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的房地產發展態勢如何,對中國經濟有何拉動作用
我覺得房地產的快速的上漲,是對咱中國的很多行業都具有的帶動作用,國家政策限制房價,不利於國家經濟發展的政策 ...
❷ 想開房產經濟公司,目前二手房市場前景如何
通常,房屋置換離不開房屋置換公司,而且置換公司應具備以下三個條件方可進行置換交易:①大量的買賣雙方信息。②利用網路化計算機處理信息。③完善、正規的交易操作流程。房屋置換在交通問題較突出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重慶、廣州等地有巨大的二手房置換市場,而在中小城市如廈門、珠海等卻是市場容量不大。
既然住房二級市場潛力巨大,只要政府政策執行到位,老百姓的心理障礙能夠消除,入市慾望強了,金融機構按揭貸款能夠大力支持,中介機構、估價機構、律師行、交易管理部門能夠密切協作配合,交納稅費、辦理產權證等一系列相關服務措施跟上了,二手房市場一定能走出目前交易清淡、有價無市的局面,將逐漸紅火起來。
❸ 經濟適用房的主要特徵
經濟適用房的主要特徵有:價格便宜;購買時需要購房資格,也就是需要符合當地房管局規定的一些條件;購買的房屋屬於部分產權,也就是在交易時需要收到限制;在繳納一定的土地收益金之後,性質可以變為商品房。
❹ 談談中國房地產走向的趨勢
現在中國高層和相關部門、研究機構都在探討中國的房地產問題:因為它是中國的龍頭,是拉動內需和國內GDP的發動機,現在這個發動機是轉的有點快了,但是否造成了泡沫還在爭論;不過根據2006年12月統計全國70個大中城市的房價,平均增幅達到了5.8%,北京是10.3%排在第2位,上海因為社保案事發,市委一干領導被查,已經開始下降,但降幅很小。根據我在北京房地產公司了解的情況,現在國家一直在加大宏觀調控,文件是一個接一個,政策是隔三差五的出台,但總的目的是要規范房地產市場,讓它健康穩定發展,因為一旦它要崩盤了,中國的經濟將遭受嚴重打擊,特別是銀行、建材、家電等相關的上下遊行業,所以,房地產是不能輕易打壓的;目前的狀況是:國家為了抑制房價,加大廉價房和廉租房的建設,加大對投機房產的打擊力度,加大稅務調控等政府行政干預手段,加大房地產公司開發的門檻,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不過,我覺得因為中國人對住房天生的偏愛和傳統思想的作用,現而今的住房需求巨大,8億農業人口非農化造成中國的城市化建設腳步飛快,而中國經濟連續多年的高速增長,使國強民富,這是中國房地產的巨大原動力,所以,中國的房地產於情於理都應該也會健康發展下去的。
❺ 請問漢中朝陽路北段,經濟適用房附近的未來發展前景怎麼樣
現在3000元一平米,有點貴,全國的房價都在下降,可漢中的房價直往上竄,還不如多留意二手房,帶裝修的也才2000--2200元,很劃算
。
❻ 房地產的未來走向
●2000年底我國人均住房建築面積20.4平方米,正好處在中等收入國家人均住房水平上。
●世界各國的經驗表明,在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0—35平方米之前,會保持較旺盛的住房需求。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數量的增加,大量危舊房改造及房地產二級市場、租賃市場的加快發育,住房市場還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今後10年,我國的住房建設有持續的發展。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多家單位的學者共同完成的《2005年房地產藍皮書:中國房地產發展報告》,近日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正式出版,同時中國社科院正式發布該報告,報告中對中國房地產市場走勢進行了預測:
市場供給趨勢
①房地產開發商向規模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在房地產過熱時期,房地產業的利潤率比較高,因而吸引了過多商家進入,但一些房地產公司規模較小,開發的樓盤規模偏小,配套設施不齊全。經過幾年的調整後,房地產業的盈利能力已呈下降趨勢,房地產開發商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在此情況下,規模優勢、品牌優勢越來越成為企業贏得競爭的關鍵。許多綜合實力較強的房地產開發商將把發展成熟品牌管理體系、實現高效與科學管理、建設高品質服務體系作為提高自身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②房地產供給將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配合住房制度改革,中國城鎮住房多渠道供應體系將逐步形成。房地產供給方面不僅有面向中高收入階層的商品房,而且還有面向中低收入階層的經濟適用房,以及面向貧困階層的解困房和低租金公寓等,房地產供給的多元化將大大地改善中國城市家庭的居住狀況。
③商品住宅價格將穩中有降。
近年來,商品住宅市場供過於求,依照供求規律,商品住宅價格應下降以刺激需求。商品住宅價格居高不下,供求規律在中國房地產市場中不起作用的主要原因是中國房地產市場是一個發育不完全的市場,其需求主體不是個體消費者,而是集團。1998年中國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福利住房制度改革,規定了停止福利分房時間表,逐漸將個人住房消費推向商品房市場,商品房市場需求主體也將逐步由集團向個人轉移,需求規律在房地產市場中作用逐漸增大。因此,在商品住宅大量積壓的情況下,住宅價格當有逐步下調的可能。
市場需求預測
2000年底我國人均住房建築面積20.4平方米,正好處在中等收入國家人均住房水平上。世界各國的經驗表明,在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0—35平方米之前,會保持較旺盛的住房需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數量的增加,大量危舊房改造及房地產二級市場、租賃市場的加快發育,住房市場還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最近一些機構對多個城市調查結果顯示,居民對現住房的滿意率尚不到20%,約有48%的居民提出在兩三年內願意換購住房;己購公房戶中有67%希望通過換購住房改善居住條件和環境,再加上還有不少的居民願意投資住房,因此,住房潛在需求量還相當大。以城鎮人口人均增長10平方米計,就需增加住房近40億平方米。加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住房需求的增加和住房的自然淘汰(每年l億平方米左右),今後10年,我國的住房建設有持續的發展。具體表現在投資和消費會同步增長(投資增速有可能減緩),加入WTO後,我國的房地產市場逐漸由集團或機構消費為主,改變為個體消費者為主。個人買房的比例還會提高,住房質量會有進一步改善,銷售環節會加快規范,住房消費服務領域會有更大的拓展,住房個人貸款的總量還會上升,物業管理的覆蓋面還將擴大,住宅與房地產法制建設將得到加強。
①加入WTO後商業用房會走俏。
目前,外資企業對中國經濟形勢一般持觀望態度,不少外國公司只在中國內地設辦事處而非公司,並且除了大集團公司外,一般只租不買。「入世」後,關稅等條件放寬,在中國投資有了保障,各種不同規模的外資企業具備了進入國內市場的條件和信心,可為寫字樓和外銷公寓市場提供一個可觀的客戶群。而房地產業由於其本身的不流動性,將導致「入世」後的房地產市場只有外銷需求的擴大而不會有境外供給的直接增加。
②普通居民住房需求繼續增長。
據統計,中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只有10多平方米,中國城鎮居民有5.1億人,潛在需求很大,加上家庭規模小型化趨勢,小戶型市場將會增加。在福利分房制度下,普通居民的購房能力不足,從而使得房地產市場有效需求不足,實行貨幣分房以後,這種狀況可望得到很大的改變。
③城鎮人口增加的市場需求量預測。
當前,中國城市化水平為40%,城鎮人口約5.1億。預計2020年城市化水平達到55%,全國人口14億,城鎮人口增至7.7億,城鎮人口凈增2.6億,按人均居面積10平方米,即建築面積20平方米計算,共需為新增人口建設住房52億平方米,平均每年需建設住房3億平方米。
④居住條件改善增加的市場需求。
目前城鎮居民住房人均居住面積為13.6平方米,「十五」末要提高到22平方米,與發達國家有相當大的差距。如美國人均居住面積40平方米,德國為38平方米,日本為31平方米,新加坡為30平方米,這都是使用面積。最保守估計,按2020年城鎮人口達到7.7億人、每人增加4平方米計算,本世紀前20年為提高居住水平需要新建住房30.8億平方米,平均每年1.8億平方米。
⑤拆遷改建增加的市場需求。
預計每年需拆除重建1億平方米。今後20年,每年需新建住房至少5.8億平方米。剔除重疊部分,中國未來20年每年住房需求大約維持在4億—5億平方米。
「十五」時期房地產行業發展
「十五」時期是中國房地產業蓬勃發展的時期。2000年中國城鎮居民為4.58億人,人均住房建築面積19.8平方米(按2001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推算而得),預計到2005年,全國城鎮人口將達到5.4億人,按平均每人22平方米建築面積推算,在「十五」期間需增加住房建築面積28億平方米;如果原有舊住宅每年按4%的比例拆遷重建,5年合計20%,總面積為18億平方米;兩者合計,「十五」時期需新建住宅46億平方米。按2000年城鎮商品住宅平均每平方米造價1000元計算,「十五」時期城鎮住宅建設投資將達到4.6億元。如果按商品住宅占商品房面積的85%(1996—2000年平均數)推算,5年中城鎮需要竣工商品房54億平方米;按2000年商品房平均每平方米造價1139元(見2001年《中國統計年鑒》)計算,5年中商品房建設投資總額將達到6.2億元。「十五」時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大約為221064億元,商品房投資占其28%,表明房地產業在第十個五年計劃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將占據顯著的地位。
❼ 中國房產市場的發展趨勢及房地產價格的走向
20年內,依然是國家經濟的支柱性產業。會更好的持續性發展。
❽ 經濟適用房為什麼要退出歷史舞台
經濟適用房不好賣
從2000 年開始,經濟適用房的銷售量佔比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直至2005 年左右才漸趨平穩,與此同時,普通住宅的銷售量佔比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
依據1998-2010年數據,經濟適用房、普通住宅和別墅(包括高檔公寓)這3類住宅在銷售面積與銷售額方面存在如下變化:從銷售面積上看,普通住宅、別墅(包括高檔公寓)的增長率高達880%和1122%,而經濟適用房的銷售量僅增長了65%;從銷售額的增長情況看,普通住宅、別墅(包括高檔公寓)分別達到了2217%和2807%,而經濟適用房的增長率只有298%。經濟適用房銷售總量的增長水平遠低於其他兩類住宅,而其銷售量佔比甚至出現了明顯下滑。從銷售面積及銷售額佔比來看,普通住宅佔比呈現初降後升的態勢,銷售面積及銷售額佔比處於80%-90%之間,占據了整個住宅市場的絕大部分。別墅(包括高檔公寓)的銷售面積佔比從3.19% 上升至4.52%,如以銷售額衡量則增長更為明顯,從7.91%上升至10.46%,在整個住宅市場中亦佔有一席之地。相較而言,經濟適用房的銷售面積曾一度從15.39%上升至2000 年22.69%的峰值,之後卻持續下滑至2.94%,銷售額佔比則從8.60%下滑至2010 年的1.55%。
綜上,與普通住宅、別墅(包括高檔公寓)相比,經濟適用房銷售總量增長緩慢,而銷售量佔比下滑明顯;普通住宅、別墅(包括高檔公寓)的銷售總量增長迅速,且銷售量佔比均有所上升。此外,經濟適用房銷售佔比明顯下滑而普通住宅佔比持續上升。
經濟適用房賣不過普通住宅和別墅的主要原因有:
1、供給動力不足。普通住宅、別墅(包括高檔公寓)的開發能夠從土地出讓、相關稅費等途徑為地方財政大量輸血,而經濟適用房帶有極強的政策性與計劃性,在土地、稅賦方面享受政策優惠,需要地方財政支持,地方政府推動經濟適用房開發的熱情普遍不高;對於開發商而言,經濟適用房價格偏低,利潤較薄,如非特殊情況(如政府附帶補償條款)亦缺乏開發動力。
2、購買資格的限制。各地經濟適用房均會設置一定的購買資格,具備當地城市戶籍往往是必備條件,這就把大量跨市流動人口、進城農民等消費慾望較強的群體排除在外。
3、市場定位尷尬。首先,與一般商品房相比,經濟適用房在價格上有一定優勢,但往往在區位、建設質量上與普通商品房有一定差距,這導致部分中、低收入階層消費者在選擇經濟適用房時面臨兩難抉擇。其次,經濟適用房的功能、消費主體定位較為寬泛、模糊,針對性不強,往往先啟動建設再開展申購工作,開發效率、接受程度往往比不上前者。
上述現實造成了經適房供需總量增長緩慢、供需佔比持續下滑的現象。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回遷房、農民拆遷安置房、公租(廉租)房等其他形式的保障房大量出現,滿足了大量新生城鎮居民或是城鎮中低收入階層的住房需求,在某些地區其供給、銷售量明顯超過經濟適用房。無論是從政策設置還是從市場地位看,傳統經濟適用房的定位都有待重新審視。
城鎮化促使房子熱銷
研究表明,城鎮化是普通住宅、別墅(包括高檔公寓)銷售持續增長的主要動因。影響各類住宅銷售量的主要因素依次為:城鎮人口數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以及住宅銷售均價。
即使對於別墅(包括高檔公寓),城鎮人口數量增長對於銷售量提升的解釋力度也超過了城鎮居民人均收入,這表明城鎮化是推動我國城鎮住宅需求的最重要力量。在城鎮化的推進過程中,我國住宅需求逐漸從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軌,擁有城鎮住宅逐漸成為"城市人"顯性及隱性的身份標志,從顯性方面看,城鎮住宅往往與戶籍、教育、社會保障等城市福利資源捆綁;從隱性方面看,住宅逐漸成為家庭與個人財富、身份地位的主要標志之一。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隨著城鎮人口的持續上升,住宅消費得到了持續有力的支撐,且顯示出較強的剛性;當然,國民經濟實力的整體增強、家庭收入的提高使住宅消費的持續增長成為可能,但收入增長並非促進住宅消費的直接原因。這是因為,人均收入的增長,房價呈現同等的增長趨勢,單純的收入增長並不足以成為住宅銷售量增長的推動力。銷售量隨房價攀升主要源於以下原因:一是城鎮居民的住宅需求呈現較強剛性,對住宅的迫切需求心理與收入的增長使得住宅需求的價格彈性較小;二是隨著房價節節攀升,其財富效應顯現,消費中的投資、投機成分逐漸增多。
3類住宅銷售情況變化
首先從供給總量上看,經濟適用房、別墅(包括高檔公寓)在供給總量上較為接近,2010 年兩者的施工面積、竣工面積均約為普通住宅的5%左右。所不同的是,經濟適用房的供給量近年來持續下降,而別墅(包括高檔公寓)則呈上升趨勢。
從待售率變化的總體趨勢上看,各類住宅的待售率都經歷了先降後升的過程,2007 年處於待售率的歷史低點,這反映了住宅銷售從房地產市場發展初期開始逐步升溫,然後又漸趨理性的過程。相對而言,經濟適用房年均待售率約12%,變化幅度很小;普通住宅的年均待售率達到了20%,別墅(包括高檔公寓)年均待售率則高達28%,且二者近年來上升趨勢明顯。以上現象說明,相對於普通住宅、別墅(包括高檔公寓),經濟適用房的潛在需求較強、對可售存量消化力度最大,但其供給總量佔比卻持續下降;別墅(包括高檔公寓)的待售率一直處於高位,但即使在待售率上升的同時供給仍在持續放大。
綜上,1998-2010 年,普通住宅、別墅(包括高檔公寓)的銷售量及銷售佔比總體呈上升趨勢,城鎮化的推進、住宅市場供需機制的轉型是推動其銷售增長的主要原因,但近年來,上述兩類住宅的待售率持續上升,已處於相對高位,應引起重視;相較而言,經濟適用房的銷售總量未隨城鎮化推進、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相應上升,銷售佔比甚至持續下降。
鑒於上述情況,建議住宅市場改革與調控可著重從保供給與調結構兩方面入手:
(一)保供給。從各類住宅待售率的比較可以看到,保證中低收入階層的住房供給是重點。據相關測算,我國在"十二五"期間需要新建住房建築面積54億平米,而進城農民、城市貧民階層等中低以下收入階層的住房需求將在其中占很大比重,該群體數量龐大、住房需求迫切,住房保障不僅關繫到該群體是否能真正共享城市福利體系,而且關繫到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對於中低以下收入階層的住房保障,一是要做好制度設計,兼顧效率與公平;二是要解決大量住房建設的資金來源。在制度設計上,應避免保障房供給政策覆蓋出現盲點地帶,傳統經適房針對具有城市戶籍的低收入階層,而回遷、安置房針對城鎮化進程中失去原居所或土地的人群,大量不滿足上述條件的跨市務工、進城農民則被排除在外。建議除特殊帶有徵用補償意義的保障房(如回遷房、安置房)外,逐步建設以公租、廉租房供應為主體的保障房供應體系,對不同收入層次的消費主體適用不同等級的租金補貼標准而非配備不同類型的住房,逐步實現保障房供應體系的並軌運行。在保障房建設的資金來源方面,除財政支持外,可倡導社保基金、各種險資等追求長期、穩定回報的資本進入保障房建設市場。
(二)調結構。一是對住宅產品的供給結構進行引導與調控,鑒於高端住宅的待售率已經較高,可通過加強信息引導、調節稅費杠桿的途徑進行調控,避免其投資效率進一步下降,防止結構性的待售、空置情況進一步嚴重化;同時,通過信貸、土地、稅費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引導、鼓勵開發資源適當向中低端住宅市場傾斜。二是引導城鎮居民住宅消費觀念的轉變,對於中等以下水平收入群體,應逐步將住宅產權與城市戶籍、社保、子女教育等福利松綁,在此基礎上引導其有效利用保障用房解決基本的住房要求;對於中等以上水平收入消費者,主要通過市場模式解決供給,同時也應通過房產稅、信息引導等方式,逐步還原住宅的基本消費品屬性,減弱其投資屬性,引導該群體的住房消費心理回歸常態。三是重視對地域間的不均衡進行調控,對於整體空置率已經較高的地區、城市,應通過控制土地指標供給等途徑防止其進一步過度投資,同時引導大量進城群體向中小城鎮轉移或是就近城鎮化,避免給一線城市的住房、社保、教育等城市資源施加更大壓力~
❾ 我國政府實施的與房地產相關的經濟政策,並闡述我國房地產市場發展的趨勢
]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我國各大中城市的房地產價格快速上漲。本文針對上漲原因,提出不斷完善房地產價格調控的措施,如改善房地產市場的供應結構,完善住房保障體系;重視土地供應政策對土地價格的調控作用,完善土地儲備制度等,以期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關鍵詞] 房地產調控 房價上漲 宏觀調控
房地產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由於其產業相關度高,帶動性強,和人民生活聯系緊密,因而其價格波動會直接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房地產價格快速上漲使得大量資金向部分地區集聚,加劇了我國貧富差距,而且房價的長期趨高,容易造成價格信號失真,引發房地產市場的虛假繁榮,出現房地產泡沫,增大銀行的金融風險,危及金融安全。房價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與此同時,我國中央政府各有關部門不斷出台政策法規,以穩定房價,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但是,在市場經濟中,穩定和調控房價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程,只有在深入研究房地產價格上漲的各種原因的基礎上,不斷完善調控措施,才能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一、我國房地產價格上漲的原因分析
1.政府管理的缺位是房地產價格上漲的重要原因
政府管理部門的缺位造成了房地產市場缺少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機制。由於開發企業和中介機構的市場准入制度不完善, 出現了大量的商品房違法違規銷售行為如虛構買賣合同, 囤積房源;發布不實價格和銷售進度信息, 惡意哄抬房價, 誘騙消費者爭購;以及不履行開工時間、竣工時間等。而面對這些違規現象, 各級政府的有關管理部門沒有採取及時有效的措施給予行政干預, 致使房地產市場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 沒有給消費者創造一個透明有序的房地產市場。加之,許多地方政府為追求政績,或明或暗地支持房地產開發商投資,而對投資方向不加限制和引導,以至於近年來我國房地產市場出現了結構性供求失衡,造成一部分中高端房地產商品積壓,而有需求量大的普通商品房則供給不足,形成價格攀升的態勢。
2.成本增加是房地產價格上漲的內在原因
在市場機制下,住房價格的確定還取決於房屋的建造成本。在我國城市商品住房的開發中, 房屋的建築成本不斷攀升。而導致住房建築成本升高的因素主要有三個: 一是土地成本升高。目前在房屋的建築成本中, 土地所佔的比例為25%左右, 部分地區更高。由於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和城市化建設的需要,對土地需求量日益加大,使得地價飛速上漲,地價的上漲必然導致整個房價開發成本的提高, 進而推動房價的快速上漲。二是建築材料漲價。近年來, 水泥、鋼筋、鋁合金等建築材料的價格上漲幅度比較大, 成為房價上漲的一個推動因素。三是城市建設配套費用和稅收不斷增加。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房屋開發成本, 推動房屋銷售價格上漲。
3.消費者的預期是房地產價格上漲的根本原因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真正決定房價的並不是開發商要賣多少房子,或者居民的消費需求需要多少房子,而是社會普遍的經濟預期。經濟預期對房價的影響要比真實的供求關系大得多。近年來我國宏觀經濟不斷向好, GDP快速增長,人均收入不斷提高,人們普遍看好未來的經濟預期。因此,房地產價格持續上漲也使得購房者預期今後房價將更高,從而決定及早購買,而政府的政策如通過銀行收緊房地產開發項目的貸款供應,嚴格控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規模,從緊控制房地產開發的土地供應等宏觀調控措施,也進一步提升了消費者的預期,造成對房地產商品的需求出現擴張,使得房地產價格出現事實上的上漲。
4.需求量大是房地產價格上漲的直接原因
房地產的需求主要分為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從消費需求來說,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舊城改造的加速,以及20世紀80年代的出生高峰導致最近幾年結婚人口大量增加,形成了對房地產市場巨大的需求。同時收入的提高和住房按揭政策的實行,使得他們的買房願望完全可能變成現實,並成為樓市上的消費大軍。同時隨著城市化的進一步推進,大量人口湧入中心城市,以及城市建設征地、拆遷等因素,也必然會創造大量的剛性消費需求。
從投資性需求來說,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民間資金雄厚,大量資金需要尋找投資渠道,而股票、期貨、基金等投資工具的收益又缺乏保障,再加上長期低利率的因素,且房價不斷上漲的示範效應使得投資性購房快速增長,並保持了較高的比例,部分普通市民也把積蓄用於購置房屋,以保值增值。而外資大規模湧入我國房地產市場也加大了房地產的投資性需求。
二、完善房地產價格調控的建議
1.改善房地產市場的供應結構,完善住房保障體系
首先,大力發展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政府必須通過科學規劃、相關政策的引導,適度控制高檔商業用房、高檔公寓、別墅的開發建設,保證對普通商品房、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的用地供應,提高普通商品房、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的供應比例。同時,不斷健全和完善經濟適用房、廉租住房的相關供給政策, 強化政府的住房保障職能,確立經濟適用房的供給對象, 落實各項優惠措施, 嚴格控制住宅戶型和建設標准,審定住房銷售價格,加強購買和售後環節的監督, 使得住房價格與大多數居民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相適應,特別是著力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
其次,加快二手房市場的建設和房屋租賃市場的發展。目前我國二手房市場和房屋租賃市場還不是十分發達。通過進一步簡化交易手續,推進存量住房的流通, 有利於穩定房價,滿足廣大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通過競爭和降低出租成本等方式降低出租房屋的租金, 鼓勵中低收入者租用房屋以解決居住問題。
2.重視土地供應政策對土地價格的調控作用,完善土地儲備制度
通過土地收購儲備制度的實施,合理調控土地供應和市場價格,健全土地交易市場公開性與透明度,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建立必要的監督機制,合理分配政府和原土地使用者之間的利益。土地收購儲備中心應根據經濟發展目標和市場的需求,及時掌握市場信息和調控土地的供應總量。對高檔商品房的開發,應在土地供給總量上給予適度限制;對面向廣大居民的商品房和經濟適用房的用地開發應予適當放寬,並給予稅費政策的優惠,使政府、廣大老百姓,以及房地產開發商都成為真正受益者。因此,重視並有效利用土地供應政策, 加強對土地價格的調控作用,完善土地儲備制度, 將有利於合理高效利用稀缺的土地資源和整個房地產市場的有效運行。
3.完善房地產稅費制度的改革,加強房地產信貸的控制
對於土地使用費的支付,可以採取按年收取物業稅的方式,這樣不僅減輕房地產開發商和消費者的負擔,而且也能促進政府財政收入持續、穩定的增長。對稅費的設置也可以根據市場狀況的變化進行調整,借鑒國外「寬稅基,少稅種,低稅率」的稅收政策,逐步強化不動產稅和財產稅,減輕房地產的流轉稅,以促進房地產的流通與消費。與此同時,繼續改善住房信貸政策,大力發展住房公積金和商業性貸款相結合的組合貸款業務, 充分發揮住房公積金支持個人住房貸款的作用。並且,切實加強房地產貸款的監管, 完善住房公積金管理體制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監督機制, 分散和降低房地產市場的投資風險, 為城鎮居民購房提供全方位、高質量的金融支持和服務。
4.擴展民間資本的投資途徑,加強對外資進入我國房地產市場的管理
在住房價格上漲的浪潮中, 一些民間資本和部分外資參與住房的倒賣、炒作,對住房價格的上漲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對於民間資本,政府應當積極採取措施, 激活民間資本在其他領域的投資,通過調整民間資本的市場准入政策, 進一步放寬投資領域, 拓寬投資渠道。對於外資進入我國房地產市場,應從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和防止國民財富流失的角度高度重視其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要制定相應的對策,限制外資參與短線炒作, 促使其參與我國房地產行業的長期開發,真正促進我國房地產行業的健康發展。
5.加強市場監管和信息化建設,建立公開、透明、規范的房地產市場交易環境
加強對房地產行業管理的思路轉變, 由原來項目的前期審批變為全程服務和監督,加大市場整頓力度,開展房地產市場專項整治工作, 嚴肅查處房地產開發、交易、中介服務中的各種違規行為, 對違規企業給予曝光和必要的懲罰。建立和完善房地產信用體系,強化輿論監督,懲戒市場失信主體,促進市場的公平競爭, 建立公開、透明、規范的房地產市場交易環境。此外,加快推進房地產市場信息系統的建設, 增加市場信息服務功能, 注重市場信息系統生成數據的分析, 科學地反映和評價各類房價,及時變動信息以及市場發展態勢, 通過全面、及時、准確地向房地產開發商和消費者提供市場信息, 避免對房價的投機炒作行為,引導市場的理性發展。
❿ 經濟適用房與棚戶區改造的優惠政策有什麼區別
經濟適用房與棚戶區改造的優惠政策區別如下:
1、價格不同:經濟適用住房的市場利潤被限在%以下限價房,《房地產開發經營業務企業所得稅處理辦法》第八條規定,明確棚戶區改造使用經濟適用房稅收優惠政策,計稅毛利率不得低於3%,出售經濟適用房實行政府指導價其售價由市。
2、產權不同:經濟適用房具有社會保障性質的商品住宅,購房人擁有有限產權,棚戶區改造是一項工作,產權指的是具體安置房項目的產權。
3、概念不同:棚戶區改造是我國政府為改造城鎮危舊住房、改善困難家庭住房條件而推出的一項民心工程,經濟適用住房是以微利價出售的商品房。
1、經濟適用住房由國家統一下達計劃,用地一般實行行政劃撥的方式,免收土地出讓金,對各種經批準的收費實行減半徵收,出售價格實行政府指導價,按保本微利的原則確定
2、經濟適用房是國家為解決中低收人家庭住房問題而修建的普通住房,這類住宅因減免了工程報建中的部分費用,其成本略低於普通商品房,需年收入小於等於6萬的家庭,當地戶口才可購買。
3、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實行原地和異地建設相結合,以原地安置為主,優先考慮就近安置;異地安置的,要充分考慮居民就業、就醫、就學、出行等需要,配套設施齊全地段。
4、棚戶區改造涉及集體土地徵收的,要按照中國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做好土地徵收、補償安置等前期工作。各地區可以探索採取共有產權的辦法,做好經濟困難棚戶區居民的住房安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