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列寧的經濟思想中關於新經濟政策的內容是什麼
十月革命勝利後,俄國遭受國內外反動勢力的瘋狂武力進攻,為挫敗國外帝國主義的干涉和國內武裝叛亂,俄國實行了戰時共產主義經濟政策。主要內容是:將大、中、小企業部門收歸國有,實行國有化;實行糧食貿易壟斷;制定余糧收集制;實行義務勞動制;貫徹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並探討了國家資本主義的四種主要形式:租讓制、合作制、代購代銷制、租借制。新經濟政策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發揮了重大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弊病。國內戰爭結束後,列寧及時領導蘇維埃俄國走上恢復國民經濟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列寧及時總結論證了由戰時共產主義向新經濟發展的必要性並實現了這個重大轉變。在《論糧食稅》、《十月革命四周年》和在俄共(布)十一大的政治報告中闡述了新經濟政策的理論,明確指出要根據俄國經濟發展的實際,不能超越現實發展階段,需要經過「社會主義一系列過渡階段」,向社會主義過渡必須利用商品貨幣,必須努力學習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切文明成果。從戰時共產主義可先退到資本主義,允許公民自由貿易和私人商業發展,恢復小農經濟。列寧把國家調節商業和貨幣流通作為蘇維埃俄國新經濟與農民經濟的結合點,作為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中間形式,從而使新經濟政策理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列寧關於新經濟政策理論的探討以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普遍規律性和國傢具體的歷史條件為依據,解決了做為經濟落後國家的俄國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方式、步驟、政策等一系列問題,具有世界歷史意義。
B. 如何理解列寧對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論述
列寧繼承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列寧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締造者和領導人,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對科學社會主義做出了極其偉大的貢獻,他晚年的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他關於社會的發展階段所採取的一系列政策,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都創造性的運用了馬克思主義。
列寧一生對社會主義認識大體劃為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前,列寧對社會主義的認識,直接來源於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思想。這些思想直接反映在列寧《國家與革命》一書中。
第二階段,十月革命勝利後到1920年底俄國國內戰爭結束後。在這一階段里,列寧試圖把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設想,直接運用到俄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去。形成了「直接過渡」的思想,也就是「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裡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產品生產和分配」。結果發現實踐中行不通,在這個發展階段列寧採取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戰時共產主義」的實質是一種向共產主義運動的失敗的嘗試,帶有極左的傾向,超越了社會發展的階段,不符合俄國的國情,結果是造成了十月革命後俄國社會主義政權的危機,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行不通的。
第三階段從1921年春天到1924年列寧去世,這一階段列寧從俄國的經濟文化落後,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實際情況出發,重新審視以往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在此基礎上制定了適合俄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的建設戰略構想和發展進程,並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政策。
應該說:列寧第三階段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是對落後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發展進程規律的深刻把握的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靈活運用和發展,是在總結了戰時共產主義和新經濟政策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的。列寧不在拘泥於馬克思、恩格斯的關於社會發展階段的某些論述,也不再固守自己原來的看法,而是根據俄國的實踐來重新認識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他強調「實踐比世界上所有理論爭論都更為重要。」列寧第三階段對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階段有了重大改變。
列寧說:「歷史的發展是曲折的, 迂迴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曲折性在世界現代的進程中表現得更為明顯。
列寧首先將馬克思、恩格斯的「直接過渡」轉變為向社會主義「迂迴過渡」。所謂「直接過渡」,就是無產階段奪取政權後,不需要任何中間環節,就直接過渡到「國家按共產主義原則進行生產和分配」。蘇俄十月革命後的1918——1920年,實行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就是這種「直接過渡」思想在實踐中的運用。這種急於進入共產主義的思想,違背了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規律,忽略了社會主義過渡階段的長期性,忽略了社會主義生產力水平不高,商品經濟落後的實際情況,忽略了國情,被革命的熱情所激勵,把經濟建設當作政治任務和軍事任務來完成。上層制定的政策同基層實際情況脫節,超越階段式的發展造成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破壞。所以1921年,蘇維埃共和國出現了大規模的農民暴動和士兵叛亂。這種情況使列寧認識到必須採取另一種途徑來建設社會主義。
於是列寧在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決定立即廢止「戰時共產主義」實行「新經濟政策」。並說:「由於我們企圖過渡到共產主義,到1921年春天我們遭到了嚴重的失敗,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列寧無愧於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雖然沒有做出明確的理論概括,卻對落後國家如何向社會主義高級階段過渡進行了重要的探索。「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允許多種經濟成份存在,通過商品交換,貨幣流通和自由貿易來活躍經濟,培植國家資本主義。並利用外資和技術加快經濟發展,利用資本主義來建設社會主義,列寧的思想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列寧認為:「新經濟政策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長遠構想,是一個要在若干年內長期實行的政策,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經濟真正途徑的唯一辦法」。這是列寧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發展進程方面的繼承和發展,「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標志著俄國開始找到了一條適合俄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列寧的論述,不僅針對社會主義過渡時期,而且還指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而言的,列寧清醒的認識到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性,他的論述已經從客觀上回答來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發展進程及其長期性,列寧的精典論述和實踐,是鄧小平初級階段理論的思想基礎和理論來源,1985年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究竟是什麼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但並沒有完全搞清楚,列寧思路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鄧小平這里講的「列寧思路」明確指出「新經濟政策」。就鄧小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內涵、基本特點、基本任務,正是列寧「新經濟政策」思想得到合乎邏輯的延續和發展,鄧小平初級階段的理論更加全面深刻而具體的論證了社會發展進程的特定階段,回答了中國現實社會所處的歷史方位及這一階段所採取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繼承和發展。
C. 列寧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意義是什麼
列寧新經濟政策一般指新經濟政策。
十月革命後,在蘇維埃俄國內憂外患,經濟苦難的情況下,蘇俄政府實行余糧徵集制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起農民為代表的廣大老百姓極其不滿。後列寧同志經過充分考慮,在1921年3月開始實行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以徵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農民按國家規定交納一定的糧食稅,超過稅額的余糧完全歸個人所有,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並且允許外資企業和國家暫時管理無力經營的企業,恢復商品貨幣關系進行調節生產的作用。這使小農經濟占優勢的蘇俄找到了向社會主義經濟階段過渡的道路。後來因斯大林上台而被逐步取消。
主要內容:
農業方面
1921年3月21日頒布《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法令,規定農民交納糧食稅後,剩餘的糧食等農產品可以到市場交換物品。糧食稅的稅額比余糧收集制大為減少,1921——1922年度全國稅額比上年度減少43.3%。1922年,政府通過《土地法令大綱》,允許農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蘇維埃監督下出租土地和雇傭工人。
工業方面
在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大生產和國家掌握國民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將部分國有企業以租借制和租讓制的形式轉變為國家資本主義企業。1920午11月頒布租讓法令,允許外國資本家在蘇俄經營租讓企業或同蘇維埃國家組織合營股份公司。1921年5月。國家把一部分小企業發還原主經營。7月又決定把一批中小工廠和商店租借給本國的合作社或個人。這些租讓和租借企業由私人經營,所有權屬於國家。承租者必須接受國家監督指導,遵守蘇維埃法令,按期交納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潤,到期把企業完好地交還蘇維埃國家。
流通方面
廢除國家配給制和國家貿易壟斷制。在堅持國家計劃領導的前提下,實行自由貿易制,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可以把新經濟政策歸納為下列一系列措施:
1、糧食稅取代糧食徵收制
2、允許農產品自由買賣,從而承認了市場機制
3、在國家保持經濟命脈(冶金、運輸、燃料工業、石油等)的情況下實行中小企業的非國有化
4、把大工業企業聯合成托拉斯和辛迪加,實行經濟核算
5、取消勞動義務制和勞動動員,按照產品的質量和數量支付勞動報酬
6、在一定程度上允許私人資本在工業、農業、商業、服務業中自由發展,鼓勵合作社,農村僱工和租佃合法化
7、允許外國資本進入,實行租讓和租賃;重建銀行和稅收制度
8、實行貨幣改革,取消蘇維埃紙幣,發行穩定的貨幣切爾文盧布
現實意義
第一,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穩步恢復。它滿足了勞動者的經濟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鞏固了工農聯盟,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第二,它探索了在小農國家裡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為在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條件。第三,它的一些原則和經驗,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第四,新經濟政策是列寧根據俄國經濟落後、生產力低下的國情,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新道路、新方法的偉大實踐。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理論的一次重大突破,創造性地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的最大區別是:前者想越過資本主義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後者則是利用資本主義,通過市場漸近地過渡到社會主義。
長期意義
在軍事共產主義不適應新形勢的條件下,在總結「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經驗的基礎上,列寧提出了「新經濟政策」,它是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第一次大膽探索,是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一次積極完善,有著極為重要的理論價值以及現實啟示意義。
蘇俄「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是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靈活運用,為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奠定了經驗基礎,歷史價值十分突出。目前的成果大多是通過「新經濟政策」對我國的影響以及通過歷史事件的相互關系,推斷「新經濟政策」的發展過程以及終結的原因,缺乏歷史資料的支撐,缺少對「新經濟政策」發展過程及真正終結原因的確切研究,多數學者較多強調的是當時國際國內的社會歷史條件,許多論著已分別從當時國內外的客觀形勢和條件方面作了大量分析,然而迄今研究者並未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蘇聯解體後,長期封存的大批檔案材料終於可以揭開其本來的面目,還歷史一個真相。
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以實事求是和科學的態度對待「新經濟政策」失敗的經驗和教訓,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本文以俄羅斯最新解密的檔案資料為基礎研究「新經濟政策」這段歷史,目的在於回顧這一段歷史片段、審視蘇俄「新經濟政策」的歷史根源、剖析其失敗的原因以及對整個國家的影響,總結蘇俄「新經濟政策」的教訓,對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D. 列寧新經濟政策新
十月革命後,在蘇維埃俄國內憂外患,經濟苦難的情況下,蘇俄政府實行余糧徵集制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起農民為代表的廣大老百姓極其不滿。後列寧同志經過充分考慮,在1921年3月開始實行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以徵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農民按國家規定交納一定的糧食稅,超過稅額的余糧完全歸個人所有,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並且允許外資企業和國家暫時管理無力經營的企業,恢復商品貨幣關系進行調節生產的作用。這使小農經濟占優勢的蘇俄找到了向社會主義經濟階段過渡的道路。後來因斯大林上台而被逐步取消。
主要內容:
農業方面
1921年3月21日頒布《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法令,規定農民交納糧食稅後,剩餘的糧食等農產品可以到市場交換物品。糧食稅的稅額比余糧收集制大為減少,1921——1922年度全國稅額比上年度減少43.3%。1922年,政府通過《土地法令大綱》,允許農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蘇維埃監督下出租土地和雇傭工人。
工業方面
在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大生產和國家掌握國民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將部分國有企業以租借制和租讓制的形式轉變為國家資本主義企業。1920午11月頒布租讓法令,允許外國資本家在蘇俄經營租讓企業或同蘇維埃國家組織合營股份公司。1921年5月。國家把一部分小企業發還原主經營。7月又決定把一批中小工廠和商店租借給本國的合作社或個人。這些租讓和租借企業由私人經營,所有權屬於國家。承租者必須接受國家監督指導,遵守蘇維埃法令,按期交納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潤,到期把企業完好地交還蘇維埃國家。
流通方面
廢除國家配給制和國家貿易壟斷制。在堅持國家計劃領導的前提下,實行自由貿易制,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可以把新經濟政策歸納為下列一系列措施:
1、糧食稅取代糧食徵收制
2、允許農產品自由買賣,從而承認了市場機制
3、在國家保持經濟命脈(冶金、運輸、燃料工業、石油等)的情況下實行中小企業的非國有化
4、把大工業企業聯合成托拉斯和辛迪加,實行經濟核算
5、取消勞動義務制和勞動動員,按照產品的質量和數量支付勞動報酬
6、在一定程度上允許私人資本在工業、農業、商業、服務業中自由發展,鼓勵合作社,農村僱工和租佃合法化
7、允許外國資本進入,實行租讓和租賃;重建銀行和稅收制度
8、實行貨幣改革,取消蘇維埃紙幣,發行穩定的貨幣切爾文盧布
現實意義
第一,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穩步恢復。它滿足了勞動者的經濟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鞏固了工農聯盟,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第二,它探索了在小農國家裡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為在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條件。第三,它的一些原則和經驗,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第四,新經濟政策是列寧根據俄國經濟落後、生產力低下的國情,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新道路、新方法的偉大實踐。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理論的一次重大突破,創造性地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
E. 科學社會主義的三個發展階段
應該有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世紀4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運動的發展階段。這一階段是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制度最終確立自己的統治地位,自由資本主義發展的鼎盛階段。在這一階段里,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和階級關系都得到比較充分的發展,現代社會的兩大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在歐洲最發達國家的歷史中上升到了首要地位,從而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提供了物質條件。在這一階段里,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19世紀人類業已創造出來的優秀思想成果,深入考察和研究了資本主義經濟運動的客觀規律,發現了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總結了1848年歐洲革命和巴黎公社實踐的經驗,為無產階級制定了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理論和革命策略,並對未來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作出了最純粹的一般理論設定,形成了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性的「社會」社會主義的理論模式。
第二階段從19世紀80年代初到20世紀10年代末,是社會主義從理論和運動到社會制度發展的階段。這一階段是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轉變,世界矛盾的焦點和革命中心從西方向東方轉移,世界歷史跨進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階段。在這一階段里,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在西方發達國家裡受到嚴峻的挑戰,卻在東方落後國家開辟了新的道路,並在俄國首先取得了歷史性的勝利。在這一階段里,列寧高舉捍衛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旗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俄國革命實際情況相結合,不僅形成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嶄新的理論形態——列寧主義,而且把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性的「社會」社會主義的理論模式發展為一國首先勝利的「國家」社會主義的實踐模式,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國家生產和國家分配的制度」①,即「國家」社會主義體制。
第三階段從本世紀20年代初到50年代中期,是社會主義從一國勝利到多國勝利的發展階段。這一階段是世界資本主義諸種矛盾進一步激化,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進一步發展並在歐亞一系列國家取得勝利,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的對抗逐漸形成和發展的階段。在這一階段里,列寧對落後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了「共產主義制度下的國家資本主義」②的發展模式,作出了至今仍有直接實踐意義的「新經濟政策」的理論貢獻。但是由於列寧身後的蘇聯面臨日益嚴峻的國際和國內的形勢,斯大林拋棄了「新經濟政策」體制,在列寧早先的「國家」社會主義實踐模式的基礎上形成了國家高度集權的斯大林模式,並把它絕對化、神聖化,把蘇聯的一國模式發展為多國的普遍模式,造成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只能有一個中心、一個領導、一條道路、一種模式的高度僵化的局面。
第四階段從50年代後期到現在,是社會主義從單一模式到多樣化發展的階段。它的核心和實質,是要探索符合本國實際情況的發展道路,建設有本國特點的社會主義。這一階段是資本主義世界和社會主義世界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兩種社會制度在相互對峙和相互競爭的復雜關系中都著力於內部的調整與革新的階段。資本主義世界藉助當代科技革命和國家資本主義的力量,獲得了相對繁榮穩定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優勢。而世界社會主義各國在探索革新的道路上,則發生了一連串的失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從1956年以來,社會主義各國都在探索符合本國實際情況的發展道路,但這種探索在許多國家裡不但沒有獲得成功,而且到頭來還斷送了社會主義。只有中國共產黨人——從毛澤東到鄧小平——經過兩代人的多方面的探索,終於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逐漸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完整理論,從而成功地解決了社會主義從單一模式到多樣化發展的歷史任務。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無疑是科學社會主義發展到現階段最積極、最輝煌的思想成果。它宣告了國家集團性的單一社會主義模式的終結,為社會主義向著民族多樣性的方向發展,樹立了一個成功的榜樣。中國有句老話:「桔生淮南則為桔,生於淮北則為枳。」說的是同一種桔子樹種在不同的地方,就會結出不同的果實。社會主義也是這樣的,它在不同的國家必然會有不同的面貌、不同的特點。雖然社會主義是一種國際現象,但它必須植根於各個國傢具體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傳統的土壤中,才能生存和發展。而各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又是很不平衡的,正是這種不平衡性,即各個國家的具體國情不同決定了社會主義必然要具有不同的民族特色。可以這樣說,社會主義多樣化發展,是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主義走向全世界勝利的必經階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是科學社會主義發展到第四個階段必須完成的歷史任務。
F. 什麼是列寧的新經濟政策
新經濟政策的內容包括: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實行租讓制;把在小生產基礎上的私人資本主義引導到「合作制」資本主義;通過資本家(付給傭金)推銷國家的商品和收購小生產者的產品;等等。其實質,是把商品經濟關系引入到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特別是通過商品交換來溝通社會主義大工業與農民經濟的聯系。
實行新經濟政策,黨的上層領導人是一致贊同的,但對其理解卻不一致,大多數人把這一政策看作是克服眼前的嚴重困難而採取的應急措施,是一項迅速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重大決策和權宜之計。是形勢所迫而對資本主義作的暫時的退讓。列寧的高瞻遠矚,就在於他沒有使自己的認識停留在這一點上,而是希望通過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建立一個完全不同於戰時共產主義時期的那種經濟模式。因此,圍繞新經濟政策的不同認識展開了一場爭論。
以托洛茨基為代表的一些領導人認為,實行糧食稅以後,允許農民手裡的剩餘糧食和其他農產品自由買賣,就會大大助長小農的資本主義自發傾向,新的剝削階級就會在這場土地上重新滋長起來,這是一個十分可怕的現象。他說,由於俄國經濟落後,眼下不能用集中的計劃來裁奪和調整經濟生活,「於是就向市場這個魔鬼說:『請你來幫幫我們的忙。』」[5](P86—87)許多人和托洛茨基一樣認為計劃是社會主義的,市場是資本主義的,兩者是完全對立、互不相容的。他們患有對戰時共產主義的懷舊病,十分欣賞那時的無商品、無貨幣的「直接過渡」,認為那時蘇維埃國家面臨的環境是惡劣的,但是建立起來的社會制度是美好的。實行新經濟政策,就意味著資本主義的復活,外國資本家卷土重來,社會主義前途的喪失。當他們聽到要把巴庫和格羅茲尼的石油租給外國資本家去經營的時候,認為十月革命的大廈正在搖搖欲墜。甚至有些革命家為此嚎啕大哭,還有人作詩:「看!莫斯科受寒忍飢,從前整潔美麗,而現在是買賣投機。」[面對這些混亂,列寧卻非常冷靜,不為所動,他提出還要進一步退卻,要退夠,退到何處去?列寧說:「退到國家資本主義(租讓制)上去,退到合作制的資本主義上去,退到私人資本主義上去,注意還要退到商業上去。」
如何看待新經濟政策下出現的商品貨幣關系和資本主義因素的問題。列寧的認識也有一個變化過程,實行新經濟政策後,最初他也主張不通過貨幣和自由貿易,而是將擁有的工業品同農民手裡的剩餘農產品進行交換。但是,實行糧食稅後,農民根本不理睬有組織地同國家交換工業品,直接把自己多餘的糧食和農產品變成商品湧入市場,使商業活動活躍起來,貨幣和價值規律重新發揮作用。於是,商業問題提上了日程。對此,列寧因勢利導,轉變觀念,調整政策。因而提出「退卻」,退到商業上去。認為黨和國家要全力抓住商業這個中心環節,共產黨員要學會經營,蘇維埃國家要做精明的批發商。
如何看待新經濟政策下出現的資本主義因素是一個重要分歧點。有人認為凡是資本主義的東西,社會主義一概不能採用。列寧的看法是,在落後的國家要建設社會主義,不能簡單地拋棄資本主義,而應該善於學習、借鑒和利用資本主義的一切有用的東西。他說:「有人在這里說,不向資產階級學習也能夠建設社會主義,我認為,這是中非洲居民的心理。我們不能設想,除了建立在龐大的資本主義文化所獲得的一切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的社會主義,還有別的什麼社會主義。」[7](P252 )他主張無產階級就應當有這樣的膽識,「迫使共產主義的敵人來建設共產主義,用資本家撿來打我們的磚頭建設共產主義!我們沒有別的磚頭,要迫使資產階級專家在無產階級的領導下來建設我們的大廈」。
G. 列寧新經濟政策探究
背景:新經濟政策的制定。首先,連年戰爭使蘇俄的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日用物品嚴重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其次,經濟破壞造成嚴重的政治後果,由於缺乏糧食和原料使多數工廠無法開工,許多工人迫於飢餓,離開工廠跑回農村。工人階級隊伍渙散,農村形勢更為嚴峻,廣大農民不肯再接受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他們強烈反對余糧收集制,要求經營自由和貿易自由。農民的不滿影響到軍隊,192l年2月,波羅的海艦隊的主要基地喀琅斯塔得發生水兵兵變,被迅速平息下去。可是,蘇維埃政權的處境仍十分危急。列寧說:「我們在1921年春天遭到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再次,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開,列寧在會上作了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報告。根據列寧的報告大會通過決議,決定廢止余糧收集制實行糧食稅。從此,開始了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的過渡。
作用、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穩步恢復。它滿足了勞動者的經濟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鞏固了工農聯盟,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它探索了在小農國家裡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為在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條件。它的一些原則和經驗,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是馬克思產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內容:
第一,農業方面:1921年3月21日頒布《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法令,規定農民交納糧食稅後,剩餘的糧食等農產品可以到市場交換物品。糧食稅的稅額比余糧收集制大為減少,1921—1922年度全國稅額比上年度減少43.3%。1922年,政府通過《土地法令大綱》,允許農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蘇維埃監督下出租土地和雇傭工人。第二,工業方面:在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大生產和國家掌握國民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將部分國有企業以租借制和租讓制的形式轉變為國家資本主義企業。1920午11月頒布租讓法令,允許外國資本家在蘇俄經營租讓企業或同蘇維埃國家組織合營股份公司。1921年5月。國家把一部分小企業發還原主經營。7月又決定把一批中小工廠和商店租借給本國的合作社或個人。這些租讓和租借企業由私人經營,所有權屬於國家。承租者必須接受國家監督指導,遵守蘇維埃法令,按期交納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潤,到期把企業完好地交還蘇維埃國家。第三,流通方面(商業方面):廢除國家配給制和國家貿易壟斷制。在堅持國家計劃領導的前提下,實行自由貿易制,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H. 列寧新經濟政策的時間,內容,作用,分別是什麼
第一,農業方面:1921年3月21日頒布《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法令,規定農民交納糧食稅後,剩餘的糧食等農產品可以到市場交換物品.糧食稅的稅額比余糧收集制大為減少,1921—1922年度全國稅額比上年度減少43.3%.1922年,政府通過《土地法令大綱》,允許農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蘇維埃監督下出租土地和雇傭工人.第二,工業方面:在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大生產和國家掌握國民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將部分國有企業以租借制和租讓制的形式轉變為國家資本主義企業.1920午11月頒布租讓法令,允許外國資本家在蘇俄經營租讓企業或同蘇維埃國家組織合營股份公司.1921年5月.國家把一部分小企業發還原主經營.7月又決定把一批中小工廠和商店租借給本國的合作社或個人.這些租讓和租借企業由私人經營,所有權屬於國家.承租者必須接受國家監督指導,遵守蘇維埃法令,按期交納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潤,到期把企業完好地交還蘇維埃國家.第三,流通方面(商業方面):廢除國家配給制和國家貿易壟斷制.在堅持國家計劃領導的前提下,實行自由貿易制,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第一,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穩步恢復.它滿足了勞動者的經濟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鞏固了工農聯盟,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第二,它探索了在小農國家裡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為在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條件.第三,它的一些原則和經驗,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1922年,政府通過《土地法令大綱》,允許農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蘇維埃監督下出租土地和雇傭工人.在流通方面,1921年5月 ,蘇維埃政權通過關於交換的法令,宣布實行產品交換.國家通過合作社組織工業品同農民手中余糧直接交換.同時,允許私人在地方范圍內進行商業往來.在工業方面,一切涉及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廠礦企業仍歸國家所有,由國家經營.而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興辦的企業則允許私人經營.1920年11 月,人民委員會發布租讓法令,允許外國資本家在蘇俄經營租讓企業或同蘇維埃國家組織合營股份公司.新經濟政策的實行,重新建立了工業與農業之間正常的經濟聯系,鞏固了工人階級同農民的聯盟,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受到廣大人民,特別是農民的歡迎,使1921 年的危機迅速得到克服。
I. 新經濟政策
內容:
①在農業方面,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納稅後剩下的糧食歸農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許農民租佃土地和僱傭勞工。
②在工業方面,涉及國家經濟命脈的廠礦企業仍歸國有,由國家經營;允許本國和外國的資本家經營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興辦的企業;恢復私人小企業。
③在流通方面,由最初實行的產品交換轉為允許自由貿易。
④在分配方面,實行按勞分配。
評價:
①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表明,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放棄了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和實踐,開始從國情出發,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改善和鞏固工農聯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
②新經濟政策受到了廣大工人和農民的歡迎,工農業生產逐步恢復到戰前的水平,蘇維埃政權得到進一步鞏固。
③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是列寧對小農占優勢的俄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進一步探索的結果,是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謝謝,望採納!
J. 毛澤東提出的「新經濟政策」是什麼
關於毛澤東「新經濟政策」思想的形成和基本內容,有些學者進行了深入探討,認為其含義有三個方面:(1)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2)資本主義,只要有原料、有銷路,就可以搞;(3)新經濟政策的時間不能太短.毛澤東為什麼在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又提出了「新經濟政策」?有些學者認為,自1956年起,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這時,蘇聯的道路暴露出不少弊端.中國共產黨面臨的迫切問題,是如何探索一條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毛澤東的「新經濟政策」思想,是從列寧的新經濟政策理論而來的.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對於「新經濟政策」就給予了相當的關注和研究,並肯定了「新經濟政策」理論所具有的普遍意義.
毛澤東對列寧「新經濟政策」理論,是從以下幾點來理解的:(1)「新經濟政策」時期是過渡時期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特點是在無產階級專政下利用國家資本主義,容許資本主義成分的相當發展藉以發展生產力.(2)「新經濟政策」時期既有資本主義,又有社會主義,但社會性質屬於社會主義;「新經濟政策」既容許資本主義發展,又促使社會主義發展,二者缺一不可;「新經濟政策」的主要矛盾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矛盾.(3)待到消滅富農農業和資本主義殘余的任務提出之後,兩種成分的並存就成為不可能;而解決這一矛盾的方法,只有工業化與農業社會化.
當然,也有很多學者在研究中指出了毛澤東在社會主義建設探索中的一些失誤,以及在這些問題上導致失誤的原因.這主要有:一是在社會主義建設速度問題上急於求成,大大壓縮了我國建成社會主義所必需的時間.二是在生產關系的變革上急於過渡到社會主義以至共產主義.總之,多數學者認為,毛澤東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面的理論,由於各種錯綜復雜的原因,沒有能在毛澤東時代開花結果.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應當用最濃的筆墨記載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為了尋找一條與蘇聯不同的、可以避免蘇聯體制弊病的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所進行的艱辛探索.因為他們的探索不僅使中國在一些方面,一定程度上開始擺脫了蘇聯模式的影響,避免了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帶來的更大沖擊,而且與鄧小平理論的形成有著直接的關系.無論這些探索和嘗試包含多少失誤和造成多少損失,其思想內涵的深遠意義,它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都為我國後來繼續探索提供了寶貴指南和借鑒.(馬列所課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