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簡述新中國發展四個階段
1,建國初期的三大改造
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於農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和手工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
2,經濟擴張和衰退期(大躍進時期和文化大革命)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3,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開始實行的改革經濟政策、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包括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
4,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1)中國經濟發展規律擴展閱讀:
中國發展的最新階段:
在新時期、新階段,中國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抓住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我們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消農業稅、牧業稅和農業特產稅;國有企業改革向縱深推進,依法加強對私有財產的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
健全公共財政體制,加快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逐步擴大企業投資自主權;進一步健全商品市場,發展要素市場,加快重要資源價格的市場化步伐。
❷ 中國經濟發展的總體特點是什麼
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這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創新,體現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體現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踐要求。在實踐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幾個涉及全局的重大關系,提高激發社會創造活力、管理社會事務、協調利益關系、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開展群眾工作、維護社會穩定的本領。從理論上看,反映事物內在聯系,體現事物本質特點的關系也就是規律。從實踐上看,把握了客觀規律就能更好地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系
十六大提出了我們黨在21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指導思想、奮斗目標和戰略部署。「全面小康」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須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與2000年我國達到的「總體小康」相比,「全面小康」要求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全面小康」包含了「社會更加和諧」的內容。 有的同志提出,有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為什麼還要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呢?我認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是清醒認識和准確把握我國社會發生的深刻變化,針對當前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出現的突出問題,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而確定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我國經濟體制已經基本實現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這種轉型不是細枝末節的變動,而是經濟體制根本性的變革。這種變革已經並將繼續對我國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產生重大影響。適應經濟體制的這種深刻變革,社會體制正在發生轉型。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社會出現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形式多樣化,推動著我國社會體制的轉型。對外全面開放是我國社會發生深刻變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多變性、差異性越來越明顯。在這樣一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階段,既有巨大發展潛力和動力,又有各種困難和風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顯得特別重要而艱巨。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什麼關系?一方面,如前面所提到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一種價值目標,又是一種不斷推進的現實的社會歷史過程,是價值目標和社會歷史過程的統一。從這個角度看,「構建和諧社會」與「實現全面小康」兩者的現實起點一致,目標一致,實踐過程一致。另一方面,和諧是一種社會狀態,我們在實現「全面小康」的過程中,通過解決當前發展階段存在的突出問題,促使全面小康的目標在和諧的狀態中實現。如果說,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階段性目標,那麼,逐步消除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不和諧因素,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實現這個目標所要完成的重要戰略任務。「和諧社會」是對「全面小康」的堅持和發展,是對「全面小康」中關於社會更加和諧要求的進一步展開和豐富,使得「全面小康」在理論形態上更加完整、系統。當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具體的、歷史的,需要長期奮斗,不斷推進,逐步實現。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和諧社會建設有不同的具體目標。我想,我們完全能做到通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協調方面,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發展和社會和諧方面,比現在中等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做得更好,從而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進一步證明社會主義能夠獲得成功。
(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關系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總結國內外關於發展問題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而提出的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思想和指導方針。把堅持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統一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統一於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和實踐中。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是發展,是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社會物質財富的日益豐富。貧困是產生社會不和諧的重要原因,而發展則是消除貧困的根本途徑。當然,富裕不一定和諧,但貧困肯定會導致不和諧。馬克思指出:「生產力的這種發展之所以是絕對必需的實際前提,還因為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奪必需品
❸ 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的規律
中國近現代社會經濟發展史的規律與認識
1.中國近現代社會經濟發展史知識體系:
①外商企業:鴉片戰爭後,外商企業陸續在通商口岸興起。甲午中日戰爭後,資本主義國家在中國投資設廠,第一次取得了合法地位。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大規模地對華資本輸出。本世紀50年代初,人民政府接收了帝國主義在華企業。
②洋務派企業:19世紀60~90年代,洋務派在「求強」、「求富」旗號下,先後舉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這是中國從手工業生產向大機器生產過渡的標志,也是中國近代化的標志,但它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
③民族資本主義工業: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興起了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它是一種嶄新的生產方式,日益沖擊著封建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甲午中日戰爭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初步發展,棉紡織業發展尤其突出。1912~1919年,中國民族工業出現短暫的春天,新建廠礦600多家,紡織業和麵粉業發展最快,涌現了張謇、周學熙和榮氏兄弟等愛國實業家。在四大家族為首的官僚資本和帝國主義巧取豪奪下,民族工業日趨破產。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已處於崩潰邊緣。新中國成立後,接受了社會主義改造。
④中國官僚資本:形成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是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經濟基矗抗日戰爭時期急劇膨脹。新中國建立後,人民政府沒收了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官僚資本和國民政府的財產。
⑤中國共產黨的經濟活動:在民主革命時期,由於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和革命戰爭的需要,領導根據地軍民自力更生,努力發展生產。根據地的經濟包括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和私人經濟等多種經濟成分,這是新民主主義經濟,代表了中國經濟的方向。1949年春,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召開,毛澤東在報告中指出:革命勝利後,黨的總任務是把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沒收官僚資本和國民政府財產,接收帝國主義在華企業,改造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和農業,建立起了社會主義經濟體系。1956年中共「八大」又確定了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在此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中,由於缺乏經驗和急於求成,走過一些彎路,但發展是主流。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中央確立了改革開放國策,大力發展生產力,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❹ 中國經濟發展趨勢
面對當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我們要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促進經濟增長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經濟運行也面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戰。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並利用有利時機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鞏固經濟發展的好勢頭。
一
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
當前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總體平穩,物價漲幅總體可控,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
第一,經濟增長總體平穩。上半年經濟增速雖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內需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民間投資保持較高增幅,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高位回穩。經濟增速適度放緩,既有全球經濟減速的影響,也是我國主動調控和市場需求變化綜合作用的結果,總體上符合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
第二,物價漲幅總體可控。雖然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但物價漲幅趨於收斂,價格上漲勢頭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結構調整積極推進。從需求結構看,在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下降的同時,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升。從生產結構看,農業生產投入增加,工業生產平穩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較快,現代物流、軟體、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從收入結構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快增長,財政對社會保障、教育和醫療衛生投入大幅增加,城鄉居民轉移性收入明顯增加。
總體上看,未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控制物價上漲勢頭的有利條件較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受水利等基礎設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資增長、產業轉移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因素的拉動,投資增速依然會保持在高位;最終消費在就業狀況改善、工資持續上升、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提高的情況下,將保持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會有所回落,但仍將回歸正常水平,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隨著穩健的貨幣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社會總需求增速放緩,加之糧食和主要工業品供應較為充裕,翹尾因素逐步減弱,以及穩定物價措施逐步落實到位,今後幾個月物價漲幅將有所回落。
二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
隨著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保持我國經濟在更長時期內高速增長的難度在加大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條件相對較為有利,但面臨的矛盾仍然較多,突出表現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物價高位運行。由於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短期內難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勞動工資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壓力將長期存在,今後一個時期抑制物價上漲的任務仍很艱巨。
第二,經濟增速放緩。從投資需求看,今年以來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幅明顯回落。從最終消費看,受汽車、住房等消費熱點降溫的影響,加之部分刺激消費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將有所減弱。從外部需求看,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與出口企業生產、資金、匯率成本提高等因素疊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現放緩態勢。
第三,結構調整壓力增大。從需求結構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低於投資的貢獻率。從生產結構看,部分高耗能行業生產增長較快,局部地區電力供需偏緊,節能減排任務十分嚴峻。從收入結構來看,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增長仍明顯高於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結構失衡使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相互交織,總量平衡和結構矛盾交互疊加,加大了宏觀調控難度。
與此同時,受融資成本、原材料價格上漲、工資上漲、匯率上升等因素的影響,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大,經濟效益下降。房地產市場成交量萎縮,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價依然處於高位,買賣雙方博弈使市場陷入僵持狀態。
三
充分考慮國內外形勢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以及政策的滯後和累積效應,增強政策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
❺ 中國傳統經濟發展的階段性及特點。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階段特徵
1、奴隸社會——匹馬束絲.
2、封建社會
⑴戰國、秦漢時期的階段特點①商品種類繁多;②中原市場形成;③封建城市興起.
⑵隋、唐時期的階段特徵①城市繁榮,唐中期後商業日益發達;②政府對商業市場在時間、地點上有嚴格限制;③對外貿易發達,政府設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時期的階段特徵①北,南宋商品經濟發展及特點;②城市經濟繁榮,打破時、空限制;③出現新型貨幣——紙幣;④設置邊貿易市場——榷場;⑤糧食、農副產品(茶等)和手工業原料(絲等)大量進入市場;⑥海外貿易發達.⑦元大都、漕運、海運和海外貿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時期的階段特徵①出現專業性的城市②明初對外貿易發達——鄭和下西洋;③互市;④資本主義萌芽.⑤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
一、農業是主導,小農經濟一直占統治地位;
二、手工業、商業是農業的補充,以官營為主;
三、明清時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❻ 中國經濟發展特點和未來發展趨勢
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著國內和國際的一些問題,但是總體經濟發展形勢是向好的,所以我們應該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❼ 中國的經濟發展規律
堅持社會主義,我過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❽ 中國經濟發展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可以從最通俗的GDP經濟指標變化顯示,平均環比增長速率達到了13.42%(1979年至2012年間)。GDP總值的環比增速與人均GDP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但是兩者之差在1989年達到最大值,隨後一直呈現差值下降趨勢。這預示著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小於人口總量的增長。而且,GDP總值的環比增速以1994年為分水嶺(圖1-1),1998年以後雖然總體看經濟發展呈上升趨勢,但是環比增速在減小。這些都預示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不可能永久地這樣快速進行下去,必須遵循經濟發展的規律。因此,今後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增長轉入中速增長將是大概率事件。
圖1-1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情況統計趨勢(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2)
中國全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統計見表1-1。2000年到2008年間,中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呈現不斷增長態勢,2008年達到最高峰值後開始下降,2013年該系數為0.4730。
表1-1 中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情況統計
(據參考文獻[4-5])
* 2014年1月20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
2010年中國人均收入接近8000國際元,2012年達到9000國際元左右,2013年預計接近10000國際元[6]。如果今後繼續保持這樣的增速,2014年最遲2015年就可達到11000國際元水平這個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的回落「點」。在人均11000國際元水平上增長速度「自然回落」是順利渡過工業化高速增長階段的成功標志,這是一種潛在增長率的下降[7]。到那時能源的供求狀況就會出現不同於現在變化的新情況。因此,從長遠的經濟發展趨勢來看,必須解決能源供給或將成為瓶頸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