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內蒙古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內蒙古經濟在三次產業持續加快發展和內外需求強勁拉動下,特別是在推動工業化進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加快服務業發展等方面將會有新的突破和出現新的亮點,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優化升級步伐將進一步加快,經濟發展在國家宏觀調控各項措施和國民經濟在各方面有利因素綜合作用下,我們測算全年經濟將保持15%的增長速度。上述判斷主要基於:
有利因素
一是市場活力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將會進一步增強。目前,全區經濟增長已經從過去的政府主導型發展階段,逐漸轉入了市場配置資源增強與政府調節更加積極有效共同推動增長的新階段,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活力成分有加大的趨勢。同時,隨著投資環境的改善、投融資體制改革的穩步推進以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民間投資增長速度會進一步加快,社會穩定和經濟增長都將會吸引更多的外商前來投資。
二是從產業發展看,預計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較高,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三次產業在2008年共同拉動的基礎上,2009年將會繼續起到共同拉動整體經濟增長的作用。第一產業由於2008年農牧業生產獲得豐收,主要農畜產品價格上漲,將會影響到2009年。在加強農業生產的各項政策的作用下,以及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導向作用,農牧業產業化進程加快,結構調整的穩步推進,糧食生產能力繼續保持穩定,畜牧生產將呈現較快增長,畜牧業比重會繼續上升,農業生產形勢明顯趨好。第二產業仍是今後一段時期支撐內蒙古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力量。2008年和2009年全區相繼建成或將要投產一大批重點工業項目,這些重點項目將為2005年工業較快增長發揮積極作用。第三產業加快發展的因素較多。2008年自治區出台了加快發展第三產業若干政策和發展規劃,國家將安排服務業引導資金支持建設一批服務業重點項目,第三產業的發展環境會得到不斷優化;一大批基礎設施項目陸續建成投入使用,交通運輸能力、郵電通信能力、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和小城鎮帶動作用將進一步提高。
三是從需求角度看,投資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增速有所減緩,但由於國家產業政策對包括煤炭、電力、石油、交通等基礎產業支持的力度進一步加大,因而有利於促進我區相關產業的加快發展。同時,2005年"十五"計劃內一批重點建設項目進入收尾階段。特別是近幾年來,內蒙古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經濟的自主增長機制正在形成。2004年1-10月份,全區建設資金來源中自籌資金佔全部到位資金的比重為65.4%,來自國內貸款的資金僅佔全部到位資金的16.3%。前三季度我區投資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因此投資需求的拉動作用仍然佔主導地位。當然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增加,住房、汽車、家庭裝飾和旅遊等的消費需求不斷升溫,表現為第三產業增長速度明顯加快,預示著消費需求有可能進入新一輪的擴張期,對經濟增長拉動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四是經濟增長的體制環境進一步改善。黨的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提出樹立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在一些重大理論問題上的創新,摒棄某些限制經濟發展的理念、打破落後體制對經濟發展的束縛,有利於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有利於全區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同時也會有利於改善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環境,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刺激市場力量和民營經濟的加快發展。
五是國際經濟環境進一步趨好,世界經濟復甦跡象明朗,國際環境向好。世行預測2005年全球經濟將增長3.2%,其中美國、日本、歐盟均呈現加快的態勢。同時我國周邊的俄羅斯、印度、東南亞以及中國香港地區經濟增長也在加快。全球製造業正加速向中國轉移,為我國和全區出口的較快增長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
六是區域合作漸趨加強,有利於全國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近年來,我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區域分工合作不斷加強,環渤海地區的區域合作醞釀提速,呼-包-銀-集通線經濟帶規劃也在加緊進行中。
不利因素
當然我們還要清醒地看到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如城鄉就業壓力增大、"三農"問題仍然突出、煤電運緊張狀況依然存在、信貸規模擴大的壓力增大、結構性矛盾仍較突出等。在經濟運行中,存在著通貨膨脹的壓力。央行九年之後首次調息。雖然國家目的在於改善宏觀,限制部分投資相對過熱的行業,但是,調息一方面有可能使國民經濟發展保持平衡健康的軌道,另一方面,對於剛剛持續升溫的消費需求,也會有一定負面影響,有可能對個人供求消費增加成本負擔,預期消費有可能延緩。同時,國際石油價格居高不下,預計2005年的世界石油平均價格將比2003年每桶高出8美元,這一增幅使世界經濟增速放慢0.5個百分點。從外貿形勢來看,進出口需求的前景不容樂觀,隨著我國加入WTO後對世界組織的承諾,進口關稅將進一步下調,入世對國內經濟的影響會逐步顯現,同時,受降低出口退稅率以及國際貿易摩擦加劇等因素影響,2005年出口預期增長幅度將不會高於上年。通過對2005年內蒙古經濟增長的各種條件和環境分析,我們預測生產總值預計增速將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仍將保持較快的增長勢頭。
對策建議
2005年是全區全面完成"十五"規劃的最後一年,爭取全年經濟保持一個較快的增長速度有著重要的意義。針對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應切實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的各項政策措施,認真處理好地區發展與保持全國平穩較快發展的關系,我們提出以下調控建議:
1.正確處理好宏觀調控與適度經濟增長的關系,力爭保持內蒙古經濟良好的發展勢頭
一方面,要把握好國家宏觀調控的重點和關鍵,及時消除經濟運行中的不穩定、不健康因素,保持好、發揮好廣大幹部群眾加快發展的積極性。近年來內蒙古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難得歷史機遇,特別是近年來,全區上下迸發出前所未有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2004年全區經濟增長率創改革開放以來最高水平。盡管當前宏觀經濟形勢發生了一些變化,黨中央、國務院針對部分行業過熱、投資需求過旺、信貸投放過快等問題,及時果斷地採取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這些措施的實施,有利於促進全區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運行質量的提高,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另一方面,由於全區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大背景沒有改變,國際環境對我國發展總體有利的大格局沒有改變,新一輪產業分工調整重組的大趨勢沒有改變,特別是國際資本和產業仍在加速向內地轉移,這對內蒙古是一個非常現實的重大機遇,極為難得,不容錯失。目前內蒙古整體經濟運行處於一個重要關口,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珍惜進一步發展的大好形勢,及時消除經濟運行中的不穩定因素,促進國民經濟既快又好地穩步向前發展,既要防止部分行業盲目投資和低水平擴張,又要重視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保護好、引導好、發揮好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防止經濟大起大落。
2.正確處理好速度與效益的關系,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首先還是要發展。只有加快發展步伐,增強經濟活力,才能有效地解決目前經濟生活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必須明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重點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當前應以宏觀調控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機遇,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把發展的重點放到既有市場效益又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行業及項目上來,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技術企業,降低經濟增長的能耗、物耗水平,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速度與效益並重、規模與質量並舉,做到符合產業政策和宏觀調控方向的投入不減少,有質量有效益的速度不減慢,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看好的項目不放鬆,在發展中調整。依靠科技進步,加大技術改造力度,不斷增強綜合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3.保持合理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拉動全區經濟快速發展
內蒙古經濟總量還不夠大,財政收入、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還比較低,其根本原因應就在於內蒙古工業化進程緩慢,而投入不足又是內蒙古工業化進程相對滯後的重要因素。合理加大工業投資力度,符合全區經濟發展戰略要求。一是要加快重點項目建設,用足國家信貸政策,保證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符合市場准入條件、有競爭力、經濟效益看好的工業項目建設資金需求,不搞簡單化的"一刀切",從而不斷擴大工業投資的乘數效應。二是要依靠大開放來引進大企業,加快自治區重點工業項目建設和重點行業的技術改造,使其盡快建成投產發揮效益。三是要發揮內蒙古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重點發展能源、冶金、稀土應用、化工、電子、重型汽車、機械製造和農畜產品加工等行業的基地建設,積極推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變。在此基礎上還要加大工業的科技投入,提高資本利潤率,進行生產要素、科技要素的整合和配置。要把"提倡創新重在引進"作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主要政策,努力改善投資環境;要按照"精簡、效能"的原則,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減少行政性審批事項,切實降低市場准入門坎和市場主體的創業成本;努力改善發展的軟、硬條件,依靠資源和環境從國內外市場上吸引更多的資金、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
4.繼續抓好農村牧區經濟工作,促進農牧民增收
一是抓好各項防災抗災工作,爭取農牧業生產獲得較好收成。針對目前部分地區災情較重的狀況,進一步落實救災的各項措施,抓好生產自救,努力減輕自然災害的影響和損失。二是積極做好農畜產品收購,落實好收購資金和其他配套措施。三是大力實施農牧業產業化經營,加強龍頭企業基地建設,大力發展農村牧區二、三產業,提高輻射帶動能力。四是繼續加快生態和水利等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牧業生產條件。五是積極引導、加快轉移農村牧區剩餘勞動力,特別是加強外出務工人員的技能培訓,積極提供就業信息服務,實現穩定的多渠道的增加農牧民收入。
5.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增強經濟增長的活力
要把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重點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政府工作目標管理,並在以下幾方面抓好落實:一要簡化審批手續,進一步放寬非公有制經濟的准入領域和准入條件,為非公有制經濟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二要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鼓勵人才向非公有制經濟領域流動,積極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做大做強;三要制定優惠政策,充分發揮非公有制經濟在國企改革中的重要作用,積極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以收購、兼並、控股、參股、租賃、承包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四要深化金融改革,完善財稅政策,拓寬融資渠道,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提供強力的金融、財稅支持;五要摒棄不合理的制度規定,嚴格依法行政,切實保護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權益,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6、認真貫徹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加快第三產業發展步伐
積極貫徹落實內蒙古出台的推動服務業加快發展的60條優惠政策,切實放寬准入、真正落實稅費減免政策;要加快服務業重點項目建設,把加快第三產業發展與增加就業緊密結合起來;大力改善消費環境,進一步取消各項限制消費的不合理規定,積極引導居民擴大服務性消費。
7、進一步抓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重視解決城鎮就業問題
要進一步處理好發展、改革和穩定的關系,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確保各項社會保險費的按時足額收繳和發放。全面落實"兩個確保"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網路體系,建設好基層勞動和社會保障平台,落實好國家和自治區的各項優惠政策。要進一步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失業保險制度,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力度,依法規范勞動關系,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⑵ 內蒙古的發展與變化
一、近幾年內蒙古經濟發展狀況(一)經濟持續平穩快速增長,總量在全國內的位次由第24位躍容升到第16位,人均生產總值步入全國前列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世紀頭20年。是全區上下緊緊抓住戰略機遇期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時期,要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實事求是地審視內蒙古經濟發展的現狀,並從全國主體功能區域規劃看內蒙古,從東西部對比看內蒙古,從國際區域分工合作看內蒙古。正確認識制約我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主要問題和潛在因素,全面分析、冷靜對待,趨利避害,促進問題的解決,使經濟肌體血脈暢通,發展航船乘風破浪加速前進,實現自治區八次黨代會提出的奮斗目標,爭取用較短的時間走完先行者的現代化之路。
⑶ 為什麼內蒙古的經濟發展速度是全國第一
這是由於內蒙古獨特的區位與地理優勢,內蒙古是全國資源最為富集的地區之一,回尤其是煤炭資源更是答全國領先,近年來由於國家經濟增長的大環境促使能源富集區能夠大發資源財,所以內蒙古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與資源有關的產值在內蒙古的GDP中佔有很大的比重,尤其是幾個資源大市更是一路領先,經濟以幾年翻番的速度增長,成為世人注目的焦點,但是靠吃資源飯畢竟不是長遠之計,為此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已經開始由輸出初級資源產品向輸出資源深加工產品的轉型規劃,相信經過此次轉型,內蒙古的經濟增長仍然將走在全國的前列
⑷ 現在內蒙古發展的怎麼樣
內蒙古總體來說呢,以烏蘭察布市為界分為蒙西和蒙東兩個地區,蒙西城市群和蒙東城市群兩個地區的經濟、環境、飲食、文化、風俗、發展程度都不一樣,有著極大的差異,不能一概而論。
蒙西城市群:包頭、呼和浩特、鄂爾多斯、巴彥淖爾、烏海、阿拉善等城市,蒙西地區是內蒙古最富裕的地域,人均收入也排在前列,也是內蒙古最重要的代表性地區,呼包鄂黃金三角洲就聚集於此,呼和浩特是內蒙古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金融中心,而包頭是內蒙古的工業中心、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鄂爾多斯則是內蒙古的後起之秀和能源王國,三地帶動著內蒙古整個自治區的發展,是內蒙古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代表,同時也是中國華北城市群的典型示範性區域代表,呼包鄂一體化的產生與發展帶極大的影響著內蒙古整體經濟發展趨勢,內蒙古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科技大學等知名高校也都聚集於此,此外還有盛產高考狀元的包頭一中、包頭九中、呼和浩特二中、內師大附中等知名高中,大型國企有包鋼集團、包鋁集團、內蒙古電建集團、北方重工集團、一機集團等。當地飲食、風俗、文化上接近山西、陝西,走西口說的就是這里,當地人喜歡吃燜面、莜麵、湯面、羊肉、燒麥、焙子、等食品,地方戲曲是二人台。
蒙東城市群:赤峰、遼寧、錫林浩特、烏蘭浩特、呼倫貝爾等城市,蒙東地區是內蒙古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地區,這里大多是山區和草原,經濟上還較為落後,主要依靠農業、林業、畜牧業、旅遊業發展,不過煤炭、有色金屬冶煉產業也有一定的增長,長期以來,蒙東地區維持著貧困落後的發展局勢,國家級貧困縣也主要集中於此,但蒙東地區的旅遊資源豐富,進一步的開發旅遊產業,並刺激第三產業的發展,或許能夠為疲軟的蒙東經濟形勢帶來新鮮血液。當地人接近遼寧、吉林等東北文化圈,喜歡吃大米、豆包、小雞燉蘑菇、酸菜等食品,地方戲曲是二人轉。
內蒙古蒙西城市群和蒙東城市群,各有各的特色,一個是華北和西北文化的集結地,一個是東北文化的集結地,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⑸ 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存在哪些方面的主要問題該如何解決
主要還是依賴資源發展,並且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教育等可持續發展跟不上,其實這是整個中國的現狀,等自然資源消耗的差不多了,沒有其他產業跟進,吸引不來優秀人才,地區綜合素質又差,從而退出高速發展行列。
⑹ 內蒙古經濟發展概況
一)農牧民收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第一產業收入仍占絕對比重。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4631元、4667元、4601元、4265元,均超過當年全區農牧民純收入水平(2989元),也超過當年全國農民純收入水平(3225元),比2001年分別增加2070元、2109元、2343元、1686元,年均增長15.9%、16.2%、19.5%、13.4%,比全國平均增速8.3%高出7.6個百分點、7.9個百分點、11.2個百分點和5.1個百分點。從收入來源情況看,收入結構比較單一,一產業收入占純收入比重分別達到62%、56%、57%和81%。
(二)非農收入貢獻加大,但地區間差異明顯。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農牧民非農收入(包括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分別達到1750元、2042元、1981元、829元,比2001年增加了580元、1125元、1268元、565元,對五年農牧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8%、43.5%、54%、33%,比「九五」時期都有較大增長,但和全國平均水平(65%以上)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另外,從四市非農經濟發展來看,呈現不平衡狀態。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非農收入占純收入比重分別為37.8%、43%、43.7%、19.4%,與2001年相比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包頭市增加了11個百分點、10個百分點和7.9個百分點,呼和浩特市下降7.9個百分點。
(三)工資性收入是非農收入增加的主要來源,農村牧區二三產業發展十分薄弱。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農牧民工資性收入為1047元、1018元、1365元、463元,比2001年增加378元、590元、883元、243元,除巴盟外其他三市農牧民得到的工資性收入均超過全區平均水平,鄂爾多斯市農牧民工資性收入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工資性收入占非農收入比例都達到了50%以上,鄂爾多斯市達到60%以上,工資性收入是非農收入增加的主要來源。與此同時,二三產業收入占非農收入比例均在15%以下,對農牧民收入增長的貢獻微弱。
可以看出,目前內蒙古西部非農經濟發展,主要是以輸出人力資源獲取勞務收入為主,真正經營性非農收入很少,非農經濟發展仍處於較低水平狀態。
二、影響內蒙古非農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
(一)產業結構嚴重農牧化。內蒙古人均耕地8.3畝,是全國的人均耕地的3倍;人均草牧場122畝,位居全國首位。農牧業資源具有比較優勢,一產業具有較高的比較效益。調研所及的四個市第一產業收入都占絕對優勢,非農牧收入只佔19%到43%。巴彥淖爾市第一產業的收入比重雖然逐年下降,但2005年仍高達81%,收入的主要來源仍然是第一產業尤其是種植業。即使工業化較快的鄂爾多斯市目前農牧民仍有近六成收入來自第一產業,非農收入比重較全國平均水平還低16個百分點。呼市近年由於奶牛養殖業的迅猛發展,一產業占農牧民收入的比重還有較大幅度上升。嚴重農化的產業結構,說明了內蒙古農村非農行業的發展遠遠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
(二)思想觀念相對滯後。農牧業資源豐富帶來另一個問題是農牧民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在推進非農業產業經營過程中,部分基層領導就農業抓農業,對於二、三產業的發展在思想上認識不夠,一些地區農牧民外出打工的積極性不高。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白銀腦包鎮新興村農民劉金牛認為現在生活「豬肉不誤吃,燒酒不誤喝,日子過得順溜」, 「兒子出去不省心、女兒出去不放心」,不如留在身邊。
(三)農村二三產業發展融資困難。內蒙古縣域經濟發展較慢,對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帶動作用十分有限。包頭固陽縣域內缺乏馬鈴薯加工企業,商品薯全部以鮮薯外運,該縣金山鎮紅崖灣村農民僅鮮薯運費一項就比在當地銷售多支出90多萬元。同時,農村牧區二三產業發展受融資難等問題的困擾,不僅發展壯大困難,有的生存也成了問題。鄂爾多斯東勝區的移民村和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白銀腦包鎮有創業計劃的農牧民都反映貸不到款,貸款沒有渠道;國家設立的創業貸款只給城市下崗職工,而農牧民就地興辦二三產業或進城創業都不能享受該項貸款。此外,對合法經營的農村牧區流動性小商小販,除國家另有規定外,免於工商登記和收取有關稅費等優惠政策沒有完全落實,有的地方仍在收取管理費。
(四)農村勞動力轉移基礎工作落後,外出打工組織化程度低,進城務工環境仍有待改善。農牧民務工的組織領導系統、信息系統、維權系統未完全建立,農牧民打工70%靠自發,政府組織職能不到位。農牧民工子女上學,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仍未納入打工城市統籌范圍。呼市賽罕區的雙樹村村民說,劃歸市區後,所交養老保險費與原城市居民一樣多,但領取養老保險金少200多元,原城市居民是每月650元,他們只能領到418元。賽罕區大台什烏盟籍打工村民子女上學不能享受到教育「兩免一補」。為城市蓋樓房的烏盟人,打工十幾年也買不到當地一套住房,只能租南房居住。在北京等外地城市打工的農牧民再到其他城市或返鄉時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公積金帳戶不能跟著轉移,社保基金管理有待進一步改善。
(五)農村牧區職業技術教育培訓滯後。全區職業技術學校很多已並入普通學校,現有的職業技術學校職業教育經費投入不足,辦學條件差,缺乏與專業相適應的教師、實驗室、實訓場地、教學儀器設備,辦學成本較高,難以滿足教學要求。鄂爾多斯市旗縣區前些年教育改革把職業技校都並入普通高中,致使各旗縣區沒有一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而工業化步伐的加快使鄂爾多斯技工用工缺口大大增加,其他三市也不同程度存在類似情況。四市農村牧區相當一部分中、高考落榜生重新回到農村牧區務農,增加了農牧民的數量,需要社會高度關注,加強就業培訓,但目前除鄂爾多斯市外,對這部分新增農牧民的職業技術教育培訓還沒有做出有效安排。
目前國家對農牧民轉移培訓的補貼量小、標准低,難以滿足對農牧民進行有效培訓的需要。由於農牧民自籌能力弱,而大多數旗縣區又沒有安排轉移培訓的配套資金,每人300元的補助資金只是杯水車薪,只能開展一些引導性和簡單工種培訓,難以根據市場需求組織開展訂單、技能性要求高的培訓,導致培訓質量不高,效益不明顯。據呼市教育局測算,2006年市教育局直屬的6所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中住校的農村學生每年每人支付的學費、生活費約3900元,而2006年國家和自治區資助中等職業學校貧困家庭學生助學金最高每生1000元。「陽光工程」只有國家補貼300元,時間是15天到3個月,根本滿足不了掌握就業本領的需要。四市都有召不到生源的現象,有的十五天的培訓,時間過半、人走一半,培訓質量大打折扣。
另外培訓資源分散,有關農牧民的培訓工程分散在科技、教育、勞動就業、扶貧、農牧業等多個部門,四市呼籲整合農牧民培訓資源。
三、有效增加非農收入的對策建議
繼續堅持自治區七屆、八屆黨代會以來形成的戰略思路,解決農牧業問題在非農牧產業上下功夫、解決農村牧區問題在加快推進城鎮化上下功夫、解決農牧民問題在減少農牧業人口和轉移農牧民上下功夫。充分運用第二次農業普查的成果,在此基礎上制定發展規劃,做出科學決策。徹底摸清內蒙古農村牧區勞動力就業結構、產業結構和農牧民收入結構、投資意向等家底。從調查情況看,有效增加內蒙古農牧民非農牧收入。
(一)繼續推進農牧業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三化」互動戰略,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
一是加快推進農村牧區工業化進程。把推進農村牧區工業化作為今後五年的重點工作,努力提高二三產業中農村牧區勞動力就業的比重、提高二三產業在農村牧區經濟中的比重、提高二三產業收入在農牧民收入中的比重,加快推進農村牧區工業化進程。重點發展農畜產品加工業、服務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制定綜合配套政策措施,使農村牧區二三產業發展有規劃、有目標、有重點、有措施、有檢查、有考核,並列入各級政府農村牧區工作的考核指標。
二是以發展縣域經濟為重點,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把帶動農牧民收入增長最直接最就近的縣域經濟作為最重要的載體和平檯布局謀劃農村牧區經濟。將非農牧產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點。著眼於農村牧區勞動力的轉移和增收,圍繞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加強農牧民轉移培訓,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為農村牧區人口的轉移創造條件。合理區劃農牧業資源,實施禁止開發區內的農村牧區人口轉移工作。
三是大力推進農牧業產業化。巴彥淖爾市和呼和浩特市的農牧業產業化發展實踐證明,龍頭企業帶動下的一產業有旺盛的生命力。巴彥淖爾市2005年一產業給農牧民帶來的收入就超過了全國農民平均收入的水平,達到3400元左右;呼和浩特市一產業給農牧民帶來的收入也達到近3000元,功在產業化。要通過發展農村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帶動關聯產業群的發展,將產業優勢和產品優勢化為農民的就業機會和增收渠道。
(二)大力改善進城務工農牧民就業環境,維護農牧民工合法權益,拓寬勞動就業渠道,發展勞務經濟,有效增加農牧民務工收入。要制定農村牧區人口轉移的具體優惠政策,使轉移後的農村牧區人口降低進城後的生存成本,在生活、就業、住房、社會保障、子女入學入托等所有方面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綜合出台加強部門協調的意見,責成農牧民工辦出台政策,並牽頭監督現行農牧民工工作政策執行情況:由自治區勞動保障廳執行的《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5號)等18個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由自治區發改委執行的《關於進一步清理和取消針對農民跨地區就業和進城務工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收費的通知》(發改價格[2004]1405號)等2個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區教育廳執行的《關於教育系統貫徹<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教職成[2006]6號)等2個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區科技廳執行的《關於落實<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中有關科技培訓和產業發展工作要求的通知》(國科辦農社字[2006]26號)等3個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區司法廳執行的《關於為解決建設領域拖欠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問題提供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的通知》(司發通[2004]159號)等2個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由財政廳執行的《關於將農民工管理等有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支出范圍有關問題的通知》(財預[2003]561號)等5個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區農牧業廳執行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項目管理辦法》(農科教[2004]4號)等3個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執行的《關於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資廳發法規[2006]28號)等2個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中國人民銀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執行的《中國人民銀行關於改進和加強對農民工金融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銀發 [2006]287號)等2個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區工商局執行的《關於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工商個字[2006]75號)等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區安全生產監督局執行的《生產經營單位安全培訓規定》(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總局令第三號)等4個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區團委執行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發[2004]8號)等等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對實施狀況進行評估、完善配套銜接、營造農牧民工務工的整體良好氛圍。
教育廳和財政廳要研究解決教育「兩免一補」覆蓋到進城農牧民與在村農牧民同享的政策辦法及加大教育資源投資力度,讓農牧民工子女能上得起學的問題。社保局和財政廳要研究解決穩定就業的農牧民工納入所在城鎮的社保范圍,同時允許保留和參加戶籍所在地農村牧區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的政策措施。建設廳和發改委、財政廳要研究解決為農牧民建設適用住房問題。農牧民工辦和農牧業廳要依法保障進城務工農牧民工土地承包經營權。積極發展勞務經濟,有效增加農牧民務工收入。
(三)加強農牧民職業技術教育培訓,培養新型農牧民。
要抓好農村牧區職業教育,變以追求升學為主要目標為追求就業為主要目標。擴大職業教育規模,設置實用的專業課程,使學生能系統地掌握實用技術,畢業後能盡快就業。
增加農牧民職業技術教育投入,提高職業教育補助標准。建議將戶籍在農村牧區、參加中高考的初高中落榜生全部送到職業技術學校上學,使其將來具備進入城鎮從事二三產業的技能,其學費由政府買單。據自治區扶貧辦多次調研結果,培訓一名市場認可、能夠就業的技術工人,最起碼需要1000―1500元的投入。鄂爾多斯在國家補貼300元的基礎上,將陽光工程的補貼由市、旗縣兩級擴大補貼600元,達到每人900元。建議自治區再增加補貼300元,使有條件的地方,轉移培訓的補貼達到每人1200元。
整合教育資源,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將民營學校納入國民教育;將現有分散在各部門的針對農牧民培訓的資源整合使用,產生合力,要建立農牧民工培訓的聯席會議制度,使農牧民工培訓有組織、有機構、有經費、有場所、有保障。
(四)深化農村牧區經營體制改革,發展現代農牧業,充分挖掘農牧產業內部增收潛力。內蒙古農牧民人均佔有耕地草牧場等農牧業資源有較大的相對優勢,即使實現超過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平均水平,在國家惠農政策的支持下,第一產業仍然是今後相當長時間內蒙古農牧民增收的主渠道和最現實的選擇。要在穩定完善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基礎上,依法推進土地草牧場承包經營權流轉,促進農牧業規模經營;大力發展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牧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積極推進農牧業科技進步,提高科技貢獻率,努力提高農牧業機械化水平,提高農牧業生產效率。充分挖掘內蒙古農牧業資源優勢和農牧產業內部增收潛力,發展現代農牧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
(五)不折不扣貫徹落實國家的各項惠農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和財政支農支牧力度;切實解決農牧民興辦二三產業融資難的問題;加快轉變縣鄉政府職能改革,為提高農牧民非農牧收入創造良好環境。要不折不扣貫徹落實徵用土地對農牧民的補償政策,加大退耕還林補貼、糧食補貼、購買農機具補貼和良種補貼,控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幅度,規范農業生產資料市場,嚴防農牧民的負擔反彈,使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不留死角,增加農牧民政策性和財產性收入。
自治區財政要拿出一定數量資金對農牧民興辦二三產業,農村牧區農畜產品加工、流通中小企業進行貼息貸款,促其發展壯大,為農牧民增加非農收入拓展渠道。
縣鄉財政改革後,核心任務就是轉變政府職能,鄉政府不再承擔稅收任務,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為農牧民增收致富提供服務上,為提高農牧民非農牧收入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⑺ 《關於促進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若干意見》國務院出台了沒有在哪裡可以買到
今天出台了來。
29日,國務院公布自了《關於促進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若干意見》全文,提出到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水平明顯提升,城鄉居民收入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⑻ 如何看待新常態下的內蒙古經濟發展問題
首先,這是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正常反映。大家都知道,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入中高速增長,這是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一個明顯特徵。從全國經濟的走勢看,增長速度已由2013年的7.7%、2014年的7.4%回落到今年一季度的7%左右。內蒙古的經濟是國家經濟的組成部分,受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而增速回落是難免的。
其次,內蒙古經濟增速的回落亦有自身發展的必然性。進入新世紀以來,伴隨著國內市場對能源資源新的旺盛需求,內蒙古能源、冶金、化工等產業強勁發展,使內蒙古經濟增速實現了百分之十幾、二十幾的高速增長。但是,有高峰就會有低谷。實際上從2006年起內蒙古經濟增速就逐年開始回落,到2012年的6年間,差不多每年回落2個百分點。市場需求由旺轉平,投資拉動由強變弱,經濟總量由小變大,這些因素必然會導致經濟增速放緩。
第三,內蒙古一季度的經濟增速仍處在合理區間。今年全國各省區市經濟下行壓力普遍較大,特別是一些資源型產業主導地區壓力更大。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內蒙古一季度經濟增速能夠達到7%應該說是難能可貴的。從一季度東北、華北、西北13個省區市的情況看,除了天津市經濟增速超過了9%外,其他省區市都在8%以下,最低的省份經濟增速不足2%。內蒙古一季度經濟增速排到了「三北」13個省區市的第4位,高於周邊大多數省區,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可以說是一個不錯的開局。
⑼ 內蒙古經濟怎麼樣啊
十一五期間,內蒙古經濟取得的飛躍的發展:
「十一五」時期,是內蒙古發展進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在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區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機遇,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努力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圓滿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開創了自治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綜合經濟實力躍上新台階。全區生產總值從2005年的390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1655億元,年均增長17.6%,超過「十一五」規劃目標4.6個百分點,經濟總量由全國後列進入中列。人均生產總值達到7070美元,位居全國前列。地方財政總收入由4787億元增加到17381億元,年均增長294%。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近3萬億元,是「十五」時期的43倍,建成了一批重大項目。
——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151∶454∶395調整為2010年的95∶546∶359,總體上完成了由農牧業主導型向工業主導型的歷史性轉變。優勢特色產業得到鞏固和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非資源型產業迅速成長。非公有制經濟佔GDP比重由2005年的33%提高到2010年的43%左右。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穩步推進,
城鎮化率達到55%,提高78個百分點。呼包鄂地區率先發展,東部盟市發展加速,其他地區發展呈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