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五個統籌內容及其理解
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是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為經濟體制改革目標11年後,做出的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決定。作為一名學者,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前景有什麼看法?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李曉西: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們黨在新世紀新階段作出的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決策。
我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史上有里程碑的意義。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助於達到小康社會的目標,有助於建成一種高度文明、人本主義的社會經濟體制。
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聯在一起,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偉大發展和超越。我們尊重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們,把他們對社會進步的思考視為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果。但是,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實踐,要求我們不能教條地對待馬克思的學說,要從現實出發來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地位。市場經濟創新著社會主義,使社會主義從階級斗爭內核走向合作、民主和法制;社會主義創新著市場經濟,使市場經濟從古典的個人利益至上走向更多社會福利和更多的自由人聯合體團體精神的現代市場經濟。馬克思曾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走向科學,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偉大實踐,正在使社會主義從科學走向現實。
堅持經濟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會使社會在比較穩定的框架內實現制度變革,會減少改革的社會成本。社會主義經濟的市場化,將最終導致創造一種充滿民主、人道、體現人本主義制度文明的新型社會主義。而贊成市場經濟,除了因為市場經濟對經濟發展有顯著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市場經濟具有人民性:交易的自願和公平原則,消費者主權原則,財產權保護原則和參與市場交換活動的普遍性,最充分體現了人平等、自由的權利。
綜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合理性,歷史的現實性。其出現並走向成熟,具有歷史的必然性。
記者:《決定》中提出建成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您對這「五個統籌」是如何理解的?
李曉西:《決定》充滿了協調與統籌的思路,充滿著辯證法。五個統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強有力的體制保障,是一種新的發展觀。不僅是對客觀世界最真實的認識,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
我想從每一個「統籌」的理解中來解釋我的認識:
統籌城鄉發展:我國農業發展滯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已成為制約經濟增長的重要問題。全面實現小康,關鍵在農民。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已經不是單純的支農、建農問題,而是城鄉統籌發展的問題,是城鄉一體化下的問題,通俗講,是如何把「農民」變成「市民」的問題。因此,統籌城鄉發展,是新形勢、新階段的大思路,是符合世界經濟發展潮流並可供解決城鄉差別的大政策。沒有這種城鄉統籌,三農問題不可能真正解決。
統籌區域發展:就是要求政府加強對區域發展的協調和指導,全面部署和兼顧東中西各大區域的發展。就是要繼續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同時要有效發揮中部地區綜合優勢,也要在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下功夫。發達與落後與相互影響和轉化的,因此,還要鼓勵東部有條件地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借用五十年代著名的《十大關系》中的思路,就是真要解決經濟相對落後的西部,就要大力發展相對發達的東部;真要使東部上新台階,就要大力把中西部搞上去,這就是辯證法,就是客觀的現實。
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就是要求我們把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兼顧並重,使之共同發展。回顧改革以來的進步,先是從政治高於一切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是硬道理,這對我國經濟發展、國力增強起了巨大作用;後來是進一步強調經濟增長質量,強調生活質量,強調新的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強調生態和環境美。現在一個新問題突出了,就是社會事業發展不能總落後於經濟產業的發展水平,提出要關心公共管理、關心社會保障,關心健康事業、教育和文化等。今年上半年出現的SARS,就是對公共管理,對社會發展一次強有力的檢驗和推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看到《決定》提出經濟與社會發展統籌,是順應民心、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
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中體現著保護環境、保護生態、以人為本的現代思潮,是人類對自己行為的深刻反思的重大成果,具有為子孫萬代造福的遠大目光。同樣,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是中國百年來正反經驗的高度總結,是近年來與國際經濟接軌的充分肯定,非常重要。
記者:《決定》提出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決定》的第 4、5、6條分別闡述了公有制、非公有制和現代產權這三個重要問題。為什麼用這么多的篇幅闡述這個問題?
李曉西:完善所有制形式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其中,需要對公有制、非公有制和產權有深刻的理解。我對《決定》中提出的公有制主體作用,有這樣四點理解:一是公有制經濟的范圍是寬泛的。即不僅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二是公有制形式是多元化的,股份制形式將是主要形式。三是國有經濟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這主要體現在控制力和引導作用。也就是說不能把國有經濟變成凝固不變的東西,關鍵是質量,是引導力,不是數量。四是不能絕對化理解公有制為主體和國有經濟為主導。正如《決定》中指出的,不是在任何地方和產業中都領域和所有企業 需要由國有資本控股的企業,應區別不同情況實行絕對控股或相對控股。其他行業和領域的國有企業,通過資產重組和結構調整,在市場公平競爭中優勝劣汰。這與十五大報告提出有的地方、有的產業公有制也可以是非主體的精神是一致的。
這里特別要談到的是非公有制經濟。《決定》中提出要大力發展和積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提到現代產權制度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內容,包括物權、債權、股權和知識產權等各類財產權,這對我們理解任何形式所有制都非常重要。我們看到,經濟發展和時代進步,科技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知識的價值越來越高,固定資產的所有者地位在分配中的份額相對在下降。股份制企業組織形式,使就業者不僅有勞動的收入,還有了資本的收益。國家通過稅收和補助,對分配差距有所調節。對貧困有所補助,對高收入有較大征稅,這些因素,都部分地緩解了資本所有帶來的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或說,我們需要對非公有制經濟中存在的不公平一面有新的認識。可以說,黨和國家充分肯定了非公有制經濟為我國經濟發展所做貢獻。
記者:分配製度是理解經濟制度的關鍵之一。《決定》提出要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這主要包括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整頓和規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重視解決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分擴大問題。 您對此如何理解?
李曉西:分配製度的關鍵是分配的規則,《決定》中主要提出三條:一是按勞分配是主體,這與我們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是一致的,與現代經濟理論如人力資本對人的肯定也是一致的。二是多要素按貢獻分配。這是確定了什麼因素可以進入分配且按什麼分配的規則,是用現代分配理論發展了勞動價值理論,非常重要。三是收入分配不能過於懸殊。具體講,就是鼓勵勞動收入,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進一步講,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涉及到經濟學中的關鍵問題,也是確定分配原則的核心問題。早期的資本主義只強調效率,而傳統社會主義特別強調公平,這都有失偏頗。改革以來,我們強調了效率優先,調動各種因素的積極性和潛力,促進了經濟發展,是一大進步;但也要兼顧公平,不能讓收入差距太大。人人過上好日子,是幾千年中國人的夢想,更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內涵。因此,二者既要有主次,也要結合。
記者:《決定》特別強調了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您對此有什麼體會?
李曉西:正確處理與市場關系,完善行政管理體制,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
我們看到《決定》對政府與市場關系界定是非常清楚的,非常正確的。比如,《決定》中對投資體制完善的規定,就使我們看到了政府體制如何完善以及對投資體制進一步改革與健全具有的意義。《決定》提出,要進一步確立企業的投資主體地位,實行誰投資、誰決策、誰收益、誰承擔風險。顯然,這就要明確政府在投資中的定位。傳統計劃經濟投資主體是政府,現在一步步在弱化作為政府投資主體的定位,這是否意味著政府在投資中就沒有了作用?也不是。《決定》還提出,政府通過審批關系經濟安全、影響環境資源、涉及整體布局的重大項目和政府投資項目及限制類項目,通過將大量投資項目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總之,《決定》中基本精神就是,要通過把企業及各種經濟組織變成投資主體,加強政府在投資領領域的作用,更有力地實現作為政府的職能,更有力地為企業提供法制環境和服務體系。我們從這一例子中可以體會到,《決定》要求政府體制進一步完善,對從根本上完善經濟領域各類體制確實具有重大意義。(記者/詹新慧)
㈡ 從經濟生活角度說明怎樣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
①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把統籌兼顧作為根本方法,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②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和效益上來,使經濟發展依靠內需拉動,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③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全現代市場體系,更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輔以適當的宏觀調控。強化市場、放鬆管制、改善供給。④深化改革,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國有企業、金融財稅、價格等重點領域改革進一步深化⑤發揮財政作用,促進社會公平,改善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使民生進一步得到改善。
㈢ 怎樣理解「統籌經濟社會發展關鍵在於尊重和把握規律,按規律辦事』
說白了就是和諧發展
一個方面的進步需要後續力量的支持,其他團體的配合,共同作用促成進步。而進步又促使各團體發展
㈣ 怎樣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與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答: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要進一步發揮政府在促進就業、調節分配、完善社會保障、回實現社會公平等方答面的作用,加快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社會保障、社會管理等社會事業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有機統一。 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重慶社會科學院供稿)
㈤ 如何理解統籌城鄉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要求
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統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這是我們黨科學把握世界各國現代化發展的一般規律,深刻總結處理城鄉關系問題的經驗教訓,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特點,在新世紀新階段作出的又一重大歷史性決策。貫徹這一決策,關鍵是按照中央要求,結合省情,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統籌協調、共同繁榮。
統籌城鄉發展是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大戰略、大思路。這一戰略不僅是消除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重大舉措 ,也是推動我國城市化發展的新的動力和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因此 ,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
㈥ 怎樣理解「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在於尊重和把握規律」,按規辦事
事物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們認識了規律,就可以利用規律,為人類造福。蔑視客觀規律,違背客觀規律,必然遭到失敗。因此,統籌經濟社會發展,關鍵在於尊重和把握規律,按規律辦事。
㈦ 如何堅持和認識「五個統籌」
「五個統籌」是新的科學發展觀的核心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決定》,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總結了20多年來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取得了許多重大突破和創新。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決定》在明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和任務時,強調要按照「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體制保障,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五個統籌」就是總結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實踐經驗、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而提出來的,是針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來的,是我們新世紀新階段確定改革目標的出發點和歸宿。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提出改革目標,體現了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觀,體現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緊密結合、相互統一的戰略思想,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可以說,「五個統籌」的要求,是新的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它豐富和升華了我們的發展觀和改革觀。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克服種種困難、抵禦各種風險,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巨大成就。總結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教訓,正視改革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我們就會得出新的啟示和認識,這就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不應該是單純追求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而是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增進全體人民的福利;經濟體制改革不僅要有利於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而且要有利於全面體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根本宗旨,實現社會和諧和全面進步。正是基於這樣的深刻認識,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才提出了「五個統籌」的重要思想。「五個統籌」集中反映了全面、協調、可持續新的科學發展觀。
關於「統籌城鄉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難點不是在城市而是在農村。新階段的經濟體制改革,不僅要著眼於城市,而且要著眼於農村,著眼於促進城鄉協調發展。這是促進社會穩定和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協調發展的基礎。城鄉發展不協調,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嚴重影響社會穩定和國民經濟的持續、協調發展。因此,必須對農村發展和農民問題給予更大的關注。統籌城鄉發展,重要的就是要突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民市民化。統籌搞好產業規劃,以工業化支撐城鎮化,以城鎮化提升工業化,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農村人口向城鎮集聚。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最繁重、最艱巨的任務在農村。沒有廣大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全國的現代化。我們一定要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工作重點放在農村,一定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關於「統籌區域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難點不是在東部而是在中西部,特別是在西部經濟落後地區。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經濟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由於原有基礎、客觀條件以及改革開放步伐和力度的不同,地區差距目前仍呈繼續擴大之勢。區域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必然影響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國防鞏固和國民經濟的持續、協調發展。因此,必須對中西部地區的發展給予更多的關注。關鍵在於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掃清體制上的障礙,提高市場化的程度,進一步解放生產力。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的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上,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同時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加大中部地區結構調整的力度,高度重視和關心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和改造,支持以資源開采為主的城市和地區發展接續產業,支持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全國發展是一盤大棋,只有東部和中西部統籌兼顧、協調發展,才能走活、走好。
關於「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發展,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進步。我們講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里的發展,一個重要的內容,當然是指經濟的增長,因為經濟的增長是發展的重要基礎。但發展決不等同於經濟增長,經濟增長也並不等同於社會全面進步。我們講的發展,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發展。我們的目標就是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發展,這才是科學意義上的社會主義,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決不能搞單打一,決不能搞片面發展,決不能搞單項突進。否則,社會將陷入重重矛盾之中而不能自拔,發展也將遭到嚴重挫折。現在的問題是,隨著溫飽問題的基本解決和改革的不斷深入,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在產生,經濟發展中的社會問題日益凸現出來。因此,只有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切實地關注和解決失業、貧困、教育、醫療、公共衛生以及社會公正和反腐敗等社會問題,才能保證經濟持續、協調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面進步,達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
關於「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人口總量繼續增加,老齡人口比重上升,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大;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這是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中必須高度關注和認真解決的重大問題。要使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可持續的發展,主要是要解決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問題。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人的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同時解決人與自然,即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問題。這是一個普遍的國際性問題,也是我國和我省要繼續發展所必須下大力解決的重大課題。解決這一重大課題,核心是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堅決摒棄以犧牲環境、破壞資源為代價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同時大力發展生態效益型經濟,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追求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廢棄物最小化,努力使人口發展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我們一定要功在當代、澤及子孫,而決不能只顧眼前、貽患長遠。
關於「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進入新世紀,國際局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一個突出的特徵,就是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特別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新的階段,使得我們發展的競爭半徑更加擴大,國際關聯度和參與度更加密切和深刻。我們今天是在對外開放環境中謀發展,對外開放要服務於國內發展和改革,國內發展和改革也要考慮國際環境。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背景下推進我們的經濟體制改革,一方面,要使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適應國際市場經濟的普遍規則;另一方面,我們要積極參與國際經濟貿易規則的訂立、修訂和完善進程,努力爭取使它們符合我國發展的利益。我們不是簡單地同國際規則「接軌」,而是在對外開放中實現國內經濟體制同國際經濟運行規則的相互協調;我們不能為引進外資而引進外資、為引進技術而引進技術,而是要既善於利用外資,又善於啟動民資;既要注意開拓國外市場,更要考慮開拓國內市場。為此,要切實深化涉外經濟體制改革,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方面,也是適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新形勢、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客觀需要。我們就是要通過深化改革,積極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對外開放戰略,進一步提高我國經濟的整體競爭能力,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趨利避害,大力推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
統籌就是兼顧,兼顧就是協調。努力做到「五個統籌」,兼顧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各個方面,兼顧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各個領域,兼顧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整體目標和目的,其結果就是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的安定與和諧、人的全面發展。這里貫穿的統籌兼顧以及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思想,正是新的發展觀和新的改革觀的充分體現。能否切實做到「五個統籌」,決定著新階段經濟改革和發展的成敗。只有努力做好「五個統籌」,堅持和落實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才能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才能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㈧ 怎麼理解統籌經濟社會發展
怎麼理解統籌經濟社會發展?
綠竹別其三分景 紅梅正報萬家春 春回大地 喜居寶地千年旺 福照家門萬事興 喜迎新春
㈨ 怎樣理解「統籌經濟社會發展關鍵在於尊重和把握規律,按規律辦事」。
統籌經濟社會發展關鍵在於尊重和把握規律,按規律辦事。社會發展有其自身規律,如生產力一定要適應生產關系、上層建築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文化發展規律,政治發展規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規律,等等。這些規律昭示人們,只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類文明才能進步。違背這些規律,社會發展必然出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