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如何影響當前我國經濟增長的因素有哪些
其實政府工作報告中有總結:一、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當前,世界經濟復甦依然艱難曲折,需求動力減弱和成本推動共同作用,我國經濟運行下行壓力加大。二、結構調整任務十分艱巨近幾年我國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在當前經濟增速下滑的背景下,暴露出的問題,經濟結構調整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一是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突出。三、農業基礎地位不夠牢固一是現代農業建設任務艱巨。二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的任務更加艱巨。三是農民增收的基礎很不牢固。四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滯後。四、財政收支矛盾比較突出一是財政收入增速放緩。二是政府剛性支出增加。五、民生領域面臨很多挑戰教育領域存在一些熱點和難點問題。如義務教育階段擇校現象、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應試教育」傾向、隨遷子女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高考改革等問題,對這些問題社會高度關注,群眾反映十分強烈。六、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一是市場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二是非公經濟發展的環境有待改善。三是財稅體制改革需要加快。七、政府改革和建設需要加強我國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經過近年來的改革完善,取得了重要進展。但與當前不斷發展變化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適應的方面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B.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哪些新的形勢
中國經濟「新常態」孕育著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擁抱新經濟體系的宏大發展機遇。
第一,大改革與大調整的機遇。
第二,大消費、大市場與構建「大國經濟效應」的機遇。
第三,「大縱深」與構建多元增長極的機遇。
第四,「大人才」與構建第二次人口紅利的機遇。
第五,「大創新」與構建技術紅利的機遇。
第六,「大升級」與構建升級版中國經濟的機遇。
第七,「大開放」與中國經濟全球布局的機遇。
當然,要很好把握上述七大機遇,將各種戰略機遇轉化為真正的增長和發展,這不僅需要我們有效解決「新常態」面臨的各種問題和挑戰,同時還需要我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礎上構建出適合下一輪經濟發展的制度體系。
C. 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是什麼
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如下:
1、中國經濟發展韌性好,調整適應能力強
經濟發展韌性好,是指經濟發展的調整適應能力強,並有較強的抵禦風險能力,遇到困難和風險時能夠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推動經濟較快地恢復正常狀態。
2、中國經濟發展潛力足,有平穩增長的廣闊空間
中國經濟發展潛力足,是因為支撐經濟平穩、可持續發展所需的各項條件是充分有力的,經濟高質量發展還有廣闊的提升空間。
一是市場資源空間廣闊。經過了新中國70年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的洗禮,我國形成了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龐大市場空間:近14億人口、9億勞動力、8億網民、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技能的人才資源、1億多個市場主體,這些動輒數以億計的市場資源和空間,就是參與全球經濟競爭的重要競爭優勢。
二是內需潛力持續旺盛。消費方面,按世界銀行劃分標准,我國有4億多人處於中等收入階段,隨著消費環境的改善和優質供給的跟進,消費需求增長的潛力,特別是居民消費還有很大增長空間。
三是新的活力更加充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推進,極大地激發了全社會的創業創新活力。
3、中國經濟發展迴旋餘地大,具有戰略縱深
中國經濟迴旋餘地大,主要表現是經濟發展的梯度差異明顯,經濟發展的進退空間巨大。
一是發展空間大,我國幅員遼闊,國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地區發展梯度明顯。隨著一系列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深入推進,將不斷拓展發展空間,進一步釋放發展潛力,加快培育新的區域增長極。
二是產業門類齊全,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工業領域的持續努力,為改革開放後我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攻堅克難,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工業大國、製造業大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220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且產業鏈條非常完備。
三是宏觀調控餘地大,市場經濟需要適時適度逆周期調節和相機抉擇,我國政府宏觀調控「工具箱」里尚有較多政策儲備,可供選擇的工具較多。既能夠打「組合拳」,也可定向施策。
(3)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擴展閱讀:
新形勢下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思路
為了順應時代潮流和適應經濟發展面臨的新環境,中國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創造性地規劃了未來中國的發展道路和增長方式。
新的發展理念為解決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塑造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提供了新的思路。結合中國經濟發展內外環境與因素的新變化,新形勢下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還需重點把握以下五個方面。
一、准確把握經濟發展階段
經過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後,從大的歷史階段看,中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從當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看,中國已經進入中等偏上的發展階段。相比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面臨的國內國際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一方面,經濟發展方式正從注重規模和速度的粗放型增長向注重質量和效率的集約型增長轉型,經濟結構正從以增量擴能為主轉向化解過剩存量、提質增量並重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依託能源資源和勞動的傳統增長點向以創新為支撐的新的增長點轉變;
另一方面,發達經濟體對中國經濟崛起的防範力度不斷加大,在出口、技術轉讓、規則等方面對中國嚴加限制。因此,要准確分析判斷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提前布局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盡早規避「中等收入陷阱」。
二、培育技術競爭新優勢
在傳統技術領域,先進技術主要集中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在新興技術領域,發達國家同樣擁有技術開發與創新的優勢。要為經濟崛起提供持續的技術支持,必須打破這種技術分配格局,跨越「技術鴻溝」,並在部分領域占據優勢地位。
為此,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加快技術的研發與運用進程:
一是加大對基礎性研究的支持,鼓勵普遍性的技術改進,為全社會的科技創新夯實牢固基礎;
二是為科研項目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在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礎上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科技創新活動;
三是高度重視高精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健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和保護機制,激發科技人才的持久創新動力;
四是推動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技術研發合作,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促進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五是推動在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領域的技術開發,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創造相對於發達國家的優勢地位。此外,還要創造機遇和條件繼續加強同歐美等發達國家之間的高新技術合作。
三、系統推進深化結構改革
在結構性因素持續壓制需求的情況下,僅靠短期政策刺激不僅難以持續維持較高經濟增速,而且還可能導致更為嚴重的經濟問題。因此,解決經濟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深化結構改革。
在人口結構上,不斷提高高素質人口的比例,加快人力資本積累。這包括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高精尖人才的培養,促進更多人口更高質量的就業;推動勞動力市場改革,在提高勞動力市場彈性和加強社會保障之間尋找更好的平衡;持續增加研發投入,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原則下促進知識擴散和技術轉移,將創新作為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動力。
在需求結構上,一方面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另一方面逐步實現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在產業結構上,一方面逐步實現更多依靠服務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帶動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促進經濟的轉型升級。
四、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
為了破除不合時宜的舊體制機制的束縛,創造新的經濟增長活力和動力,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斷完善市場機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具體來說,它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反對壟斷,促進競爭。逐步打破部門分工的傳統格局,反對行業壟斷,促進各行業的自由競爭。
二是放鬆管制。在加強監管的基礎上放鬆管制,不斷完善現有宏觀經濟治理規則的設計,促進全社會要素的自由流動。
三是擴大開放。在加強宏觀審慎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推動開放不斷向廣度拓展和深度延伸。
五、深度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為了給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國必須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並在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理念上,中國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基本理念,彰顯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得到了很多國家和地區的認同。
在行動上,中國需要重點做好以下三點:
一是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依託,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根據需要促進產能「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雙向流動;
二是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合作和政策協調,推動建立反映新興經濟體發展利益的國際規則;
三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積極應對發達經濟體追求自身利益優先的政策調整,引領經濟全球化朝著符合時代潮流的方向繼續前行。
D. 概述2019年我國經濟發展狀況,談談對「高質量發展」的理解
對高質量發展的理解如下: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之年,做好今年的經濟工作,十分重要。從今年一季度經濟運行情況看,主要宏觀經濟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市場信心明顯提升,新舊動能轉換加快實施,改革開放繼續有力推進。
在經濟運行總體平穩、開局良好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好全年經濟工作,需緊緊圍繞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落實好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謀劃與部署,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打下決定性基礎。
一、充分認識我國經濟長期向好趨勢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思想基礎
2018年,我國面臨三方面嚴峻挑戰。首先是深刻變化的外部環境,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其次是經濟轉型陣痛凸顯,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再次是兩難多難問題增多,要實現多重目標、完成多項任務、處理多種關系,政策選擇和工作難度加大。
盡管如此,我國經濟仍然在高基數上達到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社會大局保持穩定。2019年,我們面臨的外部環境仍不樂觀。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宣布下調全球經濟增長展望,把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測值降為3.5%。
與此同時,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加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外部輸入性風險上升。盡管如此,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長期向好趨勢沒有也不會改變。這表現在:
我國經濟擁有足夠的韌性。2018年在大幅度壓減工業產能和嚴格環保督察的環境下,工業增加值突破30萬億元。在國內結構性去杠桿以及融資環境收緊的情況下,企業經濟效益繼續提高。2018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66351億元,比上年增長10.3%。
同時,受服務業需求持續擴大以及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服務業經營利潤同樣保持快速增長,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11.4%,營業利潤增長6.5%。我國經濟具有巨大的潛力。我國經濟的需求結構發生重大調整,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
2018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76.2%。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看,未來幾年我國商品零售規模有望突破4萬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商品零售市場。我國經濟不斷迸發創新活力。2018年研發(R&D)經費支出19657億元,比上年增長11.6%。
2018年日均新設企業超過1.8萬戶,市場主體總量超過1億戶。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軌道交通裝備等產業快速發展,產業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
二、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基礎
在經濟運行層面,我們面臨新老矛盾交織,周期性、結構性問題疊加的雙重風險。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在宏觀調控上,推出調結構、防風險的政策措施要把握好節奏和力度。為此,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適度加大需求調控力度。
特別是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但是,這些逆周期的宏觀調控措施,決不意味著「大水漫灌」,更不意味著宏觀政策導向的根本轉變。2019年乃至更長遠的一段時期,我國經濟宏觀調控的基本政策取向都將遵循「五個堅持」。
1、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進一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
2、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出台更有效的措施,繼續推動生動實踐。
3、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既要體現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上,還要體現在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
4、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更多採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同時要繼續打好三大攻堅戰,堅持結構性去杠桿,防範金融市場異常波動,處理好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5、堅持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這就要求我們繼續堅持和完善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健全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體制機制。一方面要使國有企業通過改革創新強身健體,不斷增強發展活力和核心競爭力。
另一方面要下大氣力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促進民營經濟更好發展。同時要在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中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特別是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賦予微觀主體更大活力。
三、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環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部署了10項工作任務,每項任務都很重要。從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角度看,關鍵一環是要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促進新舊動能轉換要立足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的基本途徑是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提高製造業服務化水平。
其基本規律大致包含以下三點:一是價值鏈上的橫向升級。由製造環節向上游延伸,向研發、設計、創意、標准環節推進,如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由製造環節向下游延伸,向品牌、渠道、物流、服務環節推進,如家用電器產業。二是價值鏈網路上的縱向升級。
要使從事製造環節的企業由模塊供應商上升為系統集成商,如高端船舶、重大技術裝備產業。三是價值整合層面的創新。這主要包括製造業的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促進新舊動能轉換需要超前布局新興產業。深化大數據、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等研發應用。
發展高端製造、生物醫葯、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集群,壯大數字經濟。應該看到,以數據為關鍵投入要素的數字經濟將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對此,要加大投入,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強數字經濟,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還要看到,智能製造成為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趨勢,自動駕駛是智能製造最具商用前景的領域之一。我們需要著眼這些新興產業,提前進行布局,為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積聚力量。
促進新舊動能轉換需要改革攻堅。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將更多集中於對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需求上。公共產品、公共服務供給不足、不優是當前發展不充分的主要表現,引入市場機制能有效解決供給不足、不優等問題。
公共品既具有不同程度的福利性,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商品性,應恰當分類、區別對待、具體施策;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緩解政府投入資金的不足。這些特殊產業也帶有普惠性特徵,引入市場機制後不能以盈利為唯一目的,但需要解決投資回報和企業發展的商業利益問題。
促進新舊動能轉換需要解決好知識經驗短缺和資本積聚不足的問題。當前,不少中小企業感到憂慮和困惑,一個重要原因是,在新形勢下,要依靠新動能發展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新產業,就超出了以往的知識和經驗,以至於一些企業不知從何著手。
還要看到,一些新產業需要的投資較大、需要的技術較高,大量中小企業缺乏相應的投資和運營能力。因此,促進新舊動能轉換,需要激發全社會對新知識的學習熱情,推動新技能的普及,同時探索社會資本積聚的新模式。
E. 2014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哪些新形勢
2014年和今後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仍然錯綜復雜,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並存。
一、密切關注兩個短期因素
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復甦呈現新的特徵,對我國發展既有機遇也有挑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4年世界經濟增長3.7%,快於2013年的3.0%。世界貿易組織預測2014年世界貿易增長4.5%,高於2013年的2.5%。目前看,世界經濟有望延續復甦態勢,但也存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發達國家情況有所好轉,而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困難增多。美國經濟增長加快,歐洲經濟增長由負轉正,日本經濟依靠政策刺激也出現短期恢復。但發達國家經濟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暴露的制度性、結構性缺陷不是一朝一夕所能修復,其量化寬松政策退出也是影響全球經濟金融穩定的最大不確定因素,世界經濟復甦進程不會一帆風順。一些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受到拖累,普遍面臨外需疲弱、內生增長動力不足、通脹壓力上升問題,有的出現資本外流和金融市場大幅波動。我國與世界經濟的相互依存程度很高,世界經濟持續復甦有利於我國發展,但也要看到,由於我國傳統比較優勢逐漸弱化,產業多處於國際分工中低端,來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重競爭壓力都在增大,即使世界經濟溫和復甦,也不意味著我國經濟增長的外需動力能夠如以往那樣強勁。
從國內看,經濟運行穩中向好,但基礎還不牢固。當前消費、投資、出口三大需求對經濟增長均有支撐,供給結構逐步優化,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不斷涌現,去年出台措施的積極效應持續顯現,特別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化改革、簡政放權,將進一步激發企業和社會活力。但也要看到,經濟運行仍存在下行壓力,消費需求增長動力偏弱,企業投資意願不強,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待培育壯大;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節能減排形勢嚴峻;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財政、金融等領域存在風險隱患;在住房、食品葯品安全、醫療、養老、教育、收入分配、征地拆遷、安全生產等方面存在不少需要解決的問題,宏觀調控仍面臨艱難抉擇。
二、正確把握兩個長期背景
第一個大背景是,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進入中高速增長階段。經過30多年高速增長,支撐經濟發展的因素已經發生深刻變化,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難以為繼,勞動力、土地等低成本優勢相對減弱,資源環境約束明顯強化,經濟總量基數增大也勢必對速度產生影響。因此,現階段我國經濟增速適當減緩具有客觀必然性,也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但必須看到,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工業化、城鎮化尚未完成,仍有巨大發展潛力;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有很大迴旋餘地;新的改革紅利持續釋放,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人口紅利逐步轉變為人才紅利,這些都將為經濟持續發展提供動力和支撐。我國經濟增速「換擋」是「調速」,不是「失速」,我們有基礎有條件在相當長時期內保持7%~8%的經濟中高速增長。
第二個大背景是,全球經濟格局處於深度調整過程。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國相互依存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這是多年來的基本趨勢。同時,要高度關注一些新變化:新科技革命正在孕育突破,可能引發新一輪產業革命,我們不容錯失良機,而要緊緊搭上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快車。全球經濟結構正在調整,發達國家提出「再工業化」和經濟再平衡,回歸重視發展實體經濟,而新興經濟體著力擴大內需,推動幾十億人口的工業化現代化進程,這將導致全球產業布局和分工體系發生新變化。國際經濟秩序還在發展變化,發達國家謀求重塑國際經貿規則,各國都試圖搶佔新的國際競爭制高點,二十國集團等機制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作用增強,我國經濟實力、國際影響力和塑造發展環境的能力日益提升。
綜合來看,今年我國發展面臨的環境仍是機遇大於挑戰,但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必須付出艱苦努力。
F. 我國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的特點
我國新的經濟發展方式:
我國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未來發展也必須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開放。
十八大報告用「五個加快」,從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制度五個方面,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點。即: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十八大報告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新變化,圍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出了五個方面的重點任務:
一是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
二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三是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四是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
五是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G. 隨著經濟的發展,今年我國將出哪些新形勢新商機
去年的中國動漫節多浩大,連央視新聞都有說到。年輕人喜歡的感興趣的永遠是有商內機的。隨便一個普通產品容印個動漫形象就升值幾倍,可見動漫產品的暴利。你這個時候不做動漫再遲點好項目又被人搶走了,LZ你還是好好考慮吧。推薦動漫店。
H. 怎樣理解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如何適應新常態
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速版度適宜權、結構優化、社會和諧;轉入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已經或即將發生諸多重大轉變,經濟增長將與過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別,與傳統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粗放增長模式基本告別.
因此,新常態絕不只是增速降了幾個百分點,轉向「新常態」也不會只是一年兩年的調整.認識不到新常態下的新趨勢、新特徵、新動力,不僅難以適應新常態,更難以把握經濟工作的主動權.
I.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哪些新形勢
中國經濟「新常態抄」孕育著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擁抱新經濟體系的宏大發展機遇。
第一,大改革與大調整的機遇。
第二,大消費、大市場與構建「大國經濟效應」的機遇。
第三,「大縱深」與構建多元增長極的機遇。
第四,「大人才」與構建第二次人口紅利的機遇。
第五,「大創新」與構建技術紅利的機遇。
第六,「大升級」與構建升級版中國經濟的機遇。
第七,「大開放」與中國經濟全球布局的機遇。
J. 你怎樣理解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准備怎樣適應新常態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徵。中央基於新形勢、新理念、新特點,做出「新常態」的重大戰略判斷,深刻揭示了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變化。市委八屆五次全會報告強調,科學認識新常態、積極適應新常態,把握規律、順勢為,才能與時俱進、穩步前行。
積極適應新常態,必須充分認識不同以往的發展變化。認識是適應的前提。認識理解新常態,才能積極適應新常態。積極適應新常態,就要深刻認識從嚴
管治黨的新要求,深刻認識經濟運行變化的新趨勢,深刻認識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任務,深刻認識群眾需求多樣的新特點,深刻認識倡導清廉文化的新風氣。
積極適應新常態,必須樹立新常態下的新思維新理念。比勤奮更重要的是理念、眼界和勇氣。理念的領先優於資源的領先。沒有新思維新理念,就不會有
積極適應新常態的高度自覺,就不會有主動適應新常態的思想境界。只有理念領先,才能打破慣性思維,樹立與時俱進的思想狀態,獲得改革創新的更大勇氣,以先
人一步、快人一拍的節奏迅速提升工作水平。
積極適應新常態,必須消除等待觀望的心態。等待觀望,不在狀態,雖談不上違法亂紀,卻有渙散作風、鬆弛紀律之弊,也是一種變相腐敗。各級黨員干
部要清醒認識到,從嚴管黨治黨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要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真正在思想嚴起來、整改上嚴起來、正風肅紀上嚴起來,以更加堅
決的態度、更加有效的舉措、更加務實的作風,將從嚴管黨治黨的要求落到實處,為全面推進「四新」提供堅強的作風保障。
積極適應新常態,必須擺脫為官不為的狀態。為官不為,滿足現狀、不思進取,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大敵。全會對做好當下工作和謀求長遠發展做出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