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浙江與安徽經濟發展比較分析與研究

浙江與安徽經濟發展比較分析與研究

發布時間:2021-03-12 19:29:58

『壹』 浙江省經濟現狀分析及發展前景

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品牌大省」的戰略決策,這既是應因宏觀調控新形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也是應因浙江經濟發展要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再造浙江經濟發展優勢的重大決策。推進名牌戰略,是建設「品牌大省」的核心內容。它是適應經濟全球化及我省經濟內涵式發展的要求,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提高產業層次,增強經濟競爭力,保證浙江經濟繼續走在全國前列的重要舉措和有效途徑。
實施名牌戰略
為打造品牌大省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浙江是全國首批實施名牌戰略的省份。1992年省政府2號文件提出了宣傳和發展名牌產品的戰略部署,我省名牌戰略圍繞重塑浙江產品質量新形象和提高市場競爭力的基本目標,堅持突出重點,扶優扶強,推動了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目前,浙江省擁有中國名牌產品139個,位居全國第二;浙江名牌產品總數發展到1039種,其中,工業產品819種,農業產品215種,傳統特色文化產品5種。名牌產品生產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努力拓展市場份額,企業綜合實力和市場競爭力持續增強,品牌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逐步提升。據統計,工業名牌產品的銷售產值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1%,利稅總額佔40%,出口創匯佔全省工業製成品出口額的18%。
實施名牌戰略,對地方經濟健康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浙江省不少地方堅持「抓質量、擴規模、增實力、上水平、樹形象」的工作思路,內練素質,外樹形象,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溫州市實施「質量立市、名牌興業」,產品質量總體水平和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提高,涌現出25個中國名牌產品和2個全國質量管理獎生產企業,集聚了「中國鞋都」、「中國電器之都」、「中國服裝名城」、「中國鎖都」、「中國制筆之都」等19個國家級生產基地,樹立起溫州行業品牌的良好形象,也為「品牌溫州」創建打下堅實基礎。
在實施名牌戰略中,廣大企業以名牌創建為契機,推動企業質量管理上水平,使全省涌現出一批質量管理的先進典型。他們採用國際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持續開展質量管理評審,積極開展全員質量管理,通過上下道工序調查、質量演講比賽、技能競賽、質量知識競賽、產品比對試驗、QC小組成果發表等形式,激發了員工參與企業質量管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營造了濃厚的質量文化氛圍,為提升產品質量,創建名牌打下堅實基礎。
實施名牌戰略,促進傳統產業的提升。一些傳統產業實施名牌戰略後,以技術改造、科技創新為突破口,品種不斷創新、品質日益提高,出口、銷售收入、利潤指標普遍提高,重新煥發了青春活力。代表紡織業國際先進水平的無梭織機,我省擁有率已從幾年前的3%,提高到目前的50%以上,我省的傳統紡織產業整體得到提升。中國黃酒集團有限公司從上個世紀90年代至今累計技改投入超過6億元,將電子計算機控制應用到黃酒發酵生產過程中,並對一些黃酒生產中的技術難點進行了攻關,解決了許多困擾黃酒業多年的技術難題。
按照品牌大省要求
深入推進名牌戰略
當前,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強勢品牌是制約我省「品牌大省」建設的重要因素。我省有些企業雖然在國際上有一定知名度,但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名牌尚未出現;有些企業增長速度很快,但是企業規模不大,品牌集聚和輻射不強,在國際市場上的佔有率還很低;不少企業在技術上有所進步,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還是較少,核心技術還是從國外引進;有些企業比較善於在商品市場上進行運營,但能夠運用國際資本市場和期貨市場來進行運營的還是不多。按照培育品牌、提升品牌、經營品牌、延伸品牌,做到無牌貼牌變有牌,有牌變名牌,培育更多的中國馳名商標和名牌產品,努力創造若干世界名牌,努力打造「品牌大省」的要求,下一步深入推進名牌戰略要著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認識,調整思路,圍繞「品牌大省」建設,深化名牌戰略。要正確理解和把握「品牌大省」的內涵,積極發揮名牌戰略在打造「品牌大省」中的主力軍作用。要從品牌教育入手,加大對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和企業領導的品牌意識教育,通過理論學習、方法學習和實務學習,了解和掌握創名牌的一般規律並能運用於名牌戰略的實踐中。要調整實施名牌戰略的重點方向,積極打造一批具有相當規模的名牌群體。從國內外名牌戰略的實踐來看,從我省經濟結構特點看,以科技創新和現代品牌經營方式,推動特色產業和塊狀經濟產業集群發展,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持保護建設和節約整治並重,緩解資源要素環境壓力的有效舉措。實施名牌戰略,必須從最基礎的市場調研做起,了解相同產品、相近企業、同一行業的產品市場情況,包括市場空間、市場定位、市場價格、市場服務、市場營銷及企業運作模式和企業文化建設,從中尋找市場盲區或盲點,創造名牌的市場空間,形成名牌的發展優勢。
(二)加強研究,科學規劃,著力培育,提升品牌集中度。要在保持我省現有名牌競爭優勢的基礎上,認真研究解決品牌建設中出現的突出問題和制約因素,研究名牌戰略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利用、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明確下一步深入實施名牌戰略,打造「品牌大省」的總體思路和指導思想。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針,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打造「品牌大省」的戰略部署,以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優化、提高綜合實力為目標,以深入實施名牌戰略為抓手,綜合運用各種政策手段,集中資源、力量,著力培育和發展一大批名牌產品,帶動全省企業質量水平、技術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推動結構優化、產業升級和核心競爭力的提高,實現我省由「製造大省」向「品牌大省」的跨越。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從浙江經濟的實際出發,制定符合浙江經濟特點和企業現狀的名牌戰略實施和發展規劃,重點培育、扶持一批國家級名牌和若干世界級品牌,擴展我省名牌的產業領域,提高名牌經濟的市場佔有率和覆蓋面;在打造區域名牌、服務(三產)名牌和農產品名牌上花功夫,帶動民營經濟、中小企業提升產品質量和技術層次,全面提高國際競爭力,塑造浙江品牌的整體形象;發揮名牌的帶動及其對資源的整合作用,促進資源的有效整合,促進有限的資源向名牌龍頭企業集聚,完善產業鏈,促進產業提升。
(三)推進區域塊狀經濟向優勢名牌集聚,積極創建區域名牌。浙江以企業集群和產業集聚為特徵的塊狀經濟,是我省產業經濟的一大特色。進一步整合這種塊狀經濟,並將其融入全球化的產業鏈中,有助於增強浙江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為此,要對以製造業為主體的工業園區加速進行整合、擴容和提升,在充分利用現有園區的基礎上,突出特色,強化創新,合理布局。要著力彌補產業鏈上的薄弱環節,著力延伸產業鏈,形成專業化的分工協作,使塊狀經濟區不僅僅是大量企業的簡單集聚,而且成為從產品研發到品牌整合擴展的一個完整體系,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浙江製造」的大本營。要採取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方法,著力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區域名牌」。
(四)堅持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強化政府服務和引導,推進名牌的培育和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對名牌培育和名牌發展所具有的推動作用,把競爭重心調整到提高產品質量,提升售後服務,增加市場佔有率,增強名牌競爭力上來。通過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積極推動企業走品牌之路,引導企業加強對消費需求、營銷環節、競爭對手、未來市場變化的分析,結合自身優勢調整市場戰略,確立品牌形象。要著力抓好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和重點產品的爭名創牌工作。對地方優勢產業、省級名牌、有希望爭創國家名牌、沖刺世界級名牌的產品和企業進行排隊,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力爭盡快取得突破。同時,要注重在先進製造業基地的重點行業、高技術產業中培育和發展強勢品牌。要營造「千家爭名牌、萬家創品牌」的氛圍,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參與名牌戰略實施。進一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進一步優化政府服務經濟工作的軟環境。持續加大打擊假冒偽劣的力度,為名牌的培育和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不斷改善名牌評價和推薦工作,建立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和符合競爭規則的評價和推薦機制,確保名牌戰略的順利實施。在長三角地區省級名牌互認協定的基礎上,繼續推進二省一市名牌戰略的交流和聯動保護機制。
(五)充分發揮政策杠桿作用,完善品牌建設配套措施。實施名牌戰略、打造品牌大省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市場環境、產業結構、金融投資、貿易條件和法制建設等方方面面。僅僅依靠企業自身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國家的力量和政府的行為在推進企業實施名牌戰略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美國是個典型的市場經濟國家,在鼓勵企業創造名牌、走品牌發展之路方面有不少積極的政府行為;日本、韓國和歐洲等也在激勵企業提高質量、創造名牌方面採取了不少政策措施。廣東、山東、江蘇、福建等地政府充分發揮政府作用,紛紛出台政策,激勵和扶植名牌企業。參考國內外先進經驗,我省應該出台政策措施,鼓勵企業創造名牌、走品牌發展之路。
(六)以品牌建設為抓手,推進中小企業產品質量的提高。我省中小企業量大面廣,但相當部分企業創牌意識不強,質量管理水平不高,產品質量穩定性差。因此,提高中小企業質量管理能力和產品的質量,樹立浙江中小企業良好的質量形象,是我省實施名牌戰略的重要環節。一是品牌帶動。通過爭名牌創品牌,提升產品的質量和檔次。二是對中小企業的質量幫扶。以創自主品牌為抓手,加強質量基礎工作,推動產品質量的提高。對中小企業而言,創自主品牌,必須有質量作支撐;而產品質量的提高,又為爭創自主品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貳』 安徽和浙江比 哪個經濟更發達

真天真。杭州加寧波兩個市就跟安徽一個省差不多了,有可比性么,浙江人居GDP是安徽3倍。

『叄』 浙江省與江蘇省的經濟比較

江蘇經濟與浙江經濟比較?

進入21世紀,江蘇經濟雖然也以高於全國平均速度在增長,但以民間資本為主的浙江經濟則以高於江蘇經濟增長速度在發展。更為引人注目的是,2004年下半年起,依靠外力和政府強勢推動的江蘇出現了邊際生產力遞減和外部投資「斷奶」、經濟增長難以為續的狀況,在走訪江蘇沿江城市途中,一些基層官員也紛紛向筆者表示了這方面的擔憂:而浙江則出現了資本大量外移,成為了中國大陸第一個GNP大於GDP的地區。

蘇浙經濟發展差距有多大?

目前,就經濟總量而言,江蘇依然排在了浙江的前面,2003年統計顯示,江蘇GDP為12451.75億元,浙江GDP為9200億元,按單位面積計算,江蘇每平方公里GDP為12136200元,浙江為9037328元。但就發展速度、人均指標及居民的富裕程度而言,無疑江蘇落後於浙江。

有統計數據顯示,從1978年到2000年間,江蘇GDP從249億元增加到853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33.24倍;浙江GDP從124億元增加到6024億元,增長48.69倍。在人均GDP方面,浙江除了上海、北京、天津三個直轄市外,已連續多年超過廣東、江蘇,排名全國各省區之首, 2003年人均GDP為19730元/人,江蘇則為16796元/人,江蘇只為浙江85%,在人均收入方面,2003年浙江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431 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80元,江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239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62元,江蘇只為浙江78%和70%。

在區域經濟發展方面,浙江是全國發達地區中唯一一個區域相對平衡發展和資本輸出的省份。以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為例,2003年浙扛水平最低麗水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當於水平最高的溫州市67.4%;而江蘇水平最低宿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相當於水平最高的蘇州市45.2%。另外,江蘇經濟發展水平按照蘇南——蘇中——蘇北順序,呈梯度分布;而浙江經濟較為均衡發展,浙西與浙東、浙南和浙北沒有明顯的區域發展差異。以進入全國百強縣為例,浙江是「東南西北,全面開花」,進入全國百強縣不僅數多,而且分布區域廣。另外,浙江經濟發展水平與自然條件、區位交通條件和歷史基礎沒有明顯的相關關系。以溫州為例,雖然1978年農民人均收入只有113元,有2/3的人處在貧困線之下,且浙江三個國家級貧困山區縣有兩個在溫州(泰順、文成),20世紀最後 10年才結束沒有機場和鐵路的歷史。但進入21世紀,完成原始資本積累的溫州,則是全國最著名的資本外溢地區,在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方面,溫州也成了浙江最高的城市。據保守估計,僅溫州游資就達1500億元,而整個浙江游資達到了7000億元。

江蘇雖然自然條件在全國各省區中最為均質,但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則列為全國最大地區之一。有統計資料顯示,蘇北淮安、鹽城、宿遷、連雲港等地級市不僅經濟總量達不到蘇南一些縣級市,而且人均GDP也只有蘇南一些縣級市的1/10,甚至更低。如按戶籍人口計算,宿遷入均GDP為每人0.54萬元,張家港人均GDP為每人5.5萬元,崑山人均GDP為7.01萬元。

為何江蘇經濟不敵浙江?

世紀之交,江蘇經濟急劇落後於浙江,可歸納的原因很多,有自然、歷史、文化、經濟、體制等因素。從自然、經濟基礎的角度看,江蘇無疑優於浙扛,但正如著名戰略學家邁克爾.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所說:「不虞匱乏的生產要素可能會反向地抑制競爭優勢,而不能提供正向的激勵作用。因為當企業面對不良的生產環境時,才會激勵出應變的戰略和創新,進而持續競爭成功。」

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還處於短缺經濟時代時,具有先天優勢的江蘇鄉鎮企業無疑要比溫州的企業更能獲得成功,但同時溫州企業由此激勵出應變的戰略和創新。區位條件和經濟條件的差別,使得溫州企業用於運輸的成本要遠高於蘇南企業,這使得溫州企業要勝過蘇南企業,必需在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上下功夫。結果,一方面,溫州企業形成了微利也爭的商業文化,使得溫州在蘇南企業看不上的一些小商品上,發現了大市場,另一方面,為降低交易成本,通過民間資本改善交通,修建機場、鐵路,並且,建立專業批發市場,走生產和銷售分工的道路,由此,浙江企業的市場網路越做越大,產業競爭優勢越來越強。所以,當中國短缺經濟時代結束之時,也就是作為「住商」(住在家裡做生意)的蘇南本土企業丟失市場和溫州企業崛起之時。這也驗證了邁克爾.波特所言:「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其實還可以從不利的生產要素中形成。」 而世紀之交江蘇經濟滯後於浙江,在宏觀層面上,則主要與江蘇高層戰略失誤有關。20世紀80年代中期,浙江經濟發展模式與江蘇並無二致:杭嘉湖經濟發展模式與蘇錫常經濟發展模式雷同,以鄉鎮企業發展為主要特色,溫州經濟發展模式與蘇北「耿車模式」雷同,以家庭作坊見長。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江蘇與浙江經濟發展之路出現了分歧:溫州經濟發展模式擴大到整個浙江,蘇南經濟發展模式推廣到整個江蘇,包括整個蘇北。結果到了1999年浙江農村經濟全面超過江蘇,江蘇高層方始反思蘇南模式。於是,為保持經濟總量的不斷增長,江蘇又憑借區位優勢,趁世界產業大轉移之際,走上主要依靠外型工業化實現經濟增長之路。由此,GDP和地方財政收入有了較大增長,但同時城鄉居民收入沒有見長。

於是乎,不論在理論界還是政界、經濟界,頗受爭議的「梯度轉移」理論在江蘇繼續得到強化。一方面,蘇南繼續放在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嚴格按照蘇南----蘇中----蘇北的次序進行經濟布局:另一方面,最需要強勢政府按市場原則推動的基礎設施規劃建設也按「長官意志」隨意「拍腦袋」決策。由此,整個江蘇變成了「碎片化」的江蘇。

經濟相對發達的蘇南,雖然城市密集,但依然沒有一個真正能成為經濟中心的城市,蘇州經濟60%以上依賴於所轄五縣市,無錫1/3左右經濟總量來自於江陰,由此,蘇州、無錫所轄縣市更普遍地存在著一種離心現象。另外,更為明顯的是,蘇州、無錫兩市對蘇南經濟中心的爭奪,在更大程度上造成了基礎設施建設分散和規模不經濟。 20世紀後20年沿江港口建設高潮,在江蘇高層推動的沿江經濟發展戰略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四百餘公里的江蘇長江岸線,「一」字排開的深水泊位就有四百餘座。然而,據長江口航道建設有限公司提供的資料,經過一期工程的整治,長江口航道通過能力得到了提高,但目前每個潮水理論船舶最大通過量也只有47艘, 8.5米長江口深水航道開通後,2001年1月1日到6月30日,1?5萬噸級船舶平均每天通過量為27.5艘,5萬噸以上船舶平均每天通過量為2.1 艘,2001年7月1日到12月31日,1?5萬噸級船舶平均每天通過量為32.5艘,5萬噸以上船舶平均每天通過量為3.1艘。按此推算,長江口航道又怎能滿足日益增長船舶需要呢?

南京,作為江蘇的省會,從來就沒有起到過經濟輻射全省的功能。在江蘇境內,南京直接腹地歷來僅僅鎖定在寧鎮揚三市范疇。但由於長江阻隔,南京經濟輻射江北,客觀上很難,江浦大學城的失敗就是明證。但更為奇怪的是,作為最需要腹地支撐的機場,南京選擇了靠近安徽地方,既方便不了南京市民和企業,更方便不了鎮江、揚州。為此,揚州只得在江都規劃興建機場。

沿海南通、鹽城、連雲港三市,雖然區位條件優越,但事實上,江蘇高層並沒有重視蘇北沿海發展,由此江蘇沿海地帶成為了中國沿海經濟的邊緣化地帶。南通雖然擁有數十公里可建深水大港的岸線資源,但百年之港仍以河港形式而存在,鹽城雖擁有六百公裏海岸線,但江蘇高層定位為農業發展區。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位於歐亞大陸橋東端的連雲港,雖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定為數條鐵路的起點,但至今除了隴海鐵路連接間接腹地外,並無其他鐵路通過,為結束蘇北、蘇中腹地無鐵路的歷史,江蘇規劃建設的縱貫南北的新長(新沂----長興)鐵路,則選擇位於徐州與連雲港中間的新沂為起點,另外,兗滕煤田本可以通過連雲港對外輸出煤炭,結果由於行政管理分割,山東另起爐灶,興建了日照港和兗石鐵路。由此,連雲港成為了中國少有的只有間接腹地,沒有直接腹地的海港。

蘇北是江蘇真正的腹地。然而,一方面,江蘇高層嫌貧愛富,對於20世紀80年代來自貧困地區百姓求富所創造出來「耿車模式」,沒有讓其在貧困地區發揚光大,另一方面,江蘇高層也沒有在戰略上重視蘇北的發展,結果,靠海的蘇北日益內陸化、封閉化。目前,蘇北縱深地區的宿遷、淮安等市,不僅經濟發展上與蘇南的差距繼續擴大,而且也趕不上中部河南一些城市的發展。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蘇北徐州、連雲港,鹽城及蘇中的南通雖然都建立了機場,開通了通往北京、廣州等地的航線,但依然擺脫不了內陸化的命運。

相反,浙江各級政府似是「無為」,但實質不僅在經濟體制改革上順從社會經濟發展發展需要,而且戰略上把握了的制高點。例如,浙西南是浙江丘陵、山地分布區,歷史上經濟落後,發展經濟的條件也遠不如浙北和蘇南,但政府通過培育義烏小商品市場,由市場造就具有競爭優勢產業,結果:義烏在1996年就成為了浙江人均GDP最高的縣市。其他城市,如溫州、紹興等,也通過培育專業市場,進而培育競爭優勢產業,使得浙江經濟獲得了全面發展。

進入21世紀,江蘇經濟雖然也以高於全國平均速度在增長,但以民間資本為主的浙江經濟則以高於江蘇經濟增長速度在發展。更為引人注目的是,2004年下半年起,依靠外力和政府強勢推動的江蘇出現了邊際生產力遞減和外部投資「斷奶」、經濟增長難以為續的狀況,在走訪江蘇沿江城市途中,一些基層官員也紛紛向筆者表示了這方面的擔憂:而浙江則出現了資本大量外移,成為了中國大陸第一個GNP大於GDP的地區

『肆』 浙江與安徽歷史作比較

安徽大學浙江師范大學這2個 看你想去哪了 蘇州科技學院:世界史為江蘇省重點學科 安徽大學,科研能力較強,有博士點,以後深造也比較方便。安徽

『伍』 安徽省和浙江省哪個省富裕

安徽和浙江財經大學財經匹配,雖然安徽財大2004年成為一所大學,它的重點是安徽大學的建設,但根據2009年的排名Wushulian,社會科學,安徽財經大學,管理學科的法國人是背後浙江財經學院。而在網路上大全國高校排名中,在線排行榜和經濟學院的大網大國家大學生素質排名,安徽大資金都財經的浙江大學後面。校友會和校友大學排名經濟學院校排名中,安徽和浙江財經大學金融排名持平。可以看出,發展在最近幾年的步伐,財經安徽大資金遠不如浙江大學,浙江財經大學的已經逼近甚至趕超。我相信,隨著幾年後升格為浙江財經大學,浙江財經大學的,而且,到時候大資金在安徽,浙江財經大學趕上是顯而易見的事情。正如有人說:上面安徽
財政占超過財經類的占浙江大學大學習,我不敢苟同。兩所學校的會計省級重點學科,所有的民族特色,雖然大規模的財政占安徽歷史悠久,但財政部的良好浙江大學的學生在安徽大資金,學科和師資隊伍也還不錯經濟學當前質量的大規模財政安徽,財務會計核算浙江大學是目前僅次於浙江大學在浙江省。

『陸』 浙江和安徽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浙江與安徽的經濟條件大不一樣~

『柒』 同樣屬於長三角,為何安徽發展不如江蘇和浙江

我們在經過對城市全面的了解之後,其實不難發現同屬長三角地區,安徽的發展是不如江蘇和浙江的,這其中其實包含很多層面的原因。我們需要在綜合經濟,文化,政治各個方面的全面分析之後,再去發現真正的差距,在這一過程中,才能真正為安徽提供可行的方案,促使安徽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


但是這種情況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安徽其實可以大大利用公路運輸,飛機運輸和管道運輸等方法來提升自己的出口效益的,但是成本是比較高的。在相比之下,人們更願意選擇成本比較低的江蘇和浙江,而且從教育角度來說,江蘇和浙江的教育水平也比安徽高的,所以江蘇和浙江出現的人才流失也是比較少的,因為當地的政策也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捌』 浙江湖州和安徽蕪湖相比,哪個經濟發展更好

2011年上半年人均地方財政收入:蕪湖32000嘉興30000湖州25000揚州23000南通22000 蕪湖總人口226萬2011年上半年,蕪湖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42億元,增長16.4%;全市實現財政收入144億元地方財政收入70.52億元,增長49.2% 嘉興總人口451萬全市生產總值(GDP)1205億元,增長12%,(預測)上半年全市財政一般預算總收入136億元 湖州總人口290萬今年上半年全市實現GDP達734.億元,增長10.3%。全市財政總收入126億元全市地方財政收入累計完成73.82億元,同比增長35.43%; 南通總人口763萬南通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2012億元,增長12%財政總收入500億元實現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68.38億元,增長33%, 揚州總人口463萬(預測)揚州上半年地區型纖伍生產總值1200億元,增長12%財政總收入累計實現246億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08.9億元,同比增長36.5%。希望樓主明白,蕪湖已經完全超過湖州很多了,但是湖州人得豎辯幸福指數很高的,而且人均還是很有錢的,特別是卜或織里,南潯,很多有錢人

『玖』 比較下浙江與江蘇的經濟發展特點和勢頭

浙江富 江蘇就GDP高點 錢都被台灣人賺走了

浙江民資豐厚 還投資到全國甚至全世界

『拾』 浙江和安徽哪個好

安徽人特別喜歡自吹自擂而且超級好面子比較保守,浙江人比較愛炫富思想開放,整體來說更喜歡浙江

閱讀全文

與浙江與安徽經濟發展比較分析與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