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急求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變化的調查報告
改革開放30年來,廣西不斷加強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圍繞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加大投資力度,加快城鎮化進程,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有效地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轉變,推動了經濟快速增長。
一、產業結構調整日趨合理
進入到二十一世紀,廣西經濟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在工業和第三產業快速增長的推動下,第一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呈下降趨勢,第二、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呈上升趨勢,三次產業結構正處在不斷優化過程中。三次產業結構由1978年的40.9∶34.0∶25.1,呈「一二三」型,調整到2007年的20.9∶40.7∶38.4,呈「二三一」型。
(一)農林牧漁業布局加快調整,結構逐步優化
隨著農業生產穩定發展,第一產業內部結構不斷調整,由主要以農業為主,調整為農業、林牧漁業並駕齊驅,主要表現為:農業比重逐年下降,林牧漁業比重逐年上升。1978年,農業和林牧漁業產值在第一產業中比重為80.1%和19.9%。到2007年,農業比重下降到47.9%,林牧漁業比重超過農業比重達到48.8%,分別比1978年下降32.2個百分點和上升了28.9個百分點。
(二)工業主體地位增強,內部結構持續優化
工業成為經濟發展最主要的推動力,工業在全區經濟中的主體地位進一步提升。1978年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30.7%,工業化率為0.75;到2007年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35.1%,工業化率達到1.68,分別比1978年提高了4.4個百分點和0.93。2007年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8%。改革開放以來,廣西輕、重工業比重相互轉換,此消彼長,輕工業比重適度下降,重工業比重上升。1978年輕、重工業總產值比重分別為54.6%和45.4%,1999年重工業產值超過輕工業產值,輕重工業比重分別為48.8%和51.2%;2007年輕、重工業產值比重分別為37.4%和62.6%,總體上廣西工業進入重工業時代。工業內部變動趨勢是採掘業比重呈下降趨勢,製造業和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則明顯上升。1995年採掘業,製造業,電力、燃氣和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12.1%、81.8%和6.1%,到2007年比重分別為4.6%、85.2%和10.2%,其中採掘業的比重下降7.5個百分點,製造業和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的比重分別提高3.4和4.1個百分點。產業集聚度顯著上升,2007年,規模以上農副食品加工業、煙草製品、化學原料及製品業、醫葯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電力等9個行業完成工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71.4%,是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快速增長主要行業。
(三)傳統服務業行業比重繼續提高,新興服務業行業方興未艾
改革開放以來,廣西服務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服務業中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瓶頸產業―交通運輸郵電通訊業得到緩解,市場供給發生根本變化,商品流通市場日益繁榮。1978年,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25.1%,2007年達到38.4%,提高了13.3個百分點。傳統的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電信業、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占第三產業比重由1978年的42.3%,提高到2007年的50.2%。與此同時,金融業、房地產業等新興服務業快速發展,規模從1978年的1.81億元和1.45億元,擴大到2007年的150.35億元和239.45億元。
(四)非公經濟比重快速提升
伴隨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廣西在積極推行公有制經濟等多種有效實現形式的同時,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所有制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在公有制經濟控制力和經濟效益不斷增強的同時,非公有制經濟迅猛發展,成為拉動全區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力量,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逐步形成。2007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為52.4%,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截止2007年底,工商登記個體工商戶和私人企業115.75萬戶,其中,個體工商戶108.76萬戶,私營企業6.99萬戶;注冊資本分別達173.98億元和1131.71億元。
二、需求結構進一步優化
改革開放以來,廣西全面貫徹擴大內需的方針,認真實施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在促進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同時,努力擴大消費需求,投資與消費需求共同拉動經濟增長,總的趨勢是投資率上升,對外貿易依存度不斷提高。
(一)投資率明顯上升
廣西屬於經濟欠發達地區,處於工業化初級階段,已由輕工業階段過渡到重工業發展階段。重工業階段表現為行業投資規模大、產業鏈長、加工度高、中間產品多、增長持續時間長等,在這一階段要求固定資產保持較快增長。近年來,廣西投資率呈現總體上升,與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1978年,投資率為35.3%,固定資本形成率為27.6%,到2007年投資率達到51.0%,固定資本形成率為47.5%,分別比1978年提高了15.7和20個百分點。
(二)最終消費率呈下降趨勢
根據消費的一般規律,在人均收入低於4000美元期間,最終消費率表現出持續降低的趨勢。2007年,廣西人均GDP為1651美元,離4000美元有較大差距。由於廣西經濟發展水平落後,人均收入水平低,影響了消費需求增長,使最終消費率呈下降趨勢。1978年,最終消費率為77.1%,到2007年下降到55.1%,下降了23個百分點。廣西消費特點為:一是居民消費率呈下降趨勢,政府消費率呈上升趨勢。居民消費率由1978年的65.1%,下降到2007年的39.7%,下降了25.4個百分點。隨著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提高公務員的工資待遇等使政府消費率明顯提高。1978年為12.0%,2007年提高到15.4%。二是城市消費強於農村消費。居民消費中農村消費所佔比重由47.3%降至14.1%,下降了33.2個百分點,城市消費則由17.8%上升到25.6%,城市消費對最終消費增長的帶動力增強。三是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加快。居民消費結構中吃、穿、用的消費比重下降,住、行及文化、教育、旅遊、娛樂、體育和醫療保健消費比重上升。2007年,城鎮、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為41.7%和50.2%,比1980年下降了15.6和13.3個百分點。
(三)對外貿易依存度不斷提高
經濟的快速增長,帶來更多的進口需求,貨物和服務凈出口佔GDP的比重逐漸加大。改革開放以來,通過不斷地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廣西進出口總額規模迅速擴大。2007年,外貿進出口總額達92.77億美元,是1978年的37.3倍;對外貿易依存度為11.8%,比1978年提高5.7個百分點。
三、城鎮化進程加速推進
通過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加速城鎮化進程,有效地促進了生產要素向城市集中。2007年,廣西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新增74.88萬人。隨著城鎮建設力度加大以及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廣西城鎮化水平明顯提高,全區城鎮人口由1990年的641萬人增加到2007年的1728萬人,凈增1087萬人;城鎮化水平由1990年的15.1%,提高到2007年的36.2%,年均增加1.24個百分點。
四、區域經濟競相發展
改革開放30年來,廣西五大經濟區競相發展,桂南經濟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規模最大、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最高。2007年,桂南經濟佔全區經濟總量的比重為30.5%,桂東經濟區為24.1%,桂中經濟區為17.1%,桂西經濟區為15.5%,桂北經濟區為12.8%。2002-2007年桂南經濟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31.5%,桂東經濟區為23.4%,桂中經濟區為17.1%,桂西經濟區為16.1%,桂北經濟區為11.9%。與此同時,縣域經濟加快發展,占經濟總量比重提升。2007年,廣西88個縣域經濟佔全區經濟總量的比重達到67.5%,與2002年相比,提高3.5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佔91.7%,提高1.6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佔64.0%,提高10.6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64.3%,提高12.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佔57.3%,提高4.6個百分點。
改革開放以來,廣西經濟結構調整取得積極成效,但仍然存在產業層次、需求水平較低,就業壓力增大,城鎮化發展相對滯後,城鄉發展差距擴大等問題。今後一段時期,是廣西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時期,要按照「在發展中調整、在調整中發展」的動態調整原則,通過調整產業結構、需求結構、貿易結構、就業結構、所有制結構和城鄉結構,實現經濟增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由數量型向質量型、由規模型向效益型的轉變,最終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㈡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經濟變化有哪些
中國改革開放30年,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不僅建立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保持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國際地位不斷上升。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就,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不斷擴大。197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45億元,200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猛增到246619億元,30年間增加了67倍。2007年中國每天創造的GDP為675億元,1978年的GDP現在只用6天時間就可以完成。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200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182321億元人民幣,按2005年人民幣對美元平均匯率1:8.1917計算,中國GDP總量約摺合為22248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5.6%,排在世界第四位(見圖1)。[2]如按人民幣對美元購買力平價(PPP)轉換系數1.8 水平計算,2005年中國經濟總量GDP現價182321億元人民幣摺合為101289億美元,僅次於美國,排在全球第2位。[3]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和人民幣快速升值,中國以美元衡量的經濟總量還將快速增加。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數據表明,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更加緊密,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同步性。1978-2007年中國經濟
與世界經濟增長的同步系數是3.4,即世界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中國經濟增長3.4百分點(見圖2),中國經濟影響世界,世界經濟影響中國。
(4)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取得全面進步。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世界經濟研究中心(WERCCN)和首都流通研究基地中國經濟指數中心(BCEIC)主任季鑄教授主持編制的《全球100個國家國際貿易投資風險指數》(ITIRI2007),從政治風險、經濟風險、政策風險、支付風險四個方面系統分析了全球100個國家國際貿易投資風險狀況,中國綜合風險指數0.8341,從第38位上升到第36位。排在埃及之前,秘魯之後。政治風險指數0.8513,排在第42位。經濟風險指數0.8064,排在第51位。政策風險指數0.7902,排在第76位。支付風險指數0.8937,排在第23位。目前,中國外匯儲備充實,經濟總體安全。然而,宏觀經濟管理水平較低,有待進一步提高。
(5)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1978-2007年世界經濟平均增長率為3.4%,中國同期經濟平均增長率為9.8%,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是同期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的2.8倍,是同期美國經濟增長速度的3.2倍。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增長越來越穩健。1978-1995年期間,中國經濟發展還不夠完善、不夠成熟,經濟增長波動性和周期性都比較顯著。此後,中國經濟增長的波動性和周期性明顯減弱,表明中國經濟體系日趨完善,宏觀經濟調控日漸成熟。
(6)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這其中有價格上漲的因素,也有人民幣匯率變化的因素。
(7)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1978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57.5%,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67.7%。那時的中國相當貧困,人們吃糧、吃肉還要憑糧票、肉票。2006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下降到35.8%,下降了37.7%。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43%,下降了36.4%。
(8)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9)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10)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中國人民在這30年裡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電視機、洗衣機、冰箱、空調、汽車、電腦、網路、電話、手機、音樂、電影、旅遊、奧運,如此等等,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㈢ 對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發展的感受...
你不會是要寫作文吧?
關於你的問題網路上一搜一大籮筐!
但是每一代人與每一代人的感受都不同,因為生長環境不同,社會關注點不同等!
但是人對社會經濟的感受無非就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
建議你拋開通貨膨脹看發展,你有你的感受,你不需要理解與你不同代人的感受!
所以何必問這樣的問題呢!
㈣ 改革開放30年來的經濟發展狀況!
A.3.3%
㈤ 改革改革開放30年所見所聞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30年來,國民經濟年均增長9.6%,社會事業加快發展。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2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6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得到改善。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目前,95%以上的商品價格已由市場確定,95%以上的投資來源於企業、銀行和社會。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4年多來,嚴格信守承諾.清理和修訂法規,逐步降低關稅,取消非關稅措施,開放服務貿易,推動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為進一步擴大國際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積極創造良好條件。
同時應當看到,中國前進的道路上還存在不少困難。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經濟總量雖然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後。中國的產業結構還不合理,技術水平不高,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經濟和社會發展還不協調,城鄉、區域和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得到扭轉。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大國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還需要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
今後一段時期,是中國發展的重要機遇期。目前,中國正在制定2006-年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發展的主要目標:一是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5年降低20%左右,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實現這些目標,需要把握未來,開拓創新。在理論創新方面,中國認真總結自身建設和世界其他國家發展的經驗,提出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在科技創新方面,中國制定了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確立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和方針。在體制創新方面.中國按照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明確了各方面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在創新的推動下,中國將保持發展的良好態勢,提高發展的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軌道。
展望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首先,中國的發展是立足國內的發展。中國國內需求潛力大,可以為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過去5年,中國新增電話用戶5.14億戶,新增發電裝機容量超過2億千瓦,就是市場規模大的客觀反映。今後5年,我們將把擴大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保持固定資產投資合理增長;同時,積極調整投資與消費的關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中國既是能源消費大國,又是能源生產大國,多年來能源自給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能源增產的潛力很大。例如,中國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還不到1/3.核電裝機占電力裝機的比重只有1.7%。我們將堅持立足國內,構築穩定、經濟、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高效、清潔地開發利用煤炭資源:努力增加石油天然氣供給能力,協調發展煤電、水電、核電,加快開發利用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提高到15%左右。我們還將立足國內,優先發展科技教育,加快培養各級各類人才。中國有40%左右的國民儲蓄率,8億多勞動力資源.廣闊的國土蘊藏著自然資源:還有初具規模的基礎設施,較好的科技教育基礎,不斷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長期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發揮好國內資金、勞動力、能源資源等生產要素的作用。中國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長期持續發展。
第二,中國的發展是結構優化的發展。中國首次經濟普查資料顯示,2004年,第一、二、三次產業的比例為13.1:46.2:402。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成效,但還需要進一步優化。今後5年。我們將依靠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繼續加強農業,加快發展服務業,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依託國家重點建設工程,把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加強消化吸收再創新結合起來.在高效清潔發電和輸變電、大型石油化工、先進適用運輸裝備、高檔數控機床、集成電路設備和先進動力裝置等領域實現突破,提高裝備製造的整體水平。大力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技術產業,促進金融、物流、咨詢、文化、旅遊等服務業加快發展,繼續加強能源、礦產、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
第三,中國的發展是資源節約的發展。人口多,資源相對短缺,是中國的基本國情。我們將貫徹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堅持節約優先,大力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和資源綜合利用。突出抓好冶金、建材、化工、電力等重點行業的節約降耗工作。實施節約和替代石油、熱電聯產、綠色照明等重點節能工程,推進1000家重點企業的節能改造,鼓勵生產和使用節能節水產品、節油環保型汽車。發展節能省地型建築。嚴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產業的發展。依法淘汰落後的生產能力。
第四,中國的發展是環境友好的發展。我們將進一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貫徹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加快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突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繼續實施重點流域污染治理工程,推進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積極防治農村面源污染。保護好飲用水源;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加快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治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搞好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調整產業結構和經濟布局,從源頭上減少污染。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合理劃分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區域。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防沙治沙等生態工程,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系統。嚴格環境監管,強化環境執法,防範和化解生態環境風險。
第五,中國的發展是全面協調的發展。我們將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突出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建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有序轉移,改善城市人居環境。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推進扶貧開發,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合理調節收入分配,加快發展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
第六,中國的發展是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們將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深化改革開放,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動力和保障。改革的重點任務包括: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加快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進價格改革,建立能夠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和污染治理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深化財稅、金融、投資等方面的改革,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建立現代市場體系;整頓市場經濟秩序,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力度。我們將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一是繼續發展對外貿易,加快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二是積極有效利用外資,切實提高利用外資質量,著重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三是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開展優勢互補的對外投資,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需要中國。2005年,中國商品進出口總額1.42萬億美元,其中,進口總額6600億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資603億美元。均居世界第三位。改革開放以來,世界各國給了我們有益的援助,國外資金、技術和人才的引進,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同時,中國也為世界發展作出了貢獻。近年來,中國對40個最不發達國家提供了優惠關稅待遇,為海嘯受災國、南亞地震救援、禽流感國際合作提供了力所能及的資金和技術援助。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峰會上,中國就支持發展中國家發展提出了五項新舉措,涉及關稅、減債、貸款、防治疾病和人力資源開發等領域。今後5年,中國的發展將為全球帶來更多的機遇,僅商品進口累計就將超過4萬億美元。希望各國企業家和各界人士抓住機遇,擴大對華投資貿易。繼續參與和支持中國的建設。
中國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我們願與國際社會一道,相互開放市場,健全多邊貿易體制,促進全球貿易與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為擴大經貿合作創造更好的環境;發展技術貿易.建立技術推廣和轉讓機制,讓更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分享技術革新的成果;完善國際金融體系,營造穩定、高效、安全的金融環境,防範金融風險:積極開展能源合作與對話,保持國際能源市場穩定,為發展提供安全、經濟、清潔的能源保障;廣泛開展環境合作,認真履行國際環境公約,推進環境保護能力建設;加強相互磋商,協調國際行動,共同解決貧困、債務、人口以及自然災害、疾病傳播、恐怖主義等問題,促進世界和平發展。
展望未來,中國將堅持走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的道路,與各國攜手前進,開拓創新,為促進全球發展、建設和諧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
㈥ 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經濟成就
雨兼程,一路高歌,我們迎來了改革開放30周年。 30年來,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都發生了歷史性的重大變化,我們取得了令全世界矚目和驚嘆的偉大成就。這是解放思想的 30年,是解決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的30年,是披荊斬棘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道路的30年,是探索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30年。這是不平凡的30年,是光輝的30年,是偉大的30年。
「向海而興,背海而衰。禁海則亡,開海則強」,30年間的改革開放恰如600年前的鄭和下西洋一樣,我們正是以一種更加開放的精神走向世界,為中華民族的和平崛起和偉大復興,開洋看世界。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共和國作出了決定國家前途命運的關鍵抉擇,改革開放大幕拉開,古老的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
到2008年,改革開放步入而立之年,回眸這30個年頭,中國經濟社會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發展;思想不斷解放,觀念不斷更新,改革逐步深化並推動開放,開放也進一步促進改革。
我們一起重溫歷史。第一個經濟體制改革方案的出台,第一個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的中央機關,第一個股份制企業的誕生,第一個獲得國際大獎的中國影片,第一個在國內舉辦的外國時裝展,第一部行動電話的問世……許多現在看來已經成為基本常識的「新生事物」,在當時曾經引起多麼劇烈的震動。
30年前的今天,我們結束了四人幫動亂,掙脫了階級斗爭為綱的思維,卻仍然迷茫於「兩個凡是」的陰影中。30年前的今天,我們生活在單色調的社會中。30年前的今天,我們身羸體弱,飽受西方諸國歧視,政治、經濟、文化受制於人,被視為紅色妖魔。
30年後的今天,我們百花齊放、萬家爭鳴,從奧斯卡名導明星到諾貝爾獎壇的教授,從紅級網路的大眾打虎群體到稱雄國際大專辯論賽的莘莘學子,無不飛揚著解放思想的紅旗;30年後的今天,多元化、明色彩、快節奏的國際都市文化已逐步取代了小農意識為主體的舊主題
這30年的歷史,是國家綜合國力從「瀕於崩潰邊緣」到「當今世界殊」的歷史;這30年的歷史,是「放眼向洋看世界」對外開放、加大國際合作、逐漸融入世界的歷史;這30年的歷史,也是認識到須由單向的經濟發展拓展為政治、文化、社會全面推進的科學發展的歷史;這30年的歷史,更是探求「以人為本」、弘揚人的價值,保護私產、保障自由、彰顯權益的歷史,因而也是全體人民共同創造的歷史。
在這30年內,中國人民取得了可喜的成績,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這位遠離母親懷抱的遊子終於感受到了母親懷抱的暖和。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的階段。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中國人幾千年的飛天夢想終成現實。2007年,中國首顆人造月球衛星——「嫦娥一號」探測器,劃破雲霄,飛入太空,奔向月球。2008年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中國首都北京舉行。中國進一步融入了經濟國際化進程。改革開放的30年,是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同心同德、銳意進取,進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創造性的30年。
今天,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上,我們作為倍受爭論的80後、更作為當代學生,要繼續解放思想、開拓進取,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深化理論研究,推進理論創新,為了實現現代化的目標、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努力奮斗!現在讓我們一起沉下心來為自己打氣,中國加油!
㈦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所取得的成就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30年來,國民經濟年均增長9.6%,社會事業加快發展。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2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6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得到改善。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目前,95%以上的商品價格已由市場確定,95%以上的投資來源於企業、銀行和社會。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4年多來,嚴格信守承諾.清理和修訂法規,逐步降低關稅,取消非關稅措施,開放服務貿易,推動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為進一步擴大國際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積極創造良好條件。 同時應當看到,中國前進的道路上還存在不少困難。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經濟總量雖然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後。中國的產業結構還不合理,技術水平不高,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經濟和社會發展還不協調,城鄉、區域和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得到扭轉。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大國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還需要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 今後一段時期,是中國發展的重要機遇期。目前,中國正在制定2006-年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發展的主要目標:一是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5年降低20%左右,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實現這些目標,需要把握未來,開拓創新。在理論創新方面,中國認真總結自身建設和世界其他國家發展的經驗,提出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在科技創新方面,中國制定了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確立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和方針。在體制創新方面.中國按照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明確了各方面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在創新的推動下,中國將保持發展的良好態勢,提高發展的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軌道。 展望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首先,中國的發展是立足國內的發展。中國國內需求潛力大,可以為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過去5年,中國新增電話用戶5.14億戶,新增發電裝機容量超過2億千瓦,就是市場規模大的客觀反映。今後5年,我們將把擴大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保持固定資產投資合理增長;同時,積極調整投資與消費的關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中國既是能源消費大國,又是能源生產大國,多年來能源自給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能源增產的潛力很大。例如,中國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還不到1/3.核電裝機占電力裝機的比重只有1.7%。我們將堅持立足國內,構築穩定、經濟、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高效、清潔地開發利用煤炭資源:努力增加石油天然氣供給能力,協調發展煤電、水電、核電,加快開發利用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提高到15%左右。我們還將立足國內,優先發展科技教育,加快培養各級各類人才。中國有40%左右的國民儲蓄率,8億多勞動力資源.廣闊的國土蘊藏著自然資源:還有初具規模的基礎設施,較好的科技教育基礎,不斷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長期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發揮好國內資金、勞動力、能源資源等生產要素的作用。中國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長期持續發展。 第二,中國的發展是結構優化的發展。中國首次經濟普查資料顯示,2004年,第一、二、三次產業的比例為13.1:46.2:402。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成效,但還需要進一步優化。今後5年。我們將依靠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繼續加強農業,加快發展服務業,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依託國家重點建設工程,把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加強消化吸收再創新結合起來.在高效清潔發電和輸變電、大型石油化工、先進適用運輸裝備、高檔數控機床、集成電路設備和先進動力裝置等領域實現突破,提高裝備製造的整體水平。大力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技術產業,促進金融、物流、咨詢、文化、旅遊等服務業加快發展,繼續加強能源、礦產、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 第三,中國的發展是資源節約的發展。人口多,資源相對短缺,是中國的基本國情。我們將貫徹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堅持節約優先,大力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和資源綜合利用。突出抓好冶金、建材、化工、電力等重點行業的節約降耗工作。實施節約和替代石油、熱電聯產、綠色照明等重點節能工程,推進1000家重點企業的節能改造,鼓勵生產和使用節能節水產品、節油環保型汽車。發展節能省地型建築。嚴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產業的發展。依法淘汰落後的生產能力。 第四,中國的發展是環境友好的發展。我們將進一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貫徹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加快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突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繼續實施重點流域污染治理工程,推進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積極防治農村面源污染。保護好飲用水源;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加快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治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搞好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調整產業結構和經濟布局,從源頭上減少污染。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合理劃分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區域。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防沙治沙等生態工程,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系統。嚴格環境監管,強化環境執法,防範和化解生態環境風險。 第五,中國的發展是全面協調的發展。我們將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突出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建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有序轉移,改善城市人居環境。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推進扶貧開發,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合理調節收入分配,加快發展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 第六,中國的發展是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們將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深化改革開放,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動力和保障。改革的重點任務包括: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加快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進價格改革,建立能夠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和污染治理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深化財稅、金融、投資等方面的改革,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建立現代市場體系;整頓市場經濟秩序,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力度。我們將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一是繼續發展對外貿易,加快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二是積極有效利用外資,切實提高利用外資質量,著重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三是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開展優勢互補的對外投資,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需要中國。2005年,中國商品進出口總額1.42萬億美元,其中,進口總額6600億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資603億美元。均居世界第三位。改革開放以來,世界各國給了我們有益的援助,國外資金、技術和人才的引進,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同時,中國也為世界發展作出了貢獻。近年來,中國對40個最不發達國家提供了優惠關稅待遇,為海嘯受災國、南亞地震救援、禽流感國際合作提供了力所能及的資金和技術援助。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峰會上,中國就支持發展中國家發展提出了五項新舉措,涉及關稅、減債、貸款、防治疾病和人力資源開發等領域。今後5年,中國的發展將為全球帶來更多的機遇,僅商品進口累計就將超過4萬億美元。希望各國企業家和各界人士抓住機遇,擴大對華投資貿易。繼續參與和支持中國的建設。 中國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我們願與國際社會一道,相互開放市場,健全多邊貿易體制,促進全球貿易與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為擴大經貿合作創造更好的環境;發展技術貿易.建立技術推廣和轉讓機制,讓更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分享技術革新的成果;完善國際金融體系,營造穩定、高效、安全的金融環境,防範金融風險:積極開展能源合作與對話,保持國際能源市場穩定,為發展提供安全、經濟、清潔的能源保障;廣泛開展環境合作,認真履行國際環境公約,推進環境保護能力建設;加強相互磋商,協調國際行動,共同解決貧困、債務、人口以及自然災害、疾病傳播、恐怖主義等問題,促進世界和平發展。 展望未來,中國將堅持走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的道路,與各國攜手前進,開拓創新,為促進全球發展、建設和諧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
㈧ 如何正確認識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成就與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通過改革開放,我們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躍升。改革開放30年,我國的GDP平均增長9.7%,而世界經濟同期只有3%左右的增長。現在中國的糧食、棉花、肉類、鋼鐵、煤炭、化肥等主要產品的產量在世界上都排在第一位;我們的載人太空梭已成功發射,月球探測工程也正在順利進行,等等,這都充分體現了我國社會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和綜合國力的極大提升。中國在這30年的發展中是一枝獨秀。其他國家也曾有過快速發展,可能是5年、10年,甚至是15年,但像中國這樣持續30年以這么高的增長率發展是沒有的。目前,我國的經濟總量超過了義大利、英國、法國等國家,排名已從1978年的第10位上升到現在的第4位,排在我們前面的是美國、日本和德國,其中德國與我們挨得非常近。美國的一些經濟學家也在算,如果中國保持這樣的發展勢頭,到2050年的時候,將要超過美國。經濟是和政治、軍事聯系在一起的,弱國在世界上是沒有地位的,弱國是沒有外交的。國家強了,說話就有人聽,國家弱了,就沒有話語權。普京就曾說過,沒有實力的憤怒毫無意義。30年的改革發展,伴隨著我們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西方發達國家也越來越重視中國,我們在世界政治舞台的話語權也更強了。比如,由西方發達國家召集的研究世界經濟形勢和問題的西方八國首腦會議要求吸收中國參加,就證明了我國的發展對於世界經濟已經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改革開放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國民生產總值快速增長,全體國民創造出了巨大的社會財富,與此同時,全體居民共享改革成果,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家庭財產由無到有,由少到多,跨越了溫飽、小康兩個生活階段,逐步向富裕邁進。改革開放30年,生活上的巨大變化,我們每個中國人都能深刻地感受到。2007年和1978年比,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7元提高到1378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3.7元提高到4140元,2006年1月1日起,黨和國家為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又取消了在中國有著2600多年歷史的農業稅,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重大事件,也充分證明了改革開放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讓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改革開放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改變,我們做夢都想不到!比如現在我們的私家車很多,有的人家一戶就有兩輛。還有些企業主是農民出身,在創業初期,他們根本不可能想到現在還可以擁有自己的飛機,更別提手機、電腦啊這些越來越普及的電子消費品了。當時做夢都想不到的事情,現在都一一實現了。—改革開放極大地提高了全體國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質改革開放給中國人民面貌帶來的歷史性變化,還不僅僅是在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有精神生活和思想觀念的巨大轉變。30年改革開放的一個最大變化就是打破了過去那種單調、統一的帶有個人崇拜和違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趨多樣化,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化。競爭、效率、民主、法治等等意識是30年前所不可想像的,特別是,人們可以自由地思想,自由地選擇,自主地決定自己的命運,自由、自主、獨立,這是改革開放帶給人們精神領域的一個最大變化。原來走在大街上,大家穿得都差不多,灰色的,現在花花綠綠了、五光十色了,人們的思想也變得活躍了,創新力強了,人也聰明起來了,文明起來了。人的思想從僵化、半僵化,從「兩個凡是」走出來了,國家也從封閉、半封閉走向了開放和自信。精神生活和思想觀念的變革調動了億萬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突飛猛進的局面。改革開放使中國人富起來了,但是我們要防止物質生活豐富,精神生活空虛。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一個需求層次理論,把需求從低到高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個層次,人在滿足了低層次的需要後,還要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所以,我們在抓好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還要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30年發展的巨大成就,充分證明了改革開放之路的無比正確性。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對外開放在帶來國外先進管理理念和經驗的同時,也會帶進一些糟粕,正如小平同志所說,開放了,新鮮空氣進來,但有的時候,蒼蠅蚊子也進來了。所以,我們要保持頭腦清醒,國門要打開,好的東西放進來,不好的要拒絕,蒼蠅蚊子要趕掉。此外,我們要正確看待改革開放中出現的一些工作上的失誤。應當看到,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在這場深刻的社會變革中,難免會出現前進中的曲折、發展中的挑戰,但我們走過的路程,我們取得的成就已經表明,不改革開放只能是死路一條;社會的發展還將證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才能鞏固成果、再創輝煌。
㈨ (27分)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生活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人們整體收入水平顯著提高的同時,
(1)①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4分)
(2)堅持按勞分配,允許和鼓勵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能提高人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生產要素的利用效率,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3分)但同時也會造成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別。因此上述觀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1分) (3)但認為「必然導致兩極分化」是不科學的。在分配中,既注重效率,又注重公平原則,既要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國家又對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運用各種措施加以適當調節,有效地防止兩級分化,促進共同富裕的實現。(答對既注重效率,又注重公平原則得2分,闡述正確得滿分) (2)答對居民收入、物價水平、經濟發展水平,每個因素2分,共6分。對其道理分析正確一個給3分,兩個給5分。 (3)發展農村經濟、多種經營、轉移剩餘勞動力、鎮城化等方面,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給分。(每條3分,滿分6分) 與改革開放30年經濟發展報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