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安徽省霍山縣的經濟發展怎麼樣
不知道樓主是想了解哪方面多一點。霍山是安徽省大別山區的一個山區小縣,面積2010平方公里,人口36.6萬人。
工業經濟方面:一直是霍山的優勢。2010年,規模工業總產值突破百億元大關,達到140億元,是「十五」末的3.7倍,年均增長42.5%。工業增加值達到52.98億元,同比增長28.5%,是「十五」末的3倍、年均增長23.4%。12家大中型工業企業實現產值超過100億元,增長40%以上,佔全部規模工業的70%左右;產值超億元企業將超過20家。截止到10月底,應流集團超30億元,迎駕集團超20億元,世林集團、龍華龍華分別超5億元。規模企業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更加明顯。
農業方面:因為是個山區小縣農業總產值並不大,但是特色明顯。特色農業基地面積達到93萬畝,經濟林基地達到34萬畝。龍頭企業快速壯大,國家、省、市級龍頭企業分別達到1家、5家和35家,其中新增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6家。我縣被農業部批准為「全國綠色食品飲料基地縣」,「迎駕」牌商標成功注冊為中國馳名商標和中華老字型大小品牌,「霍山黃芽」、「霍山石斛」、「迎駕白酒」、「漫水河百合」4個產品獲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三產方面:穩步提升。2010年,全縣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0.93億元,是「十五」末的1.9倍,年均增長9.7%。旅遊產業快速發展,先後建成4A景區3個(白馬尖、佛子嶺、南嶽山),3A景區1個(銅鑼寨),國家地質公園分園區3個,四星級賓館2家,全省最佳旅遊鄉鎮1個、優秀旅遊鄉鎮3個。到「十一五」末,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18億元,是「十五」末的2.5倍,年均增長19.8%。獲全省旅遊工作先進縣。
總體來講,作為山區小縣,霍山的發展還是值得肯定的,到201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1.33億元,是「十五」末的2.7倍,年均增長17.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388美元,是「十五」末的2.6倍,年均增長17.1%。財政收入12.13億元,是「十五」末的4倍,年均增長32.2%,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5.5億元,年均增長27.2%。先後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並榮獲「長安杯」、「國家生態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國家衛生縣城、全國綠色小康縣、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縣、全國綠色能源示範縣」等榮譽,躋身「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全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和全國最具投資價值金融生態示範縣」。2009年,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在全省的排名第十一位。
❷ 安徽省宿州市蕭縣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縣城是縣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拓展、延伸、輻射的重要樞紐,是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平台。發展縣域經濟通過人口向縣城集中、產業向縣城集聚以及土地向種田能手集中,把縣城建設成為縣域經濟的龍頭和農村城鎮化的經濟中心。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建設不同規模的城市:在100萬人口以上的大縣,把城關鎮發展為30萬—50萬人的中等城市;在50萬—100萬人的中等縣以城關鎮為依託,建立20萬—30萬人的中小城市;在50萬以下人口的小縣要把縣城做大。 這是中國政*府經濟發展思路新趨勢,大力發展縣城區域經濟!
❸ 國內外對縣域經濟的研究現狀
直接擺渡去
❹ 介紹下安徽霍山的經濟發展情況
把看明白、想明白的事干明白
——關於霍山縣域經濟發展的調查
圍繞新形勢下如何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我們最近對霍山縣作了一次調研,感到這個縣發展經濟的路子和經驗值得重視和總結,由此也對加快全省縣域經濟發展作了一些思考。
(一)霍山縣是一個典型的山區、庫區和老區縣,區位比較閉塞,資源也很有限,先天條件並不優越,但經過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一條很有特色的發展路子,成為全省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個典型,引起廣泛關注。通過座談和考察,印象比較深的有五點:第一,面對宏觀環境和經濟周期變化,各地經濟發展多數經歷過起伏,但霍山經濟始終保持穩定健康的發展態勢。1990年—2004年14年間,全縣GDP年均增長13.7%,高於全省縣域同期平均增速2.2個百分點。第二,霍山曾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目前工業主導型的經濟增長格局相當突出。1989年,該縣工業增加值僅占生產總值的24%,去年高達53%,居全省各縣之首;2004年,全縣財政收入63%來自工業稅收。第三,作為一個深處大別山區的邊緣小縣,外向型經濟已形成一定的氣候。霍山大興開放之風,形成了人人談開放、舉縣抓招商的良好氛圍。2004年,全縣出口創匯5047萬美元,位居全省縣級前3強。第四,面對宏觀調控和各種要素制約,霍山的園區經濟仍然辦得紅紅火火。該縣工業園區創建於2002年,短短兩年多時間,入園企業20家,其中有16家企業、26個項目是在宏觀調控之後進入園區的。第五,霍山的發展不只是工業經濟一枝獨秀,而是呈現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生動局面。他們注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明確提出,「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污染不進霍山」,「打基礎、管長遠的工作多做,勞民傷財的事堅決不幹」。經過多年的努力,他們打造了在全國叫得響的四張「名片」:全國生態建設示範縣、全國社會治安模範縣、全國文明村鎮先進縣、浙商最佳投資城市。
(二)在同樣的宏觀環境下為什麼基礎條件並不優越的霍山縣能夠突破局限、加快發展?通過調研,感到最根本的有三條:
一是霍山縣在發展過程中較好地堅持了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不斷地賦予解放思想以新的內涵和實際內容。在他們看來,對於一個信息比較閉塞、市場化進程起步較晚的山區縣,思想的解放、觀念的更新是具有決定性的先導力量,必須緊抓不放。為此,他們在提出每一個發展思路和戰略部署前後,都要進行深入細致的思想發動工作。在「工業富縣」戰略初提之時,縣委、縣政府先後組織黨政幹部、企業家等不同層次的代表「四上寧國」,連續開展幾輪思想大討論,形成了共識,使工業強縣戰略在全縣牢固生根。從一定意義上講,霍山發展的過程就是與時俱進、解放思想的過程,是從認知到實踐、由精神變物質的過程。
二是霍山縣在發展中抓住了能人興縣這個關鍵,培育了一批高素質的市場主體,形成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力量。他們善於發現和利用市場經濟的先知先覺者,注重發揮鄉土能人的作用,鼓勵黨政機關中懂管理、善經營的人才到企業發展,催生了一批企業家梯隊和高素質企業群體,帶動了各類市場主體的發育。為營造能人創業和企業家成長的良好環境,他們注重集中力量扶持大戶,注重資源配置向能人和優秀企業家集中,對有貢獻的企業家經濟上給實惠、政治上給地位,促進企業資本積累的進程,激發企業家創業和發展的積極性。從1992年開始,霍山縣就對年納稅百萬元以上的企業家,按納稅額的1%給予獎勵,產生了很大的激勵效應。突出「人」的作用還表現在幹部隊伍建設上,他們有明確的用人導向,真正把懂經濟的幹部充實到經濟主戰場,讓能幹事的人有舞台。特別是霍山有著良好的包容環境,外面的優秀幹部來得多、扎得下根,並影響和帶動了本土幹部的成長。
三是霍山縣較好處理了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走上了「政府創造環境,社會發展經濟」的良性循環。作為縣一級,霍山和多數地方一樣,有著自己的優勢和特色,也面臨調控手段和要素資源不足的制約。霍山縣能夠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發揮政府的導向作用,營造出加快發展的良好氛圍和環境。當地的企業和群眾反映,霍山黨政幹部的心思和精力是用在發展、用在經濟建設上的。大家的興奮點不在於位子和帽子,而在於怎麼把工作干好、把經濟抓上去;工作的著力點也不是放在怎麼抓權、怎麼管企業上,而是真心實意為企業辦實事、解難事,為市場主體提供優質服務。
霍山的經驗當然不只這些,放在全省來看,最值得總結的一條,就是他們能把看明白、想明白的事干明白。對於縣域經濟發展,很多縣都不乏好的想法和思路,很多人都能看清楚、說清楚,但怎麼把思路轉化為行動,把看明白、想明白的事真正做明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霍山的可貴之處,在於他們對認準的事,就一以貫之、堅定不移地去干,不走神,不翻燒餅;在於他們對於決策部署的落實有著很強的執行力,做到方向明確、措施具體,能夠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統籌各種手段和資源,做到政令暢通、執行到位。從工業富縣的提出,到山口經濟的推進,再到園區經濟的發展;從提出思路,到形成共識,再到做出成效,從霍山的發展軌跡中,我們看到了一種求真務實的精神,一種鍥而不舍的作風,一種上下同心的合力,一種運作資源的能力。更可貴的是,霍山的經濟發展是一場「接力賽」,而這種「接力賽」源於領導班子的相對穩定。在霍山,人們經常提到的幾屆縣委、縣政府負責同志,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任職時間都比較長,都有從副職到正職、從政府到黨委這樣一個經歷;而且,在霍山,歷任領導一屆繼承一屆,一屆發展一屆,做到了繼承性與創新性的統一,正是這樣一種風氣和傳統,使該縣發展少了折騰,形成了越干越會干、越干越明白的良性循環。
(三)霍山的經驗表明,加快縣域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的還是縣一級自身。只要各縣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總能找到適合本地實際的路子和辦法。調研發現,霍山發展也面臨一些自身難以解決的、帶有共性的矛盾和問題。比如,作為一個地處偏僻的人口和資源小縣,霍山縣不論是經濟規模還是經濟素質,要實現新的突破,壓力很大。盡管霍山工業發展啟動較早,形成了一定的先行優勢,但由於山區縣地理區位的先天不足,要素供給和配套環境相對薄弱,發展容量較為有限,一方面,縣里要千方百計促進企業做大做強;另一方面,縣域的弱小功能又難以承載大企業的需求,成長起來的優勢企業不得不走出去尋求更大發展空間,縣域面臨「做大」與「留大」的兩難局面。同時,金融服務薄弱的問題在霍山很突出,每年通過招商引來的資金還抵不上存款外流的數量。此外,縣里對縣域功能缺失問題反映也比較強烈,感到上面管得還是多了一些,縣級政府事權、財權和管理權不統一的矛盾對工作鉗制較大。
(四)縣域興則全省興。霍山發展的經驗和面臨的問題,很多方面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從中可以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啟示。
第一,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樹立正確的導向。我省縣域經濟整體基礎還較為薄弱,要全面振興縣域經濟,需要有加快發展、迎頭趕上的決心,更要有堅持不懈、長期作戰的思想。首先,要以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統領縣域經濟發展。應當充分尊重縣域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循序漸進推動發展,形成有利於縣域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正確導向。一方面,在上對下的指導上,省、市要為縣一級創造更為寬松的環境,形成一個有利於縣級幹部從長計議的預期,引導縣一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多做強基固本的事情上,放在多做打基礎、管長遠的工作上;另一方面,縣一級自身尤其是領導團隊,要進一步強化統馭力、執行力和轉化力,對認準的發展路子,堅定不移、一以貫之抓落實,把好的思路轉化為好的發展績效,真正把看明白、想明白的事干明白。其次,正確的導向需要科學的激勵機制。在激勵和支持政策上,實行分類指導、區別對待,對發展相對薄弱地區,重點支持他們做一些打基礎的事情;對發展相對較好的地區,則支持他們更快、更好發展,發揮倍增效應,形成縣域經濟的排頭兵和甲級隊;獎勵政策必須打破「平均用力」現象,比如,對經濟強縣,應當在體制上賦予他們更大的自主權,使其管理幅度和深度與經濟擴張的能力相匹配;獎勵的方式也要改革,比如對辦得好的園區,可以獎勵用地指標,或在園區建設引導資金上予以傾斜等。其三,正確的發展導向說到底是用人導向問題。縣域經濟發展,關鍵在人,關鍵在選好、用好黨政主要領導。要強化任期觀念,處理好乾部提拔與穩定任期的關系,避免領導幹部過快流動,影響縣域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同時,加大幹部「雙向」交流的力度,選擇一批視野開闊、熟悉經濟、作風務實的省、市年輕幹部到縣一級任職,同時選拔一批縣直和鄉鎮幹部到省、市機關和發達地區鍛煉。
第二,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找准方向和突破口。縣域經濟必須走特色發展之路。不管各縣情況如何差異,加快工業化是基本取向。抓住工業化這個主要矛盾,縣域經濟的其它諸多派生矛盾也就迎刃而解,霍山的成功之處就在於此。當然,工業化途徑可能有所不同,有的是優先發展加工製造業,有的則從農業產業化入手,而有的可能先從三產突破,但無論如何,工業化是不可逾越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要加速工業向園區集中、資本向能人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把工業化與市場化更好地結合起來,把工業化與城鎮化更好地結合起來。當前,特別要在兩個方面尋求突破:一是要在開放型經濟上突破。通過外向型經濟,可以植入先進的觀念、技術、人才等稀缺要素,有效突破縣域工業化的瓶頸約束,實現工業的快速擴張。要進一步強化開放的觀念、市場配置資源的意識,全力推進東向發展戰略,把招商引資和開放型經濟作為推進工業化的主要途徑來抓。二是要在工業園區上突破。越是在宏觀調控趨緊的情況下,越是要大力發展工業園區,決不能有絲毫的猶豫和退縮。要把招商引資與發展園區工業更好結合起來,注重圍繞主導產業和骨幹企業,強化產業鏈招商,引導關聯企業進園區,促進企業集群化發展。
第三,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著力培育內生力量。要著力培育內生力量,讓一切有利於創業的思想活躍起來,把各類創業主體激活起來,使一切領域的創業潛能釋放出來。首先,要培育市場主體。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創造適宜民營企業發展的氣候,拿出實實在在的舉措,支持民營企業做大做強,讓民營經濟唱主角。其次,要加快成長一批能人和企業家。目前我省縣域不少企業家存在著素質不高、「小富即安」等問題,有的缺乏職業企業家精神、「官本位」意識還比較濃。必須加大引進、培養和開發力度,創造一個有利於能人和企業家成長發展的良好環境,讓想創業的能人和企業家成就夢想。
第四,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有效化解要素瓶頸約束。重點是三個方面:一是金融支撐體系問題。在繼續加強與國家有關銀行的合作、爭取更多支持的同時,當務之急是加快地方金融的發展。要發掘民間資本的力量,引導、鼓勵、支持縣域民間資本發展縣域金融組織和資本市場。二是人才保障問題。要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觀念,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通過在大中城市設立窗口或建立研發基地等形式,搭建吸引外地優秀人才的平台。各縣可以依託縣級職業技術學校等教學設施,圍繞企業用工需求,組織開展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三是土地供應問題。省里應當在堅持「總量控制、動態平衡」的原則下,根據各地發展的不同情況,優先保證重點園區、重大項目的正當用地需求。
第五,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大力推進城鄉統籌。首先,要堅持以城帶鄉,加快城鎮化步伐,引導人口向城鎮集聚。應當把縣城建設作為推進我省城鎮化進程的戰略支點,提升載體功能,增強人口和產業集聚度。其次,要堅持以工促農,用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要運用工業協作理念,加快培育農業專業經濟合作組織、行業協會、購銷大戶和農村商品經紀人,從根本上解決「大市場」與「小農戶」的矛盾。其三,要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豐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要重點加大農村公路、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特別要集中財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健全農村低保、合作醫療、社會救濟等各項制度,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
第六,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必須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把縣級政府的主要著力點放到營造環境上,推動整個政府行政理念的變革。圍繞建立「服務型政府」,大力促進行政資源的重新整合,推動制度創新和政府管理創新,真正把政府的職能轉到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環境上來。省級要圍繞縣域的實際需求,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給」,核心是簡政放權,從根本上改變縣域治理結構,為縣級政府轉型提供支持。當前要進一步下放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做到能放則放、該放就放。同時,大力推進縣域綜合改革,加大對縣域經濟的扶持力度,加快建立農村基層工作運行新機制,改進省直部門對縣一級服務方式和服務水平,全面改善縣域經濟發展環境。
❺ 安徽省肥東縣經濟發展
近年來,安徽肥東縣在實現縣域經濟突破中,堅持把民營經濟作為主體來抓,努力為民營經濟創造公平公正的發展環境,使民營經濟逐漸成為縣域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增長極,縣域經濟的「頂樑柱。截止目前,全縣私營企業已達1799戶,民營經濟對全縣經濟貢獻率達64%。其主要做法:一是放手發展做大民營經濟。在認識上:放心、放膽、放手、放寬、放開、放活;在發展上:不限比例、速度、規模、經營方式。每年重獎有突出貢獻的業戶,從資金、人才、工商登記、業戶子女入學(托)、土地徵用、稅費徵收等方面給予優惠。二是培育壯大民營企業。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拓寬企業快速創業通道。對注冊資本在50萬元以下的中小企業,允許注冊資本在3年內分期到位,首期注入資本最低可降至3萬元。扶優扶強,建立縣領導聯系企業制度,定期走訪,幫助企業排憂解難,成立中小企業小額貸款擔保公司,積極為企業融資提供服務。三是重科技、促創新、推品牌。積極引導和扶持民營走科技創新之路,打造更多的家產品推品牌。四是不斷提高民營企業外向度。認真落實外貿各項扶持政策,積極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外向型經濟,外向度不斷提升,出口創匯保持較快增長。(
❻ 安徽經濟為什麼一直提不上去
因為安徽人都比較浮躁,做事圖名,急功近利,喜歡做表面工作,所以在目前形勢下安徽人適合當官,不適合幹事業!
❼ 利用國際科技合作促進合肥市主導產業集群升級的案例分析
1,與國際汽車企業合作,學習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2,自己消化吸收。3,招商引資建立產業化集群。
❽ 安徽省城市經濟排名
第一名:六安市
六安市素有「白鵝王國、羽絨之都」美譽,是全國重要的優質羽絨原產地和集散地。佔地面積14990平方公里,著名景點有白馬尖、九公寨、天堂寨、萬佛湖、橫排頭。
❾ 安徽省招商引資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
區域經濟的發展依賴於內需市場、投資及出口三駕馬車的拉動。在三大動力結構中,作為地處中原內陸的安徽,對其經濟發展拉動力最大的就是投資。而且這種以投資為主動力推動安徽區域經濟上新台階的動力結構不會在近期內改變。所以,今後五到十年,投資仍然是安徽經濟發展的主動力。投資分為啟動域內資本和招商引資,從「大招商」的角度看,啟動域內資本也屬招商引資的范疇。所以要推動安徽域經濟上新台階,就要做好招商引資這篇大文章,把招商引資工作提到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上。 安徽的社會經濟環境,要通過建立分析模型對安徽招商引資投資環境、招商引資結構(包括產業結構、空間結構、投資結構、財稅結構和投資密度)和工業園區入園客商開辦經營綜合成本進行了分析。找出安徽招商引資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招商引資的結構不合理、缺少整體戰略規劃布局及產業政策的引導、區域內各市工業小區先期開發運作模式亟待優化、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不暢,缺乏研發平台支撐、失地農民補償安置問題留有隱患、縣域內勞動力資源供需結構性失衡,就業壓力大等幾大問題。提出要進一步優化招商引資環境,打造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科學調整後續招商引資模式,促進縣域經濟結構的優化、加強產業規劃,提高產業關聯度,發揮集聚效應,促使區域特色產業集群形成規模、創新區域工業小區開發運作模式、構建區域研發支撐體系,提高區域優勢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優勢、打通融資渠道,建立健全區域中小企業融資體系、建立區域農村社保體系和就業體系,創新土地補償金分配運作機制等一系列戰略思考及對策的參考性建議。
可進一步探討溝通
❿ 第十二屆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的強縣分析
在連續十二屆評價中,江蘇、山東、浙江一直保持全國百強縣數量的前三位。
江蘇省,全國百強縣數量由第一屆的第三位上升至第十二屆的第一位。蘇北百強縣數量由第一屆2個增加到9個(含沭陽縣、新沂市和東海縣),被總結為「蘇北速度」。基於「長三角規劃實施」、「江蘇沿海開發」和「跨江聯動」等政策效應的疊加,蘇北地區縣域經濟出現了快速發展的勢頭。蘇北地區縣域經濟出現「三快於」的局面,即蘇北地區縣域經濟增長速度快於蘇北地區增長速度,更快於江蘇省縣域經濟增長速度,更快於江蘇省經濟增長速度。
遼寧省,百強縣數量增加最多,由第一屆的3個上升到第十二屆的12個(含鳳城市)。遼寧省在全國省市區中推進縣域經濟發展工作非常突出,縣域經濟快速發展被總結為「遼寧現象」,主要表現在:指導思想上,提出了以縣域經濟為重要載體,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戰略;組織上,領導重視,主要領導親力親為,深入基層研究解決縣域經濟發展問題,推進重大項目建設,部門密切協作,積極配合;政策上,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真金白銀地支持,強力推進;執行上,明確目標和重點,制定兩個縣域經濟三年倍增計劃,突出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等三化工作重點,省市縣三層聯動,召開現場交流會,加強指導;監督上,加強考核和獎勵,每季度召開協調會,抓進度;縣域經濟主要指標高位增長,縣域經濟競爭力快速提升;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帶動整個縣域科學發展。
廣東省,曾有15個縣市先後進入全國百強縣,現在只有2個。除了部分縣(市)經濟發展相對不夠外,有6個縣(市)由於行政區劃調整,改為市轄區,成為中心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安徽省,百強縣數量從無到有。肥西縣利用城郊型縣域經濟優勢,加快工業化步伐,在第十屆躋身全國百強縣,實現安徽省百強縣零的突破。
黑龍江省,百強縣數量從無到有。肇東市是全國十大產糧縣,在穩定糧食貢獻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在第八屆評價中躋身全國百強縣,實現黑龍江省百強縣零的突破。
吉林省,百強縣數量從無到有。延吉市是全國33個州盟首府之一,州盟首府是州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具有多方面優勢。在第九屆評價中,延吉市率先進入全國百強縣。在第十二屆評價中,吉林省前郭縣和農安縣以全國十大產糧縣的糧食貢獻優勢進入百強縣。
陝西省,百強縣數量從無到有。神木縣和府谷縣利用資源優勢,實現縣域經濟由弱到強的跨越,探索出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向縣域科學發展的轉變。神木縣的全面免費醫療改革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江西省,百強縣數量從無到有。南昌縣和豐城市進入全國百強縣。
內蒙古自治區,百強縣數量從無到有。准格爾旗和伊金霍洛旗相繼進入全國百強縣,並向全國百強縣前列靠攏,實現了貧困縣邁向經濟強縣的夢想。
湖北省,近年來大力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時隔七年實現百強縣零的突破。大冶市克服了資源要素的約束,順利實現縣域經濟轉型發展的華麗轉身,躋身全國百強縣。 全國百強縣的發展道路是一筆無形資產,具有極大的分析借鑒意義。參照連續十二屆評價結果,我們選取一些發展比較快、變化比較大的縣(市),對其發展路徑的特點進行研究,供交流。
陝西神木縣,依靠資源優勢,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和陝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的歷史機遇,堅持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實現了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從第一屆全國第636位,上升至全國百強縣第26位。
遼寧開原市,發揮後發優勢,走內生性發展道路,深入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加速推進工業化;以建設現代化中等城市為目標,加速推進城鎮化;以工業理念謀劃農業,加速推進農業現代化,推動了開原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從第一屆全國661位,上升至全國百強縣第68位。
山東鄒平縣,開拓創新科學實干,緊緊圍繞「學趕全國前十強,爭當全省排頭兵,全面建設小康鄒平」的奮斗目標,成功走出了一條工業強縣、統籌城鄉、共建共享、跨越崛起之路,從第一屆全國第167位,上升至全國百強縣第13位。
江蘇如皋市,奮力搶抓江蘇新一輪沿江開發戰略機遇,城鄉一體、「三化」互動、共建共享、統籌推動之路,實現了發展速度持續領先、綜合實力不斷進位、發展成果普惠百姓、從「蘇中的蘇北」率先融入蘇南的歷史性飛躍,從第一屆全國第156位,上升至全國百強縣第32位。
安徽肥西縣,利用城郊型區位優勢,積極搶抓產業資本加速轉移和合肥市大建設大發展機遇,大力實施「工業強縣、特色富民、城鎮帶動、生態立縣」戰略,縣域經濟快速起跳,綜合實力全面增強,闖出了一條具有肥西特色的「崛起之路」,從第一屆全國第636位,上升至全國百強縣第89位。
江蘇銅山縣,第一屆進入全國百強縣,十多年歷經幾次行政區劃調整,劃出了一半以上的經濟總量。多次因為行政區劃調整退出全國百強縣,多次又重返全國百強縣,被稱為「屹立不倒的百強縣」。2010年10月國務院批准撤銷徐州市銅山縣,設立徐州市銅山區。徐州市出台文件規定銅山區縣級管理許可權3年不變。經比照性評價,銅山區進入全國前50強,列第4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