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紡織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紡織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發布時間:2021-03-11 18:22:24

❶ 談談旅遊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一、旅遊經濟的超前發展戰略

世界旅遊經濟實踐表明,各國在旅遊發展方式上,可以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超前型發展戰略;另一種是滯後型發展戰略。超前型發展戰略是旅遊經濟超越了國民經濟總體發展階段,通過率先發展旅遊業來帶動國民經濟相關行業的發展。滯後型發展戰略是旅遊經濟發展滯後於國民經濟總體發展的水平,即在國民經濟發展到一個相當高的程度,基礎設施已形成較強體系後,自行帶動旅遊經濟的發展。

超前型和滯後型發展戰略,是不同經濟條件下的世界各國在旅遊發展道路上的兩種選擇,具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與此同時,兩種發展戰略的運行環境和經濟特點有著明顯的差異。超前型發展戰略的適應條件是:旅遊的自然和環境條件較好,旅遊資源擁有量大且旅遊產品吸引力強。適應范圍主要是:經濟基礎較好的沿海地區和旅遊資源豐厚且開發程度較高的地區。由於超前型發展戰略是建立在國民經濟較低水平之上的,因此,該戰略追求的不是本行業內在的經濟效益而是旅遊經濟的波及效益,即利用旅遊經濟的綜合性的特點,通過對旅遊業的高強度投入,全面帶動國民經濟相關行業的發展。旅遊業發展的興衰,已經不是旅遊業本身的問題,而是國民經濟全行業發展的問題。旅遊業的作用不僅是獲取外匯和回籠貨幣,而且已成為經濟騰飛的突破口。我們常說的「旅遊搭台,經貿唱戲」就是這種戰略下旅遊業功能的形象化說明。

我國旅遊業是伴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而發展起來的一個新興產業。從產業運行環境來看,這種產業是建立在較弱的經濟基礎之上的,要使旅遊業在短期內形成較強的產業體系,就要加大對旅遊業的資金投入。因此,從短期效益分析,產業的投入與產出嚴重失衡,在這種情況下,旅遊業本身所具有的「投資少,見效快,收益大」的經濟特性難以充分體現。如果僅從旅遊產業自身效益分析,在國民經濟基礎較弱的條件下,旅遊產業的投入,似乎是沒有道理的。但是,如果從旅遊產業的宏觀功能去分析,以下三點是值得思考的:

首先,從1978年以後,我國逐漸改變對外封閉的政策,打開國門,向全世界開放。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必須尋找一個開放的「切入點」,而這個「切入點」就是旅遊業。旅遊業是一個具有特殊優勢的外向型國際性產業,它的運行依賴於世界范圍的客源不斷的注入,通過旅遊業的發展,可以廣泛地吸引世界各國的旅遊者,向他們提供產品和服務。大量來自世界各國的旅遊者通過旅遊這個對外窗口,了解我國對外開放的方針、政策以及投資的各種有利環境,有利於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落實。

其次,旅遊業具有較強的綜合性特點。旅遊產業體系的形成,涉及眾多的相關產業,對旅遊業高強度的資金投入,可以帶動一定區域范圍內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尤其對那些擁有較豐富旅遊資源的地區,旅遊業的帶動作用更為顯著。

最後,中國經濟大發展的歷史時期里,需要藉助國外的先進技術與設備,從國外引進技術與設備,就必須建立一大批創匯能力大、見效快的產業,以滿足技術與設備引進對外匯資金的需要。與其它產業相比較,作為外向型產業之一的旅遊業,在獲取外匯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產業優勢。大力發展旅遊產業,在一個較短的時期內,可以得到一定數量的外匯流入,對於急需外匯,又缺乏強有力創匯產業的國家,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舉措。

綜上所述,中國旅遊經濟發展現狀和基本國情,使得中國的旅遊業發展必須採取超前型發展戰略,按照這種發展戰略,在評價中國旅遊產業運行質量時,不能就其產業內在效益去評價,而應從旅遊產業外部效益,特別是從波及與連帶效益去評價,只有這樣才能對中國旅遊業發展作出客觀的評價,提高對發展旅遊業的認識。

二、旅遊經濟的推進式發展戰略

如前所述,世界旅遊業有兩種發展模式:一種是國內旅遊向國際旅遊延伸的常規發展模式;一種是國際旅遊向國內旅遊推進的非常規發展模式。所謂國內旅遊向國際旅遊延伸發展模式,是一種先發展國內旅遊,通過國內旅遊的發展,旅遊地域的延伸,形成出國旅遊,然後再發展國際接待旅遊的模式。從社會經濟背景來看,延伸發展模式的引入是內聚式生活消費方式的變化。在一些國家裡,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的進步、工作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得到改變。在緊張工作和生活環境壓抑下,人們需要暫時擺脫枯燥的城市生活環境,到大自然中尋求精神上的調整和體力上的恢復,於是旅遊消費就成為這些國家居民生活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初,居民的旅遊活動僅限於國內地域范圍,隨著國際政治經濟關系的改善和旅遊需求力度的增強,國內地域已不能適應旅遊活動發展的需要,人們開始走出國門,去領略異國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發達國家以國內旅遊為主的旅遊結構,不僅充分滿足了國內居民的旅遊需要。而且,伴隨著國際旅遊需求的增長,原先用於本國居民的旅遊資源和旅遊設施,也逐漸用於接待外國旅遊者,從而出現了國內旅遊與國際旅遊協調發展的局面。

所謂國際旅遊向國內旅遊推進模式,是一種先發展國際接待旅遊,再發展國內旅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後再發展出國旅遊,最終形成以國內旅遊為主、國內旅遊與國際旅遊協調發展的模式。這是一種先發展國際接待旅遊,通過國際接待旅遊的發展,來全面帶動以城市為主體范圍內的旅遊資源的開發、旅遊設施的建設,逐漸形成以中心城市為重心的國際旅遊體系。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居民的旅遊活動開始引入,成為這個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

中國的社會條件、經濟條件和消費條件決定,我國旅遊業發展只能採用推進發展戰略模式。採用這一模式使得我國旅遊業發展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的特點:一是旅遊業發展以基礎和資源條件較好的城市為中心,由旅遊城市向其它地區推進,逐漸形成我國的旅遊業體系。因此,旅遊城市便構成中國旅遊業發展的基本框架。不論是旅遊資源的開發、設施的建設,還是線路的設置、區域的劃分,都是以旅遊城市為依託的。二是旅遊資源的開發是以現存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為基礎,由觀光型旅遊資源為主向混合型旅遊資源推進。因此,目前中國旅遊目的地大多是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較為豐富的地區所構成的。三是旅遊的組織方式,是以全程旅遊路線為主體,由路線型產品向板塊型產品推進,逐步形成路線型產品為基礎,主題型產品與特種型產品為主體的旅遊產品體系。四是旅遊設施的建設以高等級為主體,由高檔設施向中、低檔設施推進,最終形成以中檔旅遊設施為主體,高、中、低相結合的旅遊設施體系。

三、旅遊經濟跳躍式非均衡發展戰略

旅遊經濟的跳躍式非均衡發展包含兩層含義:一層是跳躍式發展,所謂跳躍式發展是指旅遊業發展在歷史階段上的超越性,在較短的時間內走完常規發展的歷程,這是在時間意義上的發展;另一層是非均衡發展,所謂非均衡發展是指旅遊業發展在地區布局上的不均勻狀態,使旅遊業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地位與作用不同,這是在空間意義上的發展。

從時間發展意義上而言,中國旅遊經濟發展充分利用國情特點,選擇跳躍式發展戰略,有可能較快地跨越單一的接待海外入境旅遊者階段,而進入接待海外入境旅遊者和接待國內旅遊者共同發展的階段,從而形成具有特色的旅遊產業發展道路。預計到本世紀末,中國將成為世界旅遊業發達國家,即大體用15年左右的時間,走完國內其它產業和發展中國家30~40年的發展路程,這是我國旅遊業的發展趨勢。這一判斷的依據:一是中國的旅遊經濟基礎國情,兼具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雙重特徵。一方面由於人口眾多,造成人均水平的諸多指標在世界各國排序中處於較低水平,表現出不發達的特點;但是另一方面國家整體的經濟實力並不弱,1988年已居世界第八位,產業門類齊全,特別是旅遊所依託的相關部門已初具規模。旅遊業是天然的外向型產業,國家總體對外的實力水平至關重要,我國的國家經濟實力完全能夠支撐我國成為入境旅遊業的接待大國。二是中國旅遊業的客源市場廣闊豐富。目前中國遠離歐美等主要國外旅遊客源產出地,使入境旅遊規模受限和風險較大。但從長遠看,我國擁有可替代的巨大新市場:表現在擁有大量具有血統親緣的華裔客源;擁有以日本、東南亞等為代表的鄰近國家或地區的旅遊客源市場;再加上國內發達地區自然產生和「示範效應」激發的國內旅遊者數量可觀。多層次多渠道的巨大客源市場,將促使我國旅遊業實行跳躍式發展。

從空間意義上而言,國際上旅遊發達城市和國土面積相對狹小的國家和地區,旅遊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甚至主體產業者不乏其例,如義大利、西班牙、奧地利、泰國、新加坡等。但是在美國、日本、獨聯體、德國等工業發達國家或旅遊接待大國,旅遊業都未成為支柱產業。在中國這樣現代交通水平相對較低,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域廣大的國度中,加上旅遊業本身具有的脆弱性等因素,決定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旅遊業很難成為支撐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但從旅遊業在國家總體發展中所處地位的判斷,並不妨礙旅遊業在我國某些具備條件的地區和城市可以大有作為。如北京、西安、杭州、桂林、昆明、承德、深圳等城市和地區,旅遊業完全可能發展成為支柱產業。可以肯定,經過多方面共同努力和國家對外開放程度的擴大,旅遊業同樣可以成為主導產業或支持局部地區和城市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產業,並將對國民經濟全局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作用。

❷ 輕工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如何

這么說吧,上世紀80年代,王蒙去了一趟蘇聯,你猜他看到了什麼,鐵質的電話筒,象啞鈴一樣的鍛煉你的臂力,葵花盤大的鐵質的淋浴器。。。

這就是輕工業不發達帶來的影響,連電視機殼子都是鐵的!

而且,蘇聯糧食之類的雖有,但食品加工的工廠卻開的不夠,他們為了這個就的大量進口加工食品。

❸ 建築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築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物質生產部門,它與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著密切的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建築業作為我國重要的物質生產部門,也經歷了一個高速發展的過程。

這個過程體現在產業規模,企業效益,技術裝備以及建造能力的不斷提高上,這些都對我國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意義。

一、建築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築業所完成的產值在社會總產值中佔有相當比重,所創造的價值也是國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建築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2016年中國建築業總產值突破19萬億元。

國家統計局發布2016年度國民經濟數據。其中,國內生產總值744127億元,同比增長6.7%;全國建築業總產值為19356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1%;

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同比增長8.1%;民間資本投資持續低迷,同比僅增長3.2%。我國建築業增加值增長率一直高於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和工業增加值增長率。

由此可見,建築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二、建築業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重要的物質基礎

它通過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活動為國民經濟各部門、各行業的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持續改善提供物質基礎。

直接影響著國民經濟的增長和社會勞動就業狀況,直接關乎著社會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生產、生活質量。

國民經濟各物質生產部門所需要的廠房、倉庫等建築物和道路、碼頭、堤壩等構築物都是建築業的產品;工業企業的機器設備也必須經過建築企業進行安裝才能形成最終的生產能力。

建築業的發展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和繁榮,建築業能夠吸收國民經濟各部門大量的物質產品,建築產品的生產過程,也是物質資料的消費過程。

建築業直接間接帶動最明顯的行業依次為金屬產品製造業、機械設備製造業、建材及其他非金屬礦物質製品業、採掘業、化學工業、運輸郵電業。

三、建築業通過吸收大量的物質產品帶動相關部門的生產和發展

建築業的生產帶動相關產業的影響較大,促進了建材、冶金、有色、化工、輕工、電子、森工,運輸等50多個相關產業的發展。

建築業物資消耗佔全國總消耗量的比例分別占鋼材的25%、木材的40%、水泥的70%、玻璃的76%、塑料的25%,運輸量的28%,其容納的就業人數佔全社會勞動者人數的5%左右。

建築業能夠吸收國民經濟各部門大量的物質產品,建築生產可以帶動許多相關部門的生產建築產品的生產過程,也是物質資料的消費過程。

據統計,僅房屋工程所需要的建築材料就有76大類、2,500多個規格、1,800多個品種,包括建築材料、冶金。化工、森工、機械、儀表、紡織、輕工、糧等幾十個物質生產部門。

四、建築業能夠容納大量勞動力,是重要的勞動就業部門

我國建築業目前仍是勞動密集型部門,能容納了大量的就業人員,成為主要的就業部門,在整個國民經濟就業人數的構成中佔有較大的比例。

尤其是為農村的剩餘勞動力提供了一條簡單的就業途,為緩解我國的就業壓力做出了貢獻。

五、建築業可吸收大量消費資金,使經濟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

建築業是社會閑余資金有一個很好的去處,就是把它吸引到住宅消費上來,這是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一方面為社會消費資金提供了良好的出路;另一方面也為建築業提供了大量生產資金,從而達到引導消費、調整結構、促進生產的效果。

而且人們在居住面積達到滿足之後,還會出現對居住環境即裝修不斷提高的需要。可見,住宅建築市場容納社會消費資金的能力是相當大的。

另外,建築業通過參與國際競爭,帶動國內資金、技術、管理等與國際接軌。

2016年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新簽合同額2440億美元(摺合人民幣1.6萬億元),同比增長16.2%,增速比上年提高6.6個百分點。

結合商務部統計數據,2016年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1260億美元,比去年增長了36%,在同期總額中佔比達51.6%,承擔起我國對外工程承包的半壁江山,增長帶動作用明顯。

從我國企業對外承包工程的競爭力來看,根據ENR公布的2016年度「全球最大250家國際承包商」排名,我國內地共有65家企業入選,數量與上年持平,其中27家企業排名有所提升,新進榜企業7家。

中國交建連續9年排名中國上榜企業首位,而且名次從上年的第5 位上升到第3 位。

承上所述,建築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巨大的作用。

(3)紡織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擴展閱讀:

國民經濟是指一個現代國家范圍內各社會生產部門、流通部門和其他經濟部門所構成的互相聯系的總體。

工業、農業、建築業、運輸業、郵電業、商業、對外貿易、服務業、城市公用事業等,都是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

資本主義國民經濟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基礎之上的,它受著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即剩餘價值規律與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的規律的支配。

社會主義國民經濟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之上的。

國民經濟是指一個國家社會經濟活動的總稱,是由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經濟環節、經濟層次、經濟部門和經濟地區構成的。

國民經濟這一概念突出強調經濟的整體性和聯系性。這個觀點突破了將國民經濟局限於國家各經濟部門的構成總稱的限制,在內涵上大大擴展社會經濟活動的領域。

包括了經濟環節即: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各環節;經濟層次即:宏觀經濟、中觀經濟、微觀經濟各層次;

經濟部門即:工業、農業、建築業、商業、通訊、文化、教育、科研等生產部門和非生產部門;

經濟地區即:國內不同經濟區域以及國與國之間的經濟區域和國際性區域,較為全面而翔實地闡述了國民經濟涵蓋的內容。

由此,我們來看國民經濟的定義,國民經濟學應從屬於應用(宏觀)經濟學,實證(宏觀)經濟學,是經濟學一般原理與行政管理學及社會統計數據相結合的應用宏觀實證經濟學。

我國大學現在所講的國民經濟學,一般是經濟學科門類的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下所屬的研究生專業。

建築業指國民經濟中從事建築安裝工程的勘察、設計、施工以及對原有建築物進行維修活動的物質生產部門。

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目錄,作為國民經濟十三門之一的建築業,由以下三個大類組成:土木工程建築業; 線路、管道和設備安裝業、勘察設計業。

建築業的職能主要是對各種建築材料和構件、機器設備等進行建築安裝活動,為國民經濟建造生產性與非生產性固定資產。

建築業的發展與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相互促進、相互制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民經濟

網路-建築業



❹ 造紙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紙和造紙技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中華民族推動人類文明和進步的一大貢獻。中國造紙技術源遠流長,根

據《後漢書》上記載,認為造紙法是公元 105 年東漢蔡倫發明的,但大量考古新發現證明:早在公元前 1 - 2 世紀,

西漢時就已經有了紙。從公元 4 世紀中葉,造紙術開始傳入朝鮮和日本, 7 世紀造紙術也和絲綢、瓷器一樣是通過阿

拉伯人、波斯人等輾轉傳入歐洲。歐洲人第一次學會造紙已是公元 1150 年以後的事了。

雖然我國造紙技術已有 2000 多年歷史,但解放前我國造紙工業非常落後。 1949 年全國機制紙漿產量只有 10 . 8

萬 t,經過 6 個五年計劃的建設到 1985 年,全國機制紙漿及紙板的產量已達到 911 . 15 萬 t ,為 1949 年的 84 .

4 倍。紙漿產量增長 230 倍。解放初期,國內紙生產品種只有 30 余種, 2/3 的紙張需要進口。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

,到 1985 年中國能夠生產 500 多個品種的紙張,基本上適應了國內文化出版事業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

造紙工業是國民經濟生產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門,它不但生產人民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紙,而且也

生產大量的國民經濟各部門生產所需的工業用紙。造紙工業與人民的日常文化生活以及工業、農業、國防科技等部門有

著密切的聯系。例如:造紙產品除了人們一般熟知的文化用紙和生活用紙外,還有機械方面用紙;電子工業用紙;化工

工業用紙;建築工業用紙;紡織工業用紙;衛生工業用紙;食品工業用紙;農業和林業生產方面用紙等。每種特殊用紙

在不同的國民經濟部門又發揮著特殊的作用。同時紙和紙板在科學實驗和國防、宇航方面也有非常廣泛的用途。因此隨

著我國國民經濟各部門的高速發展和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紙的用途越來越廣,對紙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在當

代世界上,一個國家紙的產量和人均紙的消耗量已成為一個國家經濟、文化發達的重要標志之一。

❺ 石油化工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石油衍生出來的化工產品多達數千種,業內通常把以石油、天然氣為基礎的有機合成工業,即以石油和天然氣為起始原料的有機化學工業稱為石油化學工業(簡稱石油化工)。石油化工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作用,對國家的綜合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著直接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1)石油化工是材料工業的支柱之一。
金屬、無機非金屬材料和高分子合成材料被稱為三大材料。而高分子合成材料正越來越多地取代金屬,成為現代社會使用的重要材料。除合成材料外,石油化工還提供了絕大多數的有機化工原料,在屬於化工領域的范疇內,除化學礦物提供的化工產品外,石油化工生產的原料,在各個部門大顯身手。

(2)石油化工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石油化工提供的氮肥占化肥總量的80%,農用塑料薄膜的推廣使用,加上農葯的合理使用以及大量農業機械所需各類燃料,形成了石化工業支援農業的主力軍。

(3)各工業部門離不開石化產品。
現代交通工業的發展與燃料供應息息相關,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燃料就沒有現代交通工業。金屬加工、各類機械毫無例外需要各類潤滑材料及其他配套材料,消耗了大量石化產品。全世界潤滑油脂產量約2000萬噸,我國約180萬噸。建材工業是石化產品的新領域,如塑料管材、門窗、鋪地材料、塗料被稱為化學建材。輕工、紡織工業是石化產品的傳統用戶,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的開發與推廣,無不有石化產品的身影。當前,高速發展的電子工業以及諸多的高新技術產業,對石化產品,尤其是以石化產品為原料生產的精細化工產品提出了新要求,這對發展石化工業是個巨大的促進。

(4)石油化工也具有價值高昂的經濟效益。
有人曾算過一筆帳,一噸原油轉化為石油化工產品後可增值100倍。

❻ 商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商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1、從世界經濟發展看商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市場經濟的實質是交換經濟,市場經濟條件下,商業與市場的聯系最為緊密。世界經濟發展史顯示,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一、二、三產業的發展中心是後移的。產業結構具有從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演化的特徵,其演變重心大致為:農業—輕工業—基礎工業—輕重結合的高技術加工業—現代服務業。而商業、服務業恰好是第三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發達國家這種狀況更加明顯,包括商業在內的第三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比重越來越高,對經濟的貢獻也越來越大,商業的發展水平在相當程度上反映著經濟發展的水平。
依各國經驗,一國商業產值佔GDP比重的高低與該國的商品與服務的市場化程度呈正相關。因此,商業對GDP的貢獻也是衡量一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重要指標。我國商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偏低,其產值地位不僅低於發達國家,甚至低於世界經濟整體水平和經濟水平相似的發展中國家。商業的這種狀況不僅影響了自身的發展,而且影響了整個國家經濟的持續發展。
2、改革開放後,商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我國產業結構的演化趨勢同各國工業化過程中的一般規律基本一致,但第三產業增長滯後於第二產業,且產出佔GDP的比重也沒有明顯擴大。
經研究發現,我國於80年代曾有效地推動了第三產業的快速增長,商業發展速度也有大幅提高,產業結構得到了明顯改善。但進入90年代,第三產業比重沒有明顯增加,商業、餐飲業的份額也僅在8%徘徊。反映出商業發展相對不足,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整體偏低。
3、商業地位偏低的深層原因。商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地位偏低與商業發展水平有直接聯系。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使我國商業發展嚴重滯後於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進程,這使得在經濟體制轉向市場化以後,隨著對商業領域控制的放鬆,各種所有制形式和各種類型的資本及勞動力大量湧入商業產業,其中尤以個體商業為甚。這種變化在推動商業規模迅速擴張的同時,也帶來商業企業細小化程度加劇、規模效益低下、技術進步程度緩慢等一系列問題,嚴重阻礙了商業產業內部結構優化。
另外,商業活動本身的特點,如商業資本有機構成過低,行業准入門檻不高等,也在客觀上對那些資本量小、資產專用性較弱的投資形成較強的吸引力。相對於第一、二產業,商業並不特別需要體力和高度專業化技術的勞動力,因而,自然成為解決社會就業的一條重要出路。結果是大量低素質的勞動力集中在數量過多、規模過小的商業企業中,使商業的發展表現出嚴重細小化、分散化的趨勢。
最後,商業的產出效用就是加快了生產者的流通速度,分散了生產者的風險,使購買者方便經濟地購買。因此,商業產出只有與其它產出相結合,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這也決定了商業產出的增長要在相當程度上受制於其他產業的增長。
綜上,說明我國經濟商品化、市場化程度還很低,必須深刻認識到商品流通業對啟動市場、促進需求,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商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在我國現階段,商業作用不僅表現在產出量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上,同時商業發展對孕育市場關系、完善市場機制以及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均有重要作用。
1、商業對生產者和消費者具有銜接和協調的作用。從現實的經濟活動中發現,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連接障礙實際上已經成為市場供求失衡的一個重要原因。生產者與消費者無法在價格上達成一致,原因之一在於他們之間缺乏一個緩沖和協調的市場主體。市場經濟條件下,這個主體就是獨立承擔流通風險、降低交易成本的商業組織。他們是對最終交易價格最有發言權的市場力量,可以起到使供求價格趨於協調的銜接作用。
同時,市場經濟要求經濟資源的市場配置佔主要地位,各種利益主體必須通過市場交換出售產品和獲得資源。生產的發展要看市場,以需定產,市場需求是第一位的。在商品流通過程中,誰越接近於消費者,誰就越能正確了解消費者,越能捕捉准確的需求信息。因此,商業對生產、消費起到能動的調節作用。
從消費者角度看,商業的發展推動物流配送業發展,同時新的零售業態的出現節約了消費者的時間、金錢成本,相應地增加了消費者的閑暇,更大程度地滿足了消費者需求。
2、商業對勞動力的吸納作用。充分就業是所有國家宏觀經濟的重要指標。中國是勞動力供給大國,在經濟改革中,中國社會遇到的一大問題就是失業問題。在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湧入城市,同時城市人口就業壓力不斷加大的形勢下,商業對勞動力的吸納作用便尤為重要。
必須強調的是,商業對勞動力吸納的作用和能力是有邊界的。首先,過多地吸納低素質勞動力對商業發展不利。第二,一定時期商業的就業規模也是受當時的社會規模及社會化、專業化程度制約的。在制度體制尚未健全的經濟發展時期,商業就業規模的無限擴張容易導致商業流通秩序嚴重混亂,對國民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大力促進商業吸納就業的同時,應加強產業內部結構優化,並注重第一、二產業發展對支撐第三產業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3、商業對國民經濟其他產業的推動作用。在18世紀的英國,推動工業革命的真正動力是商業貿易。在當時,生產規模的擴張極大地受到市場需求的限制,是商業貿易為工業革命做好了准備。商業的發展對工業化進程和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所產生的推動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隨著製造業生產規模大、相對集約的趨勢與消費購買量小、相對分散的特點,在商品空間、時間以及具體品類、特色上產生的矛盾呈日益擴大之勢。這就要求商業組織在規模、數量和質量上必須以一定速度增長以匹配工業、製造業高速增長的要求。
某項產業能否順暢地獲得生產要素、銷售產品,不僅關繫到自身能否正常運轉,而且還決定著相關產業鏈能否正常運轉。在這種情況下,各產業之間以及各產業與市場之間越來越需要專門的中介機構建立起高效、有序的協調機制,商業無疑是充當這一角色的重要力量。
4、商業具有促進市場體系發育和完善的作用。商業是反饋消費者需求信息的第一道環節,最終產品的價格也是在商品市場上形成的,各類要素市場能否清晰無誤地反應和折射需求並有效定價,在相當程度上,都取決於商品市場的價格機制是否及時性、准確性和效率性。因此,沒有發育成熟、富有效率的商業體系和中介組織,就不可能有完善的市場體系。
正如劉國光所說,商業正在「升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一個先導行業」,因此深刻認識流通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❼ 紡織服裝在國民經濟、生活中的作用

自20世紀80年代起步以來,中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發展迅速,幾乎全國各大中小城市都有分布,在推進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已經成為紡織工業產業鏈上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其對區域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所起的綜合帶動作用也是十分明顯。紡織服裝專業市場規模、數量、水平不斷擴大和提升.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上規模的紡織服裝專業市場達到萬余家,年均營業額超過千萬元,在中國紡織服裝流通領域舞台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對產業流通、區域經濟、社會就業等各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已經成為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商品流通結構轉型的最重要力量。
紡織業一直就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也是一個歷史悠久和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多年來,我國紡織業為滿足國內消費需求、擴大就業、解決「三農」問題、平衡外匯收支等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我國紡織業在國際市場上有著強大的比較優勢,也是加入WTO後有競爭優勢的行業之一。所以,我國紡織業的發展將直接關繫到我國社會的穩定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紡織服裝產業集群是我國紡織業的一個重要產業組織形式,也是我國紡織業在國際上取得競爭優勢的源泉之一。近年來,我國紡織品和服裝主產區的廣東、浙江、江蘇、福建、山東、上海等地,圍繞著專業市場或出口基地形成了產業的綜合競爭力,這些地區紡織服裝業的產業集群效應日益凸顯。我國政府和企業界高度重視集群現象,也加大了對集群研究的力度。 由於我國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的興起是在國民經濟從溫飽型走向小康的發展階段,存在著許多缺陷,如生產起點不高,職工以農村勞動力為主,技術素質普遍不高,開發設計創新能力弱,技術和人才嚴重短缺,缺乏品牌文化等。

❽ 為什麼說紡織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

因為紡織工業是中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競爭最充分,與國內外市場和最終消費最接近,經濟帶動作用大的產業之一,又是勞動相對密集型的產業,也是國際競爭優勢比較明顯的重要產業之一。紡織工業為國民經濟建設積累了大量資金,在我國保持外匯收支平衡方面有著重要的地位。所以,紡織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

❾ 企業在國民經濟中有何重要作用

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向社會提供商品或服務的經濟組織。 企業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作用:
1、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位,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參加者。
2、企業是社會財富的生產者和流通者。
3、企業是發展社會生產力的主要承擔者。 企業的基本職能有兩個,這就是市場營銷和創新。這是因為:
1、企業作為交換體系中的一個成員,必須以對方(顧客)的存在為前提。沒有顧客,就沒有企業。
2、顧客決定企業的本質。只有顧客願意花錢購買產品和服務,才能使企業的資源變成財富。換句話說,顧客對其所購物品的感覺、判斷及購買行為,決定著企業的命運。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顧客的需求水平、結構和偏好也在不斷改變,這就從本質上決定了企業必須據此不斷調整其資源配置以滿足市場需求。即創新成為企業的基本職能。
3、企業最顯著、最獨特的功能是市場營銷。企業的其他功能,如生產功能、財務功能、人事功能,只有在實現市場營銷功能的情況下,才是有意義的。因此,市場營銷不僅以其創造產品或服務的市場而將企業與其他人類組織區分開來,而且不斷促進企業將營銷觀念貫徹於每一個部門,將營銷作為企業首要的核心職能。

❿ 國有企業在國民生活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型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的中流砥柱。雖然通過「抓大放斜,一部分國有中小企業以租賃、承包、售出、參股等方式向產權多元化轉變。

國民經濟泛指國家所有經濟體,只要有國民參與經濟建設的都是國民經濟,國有經濟是由社會全體勞動者共同佔有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形式,它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掌握國家的經濟命脈,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

國有企業的建立,政府收入的大部分投入到國有企業中,導致了一大批國有企業的建立和出現。一些國有企業仍由原來的政府部門改制而來。例如,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原郵電部,改為電信局。後來,在上世紀90年代末,轉型為中國電信、中國移動等電信企業。

中國的國有企業按《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登記注冊,資產的投入主體是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的,就是國有企業。





(10)紡織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擴展閱讀:

國有企業的歷史:

國有企業的普遍出現始於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一般壟斷資本主義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全面干預和調節經濟生活。同時,在新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動下,企業生產規模日益擴大,單純依靠自由競爭維持的市場經濟造成了社會不穩定。

在這種情況下,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對生產實行領導。從1945年開始,英國將一系列基礎工業和英格蘭銀行收歸國有。法國接管了能源部門、保險部門、金融部門和一些大公司。

閱讀全文

與紡織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