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綜述未來三年廣東經濟發展動向
感覺比復較困難,一是出口,二是本制地消費,這2者拉動不起來,本來廣東是出口區,可是現在外國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所以第一是沒救,第二呢,廣東一出口外向型經濟體 沒有第一何言第2,你這么看吧 看以後廣東的政府投資或則采購方面,看能不能大力改善當地民生,看東管能不能飼養豬,就知道那裡到底有改觀不.
才疏學淺,多多指點,說我自己哈!
B. 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形勢,談廣東省 十三五 經濟社會發展新舉措 要八百個
依據「十三五」規劃期間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和經濟新常態、發展新周期,按照「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以「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目標為指導,確定以「一個率先、四個基本」為總體奮斗目標,以「五大發展理念」為主線,廣東省明確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力爭提前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省小康指數達到97%以上的新五年目標。
未來的五年,廣東省以全面深化改革為根本動力,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創新驅動發展為核心戰略,以依法治省為根本保障,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珠三角地區優化發展和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構建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格局,促進文化繁榮發展,建設綠色生態美麗家園,切實增進民生福祉,加強黨的領導,確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上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
當前,世界經濟發展變緩。從國內環境來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市場需求總體依然不振,工業領域價格和企業效益低迷,新舊增長動力接替尚需時日,結構調整陣通道仍會持續。國內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不斷出現,廣東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的政策優勢不再明顯,但是,江浙一帶發達省份,在調整經濟結構,實現產業升級上大作文章,經濟發展勢頭迅猛。從國際環境來看,世界經濟發展比較復雜,融入世界市場的廣東在經濟調整分化、主要經濟體需求萎縮時,難以獨善其身。因此,廣東如果不能採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不能與時俱進、揚長避短發展經濟,那麼,廣東作為「排頭兵」的位置將不復存在。
廣東省委省政府確定「十三五」發展理念、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重大舉措,特別是圍繞貫徹「五大發展理念」提出具體措施和指標。它從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農業、改革、綠色協調發展及民生等多個領域勾勒出了新的改革開展路線圖,規劃更強調調結構、轉方式、促創新,為廣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注入強大動力。
千里之行,始於腳下。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為此,我們需要做好以下七點工作:一要深刻領會和把握「四個全面」是戰略布局,「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目標是指導,「一個率先、四個基本」是總體奮斗目標,「五大發展理念」是主線。二要制定本地本單位「十三五」規劃。我們在全面學習的基礎上,結合本地本單位實際情況重點學習,積極制定本地區本單位十三五計劃,為下一個五年制定發展藍圖。三要細化「十三五」規劃內容。各地各單位制定好「十三五」規劃後,要制定落實方案,由本地或本單位「一把手」負總責,各項工作任務,由分管領導具體負責,並將各項任務層層分解,層層簽訂責任書,責任書要明確工作目標、細化工作內容、認定責任單位或責任人、落實獎懲措施等,要將十三五規劃要落在行動上,體現在成效里。四要認真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各地各單位要貫徹落實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進一步下放審批事項,減少審批環節,緊緊抓住「服務發展」這一主題,降低門檻,提升服務效能,推進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推行「一照一碼」、「三證合一」改革,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動市場活力。五要加強監督和檢查。好的規劃好的藍圖,沒有落實到位,那隻是寫在紙上、掛在牆上、說在嘴上的空話,沒有實際意義。各地各單位在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過程中,要加強監督檢查,對存在的問題,責令有關責任單位或個人,及時整改,發現違紀違規問題,要依法依規處理。六要加強作風建設。把黨紀法規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嚴格遵守,帶頭執行,不折不扣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把「十三五」規劃抓出作風,抓出成效。七要確保年底目標任務完成。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面對復雜嚴峻的經濟形勢,廣東要再接再厲,繼續把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擺在突出位置,落實既定部署,加強薄弱環節,確保年度目標任務完成。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我們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人民按照描繪好的「十三五」美景,把責任與使命扛在肩上,萬眾一心,戮力同心,砥礪前行,大家肯干、想干、會干,廣東「十三五」的五年必在中國發展史上寫下輝煌的一頁。
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我們相信,廣東這艘引領中國改革開放前行的巨輪一定能夠乘風破浪,迎來又一個陽光明媚的春天。
C. 對調整廣東區域發展戰略,重構區域發展格局的看法和建議
廣東區域經濟重構發展新格局
--------------------------------------------------------------------------------
金羊網 2007-05-18 10:40:51
本報記者 邱登科
廣東「十大」前夕,廣東省委黨校副校長陳鴻宇教授欣然接受本報專訪,縱談本屆廣東省委在廣東區域經濟發展方面取得的成果。同時還對下一屆省委在構建廣東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方面將要採取的措施,進行了分析。
區域差距擴大的趨勢已遏制
《民營經濟
報》記者(以下簡稱記者):請您簡要點評一下本屆廣東省委在協調廣東區域經濟發展方面做出的成績?
陳鴻宇:2002年以來,由於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問題,先後出台一系列面對東西兩翼和山區的區域扶持政策並取得了顯著成效。2006年,廣東山區地帶和東翼地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幅,已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山區地帶、粵東、粵西投資增幅和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幅均高於珠三角,區域間經濟社會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開始得到遏制。
區域政策須進一步完善
記者:相信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和迴避的問題。
陳鴻宇:由於歷史的、地理的以及現行體制等主客觀原因,廣東省內各地帶之間、城鄉之間的經濟社會發展差距仍十分突出。這一狀況表明,在高度肯定廣東省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同時,現行的區域政策還可進一步完善,以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形成各展特色和優勢的區域經濟新格局。
現行區域政策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區域格局的劃分偏於粗放。把非珠三角地帶一概視為「欠發達地區」,容易導致政策工具和手段「一刀切」,東西兩翼的臨海優勢和發展潛力較高的山區地帶缺乏精準及時的政策扶持。(2)政策工具及手段單一。區域扶持政策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重大項目布點和省財政轉移支付,內生增長機制發育比較緩慢。(3)政策的實施重點和實施步驟不明確。缺乏發展時序上的安排,有限資源就難以優化配置。
調整發展格局梯度推進
記者:應該從哪些方向來著力調整廣東區域經濟格局呢?
陳鴻宇:通過調整廣東區域政策來重構區域經濟格局,已刻不容緩。區域經濟梯度推移理論認為,最優的區域資源配置方式是把資源傾斜配置在最具增長後勁和發展潛力的地區,即高梯度地區。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下,世界上一些重要區域的空間經濟一體化進程,由原來的「單核心區」的向邊緣區擴散推移發展,已經轉變為「多圈」、「多核」、「重疊」、「共生」,最終才能達到「多核心區」的有機融合和城市空間的一體化狀態。目前,我省工業化進程已開始進入中期階段,珠三角地區已進入工業化成熟期,從區位條件、工業化進程、區域產業結構、城鎮化發展等多重因素發展變化趨勢來看,僅靠大珠三角一個「核心區」來帶動全省各地域發展是遠遠不夠的,需要綜合考慮各地的資源稟賦和區位條件,選擇東西兩翼沿海地帶和粵北山區部分具有增長後勁和發展潛力的地區,培植為帶動廣東區域進一步協調發展的新「核心區」,通過多圈推移、梯度推進,帶動經濟腹地(即「區域邊緣區」)發展。
區域發展格局的新表述
記者:具體要採取哪些措施來實現這種區域發展新格局?
陳鴻宇:基於對廣東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分析,我將構建廣東區域經濟新格局發展戰略和擬形成的區域發展新格局表述為:雙核兩帶、以海哺山、三圈推進、協調發展。
所謂「雙核兩帶」,是指要重視和依託廣州、深圳兩個區域特大型城市的集聚與輻射功能,大力發揮其區域經濟增長的主核心區作用;同時,要加快建設「沿海經濟帶」和「山區增長帶」。廣東沿海具有綿長的海岸線、大片平原和台地、大江大河入海口,又是人才、人力、財力匯聚地,工業化起步早,因而是多種區位因素可能優化聚合的空間地域。充分發揮東西兩翼的臨海優勢,集中力量加快建設東西兩翼經濟帶和城市帶,形成沿廣東海岸線及相關交通樞紐所形成的帶狀空間經濟體和產業走廊,與大珠三角經濟區連結成為南海沿海經濟帶,是廣東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對廣東未來區域布局的優化將產生深遠影響。「山區增長帶」主要指清遠、河源、肇慶、雲浮、汕尾等山區地帶中近鄰大珠三角、近年來工業增加值增長較快的地區。這一增長帶具有大規模接受珠三角產業轉移的優勢,增長後勁和發展潛力大,需要重點扶持,以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形成我省新的製造業產業帶。
所謂「以海哺山」,主要指廣東的區域經濟新格局中,由於生產力的歷史積淀、東西兩翼積聚的臨海發展潛力和珠三角產業擴散等原因,廣東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會逐步形成沿海經濟帶和山區增長帶先行發展和重點發展的布局,在沿海經濟帶對山區的反哺的基礎上,才能充分發揮各空間地域的區位優勢,推動各地域間的協調發展。
所謂「三圈推進」,是指在新的區域政策支持下,東翼經濟帶和西翼經濟帶獲得長足的發展,與大珠三角一起,形成粵東發展圈、粵西發展圈和珠三角發展圈。粵東發展圈以汕頭市「核心」,涵蓋汕頭、潮州、汕尾、揭陽、梅州等地區;粵西發展圈以湛江市為「核心」,涵蓋湛江、茂名、陽江、雲浮等地區;珠三角發展圈指包括港澳在內的大珠三角都市圈並涵蓋河源、清遠、韶關等地區,「廣州—佛山」極、「香港———深圳」極是這一發展圈的「核心」。「三圈」的三個核心區的要素和產業同步向北擴散,在「三圈」的大格局下,合力帶動粵東北、粵北、粵西北山區的發展,可以大大縮短實現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時間。「協調發展」是廣東區域合作和區域發展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區域協調發展的標志,是區域的產業結構和區域空間布局相統一,地方政府的政策邊界和區域邊界、市場邊界相統一。在解決有限資源空間配置的摩擦時,必須以此作為調整地方發展時序關系的標准。
因此,構建廣東區域經濟新格局,要針對「兩帶」間、「三圈」間以及各經濟帶、發展圈內部增長後勁和發展潛力的差別,加強規劃,合理布局,重點突破。優先發展沿海經濟帶,重點扶持是山區增長帶;同時,要積極促進其他地區的發展。在區域政策實施的突破口方面,必須要有精準化的差異:對珠三角發展圈,應著力推動其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和升級,推動其產業有選擇地向其他地區的轉移;對沿海經濟帶,應著力於消除其地域壁壘與摩擦,完善要素流轉網路,培植產業帶、產業走廊和產業集群。對山區增長帶,應積極推進來自珠三角地區轉移產業的再升級和發展,繼續傾斜於其具有增長後勁和發展潛力的產業,促使其成為主導產業。在區域政策導向方式上,需要改變依賴於自上而下、自外而內的政府推行方式,改為政府引導和市場選擇相結合的方式,大力提高粵東發展圈和粵西發展圈的外向依存度,不斷完善北部山區的市場體系,努力培育各地區的內生增長能力,促進內源型經濟和外源型經濟的協調發展。
岩吾岩使呀????
D. 材料說明了廣東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應該做什麼這體現我國的什麼戰略
重視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體現我國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
E. 廣東省發展經濟 優勢
1.位置優勢毗鄰港澳和東南亞地區方便對外貿易
2.地形優勢主要是丘回陵及河口三角洲
3.氣候優勢亞熱答帶季風氣候有豐富的水熱條件
4.水文優勢珠江下游水源豐富
5.人口優勢人口眾多勞動力豐富
6.農業優勢農業基礎好農產品豐富
7.交通優勢臨河面海航運方便,交通發達,高速公路已成網咯
8.其他優勢 國家政策的支持 人民的努力
好了 好辛苦 啊
就給0分嗎?
F. 談談你對調整廣東區域發展戰略重構區域發展的看法與建議
海大的嗎?
我犧牲點,把我找到的資料貢獻出來……
算是為革命同志服務吧
專家建言,以往按地理區域劃分廣東的格局,不利於各區域間相互協調發展
「先行一步」的廣東,在國人心目中,常與「先富起來」聯系在一塊。
然而,在粵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的部分貧困縣,曾幾何時,人均GDP還不到1000美元,幾乎不及全國平均水平。
同在南粵藍天下,依然忝列「欠發達地區」的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與繁榮富庶、流光溢彩的珠三角形成鮮明比照,差距一度節節擴大。
可喜的是,自廣東省第九屆黨代會確定了「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之後,五年來,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正駛入一條發展的快車道,一些昔日貧窮落後的市縣,走上了跨越式發展之路,發展動力強勁———據統計,2006年,全省山區地帶和東翼地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幅已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山區地帶、粵東、粵西投資增幅和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幅均高於珠三角,區域間經濟社會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遏制。
有專家稱,這意味著,廣東的區域協調發展已喜現「拐點」!
「在看到我省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取得顯著進展的同時,也必須看到,由於歷史的、地理的以及現行體制等主客觀原因,廣東省內各地帶之間、城鄉之間經濟社會發展差距仍比較突出。」廣東省委黨校周立彩副教授近日著文提出。
周立彩認為,目前,珠三角已呈現典型的工業化成熟期的產業結構特徵,而非珠三角地區第一產業比重仍較高,西翼和山區還處於工業化起步階段。由於產業結構水平的差距,廣東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仍然較大。2005年與2002年相比,珠三角地區生產總值佔全省的比重從80.03%上升為82.6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佔全省的比重從63.97%上升為67.15%,珠三角地區「極化效應」仍在繼續。此外,東翼地帶和北部山區的梅州、韶關以及雲浮等地的發展速度,明顯滯後於西翼地帶以及河源、清遠等部分鄰近珠三角的山區,這一新出現的不協調發展態勢,值得高度關注!
「在肯定我省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同時,我認為,現行的區域政策還可進一步完善,以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周立彩提出,廣東省現行區域政策,仍存在著「區域格局的劃分偏於粗放」、「區域政策工具及政策手段單一」、「區域政策的實施重點和實施步驟不明確」等問題。為此,調整廣東區域發展戰略、重構區域發展格局,已刻不容緩!
「把珠三角地區都視為『發達地區』,把非珠三角地區一概視為『欠發達地區』,對珠三角和東西兩翼之間、東西兩翼和北部山區之間的發展水平及資源稟賦程度,也就缺乏全面的把握。其實,即使在同一地帶的內部,發展狀況和發展條件客觀上也存在著很大差異。」周立彩說。
而在廣東沿用了二十多年、為廣東人所耳熟能詳的「珠三角、東西兩翼、粵北山區」的區域經濟格局劃分方法,亦被認為「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蔣建業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隨著近幾年來山區經濟建設步伐加快和山區的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完善,山區的區位功能得到全面提升,跟廣州、深圳、珠三角的空間距離一下子拉近了。廣東實施產業轉移的內、外因條件均已初步成熟。可以說,廣東的經濟發展出現了一個新格局。以往受資源、地理因素影響,按地理區域劃分全省的發展格局,不符合目前國際產業縱向分工的基本規律,不利於各區域間產業內部的互相配套,很難做到跨區域有效配置資源,該是按產業發展水平高低重新布局的時候了!」
G. 談談你對調整廣東區域發展戰略,重構區域發展格局的看法與建議(不少於1000字)
廣東區域經濟重構發展新格局
--------------------------------------------------------------------------------
金羊網 2007-05-18 10:40:51
本報記者 邱登科
廣東「十大」前夕,廣東省委黨校副校長陳鴻宇教授欣然接受本報專訪,縱談本屆廣東省委在廣東區域經濟發展方面取得的成果。同時還對下一屆省委在構建廣東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方面將要採取的措施,進行了分析。
區域差距擴大的趨勢已遏制
《民營經濟
報》記者(以下簡稱記者):請您簡要點評一下本屆廣東省委在協調廣東區域經濟發展方面做出的成績?
陳鴻宇:2002年以來,由於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問題,先後出台一系列面對東西兩翼和山區的區域扶持政策並取得了顯著成效。2006年,廣東山區地帶和東翼地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幅,已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山區地帶、粵東、粵西投資增幅和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幅均高於珠三角,區域間經濟社會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開始得到遏制。
區域政策須進一步完善
記者:相信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和迴避的問題。
陳鴻宇:由於歷史的、地理的以及現行體制等主客觀原因,廣東省內各地帶之間、城鄉之間的經濟社會發展差距仍十分突出。這一狀況表明,在高度肯定廣東省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同時,現行的區域政策還可進一步完善,以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形成各展特色和優勢的區域經濟新格局。
現行區域政策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區域格局的劃分偏於粗放。把非珠三角地帶一概視為「欠發達地區」,容易導致政策工具和手段「一刀切」,東西兩翼的臨海優勢和發展潛力較高的山區地帶缺乏精準及時的政策扶持。(2)政策工具及手段單一。區域扶持政策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重大項目布點和省財政轉移支付,內生增長機制發育比較緩慢。(3)政策的實施重點和實施步驟不明確。缺乏發展時序上的安排,有限資源就難以優化配置。
調整發展格局梯度推進
記者:應該從哪些方向來著力調整廣東區域經濟格局呢?
陳鴻宇:通過調整廣東區域政策來重構區域經濟格局,已刻不容緩。區域經濟梯度推移理論認為,最優的區域資源配置方式是把資源傾斜配置在最具增長後勁和發展潛力的地區,即高梯度地區。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下,世界上一些重要區域的空間經濟一體化進程,由原來的「單核心區」的向邊緣區擴散推移發展,已經轉變為「多圈」、「多核」、「重疊」、「共生」,最終才能達到「多核心區」的有機融合和城市空間的一體化狀態。目前,我省工業化進程已開始進入中期階段,珠三角地區已進入工業化成熟期,從區位條件、工業化進程、區域產業結構、城鎮化發展等多重因素發展變化趨勢來看,僅靠大珠三角一個「核心區」來帶動全省各地域發展是遠遠不夠的,需要綜合考慮各地的資源稟賦和區位條件,選擇東西兩翼沿海地帶和粵北山區部分具有增長後勁和發展潛力的地區,培植為帶動廣東區域進一步協調發展的新「核心區」,通過多圈推移、梯度推進,帶動經濟腹地(即「區域邊緣區」)發展。
區域發展格局的新表述
記者:具體要採取哪些措施來實現這種區域發展新格局?
陳鴻宇:基於對廣東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分析,我將構建廣東區域經濟新格局發展戰略和擬形成的區域發展新格局表述為:雙核兩帶、以海哺山、三圈推進、協調發展。
所謂「雙核兩帶」,是指要重視和依託廣州、深圳兩個區域特大型城市的集聚與輻射功能,大力發揮其區域經濟增長的主核心區作用;同時,要加快建設「沿海經濟帶」和「山區增長帶」。廣東沿海具有綿長的海岸線、大片平原和台地、大江大河入海口,又是人才、人力、財力匯聚地,工業化起步早,因而是多種區位因素可能優化聚合的空間地域。充分發揮東西兩翼的臨海優勢,集中力量加快建設東西兩翼經濟帶和城市帶,形成沿廣東海岸線及相關交通樞紐所形成的帶狀空間經濟體和產業走廊,與大珠三角經濟區連結成為南海沿海經濟帶,是廣東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對廣東未來區域布局的優化將產生深遠影響。「山區增長帶」主要指清遠、河源、肇慶、雲浮、汕尾等山區地帶中近鄰大珠三角、近年來工業增加值增長較快的地區。這一增長帶具有大規模接受珠三角產業轉移的優勢,增長後勁和發展潛力大,需要重點扶持,以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形成我省新的製造業產業帶。
所謂「以海哺山」,主要指廣東的區域經濟新格局中,由於生產力的歷史積淀、東西兩翼積聚的臨海發展潛力和珠三角產業擴散等原因,廣東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會逐步形成沿海經濟帶和山區增長帶先行發展和重點發展的布局,在沿海經濟帶對山區的反哺的基礎上,才能充分發揮各空間地域的區位優勢,推動各地域間的協調發展。
所謂「三圈推進」,是指在新的區域政策支持下,東翼經濟帶和西翼經濟帶獲得長足的發展,與大珠三角一起,形成粵東發展圈、粵西發展圈和珠三角發展圈。粵東發展圈以汕頭市「核心」,涵蓋汕頭、潮州、汕尾、揭陽、梅州等地區;粵西發展圈以湛江市為「核心」,涵蓋湛江、茂名、陽江、雲浮等地區;珠三角發展圈指包括港澳在內的大珠三角都市圈並涵蓋河源、清遠、韶關等地區,「廣州—佛山」極、「香港———深圳」極是這一發展圈的「核心」。「三圈」的三個核心區的要素和產業同步向北擴散,在「三圈」的大格局下,合力帶動粵東北、粵北、粵西北山區的發展,可以大大縮短實現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時間。「協調發展」是廣東區域合作和區域發展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區域協調發展的標志,是區域的產業結構和區域空間布局相統一,地方政府的政策邊界和區域邊界、市場邊界相統一。在解決有限資源空間配置的摩擦時,必須以此作為調整地方發展時序關系的標准。
因此,構建廣東區域經濟新格局,要針對「兩帶」間、「三圈」間以及各經濟帶、發展圈內部增長後勁和發展潛力的差別,加強規劃,合理布局,重點突破。優先發展沿海經濟帶,重點扶持是山區增長帶;同時,要積極促進其他地區的發展。在區域政策實施的突破口方面,必須要有精準化的差異:對珠三角發展圈,應著力推動其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和升級,推動其產業有選擇地向其他地區的轉移;對沿海經濟帶,應著力於消除其地域壁壘與摩擦,完善要素流轉網路,培植產業帶、產業走廊和產業集群。對山區增長帶,應積極推進來自珠三角地區轉移產業的再升級和發展,繼續傾斜於其具有增長後勁和發展潛力的產業,促使其成為主導產業。在區域政策導向方式上,需要改變依賴於自上而下、自外而內的政府推行方式,改為政府引導和市場選擇相結合的方式,大力提高粵東發展圈和粵西發展圈的外向依存度,不斷完善北部山區的市場體系,努力培育各地區的內生增長能力,促進內源型經濟和外源型經濟的協調發展。
H. 廣東吳川經濟發展戰略
摘 要:市委提出的「彎道超車」戰略是促進吳川市經濟跨越發展的治世良方,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切忌急於求成、好高騖遠、畏首畏尾和得意忘形,必須有超越的基礎、眼光、魄力和魅力;需要夯實基礎、看準時機、抓住機遇、膽大心細,利用好本市的各種綜合優勢,才能在彎道中脫穎而出,實現吳川經濟的跨越式大發展。
2002年12月4日,《人民日報·華南新聞》發表了以《打「民營牌」,推動吳川經濟進入快車道》為題的報道,認為吳川市通過實施外向帶動、「三二一」發展思路、回歸工程、環境工程等策略,民營經濟順利進入了「快車道」。2009年1月21日,中共吳川市委舉行第十一屆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乘勢提出了推動經濟發展的「彎道超車」戰略,要求全市人民繼續解放思想,搶抓機遇謀崛起。
「彎道超車」理念原本起源於賽車運動,即賽車時因同等馬力很難在直道上超越,而在彎道線路,車手可以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超車。吳川經濟雖然在前幾年就進入了「快車道」,但全球經濟日新月異,沒有進步便只能落後,落後便只能挨打,只有超越了別人,我們才能夠獲得更多的資源和發展的機遇。
一、彎道超車,切忌急於求成,必須有超越的基礎。
賽車運動起源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最早的賽車比賽是在城市間的公路上進行的,許多車手因其極大的危險性而喪生。所以,在彎道賽車之前,我們應該做好保護措施——世界上所有的車賽中,沒有一項是不系安全帶的。
吳川經濟「彎道超車」戰略同樣如此!
在「超車」之前,我們必須夯實基礎,以理論為指導,科學謀劃。「彎道超車」是化危為機、積極應對危機的管理方法,但由於危機的變幻莫測性,「彎道超車」又與高風險相伴相隨,技術再高超的「司機」也可能會在「彎道超車」中出現失敗。因此,吳川經濟在實施「彎道賽車」戰略的同時,也要繼續扶持發展羽絨、塑料鞋、糖酒(機械)設備、家電、網具、酒類、手套針織、物資再生、海(農)產品加工等九大行業,保證吳川民營經濟的穩步增長。民營經濟的穩步增長就好比是賽車的安全帶,能夠保證吳川經濟在「快車道」向「彎道超車」的轉變過程中無性命之憂。
不過,吳川經濟歷來基礎厚實,具備「彎道超車」的基本條件。改革開放之初,吳川市就已有13戶農民合資辦起了廣東省第一個股份制企業———王村港葵製品加工廠。80年代中後期,更是形成了鎮辦、村辦、聯戶辦、個體辦「四個輪子一齊轉」的「吳川模式」。雖然在90年代錯失了幾次發展機遇,但2000年之後,吳川市政府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通過招商引資實施「回歸工程」、建設工業園拓寬發展空間等切實有效的「快車道加速」措施,保證了吳川市經濟發展的穩步增長。這都是實施「彎道超車」的有利條件和必備基礎。
二、彎道超車,切忌好高騖遠,必須有超越的眼光。
上海大眾333車隊的老將王睿在長白山站比賽時,因不適應北方山路,便買了一台佳能攝像機反復觀看堪路的錄像,最終在比賽中獲得了較好的成績。事實上,在賽車比賽中,很多選手都會事先堪好路況,以便在超車時獲取更多的優勢。
吳川市「彎道超車」經濟戰略也需要借鑒這種經驗!
在「超車」之前,我們必須認清國內及國際經濟形勢,避免決策上的「大躍進」失誤,防治「撞車事故」發生。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仍然虎視眈眈,雖然我們國家在2008年6月已經調整了宏觀經濟政策,兼顧抑制通貨膨脹和保持國際收支平衡,擴大內部需求,但國內國際經濟形勢依然不容樂觀:美國消費減少將直接影響中國出口,國內進口商品成本將日益加大,國內金融市場信心飽受重創,國內金融機構遭遇直接損失……因此,我們在「彎道超車」時,必須引以為戒:寬松的貨幣政策易引發資產價格泡沫,給日後金融系統危機帶來潛在風險;面對國際市場這碗「深水」,吳川市的「走出去」政策須更為謹慎,對外投資需要有嚴格的風險評估和多元化的投資策略。
同時,我們又必須在風險之中找尋到機遇,正如在賽車之時,只有在危險的「彎道」線路才會有超越別人的可能。從經濟發展周期理論層面看,危機期就是經濟「彎道」期,這一時期既是生產要素重新組合的關鍵期、經濟分化的突顯期,也是實施後發趕超、科學跨越,實現後來居上的重要機遇期。2002年吳川市經濟發展就是實證。從危機管理理論層面看,實施「彎道」超車也是巧妙應對經濟危機,實行跨越發展的一種基本手段。
吳川市「彎道超車」戰略的機遇就在於:一是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從根本上遏制經濟下滑的不良勢頭,2008年下半年以來,國家圍繞改善民生、穩定金融、啟動消費、減輕企業稅負等方面,先後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特別是2008年11月8日中發18號文件,提出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舉措,為我市「彎道超車」創造了重要的機遇和條件。二是經濟危機時期是經濟「彎道」期和分化期,帶來的不僅僅是危機,也有科學跨越、後發趕超的良機。經濟波動困難時期往往也是各種經濟要素重新組合、產業重新布局時期,是國家間、地區間既有發展格局的變化調整期。這些機遇利用得好,就有可能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在新一輪發展中占據主動地位。同時,因危機帶來的經濟不景氣、蕭條,對於欠發達的吳川來說,也是低成本趕超先進的一個良機。
三、彎道超車,切忌畏首畏尾,必須有超越的魄力。
賽車時,選手在「彎道」能否順利「超車」,其技術尤為重要。如賽車駕駛技巧中有一個常識:扭矩大可以讓車子加速快,馬力大可以讓車子極速高。如果想把車子的性能發揮到極至,則一定要勇敢的把轉速先踩過最大扭矩的輸出帶,再踩過最大馬力的輸出帶,甚至是堅定地等到轉速表指針打到轉速表的紅線區刻度時,再踩下離合升高一檔,才有可能體會到急速的快感,超越眾人。彎道超車如果沒有勇氣和魄力,就好比懷揣萬元而不敢進一家普通的小餐館進餐一般,不僅白白地餓著肚皮,還徒遭他人的鄙夷和恥笑。
實施吳川市經濟「彎道超車」戰略需要優秀車手的魄力!
我們既然已經具備了「彎道超車」的基礎和機遇,就理當放開手腳,該出手時就出手,發揚吳川人自古以來就延續著的拼搏志氣和敢為人先的精神。如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吳川的工業和民營經濟在湛江地區一直保持領先地位,區域產業迅猛發展,全市形成了羽絨、塑料鞋、機械製造、家電、農海產品加工等為主要支柱的產業群體。羽絨業是全國兩大重要羽絨生產基地之一,被譽為「北有蕭山,南有吳川」,成為「中國羽絨之鄉」;塑料鞋業產量佔全國的三分之一,有「南國鞋城」的美譽;既是全國有名的糖酒食品機械製造基地、網具生產基地和海蜇加工出口基地,還是海內著名的廢舊物資回收加工基地和家用電器生產基地等等。在實施吳川經濟「彎道超車」戰略方面,我們就應當發揚這種超越的魄力。
全球經濟「彎道」當然使吳川經濟發展面臨挑戰,但我們應該正視這種挑戰,積極應對來自國際金融危機的「五個蔓延」:一是從國際市場向國內市場蔓延,二是從東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區蔓延,三是從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蔓延,四是從中小企業向大企業蔓延,五是從終端產品向原料市場蔓延。吳川作為一個沿海欠發達地區,在國際金融危機短期難以見底的情況下,面對重重壓力,如果應對不當,經濟增長將很可能出現嚴重下滑和衰退。「彎道」如不超車,不適時「爬坡、換檔、加油」,將會不進則退,根本談不上跨越發展和後來居上。
因此,我們必須大力提升市政府和各企業、單位的經濟駕馭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既不「撞車」違規操作,又不「剎車」等待觀望,更不「誤車」坐失良機,確保速度與質量效益相統一,發展與生態環境相適應,改革與發展穩定相協調,實現在危機中跨越發展。
四、彎道超車,切忌得意忘形,必須有超越的魅力。
賽車過程中,總會有一些選手在離成功一步之遙之時得意忘形,不是與獎杯擦肩而過,就是招致觀眾的厭惡和批評。在沖刺前興奮地舉起雙臂狂呼,或是在超車行進過程中隨口吐痰等行為,都會使一個優秀的賽車選手喪失原本該有的超越的魅力。
我們在發展吳川經濟的同時,應該同樣重視對環境的保護、對人民素養的塑造教育。「彎道超車」的過程中,既要注重內涵的張力,也要重視外在的美感,更要維持吳川故土風輕雲淡、水清魚肥的自然生態。發展經濟的同時,重視風氣教化;物質增長的同時,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而且,在「彎道超車」的戰略中,我們完全可以將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發展相結合起來,進一步推動「超車」的力度和魅力。
如山東濟寧將在孔子老家投資三百億元建設中國文化副都,說是要把孔子學院開到世界各地。我們吳川同樣有宋代進士鞠杲和林廷、粵西唯一的清代狀元林召棠、清朝首任駐美大使陳蘭彬、清代詩翁進士李文泰,還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龐雄、愛國將領張炎將軍、國民政府廣東省主席李漢魂等,均為吳川文武人才的代表,且在海內外享譽盛名;我們還有聲勢浩大民間文化藝術和眾多別具特色的民族風情,如飄色、泥塑、花橋、花塔、貔貅舞、粵劇、陶鼓舞、獅燕舞、木偶戲等;海濱旅遊資源也十分豐富,如吉兆海濱和吳陽金海岸,星級賓館、度假區和高檔次的娛樂場等設施齊全,海上跳傘、風帆、快艇、沖浪、釣魚和蒙古跑馬、實彈射擊等運動項目應有盡有;即便是人文旅遊資源,如文明鄉村,也全國聞名,具備向九州大地誇耀自豪的資本……所有這些,都是我們在實施「彎道超車」戰略時值得驕傲的精良武器!
吳川經濟「彎道超車」戰略完全可以加大本土歷史文明宣傳和新型旅遊行業建設的力度,以精神文明建設帶動物質文明發展,以經濟跨越發展促進教育和環境現狀的日益改善!加強「文明鄉村獨特魅力」、「吉兆和吳陽海濱風光」、「江心島大型娛樂社區」、「飄色和泥塑等民間藝術」等宣傳,開展較有特色的「吳川一日人文游」或「吳川三日神仙留」等旅遊線路。在「超車」的途中,展現出我們吳川人獨一無二的氣質和魅力。
吳川經濟「彎道超車」戰略,當以海濱旅遊作為本市旅遊業發展的龍頭,和本市旅遊產業的其他重要組成部分相結合,形成一個良好的旅遊品牌。隨著第三產業,尤其是旅遊業在我國的進一步發展興盛,吳川更要進一步完善自身作為一個海濱旅遊度城市的總體規劃,突出海濱特色,集旅遊、人文、度假、娛樂及相關產業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的全國著名旅遊度假區。要以吸引外資為重點,開發檔次高、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旅遊項目,既滿足國內遊客的需要,又符合國際遊客的需求。相信,吳川市隨著人文旅遊城市發展戰略的進一步深入,旅遊業將以其獨有的資源優勢,有一個較大的發展,將建設成為一個嶄新的海濱人文旅遊城市。
不過,吳川市經濟 「彎道超車」戰略畢竟是一個有待驗證的計劃,既要比速度,又要比效益和質量;既要比商務成本,又要比創業環境和服務效率;既要比發展水平,又要比發展活力和潛力。這就要求我們在進入「彎道」前,要有地區經濟發展的准備,有危機應對的准備,有長期建設的基礎;進入「彎道」中,要有「超車」的機會,如市場等,同時還要求「賽車選手」——政府、企業有高超的經濟駕馭能力。雖然美國通過「彎道超車」奠定霸主地位,日本通過「彎道超車」重獲新生,韓國和新加坡等國家通過「彎道超車」實現經濟跨越發展,但我們吳川畢竟不是一個國家,一些政策有所限制,一些技術有待更新,一些觀念需要轉變,一些人才亟待培養。我們腳下的路將更加崎嶇坎坷!這就需要我們吳川人民同舟共濟、團結一心,為「彎道超車」儲備更多的能量。
I. 當前我國與廣東經濟形勢的總體特點如何主要存在哪些問題如何看待我國的經濟形勢
改善投資環境,廣東不能懈怠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全面實施「外向帶動」戰略,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優化廣東投資軟環境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通力合作,有力地促進了全省投資環境的改善,綜合競爭力和吸引力不斷增強,吸引外資的規模、質量和水平逐步提高。1979年至2003年,全省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累計1405億美元,佔全國的28%。其中2003年達155.8億美元,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
但是,面對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進一步形成,外商投資戰略調整,長三角、環渤海等地區的迅速崛起,吸引外資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為此,廣東要做到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提高引資水平。
認清形勢,樹立信心,進一步增強危機感和緊迫感
追兵就是標兵,對手就是老師。面對機遇和挑戰,要進一步正確判斷當前廣東的投資環境和吸引外資的總體形勢,加大對省情的宣傳力度,統一思想認識,既要克服盲目自大、安於現狀的思想,又要摒棄妄自菲薄、悲觀失望的情緒,增強憂患意識、機遇意識和緊迫感,樹立信心,抓住機遇,鼓足干勁,繼續努力,營造更好的投資環境,再次掀起廣東招商引資工作的新高潮。
加強組織領導,形成吸收外資的整體合力
借鑒江蘇等省市的經驗,成立引資工作領導小組,由省領導任組長,成員包括省外經貿、發展改革、經貿、台辦、工商、稅務、以及海關、檢驗檢疫等有關部門的主要負責同志。定期召開吸收外資聯席會議,對重大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重點領域開放、重點項目的規劃和組織對外招商,對吸收外資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問題予以協調和解決,更好地增強吸收外資的整體合力。要不斷完善全省口岸工作的協調、督察、應急機制和相應的工作制度,加大對「大通關」的指導,加強各有關部門服務意識的培養,工作協調與配合,提高口岸綜合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深化改革,進一步優化政務環境
把營造有利於創業、辦事的政務環境,作為改善投資環境的重點來抓。一是轉變政府職能,增強服務意識。進一步整治亂收費,認真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公開收費項目,方便群眾監督,並進一步整合理順路橋設施收費項目,加快推進全省范圍用電「同網同價」,努力降低公用事業收費標准,切實減輕企業負擔。
二是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提高服務水平。要認真執行行政許可法,自覺依法辦事,提高執法水平,不斷完善法制環境。要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形成「人人都是投資環境」的共識,自覺方便客商辦事,努力為客商服務。對非限制類外商投資項目的立項、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合同、章程,要做到合並審批,提高工作效率。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行政服務中心」的管理,使之名符其實。各地要進一步重視工業園區的配套設施建設,為外商和職工提供盡可能好的生產、生活便利,提供更切實的安全保障,增強對外資的吸引力。要由勞動部門牽頭,協調解決外資企業「招工難」的問題。大力推進「電子政務」,加快建設廣東省外商投資服務網站,構築統一的服務平台,進一步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效率。
三是加快廣東「大通關」建設。推進通關作業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加快推進加工貿易企業與海關、外經貿等部門之間的聯網監管和加工貿易監管的電子化,提高通關能力與通關速度。
加強宏觀調控,著力解決用地、水電、用工問題
資源性問題的解決要依靠政府強有力的宏觀調控。土地、水電、勞力資源的短缺,嚴重影響投資環境,各地應當引起高度重視。在制定地區發展規劃時,應著眼於遠期目標和中、短期目標的結合。加強對土地合理利用的規劃,加強對高新技術項目招商的引導;加大能源建設力度,加強環境保護,使區域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優良態勢;各級勞動部門應充分利用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優勢,牽頭做好組織招募勞動力工作,為外資企業排憂解難。
加強規劃和指導,提高招商層次,改進招商的方式方法
首先要修訂規劃,提高招商檔次。在積極引進港、澳、台投資的同時,重點開拓美、日、歐等發達國家資本市場,重點吸引外商投資高新技術產業大項目、核心項目,大力吸引跨國公司來粵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和采購中心。加大服務貿易、農業開發領域吸收外資的力度。
其次是建設招商項目庫,推動重點招商。設立項目庫建設小組,規劃和指導關鍵產業和核心項目的吸引外資工作,促進配套產業群在不同地區的發展。比如在珠三角地區,重點是推動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推動產業群進一步做強做大。廣州市要圍繞汽車產業的發展,進一步推動零部件配套項目建設。茂名、惠州、湛江圍繞石化項目的建設,進一步推動中下游配套項目以及服務貿易領域項目的建設,盡快形成產業群。
三是健全投資促進體系,創新招商方式。各地成立專門的投資促進機構,構建由政府監管的社會化、市場化招商網路;建設海外招商工作站、辦事處,探索有效的海外招商模式;加強網上招商工作,提高網上招商洽談成效。
拓寬渠道,形成吸收外資新的增長點
用好《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的政策,盡快完善配套政策、產權交易市場和相關中介服務,推動外資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造;落實好《鼓勵跨國公司在廣東設立地區總部的管理辦法》,吸引跨國公司到珠江三角洲設立地區總部,使珠三角地區逐步成為華南乃至東南亞地區的采購中心、信息中心、技術中心和服務中心;充分發揮各地園區招商引資的載體作用,按「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效能管理」的原則,對各類園區進行適當引導,明確產業分工,使園區從綜合園區向專業園區發展。注意總結辦好南沙經濟開發區、松山湖開發區、中山火炬開發區、大亞灣開發區等幾個示範園區的經驗,推動全省各地工業園區建設,發揮其在招商引資中的作用。重點吸引跨國公司和國際大財團特別是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高新技術產業,設立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推動投資由生產製造型向生產製造結合技術開發型轉變,提高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能力。
擴大腹地,推進東西兩翼和山區擴大吸收外資
根據珠三角地區目前土地、勞力資源制約壓力逐漸加大和部分產業急需轉移的情況,廣東應不失時機地擴充接納投資的腹地,推進東西兩翼和廣大山區擴大吸收外資工作。要認真貫徹落實廣東省委、省政府《關於力口快山區發展的決定》,不斷完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東西兩翼和山區吸收外資的能力;制定相應鼓勵政策,引導珠三角地區的外商投資企業向東西兩翼和山區發展;針對東西兩翼和山區的特點,開展專題招商引資和投資推介活動,充分發揮其在吸收外資方面的巨大潛力,從整體上提高全省吸收外資的規模;辦好各類職業技術院校,大力加強對當地富餘勞動力的培訓,既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又引導其克服思想上的等、靠、要觀念,為外資企業的進入提供盡可能高質素的勞動力。
充分利用「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機遇,促進廣東與港澳區域合作上更高的水平
「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和內地與港澳更緊密經貿合作安排的實施,是廣東改善投資環境、提高引資水平的大好機遇。要充分利用這一機遇,加強粵港澳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多做具體工作,貴在抓好落實。主要是推動貿易投資便利化,多形式、多領域聯合推介「大珠三角」,聯合對外招商、開拓國際市場和開展跨國投資。要與港、澳相關機構建立合作機制,使聯合招商制度規范化、制度化。更多地吸引港澳法律、會計、管理咨詢、金融、旅遊等服務業行業和專業人士進入廣東省發展,提升廣東省服務業和製造業的水平。加強服務,著力推動高新技術行業在粵投資的港澳台企業增資擴產,設立研發中心,開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打造國際名牌,增強帶動和輻射能力。
改善投資環境 促進增長與減貧
中華工商時報 2004-09-29 11:46:26
摘要:編者按:世界銀行名為《改善投資環境,促使人人受益》的2005年世界發展報告28日發布,世行首席經濟學家和報告主要作者為本報獨家撰寫了署名文章。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弗朗索瓦·布吉尼翁
世界銀行《2005年世界發展報告》主編華里克·史密斯
大多數國家都在努力提高生活水平和減少貧困,但中國、印度和烏干達的成就最為顯著。中國在過去20年的增長速度是史無前例的,4億人口得以擺脫貧困。印度自1970年以來平均增長速度提高了一倍以上,在減貧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烏干達從1993-2002年期間實現的增長率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平均增長速度的8倍,大幅度減少了貧困。
《2005年世界發展報告:改善投資環境,促使人人受益》指出,主要原因之一是這些國家在改善投資環境方面取得的進展,投資環境指的是給予企業進行生產性投資,創造就業崗位和擴大生產規模的機會和激勵。世行最近發布的《2005年全球經營環境報告》凸顯了由於陳舊過時或設計不當的監管制度強加給企業的沉重負擔。《2005年世界發展報告》表明監管是一個更廣泛的問題的一個組成部分,並列舉出可供政府選擇的改善投資環境的戰略。
在追求利潤的驅動下,各種類型的企業———從農戶和微型企業主到本地製造業企業和跨國公司———都在發展進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它們創造著增加收入所需要的大部分工作崗位。它們提供著提高生活水平所需要的大部分物資和服務。它們繳納著用於衛生、教育及其他服務的公共投資所需要的大部分稅金。但是,這些貢獻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投資環境的好壞。政府通過製造不合理的風險、成本和競爭障礙而對投資環境造成破壞,這種情況屢見不鮮。
政策性風險會影響商機和打擊投資熱情。報告援引對53個國家3萬多個企業所做的調查說明,對於政府政策的內容和執行的不確定性是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最關注的問題。宏觀經濟不穩定,監管的隨意性,對產權缺乏保護,這些都增加了風險。在瓜地馬拉,近90%的企業認為對監管規則的解釋是無法預見的,在孟加拉,80%以上的企業對法院維護他們的產權缺乏信心。僅靠提高政策的可預見性一項就能使現有企業新增投資的機率提高30%。
政府還使企業背負上沉重的成本,致使許多潛在的投資項目無利可圖。各國的企業都對稅收怨聲載道,但是稅收往往並不是最大的負擔。由於合同執行不力、基礎設施不可靠、監管規定繁瑣以及腐敗犯罪所造成的成本能達到銷售額的25%以上,換言之能超過企業正常納稅額的3倍。
競爭障礙會扼殺企業創新和提高生產率的熱情,而這些是長期增長的關鍵。報告表明增加競爭壓力能夠把創新機率提高50%以上。然而,不合理的監管障礙普遍存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對遏制企業反競爭行為仍然缺乏力度。
有些國家在處理這些問題方面進展更快,這不僅僅是資金問題:許多改進措施幾乎不需要預算,而且加快增長會帶來納稅收入的增加。這也是政府如何解決政策失誤的深層根源的問題。他們需要遏制腐敗和其他形式的尋租行為,因為這些行為會產生政策扭曲和抬高成本。他們需要培養政策的公信力,給企業以投資的信心。他們還需要培育公眾的支持,使改革能夠得以實行和持續,並保證他們的政策回應適合本國的實際。
這個議程是具有挑戰性的,但並不要求一蹴而就。從最重要的制約著手,堅持不斷做出改進,就能取得顯著成果。中國從加強農村產權保障入手,然後推廣到其他經濟部門,盡管在基礎設施和金融部門仍面臨挑戰,但在投資環境的大多數領域都在持續推進改革。印度首先是減少官僚程序和貿易限制,然後接著解決其他長期存在的問題。烏干達在投資環境的多個領域做出了改善,從貿易和稅制改革到縮短企業注冊所需時間。需要根據不同情況對優先重點進行評估。但是堅持不懈,而不是力求完美,這才是關鍵。
隨著人口增加,創造更好的投資環境應成為發展中國家政府的首要任務。國際社會也應提供更多的幫助。發達國家的貿易限制和其他市場扭曲現象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環境產生不良影響,減少這些限制可以為發展中國家帶來可觀的收益,其價值相當於用於改善投資環境的外援資金總額的4倍多。不過援助也是需要的,援助的規模應擴大,效益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