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政府對市場經濟調控的負面影響
題目有點不太恰當,作者本意可能是政府宏觀調控對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個人感版覺該命題其實本身就存在問題權,因為市場經濟不是要不要宏觀調控,而是該怎樣調控才能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這已經是國際性的共識。中國政府大手筆的經濟刺激計劃整體上起到了防止經濟大起大落,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目標,所起到的正面作用是不容否定的。但也確實應該看到,本次經濟刺激計劃中政府的作用是絕對主導性的,因此在這種投資拉動的經濟發展中存在著流動性泛濫的風險。尤其是在實體經濟復甦還言之太早的時候,大量的流動性被投機到股市和樓市,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最近樓市的小陽春和資本市場的繁榮。 但長期來看,這么大規模的投資如果沒有帶來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發展模式的改善,那麼未來高通脹的風險是巨大的,甚至會產生滯漲的惡果。因此,政府投資在危機時刻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如何保證投資的科學性,是投資真正轉化成實實在在的民生改善和經濟結構改善的問題。
B. 如何看監管和政策趨緊對經濟的影響
政策和監管趨緊主要通過融資成本、規模和結構三方影響實體經濟:
對融資成本的影響:當央行調整政策利率時,貨幣市場利率首當其沖,進而傳導至債券市場和信貸市場,最終對整體融資成本造成影響。短期市場利率向債券市場的傳導主要通過市場本身套利渠道實現。短期市場利率向信貸市場利率傳導則主要通過銀行和投資者的資產配置結構調整實現。債券收益率和貸款利率作為其他融資方式的機會成本,進一步推動整體社會融資成本上行,提高了居民和企業的財務成本和儲蓄傾向,將對消費和投資產生負面影響。我們測算發現,截至今年5月份,社會融資加權成本為6.70%,較去年初的5.39%抬升達到131bp左右,較去年底的5.71%上升99bp,今年以來社融成本呈加速上行趨勢。
對融資規模的影響:貨幣政策和監管對融資規模將產生直接和間接影響。直接影響來自於政策和監管直接限制部分融資方式或融資渠道。這種情況一般是由於部分融資方式出現了非理性或不合規的快速增長,積累了較大的金融風險,例如地方政府融資、表外融資、非標融資、同業融資等,引發監管對其進行規范,直接限制其絕對規模或增速。間接影響則是由於融資渠道受限所造成的流動性趨緊和金融資產價格下行,其外溢效應將對銀行和企業資產端和負債端產生壓力,再通過資產和負債的相互反饋對融資規模產生影響。
對融資結構的影響:政策和監管對融資結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銀行資金來源、運用和流動方向三個方面。第一,銀行間資金流向將受到影響,部分資金將從中小銀行迴流大銀行。第二,銀行業務將從依賴同業、表外和央行轉向更多依靠表內業務,表外轉表內成為趨勢。第三,銀行資金運用將從金融市場轉向實體經濟。可以看到,監管和政策對實體經濟並非完全是負面沖擊,其對於融資結構的改變將緩解甚至破除近年來資金脫實向虛這一頑疾,將對實體經濟起到有利影響。
C. 信用缺失對中國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
答:一、信用缺失使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 長期以來,信用缺失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屢見不鮮的事實和日趨嚴重的問題,它以經濟領域為輻射中心,向其它領域擴散,並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在經濟領域,集中表現在有的生產經營者對消費者的欺騙上,他們採取偷梁換柱、偷工減料等種種手法以次充好、以假當真,不惜以損害消費者的利益為代價換取「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生產,以牟取暴利。同時有的銷售者,為了拓展銷售利潤空間,實現自身經濟利益,在經濟活動中放任假貨通行,甚至知假賣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從而造成假煙、假酒、假葯等假冒偽劣商品泛濫漠視人民生命安全的惡性事件屢屢發生。在金融領域,惡意貸款和有意拖欠不還或故意逃債等現象造成金融秩序混亂。虛假廣告,不履行承諾,嚴重損害消費者利益。 政治領域,存在著政治造假,瞞上欺下,貪污腐敗等為官為利不為民的現象。具體表現在,有的當權者不為民造福、謀利,喜歡擺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摻水數字」、「面子項目」、「政績工程」、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浮誇造假的工作作風日趨嚴重,一些官員實事做得少,缺乏基本的求實精神。政治領域的信用缺失與政治腐敗相互助長,成為政治腐敗的一大症結。 文化領域也存在信用缺失現象。不少書商和出版社為牟取暴利而置法律道德於不顧,肆意抄襲、剽竊、盜版他人作品,造成文化市場魚目混珠、良莠不齊的混亂局面。學術界也凈土不再,學術腐敗。學術界誠信求真精神面臨挑戰。在名利的誘惑和驅動下,各種假文憑,假證書也隨處可見。 二、信用缺失對我國經濟的消極影響 信用:多是指在生產、分配、消費等經濟活動中所有市場主體必須遵守的誠實無欺和社會生活中的言行一致,不危害他人,不正當獲得的道德規范。是市場經濟的一個基本構成要素,我們不能設想,沒有了商業票據、銀行票據、政府債券和信用卡及按揭等,現實中的市場經濟仍能正常進行。 1.信用做為支付手段的功能被極大削弱,使經濟運行受阻 市場經濟實際上是以契約為基礎的信用經濟,人們之所以能有序地進行商品交易,是基於經濟人之間的彼此信任。但是面對大量的失信現象,為了防範風險,越來越多的企業僵持在「錢不到帳不發貨」,「收不到貨不給錢」的尷尬局面,許多企業寧願放棄大量的訂單和客戶,也不採取信用結算方式。交易方式向現金交易,以貨易貨的方式退化,極大地降低了商品流通的效率和資金使用效率。 2.加大了交易成本,降低了經濟運行效率。 在市場經濟活中,由於各部門、各企業生產不同商品的周期長短不一,資金周轉的情況各不相同,客觀上產生商品賒購賒銷以及資金借貸要求。此外由於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商品日益豐富,住宅等不動產以及耐用消費品,如轎車,大家電的銷售,客觀上也要求消費信用的出台。信用關系的不斷擴展,是市場經濟運行效率的內在要求,藉助信用網路的作用,經濟活動的效用才能提高,流通費用才能減少,社會福利才會增進。但在一個信用缺失的市場經濟中,經濟活動的當事人為了對信息進行甄別,考察對方信用度等要耗費大量的精力、時間、資金。同時,對經濟活動的當事人來說,打經濟糾紛官司,查處假冒偽劣產品也同樣需要精力、時間和資金。這自然導致交易成本提高,經濟運行效率低下。 3.信用的缺失損壞了市場經濟的信譽 由於少數企業和個人採取違法、背信的手段暴富,不僅損害了市場經濟的信譽,也造成了人們的不滿情緒,如顧慮重重、互不信任、互存戒心,認為市場經濟處處是陷阱,處處怕上當,處於不安全的消費環境中,從而阻礙經濟的發展。 4.信用的缺失,對我國對外貿易產生消極影響 一是信用缺失會危及企業和國家的國際生存空間,不利於中國產品開拓國際市場。上世紀80年代初,不道德的中國「倒爺」將劣質的「阿迪達斯」運動服、運動鞋倒到俄羅斯市場,使物資匱乏的俄羅斯人欣喜後大呼上當,然後拒絕中國貨進入市場,中國貨成為偽劣的代名詞,致使我國痛失黃金般的市場。二是信用的缺失會嚴重降低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效率。在西方發達國家,90%的貿易是以信用方式結算的,而我國這個比例只有20%。不採用信用交易對企業就意味著不能獲得短期融資,在世界市場上難以擴展市場份額。 三、重建社會信用的措施 1.大力加強信用道德的宣傳與教育,提高全民的信用意識 長期以來,我國的傳統文化是比較重視信用(信譽)的,誠信看作是成業、修身、立政之本。但它僅僅是民間所崇尚的道德倫理,並未形成一種普遍的、濃厚的國民意識,更不是與市場經濟相聯系的信用文化。也幾乎沒有經濟學和法理學上的含義。而信用意識只有具有了經濟學特別是法理學上的含義,形成為一種全民族的進步文化,才能在全社會牢固的樹立。我們必須大力加強信用理念的培養,以市場經濟的城信特徵為核心,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培養,培育「信用至上」的全民意識,通過各種宣傳輿論工具,採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大力宣傳信用道德在市場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和對推進社會進步,維護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意義。通過宣傳教育,讓人們認識信用的經濟價值和倫理價值,從而使誠實守信的理念深入人心,並逐漸轉化為每一個公民的自覺行為,真正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守信獲得受敬,不守信則寸步難行的氛圍。 2.加強政府信用建設,抓好領導、幹部的率先垂範 「政令信者強,政令不信者弱」,政府信用問題對整個社會信用具有引導和示範作用,它直接影響和左右社會的信用環境。改革開放以來,行政管理體制和政府機構改革的滯後,使政府行為出現的某些失范,如執法過程的權力濫用、權錢交易、執法不公等失信行為,嚴重損害了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導致整體社會信用的滑坡。所以信用道德建設應從政府抓起。各級政府部門的領導和幹部要深刻認識信用道德在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樹立自覺尊重並恪守信用的意識,做誠實守信的表率。同時,政府要制止自己打「白條」行為和亂收費行為,克服官僚主義、懲治腐敗,杜絕行政不作為或亂作為行為,通過依法行政、公正執法的信守承諾和實干精神,來維護黨和政府「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取信於民。特別要完善和建立對領導幹部行使權力的全程監督和全方位監督機制,讓那些說假話、吹大話而不做實事的人自食惡果,並加大對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失信的懲罰。 3.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 當前社會信用意識缺失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一個完整配套、行之有效的社會信用體系,因此建立社會信用體系迫在眉睫。首先應建立全國聯網的企業信用檔案和個人信用檔案;二是建立科學公正的社會信用評估機構,任何人都可以向社會信用評估機構征詢任何一個准備與之交易的企業或以何種方式交易;三是建立社會公示制度。 4.加快產權制度的改革,明晰產權,是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的基石 在經濟學意義上,信用從廣義上講是信守合約,從狹義上講是指借貸活動。借貸活動是使用權有條件的讓渡,即以到期還本付息而讓渡使用權。這當然以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為前提的。而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客觀上要求明晰產權,要求產權能夠自我轉讓,也就要求構建起一個有效產權制度。產權是信用的基礎,它實質是利益的體現。通過合理的產權制度設計使產權明晰化,物歸其主。人們就會有追求長遠利益的恆心。當人們享有完整的產權,就會自覺克服短期效益,不講信用的行為。我國長期以來存在著產權模糊和產權保護不夠等產權設置不合理的問題,這對於增強社會信用意識十分不利,只有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才能以此為基礎,建立健全社會信用制度。 5.加強法制建設,切實保障社會信用秩序 重塑社會信用不僅需要強化誠信觀念,加強道德建設,更要強化法制建設,通過法律手段整治社會信用。一是立法方面:立、改、廢多管齊下,以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首先制定全國統一的信用法,使信用建設有法可依。其次修改現行有關法法律,使其對信用建設更具有針對性。如完善破產制度,維護債權人利益;完善代理制度,預防各種欺詐行為的發生;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增加交易透明度;對我國現行法律、規章進行清理,凡是與市場經濟規則相抵觸,與現行基本法律相沖突以及對相關領域信用建設不利的,要堅決廢止。二是執法方面:各部門轉變理念,嚴格執法,維護法制的權威和尊嚴。要認真解決執行難這一頑症,使法律真正起到懲罰失信者,警示欲違約者,保護守信者效果,維護法律尊嚴。三是加強各級政府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加大反腐力度,建立科學有效的機制,確保依法行政和執法的落實到位,切實維護法律的信譽。
D. 如何面對市場經濟中不誠信的行為
誠信理念的缺失大大增加了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尤其是增加了企業的交易成本。在社會誠信度高、信息溝通坦誠有效的情況下,交易過程中的信息搜索成本、談判成本以及監管成本都會比較低。誠信水平較低,交易過程中契約的有效性時刻面臨挑戰,為應付失信可能性的生產經營成本急劇上升,更快捷更現代化的交易手段和交易方式得不到發展,就會造成企業經濟效益下降從而制約企業發展。誠信度降低使銀行「惜貸」 ,企業發展所必需的資金得不到保障。企業的信譽本身就是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方面。一個企業不守誠信規范,損害的是自身的競爭力。
誠信缺失使企業風險向銀行轉移,加大了金融風險。信用是銀行生存發展的基礎。目前不少企業的惡意欠債、逃廢債務的行為,使企業的投資、經營風險集中到銀行,造成了兩種後果:一是銀行為減小風險,盡量不向誠信狀況不明的企業貸款,這直接影響到銀行的生存與發展;二是銀行迫於競爭壓力或其他方面的壓力,貸款後又形成了大量難以收回的呆賬、壞賬,不良資產率居高不下。這兩種後果都會加劇金融體系的潛在風險,增加金融體系的不穩定性。
誠信缺失加劇了社會道德風險,助長社會分配不公,影響社會穩定。在社會生活中,不守誠信的行為具有很強的負面誘導作用。當一種失信行為未受到應有懲罰反而獲利時,就會起到負面的示範效應,將對社會道德體系形成強大沖擊,同時也會加劇社會分配不公,進而影響社會穩定。
誠信缺失擾亂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影響政府宏觀決策,阻礙了市場化進程。一個國家的市場化程度如何,與這個國家的誠信度直接相關,只有誠信作為一種經濟資本最大程度上參與經濟運行,市場體系和市場機制才可能建立、健全。誠信的缺失,將減緩我國的市場化進程,影響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誠信缺失有損於我國的國際形象,不利於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接軌,也不利於提高我國經濟競爭力。一個國家的整體誠信狀況是其國際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投資環境優劣的重要尺度。我國社會存在的種種誠信缺失問題,加大了吸引外資的成本,加大了企業和產品參加國際競爭的成本。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企業和產品要想在全球化浪潮中贏得挑戰,必須按照國際通行的規則,遵守誠信的理念和規則。否則,不僅我國的企業和產品將會喪失競爭力,還會影響國家、企業和人民的國際形象。
E. 誠信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是什麼
1、誠信制度是規范企業行為的最高准則。誠信制度是直接產生於社會經濟的一項制度,其能動性對企業經濟發展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這種促進作用表現在對經濟交換過程中的規范作用,即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依據誠信制度做到誠信經營的企業可以獲得持久的、最大的經濟利益,相反,缺乏誠信的企業不僅不能獲得經濟利益,而且要付出沉重的代價。成功的企業都具有不斷完善的經營活動中的信用制度,規范契約行為,抵制形形色色的損害社會利益、擾亂市場秩序的不講信用乃至違法行為。如海爾集團發展之初,首先樹立建設誠信制度的觀念。當時把十幾台有點小毛病的冰箱當著全體員工的面給砸爛了,張瑞敏就是要讓全體職工知道他誠信經營的決心。海爾錘砸爛劣冰箱,通過企業的誠信制度形成的信譽贏得人心。相對比之下,「秦池」酒業從競爭標王到瀕臨破產,只走過了短短的兩年春秋。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自明的。
2.誠信制度在企業中佔有基礎地位。誠信制度處於保證企業正確決策、穩定收益和市場競爭中長期生存的基礎地位。誠信制度的確立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企業信息來源的正確性,正確快速信息反饋機制,形成增強企業應變能力,產品的優缺點被正確的傳遞給消費者,消費者理性的購買信息又被正確傳遞回決策者。企業正確決策建立在對正確信息的理性分析上,並因此使企業做出正確決策,可以增進企業的誠信度。誠信制度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長期生存的基礎,誠信制度建立的目的是取得長期穩定的收益而不是一時的利益。這些年來,企業對誠信制度在企業中的基礎地位重視不夠,由於企業還沒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企業誠信制度,一些企業缺乏誠信所導致企業信用的事件,對企業的形象和聲譽造成惡劣的影響,使企業缺乏市場競爭的基礎。因此,企業要發展必然要與國內、外企業進行面對面的競爭,通過建立誠信制度作到企業的誠信經營是必由之路。
F. 運用《經濟生活》知識說明為什麼缺乏政府監管的自由市場存在缺陷
我覺得這道題是在考抄查市場與國家的宏觀調控.
分析如下:首先應該簡略答出市場配置資源的優點(因為這道題強調它的弊端),也就是應該回答市場配置資源存在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等弊端;接著答這些弊端帶來的影響也就是危害,比如說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資源浪費,社會經濟不穩定,發生經濟波動和混亂,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導致嚴重的兩極分化.最後再答出國家宏觀調控的作用.
建議答此類題,多想一想聯繫到的知識點.
G. 實施金融監管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實施金融監管將保證我國金融系統規范、依規運行,對我國經濟有積極作用。
H. 誠信缺失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對嗎
誠信缺失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
這句話明顯是錯誤的
誠信缺失是個人的道德的喪失
而不是社會普遍的現象
不能說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
I. 市場中的不法現象對經濟會有什麼影響
法律是用來保護個人的合法財產的,假設一個國家的法律完全失效,也版就是說法律無法保護個權人財產,那麼這個國家裡的人民不會去生產,企業也不會去生產。這就是一些落後國家為什麼會落後的原因了。以上屬於個人觀點,有不正確的還請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