強經濟聯系,為各區域之間經濟依賴性的增強創造軟(制度等方面),硬(基礎設施等方面)條件.
(2)遵循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繼續允許和鼓勵有優勢的地區發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領全國經濟發展.
(3)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努力緩解區域經濟差距擴大的趨勢

㈦ 我國目前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原因是什麼如何解決

我國發展不平衡的原因何在
一是自然原因。我國幅員遼闊,地區間自然條件迥異,決定了不同地區發展存在"先天性"差異。比如,東部地區以平原為主,氣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據先天發展優勢;西部地區多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氣候乾燥,生態惡化,交通閉塞,與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貿易往來受到限制,經濟社會發展不利因素多。

二是歷史原因。數千年來我國就一直存在發展差距,國家的經濟重心處在不斷變遷中。中原地區很長時間是全國的經濟中心,唐代以後特別是北宋以後,經濟中心逐步向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地區轉移。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70%以上的工業和交通運輸設施主要集中在佔全國面積不到12%的東部沿海地帶。雖然國家在"一五"計劃、"三線"建設時期加大了對中西部地區的投入和扶持,但總體不平衡狀況沒有從根本上發生改變。改革開放以來,縱向比較,各個地區都有很大發展;橫向比較,地區差距在拉大。

三是政策原因。我國發展不平衡的一些問題,也與一定時期內實施的具體政策有關。比如,改革開放後,根據我國國情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們實施了非均衡發展戰略,採取積極促進東部沿海率先發展、率先開放的政策,在投資、財稅和金融等方面對東部地區進行傾斜。這些政策給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帶動了整個國家的發展,但客觀上也拉大了東部與中西部發展的差距。

四是體制原因。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發展不平衡問題還有體制的因素。比如,計劃經濟時代不盡合理的價格體制對城鄉、區域差距擴大有明顯影響,國家為積累工業化所需資金,長期維持了能源原材料產品和農產品的低價格,使中西部和農村發展受到抑制。又比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觀念、資金和管理等的差異,市場競爭會造成不同市場主體的優勝劣汰,從而出現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也會擴大不同地區和同一地區不同主體間的差距。

㈧ 怎麼從人力資源方面來論述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建議論述的提來綱如下:
一、人力資源狀源況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概述在普遍理論下,人力資源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1.區域經濟發展形成人力資源匯集優勢;
2.人力資源匯集為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基礎;
3.人力資源發展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有滯後效應;
4.區域經濟發展除人力資源因素,還有地緣、文化等其他因素,不能過份誇大人力資源的作用。
二、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
1.東西、南北區域性經濟總體狀況的不平衡;
2.產業結構的不平衡狀況;
3.未來發展趨勢的不平衡。
三、對應上述經濟發展不平衡體現出的人力資源狀況特徵
1.不平衡造成缺乏吸引力;
2.不平衡造成的人力資源流失;
3.不平衡造成的教育力量弱化,進一步減少未來人力資源供給。
四、如何打破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的人力資源狀況惡性循環
這部分論述解決措施,從地區經濟發展特殊優勢入手,創造人才吸引點,打破惡性循環中吸引力缺乏這一環節,逐步由點帶面,增大經濟總產出中用於吸引人才投入的比重,形成良性循環的人力資源成長環境。當然是「十年育林、百年育人」的浩大工程。

㈨ 如何解決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這個問題說的很好,是我黨,國家,民族,首要問題,我看主要是

靠國家的宏觀政策,和全民族的努力.現在我門國家西部大開發,就是一個很好的具體體現,還要靠我們從自身做起,富裕地區要幫助貧困地區,現在社會上,捐助等等都是值得提倡的.

㈩ 區域發展不平衡的表現有哪些

1、從復人均GDP最高的前制5個省份與最低的後5個省份的平均水平之比,以及地區間加權變異系數看,我國區域間差距自2006年以後逐步縮小,但近兩三年出現再度擴大的勢頭。

2、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2017年前三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的2.81倍。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差距仍很明顯。

5、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不平衡。我國金融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8.4%(2016年),為主要經濟體最高,超過美國的7.3%、英國的7.2%。大量資金在金融系統內部循環,「脫實向虛」現象比較突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有待提升。

閱讀全文

與中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失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