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二戰後我國經濟發展

二戰後我國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1-03-11 11:04:52

A. 中國二戰後經濟怎麼復甦的

1.國際外部環境:二戰後,日本實際上已經成為美國的私有財產,在美國的保護下,外部環境平穩,安心發展生產。而中國的國際環境卻面臨著極大的威脅與挑戰。樹欲靜而風不止。
2.國家內部環境:日本國內穩定,而中國卻政治活動頻繁。
3.經濟發展基礎:雖然日本的國民經濟在戰爭中遭到嚴重打擊,卻由於朝鮮戰爭的爆發,得到大批軍火訂單,從此,國民經濟開始復甦。而中國卻是一窮二白,從零開始。
4.國民素質:這個就不說了,哎......

B. 二戰後,西歐和日本的經濟恢復和發展的過程中共同原因對我國發展經濟有何借鑒意義

引進國外優秀人才、技術、管理經驗對我國經濟發展有很大幫助

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著手恢復和重建國家經濟。50~70年代,西歐經濟出現持續高速發展。這種高速發展主要是由於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這些國家雄厚的工業基礎及技術基礎、美國的大力扶植和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宏觀指導等多種原因促成的。首先,工業革命以及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西歐在人才、技術、管理經驗甚至對外經濟聯系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優勢,為西歐經濟恢復與發展奠定了較好基礎。伴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進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又先後投資建立了一系列新興工業,如核能、計算機、激光、宇航等。同時,又對傳統的工業部門,如鋼鐵、汽車製造等進行了固定資本的投資和技術改造,對農業部門也注意提高農業機械化的程度。現代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技術後,極大的促進了戰後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其次,戰後美國加大對西歐的經濟援助雖是為了加強對西歐的控制、進一步鞏固資本主義陣營,以對付蘇聯,但在客觀上為西歐國家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再加上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採取了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尤其是西歐國家加強了對經濟的宏觀指導,積極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利用國家力量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利於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和調節,促進了對基礎工業和新興產業的投資,在一定時期、一定程度上極大地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這一切都為50~70年代經濟的高速增長奠定了基礎。

戰後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也很快。50年代末日本經濟就恢復到了戰前水平,從50年代中期起開始進入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時期,60年代末,日本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日本經濟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戰後美國在日本進行社會改革,並推行非軍事化政策。通過改革,進一步廢除了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後因素。日本政府利用國民經濟非軍事化、國防開支小的有利條件,制定了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為戰後日本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二是戰後美國對日本經濟的扶植。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爆發後,日本接受了美國幾十億美元的「特殊訂貨」,這使日本經濟迅速發展起來。三是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引進先進科技,其中大力吸收國外最新科學技術,為己所用,推陳出新,成為促使日本經濟騰飛的翅膀。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日本在戰後初期科學技術落後二三十年,為盡快縮小差距,日本政府採用了「吸收性技術革新」戰略,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後再加以模仿、消化與創新,從而走出一條「引進、改良、吸收與創新」的新路子。在日本人的經營思想中,沒有「日本」這一概念,它的產品是面向世界的,引進觀念也沒有國界的分別,只要是對自己有用的都引進。正是這種大膽引進與創新相結合的精神,帶來了日本經濟的騰飛和現代化。

C. 二戰後中國經濟發展及其文化原因

二戰後中國經歷解放戰爭。國民黨當局濫發紙幣,通貨膨脹。新中國建立後,在蘇聯幫助下,版中國開始進行一五計劃權。農業手工業實行合作社,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公私合營(利用國家權利)。一五計劃建立了我國工業的基礎,建立了長春一汽,第一飛機製造廠等。1956年周總理在全國文藝工作會議上提出:百家爭鳴的學術方針,促進文化事業蓬勃發展。1978改革開放中國國經濟在資源的支持下迅速發展。

卻是以中國資源大量浪費為代價的!!!

D. 簡要分析二戰後日本日本經濟發展對我國的啟示

二戰後日本經濟發展原因:
歷史上,日本憑借其超凡的能力得以重建並發展起來,特別是二戰後的經濟復甦和繁榮。把其闡述為以下幾點:第一,日本進行比較廣泛的社會改革,進一步消除了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後因素;第二,美國扶植日本;第三,國民經濟的非軍事化;第四,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教材的闡述如蜻蜓點水式簡略,總有種言猶未盡之感,筆者認為有必要作更為具體而深刻地探究,讓歷史更為鮮活生動,讓學生更能深入問題的本質。
一、美國的扶植政策。主要表現在:
第一,對日本的獨占和政治改造。二戰後,美國單獨佔領日本,長達七年,保證日本領土的完整性和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單一性,有利於日本長期穩定發展。美國還對日本進行了以民主、法制為基礎的政治改造。羅伯特?埃德爾斯坦和讓?邁克爾?保羅教授說:「為取得成功,就必須立即進行廣泛的體制改革,即創造性地打破阻礙日本經濟復甦或經濟增長的那些障礙。」①如解散財閥,在一定程度上去掉了大企業中以家族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封建性和排他性,革除了財閥企業的一些封建性弊端,為企業間較為平等的競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一批有能力的新人提拔到領導崗位上。農地改革,使日本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基本瓦解,解放了農業生產力,擴大農村市場,這使日本進入了一個比較純粹的資本主義社會。美國出於在遠東戰略的需要,還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和天皇制,以美國的「三權分立」原則對日本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政體進行改革。美國的這些措施為日本戰後走上和平建設,集中精力抓發展道路提供了可靠保障。
由於「冷戰」需要,對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給予大力支持。美國放棄了對日本戰爭索賠,撤消了以拆遷日本軍事工業作為戰爭賠償的計劃。1947年1月至1948年3月,美國先後提出兩個新方案,對先前的「賠償方案」進行大幅度修改,將拆遷的工業設備減至方案的30%。至1949年5月,乾脆宣布取消日本的一切賠款。②戰後初期,美國給日本20多億美元的援助和貸款,並向日本提供大量的石油、煤、鐵礦石等能源和原料。從而促進了戰後日本經濟的振興,並且美國「核保護傘」戰略大大節省了安全防務的費用。
第二、亞洲的兩場局部戰爭為日本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特別是朝鮮戰爭,極大促進日本戰後經濟的復甦步伐。戰爭引起了「特需景氣」,侵朝美軍大量向日本廠商進行軍事訂貨和購買廉價勞務,使日本企業積存滯銷的1000-1500萬日元庫存產品一掃而空,並一舉改變了財政緊縮中苦苦掙扎的日本經濟被動局面。據統計,從戰爭爆發到1953年,這種特需收入為12.8億美元,廣義上的特需收入為23.8億美元。日本外匯儲備1949年僅為2億美元,1952年未增至11.4億美元,三年內增長了近五倍,特需收入在外匯收入中所佔比率到1953年達38.1%之多,20多萬人直接受益於特需生產,總之至1955年,日本特需收入總計達36億美元。特需收入刺激了日本經濟的恢復,增加了勞動者的收入,帶動了有效需求的增長,而且為增加原料進口和先進技術進口,更新陳舊設備提供了有利條件。朝鮮戰爭的爆發及由此引起的國際局勢的變化,促進了日本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朝鮮戰爭賦予了日本實現擴大進出口上的機會,日本通常出口貿易顯著增加,1950年7月,日本出口總額增長為7400萬美元,比6月份增加18%,創造了戰後日本月出口額的最高記錄。1950年上半年,日本月平均出口額為5000萬美元,則下半年一下子躍升為8000萬美元。可以說朝鮮戰爭是日本經濟的回生妙葯。③
二、日本政府強有力的國家干預和領導是經濟發展的源動力。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推動,其主要表現形式是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宏觀管理。
第一、政府在經濟發展的各個時期,根據不同階段的特點,通過各種計劃,促進經濟的起飛。如鳩山內閣《經濟自衛五年計劃》,岸信介內閣的《新長期經濟計劃》,池田內閣的《國民經濟倍增計劃》。
第二、政府致力於新產業的培育與開發、指導、調節新型工業的發展。如先後通過《關於合成樹脂工業的育成》、《電子工業振興臨時措置法》、《合成橡膠製造事業特別措置法》,通過這些規劃的實施,不僅調整了產業結構,確立了外向型經濟發展方向,而且使政府對經濟的宏觀管理和對國內經濟生活的調整達到了落實。當然重要的基礎產業,如果市場選擇它,那麼任何形式的政府幹預都是多餘的,對這些產業,政府在確認市場必定不去選擇,便以合適的方法選擇它們,由政府採用法律、金融稅制、中間組織協調利益手段的干預來補足。
第三、政府確定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制定新經濟政策,實現從「貿易立國」至「技術立國」的轉變。日本國內市場狹窄,工業產品依靠大量出口,為此政府提出「貿易立國」的口號,出口貿易增長很快,1960年-1970年,日本工業生產平均每年增長13.6%,而出口貿易平均每年增長16.9%。日本政府認為科技是國力的核心要素,適應新技術革命蓬勃興起的形勢提出「技術立國」的戰略思想。日本重視技術對國家發展的多方面作用,採取了從模仿到創新的經濟技術發展模式。據統計,從50年代至1977年,引進國外技術達2.9萬多項,然後根據本國的經濟特點和技術基礎加以改進、補充和發展,成為「日本化」的新技術。當然,許多人把經濟增長歸功於強大政府幹預,盡管有政府幹預,大部分時期日本的經濟依然是在按自己的規律發展。據一項重要研究,經濟自由仍是經濟增長的核心要素。④
三、日本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與企業精神的推動。
日本企業實行嚴格而靈活的科學管理制度。50年代,日本許多大企業推行「終身僱傭制」和「年功序列工資制」,使職工利益與企業利益有機結合起來,職工感到有依靠,具有安全感;其次,拉大職工報酬上的差距,使職工感到只有不斷競爭,不斷創新才能得到高報酬,從而具有壓力感。企業重視對職工的「感情投資」,主動協調勞資關系,培養職工「以廠為家」的敬業精神。這種「日本公司」模式有助於日本培養強大的工業能力。⑤企業管理者重視精神投資。正如索尼公司總經理盛田昭夫所說的「日本優秀的公司根本不存在什麼奧秘和秘訣。一個企業的成功,靠的是人而不是某種理論、計劃或政府政策。日本企業管理者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與職員建立良好的關系,培養親如一家、唇齒相依的感情。在日本,經營得有聲有色的都是那些能使全體員工同甘苦,共命運的企業。除日本之外,我還未發現有哪一個國家採用這套簡易的管理方法。實踐已經有力地證明它是行之有效的。」在日本,企業管理者千方百計地培養同勞動者的家族般的感情,不僅關心工人的工作,而且也關心工人的生活;不僅關心工人個人,還關心其家庭。工人生日、結婚、病喪,更是企業「感情投資」的良機。例如,西武集團每年舉行獨特的擦皮鞋儀式,首先由高級職員為新職員擦皮鞋,然後是新職員為前輩擦皮鞋,總社和各分社社長都親臨這一隆重儀式,並由電視台通過衛星向全國轉播,以培養職工熱愛公司的精神,促進同事間的溝通。⑥日本的現代企業精神與日本傳統的家族主義和家庭觀念有密切聯系。日本的家族主義和家庭觀念不同於中國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族制度和家庭觀念,其家庭觀念的出發點是:家庭是一個經營單位。所以既排除了中國傳統的大家族關系和至今盛行的「裙帶風」,又可以比西方的結構更和諧、更密切、更團結,成為一種社會凝聚力。日本學者說:西方社會的單位是個人,由個人集合而成為國家,而日本的社會單位是家,由家而集合成國家。⑦所以日本以「勞資一體」,「以企業為家」的宣傳教育,日本人的家庭本位觀念轉變成了公司本位觀念,形成一種團結奮進的工作精神。
四、日本傳統文化和教育的積極影響。
第一、島國文化環境促進了日本的開放。二戰後的美軍佔領前,外族從未侵入和征服日本本土,也未發生過大規模的外族移入的情況,長期安定和相對封閉的環境,使日本人養成一種特殊的民族意識,在他們的觀念和感情中,異民族與日本民族有著鮮明的分界線,自然形成本民族的親和感與凝聚力,同時形成對外民族「內外有別」的心理,這種心理成為當今日本企業團結對外競爭的集團意識的基礎之一,也成為日本樂意吸收外國先進文化的文化,包括敵對國家的先進文化的心理基石。所以傳統日本文化是兼容型的,具有受容性和並存性,是一種開放性、多元化的文化復和體。當然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它總是「接受了很多,但付出的很少」 ⑧。
第二、輕思辯重實用的文化心理與有效吸收消化外來先進文化成果。日本人的文化心理是重現實、重實用、重實踐,日本可以稱為世界先進文化最優秀的繼承者和實踐者。在近現代,日本人成功地吸收和消化了歐洲近現代科學技術,而且極迅速,極有成效。⑨
第三、他們拒絕失敗,承認羞辱的態度深深根植於其心理中。日本公司文化輕易地容忍低回報,卻很難容忍徹底失敗。⑩而且在日本,一心向學是根深蒂固的傳統,日本公司里,求學氛圍十分濃厚。
第四、日本教育體制是普及型教育體制。江戶時代的教育體制,已初顯義務教育的雛形,明治維新初年的全民義務教育就是以此為基礎。二戰後,日本政府把發展教育作為國策,在財政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堅持實行小學和初中的義務教育,並免費為小學生和初中生提供餐點和教科書,1947年日本政府把義務教育增加了三年,每年要撥出國民生產總值的6%作為教育經費。這提高了國民的文化科學技術知識水平,為改善國民素質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政府重視培養人才,教育先行,並且做到人盡其才,學以致用。戰後日本經濟增長的60%,就是靠技術進步取得的。
綜上所述,二戰後,日本經濟之所以能創造奇跡,是由於其充分結合本國優越的歷史地理文化,並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從而創造更多的優勢來發展自己的結果。

我國充分結合本國優越的歷史地理文化,並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從而創造更多的優勢來發展自己,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

E. 二戰後中國經濟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中國經濟發展情況怎麼樣?
最佳答案
第二次世界大戰內以後,亞洲國家紛紛容擺脫了殖民統治,走上了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的道路。但是,亞洲各地經濟的發展速度很不平衡。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新加坡、韓國等利用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遇,吸引外國資本和技術,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接著,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不斷進行行業的更新換代,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他們積極參與因際競爭,發展外向型經濟,經濟出現了高速增長,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一躍而實現了工業化,引起了世界矚目。新加坡現已成為一個工業發達、貿易繁榮、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國家。韓國到90年代已步入先進國家行列,它的造船、汽車製造和電子等工業在世界上已佔有重要地位。
20世紀80年代,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加強與外國的經濟合作,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利用本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適時調整經濟結構,促進對外貿易,經濟出現持續增長。

F. 二戰後,日本韓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何借鑒

不僅日本韓國,台灣新加坡香港經濟都快速發展了!德國(西德)也是。
蘇聯開始也同樣扶持我們,一直扶持朝鮮、東德。
根源就在於美國幫這些國家建立起了良好優越的社會制度!而蘇聯自己後來都解體了!

G. 為什麼二戰後的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發展舉步艱難

中國肯定是舉步艱難的,剛解放的時候什麼人才也沒有,所有基礎技術都要靠蘇聯派人來教,美國和西方國家對華又實施封鎖,所以必然要靠攏蘇聯,你本國有再多的資源可是不知道怎麼去挖,怎麼去造,你也是守著財富而無法使用,而且中國的政治也是XXXXXXXXXX,像文革期間XXXXXXX,中國是在赫魯曉夫後,尼克松上台後才同美國打開外交關系的.

至於蘇聯,其實也沒那麼復雜,蘇聯的工業當時是非常發達的,本國資源也雄厚,完全可以自給自足,至於改革,歸根結底還是戈爾巴喬夫沒本事,沒能耐導致的,蘇聯解體其中也有美國在背後挑撥,所以東歐小國們也都看準了戈爾巴喬夫這個機會了早想獨立了,要是換個有能耐的領導人,你看它還能不能解體了,多發達的一個國家呀,真的很可惜,從此美國再無對手,所以說蘇聯解體絕對不是你們書本上說的那樣.你們書本上寫的 <國家機構的組成不科學,制度與人的發展規律有抵觸>這就好比是一種虛擬,一本科幻小說,而虛擬和現實是截然不同的.

H. 二戰後經濟發展有哪些發展類型

這個問題必須一分為二的看待。二戰後世界兩大意識形態
1.資本主義世界:1.貨幣學派 供給學派 2.凱恩斯主義
2.社會主義世界:1.計劃經濟 2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 越南)

I. 二戰後、東亞,東南亞經濟發展對我國有什麼借鑒

1.我國應堅持對外開來放,打開自國門,參與世界分工,發展外向型經濟。 2.我國在對外開放中要堅持獨立自主,保障國家安全,要辯證的看待國際市場。 3.我國應積極創新,大力開發科學技術,並重分利用我國的廉價勞動力,發展第三產業。

J. 借鑒二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經驗,結合我國國情,怎樣做才能實現我國的富強和民族的振興

二戰後,日本在美國的改造和扶持下,經濟取得繼明治維新以來的「梅開二度」!東洋再次創造了奇跡和神話。對於中國來說,日本給我們的啟示就是---政治民主化是發展現代社會經濟的前提和條件,重視教育,發展新科技。其實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立足於本國實際,發展特色產業!

閱讀全文

與二戰後我國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