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目前經濟有哪些重要特點
2006年經濟特點:
1.社會發展狀況。
中國經濟是近十幾年來最好的時期,無論從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失業率還有城鄉居民收入狀況來講。
現在的特點是我們進入了改革開放第三次高速增長周期的第三年。你們會看到第一次周期我們持續了三年,第二次又持續了三年,第三次是從2003年開始起步,到2005年又是第三年。過去的三年經濟出現大范圍的滑坡,所以說關於明年的經濟形勢實際上現在爭論還是比較大的。現在社科院經濟課題組和我們組還是比較樂觀的,明年能達到9%的高增長速度。
2.社會建設取得明顯進展.
中央各項政策現在都要往這個方向發生一些調整,包括取消農業稅,擴大就業培訓,加強教育公平,完善城市低保,成立非公企業的工會,還有省級權力機構進行審計監督等等方面,今年都明顯加大了力度。
3.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人均儲蓄超過1萬元
城鎮在迅速提高的同時,農村今年是我們十年來第二個農民收入高增長的一年。而且今年和去年不一樣,糧食價格上漲幅度是大幅回落。我們取消了農業稅以後,由於現金收入的較大幅度增長,使整個農民人均收入增長的還是比較快的。城鄉居民的儲蓄人均今年超過1萬元,現在我們儲蓄余額總量和GDP的總量幾乎相當。
4.就業形勢緊張局面有所緩解,但是仍然形勢嚴峻.
我們全年新增就業是960萬人,城鎮失業率控制在4.2%之下。我們現在登記失業率和調查失業率在逐步接近。以前,大概調查失業率是登記失業率一倍以上。
重點的就業人群現在主要是這幾個部分,體制轉軌下崗失業人員、重組改制、關閉破產企業的職工,新增勞動力,特別是高校畢業生進城務工,在整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開始,還是非常積極的。全國今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的還是達到了1.2億,其中跨省流動六千萬。
就業形勢嚴峻主要有這樣幾個因素,一個是就業彈性系數在下降,由於技術水平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經過增長帶動就業人數是逐步減少的。我們現在平均GDP增長一個百分點,能帶動一百萬人就業,現在的趨勢還在持續,勞動年齡人口的持續增長,一直到2006年才會出現拐點。 4.買房貴、上學貴、看病貴成為新的民生三大問題。 我們出現了買房貴、上學貴、看病貴,我們叫做新的民生三大問題。今年糧食價格大幅度回落的情況下,居住價格仍然上漲5.6%,比如上海房價出現大幅度回落的情況下,全國的居住價格仍然上漲5.6%,遠遠高於我們平均的通貨膨脹率。家庭教育支出的平均增長幾倍於家庭收入的平均增長。特別是醫療和教育領域里完成變化一種盈利企業的做法,表示強烈的不滿,而且這種家庭教育和醫療支出過快,完全打亂了我們正常的家庭消費結構。由於遠期支出的不一定,大家近期進行儲蓄,來規避社會風險的做法。在農村當中,疾病和教育正在成為一個新的貧困的誘因。
5.城市化和社區建設也在加快
從改革開放初期不到200個城市,現在全國增加到661個城市。城市現在處於一個城市化加快期。可以看到我們在1990年到2000年,城市化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近五年來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1.4個百分點,這在全世界是一個城市化加快的一個水平。我們有望在「十一五」規劃期間內實現城市化水平達到超過50%的前景。
社區建設現在也在加快速度,從單位到社區這種管理方式的改變,現在越來越迫切。我們居委會人員的年齡年輕化、文化高素質化也是很明顯的。
6. 經濟增長與城鄉居民收入。
這方面的建設,建設新農村的努力,和我們這兩年發生的問題是相關的。你們可以看到從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從80年到84年這個時間城鄉差距實際上是縮小的,從85年到96年城鄉差距開始擴大,但是96年到2003年,農民人均增長沒有超過4%,城鄉的差距再一次拉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農民收入增長和城市區域增長發生背離。近兩年來雖然收入有所提高,但是整個城鄉之間人均收入差距還有3.3倍,加上醫療教育估計在6倍左右。
7. 貧富差距仍在擴大
這個問題恐怕不是一個短期的問題,是一個需要長期關注的問題。現在這個問題通過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個問題可能會逐步地遏制繼續擴大的勢頭。但是想根本扭轉,恐怕在短期內還很難實現。因為現在很多新的因素還是要不斷地加快貧富差距的擴大,特別是在加入WTO和全球化的情況下,這種態勢出現一些新的特點。 資產的貧富差距。 現在社會上在普遍議論的貧富差距還主要是收入的差距,因為中國還沒有個人資產的申報制度,還沒有一個部門能夠全面地掌握全社會的財富在每一個家庭和個人之間的分布情況。根據這種一次性的調查,可以看到實際上財產的差距比收入的差距要大很多。比如說在房產方面,最高20%和最低20%之間的差距高達60多倍,但是金融資產方面67.2%以上的金融資產實際掌握在20%富裕者手裡。
2. 中國傳統經濟發展的階段性及特點。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階段特徵
1、奴隸社會——匹馬束絲.
2、封建社會
⑴戰國、秦漢時期的階段特點①商品種類繁多;②中原市場形成;③封建城市興起.
⑵隋、唐時期的階段特徵①城市繁榮,唐中期後商業日益發達;②政府對商業市場在時間、地點上有嚴格限制;③對外貿易發達,政府設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時期的階段特徵①北,南宋商品經濟發展及特點;②城市經濟繁榮,打破時、空限制;③出現新型貨幣——紙幣;④設置邊貿易市場——榷場;⑤糧食、農副產品(茶等)和手工業原料(絲等)大量進入市場;⑥海外貿易發達.⑦元大都、漕運、海運和海外貿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時期的階段特徵①出現專業性的城市②明初對外貿易發達——鄭和下西洋;③互市;④資本主義萌芽.⑤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
一、農業是主導,小農經濟一直占統治地位;
二、手工業、商業是農業的補充,以官營為主;
三、明清時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3. 中國經濟發展特點和未來發展趨勢
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著國內和國際的一些問題,但是總體經濟發展形勢是向好的,所以我們應該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4. 中國近代經濟結構的特點
中國近現代史上幾種經濟成分演變過程:
1、封建自然經濟特點:
(1) 表現為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
(2) 具有分散性、封閉性和保守性、是和商品經濟相對立的經濟形態。
(3) 是晚清及北洋軍閥統治的經濟基礎。/2、演變過程:
(1) 開始解體:鴉片戰爭後,外國商品大量湧入,東南沿海紡織業受到很大沖擊,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開始解體。
(2) 進一步解體: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列強獲得更多的特權,商品輸出規模擴大,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自然經濟解體已由沿海擴展到內地,中國日益淪為西方原料產地及商品銷售市場。
(4)中國的經濟發展的特點擴展閱讀:
在結構調整理論上,存在幾個誤區需要引起注意:
一是結構調整隻注重向自然資源的結合。進入後工業化時代後,經濟對傳統的自然資源的依賴逐步減小,人力資源、科技進步成為經濟的主要推動器。
作為工業起步階段的國家和地區來講,早期經濟建之於自然資源基礎是一種必然選擇,但在原始資本積累完成後,繼續實施自然資源戰略就會走向經濟發展的反面。
二是目標定位在不切實際的世界最高技術領域。進入上世紀90年代,計算機硬體、軟體、網路、數字化等新技術,以人們難以想像的速度發展。為了迎接新技術革命的浪潮,不少的經濟發達地區,都曾把自己的結構優化定位在對世界最前沿技術的追趕上,但往往現實與目標並不能同步。
5.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有哪些特點
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有如下九個特點:
1、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
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
2、消費需求
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
3、投資需求
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
4、出口和國際收支
全球總需求不振,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
5、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
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新特徵。
6、生產要素
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人口減少,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
7、市場競爭
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
8、資源環境約束
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9、經濟風險
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
6. 中國經濟發展的總體特點是什麼
總體特點就是,只關注經濟增長的數字,官員們只關注陞官發財。不管三七二十一,GDP就是不能低,導致文化混亂,房價虛高,醫療費高,讀書價高,世風日下,污染嚴重。
7. 中國的經濟發展的特徵及優勢和劣勢
特徵 東部沿海經濟發達,中西部地區發展較慢,
優勢 有資源豐富,能源豐富,市場廣,勞動力豐富且廉價,地租低,交通便利,政策支持,基礎設施完善,科技力量雄厚,氣候適宜,農業發達
劣勢 利用率低,資金周轉慢,產業結構有待升級
8. 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
農業一直抄是主導,自給自襲足的自然經濟占據主導地位
開墾荒地,鐵犁牛耕,男耕女織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是小農經濟的基本生產方式和生產結構
商業和手工業為農業的補充,以官營手工業為主,極大限制民間商業和海外貿易的發展
商品貨幣經濟雖有一定程度發展,但力量不足與分解封建社會生產關系
封建政府執行''以農為本,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商人地位低下,對農民的剝削日益加重,造成國內市場狹小,阻礙手工業生產的擴大,封建土地所有制占據大量商業資本,沒有轉向實業生產性投資。
9. 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特點
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特點的是實現經濟發展的基本穩定,也就是穩中求進的發展戰略。
毋庸諱言,盡管今年GDP7.5%的目標值能夠實現,但經濟發展受到世界經濟發展趨緩的復雜局面和國內因結構調整和產能過剩導致,消費、投資、出現的暫時困難,使得穩增長遇到了很大的困局。有些企業運行困難,社會消費不振,投資趨緩,外貿增長有限,經濟發展處於一個相對低谷的時期,有下行的風險。
因此,明年的經濟發展依然是防止經濟發展的大起大落,應有效控制經濟下行的趨勢和風險,促進經濟的穩定發展。
在經濟處於危機和低谷的非常時期,不能迷信那些在經濟正常時期的規則和原理,應在非常時期行非常之策,四平八穩會貽誤戰機。宏觀政策應以量化寬松、刺激救急為主,該下猛葯出組合拳就得不遲疑地出手。
預計,適當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將是主題。央行將會綜合採用降息、降准等綜合措施,財政部會提出給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減免稅費的政策,來刺激經濟發展。
當然,為刺激消費,個人所得稅應稅門檻也可能進一步提高,稅率有可能調整優化。通過量化寬松,定點、精準貨幣刺激來促進經濟發展將是明年經濟的一個主題。 為了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民營銀行會有很大的發展。
預計,房地產管制政策會進一步放鬆,改善性住房需求會得到鼓勵。房地產的支柱產業地位沒有改變,房地產業健康穩定發展是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支撐。
預計,明年GDP指標可能會根據經濟發展形勢,實事求是的調整到7%左右。
第二個特點是,更加重視高新技術產業、新產品、新材料和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和投資,更加重視知識產權保護,鼓勵創新。
投資拉動依然是不可忽視的促進經濟發展的手段。只是,政策導向會更加關注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
因此,互聯網產業、新媒體行業、太陽能利用產業、電動汽車行業高鐵、核電、風電、、節能產業、環保產業都有很大的機會。
國家通過航天、航空、航海的技術攻關,如探月工程、航母、大飛機以及導彈和衛星定位等軍工產業的技術攻關,會帶動出現一批尖端、高新技術,民用化後可以促進許多行業的技術進步,帶動產業升級,拉動經濟發展。這些行業的創新產品和技術如果出口,將成為經濟新的增長點。
第三個特點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平衡。
中國經濟存在著發展的不平衡的矛盾,東部和中西部,沿海和內陸發展的不平衡。可以通過產業政策和發展戰略調整來促進欠發達地區發展。
具體來講的是通過一帶一路、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三大經濟帶的引領,加上之前提出的長三角、珠三角、東北工業區振興等經濟路和帶以及區的發展規劃、計劃的落實,通過結構的優化調整、產業的轉移和升級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縮小區域差距,拉動經濟上行。
第四個特點是,通過自貿區的實踐,來推動進、出口貿易的轉型、升級和發展。
上海自貿區已經在積累這方面的經驗,預計上海自貿區的經驗將在天津和沿海、延邊的重要城市區域逐步地推廣實施。
第五個特點是,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會縮小城鄉差距。
預計在試點的基礎上會形成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模式,中央會積極穩妥的推進。
需要著重提出的是城鎮化過程我認為關鍵是要做好產業和服務業規劃以產業化和服務業的集群發展帶動城鎮化,不能單純靠發展房地產業盲目建城,而忽略產業發展。沒有產業、服務業發展,城鎮化就可能變成海市蜃樓。
城鎮化還有一個重要的難點需要破題,就是農村土地的確權和市場自由交易的問題,必須讓農民在城鎮化的過程中成為土地出讓收益的最大受益者。應讓農民自主決定是持有土地繼續當農民還是出讓土地成為市民,避免戶籍游戲,一夜讓農民變市民,那樣的城鎮化會留下後患。
第六個特點是,更加重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適應汽車時代的變化。
由於需求的變化以及美國等國的頁岩油產出,油品的價格在2015年很大的幾率將會在低位運行,這對中國經濟利大於弊。
油價低位運行會促進經濟復甦,會帶動汽車行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
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城市道路的新建、擴建和改造,完善路網,搞好城市規劃,鼓勵民營資本進行停車場建設以適應汽車時代到來的新情況。
城鐵、地鐵、公交也會有大的投資建設和完善,方便中低收入群體出行。
不能簡單粗暴的採用侵害公民財產權利的尾號限行和限購的措施去限制汽車消費的需求,阻礙經濟的發展。
第七個特點是,更加註重民生事業的發展,更加註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經濟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其實就是為了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沒有民生的改善和發展,就是走偏的發展,民眾不能在發展中獲益,自然就會增加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應完善養老和醫療養老、保險制度,規范教育收費。把因公款消費節約下來的錢,去充實保險賬戶,穩定民眾的消費信心,提振民眾的消費預期。讓民眾敢於消費、樂於消費,消費提振必然形成經濟的良性循環。
新常態下,一系列的民生工程會讓民眾獲益。
比如醫療衛生行業、養老行業的發展會解決民眾就醫難、養老難的局面得以緩解。
比如,保障性住房建設,政府會承擔起更大的責任,為中低收入階層解決住房的問題。
比如,對貧困群體的救助會更加的成為常態,為競爭失敗者和勞動能力喪失者提供兜底的保障。
還有一個特點經濟發展的微觀行為會更加多的交由市場去決定。
政府會適應這個新常態,不斷的實現從管理型政府到服務型政府的轉變。負面清單制度會成為常態,政府的審批項目會逐步減少,對市場的公平競爭會更關注,對假冒偽劣產品的查處會更給力。
不論什麼形態的經濟發展都離不開經濟主體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因此鼓勵群眾的首創精神,鼓勵大膽的試,大膽的闖,也會是新常態的應有之義。
10. 中國經濟發展的總體特點是什麼
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這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創新,體現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體現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踐要求。在實踐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幾個涉及全局的重大關系,提高激發社會創造活力、管理社會事務、協調利益關系、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開展群眾工作、維護社會穩定的本領。從理論上看,反映事物內在聯系,體現事物本質特點的關系也就是規律。從實踐上看,把握了客觀規律就能更好地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系
十六大提出了我們黨在21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指導思想、奮斗目標和戰略部署。「全面小康」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須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與2000年我國達到的「總體小康」相比,「全面小康」要求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全面小康」包含了「社會更加和諧」的內容。 有的同志提出,有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為什麼還要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呢?我認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是清醒認識和准確把握我國社會發生的深刻變化,針對當前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出現的突出問題,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而確定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我國經濟體制已經基本實現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這種轉型不是細枝末節的變動,而是經濟體制根本性的變革。這種變革已經並將繼續對我國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產生重大影響。適應經濟體制的這種深刻變革,社會體制正在發生轉型。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社會出現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形式多樣化,推動著我國社會體制的轉型。對外全面開放是我國社會發生深刻變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多變性、差異性越來越明顯。在這樣一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階段,既有巨大發展潛力和動力,又有各種困難和風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顯得特別重要而艱巨。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什麼關系?一方面,如前面所提到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一種價值目標,又是一種不斷推進的現實的社會歷史過程,是價值目標和社會歷史過程的統一。從這個角度看,「構建和諧社會」與「實現全面小康」兩者的現實起點一致,目標一致,實踐過程一致。另一方面,和諧是一種社會狀態,我們在實現「全面小康」的過程中,通過解決當前發展階段存在的突出問題,促使全面小康的目標在和諧的狀態中實現。如果說,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階段性目標,那麼,逐步消除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不和諧因素,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實現這個目標所要完成的重要戰略任務。「和諧社會」是對「全面小康」的堅持和發展,是對「全面小康」中關於社會更加和諧要求的進一步展開和豐富,使得「全面小康」在理論形態上更加完整、系統。當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具體的、歷史的,需要長期奮斗,不斷推進,逐步實現。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和諧社會建設有不同的具體目標。我想,我們完全能做到通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協調方面,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發展和社會和諧方面,比現在中等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做得更好,從而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進一步證明社會主義能夠獲得成功。
(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關系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總結國內外關於發展問題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而提出的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思想和指導方針。把堅持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統一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統一於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和實踐中。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是發展,是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社會物質財富的日益豐富。貧困是產生社會不和諧的重要原因,而發展則是消除貧困的根本途徑。當然,富裕不一定和諧,但貧困肯定會導致不和諧。馬克思指出:「生產力的這種發展之所以是絕對必需的實際前提,還因為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奪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