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經濟發展三種模式
實際上這可以分別寫上3本很厚很厚的書,概括的講就是:
溫州模式的特點,民間資本即是私營經濟活躍。
蘇南模式的特點,以國有企業為依託發展當地。這也是為什麼江蘇的GDP超過浙江,而當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不及浙江的原因之一。
珠三角的特點...也許就是依靠廉價的勞動力以及低成本的技術,成為加工中心。現在產業已經是2次升級了。
⑵ 關於轉變經濟發展模式
我國現有的經濟模式有如下幾個特點: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低端製造,技術水平低;農業機械化水平低;服務業佔GDP值低等。以上這些特點決定了我國經濟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難以實現持續高增長,因此最終難以進一步提高國民經濟水平,難以進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如果想要謀求可持續地發展,進一步提高競技水平,進一步增加百姓收入,就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服務業、高科技產業、新興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當前中國正處於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國家層面上必須加快制定相關政策給予大力引導和支持,企業層面上,企業自身必須加強自主創新,盡快向以上產業轉型、進軍,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我國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⑶ 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在哪裡
可是,在我們見到聽到的「兩會」上,房子的聲音、低碳的聲音高過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聲音。可悲!我告訴你,製造業才是今天中國最大的危機。轉變中國經濟發展方式,也必須從製作業開始,這才是決定我們命運的重大抉擇。 我從不認為,政府在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上會有多大的作用。恰恰相反,我們看到的常常是在阻礙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這個,我在以前出版的書中,已經說的很多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重要的不在於你有多少個下鄉工程,有多少個振興方案,而在於你是否給製造業提供了很好的營商環境。我一直說,我們製造業的營商環境始終在惡化,到今天沒看到好轉。這就是我們悲哀的地方。沒有製造業的強盛,我們沒有資格談轉型。我早在《產業鏈陰謀III》 里就給各位講過微笑曲線。什麼是微笑曲線?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庫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和終端零售這六大環節,再加上生產製造,就叫做6+1的產業鏈。可是為什麼這條6+1的微笑曲線的底端就是製造呢?製造的價值為什麼就是最低呢?我們從來不知道為什麼。我告訴你,那是因為誰控制了6+1的6,誰就控制了定價權,就可以把製造的利潤完全吸干。只要我們是這條曲線中最弱的一環,一旦有風吹草動,我們就是最大的受害者。 經濟增長不能只看GDP。企業投到房地產的錢哪裡來的?是製造業。企業越是把錢從製造業抽離出來,經濟發展的內力就越枯竭。企業利潤才是我們真正的內需,企業有一個好的營商環境,才不會拿了錢全都跑去炒樓、炒股,做好了實體經濟的產業鏈整合,才能藏富於企業、藏富於民,這才是經濟增長的真正動力,才是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 人民日報的這篇文章說,中國經濟增長高度依賴國際市場,外貿依存度60%,遠高過世界平均水平,稱這是一條「外向發展難以持續的風險之路」。我在《新帝國主義在中國》 好了,日本都尚且逃不掉被美國人狙擊,那麼我們的企業呢?你要知道,我們的企業根本不掌握核心技術。不管「中國製造」可以堆成多高的山頭,我們到現在還是做不了核心的東西。人民日報的文章說,中國企業缺乏核心技術,90%的出口是貼牌,靠著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來賺取國際產業鏈低端的微薄利潤,稱這是一條「國際競爭力難以提升的低端之路」。國際產業分工有條「U」型曲線,一端是高利潤的研發、設計,一端是高利潤的銷售和服務,中間是低利潤的加工生產,而中國就長期停留在這個低端。 我們還是踏實下來,搞好我們的製造業,少配合華爾街搞什麼融資之類的東西。這些東西,我們根本干不過華爾街。你做了,也就是中了華爾街的圈套。只要我們能整合和掌控產業鏈,傳統的消費品製造業也仍能創造出很高的利潤。這才是我們真正的內需。我們不知道投了多少錢,包括稅收的優惠,給了所謂的高科技產業,我想請問,結果是我們又創造了多少真正的「核心技術」呢? ------------------------------------------------------------------------------------------------------ 極視-東方好書榜 (國家原創動漫扶持項目。全球第一套德魯克管理思想漫畫叢書之2,《杜老師的一天》創下管理漫畫銷售新記錄) 5、《決戰新能源》(世界新能源經濟為誰綻放?低碳經濟已經開啟一場新工業革命!)
⑷ 中國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經濟增長方式,是指推動經濟增長的各種生產要素投入及其組合的方式,其實質是依賴什麼要素,藉助什麼手段,通過什麼途徑,怎樣實現經濟增長。
(1)原因:在發展中國家行列,中國經濟保持了20多年的快速增長,堪稱奇跡。但種種跡象表明,中國也為高速的經濟增長付出了沉重代價。一是環境污染嚴重,經濟增長以犧牲生態環境質量為代價。據預計,對環境影響消耗了所創造GDP的7%。二是經濟增長效益低。據有關專家計算,中國目前GDP總量大約佔世界總量的4%,但創造單位GDP所消耗的資源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很多。因此,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已經是不需要爭論的問題。
(2)意義:從近期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防止經濟出現大起大落的需要。從長遠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從更廣闊的視野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子孫後代和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3)現狀:經濟增長方式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根本性問題。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但增長方式轉變難如人意。1994年制定「九五」計劃時,就提出了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但是10年來,經濟增長方式沒有取得根本性轉變,「兩重兩輕」即重速度、重數量、輕質量、輕效益和「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情況依然嚴峻。這不但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資源,也付出了環境破壞的代價。目前,煤炭已屬超能力開采,仍供不應求。國際原油價格節節攀升,壓力很大。今後如果不在增長方式上有一個根本的轉變,逐步走上新型工業化道路,資源、環境難以支撐,增長難以為繼。
經濟增長方式轉換,一定要突破傳統狹隘的發展思維方式,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放在「四位一體」(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發展、人自身的全面發展)中去把握,賦予經濟增長以新的含義。因為我國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不僅資源、環境約束相當嚴重,原來的那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已難以為繼,而且推動新型工業與經濟現代化、中國在未來新時期所面臨的外部競爭壓力,也要求我們必須轉變經濟增長的方式。還因為我國已經進入WTO的後過渡期,逐步與國際融合到一起,就有一個怎麼樣提高經濟競爭力的問題。加上世界范圍內的新技術革命崛起,這兩個潮流同時涌來,給中國經濟帶來極大的壓力,要提高本國的核心競爭力,必須轉變增長方式。
(4)指導思想: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本質就是站在「人」的高度看問題,一切從生活質量出發,讓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這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最根本問題,這一點解決了,也就解決了經濟增長速度與質量的關系問題,也就解決了經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在20多年改革發展的基礎上,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強調了要通過經濟文化的發展,實現、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過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把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即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這是我們黨在理論上的重大突破。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必須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5)方式: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舉全國之力,從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進行不懈的艱苦努力。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摒棄傳統觀念。要辯證地認識物質財富的增長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轉變重物輕人的發展觀念。發展應該始終把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為出發點和歸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調整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主要途徑和重要內容。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推進科技進步。一方面,科技進步既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標示了方向,同時也是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有效手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加快體制創新。經濟增長方式難以實現根本性轉變,關鍵在於導致增長方式不合理的體制和機制還沒有實現根本性轉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強化企業管理。企業是經濟活動的主體,也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微觀基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國民素質。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歸根到底要靠人。
⑸ 畢曉雯: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須面臨哪些變革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變中國經濟的失衡狀態,是中國能否在下一個五年走向新經濟格局的關鍵.而能否全面推進改革,則又是轉變發展方式的命門所在. 但可惜的是,最新公布的"十二五規劃"建議版,卻未將深化經濟改革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寫入其中."美中不足"--這是參加財新首屆高峰論壇的學者們對該期規劃所表達的遺憾. 但值得欣慰的是,此前結束的中國共產黨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使上層建築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變化,為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可以說,能否順利推進全面改革,是中國能否實現強國夢的關鍵,成敗在此一舉.以下是與會專家認為中國需在十二五推進的各項改革的重點話題:**收入分配改革** 中國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指出,過去20年間,居民消費佔GDP的比重下降了14個百分點,2009年居民消費只佔GDP的35%.勞動報酬佔GDP的比重下降是一個真實的趨勢. "灰色收入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都能看到的現象,而巨大的灰色收入主要部分都集中在高收入居民.這說明中國的收入分配發生了很大的扭曲,收入分配體系有很大的漏洞,導致了不公平現象的存在."他稱. 根據國家統計局居民住戶調查數據,城鎮居民最高收入10%的家庭和最低收入10%的家庭,互相之間的人均收入比在過去的20年中間大致是從6倍上升到9倍;但王小魯表示,他的研究表明二者差距是26倍. "不管誰的抽樣更科學,數據更准確,官方與學者的研究存在一個共同之處,即中國過去二十年以來,貧富之間的差距是不斷在擴大的."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則表示. 王小魯對中國灰色收入的研究曾掀起然大波.他在此前發布的研究報告中指出,2008年中國居民"隱性收入"高達9.3萬億元人民幣,其中"灰色收入"達5.4萬億元.但隨後,該結論則便遭國家統計部門相關研究人員的質疑,提出他的研究在抽樣及推算方法上存在問題,推算結果明顯高估了灰色收入水平. 可見,在過去改革二三十年當中,中國經濟的蛋糕是在不斷做大的,但是切分得卻非常不理想.特別是勞動者、中低收入階層在蛋糕中占的份額太小,而且比重有下降的趨勢,這迫切需要改變,否則將影響中國經濟的成功轉型. "十二五"規劃已明確提出兩個"同步"的建議.第一是城鄉居民收入和國民經濟增長同步;第二則是勞動者的報酬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過去20年,國民經濟增長速度是9.8%,城鎮人均收入增長7.2%,農村7.1%.**政府職能轉變** 了解中國政策演變的人或許還記得,早在80年代初期,中國提出了這樣一個口號:要把經濟發展轉到以消費提高的基礎軌道上去.但為什麽沒有能夠順利實現20多年前就提出的目標呢 "沒有實現這個轉變的根本原因在於存在體制性障礙,政府的職能必須改變."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鏈稱. 姚景源也指出,初次分配就是三塊:政府財政、企業利潤和城鄉居民收入,十二五提出解決收入分配問題,直接就關切到切誰的利益的問題.如果是切到了政府,勢必影響政府支出,"因此,就是要轉變政府職能." "如果政府轉型這個事情有突破,而且政府在這方面也有一個變革,就會有希望,我們也積極呼籲在這方面應該形成基本性的共識."他表示. 王小魯也認同政府轉型是一個關鍵."沒有從追求GDP和投資,轉向為服務型政府的轉變,現在收入分配的問題基本上是無法解決的.因為政府激勵機制不在這上面,不在於為公眾提供服務.政府的政績考核指標也沒有體現出來為公眾服務."他稱. 他指出,沒有政府變成服務型政府的轉變,不光未來的社會穩定不能維持,未來的經濟發展也是不可持續的. "所以說眼前突出的問題,我覺得是財政體制的改革、稅收體制改革,政府管理體制改革,這些方面都需要大力度的改革、根本性的改革,才能解決收入分配的問題."他稱. 而中歐商學院教育許小年則呼籲:希望將五中全會中提到的"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寫入十二五規劃中.**國家形象嬗變** 從內部發展來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變失衡狀態,是中國走向經濟新格局的關鍵.而隨著中國經濟步入全球經濟大國,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積極參加國際事務,樹立良好國際形象的努力同樣也不容懈怠. "以鄰為壑"是中國近年來飽受指責的外部形象.央行行長周小川就提到,中國出口退稅政策回過頭來看,的確與國際公平競爭原則不一致的地方.這是中國政府高級官員首次公開對出口退稅政策發表如此的看法. 中國社科副院長李楊也指出,除了對內要平衡出口、投資和消費的關系,將經濟導向由製造向創新轉變;以及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在城鄉綜合一體化新框架下推進城市化進程外,還必須加大對外的政策力度. "對外的政策,包括要努力平衡國際收支,同時要積極地參與國際經濟秩序,包括貨幣秩序新規則的制定."李揚提出建議. 李揚看似一句簡單的"努力平衡國際收支",卻是中國目前所面臨最大的難題所在.中國依靠對外向型經濟的大力發展,已在去年成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國,但隨之而來的,諸多中國血汗工廠的案例,也在震動著全世界的普世價值觀. 因此,中國在金融危機後,已在改變國際形象上做出了很多努力,如聘請國際知名公共關系公司並策劃一系列形象宣傳片,向全球宣傳中國製造. 而最新的進展則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於周六正式通過份額和治理改革一攬子方案,中國份額佔比將增加2.398個百分點至6.394%,排名從並列第六躍居第三.但更多的權力則力則意味著更大的責任,意味著在全球經濟的再平衡過程中,中國將努力通過自身平衡,完成自我發展並推動世界經濟的發發展.
⑹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途徑有那些
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1重要性:以科學發展觀為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決策。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2措施:(1)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增強創新驅動發展發展新動力。(2)推進經濟結構戰略型調整。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使經濟發展依靠內需拉動,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總體戰略,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3)推動城鄉一體化。要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要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4)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能力。
⑺ 中國為何要轉變經濟發展模式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⑻ 什麼是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
「中國模式」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存的經濟模式為基礎,實行雙調控模式即國家調節為主導,市場調節為基礎的雙重調節模式。
按照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斷努力探索出來的一種成功的發展模式,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它最主要的成功經驗就是堅持獨立自主、走符合本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8)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擴展閱讀:
基本特徵
中國經濟模式是在改革「斯大林模式」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中國模式」也可以說是中國改革和發展的模式。從基本經濟制度上看,中國由過去追求「一大二公、三純四統」的單一公有制轉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形成了多種所有制並存交融的混合經濟。
由過去分配方式單一、平均主義傾向嚴重的分配製度轉變為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公平與效率並重、既有差別而差別又不能過大、既鼓勵部分人先富又強調最終要達到共同富裕的分配製度。
從經濟體制上看
中國已經根本改變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種體制不同於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體制,在主要以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上,更多地發揮市場、價格、競爭作用的同時,也特別注重合理地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和戰略指導的作用,沒有完全放棄必要的國家管理經濟的作用。
從經濟結構上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結構根據國情和國際環境,在不斷的調整中趨向合理化。在輕工業快速發展、農業得到加強之後,重工業太重、輕工業太輕、農業落後的畸形產業結構已經改變,重點發展的是裝備製造業、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
工業化與城市化不協調、城市化嚴重滯後的局面已經改觀,在城市化加速發展的同時,並沒有出現部分拉美國家和印度等國那樣的過度城市化;正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中部崛起戰略,以縮小地區差距,實現地區平衡協調發展。
從經濟增長方式上看
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長期以來都是以粗放型為主,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發展經濟,這種情況已經開始改變,新模式強調要依靠技術進步、加強管理,以低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集約型增長方式為主。
從經濟發展戰略上看
中國已經成功實現戰略轉換,由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戰略轉變成現代化戰略;由重速度、重數量、輕效益、輕質量的傾向轉變成以經濟效益為中心,注重效益、質量、合理實在的速度;由片面強調自力更生、閉關鎖國轉變成對外開放,掌握兩套本領,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