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總結2007年中國經濟發展狀況
1、現實經濟低於潛在經濟增長水平,GDP有望增長9.5%左右
從潛在經濟增長能力看,一個經濟體的經濟潛在增長水平是由自然資源、資本積累、勞動力在數量和質量上的提高以及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配置和使用效率決定的。從決定潛力經濟增長的幾個因素看,近幾年,隨著投資的大幅度增加,我國資本積累的速度快速增長,資本存量的增長速度由改革開放以來年均增長11.5%提高到12.8%左右,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速度接近改革開放以來年均3%的水平,國內基礎設施和重大工程建設得到明顯加強,煤電油運等瓶頸制約明顯緩解,支持經濟增長的供給能力更加寬松,潛在生產能力在10.5%左右,高於改革開放28年來潛在增長率9.5%左右的平均水平。
從現實經濟增長因素看,明年,國際國內的環境仍然有利於我國經濟保持較快增長。
第一,雖然國際石油價格繼續高位波動,美日歐等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趨緊,世界經濟增速會有所放緩,但2007年世界經濟仍將保持穩定增長,據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機構預測,2007年世界經濟將增長4.9%左右,低於2005年0.2個百分點,仍高於1990-2006年平均4%的增長速度;世界貿易量增長率達到7%左右,增長勢頭良好;跨國直接投資繼續回升,並購規模明顯擴大,並重點轉向控制戰略產業和市場;世界經濟發展總體上有利於我國保持對外貿易的繼續增長和穩定外商投資規模。同時,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已成為推動區域乃至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第二,我國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環境逐步改善。近年來,以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為主要內容農村綜合改革取得進展,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取得成效,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邁出重要步伐,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順利實施,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進展平穩,政府職能轉變步伐加快,資源型產品價格改革取得進展,這些改革將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
第三,我國仍處於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加快升級帶動經濟快速發展階段。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加快,經濟體制改革和結構升級引導的內生經濟增長活力進一步增強,基本形成了城鎮消費結構升級、產業結構升級、企業自主投資能力提升、就業增加、城市化進程加快、消費結構進一步升級的良性循環。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進一步提高,中期內煤電油運的瓶頸制約基本消除。
第四,我國將繼續保持宏觀調控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實行穩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加強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土地政策、環保政策的協調配合,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合理控制投資增長,提高消費水平,緩解國際收支不平衡的狀況。
綜合考慮以上因素的影響,2007年我國經濟將承接2003年以來的發展勢頭,繼續保持高增長態勢,國民經濟有望增長9.5%-10%,雖然低於潛在經濟水平,但仍處於經濟增長周期中的繁榮階段。
2、社會總供求關系基本平衡,物價水平小幅上漲
2007年,我國經濟總體上將呈現出潛在生產能力大於實際經濟增長速度的格局,總體價格水平不會大幅度回升,也不會出現通貨緊縮的局面。
首先,雖然2006年糧食產量達到9800億斤以上的水平,糧食供求基本平衡,但國際糧價穩中趨升和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會對市場糧價形成一定支撐,糧食價格會基本穩定。
其次,國家將不斷完善資源性產品有效利用和環境保護的價格機制,理順土地、石油、天然氣、煤炭、電力、淡水等資源性產品價格,這會增加其下游產品的生產成本,抬高部分生產資料產品的價格。
第三,服務價格仍將是消費價格上漲的主要動力,我國一些重要的服務價格如教育、文化、旅遊、醫療等屬於政府控制價格或政府指導價格,其價格上漲的壓力並未充分釋放。
第四,銀行體系貨幣流動性過剩會拉動價格上漲。通貨膨脹歸根結底是貨幣現象,今年以來,由於外匯儲備增長較快,外匯占款被動投放人民幣較多,廣義貨幣供應量保持在17%左右的較快增幅,根據貨幣供應量與名義收入和價格的關系,當前貨幣供用量對明年的價格上漲形成支撐。預計2007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5%左右,漲幅與2006年基本持平。
3、經濟增長對就業帶動作用增強,就業壓力持續不減
2007年,勞動力總量過剩和結構性短缺這兩種現象會同時並存,就業總量壓力持續不減。2007年,全國城鎮需要就業的人口約2500萬人,全國城鎮新增勞動力1200萬,其中高校畢業生390萬,中職畢業生270萬,當年未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210萬,復轉軍人50餘萬,農轉非人員260萬,而且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大量的農村富餘勞動力需轉移到非農領域就業,向城鎮轉移的規模將不斷增加,對我國的就業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估計2007年新增就業崗位約為1000萬個、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約200萬人,城鎮失業人員總量增加,城鎮登記失業率達到4.6%左右。
4、外匯儲備繼續增加,人民幣升值趨勢不會變化
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平穩實施,為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進一步完善和人民幣匯率向合理、均衡水平過渡奠定了基礎。
國際收支理論、資產市場理論與購買力平價理論是關於匯率決定的主要理論。首先,從購買力評價看,自1994年人民幣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約為9.8%,是美國的2.5倍、日本的5.5倍、歐盟的4.8倍,通貨膨脹率低於美國和歐盟的水平,我國的勞動生產率增長率大大高於美日歐,這意味著和美元、日元、歐元相比,人民幣的購買力在不斷提高,中美、中日和中歐等之間的相對購買力需要不斷調整。自去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相對美元升值5.7%,對日元升值10%,但對歐元、英鎊、韓元等仍在貶值,人民幣的名義有效匯率基本穩定,因此目前的人民幣匯率水平仍存在低估現象。其次,從國際收支看,國內外匯明顯供大於求,外匯儲備規模過大。2007年貨物貿易收支順差在2006年超過1700億美元的基礎上仍將維持在1500億美元,直接投資項目仍將保持較大順差,達到500億美元左右,到2007年底,我國外匯儲備將在2006年增加約2500億美元的基礎上再增加2500億美元左右,達到130000億美元。第三,從利率平價看,中美兩國的利率差減小,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從2004年6月起,美聯儲連續第17次以0.25個百分點的幅度上調利率,到2006年8月底聯邦基金利率達到了5.25%,為四年來的最高水平。從2006年第二季度起,美國經濟開始減速,美國本輪加息周期行將結束。雖然日本和歐元區的貨幣政策會進一步緊縮,但隨著2006年人民幣兩次提高利率水平以及物價水平之間的差異,我國與美國、日本、歐元區的實際利差有所減小,人民幣升值壓力不斷加大。綜合以上各方面影響,2007年,人民幣升值趨勢不會改變。
5、消費需求平穩增長,消費結構繼續升級
2007年消費需求保持較快增長的有利因素較多。
首先,農民收入連續三年保持較快增長,農村消費結構穩步升級。2006年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在2004年和2005年增長6.8%和6.2%的基礎上增長6%,農民收入較快增長,對於改變農民收入預期,擴大消費支出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農村以家用電器為主的第二次消費結構升級已由沿海擴展到越來越多的內陸地區。
其次,城市居民收入繼續增加,中等收入階層消費呈現增加趨勢。2006年,公務員工資結構調整將提高公職人員收入水平,有利於擴大中等群體的收入,挖掘他們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的潛力。
第三,社會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有助於擴大即期消費。國家財政支出更加註重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對教育亂收費、看病難、看病貴等出台了較為嚴厲的制止措施,推廣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體制,完善義務教育政策。隨著各項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居民對未來預期不斷看好,消費需求將不斷釋放。
2007年消費增長也面臨一些不利因素,一是受房地產價格高企和調控政策的影響,住房消費繼續受到抑制。二是由於農資價格上漲、國家對種糧農民補貼的增收效應減弱等影響,農民收入繼續較快增長的難度加大。預計200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3%,實際增長11%左右,服務性消費回升。
6、投資增速平穩回落,投資結構進一步改善
2007年,投資反彈壓力仍然較大。首先,投資在建規模偏大,2006年在建項目投資規模達到30多萬億,相當於當年三年的工作量;其次,投資擴張的內在機制尚未改變,有的地方繼續將投資增長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個別地方把大項目與政績考核掛鉤,各地為十七大召開營造良好氣氛也會加大投資;再次,資金來源相對寬松。近幾年,企業效益好轉,工業企業利潤大幅度增長,企業投資資金十分寬裕。外匯儲備增長較快,人民幣外匯占款過多,也會增加貨幣供給水平,信貸資金充裕。但總的看,2007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將在快速增長中呈現平穩回落的態勢,一是中央對固定資產投資的調控力度不減,國家將繼續把控制新開工項目作為投資調控的重點,堅持嚴把土地和信貸兩個閘門,嚴格環保、技術和安全等市場准入門檻,防止投資需求再度反彈。二是部分加工工業產能過剩問題依然存在,利潤增速不高,必然降低企業投資意願,約束部分行業的投資擴張;三是隨著貿易摩擦加劇和加工貿易政策調整,外商向我國轉移加工產業的步伐放慢,對明年固定資產投資有一定的抑製作用。
綜合多種因素,2007年,全社會投資增長22%,比2006年回落5個百分點。
7、出口增速回落,貿易順差仍然較大
從出口看,世界經濟和世界貿易增速減慢,給我國出口帶來一些負面影響。龐大的外匯儲備和較大貿易順差將成為我國外貿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我國面臨的貿易摩擦形勢更加嚴峻,人民幣匯率機制調整及人民幣升值將影響2007年出口的增長。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出口的措施也會對我國出口產生抑製作用。但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出口產品結構不斷升級,出口產品競爭力明顯提升。此外,近幾年投資形成了國內龐大的加工生產能力,國內市場競爭明顯加劇,迫使企業努力擴大出口。2007年,我國出口仍將保持較快增長。從進口看,能源、原材料、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總體短缺的格局將帶動進口增長逐步回升,人民幣升值會增加對進口產品的需求。綜合分析,2007年全年進、出口增長速度將達到15%左右,貿易順差約1500億美元,凈出口對GDP增長的拉動作用有所減弱。
8、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調整財政政策的著力點
我國經濟連續四年出現了平穩較快的發展態勢,維護好這一良好的發展勢頭,關鍵是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同時,面對經濟發展中存在的投資增長過快、農業基礎比較脆弱、社會發展問題突出等問題,財政政策的著力點是在大力增收節支的基礎上,適當減少財政赤字,縮小長期建設國債發行規模,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支持新農村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首先,加大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力度,促進農民增收,增強農民消費能力。其次,加大對義務教育、公共醫療的財政投入,減輕居民教育、醫療方面的過重負擔,適當提高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再次,國債項目資金和中央預算內投資主要投向「十一五」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有利於擴大城鄉居民消費的城鄉基礎設施項目。2007年全年財政收入增長15%左右,中央財政赤字規模可穩定在2500億元左右,國家長期建設國債發行保持500億元的規模。
9、貨幣政策適時適度微調,貨幣信貸穩定增長
2007年的貨幣政策的基本目標是,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加強流動性管理,合理控制貨幣信貸總量,保持價格基本穩定,緩解國際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同時,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達到適度控制投資增長、積極擴大消費需求。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積極探索和拓展外匯儲備的使用渠道和方式。靈活採取公開市場操作來對沖外匯占款,努力保持銀行體系的流動性總量適度、結構合理和貨幣市場利率的基本穩定;通過信貸政策引導商業銀行區別對待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貸款需求,保證企業合理正常的資金需求,繼續加大對農村和中小企業特別是一些成長型企業的貸款支持力度;在不斷健全個人信用徵信體系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個人消費信貸業務。初步預測,2007年全年廣義貨幣同比增速將達到16%左右,狹義貨幣增速將達到16%左右,新增貸款規模控制在3萬億元。
10、加快推進體制改革,完善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機制保證
改革是發展的動力,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根本保障。當前改革的主要任務是:以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要全面推行依法行政、進一步改革行政審批制度,理順政府與企事業單位、市場中介組織的關系,切實將政府職能轉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以理順產權關系為重點,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要繼續推進國有經濟結構和布局的戰略性調整,加大國有獨資企業和壟斷行業的改革力度,推進投資主體和產權多元化。進一步完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加快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以推進公共財政體系建設為重點,繼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要完善中央對地方財政轉移和支付制度,理順省級以下財政管理體制。穩步推進稅制改革,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率,改革資源稅制度,適時開征燃油稅,為實行增值稅轉型和推行物業稅創造條件;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和優化金融結構為重點,深化金融體制改革。要鞏固和深化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成果,推行政策性銀行向開發性轉型,穩步發展多種所有制中小金融企業;以完善市場功能為重點,推進重要資源性產品和生產要素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進一步理順水、電、煤、油、土地等價格,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生產供求關系的價格形成機制,大力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作者系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
⑵ 中國經濟發展表現在哪些方面
為生命扣上「安全帶」
安全生產是黨和政府重點監管的領域之一,《安全生產法》出台、改革國家安全監管體制、違法違規行為被嚴懲等舉措,受到廣泛關注。但我國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煤礦等高危行業事故多發。按照安全生產中長期奮斗目標,到2007年,我國將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安全監管體系,全國安全生產狀況將穩步好轉,重點行業和領域事故多發狀況將得到扭轉,工礦企業事故死亡人數、煤礦百萬噸死亡率、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等指標將出現一定幅度的下降。
孩子上得起學
2004年,我國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3年,超過世界平均水平1年。但教育從業人員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僅為7.2%,教育投依然嚴重不足。2006年,普及和鞏固農村義務教育將成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財政性教育支增長將高於財政支出的增長,教師工資、生均公用經費等逐步增長,辦學條件差、運轉困難、教育亂收費等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將逐步得到解決。到2010 年,全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將接近100%。
看病心裡舒暢
過去的5年,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突破了靠政府單一發展的模式,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展最快的時期。但醫療體制、機制還存在著諸多障礙,公立醫療機構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的傾向嚴重,小病「大處方」、「濫檢查」,看病難、看病貴成為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2006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面將擴大到40%,群眾因病致貧、返貧現象將得到進一步遏制;國家將落實必要的經費,支持鄉衛生院和縣醫院的建設,為農民提供安全、廉價的基本醫療服務;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將為城市低收入者提供基本醫療服務保障。
放心喝水吃肉
2005年,為加強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推進重點流域區域污染防治工作,著力解決嚴重危害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的環境污染,特別是水污染、大氣污染等問題,國家關閉了15種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小企業,實行工業污染源限期達標排放。2006 年,讓百姓喝上潔凈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已成為各級政府的重要目標之一。國家已經明確,到「十一五」末期,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越來越成為全社會共識。
支起「保護傘」
2005年前10個月,我國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人員880萬人,「十五」期間實現城鎮新增就業4000萬人的目標已提前實現。但我國已進入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高峰期,今後幾年裡,每年勞動力供求缺口仍將達到1300萬~1400萬人。今後,企業不得集中將富餘人員推向社會,國家也將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培訓機構指標體系。「十一五」期間,將新增4500萬個就業崗位。一些歧視性就業協議將被禁止。優化就業環境,成為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居者有其屋
2005年,在國務院統一部署下,多部門聯手出擊調控房地產市場,市場秩序得到好轉。但對普通百姓而言,商品房價格仍然「高高在上」。隨著中央穩定住房價格政策的陸續實施,房地產市場將朝著遏制投資、控制投資、引導合理消費、穩定房價的預期目標方向發展,投機性購房行為將得到遏制,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將會得到更多關注,房價將在更大范圍與百姓對接。
老有所養
統計顯示,全國離退休人員社會保險費19年增長119倍。但目前我國公共養老覆蓋面只佔總人口的15%,一部分退休人員生活窘迫,農村老人基本不享受社會保障。隨著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不斷完善,以非公有制企業、城鎮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參保工作為重點,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將逐步擴大。國家逐步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越來越多的人將過上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生活。
共享發展的成果
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但目前佔全國總人口20%的最貧困人口的收入或消費的份額只有4.7%,而占總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其收入或消費的份額高達50%。2006年,政府將從調整國民收入分配製度和國家財政支出結構入手,建立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體系,讓公共服務惠及農民;今後,新增財力將重點投向農村、農業和農民,而且增長幅度還會大大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戰略舉措,也將加快共同富裕的步伐。
農民工及時拿到工錢
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各地陸續掀起清欠農民工工資行動。截至2005年9月,全國累計清償2003年以前竣工項目拖欠工程款1410億元,占拖欠總額的75.82%。但漠視、侵害農民工利益的現象仍時有發生,務工環境仍待根本改觀。2006年,讓農民工按時、足額拿到工錢,成為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國家有效加強對企業的監管,業主行為將會得到進一步規范,在建和新建項目拖欠工資的現象將得到遏制;農民進城務工的環境將更加寬松。
生活更有質量
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城鄉居民平均出遊率達到84.8%,文化產品也大大豐富。但和老百姓日益高漲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文化服務網點還很不健全,一些景點高昂的票價依然讓百姓「望景卻步」。2006年,讓普通百姓看得起風景,享受更有質量的生活,給政府留下了更多思考和努力的空間。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推進,百姓將享受到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務;在農村,影院、文化館、圖書館等設施的普及,將把農民的傳統日常生活概念大大拓展。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6058733.html?si=1
1.10多億中國人已解決了近百年留下的生存問題——溫飽問題,這是人類發展史上了不得的偉績。
2.中國人在中低端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上已形成了可挑戰外界的能力,這給外界百姓造成的影響是振聾發聵。
3.在豐衣足食的基礎上,正腳踏實地解決科技現代化問題。現今很多發達國家對中國進行封鎖的項目,已紛紛被快速解決;更今人欣慰的是,我們是以遠低於這些發達國家在其它地區的售價,解決了這些問題。
4.說中國已很強大,有些不符實際;但作為一個幅員遼闊、且有13億人堅持社會主義的中等產業水平國家,誰也不敢小視,因我們可以很方便地舉全國之力來對付外來入侵和進行維護國家統一。
5.我們中國人是每月1000元可過,每月100元也可活,不怕打爛壇壇罐罐,這在發達國家是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6.外界對中國人已無可奈何。
⑶ 中國目前的經濟狀況是怎樣的
消費穩定增來長,投資增速略有回源落,凈出口增速放慢,總體影響是社會總需求的強勁自發擴張勢頭稍稍減弱,如果美國次貸危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影響與目前的估計基本一致,宏觀調控政策的效果正常顯現,將使得2008年經濟增速呈現高位趨穩、小幅回落的態勢,GDP增速將從2007年的增長11.4%回落到2008年10.8%,下降0.6個百分點左右.
人口問題:
勞動力過剩,人口素質的提高的比較慢, 人均GDP低,人均收入太低,人口增長快,使得人均國民收入增長率低!
人民幣因為美圓貶值從而被動升值:
使得出口企業大多數陷入困境或是倒閉。
從緊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使得很多企業很難貸到款,大多陷入困境的出口企業就是因為很難貸到款而紛紛倒閉。
失業率升高:由於很多出口企業陷入困境或是已經倒閉,使得最近工人階級日子有點難熬。
通貨膨脹:由於人民幣快速甚至是瘋狂的升值和央行的高存款利率導致大量國際上的熱錢大量流入中國引起通貨膨脹最終導致物價升高
⑷ 中國經濟發展趨勢
面對當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我們要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促進經濟增長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經濟運行也面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戰。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並利用有利時機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鞏固經濟發展的好勢頭。
一
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
當前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總體平穩,物價漲幅總體可控,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
第一,經濟增長總體平穩。上半年經濟增速雖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內需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民間投資保持較高增幅,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高位回穩。經濟增速適度放緩,既有全球經濟減速的影響,也是我國主動調控和市場需求變化綜合作用的結果,總體上符合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
第二,物價漲幅總體可控。雖然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但物價漲幅趨於收斂,價格上漲勢頭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結構調整積極推進。從需求結構看,在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下降的同時,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升。從生產結構看,農業生產投入增加,工業生產平穩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較快,現代物流、軟體、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從收入結構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快增長,財政對社會保障、教育和醫療衛生投入大幅增加,城鄉居民轉移性收入明顯增加。
總體上看,未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控制物價上漲勢頭的有利條件較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受水利等基礎設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資增長、產業轉移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因素的拉動,投資增速依然會保持在高位;最終消費在就業狀況改善、工資持續上升、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提高的情況下,將保持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會有所回落,但仍將回歸正常水平,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隨著穩健的貨幣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社會總需求增速放緩,加之糧食和主要工業品供應較為充裕,翹尾因素逐步減弱,以及穩定物價措施逐步落實到位,今後幾個月物價漲幅將有所回落。
二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
隨著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保持我國經濟在更長時期內高速增長的難度在加大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條件相對較為有利,但面臨的矛盾仍然較多,突出表現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物價高位運行。由於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短期內難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勞動工資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壓力將長期存在,今後一個時期抑制物價上漲的任務仍很艱巨。
第二,經濟增速放緩。從投資需求看,今年以來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幅明顯回落。從最終消費看,受汽車、住房等消費熱點降溫的影響,加之部分刺激消費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將有所減弱。從外部需求看,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與出口企業生產、資金、匯率成本提高等因素疊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現放緩態勢。
第三,結構調整壓力增大。從需求結構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低於投資的貢獻率。從生產結構看,部分高耗能行業生產增長較快,局部地區電力供需偏緊,節能減排任務十分嚴峻。從收入結構來看,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增長仍明顯高於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結構失衡使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相互交織,總量平衡和結構矛盾交互疊加,加大了宏觀調控難度。
與此同時,受融資成本、原材料價格上漲、工資上漲、匯率上升等因素的影響,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大,經濟效益下降。房地產市場成交量萎縮,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價依然處於高位,買賣雙方博弈使市場陷入僵持狀態。
三
充分考慮國內外形勢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以及政策的滯後和累積效應,增強政策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
⑸ 當今中國經濟發展現狀
中國經濟發展的猜想
近年來,中國四萬億促進內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蓬勃發展、薪資水平上升等等。在這些亂象中有人痛斥政府亂花錢,如果把花在高鐵、高速上的錢發給普通老百姓多好,這這才是實實在在的。然而本人從國家及未來的角度做出一些猜想,政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是個正確的決定。首先從中國從放開商品房開始說起,房地產從此一枝獨秀,一飛沖天,飛漲的房價和穩如泰山的工資形成鮮明對比,老百姓卻怨聲載道,政府只能提高最低工資標准來提高百姓收入,可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用人成本的提升很快體現在物價上,物價也一路看漲。房價和物價的上漲又進一步刺激政府提高人民工資(這個提高當然是緩慢的),不斷反復,可是這僅僅是國內的情勢,從全球考慮,商品價格的提高使「中國製造」優勢削弱,出口疲軟。中國是個製造業大國、出口大國,GDP沒有了出口的拉動就會增長放緩,為了保GDP(其實是保製造業)政府開始大力促進內需,四萬億投資(稍後再說)、家電下鄉等等,家電下鄉確實讓老百姓掏出了更多的錢來購買商品,從而促進了內需、延緩了製造業的衰退,但是美國不會讓你這么安生,從中國房地產起飛以來就一直伴隨著美元的升值,在中國製造業開始衰退後更甚。內憂外患的中國製造業「飄搖欲墜」,政府採取的家電下鄉等努力與勞動力成本、原材料、匯率上漲相比顯得不夠「給力」,面對利潤不斷減少的企業家們唯有另謀出路——到勞動力更加低廉的其他國家開廠,中國企業的出走必然使國內失業率大大增加,同時也會使國外投資者對中國投資環境更加不看好,這樣一來中國經濟發展就會很困難。四萬億投資,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這是政府為了留住國內企業、吸引外資所做出的努力,不是亂花錢。下面說個情況,有的企業家也到國外考察過辦廠的可能性,雖然當地勞動力成本很低廉,但是物流、交通、配套設施、產業鏈都相對缺乏,工作效率也不高,綜合考慮這些因素,還是在國內辦廠更加合適。從而可以看出,在勞動力成本沒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交通狀況、提高辦廠環境也是留住企業、吸引外資的有效方式。看看現在的中國,高鐵、高速快速建設,可以說四通八達,交通的改善也迅速的提高了物流的速度與質量,再加上中國產業鏈比較齊全,不用到處尋找原材料,這些才是中國留住企業的優勢。返回開始的話題,中國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道路建設雖然耗資巨大,但這是為了能夠留住製造業企業,而對於中國這個製造業大國,留住了製造業企業就相當於挽救了中國經濟。(補充:中國各項政策中的貪污腐敗現象不考慮在內)
希望採納
⑹ 誰了解現在中國工程機械業的經濟狀況,和發展前景
徐工,柳工,中聯重科,三一重工都是比較好的,三一是民營的但是很牛。
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1989年3月,目前位居世界工程機械行業第7位,是中國工程機械產品品種和系列最齊全、最具競爭力和最具影響力的大型企業集團。
三一集團有限公司始創於1989年,是中國工程機械頂級企業、全球工程機械知名品牌。在國內,三一建有上海、北京、沈陽、崑山、長沙五大產業基地。在全球,三一建有21個海外子公司,業務覆蓋達150個國家,產品出口到11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中聯重科是一家極富創新的國際化公司,作為全球工程機械裝備製造領軍企業,中聯重科攜世界頂尖的行業技術、13大類別、66個產品系列,640多個品種的工程機械產品和全球研發、製造和營銷服務體系,為客戶提供工程機械整體解決方案。
⑺ 中國經濟發展的數據
春節黃金周市場年味濃、消費旺;外貿下滑但先行指標預示二季度出口壓力有望緩解;吸收外資與對外投資開局良好;消費物價溫和上漲,工業價格降幅收窄……陸續發布的首月核心經濟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經濟實現平穩開局,盡管趨穩基礎仍需進一步鞏固,但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勢頭強勁。
民生指標「穩」字當頭
新常態下評判中國經濟需要新視角。除了速度指標外,更需時常掂掂經濟發展的「含金量」。
「只要就業比較充分,物價能夠平穩,我們並不追求高速度」,在國新辦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面對中外媒體如是說。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1.8%,盡管漲幅較上月有所反彈,但去年以來消費物價溫和上漲的態勢得以延續。
業內專家分析認為,1月份物價漲幅反彈明顯受到食品價格上漲的拉動,而春節市場需求上升、消費高峰期間出現大范圍惡劣天氣等因素,加劇了食品等價格上漲壓力,不過這種季節性波動對全年CPI走勢影響不大。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指出,由於工資水平和服務需求的剛性增長,1月份服務價格同比上漲2.2%,超過了同期CPI漲幅,成為驅動消費物價上漲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這種變化也體現了我國消費結構升級、經濟結構優化的新趨勢。」
就業「穩」,中國經濟大的基本面就能「穩」。
「十二五」期間,我國城鎮新增就業累計達到6431萬人,年均新增1286萬人,這兩項指標比「十一五」時期均增加11.4%。來自中國政府網的消息顯示,今年1月份,我國調查失業率統計范圍擴大至全國所有地級市,調查失業率仍保持在5%以下。
就業形勢穩定,一方面得益於經濟增量不減、服務業發展、人口結構變化等因素;另一方面,在大力推進「雙創」、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等方面的政策出台後,創新創業逐漸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在吸納就業方面功不可沒。
2015年,我國全年新登記企業443.9萬家,增長21.6%,這意味著平均每天「誕生」的新登記企業約1.2萬家。去年大學生自主創業比例比上一年提高了6.8%,初步統計有240多萬返鄉農民工在創業。
當前中國經濟仍然面臨較大下行壓力,鋼鐵、煤炭等行業去產能任務艱巨,下一步就業形勢是否可能發生逆轉?
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對此明確表示,我國就業增長具有穩定的經濟基礎,加上創業帶動就業的能力將進一步增強,有關部門也將多措並舉做好化解過剩產能職工安置工作,不會出現新一輪「失業潮」。
宏觀經濟「新」意正濃
當中國百姓歡度農歷新年假日時,國際資本市場在人們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憂慮中出現動盪,日本、歐洲股市重挫,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下探,避險情緒則不斷推升金價。
「今年全球經濟增長堪憂。」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分析,目前全球債務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超低利率帶來的負面效應逐步積累,而去杠桿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全球經濟增長,此外美聯儲加息為全球經濟帶來不確定性,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進入了中速增長軌道,總需求不足將成為常態。
嚴峻復雜的國際經濟環境中,中國經濟難以獨善其身。今年1月份,我國進、出口再次出現「雙降」且降幅加深;當月製造業PMI小幅回落,顯示經濟趨穩基礎還需進一步鞏固。
然而,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挑戰中成長的。壓力之下,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轉型發展的「新」意更加凸顯。
——網路消費和服務消費蓬勃發展。1月份,商務部重點監測網路零售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34.5%;當月全國電影票房收入38.5億元,增速接近50%。春節黃金周,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約7540億元,增長11.2%。
——更加註重通過有效投資惠民生、穩增長。國家發展改革委披露,今年1月份,發展改革委共審批核准固定資產投資項目21個,總投資541億元,且集中在水利和能源等民生領域。
——1月份,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占外貿總值的57.4%,較去年同期上升0.5個百分點,成為拉動出口的主要力量,特別是民營企業進出口佔比進一步提升。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認為,外貿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加快、發展質量效益進一步提高的勢頭在新一年得以延續。
——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國際產能合作等引領下,1月份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同比增長18.2%。在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的同時,中國經濟的平穩態勢,也使得外資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1月份,全國利用外資金額882.5億元,增長3.2%,外資水平和質量進一步提升。
從最新公布的數據看,1月份我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降幅比上月縮小0.6個百分點,結束了此前PPI連續5個月-5.9%的運行態勢。
民生證券宏觀分析師張德禮認為,PPI降幅收窄既有低基數效應和人民幣貶值帶來輸入型通脹壓力等原因,也有供給側改革加快去產能,從而對上游原材料領域價格產生一定支撐的影響。隨著推進去庫存去產能,年內PPI同比跌幅有望繼續收窄。
放眼全年「變」中求進
今年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開年以來,各項改革頻頻發力、利好頻傳:
進一步加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力度,持續為企業松綁減負,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清障搭台。
確定支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五項重磅政策措施,部署建設雙創基地發展眾創空間,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動能。
居住證制度實施,放寬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條件,完善土地、城鎮住房等制度……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進一步打破城鄉「二元制」堅冰,更大釋放內需潛力。
一方面確定進一步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產能的措施,促進企業脫困和產業升級;另一方面打出金融支持工業增效升級、持續清理規范涉企收費等一系列「組合拳」,從不同層面發力,壯大實體經濟。
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表示,中國政府已經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這些舉措令人振奮。對於中國經濟未來面臨的挑戰,關鍵在於落實改革措施。
潘建成表示,當前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是結構性問題,宏觀政策取向要把握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管理的平衡,兼顧長期目標與短期問題。例如,下一步投資應注意遵循「補短板」原則,投向生態治理、扶貧攻堅等薄弱環節、關鍵領域,既能發揮投資在經濟增長中的關鍵作用,又為長遠發展積蓄力量。
他表示,改善供給環境是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應加快研究全面推開營改增,盡快清理規范非稅費用,有效降低企業負擔。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對於今年宏觀經濟政策的著力點,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雪松表示,這表現在四方面:投資領域加強以基礎設施為主的公共產品投資;生產領域完善營改增、降低製造業增值稅稅率;收入領域結合扶貧攻堅工程,通過加強轉移支付加快中低收入者收入增長;消費領域要打通流通中的薄弱環節,改善消費環境。
不少專家認為,當前我國經濟面臨更加復雜的國內外環境,應在保持宏觀政策基本穩定的基礎上,加大改革力度,切實改善經濟運行環境,堅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徐紹史表示,物質基礎比較雄厚,市場需求比較大,區域空間廣闊,生產要素質量提升,宏觀調控的經驗在不斷豐富,這些因素決定了中國經濟發展具有較強的內在支撐、彈性空間和抵禦風險的能力。
他說,盡管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存在,一些領域風險還在積聚,但我們完全有信心克服困難,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⑻ 當前形勢下我國建築工程行業的發展趨勢
2、高質量發展迫需行業「革新」
「外牆保溫行業首先要解決『厚臉皮』問題,否則脫落傷人毀物事件可能會更加嚴重。」多名專家憂心忡忡地表示。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能源與環境檢測中心專業總工程師楊玉忠指出,近兩三年,有關外牆節能和保溫領域的標准變化非常大,隨著建築節能的要求提升,對建築保溫層的厚度就相應增加,比如近零能耗建築對外牆保溫的要求相當於從現在60mm~80mm厚提高到200mm以上,這給外牆外保溫的施工質量帶來更高的安全隱患。
「外牆保溫層越來越重,施工工藝提升不足,保溫節能與安裝牢固之間出現沖突。」山東建築大學孟揚教授說,「現在的外牆保溫層每個平方米接近20公斤,固定的要求也會加高,但很多工人在現場習慣於原來比較簡易的操作,難免發生一些局部固定不是很到位的情況。」
如何走出建築外牆保溫工程的亂象和困局?唯一出路就是「牆材革新」。目前,各地相繼加大對建築保溫材料迭代更新的投入,通過產學合作、創新研發與實踐應用,逐漸打破建築外牆保溫工程僵局。需要注意的是,業內人士指出,隨著建築保溫材料迭代更新,國家應加快對相關政策、法規的完善和調整,給新材料施展功夫搭台,不能總在原來的幾種保溫牆材上打轉轉兒,對技術成熟、已經取得市場認可的新材料要盡快推廣使用。國家還應對研發和生產外牆保溫新材的企業給予政策鼓勵和資金支持,推動形成行業爭先研發創新的良好態勢。
同時,要盡快落實建築質量終身追責制。形成誰開發誰負責,誰生產誰負責,誰建築誰負責,誰監管誰負責,誰驗收誰負責的責任追究體系,強化各部門的責任意識,推動新材料、新產品的推廣使用。
不久前,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印發了《全國重點工業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目錄(2020年版)》,將外牆保溫材料列入全國重點工業產品監管目錄。要求「在安全評估基礎上,根據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高低,分類採取加強監督抽查、生產許可、執法打假、認證認可、風險監測、缺陷產品召回等措施。」相信,這將倒逼保溫牆材行業,加快產品和技術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