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河南鄧州簡介
鄧州市基本情況和發展優勢
一、鄧州市基本情況
鄧州市地處豫西南邊陲,素有「三省雄關」、「豫西南門戶」之稱,更有「中原之雄區,天府之亞選」的美譽。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市。全市轄28個鄉鎮(辦、區),578個行政村,156萬人,總面積2369平方公里,耕地240萬畝。1988年撤縣建市,1989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對外開放城市,1992年被河南省確定為歷史文化名城,199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改革開放特別試點市;2004年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確定為5個重點擴權縣(市)之一,享有省轄市經濟管理許可權和部分社會管理許可權。省政府規劃在「十一五」期間「把鄧州建設成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區域性中等城市。」
歷史文化悠久。鄧州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山海經》有「誇父逐日,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的神話傳說,鄧林即今鄧州市。1994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八里崗仰韶文化遺址」表明,早在6800年前,鄧州就有先民居住。鄧州為鄧姓發源地,每年都有海內外鄧氏族人前來鄧國侯吾離陵尋根謁祖。鄧小平在《鄧氏家譜》中記載:「我姓始於周之鄧國,盛於漢之高密,唐宋元明,代有偉人。」鄧州建制較早。夏、商、周皆為侯國。春秋時期,楚國滅鄧,鄧歸楚地。今鄧州杏山仍有楚長城遺址。隋朝時置鄧州。中華民國二年,改鄧州為鄧縣。至今,鄧州有建制機構1300餘年。
交通區位優越。鄧州地處武漢-鄭州-西安大三角和南陽-襄樊-十堰小三角的中心地帶,起著連接東西、南北的「橋梁」作用。鄧州市交通便利,207國道和六條省干線穿境而過;位於焦枝鐵路和寧西鐵路、二廣高速公路和陝滬高速、207國道和312國道三個「十字」交匯的樞紐位置。水路從老河口、襄樊等地碼頭入位,通江達海。距襄樊、老河口、南陽三個機場均在60公里以內。鄧州市不斷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力度,形成了九縱七橫城市道路網路,正在逐步成為具有較強輻射帶動能力的豫西南區域性現代化中等城市。
綜合實力雄厚。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和南陽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以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針,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建設「經濟強市、文化名市、現代化中等城市」目標,強力實施三大戰略(工業立市、開放帶動、人才興鄧),堅持三抓帶動、產業支撐,全力推進「六大工程」(工業振興工程、農民增收工程、城鄉一體建設工程、勞動技能培訓工程、社會保障工程、生態鄧州建設工程),走好三條路子(工農互動,探索農區工業化路子;城鄉互動,走城鎮化路子;經濟生態互動,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實現了鄧州經濟社會的跨越發展。2008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205億元,同比增長12.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3.76億元,同比增長17.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3.4億元,同比增長39.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18元,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增長8.6%;農民人均純收入5089元,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增長7.2%;居民儲蓄66億元,同比增長18.4%,增速居南陽各縣市區首位。一二三產之比達到29.2:43.3:27.5。
二、鄧州具有的發展優勢
農業特色突出。鄧州全境平原廣袤,土地肥沃,糧豐林茂,水域寬廣,生態良好,物產豐饒,盛產小麥、棉花、油料、煙草、豆類、辣椒等優質糧油等農副土特產品,形成了林牧煙棉等四大優勢產業,是全國聞名的綠色農副產品產加銷基地,是國家糧食核心主產區,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和糧食生產先進縣(市),還是全國糧食、黃牛、外貿煙出口生產基地和河南省棉花、芝麻生產重點市。2008年全市完成農業總產值101.9億元,同比增長5.9%;完成農業增加值59.8億元,同比增長5.9%。
工業基礎雄厚。圍繞建設「工業強市」目標,強力實施項目統攬戰略,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擴張壯大優勢產業,依託鄧州資源優勢和現實生產力,大力培育發展棉紡服裝、建材、糧油食品、林板紙、醫葯化工、機械製造等優勢支柱產業,形成了門類齊全的新興工業體系,加快了工業化進程。支柱產業成為支撐鄧州經濟快速發展的強力引擎。2008年全市完成工業總產值258.6億元,同比增長18.6%;限額以上工業完成產值124億元,同比增長18%;完成增加值40.8億元,同比增長18%;實現利潤6.8億元,同比增長70%。全市工業企業入庫稅金9796萬元,同比增長22.9%。工業綜合效益指數315.3%,同比提高21個百分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達到130家,實現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70%以上。強力培育壯大支柱產業,六大支柱產業快速發展,實現產值佔全部工業產值80%以上。
商貿流通發達。鄧州市圍繞建設豫西南商貿物流中心和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發展定位,依託資源、區位、產業優勢,強化市域中心城區對人口和經濟活動的集聚吸納能力,已經形成獨具特色和規模優勢的彩棉種植及加工中心、服裝產業集散中心、農機製造及銷售中心、豫西南糧食倉儲現代物流服務中心、優質煙葉生產及加工供應中心、豫西南石油儲備戰略中心等六大市場體系,對周邊形成了強有力的輔助帶動作用。
② 河南省近三年各市經濟排名
1.鄭州
作為省會,天時地利,其優勢顯而易見,當老大再正常不過了!不必多說!
2.洛陽
剛剛被評選為中國十大魅力城市!很厲害!不過空氣質量在全國城市中竟然是後十名!!這也是因為其工業基礎雄厚啊!
3.焦作
近些年發展很好的一座城市,以煤炭等重工業發展起來的城市!最近旅遊經濟異軍突起!城市干凈整潔!與同樣重工業出身的平頂山要好!河南第三城應該是她的!不過可能有很多兄弟城市不服氣!全國綜合競爭力96名!人均GDP80名!焦作的前景應該很好!在未來的中原城市圈中應該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4.安陽
工業基礎雄厚,地理位置優越,正在建設邯安機場,更給其增加優勢!且位於石家莊鄭州之間,利於發展!安陽與邯鄲雖然是鄰居,但是兩座城市的競爭關系更為明顯,南邊東邊不遠的鶴壁,濮陽也對其有挑戰!不過全國競爭力第82,河南第三說明她有一定的實力,但是人均GDP較低!應該是個擁擠的城市!
5.平頂山
工業基礎與焦作安陽相當,但是其他方面不如焦作突出!交通也不是十分便利!能從一無所有發展到現在也不容易!在全國城市各種排名中,平頂山都不靠前,甚至比不上鶴壁,漯河,濮陽等規模小點的城市!
6.漯河
內陸特區,但是塗有虛名!和省內其他城市沒有太大區別!但是近年發展迅速成為豫中南重要城市!名牌產品多!有利於城市知名度的提高!城市漂亮!按照現在的速度發展,前途光明啊!
7.鶴壁
被河南人自己遺忘的城市,5年前在河南倒數城市,但現在發展迅速!河南100大企業,鶴壁與安陽,南陽一樣擁有五個排在全省第六!全國城市競爭力 109名!人均GDP全國第87,超過安陽,平頂山等城市!但是全市僅有100多萬人口使她發不出太多聲音,人氣不足啊!不過鶴壁新區建設的很好!也是河南未來重點發展城市!
8.新鄉
什麼都不怎麼突出,但是什麼都怎麼差!中上水平!、
9.南陽
文化城市,但是比較閉塞!
10.濟源
人口少,底子薄,但是發展快!什麼都不錯!後起之秀!人均值比較高!
11.商丘
交通發達,卻不懂得利用!永城獨立了,商丘……不過那麼好的地理位置發展不起來沒有理由啊!哈哈!
12.濮陽
角落裡的城市!美麗的園林城市!缺乏工業基礎!油田不國家管的!工業興市,仍須努力!
13.許昌
北有鄭州,南有漯河,許昌就顯的失色了!
14.開封
沒落的城市!河南最新百大企業,開封一個都沒有!天啊!不過最近在新建電廠給予扶持!但是開封的名氣大!優勢很多,好好利用應該會有很好發展!
15.三門峽
工業較好!但是污染嚴重!水壩將要廢棄!三門峽何去何從?
16.信陽
寧西鐵路的建設會給信陽的發展加油,但是信陽的工業真的不怎麼樣!
17.駐馬店
比周****通位置好!要努力啊!
18.周口
總量都不錯!但是人太多!幾乎什麼都在後面!
經濟發展優良城市:洛陽 焦作 安陽 漯河 鄭州等
城市建設優良城市:濮陽 焦作 鶴壁 洛陽 漯河等
生活環境優良城市:濮陽 濟源 漯河 鶴壁等
旅遊發展優良城市:焦作 洛陽 開封 濟源等
1 鞏義市
2 滎陽市
3 新鄭市
4 新密市
5 義馬市
6 登封市
7 偃師市
8 欒川縣
9 沁陽市
10 新安縣
11 長葛市
12 孟州市
13 舞鋼市
14 新鄉縣
15 澠池縣
16 禹州市
17 中牟縣
18 博愛縣
19 林州市
20 靈寶市
21 永城市
22 安陽縣
23 伊川縣
24 武陟縣
25 修武縣
26 溫 縣
27 淇 縣
28 許昌縣
29 西峽縣
30 汝州市
31 輝縣市
32 湯陰縣
33 鎮平縣
34 鄢陵縣
35 襄城縣
36 濮陽縣
37 長垣縣
38 寶豐縣
39 孟津縣
40 桐柏縣
41 陝 縣
42 項城市
43 鄧州市
44 汝陽縣
45 新野縣
46 鹿邑縣
47 唐河縣
48 尉氏縣
49 羅山縣
50 宜陽縣
51 遂平縣
52 新 縣
53 臨潁縣
54 滑 縣
55 衛輝市
56 淅川縣
57 獲嘉縣
58 西平縣
59 潢川縣
60 確山縣
61 洛寧縣
62 固始縣
63 沈丘縣
64 嵩 縣
65 息 縣 66 郟 縣
67 光山縣
68 平輿縣
69 葉 縣
70 浚 縣
71 虞城縣
72 延津縣
73 商城縣
74 內鄉縣
75 淮濱縣
76 魯山縣
77 鄲城縣
78 泌陽縣
79 原陽縣
80 夏邑縣
81 民權縣
82 方城縣
83 西華縣
84 上蔡縣
85 南召縣
86 清豐縣
87 舞陽縣
88 范 縣
89 南樂縣
90 扶溝縣
91 通許縣
92 開封縣
93 寧陵縣
94 盧氏縣
95 封丘縣
96 柘城縣
97 汝南縣
98 內黃縣
99 睢 縣
100 正陽縣
101 商水縣
102 太康縣
103 蘭考縣
104 台前縣
105 杞 縣
106 淮陽縣
107 社旗縣
108 新蔡縣
③ 鄧州的歷史沿革
鄧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根據考古界對鄧州八里崗、太子崗、楊崗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表明七千年前就有古人在鄧州生活的實際情況,使鄧州七千年的歷史在文物和史志中得到肯定。約公元前21世紀,夏代仲康建都於鄧,即鄧國。根據出土的青銅器銘文,確定商代鄧國為公爵國,周初為鄧伯國,西周中期為鄧公國,西周晚期為鄧侯國。同時,確定了五千年前鄧字地名由以族為氏的誇父氏族形成,到商周時為曼姓封國,春秋早期改曼姓為鄧姓封國。
遠古至秦
根據《史記》記載,根據鄧州發現的八里崗仰韶文化遺址推斷,在6400多年前鄧州便有人類生存。夏、商、西周、春秋早期諸侯國鄧國的國都就在鄧州,鄧國還有一個附屬國鄾國(在今襄陽市北),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國滅鄧國,結束了鄧國長達1274年的歷史,隨後楚國在今天鄧州城區穰城路一帶取「禾實豐登」之義設置「穰邑」,楚懷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韓國襲楚,奪取穰邑;秦朝秦昭王十一年(公元前296年)秦國打敗韓國,取穰,穰遂為秦地,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設置南陽郡(治宛),鄧州隸屬之,當時鄧州境內設有三縣,即穰縣(治今鄧州內城東南隅)、山都縣(治今構林古村)和鄧縣(轄今構林以南及襄陽一帶)。
東漢建安二年(197年)曹操率大軍發起「宛城之戰」,圍張綉於穰。鄧州航運順暢,湍河經新野匯白河入漢水再通長江,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穰城南郊開挖運糧河(今為小漕河),把鄧州作為後方糧倉,為「赤壁之戰」運糧草,供應前方作戰。
南北朝至宋
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從鄧州區位、地理、物產等方面謀略,於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把南北朝以前一直設在漢水以南的荊州治所遷至穰(494年,因調兵之需,徙至洛陽),轄8郡41縣達37年,穰隨之成為北魏南陽盆地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鄧州歷史上轄區最大的時期,自隋開皇三年至唐肅宗乾元元年(758)的175年間,皆以穰城為治所,曾有三次置「以鄧州為中心的南陽郡」;五代時,後梁開平元年(907年)朱溫廢唐稱帝建立後梁,梁太祖開平三年(909年)五月,升鄧州為「宣化軍節度」(相當於省級行政機構),治所設在穰,軍區管轄泌州、隨州、復州(今湖北天門市)、郢州和鄧州,行政轄穰、南陽、向城、臨湍、內鄉、菊潭、淅川、順陽(治所在李官橋)和新野共九縣。後唐同光元年(923年)「宣化軍」改稱「威勝軍」,後周廣順三年(953年)又改稱「武勝軍」,武勝軍節度設在鄧州長達323年,為南陽盆地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達225年。
北宋初,仍設「武勝軍」(治穰),領穰、內鄉和南陽三縣,徽宗崇寧年間(1102年-1106年)轄穰、南陽、內鄉、順陽和淅川五縣,政和二年(1112年)將原為「上郡」的鄧州升為「望郡」,慶歷五年(1045年)十一月十四日,范仲淹在鄧州上任,為鄧州的人文歷史寫下了光輝的篇章;南宋初,鄧仍歸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議和,南宋對金稱臣,將鄧州割給金朝,以鄧州以西40里和以南40里為界,鄧州處於金之前沿陣地,曾三設榷場(買賣交易的地方),與南宋互市。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人被宋軍擊敗,鄧州復歸南宋,二年後,金人南下,這一帶又歸金國。金代的鄧州,屬南京路,路治於穰,並於此設武勝軍節度。鄧州時轄3縣:穰(含順陽、新野、穰東、板橋4大鎮)、南陽(含張村鎮)、內鄉(含西峽口鎮)。
遷都之議
自北魏至金朝,歷代統治者曾六度考慮遷都鄧州。
第一次:北魏孝武帝永熙二年(533年),高歡將入洛陽,北魏孝武帝為了避開高歡,接近荊州刺史賀拔勝,考慮遷都鄧州穰城,但散騎侍郎柳慶勸武帝遷都長安,權衡利弊後,孝武帝最終決定遷都長安。翌年,高歡入洛陽,後建東魏於鄴;
第二次: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秋,突厥頡利和突利二可汗自寧夏固原侵入渭水以北,唐朝大臣認為突厥之所以覬覦關中,是因為關中太富饒,建議遷都他處,可選襄、鄧一帶。唐高祖同意了大臣的建議,但秦王李世民竭力勸阻,最終未能成行;
第三次:唐昭宗干寧三年(896年),唐朝左諫議大夫兼同平章事朱朴上書朝廷討論遷都襄、鄧之事。朱朴認為:「國步多艱,當遷都圖存,襄、鄧之地,實惟中原,人心質良,去秦咫尺,而有上洛為之限,永無夷狄侵軼之虞,此建都之極選也。」據《新唐書》稱,唐昭宗確曾有意遷都襄、鄧,但考慮到依靠趙匡凝以自全,且由於朱溫的牽制而未能實現;
第四次: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國准備攻打開封。北宋宰相白時中、李邦彥等謀劃奉皇帝之命出逃襄、鄧,以避開金人的攻勢,但遭留守李綱竭力阻止;十一月,金兵再次進攻,南道都總管張叔夜勸欽宗「暫詣襄、鄧,以圖西據長安」,但欽宗未給明確答復。第二年,北宋滅亡。
第五次:公元1127年,金兵逼近應天府(今商丘市),高宗欲遷都以避開金軍,尚書右僕射兼中書郎李綱等人主張遷都襄、鄧,說:「臣嘗言車駕巡幸之所,關中為上,襄、鄧次之,建康為下,陛下縱未能行上策,猶當且適襄、鄧,以示不忘故都,以系天下之心。」李綱又諫曰:「今六飛縱未入關,當適鄧、襄,以示不忘中原之意。近聞一二執政,勸陛下遷幸東南,果爾,則中原非我有矣!」但汪伯彥、黃潛善等人以避狄為由建議移都東南。李綱力爭,以為不可遷都東南,請駐鄧、襄,乃詔修鄧州城。舍人劉珏亦抗言:「當今之要,在審事機愛日力為急務。南陽密邇中原,易以號召四方,又有長江天險,可以固守。」士大夫大多都同意劉珏的觀點。九月,金兵進軍河陽,迫近東京。高宗下詔遷往淮甸,從汪伯彥、黃潛善之請。
第六次:金哀宗天興元年(1233年),蒙古軍圍攻金國都城開封,元帥豬兒主張遷都歸德(今河南商丘南),但丞相賽不和右司郎中白華等人主張入鄧州。第二年,哀宗先逃至歸德,又逃蔡州(今汝南縣),又一次計劃進入鄧州,卻在蔡州遭到宋、元聯軍的包圍而未能成行,最後帝亡國滅。
元明清時期
元朝初至元十年(1273年),鄧州隸屬於襄陽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鄧州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南陽府管轄,府治在南陽(今宛城區),州治仍在穰。原領六縣,有穰、南陽、內鄉、淅川、西峽、順陽等。後又領三縣:穰、新野、內鄉。其轄境相當於今天的鄧州市及新野、內鄉、西峽、淅川等縣。明代,鄧州屬河南布政使司南陽府。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廢穰縣。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復置穰縣。十四年(1381年)五月,復省穰縣入州,穰縣自此不再設。州領3縣:新野、內鄉、淅川。清代,鄧州仍屬河南布政使司南陽府。雍正後,為散州不領縣。
民國和共和國時期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改鄧州為鄧縣,屬豫南道。民國三年(1914年),改屬汝陽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直屬河南省政府。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劃為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河南的西南部。12月,於湍河南部置鄧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元月,置鄧北縣。9月,置鄧西縣。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撤銷鄧西縣,轄區分別歸鄧北縣、鄧縣。3月,鄧縣、鄧北縣合並為鄧縣,歸屬河南省南陽專區。1972年12月,九重、厚坡兩個公社的56個大隊、573個生產隊劃給淅川縣。
改革開放
1988年11月17日,經中國國務院批准,撤銷鄧縣,設立鄧州市(縣市),由南陽代管。2004年省政府批准鄧州市享有全部省轄市經濟及社會管理許可權,為經濟單列市。
2011年被省政府確定為十個省直管試點縣市之一。
2014年全面由河南省直管。 1988年 撤銷鄧縣設立鄧州市; 1989年 被國務院確定為對外開放城市; 1993年 被國務院確定為改革開放特別試點市; 1996年 被省政府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 2001年 被省政府確定為優先發展的中等城市試點市; 2004年 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5個經濟單列縣級市之一; 2006年 被命名為「中國第一雷鋒城」榮譽稱號; 2011年 被省政府確定為河南省直管縣市試點市; 2012年 被國務院列為丹江口庫區區域中心城市; 2014年全面由河南省直管。
④ 鄧州市下轄多少城鎮人口是多少謝謝各位大俠了
鄧州市轄3個辦事處、13個鎮、11個鄉、1個開發區:古城辦事處、花洲辦事處、湍河辦事處、羅庄鎮、汲灘鎮、穰東鎮、孟樓鎮、林扒鎮、構林鎮、十林鎮、張村鎮、都司鎮、趙集鎮、劉集鎮、桑庄鎮、彭橋鎮、高集鄉、九龍鄉、張樓鄉、白牛鄉、夏集鄉、裴營鄉、文渠鄉、陶營鄉、小楊營鄉、腰店鄉、龍堰鄉、杏山開發區。 2011年鄧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年末總人口174萬人,常住人口145萬人。出生人口18685人,出生率為10.87‰;死亡人口10736人,死亡率為6.2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61‰。
⑤ 西峽和鄧州相比哪個經濟強大
比總量當然鄧州了,比質量我認為是西峽,雖然我是鄧州的,但是我實話實說。
⑥ 鄧州比新野大多了,地理條件也比新野好,為什麼新野比鄧州發展的好
新野戰略位置好,經濟區位好,臨近荊州這個繁華的大城。
⑦ 繼鄧州市之後,南陽又一縣有望「撤縣設市」是哪個縣
南陽市是河南省的一個地級市,這個城市名字的由來,還是和這里的山水有關,南陽位於河南的西南角,是河南、湖北和陝西三省交匯的位於,因為在大別山南部和漢水北部,所以就有了南陽這個名字。南陽其實也是一座歷史古城,曾經和西安、咸陽齊名,帶現代名氣才逐漸衰落下去。
所以桐柏縣不僅僅是單一的發展方向,而是可以選擇的多向發展。擁有這么多有利的資源,未來經濟的發展潛力是無限,成為繼鄧州之後,南陽第二個撤縣設市的縣級市也是有可能性的。
⑧ 鄧州的歷史
關於鄧州,《山海經》和《史記》均有記載,根據鄧州發現的八里崗仰韶文化遺址推斷,在6400多年前鄧州便有人類生存。夏、商、西周、春秋早期諸侯國鄧國的國都就在鄧州,鄧國還有一個附屬國鄾國(在今襄樊市北),
楚文王12年(公元前678年)楚國滅鄧國,結束了鄧國長達1274年的歷史,隨後楚國在今天鄧州城區穰城路一帶取「豐穰」之義設置「穰邑」,楚懷王十七年年(公元前312年)韓國襲楚,奪取穰邑;
秦朝秦昭王11年(公元前296年)秦國打敗韓國,取穰,穰遂為秦地,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設置南陽郡(治宛),鄧州隸屬之,當時鄧州境內設有三縣,即穰縣(治今鄧州內城東南隅)、山都縣(治今構林古村)和鄧縣(轄今構林以南)。
東漢建安二年(197年)曹操率大軍發起「宛城之戰」,圍張綉於穰。鄧州航運順暢,湍河經新野匯白河入漢水再通長江,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穰城南郊開挖運糧河(今為小漕河),把鄧州作為後方糧倉,為「赤壁之戰」運糧草,供應前方作戰。
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從鄧州區位、地理、物產等方面綜合謀略,於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把南北朝以前一直設在漢水以南的荊州治所遷至穰(494年,因調兵之需,徙至洛陽),轄8郡41縣達37年,穰隨之成為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為鄧州歷史上轄區最大的時期,自隋開皇三年至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的175年間,皆以穰城為治所,曾有三次置「以鄧州為中心的南陽郡」;五代時,907年朱溫廢唐稱帝建立後梁,梁太祖開平三年(909年)五月,升鄧州為「宣化軍節度」(相當於省級行政機構),
治所設在穰,軍區管轄泌州、隨州、復州(今湖北天門市)、郢州和鄧州,行政轄穰、南陽、向城、臨湍、內鄉、菊潭、淅川、順陽(治所在李官橋)和新野共九縣。後唐同光元年(923年)「宣化軍」改稱「威勝軍」,
後周廣順三年(953年)又改稱「武勝軍」,武勝軍節度設在鄧州長達323年,為南陽盆地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達225年。
元朝初至元十年(1273年),鄧州隸屬於襄陽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鄧州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南陽府管轄,府治在南陽(今宛城區),州治仍在穰。原領六縣,有穰、南陽、內鄉、淅川、西峽、順陽等。
後又領三縣:穰、新野、內鄉。其轄境相當於今天的鄧州市及新野、內鄉、西峽、淅川等縣。明代,鄧州屬河南布政使司南陽府。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廢穰縣。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復置穰縣。十四年(1381年)五月,復省穰縣入州,穰縣自此不再設。
州領3縣:新野、內鄉、淅川。清代,鄧州仍屬河南布政使司南陽府。雍正後,為散州不領縣。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改鄧州為鄧縣,屬豫南道。民國三年(1914年),改屬汝陽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直屬河南省政府。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劃為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河南的西南部。
12月,於湍河南部置鄧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元月,置鄧北縣。9月,置鄧西縣。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撤銷鄧西縣,轄區分別歸鄧北縣、鄧縣。3月,鄧縣、鄧北縣合並為鄧縣,歸屬河南省南陽專區。
1972年12月,九重、厚坡兩個公社的56個大隊、573個生產隊劃給淅川縣。1988年11月17日,經中國國務院批准,撤銷鄧縣,設立鄧州市(縣級市),由地級南陽市代管。2011年7月1日,鄧州市成為河南省政府的試點直管縣;
自2014年1月起,鄧州市成為河南省省直管試點縣,賦予部分省轄市享有的經濟和財政管理許可權。2013年至2014年,三個鄧州人在鄧州市人民政府附近另立第二鄧州市人民政府,後被判刑。
(8)鄧州市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鄧州處於河南省西南部南陽盆地中部偏西地區,地理坐標價於北緯31°22′—32°59′, 東112°37′—112°20′之間。南北長69公里,東西寬67公里,總面積2294.4平方公里,「山少崗多平原廣」為鄧州市的地貌特點。
鄧州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的朱連山(海拔469.7米)為全市最高點,東南部最低處海拔85米。境內有大小河流29條。這些河流分別從北部或西部入境,匯集於東南部,注入白河,流入漢水。
河流沖積形成平原,在北部、中部和東部形成大面積肥沃土地。土層深厚,土質為保水保肥性能強的潮土、黃老土和黑老土。
⑨ 鄧州市農村如何掙錢
清勞的雙手來掙錢
⑩ 鄧州市怎麼樣
我是鄧州的,呵呵……鄧州市是一個縣級市,剛剛升上來沒幾年。
只是一個小城市,不過近幾年的發展挺迅速的,水上樓古城廣場新建的豪門絕對是一個好地方,裡面的名牌服飾應有盡有,還旁邊的名店街。那是鄧州最繁華的地方。
人民公園經重建後完全免費開放,那裡環境優雅適合閑事去散步,約會。
在市北邊臨湍河一段是夜市的好去處,有KTV,火鍋店,燒烤店……
現在鄧州市的發展中心偏向東區,北京大道兩旁開發商雲集,居住社區公寓一棟棟的建著,而且重點高中一高,二高還有教學質量超好的全寄宿式學校致遠中學都在北京大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