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特點
全球范圍內區域經濟一體化迅速發展主要依靠三條途徑:一是不斷深化、升級現有形式;二是擴展現有集團成員;三是締結新的區域貿易協議或重新啟動沉寂多年的區域經濟合作談判。
東亞合作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在亞洲的亮點。從1992年東盟簽署建立自由貿易區協議(即在2008年通過實施有效優惠關稅建成東盟自由貿易區)開始,1997年底又舉行首屆東盟與中日韓三國領導人非正式會晤(即建立「10+3」合作機制),將合作從東盟擴展至東亞地區,從而正式啟動東亞合作進程。2002年,中國與東盟達成將在2010年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框架協議,「10+1」模式業已形成。
其他大洲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也日益明顯。南部非洲發展協調會議成員國首腦會議於1992年簽署關於建立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的條約、宣言和議定書三個文件,正式將該組織更名為「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東部和南部非洲優惠貿易區」首腦會議於1994年批准把優惠貿易區轉變為共同市場的條約,宣布東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場(簡稱「東南非共同市場」)正式成立。「歐盟」的誕生、歐元的啟動以及歐盟實現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擴大,使得歐洲區域經濟一體化格外引人注目。「北美自由貿易區」於1994年正式成立以來,美國設想把其范圍擴展到拉美,以形成一個覆蓋整個南北美地區的世界最大自由貿易區。不過,前不久阿根廷第四屆美洲國家首腦會議關於此項動議的談判無果而終。澳大利亞、紐西蘭及東盟的貿易部長也於2001年簽署促進貿易、投資和經濟一體化的政府間框架協議,並於2002年正式簽約。
區域經濟一體化覆蓋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據世界銀行統計,全球只有12個島國和公國沒有參與任何區域貿易協議(RTA)。174個國家和地區至少參加了一個(最多達29個)區域貿易協議,平均每個國家或地區參加了5個。當然,各地區之間的差別很大,發展程度也不相同。世貿組織全體成員同時又是各區域經濟組織成員,有的具有多重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成員的身份。全世界近15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多邊貿易體制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雙重成員資格」。北方國家簽署的區域貿易協議最多,平均每個國家為13個。相當數量的發展中國家已與北方國家簽署了雙邊優惠貿易協議。多數協議發生在東歐、北非和拉美,東亞各國簽署的協議少一些,而南亞各國至今尚無與北方國家簽署協議的先例。
區域經濟一體化內容廣泛深入。新一輪的區域協議涵蓋的范圍大大擴展,不僅包括貨物貿易自由化,而且包括服務貿易自由化、農產品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貿易爭端解決機制、統一的競爭政策、知識產權保護標准、共同的環境標准、勞工標准,甚至提出要具備共同的民主理念等。比如,北美、歐盟、南南以及其他一些區域一體化協議中,很多都涉及標准、物流、海關合作、服務、知識產權、投資、爭端解決機制、勞工權益和競爭政策等條款。
形式與機制靈活多樣。一是大多數區域經濟集團對成員資格採取開放式態度,以加速擴大。除一些明確由雙方構成的區域經濟,如美加自由貿易協議、澳新緊密經濟合作關系協議等之外,一般區域經濟大都經歷了成員由少到多的過程。比如,歐盟歷經5次大規模擴大,現已發展至25個成員國。「亞太經濟合作組織」14年來也經歷了4次擴大,達到21個成員。二是合作形式和層次由低級向高級發展。許多國家放棄或基於原有貿易優惠安排而成立自由貿易區或關稅同盟,有的從關稅同盟發展成為共同市場。比如,1995年1月,南錐體四國(阿根廷、巴西、烏拉圭、巴拉圭)根據1994年簽署的「黑金城議定書」的規定,將自由貿易區提升為關稅同盟,並正式開始運轉,從而成為世界上僅次於歐盟的第二大關稅同盟。
跨洲、跨區域經濟合作的興起和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區域經濟合作的構成基礎發生了較大變化,打破了狹義的地域相鄰概念,出現了跨洲、跨洋的區域合作組織。比如,日本相繼與墨西哥、新加坡簽署了自由貿易協議。不同區域經濟集團之間也展開了連橫合作。南錐體共同市場與其第二大貿易夥伴歐盟之間開始探討建立自由貿易區,而東盟與歐盟外長會議之間就政治、經濟領域內廣泛的問題進行探討業已制度化。北美自由貿易區也有意與南錐體共同市場合作,建立從阿拉斯加到阿根廷的整個美洲范圍內的自由貿易區。突尼西亞、摩洛哥等成員先後與歐盟談判建立「歐盟與地中海自由貿易區」,並成為歐盟的夥伴國和聯系國。南非則在與印度、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國積極籌建「印度洋經濟圈」。
2. 區域經濟有哪些主要特徵
區域經濟也叫"地區經濟"。指分布於各個行政區域的那部分國民經濟。它的形成是勞動地域分工的結果。在長期的社會經濟活動中,由於歷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經濟的以及宗教等因素的作用,一些在經濟等方面聯系比較頻繁的居民區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經濟區。
區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縮影,具有綜合性和區域性的特點。
①考慮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總體布局,分析地區經濟在國家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②地區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規模是否適合當地的情況(包括人力、物力和資金等因素)。③規劃設計的地區經濟開發和建設方案能否最合理地利用本地的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④地區內各生產部門的發展與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應當比較協調。⑤除生產部門外,還要發展能源、交通、電訊、醫療衛生和文化教育等區域性的基礎設施。注意生產部門與非生產部門之間在發展上的相互適應。
1、區域經濟是需要運用經濟學的觀點,研究國內不同區域經濟的發展變化、空間組織及其相互關系的綜合性應用科學。它的形成和發展最早源於1826年德國經濟學家杜能提出的農業區位論,至今已有近180年的歷史。然而,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科學,它大體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區位研究由微觀向宏觀領域的不斷擴展,以及各國政府為解決區域問題而加強對區域經濟活動的干預,大規模開展各種區域規劃工作,區域經濟學獲得了迅速的發展。2、區域經濟學是研究和揭示區域與經濟相互作用規律的一門學科。主要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力的空間分布及發展規律,探索促進特定區域而不是某一企業經濟增長的途徑和措施,以及如何在發揮各地區優勢的基礎上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提高區域整體經濟效益,為政府的公共決策提供理論依據和科學指導。3、具體分析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規律性問題,包括區域特徵分析,目標系統與政策、手段、產業結構演進、人口增長與移動、城市建設與布局、區域國土規劃,區域聯合與區際利益的協調,區域比例關系。學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與城市經濟問題、空間結構理論、區域生產力布局、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農村經濟、區帶規劃及管理、區域投融資等。
3. 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特點
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特點的是實現經濟發展的基本穩定,也就是穩中求進的發展戰略。
毋庸諱言,盡管今年GDP7.5%的目標值能夠實現,但經濟發展受到世界經濟發展趨緩的復雜局面和國內因結構調整和產能過剩導致,消費、投資、出現的暫時困難,使得穩增長遇到了很大的困局。有些企業運行困難,社會消費不振,投資趨緩,外貿增長有限,經濟發展處於一個相對低谷的時期,有下行的風險。
因此,明年的經濟發展依然是防止經濟發展的大起大落,應有效控制經濟下行的趨勢和風險,促進經濟的穩定發展。
在經濟處於危機和低谷的非常時期,不能迷信那些在經濟正常時期的規則和原理,應在非常時期行非常之策,四平八穩會貽誤戰機。宏觀政策應以量化寬松、刺激救急為主,該下猛葯出組合拳就得不遲疑地出手。
預計,適當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將是主題。央行將會綜合採用降息、降准等綜合措施,財政部會提出給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減免稅費的政策,來刺激經濟發展。
當然,為刺激消費,個人所得稅應稅門檻也可能進一步提高,稅率有可能調整優化。通過量化寬松,定點、精準貨幣刺激來促進經濟發展將是明年經濟的一個主題。 為了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民營銀行會有很大的發展。
預計,房地產管制政策會進一步放鬆,改善性住房需求會得到鼓勵。房地產的支柱產業地位沒有改變,房地產業健康穩定發展是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支撐。
預計,明年GDP指標可能會根據經濟發展形勢,實事求是的調整到7%左右。
第二個特點是,更加重視高新技術產業、新產品、新材料和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和投資,更加重視知識產權保護,鼓勵創新。
投資拉動依然是不可忽視的促進經濟發展的手段。只是,政策導向會更加關注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
因此,互聯網產業、新媒體行業、太陽能利用產業、電動汽車行業高鐵、核電、風電、、節能產業、環保產業都有很大的機會。
國家通過航天、航空、航海的技術攻關,如探月工程、航母、大飛機以及導彈和衛星定位等軍工產業的技術攻關,會帶動出現一批尖端、高新技術,民用化後可以促進許多行業的技術進步,帶動產業升級,拉動經濟發展。這些行業的創新產品和技術如果出口,將成為經濟新的增長點。
第三個特點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平衡。
中國經濟存在著發展的不平衡的矛盾,東部和中西部,沿海和內陸發展的不平衡。可以通過產業政策和發展戰略調整來促進欠發達地區發展。
具體來講的是通過一帶一路、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三大經濟帶的引領,加上之前提出的長三角、珠三角、東北工業區振興等經濟路和帶以及區的發展規劃、計劃的落實,通過結構的優化調整、產業的轉移和升級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縮小區域差距,拉動經濟上行。
第四個特點是,通過自貿區的實踐,來推動進、出口貿易的轉型、升級和發展。
上海自貿區已經在積累這方面的經驗,預計上海自貿區的經驗將在天津和沿海、延邊的重要城市區域逐步地推廣實施。
第五個特點是,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會縮小城鄉差距。
預計在試點的基礎上會形成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模式,中央會積極穩妥的推進。
需要著重提出的是城鎮化過程我認為關鍵是要做好產業和服務業規劃以產業化和服務業的集群發展帶動城鎮化,不能單純靠發展房地產業盲目建城,而忽略產業發展。沒有產業、服務業發展,城鎮化就可能變成海市蜃樓。
城鎮化還有一個重要的難點需要破題,就是農村土地的確權和市場自由交易的問題,必須讓農民在城鎮化的過程中成為土地出讓收益的最大受益者。應讓農民自主決定是持有土地繼續當農民還是出讓土地成為市民,避免戶籍游戲,一夜讓農民變市民,那樣的城鎮化會留下後患。
第六個特點是,更加重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適應汽車時代的變化。
由於需求的變化以及美國等國的頁岩油產出,油品的價格在2015年很大的幾率將會在低位運行,這對中國經濟利大於弊。
油價低位運行會促進經濟復甦,會帶動汽車行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
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城市道路的新建、擴建和改造,完善路網,搞好城市規劃,鼓勵民營資本進行停車場建設以適應汽車時代到來的新情況。
城鐵、地鐵、公交也會有大的投資建設和完善,方便中低收入群體出行。
不能簡單粗暴的採用侵害公民財產權利的尾號限行和限購的措施去限制汽車消費的需求,阻礙經濟的發展。
第七個特點是,更加註重民生事業的發展,更加註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經濟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其實就是為了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沒有民生的改善和發展,就是走偏的發展,民眾不能在發展中獲益,自然就會增加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應完善養老和醫療養老、保險制度,規范教育收費。把因公款消費節約下來的錢,去充實保險賬戶,穩定民眾的消費信心,提振民眾的消費預期。讓民眾敢於消費、樂於消費,消費提振必然形成經濟的良性循環。
新常態下,一系列的民生工程會讓民眾獲益。
比如醫療衛生行業、養老行業的發展會解決民眾就醫難、養老難的局面得以緩解。
比如,保障性住房建設,政府會承擔起更大的責任,為中低收入階層解決住房的問題。
比如,對貧困群體的救助會更加的成為常態,為競爭失敗者和勞動能力喪失者提供兜底的保障。
還有一個特點經濟發展的微觀行為會更加多的交由市場去決定。
政府會適應這個新常態,不斷的實現從管理型政府到服務型政府的轉變。負面清單制度會成為常態,政府的審批項目會逐步減少,對市場的公平競爭會更關注,對假冒偽劣產品的查處會更給力。
不論什麼形態的經濟發展都離不開經濟主體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因此鼓勵群眾的首創精神,鼓勵大膽的試,大膽的闖,也會是新常態的應有之義。
4. 區域經濟發展不同階段產業結構有什麼樣的特點
區域經濟發展不同階段
產業結構有各自的獨特性
比如逐漸由輕工業過渡到重工業
5. 地區經濟的地區經濟的基本特點
地區經濟具有以下基本特點:
1.地理因素是地區經濟中的基本要素
在地緣經濟中,地理因素是其基本要素,一個國家的地理區位、自然資源會 對國家的發展、國家經濟行為產生重要影響。地緣經濟正是研究如何從地理的角度出發,在國際競爭中保護國家的自身利益。人類在地球上活動受到地理條件的限 制。在國家的經濟活動中,總是選擇臨近地區的合作。地域上的連接產生的經濟關系稱之為地緣經濟關系。這種關系通常表現為或者是聯合和合作即經濟集團化,或 者是對立乃至是遏制、互設壁壘等,前者1稱之為互補關系,後者稱之為競爭關系。
2.地緣區經濟最明顯的表現為區域經濟集團化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尚不具備充分條件的情況下,區域經濟一體化則是地緣經濟的主要表現形式和內容。地緣經濟學的一個核心觀點,就是認為世界正在變為三個相互競爭的經濟集團:
1)日本和中國率領的環太平洋經濟區,包括韓國、東南亞等地區;
2)美國領導的西半球經濟區,今後將包括拉丁美洲在內;
3)以法德為中心的歐洲經濟區,將逐漸覆蓋前蘇聯和東歐地區,也許還有北部非洲。三大集團誰能獲得較大優勢,主要取決於各個集團的規 模、地理位置、人口、文化、政治手腕等因素。這三大經濟區域的比較優勢在於,歐洲經濟區到目前為止最成熟也最成型,一體化程度最高而享受其好處也最充分; 美洲經濟區實力最雄厚資源也最豐富,美國獨特的地理位置使之最有可能「利益均沾」,即在建立自己的經濟勢力范圍的同時向太平洋和大西洋兩面擴展;亞洲經濟 區(主要是東亞)的經濟水平相對最低,但合作形式最生動多樣,而且在冷戰後相當一段時間內,該經濟區的發展速度最快。
3. 跨國公司是地區經濟中最活躍的要素
跨國公司是資本國際化、科學技術革命和國際分工深化的產物,是生產國際化的主要載體,跨國公司具有壟斷優勢、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以及對外直接投資選擇的區位優勢,其分支機構遍及全球,生產、銷售、技術和新產品開發等方面形成一體化網路。在區域經濟的發展中,當代跨國公司具有以下積極的影響:
第一,當代跨國公司的發展深化了區域經濟一體化。跨國公司開展的跨國經營,加強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聯系,發展和深化了國與國之間的生產、交換、流通、消費、技術產品開發研究方面的協作關系。
第二,跨國公司促進了商品、勞務、資本和其他經濟資源在區域范圍內更有效的流動和更合理的配置。跨國公司有全球完備的生產體系和銷售體系,商品、勞務、資本、信息、人才等生產要素或生產成果能暢通的流動和合理有效的配置。近年來,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和內部貿易大規模增加,能充分說明這一點。
第三,跨國公司開拓了區域貿易的新領域,擴大了國際貿易的流通量。
跨國公司的國際化經營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內部化貿易。跨國公司通過其內部的母公司和子公司以及子公司相互之間的相互生產要素,生產成果和信息的交流。在國際貿易中,跨國公司的區域貿易佔世界貿易總額的1/3左右。跨國公司的全球經營,促進了區域貿易的發展,繁榮了區域經濟。
6. 試述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特徵
一、區域性 任何一個地區,由於其自然環境、資源、社會發展和文化、生活習慣等的差別,往往發展的 重點、方向有很大的差異、 ,而是依據地域合理分工的原則,發揮地區優勢,制定符合地區 實際情況的總體發展戰略和產業發展戰略。
二、預見性 1、狹義的預見性是指制定遠景目標對經濟發展的規模,速度和水平等指標的預測,狹義的 預測特點是時間越短,預測誤差就小,時間越快,預測誤差就越大。 2、廣義的預測性, 廣義的預測性包括更寬的含義,預測未來產業結構變動的基本態勢,把握區域政策的變 動方向,進而預見未來本區域經濟發展大的走勢,都屬預見性有范疇。
三、綜合性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一個完善有系統,它涉及區域的城鎮,鄉村、產業、部門、資源、環境、 以及社會發展、政府行為等方面的情況,可以說具有極強的復雜性和綜合性。 首先制定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需要有條件是多方面的,它包括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勞 動力、資金條件、交通運輸條件、文化教育條件以及區位條件等、並需要諸多條件因素進行 綜合分析和評介, 以正確的估計所處區域的經濟戰略所具有的復雜性和綜合性, 使制定和實 施具有很大難度。
四、可操作性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有可操作性,主要表現在目標的實現和採取策略的可應用性,要制 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發展戰略, 要求制定者必須深入實際認真調查研究, 分析地區經濟發展四 存在的問題,研究問題產生的原因、摸清解決問題的中止路徑、同時,還必須准確的把握經 濟發展的總體走勢和宏觀環境, 分析宏觀因素區域發展的影響程度, 從而隨時把握區域發濟 發展的脈搏。不僅如此,還要求戰略的制度者有較高的政策流水平,能夠准確撐握國家的經 濟發展政策的尺度,並將這些政策區域化,使這適應當地的實際情況。
7.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特點
全局性戰略性長期性穩定性 政策性
8.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一般特徵有哪些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一般特徵有1、經濟發展速度加快,經濟發展水平提高;內2、起源配置趨向合理容,地區優勢得以發揮;3、基礎設施建設逐漸完善;4、對外開放深入發展;5、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條件,區域貿易日漸發展,區域關系更加緊密。
希望答案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謝謝~
9. 分析中國當前區域經濟特點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將呈現9大特點或趨勢:第一,地區差距擴大引起了廣泛關注,在未來的發展中,將有更多的政策措施緩解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但是,由於地區差距的擴大是多重因素導致的,地區差距在相當長時期內會繼續存在。第二,中國進入了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城市數量將迅速增加,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地區競爭日益表現為地區城市間的競爭。第三,跨區域經濟交流與合作將進一步加強,今後10年到20年,全國由南到北有望形成由珠江經濟帶、長江經濟帶、隴海——蘭新經濟帶、京津——呼包銀經濟帶和大東北經濟區構成的「四帶一區」的經濟協作基本格局。第四,與計劃經濟時代不同,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集團將通過資產重組和市場擴張,推動地區間資源重新配置和分工與協作。第五,隨著沿海地區生產要素價格的不斷變化,沿海地區產業將向內地和中西部地區轉移;但是由於制約中西部發展的因素(包括客觀環境、體制、市場、配套產業等)短期難以弱化,中西部地區難以很快形成明顯的競爭優勢。第六,隨著「十五」計劃的進一步實施和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骨幹工程的相繼完成,全國各大區域之間的聯系將更為便利,地區之間經濟交流的成本將進一步降低。第七,有不少城市群可望發展成為大城市圈,大城市圈將成為主導區域經濟發展的力量。第八,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交通通訊基礎設施的建設,阻礙產品和要素區域間流動的障礙將不斷被突破,國內市場一體化趨勢增強,但是地方保護主義仍然在相當程度上存在。第九,中央政府更加關注問題區域的協調發展,西部開發戰略的實施將進一步加快中西部的發展;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和振興戰略已經進入實施階段,東北老工業基地有可能成為中國新的經濟增長極。
李善同: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和趨勢
10. 明清時期城市經濟發展的新特點
1.在隋唐時期的里坊制度在明清時期已經徹底消失,商業區不再受限制,這無異於極大專大促進了城市商屬品經濟的發展;
2.專業的商業管理機構,規范了市場;
3.皇宮集中分布,給予了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定空間;
4.宵禁制度的取消,也有利於擴大城市經濟運行的時間;
5.農業的發展為城市提供了物質基礎,使得大量城市常住居民出現,而城市人口的增多,對城市的用地需求加大。人口的增多對也對城市的基礎設施一定的要求,這就促使城市的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同時也擴大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因為市場擴大了。
6.城市由於是當地商品交換的集散地,會拉動相關地區經濟和產業的發展。
7.兩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