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交通運輸發展對經濟的影響
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 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團結奮進,振興新鄉,加快全市改革步伐,促進了全市工業、農業、建築業交通運輸郵電業,商業飲食服務業、財政金融保險業、文教衛生、社會科技等方面的全面發展。改革的 深入發展,推動了全市國民經濟的增長,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和城鄉人民生活的提高和改善。實踐證明,改革開放二十年是全市經濟發展最快,人民得到的 實惠最多的歷史時期。
一、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的 增長和綜合經濟實力的增強。據統計,1997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已達246.97億元,比1978年增長8.1倍,平均每年遞增11.7%增長.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3.48億元,增長4.7倍,年均遞增8.4%,第二產業增加值101.97億元,增長10.2倍,年均遞增13.0%.其中工業增加值90.35億元,增長10.4倍,年均遞增13.1%,第三產業增加值81.52億元,增長10.8倍,年均遞增13.3%。
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推行了以家庭為主的聯產承包責任制。責任制的推行,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村經濟由單一的農業生產發展為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農工建運商服綜合經營的新局面。據統計,1997年全市糧食總產已達283.4萬噸,增長106.7%,年均遞增3.9%,棉花總產3.3萬噸,增長81.3%,年均遞增3.2%,油料總產18.6萬噸,增長23.16倍,年均遞增18.2%.
大力發展畜牧業,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步伐。畜牧業是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廣大農民為滿足城鄉居民不斷增長的 物質文化的需要,滿足市場,保障供應,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成效顯著。據統計,1997年全市大畜牧存欄67.09萬頭,增長108.4%,年均遞增3.9%,生豬存欄148.77萬頭,增長53.7%,年均遞增2.3%.肉類總產22.79萬噸,增長6.33倍,年均遞增11.1%.其中豬牛羊肉18.67萬噸.增長5.35倍,年均遞增10.2%。同時山羊存欄和家禽存欄,也有較快的發展,大幅度的增長。
三、工業生產為國民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
工業生產經過二十年的改革,挖潛和改造,充分發揮了工業生產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為全市經濟發展起到了主導作用。據統計,1997年,全市全部工業總產值326.497億元,增長14.3倍,年均遞增15.0%.在工業總產值中,鄉及鄉以上工業總產值205.48億元,增長10.2倍,年均遞增13.0%.其中輕工業產值91.38億元,遞增14.3倍,年均遞增15.0%,重工業產值112.3億元,增長21.6倍,年均遞增17.6%.從改革開放二十年全市工業生產的總體情況看,發展是快的,形式是好的。但是,由於受市場、資金和產業結構的影響,使1997年全市工業生產出現前所未有的下滑方面。面對市場,我們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要在黨的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高舉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偉大旗幟,加快企業改制,搞好企業的改組和組建,要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通過改制,使全市工業企業增強新的活力,煥發新的生機,展現新的面貌,跨入新的世紀。
四、交通運輸郵電業發展迅速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社會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使全市交通運輸郵電業多種經營蓬勃發展。據統計表明,全市旅客周轉量已從1978年的32606萬人公里增加到1997年的140447萬人公里,增長3.31倍,年均遞增8.0%,貨物周轉量已有1978年的11421萬噸公里增加到1997年的697163萬噸公里,增長60倍,年均遞增24.2%.郵電業務總量46415萬門,增長123.8倍,年遞增28.9%,局用電話交換機總容量39.07萬門,增長71.4倍,年遞增25.3%.電話機年末擁有量24.74萬部,增長21.7倍,年均遞增17.9%。
五、社會不斷發展,市場更加活躍
市場經濟的建立,推動了市場經濟的發展。物質的豐富,經營方式的靈活多樣,活躍了市場,滿足了不同層次的需要。據統計,1997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已達83.59億元,增長14.3倍,年均遞增15.4%.按所有制性質劃分:國有經濟25.19億元,增長8.23倍,年均遞增12.4%,集體經濟16.29億元,增長4.97倍,年均9.9%,其它經濟42.10億元,增長100%。由此可見其他經濟(包括個體、合作和股份等)在三種經濟類型中佔有較大的比重。特別是個體經濟的大量涌現,不僅活躍了,也方便了群眾,為促進全市商品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為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開辟了新的就業門路。
六、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外商投資逐年增多
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是全市對外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據統計,截至1997年底全市進出口總值為11050萬美元,其中:出口總值9730萬美元,比1990年增長1080倍,年均遞增171.3%,進口總值132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6216完美元,比1986年增長344.3倍,年均遞增70.1%.出口創匯2948萬美元,完成銷售收入39億元,實現利稅6億元.其中:入庫稅金2.84億元.對外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不僅為全市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也是全市經濟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七、文教衛生事業穩中求進
文教衛生事業的不斷發展,使全市教育普及,衛生機構人員增多。據統計,1997年全市小學在校學生達71.79萬人,增長17.1%,年均遞增0.8%,普通中學在校學生28.42萬人,減少3.3%,中等專業在校學生1.27萬人,增長9.58倍,年均遞增13.2%,普通高校在校學生1.45萬人,增長3.26倍,年均遞增7.9%.衛生機構床位14717張,增長106.4%,年均遞增3.9%,衛生機構人員2.01萬人,遞增1.6倍,年均遞增5.2%,醫生7003人,增長75.6%,年均遞增3.0%.
八、固定資產投資逐年增多
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據統計,1997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52.82億元,增長26.51倍,年均遞增19.1%.按經濟類型劃分:國有投資15.42億元,增長27倍,年均遞增19.2%,城鄉個人投資14.35億元,增長15.88倍,年均遞增16.0%。從投資情況來看,二十年來得發展變化是大的發展速度是快的。形式比較樂觀。但是,應該看到每年投資的多少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由於1997年工業生產的下滑,不僅影響了全市經濟的增長,同時也直接影響投資的增長。
九、財政金融是促進全市經濟發展的基礎
財政金融是反映全市經濟效益和促進全市經濟發展的基礎。相互依賴,相互促進。據統計,1997年全市財政收入為11.49億元,增長5.46倍,年均遞增10.3%,財政支出15.11億元,增長10.1倍,年均遞增13.5%.國家銀行各項存款155.91億元,增長63.96倍,年均遞增24.6%,國家銀行貸款143.29億元,增長17.18倍,年均遞增16.5%,城鄉居民儲蓄存款159.13億元,增長208.4倍,年均遞增32.5%。
十、城鄉居民,城鎮職工收入增多,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城鄉居民和城鎮職工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據統計,1997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2154元,增長11.24倍,年均遞增14.1%,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4721元,增長12.8倍,年均遞增14.8%.城鎮職工人數56.7%萬人,增長82.9%,年均遞增3.2%.城鎮職工工資5179元,增長7.46倍,年均遞增11.9%。
回顧改革開放二十年,全市社會經濟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在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條件下,還存在著農業基礎薄弱,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差,工業生產下滑,一些企業的停產或半停產,造成下崗人員增多,就業與在就業壓力加大等問題。在目前情況下,既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挑戰,新的矛盾和新的問題還很多。因此,我們要在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加快企業改制和經營機制的轉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加大企業的改革力度,加快企業改制的步伐,適應兩個轉變,促進全市經濟發展,實現第二次創業,開創全市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新局面。
城鄉人民生活全面提高
城鄉人民生活擺脫「貧困」,普遍實現「溫飽」,正向「小康」邁進。20年來,我市城鄉居民生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居民收大幅度提高,消費支出同步增長,消費水平和消費質量明顯改善。
1、城鄉居民收入在經濟發展中快速增加。改革開放以來,職工平均工資由1978年的526元增加到97年的5044元,20年間增長了8.6倍。城市居民收入增長加快,據抽樣調查資料顯示,97年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385元,比90年代初期增長2.2倍,平均每年以18%速度遞增,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51元增加到1997年的2070元。城鄉居民收入的提高,為生活的改善提供了物質基礎。
2、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20年來,多數居民生活水平已達溫飽,部分家庭已邁進「小康」,主要表現為:居民消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不斷變化,已比較注重發展資料和享受資料的消費。97年,市區居民人均消費水平已達3080元,是90年的2.5倍,每年增長14%,農民的生活也有很大提高。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收入的增加,推動著人們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的改變,引起了消費結構和消費行為的變化,帶來了生活質量的提高,吃、穿、住、用、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吃的方面,居民由量的滿足向質的方面提高,居民飲食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並趨於優化。據國家統計局今年四月份發布的信息,我國商品已告別短缺,進入物質資料相對豐富的年代,七、八十年代「吃糧憑供應,副食要票證」的狀況一去不復返了,人們的生活消費總量增加,97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費豬牛羊肉30.5公斤,糧食9.2公斤,作為主食的精米細面占糧食消費比重由90年的80.1%上升到97年的99.1%,提高19個百分點,人均消費鮮蛋17.5公斤、魚12.9公斤、鮮奶1.7公斤、干鮮瓜果59.8公斤,分別比90年增長率加10.1公斤、4.1公斤、1公斤、13.8公斤。
穿的方面,居民穿著向「成衣化」、「多樣化」和「個性化」方向發展,改革開放20年來,社會生活中人們印象最深刻、最直觀、最生動的變化莫過於衣著服飾的變化。十幾年前,人們服裝主要以「灰白」、「軍綠」為格調,樣式陳舊。可如今,居民穿著成衣化大大提高,97年市區民民人均購買成衣6.6件,比90年增加4.5件。
住的方面,住房成套率明顯提高,居室環境大為改善。隨著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城市住房建設速度的加快,一批「安居房」、「解困房」和居民小區相繼建成,居民住房條件明顯改善。97年底,市區住樓房戶數已達73%,城市人均居住面積7.44平方米,住樓人數占總人口比重為72%,百戶居民擁有單元式配套住宅達65戶,擁有單元式的已佔總人口比重為63.9%,截止97年底,農村人均住房面積為19.6平方米,93.7%為磚木、鋼筋混凝土結構。
居民日常耐用消費品由「實用型」向「享受型」方向發展。手錶、縫紉機、自行車,這個在六、七十年代曾代表富有標志的「老三件」,曾經是多少人的嚮往和夢寐以求,並且成為人們追求的奢侈品,時過境遷,居民家庭的耐用品演繹了兩次更新換代。80年代的彩電、冰箱、洗衣機「新三件」取代了「老三件」,如今電話、空調、音響又取代了「新三件」。
居民在日用消費品上呈現出「跳躍式」發展態勢,據抽樣調查,97年底我市城市百戶居民擁有洗衣機87台,電冰箱77台,彩色電視機99台、空調器8台,淋浴器21個,錄相機25台,電話65部,農村百戶農民擁有洗衣機13.5台,電冰箱7台,摩托車4.6部,電視機102台,錄音機24台,音響6套,燃氣具4.3套。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認真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科技隊伍不斷擴大,科技成果碩果累累。截止97年底,市屬企事業單位共有科技人員41700人,具有中級職稱的15000人。我市還以科技為先導,抓好「科技興企」,在企業開展了創建科技先導型企業活動,加強對大中型企業技術開發的指導,科技進步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1994年的33.6%提高到97年的44.2%。
穿戴習俗
清代男留發辮,女裹「金蓮」。服式一般為大襟布紐,袖口褲腳寬大。男的冬日多數穿長衫,夏著短服,戴八棱(瓜皮)帽工紗帽,少數老人戴風兜。秀才舉人有「藍衫頂戴」作禮服。女衣長過膝,有的襟邊袖口飾以帶狀紗織花邊,俗稱「欄桿」。未婚女梳辮子,已婚女梳發髻,中老年婦女則系包頭或縐紗。
辛亥革命後,男去發辮,剃光頭或留短發。女解纏足,青年婦女漸興短發。穿戴隨之漸變。男性公教人員多數穿中山裝(小翻領,上下各兩個明袋)。學生多穿學生裝(無翻領,左胸與腰兩側各一暗袋)。還有軍便裝,工人裝,也為廣大青年普通衣著,富家婦女和女生多穿旗袍,農民衣式沿舊無大變化。舊時勞動群眾衣著主要是蔽體保暖,很少講究款式美觀。
五十年代,中青年婦女曾一度風行列寧裝、大翻領、雙排紐、腰兩側斜插袋,並束布腰帶。六十年代,一度受「紅衛兵」穿著影響,普遍喜穿綠軍裝。改革開放以來,衣著講究美觀、舒適,款式繁多且變化快。以往注重服飾厚實耐穿的觀念,遂嬗變為追求衣著新穎雅觀,部分高收入階層的婦女日就華麗。黃金項鏈、腳手鐲,以至袒肩露胸的上衣和超短裙,已在部分青年女子身上出現。
『貳』 簡述交通運輸在經濟發展中的影響與作用
交通運輸業是國民經濟結構中的先行和基礎產業,其主要作用表現為:
1、經濟作用。交通運輸中的五種運輸方式,既要完成國家下達的客貨運輸任務,還要根據市場商品需求調節各自的運輸,自身所創造的經濟價值是十分可觀的。
2、社會公益作用。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必須不分晝夜、季節、全天候地從事正常運輸,是與國家政治、經濟休戚相關的。遇到非常時期,發生災難時,如地震、洪水、大火、海嘯等;或在戰爭時,或國家財產受到威脅時,交通工具都會用來搶救危亡,恢復社會正常秩序,這種超經濟的社會公益作用會顯示得更為突出。
3、宏觀調控作用。當國民經濟失調而需要調整或治理整頓時,交通運輸作為國家宏觀調控工具的作用會更顯得突出,如
煤炭搶運、全國性糧食調運等。五種運輸方式中,鐵路運輸的宏觀調控作用尤為明顯。
4、促進國家經濟合理布局、協調發展。促進地區經濟合理布局、協調發展,除了中心城市的作用外,要以交通要道為依託,充分發揮公路、水運、空運、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的優勢。依靠若干條通過能力強的南北向、東西向的運輸大通道,引導形成若干跨地區的經濟區域和重點產業,優化生產力布局,優化資源配置,減少重復浪費,交通運輸將起很大的促進作用。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的重點戰略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設施,是制約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自改革開放以來,各地政府和人民都認識到「要想富,先修路」。交通運輸業要先行,才能保持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協調發展。
5、國防意義。運輸是國防的後備力量,戰時又是必要的軍事手段。運輸業關繫到民族存亡、國家安危,決非用經濟尺度所能衡量。
『叄』 交通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影響有多大
從宏觀層面分析,政府交通基礎設施投資的增加對經濟增長、就業水平提升均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單位投資額引致的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先提高後逐漸減弱,呈現一個倒U型的趨勢,即存在邊際經濟增長最大化的最優交通基礎設施投資水平。
在2012年,我國政府對交通基礎設施的投資乘數還未到達分水嶺,甚至也還沒有出現投資邊際效用遞減現象,此時如果在一定幅度內提高交通基礎設施的投資水平,將強有力地帶動社會經濟發展。
(3)北京交通發展對經濟的影響嗎擴展閱讀:
從中觀層面分析,中央和地方政府對交通基礎設施的投資有助於提高各產業經濟主體的生產能力,政府的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對電熱水氣業和非公共服務業的推動作用更為顯著,這是本文與以往研究結果一個很大的不同。從微觀層面分析,政府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和建設對增加居民福利具有擴張性影響,但在投資邊際效益遞減和福利邊際遞減的雙重因素制約下,每單位投資額增加帶來的居民社會福利的改善,總體呈現出逐步減弱的非線性特徵。
『肆』 交通對經濟的貢獻是什麼
交通是大動脈,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
『伍』 交通運輸的發展對經濟和文化有哪些影響
科技進步對交通行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交通運輸業是科技成果率先應用的領域,同時,科技又是交通發展的羽翼和助推器。
科技進步對交通行業經濟發展的影響,是由於它直接或間接地使勞動過程發生變化來促進交通行業經濟增長的。在經濟增長的因素分析中,科技進步一般指廣義的科技進步,指除勞動力和資金投入增加使經濟產出量增長之外,其他使經 濟增長的所有因素均為科技進步。
科技進步對我國交通行業經濟發展的作用文秘114版權所有2的協同效用,為社會提供方便、經濟、及時的運輸勞務。可以說,科技進步是綜合運輸體系形成和發展的前提條件。
使交通管理效能不斷加強
交通管理是對人的交通行為的管理,是為了安全、通暢、快速、高速、低公害的目標,控制交通參與者的交通行為。交通運輸管理的難度與水平、要求及其手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要求,需要科技進步的支撐。如今,現代科學技術在交通管理中的運用,使交通管理的效能大大提高。這主要表現在:
計算機的應用計算機的應用從系統工程角度對各類道路交通流向進行系統合理的規劃與設計,針對不同道路的實際交通負荷水平,因地制宜地實施有效控制,提高了通行能力,使交通流向更加優化;並能夠根據交通流量、流向的分布特點,加強區控道路的交通渠化研究和實施,提高渠化路口的通行能力,減少交通事故,優化交通秩序,使得道路的使用更加科學合理,大大提高了交通管理的科學化水平。
電視系統的使用電視系統的使用,使交通信息的獲取更快捷,管理更直觀、方便。第一,監視交通流量及道路狀況,及時得到交通阻滯狀況及原因。第二,信號顯示終端的直觀確認,作為計算機確認信號的輔助手段。第三,交通流量調查,為計算機考察、試驗、調整各交通方案提供依據。第四,地圖板的輔導顯示,提高交通指揮中心的應變能力。第五,對特種車輛的監視,保證其安全暢通。第六,配合其它公安業務工作,提供現場信息等。
模擬技術的運用模擬技術在交通管理中的運用,有利於提高交通規劃、組織和管理研究的效益。利用交通模擬模型能動態逼真的模擬各種交通現象,從而有效地進行交通規劃、交通組織和管理,交通能源節約及物質運輸流量合理化等方面的研究,而且可以避免周期較長的交通調查和現場實驗,以很小的代價獲得各種數據,再現多種交通現象,從而在大范圍、深層次上對交通問題進行研究。文秘114版權所有
智能交通系統的產生智能交通系統(its)產生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之後,一般包括智能導航系統、安全駕駛系統、交通管理系統、行人幫助系統、公路高效管理系統、公共交通管理系統和運輸車輛管理系統以及車輛緊急支援系統等子系統。它將信息、通信、控制和計算機技術及其它現代技術集成應用於交通運輸領域,使人、運輸工具、運輸線路密切結合,建立起全方位發揮作用的實時、准確、高效的運輸管理系統,實現對運輸網路的現代化管理和對運輸工具的服務,同時,也為交通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他高新技術的引入由於通訊技術進一步完善,運輸的安全性得到根本的提高。航空運輸中,國際民航組織(icao)正著手建立先進的通信、導航、監視(c)和空中交通管理系統(atm)。新系統以加強數據通信為特點,包括有衛星覆蓋全球,以及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此外,還有自動監視(ads)裝置,該系統能夠監視海洋空域、邊遠陸地區域和雷達覆蓋不到的其它區域。鐵路方面應用的有列車運行安全自動控制和安全監控系統;目前國外還引用自動定位系統、測速系統、車載資料庫等技術,新技術的應用使鐵路安全性大大提高。一些國家的水路運輸採用了星基定位,以及船舶自動操縱與避碰等技術。
使交通經濟增長日趨合理
科技進步使運輸企業的經濟效益提高。經濟效益是運輸企業的投入與產出之比。就交通運輸而論,提高經濟效益表現為:在投入的資金和人力一定的情況下,產出的運量、周轉量越多,運輸收入越高;或者是在產出的運量、周轉量,以及運輸收入一定的情況下,投入的人力、資金越少。提高交通運輸經濟效益的關鍵在於轉換階段,其根本途徑在於降低勞動(活勞動和物化勞動)消耗和提高生產效率,而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勞動消耗的根本途徑在於科學技術。隨著經濟發展和生產率水平的提高,生產率的增長速度可能會放慢,但技術進步對生產率的增長的貢獻份額將會逐步提高。
科技進步使交通運輸的經營方式轉變。從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轉變,是經濟發展的共同規律。現代交通運輸的發展,不單是交通運輸規模和場所的擴大,更重要的是依靠高科技,以高效率和高質量作為其生存、發展的方向。國外著名的物流企業(如u、dhl、tnt等)不單是具有一定的規模,更重要的是結構的優良,具備一體化作業能力,物流資源得到較好地利用,服務質量和效率也有根本保證。因此,現代交通運輸不是依靠單純的數量增長和場所的擴大,而是利用高科技,通過加強管理來實現的。科技進步是集約型經營的核心,是降低能耗和各種物資消耗的最有效的途徑。
科技進步使交通行業的產品結構調整。由於科學技術進步,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改變,產品結構也向短小輕薄化、小批量多品種化和高技術化發展。與之相適應的,在客運結構上,生產性旅行的比重下降,消費性旅遊的比重增長;貨運上 產品重量趨向輕型,原材料用料下降,集約化產品逐漸增加。以上變化要求運輸行業提高運輸工具的檔次,增加專用車和特種車輛,並增開直達列車等,提高運送速度,以滿足社會各階層的不同需要。
隨著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運輸需求發生較大的變化,人們對交通運輸的條件和運輸及時性的要求日益提高。科學技術是交通運輸的生命和未來,交通運輸業要適應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就必須重視科技進步在交通運輸中的作用。
『陸』 交通的發展給各行業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技進步對交通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將會越來越突科技進步對交通行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廣義的科技進步包含了政策、社會和自然條件等因素,
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成果的運用,不斷轉化為現實的交通生產力,推動交通礎設施(包括交通通道:如道路、航道、管道,以及通信、信號、導航設施等)的發展、交通工具性能(如速度全性、體質和重量等)的提高和增強,進交通方式的發展與完善、交通運輸布局的合理化、交通理效能提高以及交通管理體制的變化和交通從業人員素質的增強。現代科技進步對交通行業經濟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使交通運輸效率不斷提高交通運輸效率是指運輸活動中所消耗的勞動量與所獲得的勞動效果的比率,即要素投入與有效產出的比率。運輸裝備的改進運輸裝備是物化了的科學術,科學技術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都反映在運輸設備、運輸工具的改進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特種車輛、船舶、專用車輛、現代化裝卸機構和檢測保修設備應運而生,使運輸方式逐漸增,運輸規模從小到大,運輸工具從落後到先進,運輸效率從低到高,充分滿足了社會各階層對運輸質量的需求
『柒』 北京交通狀況和對生活的影響
hoho~~我們也在做這個活動呢~環保課的老師真是……不過我已經做好了!
SARS過後,私車的迅猛增長和四處出動,讓北京出現了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第三次、也是最大的一次交通擁堵,北京交通再度成為眾矢之的。很多市民不禁開始懷念起SARS時期北京街道上行人車馬稀的「美好光景」。
作為衣食住行之一,交通出行是人類基本需求的一部分。北京交通擁堵為時已久,但叫了這么多年,修了那麼多路,想了那麼多招,出了那麼多對策,似乎一切照舊——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
北京交通擁堵是目前中國城市交通狀況的典型縮影。必須承認,作為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交通擁堵很難說清到底是誰的問題,或者毋寧說誰都有責任。著急了罵娘沒用,國家「暢通工程」專家組副組長、同濟大學教授楊曉光說:「中國不少地方對待交通的態度就像對待廁所一樣,需要的時候上一下,方便完了就完了,所以中國的廁所都很臟。」
但「魚從頭爛起」,楊曉光擔心的是,北京、上海、廣州這些大城市現在面臨的問題,幾年後將在中國的中小城市甚至縣、鎮以下大規模重演。
「北京的道路交通似乎是突然間擁堵的。8月7日,具體說應該是這個日子」,一位每天都要坐公交車上班的白領這樣說。從那天起,她在上班路上花的時間比從前多出了一倍。她的這個說法還得到不少出租汽車司機的證實。從那以後,北京的道路的交通飽和度達到90%以上,而且已經不分是不是上下班的高峰時間。
就在8月7日的前三天,8月4日,北京市交通管理局對外公布,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已突破200萬輛:其中私人機動車128萬輛。有媒體按照國際標准得出結論說, 北京已經真正進入了汽車化社會。
據統計,北京機動車從建國初期的2300輛發展到1997年2月的100萬輛,用了48年的時間。而從100萬輛發展到今天的200萬輛,則只用了6年半。去年,北京新增機動車27.6萬輛,是歷史上最多的一年,今年僅前7個月新增機動車就有19萬輛,私人購車勢頭猛烈。
汽車社會是否來臨,老百姓不見得關心,但最近幾個月、特別是SARS過後北京道路的擁堵,卻讓他們苦不堪言。
對北京路況最熟悉的,莫過於北京的計程車司機了。隨便坐上哪輛計程車,即使碰上堵車,司機也不再冒火罵娘,只是用眼瞄瞄前面的車,估計一下路程時間:從復興門到國貿中心,9公里,長安街那麼寬的路,「怎麼也得走一個鍾頭」。
『捌』 區域地理中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發達的交通對經濟有什麼影響
地理方面 按照中國自然區劃(席承藩方案)中國分為三大自然區:東部季風氣候區、西北乾旱區、青藏高寒區。我想你這提到的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都屬於東部季風氣候區。在東部季風氣候區內的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以秦嶺——淮河一線作為他們的分界線,秦嶺——淮河以北是北方地區,秦嶺淮河以南為南方地區,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的分界線為:沿大興安嶺南下至燕山一帶再向西向長城遺址至祈連山東麓,基本上與400mm等降水量線一致;南方地區與青藏地區的分界線為岷山、大雪山、邛崍山至橫斷山脈。想要全面的了解南、北地區就一定要清楚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含義,它是一條很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橫亘於我國中部的秦嶺,以其巨大的屏障作用使得南北的氣候產生很大差異,以而構成我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其具體表現為我國東部季風氣候區秦嶺以北大部分屬溫帶季風氣候,秦嶺以南大部分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同時秦嶺也是我國一月份零攝氏度等溫線通過的地方以及800mm等降水量通過的地方。這也決定了它成為我國溫度帶中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干濕地區中青年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
由於秦嶺對於氣候的重大影響,使得我國秦嶺南北河流顯示出不同的水文特徵。秦嶺以南的河流沒有封凍期,水量豐富,泥沙含量小;而以北的河流冬季有封凍期,且越向北去結冰期越長,河流的泥沙含量較大,而水量較小。
明顯差異的氣候,使秦嶺南北的自然景觀也截然不同。在秦嶺北坡及其以北的關中平原是溫溫帶落葉闊葉林與森林草原——褐色土帶,在秦嶺南坡及其以南的漢江谷地是北亞熱帶落葉闊葉與常綠闊葉混交林——黃棕壤與黃褐土地帶。
由於秦嶺南北在地理位置、氣候、土壤、植物等方面的差異,在農業生產上也呈現出明顯的不同。
秦嶺以南,一月平均溫度在零攝氏度以上,年降水量超過800mm,屬亞熱帶濕潤地區,作物可全年生長,良好的水熱條件保證了水稻和油菜的政黨發 育,冬季可露地栽培蔬菜,是主要的稻、麥、油菜區,耕地主要是水田,稻麥一年兩熟至三熟。
秦嶺以北,一月平均溫度在零攝氏度以下,年降水量不足800mm,屬暖溫帶半濕潤地區,因為冬季溫度較低,為冬小麥宿根越冬提供了條件,冬小麥生長和質量均比秦嶺以南好,夏季高溫適宜種植棉花、玉米和水稻,因此,以喜溫作物為主,耕地主要是埋地,一般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冬季景色比較單調。
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心理差異明顯,不同地區的人性格上亦有不同,這與環境頗有淵緣。北方人大多性格奔放粗擴,熱情外向;而南方人則多清秀細膩,穩重內向,善於算計。形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大腦結構或遺傳因素育什麼差別,而是生活的地理環境不同造成的。
我國北方山少平原多,放眼四望,方圓幾里乃至上百里一覽無余,所以,北方人的性格多豁達爽朗,大方而不拘小節。相反,南方則等山地河流而少平原,地形地貌受山水阻隔,條塊分割相當嚴重,剛使平原地區也是溝壑縱橫,山區峰迴路轉,視野被禁錮在狹窄的空間內。南方人在「巴掌大」的土地上精耕細作,為了生存,他們養成了精打細算、小心謹慎、善於運用現有資源發揮聰明才智的思維習慣,另外,南北方的氣候差異造成了南北方人的心理差異。南方氣候較溫和濕潤,各種植物、花卉爭芳斗艷,使南方人春成了沉穩、安祥、感情豐富而細膩的性格。而北方氣候較為寒冷乾燥,多風沙,每年有近半年的霜雪天氣,因此,長期生活在北方的人們多形成了冷靜、心地純潔、賢良的個性。
有些環境氣象學家,還從另一種邏輯上也論證了地理環境對心理和性格的影響。他們研究認為,山區居民因地廣人稀,推門見山,長久在這種環境中生活,便養成了說話聲音洪亮,議事直爽,待人誠肯的性格,故有「愛山者仁」之說,暖濕宜人的河湖海濱地區,因氣候濕潤,景色秀麗,生機勃勃。所以,這里的居民往往多情善感,機智敏捷,故有「愛水者智」之說。生活在廠闊草原上的牧民,因草原茫茫,交通不便,所以性格豪爽粗獷、熱情好客。而在寒冷區域,因室外活動時間少,人們多在一個不大的空間與人朝夕相處,因此常具有較強的耐力和自製力。居往在地球上最寒冷之地的愛斯基摩人,目制力驚人,被人們稱作世界上「永不發怒的人」。相反,居往往熱帶地區某些地方的人,為避酷暑,多數在戶外生活和勞動,加之文化教育落後,性格往往放盪不羈,常為一些區區小事而毆斗。可見,地理環境影響人的心理與性格並非鴨子開會--無稽(雞)之談矣!
人種方面
從外觀上,能很明顯的分辨出兩者的區別。
北方漢族種族上屬於遠東人種,南方漢族屬於南亞人種與遠
東人種的過度種族。
但從一個更大的角度講,東亞各民族,都屬於蒙古利亞人種
,既黃種人。亞洲的黃種人,可以大致的分為北方蒙古利亞
人種和南亞蒙古利亞人種兩種。而這里所說的遠東人種,實
際上是兩者的混血人種。
但遠東人種也具有一定的獨有特點。如身材比兩者都高,顴
骨靠近眼睛,肱骨粗壯,頭發最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