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上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1、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27年來,國民經濟年均增長9.6%,社會事業加快發展。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2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6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得到改善。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
2、目前,95%以上的商品價格已由市場確定,95%以上的投資來源於企業、銀行和社會。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4年多來,嚴格信守承諾.清理和修訂法規,逐步降低關稅,取消非關稅措施,開放服務貿易,推動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為進一步擴大國際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積極創造良好條件。
3、同時應當看到,中國前進的道路上還存在不少困難。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經濟總量雖然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後。中國的產業結構還不合理,技術水平不高,資源環境壓力加大。
4、經濟和社會發展還不協調,城鄉、區域和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得到扭轉。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大國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還需要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
5、今後一段時期,是中國發展的重要機遇期。目前,中國正在制定2006-年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發展的主要目標:一是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5年降低20%左右,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
6、實現這些目標,需要把握未來,開拓創新。在理論創新方面,中國認真總結自身建設和世界其他國家發展的經驗,提出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在科技創新方面,中國制定了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確立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和方針。
7、在體制創新方面,中國按照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明確了各方面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在創新的推動下,中國將保持發展的良好態勢,提高發展的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軌道。
⑵ 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來家鄉的經濟成就
30年,對於歷史長河就是那麼短短的一瞬間,彷彿一眨眼的工夫,30年就稍瞬即逝,快得叫人心痛。然而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從多災多難貧窮落後中一步步走進發展富裕文明和諧的國家來說,30年,又是那麼的豐富、曲折和艱辛。30年來,億億萬萬龍的傳人用青春、鮮血和堅強不屈的精神,用高瞻遠矚、排山倒海的的氣魄,從爭取了獨立自由的勝利又走向了新的輝煌。
30年歲月如歌,30年翻天覆地。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和世界上其他各民族大致一樣,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發展,遭遇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蹂躪。我們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屢屢處於腥風血雨、內憂外患、戰亂頻仍、支離破碎、天災人禍、生靈塗炭、水深火熱之中。我們的工業在畸型發展,工業布局不合理,工業技術水平低下,生產關系、生產方式落後。1949年10月1日,在以毛澤東為領袖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終於徹底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反動統治,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而揭開了中華民族歷史上嶄新的一頁。30年前的那個春天,那個頗具設計天才的老人,再次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與中國具體實際巧妙地水乳交融在一起,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設計出了一條寬廣坦途——實行改革開放,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轉移工作重心,放到經濟上來。於是:1978年我們成功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1979年設立了經濟特區,1982年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6年啟動了全民所有制企業改革,1987年提出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基本路線,1988年科學技術成了第一生產力,1992年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1993年進行分稅制改革,1994年進行了外貿體制綜合配套改革,1992、1994年施行醫療、住房市場化改革,1997年「十五大」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1999年吹響了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沖鋒號,2001年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2002年「十六大」確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2005年廢止了農業稅條例,2005年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啟動,2006年作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決定,2007年科學發展觀更加深入人心……30年來,我們唱著《春天的故事》,朝氣蓬勃,精神振奮,鬥志昂揚,一路奮斗,一路凱歌。
30年改革開放,30年功勛卓著。30年輝煌成就有力證明,以改革開放為動力,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策,是最科學的、最正確的、最有利於廣大人民群眾的決策。30年來,從農村到城市,從農民到市民,從農田到工廠,從森林到牧場,先進代替了落後,機械代替了人工,破舊換上新顏。我們收獲了兩彈一星成功的自豪,收復港澳的快慰,一國兩制的成功,三峽工程建設的壯觀,神舟號飛船升天的壯舉,西部開發的激情……我們一次又一次將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推上新的高潮,一個又一個宏偉計劃交替閃爍在電腦屏幕上,一扇又一扇窗口爭先恐後向大海開放,一條又一條高速公路馬不停蹄追逐著車輪的速度。30年後的今天,我們偉大的祖國闊步前進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經濟發展、政治穩定、社會進步、民族團結、各項事業興旺發達蒸蒸日上。全國人民,到處充滿著青春活力,洋溢著勝利的豪情。
提起改革開放,我們必然要提到鄧小平同志這位改革開放的主推手,是這樣一位平凡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中國領導人用膽識、智慧與魄力打開了中國這扇塵封已久而又魅力無限的東方之門,同時中國也以它博大寬廣的胸襟迎接來自全球各地的矚目與挑戰。可以說鄧小平成就了中國神化的點睛之筆,而改革開放的成功也再一次印證和檢驗了鄧小平理論的正確與前瞻,為中國經濟發展與國力增強奠定了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都有切身的體會,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帶給了我們太多的新鮮與欣喜,同時國人也真正的第一次挺直腰板站立起來。我們不再局限於計劃經濟的井底當中,市場才是主導經濟的首要杠桿,我們放棄了習慣已久的「鐵飯碗」,換上競爭上崗的新標牌,從深圳證券交易所的建立開市到糧票制度的取消再到個體經營的蓬勃發展,從這種種變化當中,國人看到了改革的新變化,同時也嘗到了開放的新成果。我們在分享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思想和意識也進一步開放,與世界逐漸融合逐漸統一。這些對於曾經封閉曾經保守的中國來說,簡直像蝴蝶破繭而再生。
在30年以前世界各國都不約而同的提出了各種發展政策與主張,然而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卻震驚了全世界。首先不僅因為改革開放一詞中國首創,同時更重要的是,中國第一次打破了以往閉關鎖國的保守政策,率先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向資本主義世界開放,這在當時思想意識主導世界的前提下是很難想像的,更是極大的勇氣與包容。如今30年時間已經過去,歷史記錄了中國的成長與發展,也見證了只有改革開放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強國富民,振興中華走向世界。
改革開放政策的提出是中國渴望發展期待繁榮的迫切要求,多年前中國經歷了無數動盪與顛簸,經濟實力和國力明顯透支,人民生活在艱難困苦中,改革開放政策就像一道曙光點亮了人民心聲,照亮了前途與發展。深圳首先成為了太陽升起的地方,在這片原本是小漁村的地方,改革的號角伴隨著機器的隆隆聲蓬勃進行。忽然一夜間,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一條條馬路通向八方,與此同時大量的外國資本與民營資本湧入其中,造就了深圳經濟的東方神化。如今的深圳早已成為了世界知名城市,開放程度也更加寬廣,這些都為中國所驕傲為世界所領先。
其實改革開放重點不在改革在開放。眾所周知,開放不僅意味著國門的打開,同時也強調市場經濟的建立與完善,國家法規制度的規范與調整,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合作等等諸多方面,開放可以解放中國的思想拓寬眼界,同時也可以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當今世界是一個多極化發展的世界經濟融合體,任何一個國家或組織都無法忽視世界市場的聯系與合作,中國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超級大國,開放不僅可以贏得市場贏得資本同時也可以在國際領域發揮更大的責任與影響力。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中國遇到了諸多困難與轉折,從股市的波動到匯市的浮動,從樓市的泡沫到經濟過熱,從應對經濟危機到應對突發疫情。中國需要面對的其實還有更多來自世界的挑戰與制衡,例如反恐、反分裂、應對自然災害等等,這些問題最終需要中國不斷探索與改革,合作與開放,發展與協調才能最終解決。
30年的改革開政策,造就了中國這個東方大國的崛起,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精彩與繁榮。改革改變了中國的印象,開放贏得了世界喝彩。如今的中國仍然要長期經歷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就意味著改革開放的政策任重而道遠並且勢必要長期堅持和持續創新。在不久前閉幕的17大當中,黨中央和國家已經明確了經濟發展的主線,明確了改革開放的地位與作用,這些都為中國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奠定了基礎。改革開放曾經一度春風拂中華,我相信繼續堅持改革開放政策向縱深和廣度發展,繼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繼續開拓創新,中國必將從經濟大國轉變成為經濟強國,最終以嶄新風姿屹立於世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再是夢想,中國人民必將迎來明天的美好陽光。
⑶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經濟變化有哪些
中國改革開放30年,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不僅建立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保持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國際地位不斷上升。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就,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不斷擴大。197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45億元,200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猛增到246619億元,30年間增加了67倍。2007年中國每天創造的GDP為675億元,1978年的GDP現在只用6天時間就可以完成。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200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182321億元人民幣,按2005年人民幣對美元平均匯率1:8.1917計算,中國GDP總量約摺合為22248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5.6%,排在世界第四位(見圖1)。[2]如按人民幣對美元購買力平價(PPP)轉換系數1.8 水平計算,2005年中國經濟總量GDP現價182321億元人民幣摺合為101289億美元,僅次於美國,排在全球第2位。[3]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和人民幣快速升值,中國以美元衡量的經濟總量還將快速增加。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數據表明,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更加緊密,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同步性。1978-2007年中國經濟
與世界經濟增長的同步系數是3.4,即世界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中國經濟增長3.4百分點(見圖2),中國經濟影響世界,世界經濟影響中國。
(4)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取得全面進步。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世界經濟研究中心(WERCCN)和首都流通研究基地中國經濟指數中心(BCEIC)主任季鑄教授主持編制的《全球100個國家國際貿易投資風險指數》(ITIRI2007),從政治風險、經濟風險、政策風險、支付風險四個方面系統分析了全球100個國家國際貿易投資風險狀況,中國綜合風險指數0.8341,從第38位上升到第36位。排在埃及之前,秘魯之後。政治風險指數0.8513,排在第42位。經濟風險指數0.8064,排在第51位。政策風險指數0.7902,排在第76位。支付風險指數0.8937,排在第23位。目前,中國外匯儲備充實,經濟總體安全。然而,宏觀經濟管理水平較低,有待進一步提高。
(5)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1978-2007年世界經濟平均增長率為3.4%,中國同期經濟平均增長率為9.8%,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是同期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的2.8倍,是同期美國經濟增長速度的3.2倍。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增長越來越穩健。1978-1995年期間,中國經濟發展還不夠完善、不夠成熟,經濟增長波動性和周期性都比較顯著。此後,中國經濟增長的波動性和周期性明顯減弱,表明中國經濟體系日趨完善,宏觀經濟調控日漸成熟。
(6)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這其中有價格上漲的因素,也有人民幣匯率變化的因素。
(7)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1978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57.5%,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67.7%。那時的中國相當貧困,人們吃糧、吃肉還要憑糧票、肉票。2006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下降到35.8%,下降了37.7%。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43%,下降了36.4%。
(8)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9)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10)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中國人民在這30年裡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電視機、洗衣機、冰箱、空調、汽車、電腦、網路、電話、手機、音樂、電影、旅遊、奧運,如此等等,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⑷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取得的重大成就
1、增長速度領先全球主要經濟體
「十二五」前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8.0%,GDP總量增長到63萬億元。總體上看,國際金融危機後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雖然從2001年~2007年的年均10.8%,下降到2008年~2014年的年均8.8%。
速度看起來比以前有所放緩,但這是在很高基數上實現的增長,而且是質量效益穩步提高的增長。同時,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較,我國仍然處於絕對領跑者地位。
2、經濟結構逐步優化升級
「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的要素投入結構、需求結構、供給結構持續優化,逐步向中高端水平邁進。
從要素結構看,由以前主要依靠勞動力數量和資本存量增長來驅動經濟增長,轉變為在勞動力數量減少的前提下,主要依靠科學技術和人力資本增長來驅動經濟增長,2014年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了53.1%。
3、綜合國力穩居全球第一陣營
「十二五」以來,我國綜合國力大跨步增強,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影響力持續提高。從經濟實力看,2014年我國GDP總量為10.4萬億美元,佔全球比例為13.4%,牢牢占據世界第二位。
從產業競爭力看,2014年我國製造業產值佔全球製造業產值份額上升至25%,自2010年起穩居世界第一製造大國之位;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品中,220種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4、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高
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得到提高,農田有效灌溉面積佔比超過52%,主要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農村土地流轉率提高到30%,家庭經營、集體經營、企業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共同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5、工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製造業是國家間經濟角力和競爭的主戰場,彰顯著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近年來,我們一手抓淘汰落後,積極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一手抓轉型升級,改善品質質量,取得了良好成效。以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為特徵的智能製造開始興起,成為製造業的新生力量。
一批擁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術的企業脫穎而出,帶動了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零部件水平提高,拉動了產業整體素質提升。
⑸ 改革開放36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年中國的生鐵產量為6.58億噸,排名世界第一,佔全球總產量的59%;與1978年中國生鐵產量3479萬噸相比,增長了17.9倍,翻了將近9番。
2012年中國的粗鋼產量為7.17億噸,佔全球15.5億噸粗鋼產量的46.3%,排名世界第一,超過第2至第20名的總和;與1978年的3178萬噸相比,增長了21.6倍,翻了10番半。
2012年中國煤炭產量為36.6億噸,為全球最大產煤國,產量佔到全球總產量的一半;為1978年6.1億噸的6.6倍。
2012年中國水泥產量為21.84億噸,排名世界第一,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60%以上;是1978年6524萬噸的33.5倍。
2012年,中國的電解鋁產量為1988.3萬噸,排名世界第一,佔世界總產量的65%以上。
2012年中國精煉銅產量582.35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24%,為世界最大產銅國。
2012年中國化肥產量6840萬噸,是世界最大化肥生產國,佔世界總產量的35%;是1978年869.3萬噸的7.9倍。
2012年化纖產量7939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70%;平板玻璃產量7.14億重量箱,超過世界總產量的50%;工程機械銷售總額達590億美元,佔世界總量的43%。
2012年中國汽車產量1927.18萬輛,連續四年蟬聯世界第一,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25%,穩坐世界第一大汽車生產大國的寶座;是1978年14.91萬輛的129.25倍。
2012年,中國的造船完工量6021萬噸,雖然受全球主要是歐美市場萎縮的影響比上年下降21.4%,但仍位居世界第一位,佔到世界總造船量的41%。
2012年中國的彩電、手機、集成電路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佔全球出貨量的比重分別達到48.8%、70.6%和90.6%。而在2010年,中國就為世界生產了 68%的計算機、65%的冰箱、80%的空調、44%的洗衣機、70%的微波爐和65%的數碼相機。
中國早就成為世界第一大服裝生產國,第一大紡織品出口國,第一大鞋類出口國,第一大傢具出口國,第一大食品生產國……。更有趣的是,隨著黃金投資熱在中國興起,2010年中國還生產了340噸黃金,排名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農業大國
中國的糧食產量世界第一。2102年中國糧食總產量為58957萬噸,根據世界糧農組織(FAO)統計,中國的穀物產量佔世界總量比重一直處於世界第一位。2009年,在全球19種主要農產品中,中國雄居世界第一位的有12種。
中國是世界第一漁業大國,2012年中國的水產品產量為5906萬噸,連續23年雄居世界第一,佔到世界水產品總量的60%以上。
中國是世界第一養禽業大國。2012年中國的禽蛋產量為2860萬噸,佔到世界總產量的45%。
中國是世界第一肉類生產大國。2012年中國的肉類產量為8384萬噸,佔世界肉類總產量的27%。
中國是世界第一蔬菜生產大國。2012年中國蔬菜總產量為7.02億噸,蔬菜種植面積為3.05億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早在2007年中國蔬播種面積和產量就穩居世界第一,分別佔世界總量的的43%和49%。
中國是世界第一水果生產大國,2012年水果產量24057萬噸,佔全球市場份額的17%以上。中國的蘋果、梨、桃、李和柿子的產量均為世界前5位,尤其是柿子和梨,中國的產量分別佔世界總產量的71.5%和52.9% ;蘋果和李子的產量也佔世界產量的40%左右。
中國還是全球最大的煙草生產國與消費國,僅煙草生產一項,中國便雄居5個世界第一:烤煙種植面積世界第一、烤煙產量世界第一、烤煙增長速度世界第一、卷煙產銷量世界第一、卷煙增長速度世界第一。
⑹ 改革開放取得的重大進展的經濟成果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中國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還在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理論的提出,沒有作為主體地位的公有制經濟,就不能確保我國社會的社會主義性質,就不能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就不能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就不能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沒有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缺少必要條件,就不能為我國國有經濟的體制創新提供好的借鑒,就不能體現市場的調節作用,就難以實現社會資源的最有效配置,也就難以實現整個社會經濟的有機發展。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的生機和活力,使我國走上了一條快速發展的軌道。1978年至2008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9.8%,不僅明顯高於1953至1978年年均增長6.1%的速度,而且比日本和韓國經濟起飛階段GDP年均增長率的9.2%與8.5%還略高。所有制結構的這種變化,對我們的日常生活也產生了深刻影響。比如,由於搞活了經濟,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為提高也更加豐富了,大家心目中的「三大件」早已不是自行車,縫紉機,手錶,也不是彩電,冰箱,洗衣機,現在已是住房,汽車,電腦等;又如,由於各種所有制企業的發展,人們就業方式也多樣化了,國有企業的「鐵飯碗」不再是人們唯一的追求,私企,外企,自主創業,個人擇業等成了許多新一代年輕人的選擇;再如,個人財產性收入增多,投資理財成為熱門話題,國債、基金、股票、期貨、外匯、黃金等成為很多人的投資手段。
實踐證明,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既保證了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體現公有制經濟的控制力,又極大的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使中國經濟充滿生機和活力,對於我們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⑺ 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取得顯著成就,說明了什麼
說明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改革開放政策的正確性和先進性。
⑻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所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五年來,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銳意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不斷擴大開放,決心之大、變革之深、影響之廣前所未有,成就舉世矚目。
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成果是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⑼ 從經濟學角度解釋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取得的重要原因。
一、 改革開放基本國策的實行是中國經濟騰飛的前提條件
首先談改革。十一屆三中全會前中國經濟體制僵化,嚴重束縛了經濟的增長。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政府的工作重點開始轉向經濟建設。中國先後實行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城市國有企業改革,改革了僵化的制度,解放了生產力。1992年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增強了中國經濟的活力。接著談對外開放。1978年中國敞開國門,為經濟發展添加了催化劑。對外開放政策使得外國投資者紛紛湧入中國。他們帶來了資金、先進的技術以及管理經驗,而這些恰恰是當時的中國所十分匱乏的。憑借勞動力價格優勢,中國開始了持續三十年的經濟擴張,利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中國走完西方國家上百年才走完的路,中國迅速在世界的東方崛起為令世人矚目的「世界工廠」。
二、教育的發展提高了勞動者素質,為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以及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中國勞動者素質普遍提高。中國每年培養的工程師數量超過了美日每年培養的總和,並且還在迅速增長中。這些工程師活躍於各行各業,支撐起中國經濟的骨架。教育的發展還使得中國的科技水平迅速提高。尖端科技在中國迅速興起,帶動了中國高科技產業的快速發展,這些產業每年都大量出口創匯,成為我國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最新消息,中國每年申請的專利數量已躍居世界之首,由此終結了美日專利申請量世界第一的歷史。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進步為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三、發達國家和地區產業轉移浪潮的形成恰逢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難得機遇。
在改革開放之除,中國的工業基礎還十分薄弱。隨著美日歐以及台灣地區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低端產業紛紛移向中國。雖說中國所接受的是勞動力密集型低端產業,但不可否認這些產業確實為中國工業化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如果沒有這些產業轉移,中國很多工業都要幾乎從零開始,經濟就不可能迅速發展。大規模的工業化強有力地促進經濟的增長。
四、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投資、出口、消費強有力地推動中國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國企以及私企在各行業的投資逐年增長,拉動了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資金越來越充足,各領域的投資必然會不斷增多,可以預見投資將繼續拉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隨著中國開始實行對外開放,海外市場也向中國敞開大門,中國出口迅猛增長。中國加入WTO後,出口更是以每年超過百分之二十的高增長率持續擴張。中國已超越德國成為世界出口最多的國家。出口的迅速增長形成巨大需求,刺激中國經濟迅速發展。消費是「三駕馬車」中比較疲軟的,但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可忽視。隨著居民收入的逐年增加,消費市場也日趨繁榮,內需的擴張雖然慢於經濟增長速度,但也是以較快速度增長,刺激了經濟的繁榮。在「三駕馬車」共同作用下,中國經濟迅速崛起。
五、洶涌澎湃的城市化浪潮刺激了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
近三十年來,中國的城市化每年以接近一個百分點的速度提高。城市本身就蘊含巨大的生產力。城市擁有素質更高的從業人員,擁有更好的基礎設施,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世界各國的發達程度以及人均GDP等指標與城市化率基本上呈正相關,就很好地說明了城市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中國近年來經濟一直保持高增長率與城市的持續擴張關系密切。在2011年中國城鎮人口首次超越農村人口,這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有標志性意義。隨著城市的繼續擴張,中國經濟的發展將邁上一個新台階。
六、相對穩定的國際國內環境是中國經濟崛起的保障。
鄧小平曾說過:「穩定壓倒一切」。沒有穩定的環境,一個國家的經濟不可能迅速發展。因長期受戰亂困擾而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的伊拉克、阿富汗就是很好的證明。而這三十年來中國國內始終保持穩定,沒有發生大的動亂,在國際上面臨的壓力雖大,卻始終沒有發生戰爭。偉大的領袖鄧小平預料到短期內世界大戰不可能發生,於是中國裁兵一百萬,韜光養晦,將主要的人力物力投入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中國經濟隨之騰飛。
小結:中國經濟持續三十年的高增長是多種因素共同造成的。首先是改革開放,它是一個偉大的轉折點,是中國經濟崛起的前提條件。教育水平的提高為經濟崛起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產業轉移使中國發展迎來難得機遇。投資、出口、消費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它們在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城市化浪潮的來臨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在各種因素共同作用下,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用辛勤的勞動創造了經濟增長的「中國奇跡」。
⑽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抉擇,開啟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新時期。35年來,面對國內外環境的復雜變化和重大風險挑戰,黨中央、國務院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勇氣,攻堅克難,銳意推進改革,堅持不懈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煥發蓬勃生機和活力,我國經濟發展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國民經濟蓬勃發展、經濟總量連上新台階的35年,是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由弱變強的35年,也是成功實現從低收入國家向上中等收入國家跨越的35年。
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年均經濟增速高達9.8%。1979-201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8%,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速只有2.8%。我國高速增長期持續的時間和增長速度都超過了經濟起飛時期的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創造了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的新奇跡。
經濟總量連上新台階,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645億元迅速躍升至2012年的518942億元。其中,從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萬億元用了8年時間,上升到1991年的2萬億元用了5年時間,此後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萬億元,2001年超過10萬億元大關,2002-2006年平均每年上升2萬億元,2006年超過20萬億元,之後每兩年上升10萬億元,2012年已達到52萬億元。
經濟總量居世界位次穩步提升,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提高。1978年,我國經濟總量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過德國,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佔世界的份額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2008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成為帶動世界經濟復甦的重要引擎,2008-2012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超過20%。
外匯儲備大幅增長,實現從外匯短缺國到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大國的巨大轉變。1978年,我國外匯儲備僅1.67億美元,位居世界第38位,人均只有0.17美元,摺合成人民幣不足1塊錢。隨著我國對外經濟的發展壯大,經常項目貿易盈餘不斷積累,外匯儲備的短缺迅速成為歷史,1990年外匯儲備超過百億美元,達到111億美元,1996年超過千億美元,達到1050億美元,2006年超過1萬億美元,達到10663億美元,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11年超過3萬億美元,2012年達到33116億美元,連續七年穩居世界第一位。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對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重要性的認識不斷深化的35年,是經濟結構在經濟持續較快增長中不斷調整的35年,也是經濟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不斷增強的35年。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35年來,三次產業在調整中均得到長足發展,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強化,工業實現持續快速發展,服務業迅速發展壯大。1979-2012年,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實際分別增長4.6%、11.3%和10.8%。三次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3.9調整為2012年的10.1:45.3:44.6。與1978年相比,2012年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8.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下降2.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大幅上升20.7個百分點。
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城鎮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2年的52.6%,上升了34.7個百分點,年均上升1.0個百分點。城鎮總人口年均增加1586萬人,鄉村總人口年均減少435萬人。城鎮化水平的提升促進了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有利於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並不斷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城鎮吸納就業的能力也不斷增強。城鎮就業人員佔全國的比重從1978年的23.7%上升到2012年的48.4%,鄉村就業人員佔比從76.3%下降51.6%。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門類齊全、布局合理的產業體系逐步建立的35年,是商品和服務供給能力大為增強的35年,也是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躍升到世界前列的35年。
農產品供給不僅解決了佔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溫飽問題,還為工業化快速推進提供了重要支撐。35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農業生產放在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千方百計促進農業生產,穩定糧食產量,不僅成功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實現了人民生活水平質的提高,而且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原料。2012年,糧食產量達到58958萬噸,比1978年增長93.5%,2004年以來實現「九連增」,連續6年穩定在5億噸以上的水平;棉花產量684萬噸,比1978年增長2.2倍;油料產量3437萬噸,增長5.6倍;糖料產量13485萬噸,增長4.7倍;水果產量24057萬噸,增長35.6倍;水產品產量5908萬噸,增長11.7倍。肉類產量8387萬噸,比1979年增長6.9倍。2011年,穀物、肉類、籽棉、花生、茶葉、水果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位,油菜籽、甘蔗、大豆分列第二、三、四位。從人均水平看,2012年人均糧食產量達到436.5公斤,比1978年增長36.9%;人均棉花、油料、糖料、水產品產量分別達到5.1公斤、25.4公斤、99.8公斤和43.7公斤,分別增長1.2倍、3.7倍、3.0倍和8.0倍。
工業生產能力迅速提高,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成長為世界製造業大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進程迅速啟動,工業化水平明顯提高,主要工業產品產量迅猛增長。2012年,原煤產量達到36.5億噸,比1978年增長4.9倍;粗鋼7.2億噸,增長21.8倍;水泥22.1億噸,增長32.9倍;汽車1928萬輛,增長128.3倍;家用電冰箱由1978年的2.8萬台增加到2012年的8427萬台;彩色電視機由0.4萬台增加到1.3億台。移動通信手持機和微型電子計算機從無到有,2012年產量分別達到11.8億台和3.5億台。35年來,我國工業化進程不斷推進,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成長為世界製造業大國。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0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世界的比重已達到17.6%。按照國際標准工業分類,在22個大類中,我國在7個大類中名列第一,鋼鐵、水泥、汽車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發展取得質的飛躍的35年,是能源、交通、通信等瓶頸制約不斷緩解的35年,也是逐步建立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體系並形成比較優勢的35年。
能源生產能力不斷提高。隨著工業化的推進,我國逐漸成為能源消費大國,與此同時,能源生產能力也不斷提升,能源自給率保持較高水平,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國家經濟安全。2012年,我國能源生產總量達到33.2億噸標准煤,比1978年增長4.3倍,年均增長5.0%。同期,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年均增長5.6%,與能源生產增速的差距不大,能源總自給率達到90%以上。能源生產結構不斷優化,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生產量在能源生產總量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3.1%提高到2012年的10.3%。
交通運輸設施日益完善。35年來,我國交通網路不斷完善,運輸能力不斷增強,運輸效率不斷提高,有力地支撐了各項產業的發展。2012年,我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9.8萬公里,比1978增長88.8%,居世界第二位;公路里程424萬公里,增長3.8倍;民用航空航線里程328萬公里,增長21.0倍;輸油(氣)管道里程9萬公里,增長9.9倍;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66.5億噸,增長32.5倍,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一些現代化交通運輸設施從無到有,增長迅猛。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尚無高速公路,2012年,我國高速公路里程達到9.62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二。高速鐵路飛速發展,生產出時速高達350公里的動車組,標志著我國鐵路運輸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12年,高鐵運營里程達9356公里,居世界第一位。互聯網設施迅猛發展,互聯網普及率由2002年的4.6%迅速提高到2012年的42.1%。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日益融入國際市場、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的35年,是我國從大規模「引進來」到大踏步「走出去」的35年,也是我國抓住全球化機遇一躍成為世界貿易大國的35年。
對外貿易總量不斷攀升。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對外經濟交流活動十分有限,再加上國內市場化水平不高,造成了與國際市場相對隔絕的狀態。1978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只有206億美元,世界排名第29位,1988年突破了1000億美元,1994年突破了2000億美元,1997年突破了3000億美元,2004年又突破了1萬億美元大關,2012年,貨物進出口總額已達到38671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186倍,年均增長16.6%,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位;貨物出口總額20487億美元,增長209倍,年均增長17.0%,居世界第一位;貨物進口總額18184億美元,增長166倍,年均增長16.2%,居世界第二位。2012年,我國貨物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分別佔世界的11.2%和9.8%。
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出口商品以初級產品為主,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出口商品附加值大幅度提高,國際競爭力大為提升。出口總額中初級產品所佔比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12年的4.9%,工業製成品所佔比重則由49.7%上升到95.1%。同時,進口商品構成也隨國力和開放程度的變化而演變。工業製成品進口額占進口商品總額的比重迅速由1980年的65.2%提高到1985年的87.5%,之後直到2003年這一比重基本保持在80%以上,反映了我國消費能力的提高。此後,國內產業體系的升級逐漸拉低了製成品進口額比重,2003年以來製成品進口額比重呈現明顯的下降走勢,至2012年已下降到65.1%。綜合來看,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對外貿易方式主要是以初級產品換製成品,1980年初級產品凈出口21.6億美元,製成品凈進口40.5億美元;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以製成品換初級產品的格局逐漸定型,2012年,初級產品凈進口5344億美元,製成品凈出口7647億美元。
引進外資與對外投資活動日益頻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充分發揮了資源、勞動力等要素優勢和巨大的潛在市場優勢,成為國際直接投資的熱土,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外商直接投資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重要力量。1979-2012年,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12761億美元,1984-2012年以年均18.0%的高速度增長。我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世界排名也上升至第二位。近些年來,隨著我國企業實力的提升,「走出去」的步伐開始加大。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由2007年的265億美元快速提高到2012年的878億美元,2012年末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到5319億美元。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歷史上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5年,是城鄉居民生活實現由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並向全面小康邁進的35年,也是社會保障事業從低層次到制度建立再到全面推進的35年。
就業規模持續擴大。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就業問題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進入轉型發展的新階段後,根據人口結構和就業形勢發生的深刻變化,實施了就業優先的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緩解了就業矛盾。1978-2012年,我國就業人員從40152萬人增加到76704萬人,年均增加107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長期保持基本穩定。與此同時,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有序轉移。2012年,我國農民工數量達到2.6億人。
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35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效率和公平兼顧,確保了城鄉居民收入和財富的快速增長。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1978年增長71倍,年均增長13.4%,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增長7.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917元,增長58倍,年均增長12.8%,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增長7.5%。城鄉居民擁有的財富顯著增加。2012年末,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39.96萬億元,比1978年末增長1896倍,年均增長24.9%。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居民擁有的財產性收入從無到有,2012年占人均全部年收入比重上升到2.6%。
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極大改善。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現金消費支出16674元,比1978年增長52.6倍,年均名義增長12.4%;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5908元,增長49.9倍,年均名義增長12.3%。城鄉居民消費結構明顯優化。2012年,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6.2%,比1978年下降21.3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9.3%,下降28.4個百分點。居住條件極大改善。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築面積32.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26.2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7.1平方米,增加29.0平方米。消費領域不斷拓展,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彩電、電冰箱、空調、電話等耐用消費品逐步普及,汽車、電腦等高檔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大幅提高。2012年末,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行動電話、計算機和家用汽車擁有量分別為212.6部、87.0台和21.5輛,分別比2000年末增加193.1部、77.3台和21.0輛。
社會保障事業全面推進。35年來,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經歷了一個從低層次到制度建立完善再到全面推進的演變過程。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按照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積極推進社會保障事業建設,截至目前已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2012年末,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30426.8萬人,比1989年末增加24716.5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人數分別為19861.3萬人和15224.7萬人,分別比1994年增加19486.7萬人和7256.9萬人;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48369.5萬人;2566個縣(市、區)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8.3%;2143.5萬城市居民和5344.5萬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扶貧工作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從1978年到2012年,我國先後採用過不同的農村貧困標准。根據1978年標准,1978年全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約2.5億人,約佔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2007年下降為1479萬人,平均每年脫貧811萬人。按照2008年標准,2007年農村貧困人口為4320萬人,2010年下降為2688萬人,平均每年脫貧544萬人。按照2010年制定的新扶貧標准,2010年農村貧困人口為16567萬人,2012年為9899萬人,不足全部人口的10%,平均每年脫貧3334萬人。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展的35年,是社會和諧穩定得到鞏固和發展的35年,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性不斷增強的35年。
投入力度,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取得了一系列成績。教育普及程度明顯提高,城鄉免費九年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國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6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2年提高到2012年的8.9年。2012年,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招生人數689萬人,比1978年增長16.1倍;在校生2391萬人,增長26.9倍;畢業生625萬人,增長36.9倍,較好地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
科技事業成果豐碩。30多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標准、激勵機制和轉化機制,我國科技事業取得豐碩的成果。2012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達到10298億元,比1995年增長28.5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98%,上升1.4個百分點;發明專利申請授權21.71萬件,增長63倍。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建成了正負電子對撞機等重大科學工程,秦山、大亞灣核電站並網發電成功,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不斷升級並全部研製成功。近年來,我國在載人航天、載人深潛、基因工程、高性能計算機、新材料、量子信息、3D列印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為成功轉型為創新型國家奠定良好基礎。
總之,1978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走過了35年極不平凡的光輝歷程,35年改革成果豐碩,35年開放成就非凡。這一筆筆鮮活的統計數據正是最好的見證。當然,中國的改革開放並非一路坦途,35年來,我們也曾經受考驗,艱辛探索。在每一次危機的挑戰前,在每一次風險的歷練下,黨中央、國務院始終以改革開放為強大動力,接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史詩。
資料來源——人民網: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106/c1001-23444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