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經濟發展與人類安全關系
經濟發展促進了人類社會向前發展,但是同時也為人類帶來了一些問題,比如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等威脅人類生存的問題。所以就要經濟實行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在環境保護的前提下獲得經濟的發展。
Ⅱ 分析人類發展指數高低與經濟發展水平高低的關系
經濟程度高說明文化程度高
文化與經濟從來密不可分。文化與經濟是人類所創造的財富中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即文化是整體,是物質財富、經濟財富的總和,經濟只是其中之一。生產力越發達,經濟與文化的關系就越密切。從這個角度說,今後的經濟是文化經濟。經濟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文化的競爭。從另一個角度說,只有發達的經濟而沒有先進的文化,並非真正的強大;如果只談經濟,不談文化,經濟的發展也難以持久。就一個國而言如此,就一個企業來說亦如此。
人可以創造物質,也可以將其毀掉,「9·11」就是一例。只有文化,特別是底層文化所涉及的人與人的關系、人與天的關系、現實與未來的關系等關系,是任何武器都摧不毀的。只要有人在,那些物質的東西完全可以復興以色列就是典型的例子。猶太人於公元前10年建立以色列國,到公元159年以色列被滅,猶太人在1800年間沒有祖國,在歷史上遭到了德國、法國、波蘭多次大屠殺。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對猶太人的大屠殺只不過是最後一次。1947年聯合國決定同意以色列復國,兩三年之內回去了兩三百萬人,以色列現在的人口是800萬,佔全世界猶太人的三分之一。猶太人的人數雖少,卻掌握了世界財富總量的相當比重,僅華爾街就有四分之三的財富掌握在猶太人手裡。有希伯來文在,在猶太都的教義在,有猶太的社區文化在,猶太人就能在世界上頑強生存。反面的例子文化也有,匈奴、鮮卑族也曾經很強大,但由於沒有強大的文化都消亡了。埃及法老文化也沒了,現在的埃及是另一人種。古希臘、羅馬都是如此。
文化滲透於經濟的全過程。從經濟活動中的人到對經濟活動的處理,從產品的設計、生產到產品的交換以及使用,無不滲透著文化,因為經濟的全過程都是人的活動。經濟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經濟收入,極大的豐富人們文化生活水平,人們從過去的吃飽穿暖轉變到營養 健康 美麗,注重生活品位;現在中國融入國際化大家庭,在經濟大發展的背景下,對外商貿 文化交流頻繁,禮儀和文明是衡量一個國家國民素質高低的直接標准,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們追求文明,以求發展.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其經濟發展的程度與社會文明的程度,必定是與其國民的文化素質的高低成正比例遞進關系的。例如,我國在2000年就業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是5.8年,而日本早在1975年全國勞動力的平均文化程度就已達到了11.7年。特別是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之後,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對文化的依賴性勢必越來越大。
綜上所述,文化程度的高低與經濟程度的高低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文化滲透於經濟的全過程,經濟發展了,社會就有足夠的資本投入到教育中,從而促進文化程度的提高。文化程度提高了,反過來又能促進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
當我們看到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能代表文化程度的高低時,我想很多人的第一理解的意思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是表面的。其實我們只要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其實我們還可以這樣去理解: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提高了,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人必定會追求文化程度的提高,文化程度本來就很高的人也會追求進一步的提高。正常人絕對不會認為自己上午文化程度已經很高了,所以沒有必要再去提高了,即便是那些愚蠢的、無知的人在當今經濟發展水平如此高的環境下也會自覺地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程度,這是必然的。總而言之,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民會越來越重視文化水平的提高。從此我們就可以看出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是能代表文化程度的高低的,這點我們可以毫無疑問地作出肯定的回答。
沒有必然聯系,但是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就是所有的精神文明都是在物質文明的基礎之上的。如果經濟水平太低的話,文化程度(可以說是教育水平)很難得到保障。
經濟的發展絕對是建立在文化基礎之上,沒有一定的文化是不可能有發展的。但是經濟一旦發展到現有文化已經不能再維持其持續發展時,說明文化已經落後了。所以經濟與文化的高低是相互的,只要一國經濟持續發展或擁有發展的巨大潛力就說明文化也是不錯的,反之異國沒有巨大的文化就說明這一國家沒有發展的條件。
經濟和文化有很大的聯系,綜觀中國歷史,哪個朝代經濟發展得好,人民生活的好,哪個朝代的文化也就越發達,對外界的影響也就越大。通常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更決定了文化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水平。
下面讓歷史來見證我們的觀點吧:中國封建王朝的頂峰是宋朝而不是唐朝。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科技最發達、文化最昌盛、藝術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宋代是為中國最爭光的朝代,也是當時世界上發明創造最多的國家。宋朝也是中國為世界貢獻最大的時期,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發明一半以上都出現在宋朝,那時中國所謂的四大發明的三項被發明或是開始得到大規模實際的運用,火葯、指南針、印刷術、紙幣、垂線紡織,瓷器工藝的重要改革等。宋朝航海、造船、醫葯、工藝、農技等都達到了古代前所未有、後難比及的高度。宋朝還發展起一門新科學,技術科學。宋代的GDP是佔全球的50%。國家的綜合實力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宋朝都是當時世界的第一大國。宋朝已經達到了封建王朝的頂峰,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這些輝煌的成就與宋的綜合文明有直接聯系。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自春秋戰國以來第二個學術自由的時期。宋朝第一次出現了工匠傳統和哲學傳統合流的跡象。宋朝聞名的四大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鵝湖書院、嵩陽書院)成為儒家弟子吸取文化乳汁的聖地,"道林三百眾,書院一千徒"。宋仁宗趙禎愛好學習崇拜儒家經典。趙禎首次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拿出來合在一起。
Ⅲ 人類歷史上得經濟發展趨勢和特徵,分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闡述
中國經濟發展來從男耕女織、自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發展到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中國由於列強的對中國經濟侵略的進一步加深,被捲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在外商企業和洋務企業的刺激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資本主義經濟在曲折中艱難發展,建國後實行三大改造,後來又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形成了獨特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世界經濟(主要指歐美國家)最早可從新航路開辟與殖民擴張開始,在激烈的貿易競爭和殖民爭奪中,世界市場逐步形成,隨後,英國首先開始了工業革命,而後在歐美各國出現,工業革命產生的巨大生產力,把世界都包攬在資本之義市場經濟中,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整個世界連為一體,經濟與科學技術密切相關,全球化趨勢也日益加強。
Ⅳ 我們如何把個人發展與經濟社會聯系起來
緊緊圍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中等發回達國家實現中華民答族的偉大復興這一觀念緊緊融入自身價值觀中並根據自身情況付諸踐行,比如做適應經濟結構工作從事新興市場從小的說就是自己工作的付出來為經濟社會發展做貢獻
Ⅳ 經濟發展與人類文明的關系
問人類為什麼要發展?那假如人類不發展,或許其他物種就會代替人類,經濟促進繁榮,讓人類生活的更好,能利用更多的資源去發展生產力;文化需要發展,人類文明...
Ⅵ 人類經濟發展的三大經濟形態是什麼
關於人類經濟形態的分類方法,有學者認為,從分類學上分析,人類經濟形態以為產業結構為標准來分類,可分為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知識(高技術)經濟等階段;
①如以資源配置為依據來分,可分為勞力經濟、資源經濟和智力經濟。
②這兩類分類方法無實質區別,因為產業結構的特徵與本質均取決於資源的配置方式;本書為便於論述,採用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的分類方法。上述產業結構最終分類均是源自最能集中反映知識發展水平的生產工具的進步與發展,恰如馬克思主義經典教材中經常指出的那樣:工具改進是生產力發展的最顯著的標志,經濟發展最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而生產力是社會變革最活躍的因眾,是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進步的決定力量。
③自人類進人文明史以來,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人類經歷的三個經濟發展階段可以簡述如下:農業經濟數千年背彩已經逐漸遠去,因為其效率低下,雖然綿延時間很長,但除了完成延續了人類生命這一主要使命之外,它在知識的積累等方面所創造的業績遠不如後來的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工業經濟經過兩個多世紀的快速發展後,掌聲漸息;因為在推動人類發展的同時,它也污染了環境浪費了資源和能源,帶來過多的溫室氣體,引起全球氣侯的變化,使人類的生存面臨著諸多挑戰;更不用說期間因為爭奪自然資源而爆發的多次破壞程度遠其農業社會的血腥戰爭。雖然它給人類帶來很多知識,但正是人類對某些知識
Ⅶ 經濟發展和人類進步有關系嗎
盡管我不懂經濟,但我覺得"文理頭大"說的很好.
主權保證人權,經濟也是同樣的.只有整個國家的經濟搞好了,人民的生活才會幸福,這是無可爭議的.
就拿我們祖國來做例子
改革開放30年了,中國也加入了WTO,近幾年來保持了經濟的高速增長.雖然涌現了不少問題,但在某些方面還是為人民帶來了幸福,如越來越多的家庭擁有了汽車,教育的普及,物質和文化生活的豐富等等.盡管如此,我們還是不能忽視這背後所隱藏的危機.07年,居民在生活方面的必要支出和貧富差距的高速增長,對中國共產黨是巨大的挑戰.貧富差距的過大必將引發社會的矛盾和安定.試想像,生活在戰亂中,面對著飛漲的物價,你會幸福么?而且,中國近幾年保持的近雙位數的增長速度,也是在犧牲人民的福利。
2008年,奧運年,可以說是中國自建國以來最嚴峻的一年.西藏問題、台灣問題、美國次貸危機、人民幣升值和許多隱藏的問題,是極大的挑戰,但也是機遇。
我為中國擔心,但我也對中國有信心,我相信中國共產黨有這個能力來應對。搞好經濟,攘外安內。
所以經濟與人民生活幸福息息相關,經濟學的知識也可以應用於日常生活。
引用「文理頭大」的話: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他並不等於生產力.所以雖然科技很重要,但他永遠只是經濟發展的一部分.
經濟的形成應該是基於私有欲的產生吧,而你所指的理想社會(我所理解的是大同社會,不知道你是不是說這個),是建立在物質基礎極奇豐富的條件下的,與以前原始社會那種「大公無私」有著本質的區別。
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尚未形成私慾,而大同社會,是因為物質的豐富,想要什麼都有。不需要貨幣去購買,人人都可得到物質上的滿足,所以根本不會有佔有欲。
這樣的社會,沒個幾千年,都不會形成吧。
Ⅷ 人的發展與經濟發展關系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們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經濟上去了,人民生活水平卻沒有得到相應提高,不僅有違社會主義建設的初衷,不利於人的全面發展,也與科學發展背道而馳。這個道理並不深奧,各級領導幹部都懂,但在實際工作中卻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事實上,在一些地方,雖然財政收入逐年大幅度增長,但居民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並沒有同步遞增,長期在低水平徘徊。這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造成消費需求不足,使之難以形成對經濟增長的有效拉動。此外,有的地方在項目投資、城市改造、道路建設、土地開發中,只注重政府政績和投資者、開發商的利益,損害群眾利益,群眾對此反應強烈。在城市規劃、新農村建設中,不顧客觀條件,盲目追求「新思路」、「大手筆」,形象工程屢禁不絕,而用於公共衛生、社會保障、教育、科技、文化事業等方面的投入遠遠不足,城市困難群體問題和貧困地區「三農」問題日益突出,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不和諧因素增多。出現這些問題,究其原因,就是沒有正確處理好發展經濟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之間的關系,片面強調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忽略了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各級領導幹部必須在大力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下大氣力解決好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下大氣力做好關心困難群眾生產生活的工作,多辦順應民意、化解民憂、為民謀利的實事。當前,尤其要傾力做好涉及民生的醫療、教育、住房、就業、社會保障、安全生產等工作,切實維護群眾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