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中亞經濟發展

中亞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0-11-24 23:35:09

Ⅰ 中亞五國經濟政治合作前景

中亞五國經濟發展前景較樂觀

2006年,哈薩克、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等中亞五國普遍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繼續深化產業結構和稅收制度改革,宏觀經濟趨於穩定,財政狀況有所好轉,為落實長期的發展戰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中亞五國的實力差距進一步拉大,經濟領域內的問題依舊存在,有的國家政局不穩,使未來的發展前景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一、2006年中亞五國經濟普遍保持較高增長率
2006年,中亞五國的經濟增長勢頭不減,優勢產業得到鞏固,對外貿易繼續增長。哈薩克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2006年前三個季度,哈的GDP達到553億美元,同比增長10.6%;工業增長6.8%,農業增長8.2%。糧食年產達1800萬噸,可以大量出口國外。烏茲別克2006年前三個季度的GDP增長7.3%,工業增長10.2%,農業增長7.1%,服務業增長16.4%。2006年1月~11月,塔吉克的GDP同比增長7%,總量超過24.2億美元;工業增長5.6%,農業增長7.4%。2006年1月~11月,吉爾吉斯斯坦的GDP僅增長2.5%,總值約為27億美元。2006年上半年,土庫曼的GDP同比增長20.1%,其中工業增長22.4%,農業增長21.1%。
對外貿易增速普遍超過了GDP的增速,反映出中亞國家與國際經濟的聯系越來越密切。2006年前9個月,哈薩克的外貿總額為382.23億美元,同比增長33.4%;其中出口238.99億美元,增長34.9%,貿易順差95.75億美元。2006年前9個月,烏茲別克的外貿總額為75.57億美元,同比增長10.5%;其中出口43.75億美元,同比增長13%,外貿順差11.86億美元;製成品的出口已佔到出口總額的60%以上。2006年1月~11月,塔吉克的外貿總額高達28.061億美元,同比增長41.9%;其中出口12.709億美元,貿易逆差2.644億美元。吉爾吉斯斯坦的外貿情況較差,2006年前10個月的對外貿易額為20.63億美元,其中出口6.4億美元,逆差達7.83億美元。吉的出口基本上還是依靠原料和礦產品來拉動。
2006年,中亞國家經濟中依然存在一些老問題:基礎設施陳舊,經濟結構單一,產品缺乏競爭力,投資環境差,外貿難題多。中亞國家公布的通貨膨脹率都在9%以下,但實際數值要高很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為19.5%)。吉爾吉斯斯坦等國的外債負擔沉重,截至2006年5月底,吉外債余額為19.44億美元,准備加入「重債窮國計劃」,尋求減債。中亞國家之間的經濟摩擦增多。一些國家的支柱產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困難不少,如哈薩克2006年前9個月雖然原油開采量增長6.7%,但凝析油和天然氣分別下降了5.8%、4%;烏茲別克的石油、天然氣產量也均下降;烏、塔的棉花年產量分別下降了3.2%和1.8%。
二、結構升級和吸引外資是中亞五國經濟工作的重點
改造不合理的經濟結構,實現產業升級,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改善投資環境,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是2006年中亞國家提出的經濟戰略的主要內容。能源、交通、外資和就業在中亞國家宏觀經濟政策中佔有突出地位。目前,中亞國家經濟改革的重點還是增長和穩定兼顧。
哈薩克提出,未來十年要使哈成為世界前50名最具競爭力的國家之一。為實現該目標,哈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於2006年8月底簽署命令,批准「2015年國家發展戰略」,力爭成為國際市場上重要的礦物原料、糧食產品和製成品的生產國和供應國,同時還要成為連接歐洲、亞太及東南亞的過境「樞紐」。該發展戰略特別突出了哈在中亞地區的地位,要成為地區的服務中心和創新中心。烏茲別克確定的經濟改革優先方向主要是:優化經濟結構,創造引進外資的良好條件;擴大私營經濟成分,營造良好的經營環境;保障就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加工產品的出口。塔吉克對電力生產、交通運輸格外關注,且在其新出台的「2007年~2015年國家發展戰略」中占據突出位置。吉爾吉斯斯坦制定了2006年~2010年國家發展戰略規劃,把吸引外國投資、改善國內經濟環境、發展農業作為其經濟發展的重點。
中亞國家在經濟改革和引進外資的過程中面臨兩難的選擇:為保持經濟的增長速度,要繼續增加原料和礦物生產,外資也多數集中在能源領域,倘若控制初級產品,則可能使經濟下滑、外資減少,且對出口也是一個打擊;而過分依賴原料部門,則受國際市場價格制約很大,不利於加工工業的發展,也會影響到宏觀經濟的穩定和增加就業。另外,金融、稅收、海關等領域問題很多,權力和執法部門腐敗現象非常嚴重,也給吸引外資、擴大外貿和發展經濟製造巨大障礙,中小企業處境比較艱難。
三、我國與中亞國家的經貿關系穩步推進
2006年,中亞國家與中國的關系又有新發展。國家領導人互訪不斷,哈、吉、塔、烏等中亞四國的領導人參加了2006年6月在上海舉行的上合組織峰會。經濟合作的突破在於確定了一些重大項目。2006年4月,中國與土庫曼兩國領導人決定在天然氣領域進行長期合作;6月,吉總統巴基耶夫訪華,中國向吉提供了1億元人民幣的農機設備;在上合組織峰會期間,中塔雙方簽署了中國向塔提供6億多美元的巨額項目合同;12月,哈總統納扎爾巴耶夫訪華,雙方決定在能源等領域加強合作。同時,中國對中亞國家的投資逐年增加,與這些國家經濟合作的范圍不斷擴大。
2006年,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貿易額增長迅速,再創歷史新高。經濟合作檔次和規模不斷提高。2006年上半年,中國與哈薩克、烏茲別克、塔吉克、土庫曼的雙邊貿易額分別達到37.25億美元、5.7億美元、1.14億美元、5925萬美元,全年累計有望突破100億美元,使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貿易關系再上新台階。
中國與中亞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已經具有了「戰略性質」,立足於長期合作,在地區和國際問題上能相互支持。但是,中國與中亞國家雙邊關系中的一些障礙還沒有徹底消除:如貿易結構的問題沒有改變,運輸領域的合作還沒有突破;哈在水資源利用方面對中國不滿意,雙方的能源合作也出現了一些波折。
四、中亞五國經濟未來的發展前景比較樂觀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專家預測,2006年,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和烏茲別克四國經濟平均大約增長8%。其中,哈薩克的經濟增長率可以超過10%。中亞國家經濟的增長,主要得益於國際市場能源、礦產品以及原材料價格一路走高。與此同時,各國重視發展優勢產業,推動經濟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一直以來不受重視的農業生產也有了一定的起色。
中亞一些國家在俄羅斯提高能源出口價格以後,借機「搭車」漲價,雖然對本國經濟發展有利,但也使中亞國家之間的關系復雜化。例如,土庫曼把對鄰國和俄羅斯的天然氣出口價格由2006年上半年的65美元/千立方米提高到100美元/千立方米。烏茲別克也於2007年1月1日把天然氣價格從55美元/千立方米提高到100美元/千立方米,這將使大量進口烏天然氣的吉爾吉斯和塔吉克面臨新的困難。塔吉克將不得不減少天然氣進口量,國內天然氣價格將因此上漲30%~40%,對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會造成不利影響。
另外,外資的增加和工農業的恢復,直接促進了中亞國家經濟的增長。綜上所述,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07年中亞各國經濟仍將會有7%~8%的平均增長率。通貨膨脹指數預計會略微降低,但外資數額可能會減少,宏觀經濟不會有大的波動。中亞國家制定的增長目標都比較高,如吉爾吉斯斯坦要實現年均GDP增長8%的目標,難度很大。

Ⅱ 中亞五國獨立後,它們為何更「窮」了

中亞五國獨立後更窮了,主要是歷史原因,那時候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大力發展重工業。

中亞就是亞洲中部地區,中亞五國包括哈薩克、吉爾吉斯坦、烏茲別克、土庫曼五個國家,這個地區大多數為突厥語民族,蘇聯解體後,中亞五國獲得了獨立


所以中亞五國獨立後,它們更窮了。

Ⅲ 中亞五國地理位置獨特,在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方面具有高度的共同性.根據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完成(

(1)中亞五國是世界上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蘊藏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集中分布在裏海沿岸,如果我國從中亞進口石油,最佳的運輸方式是管道運輸,因為管道運輸運量大、連續性強且有利於運輸安全.
(2)據圖分析,巴爾喀什湖的西部有河流淡水注入,因此西半部的鹽度要比東部低.
(3)中亞地處亞歐大陸中部,距海較遠,氣候大部分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降水稀少,多內流河、內陸湖、河流水量小,湖泊多為鹹水湖.地形以平原與丘陵為主,地勢東高西低.由於降水少,植被主要以草原和荒漠為主.
(4)該題主要從吉爾吉斯斯坦的水源去分析,吉爾吉斯斯坦位於中緯西風的迎風坡,降水較多,吉爾吉斯斯坦位於錫爾河的上游,河流徑流量大,加上天山上高山冰雪融水豐富.同時吉爾吉斯斯坦在錫爾河修建許多水庫,蓄積河水.
(5)烏茲別克地處中亞,氣候乾旱,該地能夠成為「白金之國」得益於阿姆河和錫爾河提供了灌溉水源,但如果過度引水灌溉,會導致鹹海面積萎縮,河流斷流,不合理的灌溉還會導致土壤鹽漬化和土地荒漠化.
故答案為:
(1)石油、天然氣;管道運輸
(2)低,有河流淡水注入
(3)①位置:地處亞歐大陸中部,距海較遠;②地形:地勢東高西低,地形以平原與丘陵為主;③氣候:大部分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降水稀少;④河流、湖泊:多為內流河、內陸湖,河流水量小,湖泊多為鹹水湖;⑤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
(4)①吉爾吉斯斯坦位於中緯西風的迎風坡,降水較多;②吉爾吉斯斯坦位於錫爾河上游,河流徑流量大;③天山海拔高,高山冰雪融水豐富;④吉爾吉斯斯坦在錫爾河修建許多水庫,蓄積河水.
(5)①過度開墾導致土地荒漠化嚴重;②過度引阿姆河河水灌溉,導致鹹海面積萎縮,河流斷流;③不合理灌溉導致土壤鹽漬化.

Ⅳ 中亞地理環境有哪些突出特徵對其經濟發展有何影響

環境特徵:中亞以丘陵、平原為主,地勢東南高,西北低;主要地形區:天山、帕米爾高原、圖蘭平原、哈薩克丘陵。冬冷夏熱,降水稀少;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多內流河:主要有錫爾河、阿姆河、烏拉爾河;外流河有額爾齊斯河。
對經濟發展的影響:1.光照充足,灌溉水源豐富,土地平坦,有利於棉花生長的條件。
2.糧食作物如小麥和水稻均分布在阿姆河與錫爾河沿岸地區。
3.裏海沿岸的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有利於講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Ⅳ 我想寫一個關於哈薩克為什麼成為中亞最穩定,經濟發展最快的論文 就是題目怎麼擬定最好 想想辦法

一、選題
選題是論文寫作關鍵的第一步,直接關系論文的質量。常言說:「題好文一半」。對於臨床護理人員來說,選擇論文題目要注意以下幾點:(1)要結合學習與工作實際,根據自己所熟悉的專業和研究興趣,適當選擇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的課題;(2)論文寫作選題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學術的某一領域或某一點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見,或成功的經驗.或失敗的教訓,或新的觀點和認識,言之有物,讀之有益,就可以作為選題;(3)論文寫作選題時要查看文獻資料,既可了解別人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達到什麼程度,也可以借鑒人家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成果。
需要指出,論文寫作選題與論文的標題既有關系又不是一回事。標題是在選題基礎上擬定的,是選題的高度概括,但選題及寫作不應受標題的限制,有時在寫作過程中,選題未變,標題卻幾經修改變動。
二、設計
設計是在論文寫作選題確定之後,進一步提出問題並計劃出解決問題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寫作順利進行。護理論文設計應包括以下幾方面:(1)專業設計:是根據選題的需要及現有的技術條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統計學設計:是運用衛生統計學的方法所提出的統計學處理方案,這種設計對含有實驗對比樣本的護理論文的寫作尤為重要;(3)寫作設計:是為擬定提綱與執筆寫作所考慮的初步方案。總之,設計是護理科研和論文寫作的藍圖,沒有「藍圖」就無法工作。
三、實驗與觀察
從事基礎或臨床護理科學研究與撰寫論文,進行必要的動物實驗或臨床觀察是極重要的一步,既是獲得客觀結果以引出正確結論的基本過程,也是積累論文資料准備寫作的重要途徑。實驗是根據研究目的,利用各種物質手段(實驗儀器、動物等),探索客觀規律的方法;觀察則是為了揭示現象背後的原因及其規律而有意識地對自然現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於搜集科學事實,獲得科研的感性材料,發展和檢驗科學理論。二者的區別在於「觀察是搜集自然現象所提供的東酉,而實驗則是從自然現象中提取它所願望的東西。」因此,不管進行動物實驗還是臨床觀察,都要詳細認真.以各種事實為依據,並在工作中做好各種記錄。
有些護理論文寫作並不一定要進行動物實驗或臨床觀察,如護理管理論文或護理綜述等,但必要的社會實踐活動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將實踐中得來的素材上升到理論,才有可能獲得有價值的成果。
四、資料搜集與處理
資料是構成論文寫作的基礎。在確定選題、進行設計以及必要的觀察與實驗之後,做好資料的搜集與處理工作,是為論文寫作所做的進一步准備。
論文寫作資料可分為第一手資料與第二手資料兩類。前者也稱為第一性資料或直接資料,是指作者親自參與調查、研究或體察到的東西,如在實驗或觀察中所做的記錄等,都屬於這類資料;後者也稱為第二性資料或間接資料,是指有關專業或專題文獻資料,主要靠平時的學習積累。在獲得足夠資料的基礎上,還要進行加工處理,使之系統化和條理化,便於應用。對於論文寫作來說,這兩類資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當地將它們運用到論文寫作中去,注意區別主次,特別對於文獻資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適當引用,不要喧賓奪主。對於第一手資料的運用也要做到真實、准確、無誤。
五、論文寫作提綱
擬寫論文提綱也是論文寫作過程中的重要一步,可以說從此進入正式的寫作階段。首先,要對學術論文的基本型(常用格式)有一概括了解,並根據自己掌握的資料考慮論文的構成形式。對於初學論文寫作者可以參考雜志上發表的論文類型,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對掌握的資料做進一步的研究,通盤考慮眾多材料的取捨和運用,做到論點突出,論據可靠,論證有力,各部分內容銜接得體。第三,要考慮論文提綱的詳略程度。論文提綱可分為粗綱和細綱兩種,前者只是提示各部分要點,不涉及材料和論文的展開。對於有經驗的論文作者可以採用。但對初學論文寫作者來說,最好擬一個比較詳細的寫作提綱,不但提出論文各部分要點、而且對其中所涉及的材料和材料的詳略安排以及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等都有所反映,寫作時即可得心應手。
六、執筆寫作
執筆寫作標志著科研工作已進入表達成果的階段。在有了好的選題、豐富的材料和詳細的提綱基礎上,執筆寫作應該是順利的,但也不可掉以輕心。一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內容當然要充實,但形式也不可不講究,文字表達要精煉、確切,語法修辭要合乎規范,句子長短要適度。特別應注意的是,一定要採用醫學科技語體,用陳述句表達,減少或避免感嘆、抒情等語句以及俗言俚語,也不要在論文的開頭或結尾無關聯系黨政領導及其言論或政治形勢。
論文寫作也和其他文體寫作一樣,存在著思維的連續性。因此,在寫作時要盡量排除各種干擾,使思維活動連續下去,集中精力,力求一氣呵成。對於篇幅較長的論文,也要部分一氣呵成,中途不要停頓,這樣寫作效果較好。

Ⅵ 中亞五國文明,經濟發展特徵

1、決定中亞五國與俄羅斯關系的客觀因素與中亞國家對俄關系的基本政策在中亞五國對外關系中,俄羅斯被置於最優先考慮的地位,哈、土等國認為與俄發展關系是「最重要的」、「戰略性」的關系。烏認為,「不與俄羅斯保持友好合作關系,烏茲別克就不會有未來的前途」。中亞五國所以作出這種決斷主要基於以下原因:第一,歷史原因。中亞五國長期與俄羅斯生活在一起,經濟、政治、軍事人文各方面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這是其他國家無法與俄羅斯倫比的。第二,經濟原因。由於原蘇聯長期推行「勞動分工」政策,中亞各國只作為原料生產國,經濟結構單一,對俄羅斯存在嚴重的依附性。這種經濟聯系是短時間無法改變的。為了國家的生存和發展,中亞各國不得不現實地對待與俄羅斯的關系。第三,軍事原因。中亞各國獨立後雖然建立了自己的軍隊,但人數少,武器供應也依靠俄羅斯。各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要靠俄羅斯的軍事庇護。第四,中亞各國生活著大批俄羅斯人,尤其是在哈、吉兩國。因此,它們在發展對外關系時不能不考慮這一重要的人文因素。1994年3月,烏茲別克總統卡里莫夫列舉烏重視發展與俄關系的三個原因:一是靠俄羅斯的經濟實力和智力實力,同時依靠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來保障烏國內穩定、國內生活和國家前景;二是由於烏「沒有一個大型工業企業與俄羅斯沒有關系」,因此必須加強與俄羅斯的經濟合作;三是由於100多年來,俄始終是烏的近鄰,兩國之間建立起不可分割的經濟和文化關系。卡里莫夫這番話具有代表性,較明確地說明了中亞各國重視發展與俄關系的原因。基於以上原因,中亞五國制定了各自的對俄政策,總的來看,五國對俄政策大同小異。現將其主要內容歸納為以下幾點:第一,明確俄在其對外關系中的特殊地位,即視俄為「第一合作夥伴」,將彼此關系稱作是「最重要的」、「最優秀的」、「戰略性的」。第二,努力尋求與俄羅斯的經濟一體化,但以不損害國家獨立和主權,保持領土完整為前提。哈、吉兩國通過條約關系與俄共建「一體化」,而土、烏則主張通過雙邊關系與俄加強經濟聯系。第三,哈、烏、塔三國與俄通過簽署《集體安全條約》方式與俄在軍事上搞共同防禦,實際上是尋求軍事庇護,土雖然宣布實行永久積極中立政策,但在軍事上仍離不開俄羅斯的支持和保護。吉的情況亦然。第四,在國際事務和獨聯體事務上努力與俄協調立場。第五,對俄有損於本國利益的言行,既批駁又斗爭。各國處理與俄關系問題堅持從維護本國國家和民族利益出發,並不唯俄馬首是瞻。2、中亞五國與俄羅斯的政治關系中亞五國與俄羅斯的政治關系總的來說相當密切,其中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更為突出。這主要表現在:①中亞五國與俄羅斯皆為獨聯體成員國。在獨聯體的許多重大問題上,除土庫曼有較大保留外,其餘四國基本上與俄羅斯一致或接近。例如,1992年5月,除土庫曼和吉爾吉斯斯坦外,其餘三國皆加入了以俄羅斯為主組成的《集體安全條約》。1993年1月,哈、吉、烏、土四國一道簽署了獨聯體章程。1993年9月,哈、吉、烏、土四國加入了「經濟聯盟」。1995年1月,哈與俄、白俄簽署了「關稅同盟」。1996年3月,哈、吉與俄、白俄一道簽署了《關於加深經濟和人文領域一體化條約》。②高層互訪頻繁,其中尤其以哈俄關系最為密切。據不完全統計,從1992年到1996年6月,僅哈俄總統雙邊會晤即達11次以上,正副總理級會晤還要多些。這還不包括哈總統、總理等高層領導參加獨聯體會議或其他多邊會晤時與俄羅斯領導人的會見。烏茲別克總統於1992年5月和1994年3月正式訪問俄羅斯。俄代總理蓋達爾、現任總理切爾諾梅爾金也訪問過烏茲別克。中亞五國還與俄羅斯簽署了大量協議和協定。1994年3月,納扎爾巴耶夫首次以哈總統身份正式訪俄期間,雙方簽署了23個文件。1995年1月,納扎爾巴耶夫與葉利欽在莫斯科就雙邊關系又簽署了17個文件。1995年5月,土庫曼總統尼亞佐夫訪問莫斯科,土俄兩國就加強雙邊合作問題簽署了23個文件。吉爾吉斯斯坦從1992年以來,與俄簽署了75個條約、協議和協定。這些文件既包括經濟、人文內容,也包括軍事內容,它們既解決了各國獨立以來彼此關系中產生的一些新的問題,也將雙邊關系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③除塔吉克外,其餘四國均與俄羅斯簽署了《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哈、吉)或《友好合作條約》(土)、《友好合作原則條約》(烏茲別克)。這些條約使雙邊關系具有同盟的性質,尤其是哈、吉與俄簽署的條約。3、中亞各國與俄羅斯的經濟關系由於歷史原因,中亞各國與俄羅斯的經濟關系相當密切,特別是對俄的依附性很大。例如,獨立之前哈使用的67%的石油、29%的石油製品、2/3的木材及其製品、90%的機器製品和60%的日用消費品來自俄羅斯。哈國內最終產品生產只佔27%,而這27%產品中靠俄羅斯予以配套的又佔42.5%。如果哈俄經濟聯系中斷,哈幾乎沒有最終產品可以生產。盛產天然氣的土庫曼,向境外輸氣的唯一管道是通過俄羅斯輸往歐洲。假如俄關閉輸氣管道,土庫曼則立即會喪失創匯的來源。中亞各國獨立後,都力圖改變這種依附狀態。然而,由於各國建國伊始,經濟處在危機狀態,與其他國家的關系剛剛建立,因此,不可能很快改變這種格局。它們與俄羅斯的關系仍然非常密切。1994年,俄羅斯在中亞各國出口中所佔的比重分別為:哈-76%,烏-62.1%,吉-48.3%,塔-28.5%,土-17.6%,在哈、烏、吉三國均占第一位。俄羅斯在中亞五國出口中所佔的比重分別為:哈-77.2%,烏-43.7%,吉-27.8%,塔-50%,土-3.4%,在哈、烏、塔三國中均占第一位,在吉占第二位。上述數據表明,如果中亞五國中斷,那怕是惡化與俄羅斯的經濟關系,都會對自己經濟造成重大影響。這就是為什麼中亞國家特別是哈、吉、烏等國努力尋求與俄經濟一體化的原因。中亞五國在力圖使本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和推行經濟聯系多元化和同時,目前仍在加強與俄羅斯的經濟關系。特別是努力吸引俄的資本和技術,加強雙邊經濟技術合作。例如,1995年8月,哈俄兩國企業家在阿拉木圖簽署了組建「庫姆科爾—魯科伊爾」聯合公司協議,這是俄方投資開采哈石油的一個大型項目。1995年11月,納扎爾巴耶夫出訪路經莫斯科時與葉利欽進行了會談,雙方討論了共同開發石油資源以及組建財政工業集團問題。1995年7月,俄總理切爾諾梅爾金訪烏期間,烏茲別克與俄羅斯除簽訂了1996-1997年兩國政府間經濟合作基本原則和方針的協議外,還簽訂了建立「伊柳辛」跨國聯合金融工業集團協議、烏俄紡織控股公司協議等。1995年5月土庫曼總統尼亞佐夫訪俄期間,土俄簽署了2000年以前兩國經濟合作基本原則和方針的協議。這在獨聯體國家中還是史無前例的。土俄還簽訂了石油天然氣領域合作協議等。上述事實表明,中亞各國與俄羅斯的經濟合作已逐漸從貿易合作擴大到財政金融和技術的合作。4、中亞各國與俄羅斯的軍事關系中亞各國獨立初期都沒有自己的軍隊。不久各國以駐在本國的原蘇軍為基礎組建了本國軍隊,但數量都不大。哈擁有16萬人,吉大約1.5萬人,烏大約為萬人。這點軍隊尚不能確保邊疆的安全。因此,各國邊防軍除烏茲別克外基本上由俄羅斯軍隊擔任。各國軍事裝備和軍官培養也主要依靠俄羅斯。1992年5月,哈、烏、塔三國加入了以俄羅斯為主組成的《集體安全條約》,該條約規定了締約國對彼此安全應承擔的義務。實際上,加入該條約的國家把自身的安全託付給俄羅斯。納扎爾巴耶夫認為,既然簽訂了《集體安全條約》,哈俄領土應視為統一的防禦空間,軍隊應該進一步接近,甚至建立聯合集群。土庫曼雖然沒有加入《集體安全條約》,但它與俄羅斯之間簽訂了包括《關於在防空領域合作的政府間協定》等一系列涉及軍事合作的協議。目前,土邊境基本上由俄軍駐守,土還規定了俄軍官可以在土軍隊中任職。至於塔吉克目前的安全與穩定基本上依靠俄軍的保護。中亞五國與俄羅斯的軍事方面合作還表現在俄為中亞各國培訓軍官、協調軍工生產和訂貨、保證服役軍官以及退役後的安置待遇協調一致等問題。中亞五國在無核化的情況下尋求俄羅斯的「核保護」。在對外軍事領域,中亞各國盡量與俄協調立場。例如,在對待「北約」東擴問題上基本上與俄的觀點一致。5、中亞五國在人文領域與俄羅斯的關系中亞五國境內的俄羅斯人問題是影響中亞各國與俄發展關系的重要問題之一。目前,在哈約有600萬俄羅斯人,在烏約有100多萬人,在吉約有90多萬人。在土約有30多萬人。自從蘇聯解體後,生活在中亞地區的俄羅斯人的地位發生很大的變化。這里的俄羅斯人在原蘇聯時期大部分生活在城鎮,從事行政、科學、技術、文教衛生工作。哈薩克70%的俄羅斯人生活在城市,烏茲別克境內俄羅斯雖然只佔8%,但首都塔什干市俄羅斯人卻佔半數以上。1991年,俄羅斯人口占吉人口總數的21.5%,然而卻占城市人口的半數。當時生活在中亞的俄羅斯人與生活在俄羅斯沒有多大區別。蘇聯解體後,由於中亞各國執政者強化主體民族意識,例如,主要行政官員多任用當地主體民族人士,定主體民族語言為「國語」,等等,俄羅斯人的地位遠不如獨立前優越。中亞各國把生活在這里的俄羅斯人視為本國公民的一部分,而俄羅斯當局雖然並未正式宣布這些人是俄羅斯公民,但都把他們看作是特殊的「人口集團」,稱他們是「境外俄羅斯人」,並把捍衛這些人的利益和權利看作是俄羅斯的重要「切身利益」。中亞國家與俄羅斯在對待這些人的立場上的差異使彼此常常出現摩擦和對立。所謂「境外俄羅斯人」問題是影響中亞各國與俄羅斯關系的重大問題之一。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是各國面臨的難題之一。俄羅斯提出採用「雙重國籍」的法,這一主張只有土庫曼接受了。中亞其餘四國皆未接受。1995年,哈俄兩國簽署了《哈俄關於哈常住俄羅斯的公民和俄常住哈的公民的法律地位的條約》、《哈俄關於簡化申請到對方常住的手續》兩個文件,使哈俄公民簡化了遷徙和改變國籍的手續,使尖銳的在哈俄羅斯人的地位問題得到了解決。1996年3月,哈、吉、俄、白俄四國一體化條約的簽署,有助於進一步解決這個問題。中亞各國與俄羅斯在文化教育方面也有廣泛的合作。例如,俄為中亞各國培訓外交官和其他方面留學生。俄羅斯還在吉爾吉斯斯坦開設了俄羅斯大學,以便為在吉生活的俄羅斯人提供高等教育。俄羅斯的報刊、電視在中亞各國仍在發行和播放,對中亞各國施加廣泛的影響。

Ⅶ 分析中國與中亞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

意義:①有利於加快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提高我國開放型經濟水平。②有利於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區域市場體系,建立互利、共贏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優化區域資源配置,轉變經濟增長方式。③有利於提升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推動我國區域協調發展。④有利於緩解我國能源資源短缺問題,維護能源安全,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Ⅷ 中亞地理環境有哪些突出特徵對其經濟發展有何影響

影響中亞歷史的主要是地理和氣候。因為乾燥,中亞地區不利於種植農業的發展,只能依靠水利便利發展灌溉農業;又因為遠離海洋,遏制了貿易流通。由於處於歐亞大陸腹地,尤其是東南緣高山阻隔印度洋、太平洋的暖濕氣流,該地區氣候為典型的溫帶沙漠、草原的大陸性氣候,其突出特徵是:第一,雨水稀少,極其乾燥。一般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鹹海附近和土庫曼的荒漠年降水量僅為75-100毫米,而山區年降水量為1000毫米,費爾干納山西南坡甚至可達2000毫米,但山地中也有的雨量少於沙漠地區,如帕米爾的年降水量僅60 毫米;第二,中緯度大陸內部地區,晴天多,太陽輻射強,溫度高,蒸發旺盛。中亞每平方厘米地面由於陽光輻射每年可獲10-13 平方萬卡熱量,在土克曼斯坦則幾乎達到16萬卡。科學測試,在中亞北緯40度地方夏季所獲陽光照射量並不遜於熱帶地區。空氣極其乾燥和高溫引起大量的蒸發,阿姆河三角洲水面的年蒸發量達1798毫米,即比這里的降水量大21倍;第三,溫度變化劇烈。許多地方白天最高氣溫與夜晚最低氣溫之間可相差20-30℃。在帕米爾高原則有日溫差40℃的記錄。從哈薩克最北端到土克曼斯坦最南端,縱跨北緯57度到35度,表現為寒溫帶經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在盛夏七月,除山區外平均氣溫一般在26℃至32℃之間,而在隆冬一月,平均氣溫由北端的-20℃到南端的2℃過渡。

Ⅸ 一帶一路經過的地區和國傢具體的路線圖

1、北線A:北美洲(美國,加拿大)——北太平洋——日本、韓國——日本海——海參崴(扎內魯比諾港容,斯拉夫揚卡等)——琿春——延吉——吉林——長春(即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蒙古國——俄羅斯——歐洲(北歐,中歐,東歐,西歐,南歐)

2、北線B:北京——俄羅斯——德國——北歐

3、中線:北京——鄭州——西安——烏魯木齊——阿富汗——哈薩克——匈牙利——巴黎

4、南線:泉州——福州——廣州——海口——北海——河內——吉隆坡——雅加達——科倫坡——加爾各答——內羅畢——雅典——威尼斯

5、中心線:連雲港——鄭州——西安——蘭州——新疆——中亞——歐洲

(9)中亞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2015年10月17日,中國30餘「一帶一路」沿線城市在古都開封聯合組建「一帶一路」城市旅遊聯盟,共同譜寫絲路華章。該聯盟旨在旅遊發展、節慶活動、旅遊品牌培育、旅遊市場開發、旅遊客源互送、媒體宣傳和國際交流等方面開展合作,將全方位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旅遊交流。該聯盟通過了《「一帶一路」城市旅遊聯盟章程》和《「一帶一路」城市旅遊聯盟開封宣言》。

Ⅹ 東亞,東南亞,西亞,南亞,中亞經濟發展狀況

東亞:
東亞地區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總面積約12,000,000平方公里,約佔全球大陸面積的9%。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蒙古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和日本國共五個國家。地形西高東低,成三級階梯:第一級為青藏高原,第二級為系列盆地和高原,第三級為低平原、丘陵和一些海島。
東部沿海地區季風氣候顯著,是世界上最典型的亞熱帶、溫帶季風氣候區,即東亞季風區,氣候濕潤溫和;西部內陸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典型,屬乾旱、半乾旱氣候區;青藏高原地區為高地氣候區。
主要洋流有黑潮和親潮。
本區人口超過15億,占亞洲全體的40%,約當世界全體的四分之一。本區也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約130人,相當於世界人口密度平均值(每平方公里約40人)的3倍。
由於東亞各國在現代化轉型中取得成功,本區域在世界上的政治、經濟重要性正日益提升。當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已取得戰略和經貿大國的地位,日本在經貿和科技方面佔有領先地位,台灣和大韓民國也都在世界經貿體系中爭得一席之地;此外,上述幾個經濟體間的分工合作和貿易整合,更在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等國際組織的框架下日趨緊密。依此趨勢,二十一世紀的東亞,有成為世界一個新經貿核心的潛力。日本、香港、台灣等較發達地區主要出口高端工業產品,而其餘地區主要出口初級產品或原料。該區域主要通過海運和外界交流,也可以通過亞歐大陸橋同歐洲進行溝通。
東南亞:
東南亞(英文:Southeast Asia)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才出現的一個新的地區名稱。東南亞地區共有11個國家: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東帝汶(2002年5月20日,東帝汶民主共和國正式成立),世界各國習慣把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五國稱之為東南亞的「陸地國家」或「半島國家」;而將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五國稱之為東南亞的「海洋國家」或「海島國家」。1967年,東南亞地區出現了一個「國家集團」,這就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發展至今已有10個成員國。
新加坡經濟發達,經濟和生活水平達發達國家水平,經濟以服務業、航運業、物流業、金融業、科研、旅遊業為主,近年積極發展高科技和教育。馬來西亞和泰國經濟發展有一定基礎,經濟以旅遊業、製造業、農業和漁業為主,近年積極發展航運業和物流業。越南、菲律賓和印尼經濟較落後,經濟只有旅遊業、製造業、農業和漁業。緬甸、柬埔寨、寮國和東帝汶經濟落後,緬甸、柬埔寨和寮國的經濟只有旅遊業和農業;東帝汶的經濟只有漁業和石油出口。汶萊雖然人均GDP和發達國家相若,但經濟並不發達,經濟以石油出口和天然氣出口為主,財富和中東產油國一樣只集中在少數富裕階層。
東南亞各國都有自己悠久的歷史,且都是新興的國家。除新加坡外,均屬發展中國家。
東南亞各國都是多民族的國家。全區有90多個民族,東南亞地區又是世界上華僑、華人最多的地區。全區約有華僑、華人2000多萬,另有200多萬印度人,100多萬其它國家的外來移民。
今天的東南亞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最有活力和潛力的地區之一。在未來新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東南亞在政治、經濟上的作用和戰略地位將更加重要。
亞洲東南部地理位置具有特殊的意義,一方面它是亞洲緯度最低的地區,是亞洲的赤道部分;另一方面它正扼亞澳之間的過渡地帶,這在氣候和生物界均有明顯的反映;本區也是太平洋與印度洋的交匯地帶.這種地理位置使東南亞具有濕熱的氣候,並形成繁茂的熱帶森林,是本區與其他區的根本差異.東南亞在構造地形上可分為兩大單元,一是比較穩定的印度-馬來地塊,一是地殼變動比較活躍的新褶皺山地.具有赤道多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兩種類型,自然植被以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林為主.可分為二個亞區.
1.中南半島區本區地形結構比較特殊,山川大勢多南北縱走,山川相間排列,半島基部地勢較高,地形結構如掌狀.氣候屬大陸性熱帶季風氣候,向南伸出的馬來半島為赤道多雨氣候.全年多雨的馬來半島和中南半島的多雨海岸為熱帶雨林景觀,有干,濕季的中南半島為熱帶季風林景觀,雨量較少的內部平原和河谷為熱帶草原景觀,中南半島基部為山地混合林.北部灣和暹羅灣等沿岸分布著紅樹林.
2.東南亞島嶼區又稱馬來群島區,包括大巽他群島,努沙登加拉群島,馬魯古群島和菲律賓群島等.高峻的地形支離破碎,位於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造山帶的火山地震帶的會合帶,火山,地震活動非常劇烈.大巽他群島屬海洋性赤道多雨氣候;菲律賓群島屬海洋性熱帶季風氣候,主要為熱帶雨林景觀.
南亞:
指亞洲南部地區,介於東南亞與西南亞之間。緯度在0°―40°N(北緯)之間,經度在60°E(東經)―100°E,陸地基本在10°N―30°N地區。大體在喜馬拉雅山脈和印度洋之間。南亞共有7個國家,其中尼泊爾、不丹為內陸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為臨海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為島國。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和克什米爾地區同中國相鄰。南亞地形分為三部分:北部是喜馬拉雅山地;中部是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高原東西兩側有東高止山脈和西高止山脈。南北和東西距離各約3,100公里,面積約437萬平方千米。人口10億以上,使用200餘種語言。北有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與亞洲大陸主體相阻隔,東、西和南三面為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所環繞,在地理上有一定的獨立性,故亦稱南亞次大陸(或簡稱次大陸)。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熱季(3-5月)、雨季(6-9月)和旱季(10月至次年2月)。在北部喜馬拉雅山地有高山氣候。印度河流域有部分熱帶沙漠氣候分布,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使夏季吹西南季風,冬季吹東北季風,這是形成熱帶季風氣候的主要原因之一。北部與亞洲內陸之間的喜馬拉雅山脈,平均海拔超出6,000米,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14座,尼伯爾、印度與中國三國間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氣候、土壤和植被的垂直變化顯著。中部為由印度河、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沖積而成的大平原,河網密布,灌溉渠眾多,農業發達。南部為德干高原和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高原與海岸平原之間為東高止山脈和西高止山脈。戈達瓦里、克里希納等河自西而東流,注入孟加拉灣。盛產水稻、小麥、甘蔗、黃麻、油菜籽、棉花、茶葉等。富煤、鐵、錳、雲母、金等礦藏。
喜馬拉雅山以南至印度洋的大陸部分被稱為「南亞次大陸」。由於喜馬拉雅山脈把南亞跟亞洲其它地區隔開,使南亞在地理上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單元。而「南亞」則是由南亞次大陸的大部分和附近印度洋中的島嶼共同構成的。北部為狹長崎嶇的喜馬拉雅南側山地,中部為略成弧形、廣闊的恆河—印度河低地,而南部則是西部略高、東部略低,起伏平緩的德干高原。
南亞地區界線明顯,年輕的褶皺山脈(如西北部的蘇來曼山脈,北部的喀喇昆侖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東部的巴達開山脈和阿拉干山脈等),圍繞在半島的北面,南臨大海。中部平原由印度河和恆河沖積而成。印度河源於我國西藏,流經南亞西部乾旱地區,注入阿拉伯海;恆河源於西北喜馬拉雅山區,流經印度、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河口有恆河三角洲。
地質構造和地形具有非常明顯的關系。南部的德干高原,佔有印度半島的大部分,是一個龐大的前寒武紀的古陸塊,它是構成次大陸的核心,是岡瓦那古陸的一部分。白堊紀末,在德干高原的西北部曾有大規模玄武岩溢出,覆蓋面積達40萬平方公里,構成世界上最大的熔岩台地。德干高原的地形是一個久經侵蝕的向東北緩傾的大古老地塊,西高止山構成高原的西部邊緣,高度約1,000~1,500米,其西斜面成斷層崖;東高止山構成高原的東部邊緣,高度約500~600米,為低丘狀,沿海有較寬的沿海平原;在德干高原內部多地壘和地溝的地形,是一個古老的、久經侵蝕的、傾動的和被許多河川所切割的準平原殘丘狀地塊。斯里蘭卡島在地質構造上與印度原為一體,後因保克海峽和馬拿爾灣的沉降,才與印度分離。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南側的一部分山地,這是喜馬拉雅運動的產物。喜馬拉雅山脈在構造上可分為三帶:北部帶,又名西藏帶或西藏喜馬拉雅帶,是由古生代初期至第三紀的岩層組成;中部帶,又名雪峰喜馬拉雅帶或喜馬拉雅帶,露出岩石主要為花崗岩和片麻岩,現代冰川和雪峰甚多;南部帶又名外帶或山麓喜馬拉雅帶,位於印度大平原與喜馬拉雅山脈之間,主要為低矮山麓,岩層以第三紀沉積岩為主,高度約1,000米。印度大平原是屬於新褶皺山的前淵地帶,其前身為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的一部分,東西長約3,000公里,南北寬約250~300公里,是世界著名的大平原之一。
中亞:
中亞五國系指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和塔吉克,東與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鄰,南與伊朗、阿富汗接壤,北與俄羅斯聯邦相接,西邊與俄羅斯聯邦、亞塞拜然隔裏海相望。五國總面積近400萬平方公里,1995年總人口約5400萬。
總體上呈現東南高、西北低。在塔吉克帕米爾地區和吉爾吉斯斯坦西部天山地區山勢陡峭,海拔在4000-5000米,其中海拔7495米的共產主義峰和7134米的列寧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山峰。在哈薩克西部裏海附近卡拉吉耶窪地發現有前蘇聯陸上低於海平面132米的最低點。在這東西之間廣闊地區,荒漠、綠洲在海拔200-400米之間,丘陵、草原在海拔300-500米之間,而東部山區在海拔1000米左右。中亞地區綿亘著溫帶最壯觀的山地,冰川超過4000條,總面積達11000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費德欽科冰川長71公里,它包括33條支流、面積達900平方公里,而山腳下卻是一片一望無際的乾旱炎熱的荒漠,荒漠的水平線在彌漫如煙的粉塵黃土中漸趨消失。崇山環抱的山谷盆地和撒在廣袤荒漠中的綠洲是中亞最富有生命力的地方,它滋養著這一方農人,而遼闊的北部草原和山坡草地馳騁著一個個馬背上的民族。
由於處於歐亞大陸腹地,尤其是東南緣高山阻隔印度洋、太平洋的暖濕氣流,該地區氣候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其突出特徵是:第一,雨水稀少,極其乾燥。一般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鹹海附近和土庫曼的荒漠年降水量僅為75-100毫米,而山區年降水量為1000毫米,費爾干納山西南坡甚至可達2000毫米,但山地中也有的雨量少於沙漠地區,如帕米爾的年降水量僅60 毫米;第二,日光充足,蒸發量大。中亞每平方厘米地面由於陽光輻射每年可獲10-13 平方萬卡熱量,在土庫曼則幾乎達到16萬卡。科學測試,在中亞北緯40度地方夏季所獲陽光照射量並不遜於熱帶地區。空氣極其乾燥和高溫引起大量的蒸發,阿姆河三角洲水面的年蒸發量達1798毫米,即比這里的降水量大21倍;第三,溫度變化劇烈。許多地方白天最高氣溫與夜晚最低氣溫之間可相差20-30℃。在帕米爾高原則有日溫差40℃的記錄。從哈薩克最北端到土庫曼最南端,縱跨北緯57度到35度,表現為寒溫帶經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在盛夏七月,除山區外平均氣溫一般在26℃至32℃之間,而在隆冬一月,平均氣溫由北端的-20℃到南端的2℃過渡。
這一地區的地形、地貌和經濟發展等因素決定了它的人口分布及構成的突出特點是:第一,人口密度很小,平均每平方公里僅12人。其中哈薩克和土庫曼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6.1和7.2人,只有烏茲別克人口較密,達到51.4人;第二,人口分布極不均勻。山區每平方公里只有1-2人,在卡拉庫姆沙漠、克孜勒庫姆沙漠及哈薩克中部的荒漠幾乎是渺無人煙,而綠洲及大城市周圍密集了大量人口,如富庶的費爾干納盆地每平方公里高達300-400人。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所在的楚河盆地僅占共和國國土的1/12,卻集中了共和國35%的人口;第三,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高。中亞各國出生率普遍在30‰以上,自然增長率在25‰左右。這一情況與世界最不發達國家的情況相似,與其經濟發展程度是不適應的;第四,本世紀以來,特別是近二三十年,絕對人口增加迅速。以吉爾吉斯斯坦為例,在本世紀90年中人口增加了5.6倍,近三十年人口翻了一番,絕對人口增加了200多萬。烏茲別克也是如此,1959年為500萬人,1979年翻了一番,達1050萬,1989年接近2000萬,又差不多翻了一番;第五,本世紀以來城市化有長足發展。城市人口由原先的10%左右增長到40%左右,其中哈薩克一些地區城市化水平最高,如卡拉干達州、傑茲卡茲甘州、曼格斯套州城市居民已佔這些州總人口的80-90%。70年代以前城市人口的增長主要來自歐洲地區的移民,70年代以後主要是共和國內部人口流動的因素。然而,在中亞有些地區,如土庫曼、塔吉克,由於農村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大大超過城市人口自然增長率以及俄羅斯人遷出,近年城市人口的比例有所下降。
「上海五國」誕生於1996年4月26日。其初衷旨在增強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五國邊境地區的軍事信任,共同謀求邊境和平。為此,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與上述四國即開始就邊境裁軍和加強邊境地區軍事互信舉行談判。在談判取得積極進展的基礎上,1996年4月26日,中、俄、哈、吉、塔五國元首首次在上海舉行會晤,簽署了《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1997年4月24日,五國元首在莫斯科舉行第二次會晤,簽署了《關於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的協定》。「上海五國」正在逐步發展成為一個開放性的地區多邊合作機制。1998年《阿拉木圖聯合聲明》指出:「五國間相互協作是開放的,不針對第三國。……各方從本地區實際出發,同意就安全問題積極進行雙邊和地區對話與磋商,並歡迎本地區對此感興趣的所有國家參與這一進程。」2000年7月,五國元首對烏茲別克共和國總統伊•阿•卡里莫夫參加杜尚別元首會晤表示歡迎,並在《杜尚別聲明》中表示:「各方支持烏茲別克共和國關於建立中亞無核區的倡議,認為中亞無核區條約應符合已實施的同類文件的原則和標准。」2001年6月,五國元首將再次聚會上海,烏茲別克也將參加會晤。這次會晤將確定「上海五國」在21世紀的發展方向,因此在「上海五國」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西亞:
亞洲西南部地理區。位於亞、非、歐三洲交界地帶,在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黑海和裏海(內陸湖泊)之間,聯系歐洲、亞洲、非洲,故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稱。包括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島、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小亞細亞半島。包括的國家有伊朗、伊拉克、喬治亞在亞洲的地區、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在亞洲的地區、土耳其在亞洲的地區、敘利亞、約旦、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在亞洲的地區、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達、葉門、阿曼等國。面積約718萬平方公里(包括埃及在西奈半島上的6萬平方公里,不包括土耳其在歐洲的2萬平方公里),約占亞洲總面積的16%。
高原為主的地形 西亞東部為伊朗高原,往西有亞美尼亞火山高原和小亞細亞半島的安納托利亞高原,都是被阿爾卑斯—喜馬拉雅運動時期形成的褶皺山脈環繞的內陸高原,其邊緣分布著許多高大山系。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島是一個由前寒武紀古陸形成的台地高原。平原面積不大,主要有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外高加索的庫拉河谷地平原。在地質史上,西亞高原有多次火山活動,形成了大面積的熔岩台地。有眾多火山分布,受新構造運動影響,現代火山和地震活動也相當頻繁。外力地貌以乾旱風沙地貌為主,沙漠分布很廣。
乾燥的氣候 北回歸線從本區中部穿過,大部分地域處於副熱帶高壓和乾燥的東北信風控制之下,同時,本區西南臨乾旱的北非,加之高原邊緣有高大山系環繞,所以氣候乾燥,多屬熱帶和亞熱帶沙漠氣候。降水很少,蒸發強烈。年降水量多在250毫米以下,降水較多地區一般也不超過500毫米,僅山地和地中海沿岸地帶降水較豐富。地中海東岸為冬雨夏乾的地中海式氣候。阿拉伯半島等地降水稀少,是世界著名的乾燥氣候區。受降水和地形的制約,本區內陸流域及無流區面積廣大,地表徑流貧乏,河網稀疏。除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外,多為短小河流,大部分發源於高原邊緣山地,靠冰川融雪水補給,河流水量較小,季節變化顯著。
居民 有2.2億多人(1990年)。是戰後人口增長最迅速地區之一,50年代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長率為25.8‰,60年代27.5‰,70年代29.2‰,80年代超過30‰。遠遠超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但西亞仍是世界人口最稀疏地區之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平均為22人,人口分布極不平衡,地中海沿岸、兩河平原人口最為稠密。沙漠地區人煙稀少。西亞擁有大量外籍工人,集中在波斯灣的幾個石油輸出國,外籍勞工占總勞動力的80%左右,成為具有世界意義的勞務市場。人口城市化進展迅猛,從1950年的22%上升到50%以上。科威特(93%)等幾個產油國高達80~90%。百萬人口大城市由1個增加到13個,德黑蘭(600萬人)發展成為特大城市。城鄉差別極大,農村仍是過著落後的游牧生活。阿拉伯人約佔1/2以上,是世界阿拉伯人主要聚集區之一。集中分布在中、南部:阿拉伯半島、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地中海沿海各國。小亞細亞半島多為土耳其人,伊朗高原以波斯人為主,以色列主要是世界猶太人的聚居區(約佔83%)。塞普勒斯主要由希臘人和土耳其人組成,外高加索地區居住著亞塞拜然人、喬治亞人和亞美尼亞人等。
按其經濟特點可分為兩種經濟類型,即石油輸出國和非石油輸出國。石油輸出國包括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巴林、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曼等8國。石油是各國經濟命脈,石油業在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和出口值中的比重都居絕對優勢。且建築業、運輸業、加工業和商業都是以石油生產為其發展基礎。戰後經濟發展非常迅速,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單一經濟結構常受國際市場,特別是能源市場的影響,為此,各國正在調整經濟發展戰略,逐步向多樣化發展。勞動力資源不足,每年從國外進入大量外籍工人和技術員,成為世界重要勞務市場。國營企業為主,各種經濟成份並存。非石油輸出國經濟多以農牧業為主。采礦業、加工業均較薄弱,發揮地理位置優勢,在運輸、加工和提供勞務上頗得石油之利,並且收取高額的過境費用,獲相當收入。當然各國發展水平有很大差距。西亞農業開發歷史悠久,受氣候影響,灌溉農業地位重要。主要糧食作物小麥、大麥、豆類,次為粟、稻穀等。經濟作物棉花、煙草、甜菜等。畜產品和干鮮果品重要,是出口產品,如椰棗、榛子、阿月渾子、石榴、油橄欖、紫羔羊,安卡拉山羊等。耕地集中在沿海、河谷和綠洲地帶,山地、高原的草原牧場以畜牧業為主。農產品自給率低,成為世界農牧產品主要進口區之一。
自古以來,西亞就是東、西方交通的要道。「絲綢之路」由中國西安,沿河西走廊出新疆,經巴基斯坦、再由西亞到歐洲的。現在,西亞除西面有陸路和國際航空線連接三大洲外,溝通地中海和紅海的蘇伊士運河也連接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西北面的海峽則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唯一出海口。南面的波斯灣是世界石油運輸的主要航道,而霍爾木茲海峽、曼德海峽是海上石油運輸線上的「咽喉」。因此,西亞處在聯系三大洲,溝通兩洋五海的現代陸海空交通樞紐地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閱讀全文

與中亞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