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旅遊業的發展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敘述正確的是()①能夠增加就業機會和人均收入 ②能促進交通
旅遊業,抄國際上稱為旅遊產業,襲是憑借旅遊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遊客、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六個環節的綜合性行業.旅遊業務要有三部分構成:旅遊業、交通客運業和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他們是旅遊業的三大支柱.但旅遊業必須考慮當地旅遊資源的承載能力,避免資源浪費、城市污染、重復建設以及惡意競爭破壞旅遊資源.
故選:C.
『貳』 旅遊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有哪些
旅遊:抄是人們為尋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進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游覽過程中所發生的一切關系和現象的總和。旅遊業是旅遊的媒介,是為旅遊的主體和旅遊的客體之間的有機聯系提供服務中介。
旅遊業對區域經濟的積極影響:
1、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增加地方財政收入。
2、促進第三產業發展,帶動當地就業。
3、平衡地區經濟發展,縮小地區差別。
旅遊業對區域經濟的消極影響:
1、因投入資金過大,難於收回成本,造成經濟損失;
2、因建造佔地過多,影響農業的發展 ;
3、因大量旅遊者的湧入,引起物價的普遍上漲,影響人民生活。
『叄』 旅遊業對當地的經濟有什影響
1、增加外匯收入。隨著國際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發展,作為國家支付手段的外匯,其作用日益顯著。作為外匯收入的旅遊業在國家創匯,平衡國際收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已經為實踐所證明,為人們所認識。
2、發展地區經濟。旅遊業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產業,吃、住、行、游、購、娛是旅遊的六大要素。要有吃、有住、進得來,出得去,有物可購,有處去樂。因此,旅遊的發展,必然不斷帶動與這要素直接相關的飲食、建築、交通、郵電通訊、園林、商業、輕紡、保險等行業的發展。
3、增加就業機會。由於旅遊業促進了許多行業的發展,使整個社會就業機會增多。旅遊業是一種綜合性的行業,它不但能直接向社會提供就業機會,而且能間接地為社會提供就業機會。按國際的習慣測算,旅遊業直接就業與間接就業的人員比例大約為1:5。
4、扶貧。旅遊業是見效快、永久性的扶貧開發項目。從國際國內旅遊業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出,旅遊業發展的速度,遠遠快於各種產業發展的速度。旅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成為一個產業的,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里,就迅速發展成世界第一大產業。這種發展速度,是任何一個產業都難以比擬的。因此,旅遊業是短、平、快,永久性的扶貧開發項目。
材料來源:http://ke..com/link?url=rkmYU9Px6Xjo7U--NQhPelW-bwQjG4HlnoPGZ-
『肆』 發展旅遊業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旅遊業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旅遊業作為一項重要的新興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解決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為社會帶來巨大的幫助。
旅遊業所需的人才類型是多樣的,大多數從業人員的技術要求較低,培訓掌握難度比較容易。因此,就能為一部分文化水平較低的失業人員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為社會的穩定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旅遊對經濟 旅遊時第三產業,世界促進經濟發展促進消費,擴大內需對社會開拓人們的精神視野 提高人文素養,有利於社會的和諧 。
旅遊業可以為國家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收入,擺脫地區貧困,因其投入一般較低,因此對貧困地區的幫助是巨大的;促進了商業消費,加速了經濟增長;合理和優化了產業結構部門,作為非生產性行業,帶動了其它的相關產業;跨國旅遊的飛速發展對本國的外匯收入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伍』 旅遊業對經濟的影響是什麼
旅遊業對經濟的復影響--有兩方面:制
有利的方面:旅遊業會帶動很多行業的發展,比如:餐飲、住宿業、旅行社、機票代理業、鄉村農家樂等(為農民帶來額外的收入)、公路、鐵路、航空、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大、商業消費增長、國外旅遊又帶來外匯的增加等,總之有利因素佔主導地位。
不利方面:旅遊會帶來環境的破壞,會讓某些落後地區盲目地投入資金,不按統一規劃,盲目地開發甚至會破壞歷史的文物古跡,國外旅遊有些人把不文明的行為帶到國外,給我國造成不好的影響。
總結:任何事物都有其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存在,只有把不利的因素改善好了,轉化為有利的因素,運用的方法得當,旅遊業對於經濟發展的貢獻是難以想像的,期待著!
『陸』 旅遊業的發展給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哪些好處
1、旅遊業可以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旅遊業是一個關聯性很強的產業。可以有效帶動建築工程及相關行業、航空運輸業、輕工業、商業、工藝美術和農副業等行業的發展。
2、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
旅遊業作為朝陽產業,它所具有的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的導向性功能是不容置疑的。
3、增加就業機會
旅遊的發展可以增加區域內的人流、物流、資金和信息流的流動,因此發展旅遊業能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
4、增進國際交流,拓寬世界視野
在一定意義上,一次旅遊活動是一種廣義上的文化交流,通過發展旅遊業,各國人民之間的彼此了解,並有力地促進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通過旅遊業的發展,這種軟環境效應可以克服各國意識形態間的障礙,增進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有利於協調各國之間的關系,以促進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的集團化。
5、促進招商引資,利於國際接軌
與貿易創匯相比,旅遊創匯不需要直接輸出物質產品,不需要進行多環節的長距離運輸。發展旅遊業可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有利於低成本地學習借鑒別人有用的東西,更新觀念,促進本地區擴大開放及與國際的接軌。
(6)旅遊業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旅遊業組成要素:
旅遊資源、旅遊設施、旅遊服務是旅遊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三大要素。
旅遊資源,包括自然風光、歷史古跡、革命遺址、建設成就、民族習俗等,是經營旅遊業的吸引能力;
旅遊設施,包括旅遊交通設施、旅遊住宿設施、旅遊餐飲設施、旅遊游樂設施等;
旅遊服務,是包括各種勞務和管理行為相結合是經營旅遊業的接待能力。
『柒』 旅遊給當地的經濟帶來了哪些影響
由於經濟、文化和地理位置等原因民俗文化資源一度被閑置和封閉,現有的一些旅遊景點經濟疲軟,旅遊品位低下,國內外旅客很少光顧,從而使當地旅遊業與外界的市場旅遊經濟嚴重脫節。面對這樣的現狀,應揚其所長,避其所短。民俗資源豐富則是自己所長,故應以開發民俗作為自己的旅遊特色優勢。
對於民俗文化旅遊而言,其經濟效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項目自身的經濟效益,二是通過飲食、住宿、購物、交通、就業、招商引資等帶動地區經濟。前者一般只有在其經濟效益程度上的差別,後者則是旅遊業的決策關鍵。本文圍繞以上的兩點,進行論述。
(一)
民俗文化是以民間文化和民俗風情為主體的民族民間的物質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傳統,它包括生產與生活習俗、游藝競技習俗、歲時歲日習俗、禮儀制度習俗、社會組織習俗、民間文學藝術等。當前,國際旅遊趨勢在向文化旅遊發展,以弘揚民族民間文化、展現民族地域特色的民俗旅遊越來越受到重視。民俗旅遊濃郁的文化氣息和可觀的經濟效益是其能夠得到大力發展的兩大優勢。
旅遊業是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應運而生的新興產業。而民俗游則是其新興的旅遊專項產品。民俗旅遊開發是為地區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跨越式的貢獻。"民俗旅遊已成為當今旅遊業的一個亮點。發展民族旅遊業應做到:自覺地執行民俗文化的保留和傳承原則;旅遊開發商應注意保護民俗文化;注重民俗旅遊開發的經濟效益原則。"(摘自《邊疆經濟與文化》2005年第7期)由此可以看出,注重民俗旅遊開發的經濟效益已成為當代發展民族旅遊業的一項重要原則。
(二)
民俗旅遊資源的開發應該向多元化、綜合化方向發展, 不能只滿足於風土人情的展示和民俗歌舞的表演, 還應充分結合獨特的自然旅遊資源和底蘊深厚的當地文化, 將自然風光與民俗風情、歷史文化等不同類型的旅遊資源有機結合, 從而增強旅遊資源的吸引功能, 提高其觀賞價值, 豐富和增強民俗旅遊的內涵和生命力,以此帶動地區的各項經濟發展。
經濟效益是民俗旅遊首先考慮的重要因素,只有能夠獲取最大經濟效益的旅遊開發才是成功的。我國旅遊產業發展模式經歷了從速度型向效益型轉變的過程,促進了遊客數量增長,增加了因旅遊帶來的各項經濟收入。其中因各地的民俗所拉動的地區其它產業經濟如飲食、住宿、購物、交通、就業、招商引資等都收獲不小。
曾有這樣一段話說,"我國具有非常豐富的旅遊資源,改革開發以來,旅遊業發展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旅遊資源優勢正在逐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廈門日報》1994年2月10日)這段話中的第二句話,"各級政府重視",也得到了旅遊為經貿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條件的回報。既然旅遊搭台,經貿唱戲,已為實踐證明了的較好的活動方式,把民俗風情游盡量納入其中,也就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以它固有的、獨特的文化底蘊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從而構成了良性的循環體經濟。
民俗旅遊是國外了解我國地方的窗口,也是我國各民族、各地方向世界的通道,近幾年,國際旅遊業出現了以民俗為主的態勢。民俗旅遊作為一種普遍模式的生活方式,具有很多優點,對旅遊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發展民俗旅遊業有利於發揮當地資源優勢,促進經濟發展。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一個地域的民俗,其民俗品格越鮮明,原始風格越濃,歷史氛圍越重,地方差異越大,就越具有地方資源優勢,就越能吸引異國異域的旅遊者。而旅遊者的到來,不僅能是他們了解這個地方,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到來,也給旅遊地帶來了極大的財富,同時,帶動了整個地區甚至是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
一方面,可以直接利用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直接帶來經濟效益,如充分利用頗具民俗風情的民間建築、飲食、游藝等建立民俗村、景區等;另一方面,利用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服務。旅遊業產出對經濟貢獻可表現於旅遊消費支出所產生的乘數效應上。所謂旅遊乘數就是旅遊業創造的總效益與其創造的直接效益之比。 這一比例越大,乘數效應越大,從而拉動的地區經濟效益也就越大。
由此可見發展民俗旅遊對旅遊的經濟影響是直接且重要的,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也是不可小視。
『捌』 旅遊業對目的地的經濟和社會文化具有那些積極影響
旅遊業對目的地大經濟的積極影響是:
一、直接影響--是換取外匯,回籠貨幣
1、國際旅遊接待是一種就地"出口貿易"。
2、發展旅遊業是回籠、穩定市場大有效途徑。
二、間接影響--帶動國民經濟各部門各行業大發展。
1、促進交通運輸業大發展。
2、促進建築業的發展。
3、促進工商業、農副產品、手工業等行業的發展。
(8)旅遊業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定義旅遊業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
旅遊業的精準定義對旅遊統計量度的准確性是十分重要的,准確性直接關繫到評估旅遊業和旅遊活動直接、間接和誘發性的經濟影響,關繫到旅遊設施和資源的規劃與開發,關繫到如何確定旅遊者結構並制訂營銷和促銷策略,以及識別遊客的流向、方式和偏好等。
聯合國十分關心對國際旅遊相關資料的統計工作,在1971召開了的 「貿易與發展會議」,制定了旅遊統計的准則。指出,國家旅遊統計的綜合系統在功能上應滿足以下要求:
——在需求方面,能夠度量在該國的國外(和國內)旅遊(和出國旅遊)的數量和方式;
——能夠提供有關旅遊者使用的住宿和其他設施供給方面的信息;
——有助於評估旅遊對國際收支和總體經濟狀況的影響。
『玖』 旅遊活動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有哪些
一、引言旅遊經濟影響評價向來是旅遊影響研究的三大內容(經濟、環境、社會)之一。旅遊經濟影響評價研究的切入角度可以多種多樣。例如,旅遊收入可以在不同經濟部門之間分配,從而形成旅遊消費經濟影響的不同模式,這實際上是指出了旅遊經濟影響施加的對象(部門)。我國「七五」期間由孫尚清主持完成「中國旅遊經濟發展戰略」研究,主要就是將旅遊業作為一個經濟部門來分析其經濟效益。在一些國家機構和很多學者個人完成的旅遊經濟發展研究中,採取多年資料進行發展階段分析也很常見,這實際上是在關注旅遊經濟影響的時間特徵。而在一些學者看來,還可以用旅遊經濟活動發生的空間特徵來研究其影響。例如在Vaughan等給出的旅遊經濟影響評價框架中(圖1),首要問題就是判斷該影響究竟波及多大的范圍。要准確描述這一范圍,自然需要引入地理學中的「區域」概念,從而明確表達旅遊經濟影響的空間模式。近年來,國內越來越重視從更客觀的角度來看待旅遊業所產生的整體經濟效應,這其中就包括了研究旅遊對區域經濟、地方經濟的影響,已出現一些理論探討和實證研究成果。實際上,在很多國家和地區,旅遊早已「被普遍看做是一種發展區域經濟的工具」,政府決策者和旅遊研究人員都希望證實這一觀點,以支持地方政府的旅遊發展戰略。由此,旅遊區域經濟影響評價研究應運而生。在具備了對象(部門)維、時間(階段)維、空間(區域)維三個切入角度之後,對旅遊經濟影響的研究方能更加深入和全面。
圖1旅遊經濟影響評價框架
Tab.1 The Framework of Tourism Economic Impact Assessment
旅遊區域經濟影響評價主要研究旅遊收入在區域內的形成與流轉的過程,如果按影響的正負方面來劃分,則「乘數」和「漏損」分別是兩個重要的研究主題。「乘數效應」即指旅遊收入在區域內的形成與流轉能夠給區域經濟帶來的實際增長,而「漏損」也就是指旅遊收入在流轉過程中移出旅遊地經濟系統的現象。國內學者對旅遊收入乘數效應和收入漏損問題有過探討,但是停留在介紹和引用國外相關方法和模型的層次,區域層次上的實證研究並不多見。此外,由於我國旅遊發展的特殊性,入境旅遊始終得到政府、企業、學界的高度重視,因此一般將旅遊收入漏損限定為因入境旅遊造成的旅遊外匯流失,而對國內跨省旅遊、跨地區旅遊等可能造成的旅遊目的地旅遊收入漏損的研究相對缺乏。這可能與如下認識有關:國內旅遊收入是經營國內旅遊業務所收入的本國貨幣,它不增加旅遊目的地國的國民收入總量,只是物質生產部門與勞動者所創造的價值的轉移,體現著該國或地區內部的國家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企業與個人之間的經濟關系。這樣的認識似乎存在一種誤解,因為它假定了因旅遊帶來的商品與服務都不能創造新的價值。這種假定成立的潛在前提是從國民經濟總收入的角度來看待旅遊收入,如果一旦要從區域經濟總收入的角度來分析問題,則由於國內旅遊經常造成消費的區域間轉移(移出客源地,轉入目的地),可能形成不同區域國民收入的一種再分配機制。當然,這種重視旅遊經濟的國家層次影響的傳統並不是我國的特殊現象,由於在資料獲取、數據有效性等方面遭遇到很多困難,西方學者也傾向於從國家層次來開展研究。
既然是「影響評價」研究,則必然需要建立一定的評價標准,收集被評價對象的相關信息,這更適合於採取定量研究的方法。然而,由於旅遊現象的復雜性,要推行有效的定量評價面臨著很多實際困難。保繼剛和蔡輝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曾指出,國內的旅遊區域經濟影響評價研究,由於旅遊統計不健全,僅依靠旅遊部門的統計難以做出全面的分析。事實上,雖然近年來旅遊統計在國家主管部門的指導下開始逐步規范和豐富,但是由於國家進行旅遊經濟統計的出發點和目標是既定的,所以針對特定區域而言,國家數據方面的大、偏、漏問題並未消除,對分析旅遊區域經濟影響適用程度有限,因此有待於完二、簡單數學模型時期
旅遊區域經濟影響評價研究的第一個時期是以利用「乘數原理」為主要分析工具的簡單數學模型時期。
凱恩斯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所謂「乘數原理」,本來是考察投資增量與國民收入增加量的倍數關系的一種宏觀經濟模型。「投資增量」和「國民收入增加量」這兩者一般都是要針對特定的國家和地區而言的,因為只有具有一定范圍(很多時候是以行政劃分為標准來確定其空間邊界)的區域才會進行相應的國民經濟統計,才能提供乘數研究所需要的一些宏觀經濟指標。因此,即便在經濟學中,乘數本身也是一個向來就帶有區域含義的研究對象。
乘數原理應用於旅遊研究時,稍微變動了其在經濟學中的原始定義,不是直接考察投資增量和國民收入增量的倍數關系,而是考察旅遊收入的增量和國民收入增量的倍數關系,或者考察旅遊就業的增量和國民就業增量的倍數關系,其潛在假設是,旅遊的新發展帶來的產業內變化,將會以各種途徑導致其他產業的連帶變化。乘數關注的是這一變化的最初原因和最終結果之間的關系,而實際過程並不在它的研究視野之內。事實上,研究變化過程的工作是由後來的投入產出模型和旅遊衛星賬戶模型實現的。
旅遊乘數研究著眼於計算入境遊客支出,探討目的地國家直接獲得的入境旅遊收入總量及其對目的地國家國民經濟的宏觀影響向來是西方學者的研究重點。實際上,旅遊對收入和就業的貢獻不僅僅來自於入境旅遊,也來自於國內旅遊,而且很多時候後者的實際貢獻都要超過前者。然而,也有學者指出,乘數研究本來就是針對國家這一層次的,因為乘數的大小隨研究區域的大小變化,所以,越小的區域所獲得的乘數效應也就越弱,只有在國家這一層次上,乘數才能表達出獨特的參考價值。但是需要指出,由於乘數始終是一個宏觀經濟的概念,它沒有深入經濟活動的細節,缺乏很多實際情形的周詳考慮,所以並不能最終決定經濟影響的大小。例如,對一個區域而言,僅僅具有很高的旅遊乘數是不夠的。假設一個區域中的旅遊企業主要由小企業組成,那麼,因為這些小企業主要都是銷售本地區的商品,收入漏損較低,所以可能使得該區域擁有很高的旅遊收入乘數;然而,由於每一筆收入絕對額度都不高,實際上這些小企業能夠創造的經濟財富可能並不多。反之,假設一個區域中主要都是高級酒店和娛樂場所,因為存在貨品上的進口漏損,區域旅遊收入乘數可能比較低,但是由於每一筆旅遊收入都相對較高,那它也可能創造相對較多的區域經濟收入和就業機會。
旅遊乘數分析並不能展現旅遊對地方經濟影響的全貌,它只反映出一種不對等和不完整的經濟影響景觀。而一些發展中國家為了證明旅遊發展對國家和地方的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並不排斥利用在數字上讓人興奮的旅遊乘數分析。這一濫用傾向已經引起了一些學者的警惕,如Getz就指出,為了表明旅遊發展對地方經濟有很大的貢獻,一些人不負責任地將原本適用於國家層次的收入乘數硬生生地拿來分析地方層次的旅遊收入問題,並且得到了一些很不切實際的誇大的結論。
簡言之,一個籠統的乘數會掩蓋細節存在的問題。僅從數字上來分析,不同變數的變化可能導致同樣的乘數表現,如果只看到了乘數的相同,而忽視了乘數背後不同的形成機制,則可能對與旅遊相關的區域經濟狀況做出錯誤的判斷。在西方國家,當投入產出模型開始應用於旅遊區域經濟影響評價研究之後,對旅遊乘數的研究基本萎縮到僅出現於教科書的地步。
三、復雜數學模型時期
旅遊區域經濟影響評價研究的第二個時期,以利用復雜數學和統計工具為特徵,建立了以投入產出分析和旅遊衛星賬戶為代表的一系列數學模型,並已得到廣泛應用。
(一)投入產出分析及其擴展
投入產出(I/O,Input/Output)分析可以清楚地顯示社會經濟各部門之間相互聯系的復雜性,解決乘數研究無法回答的旅遊區域經濟影響的過程問題。當然,它本質上屬於微觀經濟學上的靜態均衡分析,在實際運用中可能還存在著局限性,因為它存在著兩個假設前提:
1.「技術系數」的不變傾向,即在同一張I/O分析表中,一個單位的產品所需的各種投入都是固定的;
2.生產函數具有規模報酬不變的特點,即將投入增加一倍,則產出可以增加一倍。
事實上,對「技術系數」和規模報酬的不變的假設,是對微觀經濟學的邊際效應原理的背離。然而在短期分析中,可以認為I/O表考慮的就是邊際變化本身,從而所得到的分析結論就不會因為假設的欠妥當而與實際情形相差太遠。實際上,因為旅遊經濟影響研究中的I/O分析一般是利用近年的產業經濟統計數據來建立,更新周期不長(一般國家為5年),因而可以認為利用其分析結果能夠較准確地體現客觀實情。然而,要觀察和測量旅遊對整個區域的經濟影響狀況,研究者不能只依賴產業經濟統計數據,而必須將所需的資料范圍擴大到旅遊業本身的交易之外,需要清楚掌握家庭對商品和其他資源的消費行為。
目前對I/O分析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它相對重視GDP受益於旅遊經濟的影響,但是對旅遊行業本身受到的影響分析不夠,同時忽視進口漏損等問題,甚至完全不考慮其他行業受到的負面影響,這就可能誇大旅遊區域經濟影響的正面效應。近來的I/O分析已經得到擴展,引入了對跨區域產品流、能源消耗、環境污染、生產就業等的核算,出現了社會核算矩陣(SAMs,social accounting matrices)和可計總量平衡(CGE,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兩種新的評價模型方法。SAM為綜合地揭示那些可描述區域經濟結構的數據提供了一個系統化的框架。它能夠體現區域內商品和服務的生產和消費之間、收入的分配和組成之間的聯系。CGE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當時是為了同時分析市場價格和供需的問題,對競爭市場的經濟運轉情況進行的一種模擬。 善統計指標,挖掘統計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