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30年以來深圳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發展
深圳建市(公元1979年)
1979年3月,中央和廣東省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1980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為副省級市。1988年11月,國務院批准深圳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1992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規的權力。
2004年,深圳成為無農村的城市。
深圳是中國口岸最多和惟一擁有海陸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主要門戶之一,有著強勁的經濟支撐與現代化的城市基礎設施。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07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表明,深圳的城市綜合競爭力位列內地城市第一。
1979年的深圳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為606元。經過27年建設和發展,深圳由一個昔日的邊陲小鎮發展成為欣欣向榮的現代化城市,綜合經濟實力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基本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創造了罕見的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發展速度。
2006年,深圳市國內生產總值達5684億元,增長1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723億元,增長17.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72億元,增長7.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71億元,增長16.2%;進出口總額2374億美元,增長29.9%,其中出口總額1361億美元,增長34.1%,連續14年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
經濟規模
深圳經濟總量相當於國內的一個中等省份,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的第四位,是中國大陸經濟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1979年人均GDP僅為606元,到2006年達到8619美元,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
財政收入
2006年,深圳財政收入實現歷史性突破,除上劃中央收入1130.16億元外,全市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歷史性突破500億元大關,達到500.88億元,比上年增加88.5億元,增長21.46%。
經濟地位
經濟特區建立27年來,深圳由一個邊陲小鎮發展成為在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外貿出口、海洋運輸等多方面占重要地位的城市。深圳地處珠江三角洲的前沿,是連接香港和中國內的紐帶和橋梁,是華南沿海重要的交通樞紐。深圳經濟特區在中國的制度創新、擴大開放等方面承擔著重要使命。
深圳為中國內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最高的城市,是經濟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地均產值、人均收入水平和外貿出口總額穩居中國內地大中城市第一;國內生產總值居大中城市第四位;財政收入居大中城市第三位;進出口總額佔中國大陸七分之一,連續12年居大中城市第一,集裝箱港口吞吐量位居世界第四,深圳國際機場為大陸四大機場之一。
深圳基本建成「以高新技術產業、先進製造業為基礎,以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適應現代化中心城市功能」的新型產業體系,高新技術產值居國內城市首位。
在區域結構上,深圳業已形成的「南軟北硬」、「南高北重」、「東西兩翼旅遊港口」的產業分工布局和特色。南面特區內福田、羅湖、南山、鹽田四區集中發展金融、物流、高新技術研發、軟體、商貿等「軟產業」,規劃建設新型的都市產業園區,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會展經濟,體現出高新技術、高端產業和高附加值的「三高」特點。北面寶安、龍崗兩區以「硬產業」為主,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引進關乎全市經濟發展前途的大項目、基礎工業項目。東西兩翼利用山海等資源優勢集中發展港口經濟和旅遊經濟。
2004年深圳宏觀經濟調控能力顯著提高,國民經濟綜合實力增強。全年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均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長,完成年度預期目標情況良好。
深圳經濟發展不斷攀上新台階。生產總值5年實現了2000億元、3000億元兩個台階的大跨越,年均增長15.8%,2004年達到4282.14億元。其中第一次產業增加值12.33億元;第二次產業增加值2211.23億元;第三次產業增加值2058.58億元。人均GDP 79221元人民幣,居全國之首。
深圳正在努力建設一個能有力支持經濟發展、能有機配套產業結構、能有效防範化解風險的金融體系,到2010年建成中國一流的現代化、國際化的金融中心城市。
金融業
深圳銀行、證券、保險業機構密度、外資金融機構數量以及從業人員比例均居全國前列。2006年,深圳金融業總資產達到了1.6萬億元,全市金融業年收入增長率首次超過了GDP的增長率,取得了近10年來最好的成績。
深圳市政府將進一步加大對金融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力爭為金融機構提供最優惠的政策、最優化的環境和最優質的服務。計劃到2010年,深圳市金融產業增加值達到1350億元,金融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15%以上。
Ⅱ 深圳經濟特區的建立和發展有什麼重大意義
深圳經濟特區的建立和發展發揮了對內地示範、輻射作用,為全內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容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為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做出了重要貢獻。經濟特區不僅為全國經濟體制改革探索了道路、提供了經驗,輸出技術、資金、人才和管理經驗,成為內地許多省份走向國際經濟舞台的「橋頭堡」,也成為國際資本、技術、信息走向內地的橋梁,直接帶動了內地經濟的發展。
Ⅲ 深圳市迅速發展的優勢
深圳市(英語:Shenzhen City 漢語拼音:Shēnzhèn Shì)。中文別稱「鵬城」,英文簡稱。
經緯度
深圳市位於東經113度46分至114度37分,北緯22度27分至22度52分。
轄區
深圳下轄6個市轄區:福田區、羅湖區、南山區、鹽田區、寶安區和龍崗區(光明新區是功能區,非市轄區)。
政府
市委書記劉玉浦,市長許宗衡。
城市面積
全市面積2,020平方公里。土地總面積1952.84平方公里,深圳經濟特區面積為395.81平方公里。
海拔
全市平均海拔70至120米。梧桐山為深圳市最高點,海拔943.7米。
人口
據不完全統計,深圳常住人口總和已超過1200萬人(2006年)。另外還有200萬左右居住時間少於半年以下的移動人口。
民族
深圳是繼北京之後全國第二個聚齊全國56個民族的大城市。深圳市有少數民族人口36萬多人。
時間
北京時間(中國標准時間)。UTC+8。
郵政編碼
518000
電話區號
0755(+86)
汽車號牌
粵B
國內生產總值
7806.54億元人民幣(2008年,比上一年增長12.1%,中國(港、澳、台除外)城市第4名,僅次於上海、北京、廣州)。人均GDP 65054元人民幣(9530美元。以1200萬常住人口計算)。
深圳(Shēnzhèn)與香港山水相連。在短短的27年裡,深圳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初具規模的現代化城市,創造了世界城市化、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奇跡。
深圳是中國口岸最多和惟一擁有海陸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主要門戶之一,有著強勁的經濟支撐與現代化的城市基礎設施。深圳的城市綜合競爭力位列內地城市第一。到2010年,深圳將建設成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區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貿中心、運輸中心及旅遊勝地,將成為現代化的國際性城市。
深圳即將舉辦2011年第2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
2008年12月7日,深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創意城市網路認定為「設計之都」,成為我國首個獲此殊榮的城市。
一、歷史沿革
考古成就表明,早在67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就有土著居民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深圳的城市史已有1673年。
深圳建市(公元1979年)
2004年,深圳成為無農村的城市。
二、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深圳市位於祖國的南疆,廣東省南部,毗鄰香港。陸域位置是東經113°46'~114°37',北緯22°27'~22°52'。東臨大亞灣與惠州市相連,西至珠江口伶仃洋與中山市、珠海市相望,南至深圳河與香港毗鄰,北與東莞市、惠州市接壤。全市總面積2020平方公里。深圳經濟特區是深圳市的一部分,位於東經113°52'~114°21',北緯22°27'~22°39'。深圳經濟特區東起大鵬灣背仔角,西至珠江口的安樂村,南臨深圳河,北靠梧桐山、羊台山山脈,面積為327.5平方公里,東西長49公里,南北寬平均7公里,呈狹長形。
深圳市所轄范圍呈狹長形:東西長,南北窄。其東西向直線距離,自東寶河口至蛇口半島南端為 155.2 km,至大鵬半島最南端為157.2km;其南北向最窄處自北部邊界至沙魚涌海岸的直線距離僅6km。深圳市行政轄區內的土地總面積 1952.84平方千米;2004年全市建成區面積達550多平方公里,位居全國前列。其中,深圳經濟特區(以下或簡稱特區)土地面積327.5平方千米,是除海南省外最大的經濟特區。
深圳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多為低丘陵地,間以平緩的台地,西部沿海一帶是濱海平原。主要河流深圳河全長35公里。
深圳以平原和台地地形為主,約占總面積的78%。北面和東北面多為山地和丘陵,重巒迭翠,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東部和西部沿海地帶有豐富的海產資源。另有少量台地分布於各區。
深圳市全境屬珠江三角洲,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有三個地貌特徵:南部半島海灣地貌帶位於「大亞灣——大鵬半島——大鵬灣」以及伶汀洋的東部,半島和海灣的海拔絕對高度相差很大,大鵬半島七娘山主峰海拔高達867.4米,大鵬灣水深18—24米,構成槽形海灣、陡峭海岸的地貌特徵;中部為海岸山脈地貌帶,蓮花山系延伸到境內筆架山、梧桐山,呈東北至西南走向,向西南一直到香港的大霧山(海拔959米),逼近海岸,主峰梧桐山(海拔943.7米)是深圳市最高點;北部為丘陵谷地地帶貌,由茅洲河、大破河、觀瀾河、龍舟河等10條河流切割,形成低丘降谷地、階地及台地。
深圳市共設6個市轄行政區。其中,深圳經濟特區內4個區,即福田區、羅湖區、南山區、鹽田區;特區外2個區,即寶安區、龍崗區。6個區共轄51個街道、622個社區。
2007年5月31日,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宣布:成立光明新區,管轄公明、光明兩個街道。
福田區
福田區位於深圳經濟特區中部,是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該區於1990年1月4日建制,區人民政府於同年10月7日成立。區政府駐沙頭街道。全區總面積78.8平方公里,行政區域東起紅嶺路與羅湖區相連,西至僑城東路與南山區相接,南臨深圳河、深圳灣與香港新界相望,北與寶安區接壤。下轄園嶺、南園、華富、蓮花、福田、沙頭、香蜜湖和梅林8個街道、92個社區。2005年年末常住人口116.6萬人,其中戶籍人口46萬人。
羅湖區
羅湖區位於深圳經濟特區中部,是深圳市開發較早的商業中心區。著名商業街東門便位於此區.該區於1990年1月4日建制,區人民政府於同年9月21日成立。區政府駐黃貝街道。全區總面積78.36平方公里,行政區域東接鹽田區,西至紅嶺路與福田區相連,南臨深圳河與香港毗鄰,北與龍崗區、寶安區接壤。下轄黃貝、東門、南湖、桂園、筍崗、清水河、翠竹、東湖、東曉和蓮塘10個街道、115個社區。2005年年末常住人口86.04萬人,其中戶籍人口33.27萬人。
南山區
南山區位於深圳經濟特區西部。該區於1990年1月4日建制,區人民政府於同年9月24日成立。區政府駐南頭街道。全區總面積182平方公里(包括內伶仃島和大鏟島),行政區域東至僑城東路與福田區相連,西扼珠江口與珠海市相鄰,南至深圳灣和內伶仃島與香港隔海相望,北背羊台山與寶安區接壤。下轄南頭、南山、招商、蛇口、粵海、沙河、西麗和桃源8個街道、98個社區。2005年年末常住人口90.06萬人,其中戶籍人口30.28萬人。
鹽田區
鹽田區位於深圳經濟特區東部。該區於1997年10月建制,區人民政府於1993年3月成立。區政府駐海山街道。全區總面積72.36平方公里,行政區域東起大鵬灣背仔角與龍崗區相連,西接羅湖區,南連香港新界,北靠龍崗區。下轄沙頭角、梅沙、鹽田和海山4個街道、18個社區。2005年年末常住人口21.58萬人,其中戶籍人口3.19萬人。
寶安區
寶安區位於深圳市西北部。該區於1992年11月11日建制,區人民政府駐新安街道(寶安縣城)。全區總面積733平方公里,行政區域東接龍崗區,西臨伶仃洋與中山市相望,南連南山區、福田區和羅湖區,北靠東莞市。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在該區轄區內。下轄新安、西鄉、福永、沙井、松崗、公明、光明、石岩、觀瀾和龍華10個街道、173個社區。2005年年末常住人口330.05萬人,其中戶籍人口35.49萬人。
龍崗區
龍崗區位於深圳市東部。該區於1992年11月11日建制,區人民政府駐龍崗街道。全區總面積844.07平方公里,行政區域東南臨大亞灣與惠州市相鄰,西接寶安區,南連羅湖區、鹽田區,隔大鵬灣與香港相望,東北靠惠州市、東莞市。大亞灣核電站在該區轄區內。下轄布吉、坂田、沙灣、平湖、橫崗、龍崗、龍城、坪地、坑梓、坪山、葵涌、大鵬和南澳13個街道、127個社區。2005年年末常住人口184萬人,其中戶籍人口32萬人。
五、綜合實力
深圳是中國口岸最多和惟一擁有海陸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主要門戶之一,有著強勁的經濟支撐與現代化的城市基礎設施。《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主編、著名城市競爭力專家倪鵬飛博士組織的,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07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表明,深圳的城市綜合競爭力位列內地城市第一。
2008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與2009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表明:中國大陸競爭力最強的城市是深圳。
歷史的跨越
新時期,深圳從「速度深圳」邁向「和諧深圳」「效益深圳」。
「深圳速度」
是中國大陸形容建設速度非常快的一個詞。這個詞出自1982年11月~1985年12月的37個月期間,中國建築第三工程局(集團公司)一公司在承建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大廈(簡稱國貿大廈)時,創下了三天蓋一層樓的速度,這在當時的中國是絕無僅有的。深圳國貿大廈建成後,是當時深圳的最高樓,成為深圳地標,而且周邊也因國貿而被稱為國貿商圈。當時深圳的建設正在如火如荼的快速進行中,國貿的建設過程經報道後,成為深圳城市建設的一個典型被廣為宣傳。因此「深圳速度」、「三天一層樓」是當時媒體提到深圳常用的詞彙。
「效益深圳」
深圳的決策者明確提出,今後將不再以GDP論英雄,不簡單地拼規模、拼速度、拼GDP增長,而要更多重視經濟發展中資源消耗、社會公平及人的發展等問題,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認真審視深圳的發展思路和目標定位,確立了國際化城市的戰略目標,以此為目標,25歲的深圳進入了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的新的發展時期。
「和諧深圳」
「四個下降,三個提高」的指標體系:即單位產出佔用土地顯著下降,資源消耗的增長相對於經濟增長顯著下降,初級勞務工在勞動人口中的比例下降,經濟增長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程度顯著下降。經濟增長中科技貢獻率顯著提高,經濟增長中教育和人力資本的貢獻率顯著提高,經濟增長中綠色GDP和循環經濟的貢獻率顯著提高。
25年崢嶸歲月稠,25歲的深圳風華正茂。如錦的藍圖已打好底色,燦爛的前程就在眼前。深圳,這座孕育了億萬中國人艱難與奮進、光榮與夢想的城市,如今正在向「和諧」「效益」大道邁進,人們有理由深信,深圳一定能夠創造可持續發展新輝煌,成為一個時代的新高度。
經濟增長
2006年,深圳市國內生產總值達5684億元,增長1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723億元,增長17.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72億元,增長7.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71億元,增長16.2%;進出口總額2374億美元,增長29.9%,其中出口總額1361億美元,增長34.1%,連續14年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
經濟規模
深圳經濟總量相當於國內的一個中等省份,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的第四位,是中國大陸經濟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
財政收入
2006年,深圳財政收入實現歷史性突破,除上劃中央收入1130.16億元外,全市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歷史性突破500億元大關,達到500.88億元,比上年增加88.5億元,增長21.46%。
經濟地位
經濟特區建立27年來,深圳由一個邊陲小鎮發展成為在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外貿出口、海洋運輸等多方面占重要地位的城市。深圳地處珠江三角洲的前沿,是連接香港和中國內的紐帶和橋梁,是華南沿海重要的交通樞紐。深圳經濟特區在中國的制度創新、擴大開放等方面承擔著重要使命。
物價水平
居民收入穩步增加,市場物價趨穩。2006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67.08元,比上年增長5.0%,而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2.2%。
人才資源
從1985年至2006年,深圳市累計引進海外專家超過27萬人次,留學回國人員近萬人;全市技能人才隊伍已發展到167萬人。深圳已成為人才聚集的重要基地。
商貿流通
2006年消費品市場穩中見旺。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71.29億元,比上年增長16.2%。商業批零網點9萬多個,從業人員30多萬人,零售總面積超500萬平方米,1萬平方米以上大商場50多家,居廣東省之首,形成了東門、華強北兩大近100萬平方米的商業旺區。宜家、吉之島、百安居、塔吉特等世界知名零售集團設立零售分店的同時,把地區性總部、采購中心、配送中心設在深圳。
房地產業
深圳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土地與房地產市場調控體系。廣東省統計局最新公布的調查報告《珠三角地區房地產開發競爭力實證分析》顯示,深圳市在珠三角地區房地產業競爭力排名第一。房地產開發企業約700餘家。
擔保業
信用擔保機構從業人員500餘人,33%具研究生以上學歷,高級職稱佔6.34%,金融專業佔24.3%。
會展業
深圳是中國內地著名會展城市。鍾表展已成為全球第三大鍾表專業展,傢具、珠寶首飾等傳統產業產品展會日趨規模化、國際化。總投資25億元、佔地22萬平方米、總計建築面積28萬平方米的深圳會議展覽中心於2004年竣工並投入使用。在170餘家展覽企業中,注冊資金1000萬元以上有25家。
中介服務業
CEPA實施以來,以會計服務業 、法律服務業 、咨詢服務業為主的中介服務業成為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新亮點。2006年,深圳有231家律師事務所、4105名執業律師和253家會計師事務所、3000餘名注冊會計師。
■環境優美的生態園林城市
深圳擁有清新優美的城市自然環境。全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5%、森林覆蓋率達47.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6.01平方米、442個公園總面積達13,240.40公頃,深圳先後被國內外權威機構評為國際「花園城市」、聯合國環境保護「全球500佳」、「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 「國家生態園林示範城市」、「保護臭氧層示範市」、 「全國綠化模範城市」 、「全國優秀旅遊城市」。
深圳是「公園之城」。目前,全市有400多個公園、風景區、森林公園。到2010年,全市森林公園總數將達到17個,佔全市陸地面積的22.03%。
■中國城市生活質量綜合指數最高的城市
2005年,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研究發布《中國城市生活質量報告》,對中國100個重點城市生活質量指數進行評價,生活質量排在第一位的城市是深圳。
■毗鄰香港的亞太區域性國際化城市
深圳市區距香港港島僅45分鍾車程。深圳將用15年左右的時間,在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礎上,把深圳建設成為重要的區域性國際化城市。
目前,在深圳長期工作生活的外國人達1.3萬人以上,深圳國際味日濃。這些外國人來自111個國家,主要是外企駐華機構代表、三資企業人員、文教類人員、留學生。2005年經深圳市口岸入境的外國人共340多萬人次。深圳住房面積中約有5%為港澳台居民及外籍人士所擁有。
深港合作
深港兩地山水相連,經濟相互依存,有著緊密的歷史淵源和天然聯系。長期以來,香港市場上的禽、蛋、魚、肉、菜以及鮮奶等主要來自深圳。每年經深圳水庫供港的東江水達11億多立方米;大亞灣核電站輸電到香港;港資一直是深圳最主要投資來源,占外商在深實際投資金額的70%以上;深圳多家公司在香港創業板上市。
近年來,深圳市政府提出了「向香港學習、為香港服務」的合作理念,深港政府間建立了重大事項協商溝通機制,口岸和跨界基礎設施合作不斷加強,經貿、科技、教育、金融、旅遊等合作不斷深化。2007年4月,深港聯合治理深圳河治理三期工程,深圳河流域防洪標准提高到50年一遇的水平。2007年7月正式建成通車的深港西部通道,將把深港兩地更加緊密地連在一起。
■受人尊重的文明城市
深圳正在全面加強城市人文精神建設,把實現人民利益作為第一追求,最大限度地激發人的創造力,最大限度地尊重人的權利,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的利益。深圳市民享受著越來越多的文化權利和文化福利。深圳通過完善公共文化設施,開展公共文化活動,全面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質。其中例如「深圳讀書月」活動,已經融入每一位深圳市民生活,成為滿足其精神文化需求和實現文化權利的有效載體。這座城市因為讀書而備受世人尊重。深圳還每年舉辦「關愛行動」,發動全社會來扶助弱勢、困難人群。深圳的城市文明指數和市民關愛行動指數逐年上升。深圳連續三次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2005年被評為「全國十大文明城市」之一。
志願工作者
深圳包括義工組織在內的慈善組織約200個,各種形式的志願者約53萬人。成立於1990年的深圳義工聯是中國內地最早的義工組織和志願者隊伍。年齡最小的僅14歲,最大的78歲,平均每天從事16類30多個服務項目。「有困難找義工、有時間做義工」,已成為深圳人的時尚。
產業配套
深圳是中國高新技術成果轉讓、交易的「窗口」,同時也是全國性的電子、鍾表、傢具、農產品等多項專利產品的貨物集散中心。
深圳及珠三角地區勞動力資源豐富,技術水平高,交通便捷,物流服務完善。以深圳為中心,3個小時內能采購到品種繁多的電子零配件、五金、化工原料、紡織品、農副產品。在產品製造出廠後,2小時內能通過深港兩地機場口岸發往世界各地。
自主創新與技術研發
深圳建立了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國內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為依託的研究開發體系,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自1992年以來,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年均增長46.5%,專利申請量保持30%以上的快速增長。全市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產值比重達58.9%。
「十一五」期間,深圳市財政研發投入預計100億,帶動企業自主創新研發,全社會研發投入預計將達1000億。
中國名牌產品
深圳實施名牌戰略,形成了一批擁有名牌產品的大企業集團和企業群體。
截至2006年,深圳市共有金威啤酒、康佳彩電、長城計算機(伺服器)、創維彩電、BELLE皮鞋、富安娜床上用品、泰豐電話、飛亞達手錶、依波表等12種產品獲得「中國名牌產品」殊榮,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二位。
六、財政金融
1979年的深圳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為606元。經過27年建設和發展,深圳由一個昔日的邊陲小鎮發展成為欣欣向榮的現代化城市,綜合經濟實力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基本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創造了罕見的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發展速度。
深圳地均產值、人均收入水平和外貿出口總額穩居中國內地大中城市第一;國內生產總值居大中城市第四位;財政收入居大中城市第三位;進出口總額佔中國大陸七分之一,連續12年居大中城市第一,集裝箱港口吞吐量位居世界第四,深圳國際機場為大陸四大機場之一。
深圳基本建成「以高新技術產業、先進製造業為基礎,以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適應現代化中心城市功能」的新型產業體系,高新技術產值居國內城市首位。
在區域結構上,深圳業已形成的「南軟北硬」、「南高北重」、「東西兩翼旅遊港口」的產業分工布局和特色。南面特區內福田、羅湖、南山、鹽田四區集中發展金融、物流、高新技術研發、軟體、商貿等「軟產業」,規劃建設新型的都市產業園區,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會展經濟,體現出高新技術、高端產業和高附加值的「三高」特點。北面寶安、龍崗兩區以「硬產業」為主,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引進關乎全市經濟發展前途的大項目、基礎工業項目。東西兩翼利用山海等資源優勢集中發展港口經濟和旅遊經濟。
2004年深圳宏觀經濟調控能力顯著提高,國民經濟綜合實力增強。全年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均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長,完成年度預期目標情況良好。
深圳經濟發展不斷攀上新台階。生產總值5年實現了2000億元、3000億元兩個台階的大跨越,年均增長15.8%,2004年達到4282.14億元。其中第一次產業增加值12.33億元;第二次產業增加值2211.23億元;第三次產業增加值2058.58億元。
深圳正在努力建設一個能有力支持經濟發展、能有機配套產業結構、能有效防範化解風險的金融體系,到2010年建成中國一流的現代化、國際化的金融中心城市。
金融業
深圳銀行、證券、保險業機構密度、外資金融機構數量以及從業人員比例均居全國前列。2006年,深圳金融業總資產達到了1.6萬億元,全市金融業年收入增長率首次超過了GDP的增長率,取得了近10年來最好的成績。
深圳市政府將進一步加大對金融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力爭為金融機構提供最優惠的政策、最優化的環境和最優質的服務。計劃到2010年,深圳市金融產業增加值達到1350億元,金融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15%以上。
證券業
深圳是全國證券資本市場中心之一。全國兩家證券交易所之一的深交所進入規模化、市場化發展新階段。
創業投資
深圳創業投資發展迅速,機構和資本均居全國第一,成為國內創業投資集聚力最強的地區。2006年共有注冊登記的創業投資公司500餘家,約佔全國1/2。
保險業
深圳是中國第三大保險城市。保險公司總部增至7家,分支機構29家,保險從業人員達約3.5萬人。2006年深圳保險業總資產272億元,佔全國保險公司總資產的13%。外資保險機構代表處8家,在深各外資保險分公司累計實現保費收入16.16億元。
外資金融機構
1982年1月,南洋商業銀行深圳分行開業,是建國以後中國引進的第一家外資銀行。
2006年再次迎來外資銀行入深潮。先後有永隆、大新、上海商業三家港資銀行開設分行。中信嘉華銀行、工銀亞洲在深開業。東亞銀行、恆生銀行開設了支行網點。目前深圳擁有外資金融機構38家,其中,營業性機構31家,代表處7家。
2006年末人民幣對外資銀行全面開放後,深圳29家外資銀行加大了業務拓展力度。
七、對外開放
深圳是中國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的「試驗場」,率先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史上的奇跡,是中國改革開放近30年輝煌成就的精彩縮影。
進出口貿易
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2374.1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9.9%。其中,出口總額1361億美元,增長34.1%;進口總額1013.03億美元,增長24.6%。深圳外貿出口總額連續14年位居全國大中城市榜首。
利用外資
在深圳,外商投資涉及的主要行業包括:電子通信、電氣機械、紡織服裝、食品、醫葯、金屬製品、房地產、交通運輸及商業飲食等。2006年,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32.69億美元,增長10.1%。
深圳一直重視利用外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資金密集型製造業,目前招商引資的重點是汽車、石化等帶動性強的實業、產業項目。
外商投資企業
累計有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商來深圳投資。 到2006年底在深圳投資的世界500強跨國公司總數累計達141家。
對外投資
在積極利用外資的同時,深圳企業也積極「走出去」,參與全球經濟競爭。至2006年底,深圳已設立境外企業和機構367家,累計投資近15億美元,遍及80多個國家和地區。
Ⅳ 怎樣大力發展總部經濟
一、大力發展園區經濟。現在的豐順擁有縣工業園區、湯西工業園區、豐順潭江陶瓷工業園等,因此,建造符合地方鄉鎮的工業園區根據鄉鎮街道的要素和稟賦和經濟發展情況,因地制宜建立一批具有地方特色鮮明的鄉鎮工業小區,我們知道一個工業小區就是一個增長極。在鄉鎮工業小區的強力拉動下,增加鄉鎮街道的財政收入例如,新南方青蒿葯業基地的建立,是一種青蒿(第四代)抗瘧疾葯。它是一種獲世界衛生組織認可、全球最先進、價格最低廉的青蒿復方(第四代)。已經帶動了周圍數千農戶種植青蒿,種植面積多達5萬畝,產值高達18.6億元,利稅將近1.5億元,各鎮都已建立了青蒿種植示範點,並全部簽訂了保價購銷合同。這個將有利於有實現農戶生產產品,企業定價定期收購農產品,降低了世界大市場經濟環境的影響下對農戶生產農產品的積極性,使農民群叢的利益得到保障。 加快鄉鎮的重新規劃和建設既有利於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的重要途徑,又有利於鄉鎮經濟的建設。因此,首先要以規劃為先導。縣鎮府應該高度重視發揮規劃在城鎮建設中的主導作用,著力調整城鎮格局。逐步完善以城區為龍頭,工業園區為亮點一縣兩岸三鎮為全縣城鎮建設城鎮化格局。其次,要以產業為依託。要充分發揮各個鄉鎮的資源、技術、勞動力等方面的優勢,開發具有特色的主導產業,以此支撐城鎮的快速發展。再者,要以增收為目標。充分發揮人口集聚功能,在小城鎮戶口、建房用地、證件手續、銀行貸款和生產經營等個方面實施優惠扶持,促進城鎮的繁榮和農民收入的增加,提高城鎮化水平。 二、錯位發展特色工業。以各鄉鎮的實際情況著力發展竹林、礦產、石材等資源加工業,縣城城鄉則以做大做強喇叭傳統工業,潭江以發展陶瓷為主要產業,湯南以發展地方食品面線加工業為主要特色,縣政府提供和創造相關產業鏈,以特色牽引競爭力。 例如,豐順准備做中國的「第一喇叭生產縣」,做走出圍龍看梅州的主打產品,目標是使豐順喇叭響遍天下。縣鎮府應該協助企業規劃和提供良好的生產、銷售和融資上,使豐順喇叭能成為具有的生產優質的產品的能力、上市能力和使產品不斷創新和擴展其他領域。能真正地成為地方經濟的特色,引領相應的配套服務上一個台階和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所以發展以豐順喇叭響遍天下的口號,來錯位發展當地的特色經濟,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現在豐順擁有電聲企業195家,從業人員多達2萬餘人,電聲行業產值達10億元人民幣,佔全縣總產值的32%全縣電聲產品及其配件出口3584萬美元。出口穩定而且出口國家和地區多達70個。實現以「豐順喇叭」來主打縣級經濟的產品是相當合適的。縣鎮府應該加大力度發展這個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擴大先的知名度。先找到一個做有把握吹響的喇叭,一鳴驚人;再藉助產品的影響力,凝聚各方合力使之形成產業集群。形成種類齊全、知名品牌、集群發展,並輻射到珠三角,成為全國主要生產電聲產品的基地之一,讓豐順喇叭走向世界。 三、著力扶持中小企業。想打造良好的企業品牌,就順著大勢積極擴寬國內外市場,爭取更大的發展。以高新技術引領產品進行創新和改造使之變成新的產品,具有新的功能。縣委、縣鎮府應該加大宣傳力度和擴大招商引資的渠道,完善工業區的信息服務渠道,為縣里的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宣傳和服務性功能。進一步,發展中小企業使之能做大做強,成為縣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例如,為工業園籌建工業園網站。來提高中小企業的知名度、塑造品牌和抬升企業產品形象。鎮府加大對這些中小型企業扶持力度,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產品展銷平台,以及產品的部分售後服務。加大對縣內的技術學校、培訓班和訓練場地的扶持力度,使之能為企業提供更多更好的專業人才和具有創新能力的技術工人。 其次是發展現代農業。我們知道農業是一個縣的民生問題的關鍵,農業的發展站在縣域經濟的范疇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對縣域內的工業、建築工程和信息工程的建設造成嚴重的後勁不足。對豐順來說,既是工業基礎薄弱又是農業水利基礎落後的縣域。而發展基地農業可能是一個最有效的辦法,以解決個體化的農民小生產與市場化的社會生產的矛盾。所以一是建造基地農業,如現在八鄉鎮由鄉賢投資的茶園、番薯種植基地、八鄉水庫養殖基地和湯西鎮的甜玉米上產基地等等。現代農業就應該實現農業產業化的經營,以龍頭農產業帶動農民發展農業。從我市縣投資興辦專業合作社,自辦農業生產基地聯結農戶進行生產還組織為農戶培訓、咨詢、種子和種苗等。積極組織和支持企事業單位與大學開展技術合作研究,引進、轉化及推廣科研成果,促進科技成果迅速轉化和產業化。從而有利於發展我縣的高新技術產業、加工工業和提高產業化配套技術水平。 四、在我縣很有必要實施外向拉動經濟的發展,因為無外不活,無外不快。外向經濟的拉動有利於保持鄉鎮經濟的良好發展態勢。這就是我們要實施外向經濟的關鍵所在。1、搭建平台「請進來」,縣鎮府對各個鄉鎮進行認真研究自身的區域優勢和產業優勢,精心構造招商引資的載體。增強招商引資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通過各鄉鎮的工業小區的規劃評審,加快鄉鎮的基礎設施建設,並加於精心策劃包裝項目。以具有地方特色的項目為依託,來吸引外來企業帶進新項目。還要大力鼓勵企業實行「走出去」戰略,大力發展和創造條件扶持外向型、出口創匯型企業,使之積極參與全球競爭。我縣可以以電聲、紅木家私和茶葉等等為主要涉外生產企業,使之能與國際上的劇團公司競爭。 五、人才的招聘和管理。農業的產業化和產品的銷售上,人才的重要性就不言而渝了。我縣應該加強對人才的招聘和管理/以至於造成人才流失。管理方面的人才有利於為農業的農貿供應、產後服務、解決農副產品的出售、企業的重組、安置和償債提供良好的策劃方案,尤其在組建產品銷售網路、產品經營和招商引資以及隊伍建設上等等方面,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還應該積極與市內大學通力合作,達到充分利用大學的學術、技術、信息和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加速對農業的改造和農業產業化。 在我看來縣鎮府必須加強對鄉鎮的政策扶持,因為強化政策扶持也是發展鄉鎮經濟的堅強保障。以鼓勵經濟較強的鄉鎮率先發展,薄弱鄉鎮加快發展及對我縣的人才資源進行整合。在幹部的調配中特別注意縣直屬部門與鄉鎮幹部的交流,並盡可能把優秀幹部配帶鄉鎮第一線。在鄉鎮黨委換屆中進行縣直屬幹部與鄉鎮幹部的交叉調配,是鄉鎮幹部進一步年輕化。在公務員的挑選時以領導組織能力和文化程度並舉為人才選用機制,使鄉鎮幹部隊伍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引領青年人才走向村寨、社區任職,強化基層班子的建設。可以通過優先提拔的職級激勵、獎勤獎優的經濟激勵和後退問責的責任激勵。以激發各個鄉鎮的你追我趕的競爭熱情。 在實行強鎮的戰略的同時,時刻不忘較為貧困的鄉鎮的幫扶力度,對財力薄弱的鄉鎮,在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和財政分成方面加大資金扶持;對地方偏僻的、交通不方便、區位不優的鄉鎮,則在政績考核、水款徵收等方面給予傾斜政策。從而實現鄉鎮經濟的均衡發展。 縣鎮府還可以為企業技術創新與品牌的樹立提供相應的幫助,充分發揮縣域經濟的規劃和策劃作用。開設相應的專業人才培訓班和行業聯盟及在縣內建立信息化平台,有利於我縣的電聲企業實現行業聯盟一體化,從而增強電聲行業的整體競爭水平。再加上建立合適的供應鏈體系,更有利於我縣實現「豐順喇叭響遍天下」的目標。由於我縣網路的存在相當大的局限性,特別是企業間、企業內部的區域網網路、ERP幾乎沒有。而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顯得更加落後,所以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統,來增強企業的相對競爭力有重大的作用。通過信息化來管理來增強企業、行業的競爭力明顯變得重要了。 企業才是鄉鎮經濟推動的主要動力和主要參與者。因此,各個企業也應該要向特色、專長、精密方向發展。能從自身企業的實際出發,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要從本企業有特長的產品上下功夫,充分利用本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要大而全,小而全的企業才是最了解市場的需求,了解產品發展的動向,通過聯合才能較快地滿足市場需求。但對縣內的較大型企業擁有這個實力,可以為縣內的行業做些相應的貢獻。鎮府也應該積極鼓勵企業這樣做,從而培訓出更多的專業人才,使縣內的行業的技術人員水平有較高的提高。 由於本人擁有的知識有限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尚未達到專業水平。
Ⅳ 深圳發展這么快,靠的是什麼
深圳發展這些快,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三是深圳的大公司和人才多,這兩者是相互促進的。全國絕大部分五百強的企業,總部就設在深圳,而且現在還有7家世界500強企業總部紮根深圳,這個重要因素使得深圳匯集了很多高端人才,而源源不盡前去深圳的人才,也反過頭來促進這些龍頭企業不斷向前發展。
Ⅵ 為促進總部經濟的發展,推出了哪些政策
近期,在深入調研、廣泛聽取意見的基礎上,上海市政府出台了《本市促進跨國公司地區專總部屬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此舉旨在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和國務院關於促進外資增長的系列文件要求,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加快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等功能性機構集聚上海、拓展功能和提升能級,積極參與上海「五個中心」建設。
本次發布的《若干意見》聚焦提升地區總部能級、促進總部功能發揮,共提出30條政策措施。按照功能劃分,共分為六大板塊,一是進一步鼓勵總部集聚,調整總部和總部型機構認定標准,共3條;二是進一步提高跨國公司投資便利度,共2條;三是進一步提高跨國公司資金使用自由度和便利度,共13條;四是進一步提高跨國公司貿易和物流便利度,共6條;五是進一步提高跨國公司研發便利化,共3條;六是進一步加大對總部功能的配套保障,共3條。
想要了解更為全面的政策,在經濟帶網上就能找到,您不妨去看看
Ⅶ 近年來深圳發展經濟是注重了什麼轉變,符合什麼發展戰略
創新吧 既要可持續發展 又要帶動創新 科技型 深港互補「捆綁」發展
深圳的城市發展已經到了戰略性轉折的重要階段,20年來支撐深圳經濟高速增長的驅動因子,正在逐步消失,特區政策隨著中國加入世貿而失去存在意義,香港經濟的持續低迷,使比鄰香港的優勢變淡,期望已久的「百萬港人北上置業」浪潮,不過是深圳地產的「一廂情願」,到如今,也僅有6萬港人在深置業,而國家對深圳的投資卻日趨下降,自90年即轉移到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君不見,上海的發展已非今日深圳之可比,其氣勢之大,大有雄霸天下之風。而深圳的作用和地位,在整個國家布局中,不過是為600萬香港同胞把守門戶的兄弟(筆者註:深圳能有今日的成就當歸功於600萬香港人的呼喊)。
但應當認識到,全球化經濟和知本經濟正通過戶聯網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滲透和發展,經濟沖破一切的力量正以一種空前絕後的態勢向前運動,所有的阻礙都將被沖跨,跨國公司經濟在全球的發展證明了界限正在逐漸失去意義,國界、區域的界限等在被逐步弱化,網路式的連接和無空間界限的溝通正在取代政治、行政和管理上的人為制定的界限,「界線「的弱化正演變為一種實現全球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並勢不可擋。
香港自97年以來的發展教訓,證明了任何固步自封、以一種封閉、保守、高人一等的在圍城裡搞經濟的做法,是不會成功的,因為他違背了市場的經濟規律,沒有認識到充分、自由的經濟流動才能更好的完善和提升本港的經濟,如果香港再繼續搞什麼強化界限,強化與大陸人民的區別,不願意與祖國內地合為一體,必將慢慢被國內城市趕超,到時,香港還有什麼優勢呢?
深圳的發展確實得益於貿易上和香港的臨近的優勢,而且深圳也樂於把自己與香港聯系起來,但是經過20年的發展,深圳不能再走一種陪太子讀書的路線了,應該有更大的作為和發展,應定位於在整個華南地區的區域經濟中心,做香港的領頭人,因為時代變了,如果說深圳前一階段的發展包括整個中國是依靠香港的自由港面向世界進行貿易的話,現在香港的中轉港的作用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的深入已經大大減弱,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正逐步北移,最終會被後來居上的上海所取代,今日和黃在廣州向內地居民推銷香港樓盤,預示了香港開發商主動出擊尋找出路的戰略,說明香港的市場容量狹小被迫北上的發展趨勢。
如果香港都認識到北上的重要意義,那麼深圳就更應在更大的區域范圍內研究深圳自身的發展空間,要研究深圳具備那些優勢是別人沒有的,存在那些問題在影響著深圳的可持續發展。
1、深圳的優勢方面大致有:
(1)比鄰香港的地理優勢。20年來靠著香港將一無所有的深圳建設起來,現在這個優勢仍是其他城市無法取代的,而且因這個因素深圳成為香港的跨國公司進入內地的過渡城市。
(2)環境優勢。深圳的居住環境,在全國應該是最好的,新建的小區優美而動人,除了氣候太熱外,深圳有著讓人動心的地方。
(3)機制優勢。深圳的體制和服務以及高效率應該是全國所有城市中最好的,在市場經濟的運行方面,比其他城市有更成熟的環境和較透明的市場運作。
(4)年輕優勢。深圳有720萬人口,平均年齡不到30歲,沒有過多的老人負擔,沒有太多的拖累,成為深圳輕松上陣,敢於拼搏,快速發展的主要條件,而依靠這種拼搏精神,創造了深圳的輝煌。
2、存在的問題
(1)二線關問題。從全球經濟一體化、區域空間一體化以及粵港澳自由貿易區的發展趨勢來看,都不允許任何阻擋經濟發展和市場要素流動的行政界線,二線在特區初期和香港過度期間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香港回歸多年,內地同香港的往來增加,香港經濟的持續滑坡,香港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內地的消費市場來促進本地產品的消化和經濟的復興,深圳的發展也是這樣,特區內的過度開發,土地資源的日趨減少,城市住宅的成本增加導致了人才的流失,競爭力開始下降,迫切需要更多的土地來開發留駐人才的住宅,因此取消二線成為必然。
(2)關外人口的素質問題。深圳一方面發展高科技的尖端產業,一方面又對需要大量低素質的勞動力的三來一補的加工產業放棄不下,深圳在進行二次創業的時候從特區趕走了不少的加工企業,結果都跑到東莞開廠去了,對深圳的經濟產生了很不利的影響,筆者認為,為吸取香港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的歷史教訓,在一段較長是時間內應該重點發展深圳的三來一補工業,這是深圳立足的基礎和特色,從某一方面來說,關外的深圳更能代表深圳的產業特色。而所謂的IT產業在那些方面能夠佔領國內市場呢,深圳有沒有一家名牌的製造企業呢?沒有,除了地產可以外。
(3)深圳的交通政策。深圳目前的交通已經到了極端容量地步了,如果再繼續發展家庭轎車,繼續鼓勵市民購置私家車,將來就會成為低效運行、低速行駛的深圳,從羅湖到中心區將會花去一小時時間。深圳一方面發展大批量的軌道交通,一方面又鼓勵市民購買自己方便、他人不便的私家車,一方面又不得不花去大家的錢建設更多的道路,長此以往,交通將直接制約深圳經濟的發展。
那麼,深圳在城市總體發展戰略和定位應該是怎樣的呢?
1、在區域布局上,首先要加速實現特區內外的空間和經濟的一體化進程,縮小特區和龍崗、寶安的城市差距,為城市向城市郊區和邊區、關外地區進行有機疏散做好必要的准備,同時要依靠周邊8個衛星城的建設作為示範點和增長點帶動深圳各鎮的發展。
第二步,在完成衛星城的建設後向北擴張,實現與東莞及珠江三角洲在更大范圍內的協作和有機聯系,在經濟要素和城市功能上進行更加合理的分布,使城市的經濟增長和城市發展脫離開狹隘的地域和行政界限的限制,尋求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機會,第三階段,實現珠江三角洲最具活力和擴張力的特大中心城市,城市人口將發展到3000萬人,GDP將達到1萬億元。
2、要成為兼容並蓄的城市,依靠市場解決產業結構中存在的問題,不要太多的行政干預,防止市場的無序發展。
3、深圳應該在製造業方面有更多的發展,而不能完全盯著已經衰退的IT產業,而失去了本來基礎好的優勢產業,這一點要認真研究和思考,深圳有沒有發展IT產業的優勢條件,深圳沒有一個象樣的大學,光靠一個高科技產業帶的設立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產業動力的源泉問題,矽谷的發展是自發的,而不是事先由政府設立一個工業區做法,政府過多的干預產業發展反而會影響市場的自然法則。
4、深圳在城市總體戰略上要研究香港、深圳、珠江三角洲的統一規劃和經濟協調,從區域的角度加強三區之間的有機結合,走共同發展的道路。
總之深圳既面臨機遇,又存在危機,關鍵是居安思危,從更長的時間段和更廣闊的范圍內認識深圳。
Ⅷ 為什麼很多公司把總部搬到了深圳
深圳是個充滿奇跡的地方,從一個人煙稀少的小漁村,發展成了車水馬龍的大都市,深圳的案例一直被寫進教科書,成為中國的楷模城市,並且深圳快速發展的勢頭並沒有減弱,現如今還有接連不斷的大大小小的企業公司,都將總部搬遷至甚至。這是為什麼呢?我想,這還要從地理、經濟和政策三個方面說起。三、深圳政策扶持強力。
國家政策扶持一直以來都是深圳飛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從南海邊的一個“圈”,到今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台,無一部表現出深圳是國家的寵兒,深圳對於企業扶持的政策支持,也正是吸引大批企業駐扎深圳的重要原因之一,企業駐扎在深圳,更有機會走向國際化。
總的來說,企業之所以選擇在深圳設立總部,就是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依託深圳的輻射效應,給企業帶來更大的機遇,從而走得更遠發展得更好。
Ⅸ 深圳經濟特區發展快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1、根據《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深圳市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包括企業自主、稅收、土地使用、外匯管理、產品銷售、進出境管理等,補償貿易、合資經營、合作經營、獨資經營、租賃等,吸引了大量外資,加快了經濟特區的快速發展。
2、1980年8月,廣東省經濟特區管理委員會利用3000萬元的銀行貸款與部分地方財政,參照「蛇口模式」在羅湖區0.8平方公里的區域興建金融、商業、旅遊住宅設施提供給外商,提供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利潤。這種銀行貸款的「滾雪球」發展,為珠海、汕頭的初步建設提供了經驗。
3、從改革開放初期第一個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工資制度、敲響土地拍賣「第一槌」、第一家外匯調劑中心成立等諸多「第一」,到近期的應屆畢業生落戶「秒批」、商事登記改革「三十證合一」、推進知識產權保護,深圳制度創新、優化營商環境的改革,一直在路上。
(9)加快促進總部經濟在深圳的發展擴展閱讀:
深圳經濟特區發展目標:
到2025年,深圳經濟實力、發展質量躋身全球城市前列,研發投入強度、產業創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軟實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和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到2035年,深圳高質量發展成為全國典範,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世界領先,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創意之都,成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到本世紀中葉,深圳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先進城市之林,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桿城市。
Ⅹ 促進總部經濟快速發展有哪些對策
一、合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推動總部經濟快速發展
(一)順勢而為、積極發揮政府專的引導作用屬
(二) 強化規劃引導,形成總部經濟發展基本框架
(三)制定完善優惠政策,加大總部經濟扶持力度
(四)建立總部經濟聯席會議制度,提高政府服務效率
二、重塑上高新形象,改進總部經濟發展政務環境
(一)、構建政府與總部企業的交流和服務平台、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
(二)完善總部經濟發展機制、創新管理模式
(三)積極營造發展總部經濟的良好環境
三、加強專業人才引進與培養,優化地區就業結構
(一)圍繞總部企業需求,加大對高端化、專業化和復合型人才的引進力度
(二)創新政府服務理念,積極引進和培養新型政府管理與服務人才
(三)建立高端人才交流機制,加大總部企業高端人才的培養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