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應如何推動自身經濟的發展
復制的內容,僅供參考:
1.加速經濟改革,擁有標准佔領技術高點
應加速推進我國經濟法制改革,促進市場機制的完善,盡快建立和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宏觀調控和管理體系。積極參加經濟全球化,進一步提高我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包括貿易依存度和投資開放度,提高參與國際分工的能力,為微觀經濟主體進入國際市場創造宏觀環境。擁有標准佔領技術高點,現在我們造成財富差距主要的原因是知識差距,就是由於我們現在沒有自主創新和自己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東西少,技術依存度有50%是依靠自己,50%依靠引進技術。知識包括標准、品牌,也包括你的技術、專利等等,這些東西的價值是很難用實物跟它比較的。比如說標准,誰擁有了標准,誰就可以說佔領了技術的高點。
2.加強質量管控,擴大對外交流
應努力提高國有或民營企業自身的經營能力,改進技術和管理,降低生產成本,抓好質量管控,擴大對外交流,使產品有能力進入市場並佔有一定份額。中國也要發展自己的跨國公司,中央提出來要「走出去」的戰略。到國外投資,擴大對外交流,需要做大量工作,要熟悉當地的法律、文化、歷史,還要在當地建立關系網。我國現企業第一步是找代理,第二步是設立銷售辦事處,第三步是設立生產企業。真正實現跨國經營的公司還是很少,所謂實現跨國經營的跨國公司,就是從全球的角度制定它的戰略,能夠從全球的角度來考慮它的盈利模式和商業模式。現在有些上市公司熱衷於並購國外的企業,這個也是跨國公司發展的模式,但並購的時候應該重視市場和文化的差異。
3.健全機制,提高風險意識
隨著參與全球化的加深,在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領域都將有相當規模的交流,我國將更多地融入越來越自由化的國際金融市場,但由於我國金融體制還不健全,在這一進程中,我們要始終注意風險的防範和危機處理。建立風險防範意識和機制。全球化進程,使各成員的管理機制和發展模式都受到挑戰,面對較為頻繁的外部制度的影響,內部制度沖突的機率與風險不斷加大,存在著管理環境和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這在短時期內是必然的,要注意形勢研究及時提出對策。
4.適時開放,逐步進入國際市場
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使資本、技術、人才、市場等資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變得越來越快,對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的影響深刻而頻繁。適時開放市場,只有市場開放了,才能成為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但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市場不能馬上無條件地全面開放,而是要有條件、有步驟地,在適應自身發展水平的情況下開放,這樣才能產生對貿易雙方都有利的效益。同時必須遵守國際貿易規則,因為市場經濟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法制經濟,所以中國必須遵守規則並參與規則的制定。還須發展資本市場。任何一個想要讓企業家大展宏圖的國家,都必須發展其資本市場。但中國雖然擁有高儲蓄率,卻只有很小一部分流進了私人企業,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儲蓄更是少之又少。在這方面,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競爭力還處在劣勢,因此在准入領域和准入時間上一定要與國家的長遠發展相適應。中國經濟發展這么快,中國企業是做了很大貢獻,我們要把中國企業的實踐經驗認真地進行案例研究,上升到理論來指導我們的實踐,專家學者要深入到企業里,總結中國企業的經驗,然後上升到理論。這些應是逐步進入國際市場應具有的條件。
㈡ 3.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應該怎麼做
經濟全球化過程無疑會給中國各種現實的或潛在的諸多挑戰,但其
不可逆轉性又意味著像中國這樣的全球化後來者要改變其落後面貌,就必須融入
該潮流之中,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機遇,奮起直追地趕超發達國家,為此要制定
正確的戰略:增加綜合國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
與國際競爭;要積極支持和參與國際經濟組織和地區性經濟組織,加強區域經濟
合作;努力提高和增強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建立有效的金融風險防範機制。
經濟全球化過程無疑會給中國各種現實的或潛在的諸多挑戰,但其不可逆轉性又意味著像中國這樣的全球化後來者要改變其落後面貌,就必須融入該潮流之中,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機遇,奮起直追地趕超發達國家。恩格斯曾就落後國家在利用傳統來縮短自己向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過程時明確指出:只有「看到怎樣把現代工業的生產力作為社會財產來為整個社會服務的時候
----只有到那個時候,這些落後的國家才能走上這種縮短的發展過程的道路。」
中國在這方面有著慘痛的教訓。自近代中國人被西方國家強行納入全球化過程後
,曾經坐失了一次又一次改變自己在世界經濟體系中邊緣地位的機會。例如,第
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使日本和東亞四小龍實現了現代化,而當時的中國遠離甚至抵
抗了這個全球化過程,造成自身的封閉和僵化而無法從中獲益。1978年以後,中
國新的現代化領導人面對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緊緊抓住其為中國所提供的有利外
部環境和寶貴發展時機,結束了與世隔絕狀態,轉變了經濟發展模式,實行改革
開放政策,主動加入到了全球化過程中:在經濟上以優惠政策吸引外國投資,從
而比較順利地參與到國際分工格局之中;進行了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體
制的建設,積極與國際慣例接軌。改革開放使中國從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獲得了現
代化建設所需的資金、技術、信息以及市場。中國的發展經驗證明,「關起門來
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必須全面正確地認識和對
待經濟『全球化』的問題。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誰也回
避不了,都得參與進去。」因此,中國今天在面臨經濟全球化的嚴峻挑戰時,只
有勇往直前地應對,絕無後退可言。
----要增加綜合國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綜合國力的競爭更多地代替了政治
軍事
力量的較量。從
長遠看,一個國家只有加強自身發展,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和提高國際競爭力,才
能保證國家的經濟安全。為此,中國要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現代化
建設的步伐,迅速增加中國的經濟實力;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即經濟與人口
、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增強中國經濟發展的後勁。為了服從國內提高綜合國
力的經濟發展戰略,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們國際戰略的重點仍然是服務國
內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在國際上廣交朋友,在不失原則的前提下盡量避免
與他國的沖突;在加入全球化進程時要注意時序問題,即根據自身經濟的適應能
力來選擇加入到不同全球化領域的時間,以盡量減少風險和成本;在參與全球經
濟合作與競爭中,注意通過國內的制度安排或影響國際的制度安排來維護國家經
濟主權,在資源、基礎設施、支柱產業、重要的服務業以及信息技術產業方面國
家要掌握主動權,以保證國家的經濟安全。
----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對外開放只是手段,經濟發展才是目的。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個國家不對
外開放如同不發展一樣,只有死路一條。事實證明,只有那些快速參與經濟全球
化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獲得了較穩定和快速的增長,反之亦然。可見,經濟
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也是有利的。即使是依附論的始作俑者普雷維什也指
出:發展中國家要謀求經濟發展,要像歷史上的美國和日本那樣由經濟體系的邊
緣變為中心,正確的做法「並不是努力割斷與中心的聯系,而是明智地利用這個
聯系」。[1]經濟全球化使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最大程度地擺脫了資源和市場的
束縛,為企業利用最有利的地點和資源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
。這就自然帶來了國際分工的發展、產業的轉移和生產要素的流動。中國應該在
不形成對外過分依賴的前提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利用國際市場
的有利資源,彌補本國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稀缺;充分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
和後發優勢來迅速實現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經濟結構的變革。
例如,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中國可以首先從大力發展此
產業入手來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在具備適當的積累後適時進行產業升
級,這會有助於經濟發展的成功。韓國的產業發展就走了從勞動密集型逐步到資
本和技術密集型的道路,結果不僅成功地實現了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而且在比
較短的時間內趕上了發達國家,在許多高技術領域的國際競爭中具備了一定優勢
。再如,中國要實現經濟現代化和提高國際競爭力,最終還得發展自己的高新技
術產業,但是中國的資本稀缺,科學技術還相對落後,因此,中國就需要在集中
有限的物力財力對部分重大科學技術項目進行重點攻關的同時,利用自己的後發
優勢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在消化和吸收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超越。從
實踐來看,像日本和韓國這樣的現代化後起之秀,無一不重視引進和吸收國外先
進技術。根據統計,直到1990年日本的技術進口仍然大於出口;韓國20世紀
60-80年代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技術主要以引進為主,特別是80年代更是如此,「
據初步統計,1981-1987年韓國引進的技術共2598項,是過去25年總和的60%;專
利支付費約15億美元,為過去25年總數的77%」 。
----要積極支持和參與國際經濟組織和地區性經濟組織,加強區域經濟合作
。
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各個國家、地區和民族的相互依賴程度加深
,世界的整體發展和全球性問題的解決離不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參與
。因此,解決全球性問題的世界性經濟組織和行動越來越多,這也部分地反映了
廣大發展中國家要求改革現行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實現各國經濟協調發展、切實
解決南北差距拉大 [3]等問題的強烈願望。不過,今天的全球化過程不同於19世
紀的全球化過程,它不完全以西方為中心,而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特點,即全球
化過程與經濟區域化趨勢並行不悖。目前,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組成了數
十個形式各異的區域性經濟集團。
中國在當今國際經濟環境大變換過程中,還基本上被排斥在世界經濟規則制
定權之外,這與其近年來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經貿發展速度和所擁有的巨大發
展潛力極不相稱。因此,中國要有原則地盡快加入各種世界性的和區域性的經濟
貿易組織,以促使國際的制度安排更有利於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盡量在即將成為
其中一員的世界貿易組織中有所作為,因為它仍然是規范與完善國際經貿行動的
最重要組織;要力爭在APEC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和影響;要努力參與和培植地區性
經濟組織,特別是以台港澳為主體的華人經濟圈和東亞經濟合作組織,因為區域
經濟合作能夠減少或抵禦像亞洲金融危機這樣的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對中國
的政治和經濟安全以及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努力提高和增強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包括國家競爭力和企業競爭力。國家競爭力是由宏觀
經濟、科技水平、國際化程度、政府作用、人力資源等因素構成;企業競爭力是
由創新能力、公司治理結構、要素組合方式、相關產業的競爭能力等因素構成。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全球統一市場的形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國與國之間
的經濟競爭最終是企業間的技術創新能力的競爭,國家的競爭力取決於企業的競
爭力。因此,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關鍵。為此,
在不保護落後的前提下,注意保護民族幼稚工業和提高民族工業的自主發展能力
,對境內的外資企業盡量都要實行國民待遇原則,減少甚至取消對外商的優惠政
策和特殊待遇;同時,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態勢,中國企業必須努力提高
自己的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在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基礎上和在市場經濟規
律許可的前提下,積極組建我國的大型企業集團或者跨國公司,開展國際經營,
參與國際競爭,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建立有效的金融風險防範機制。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後,借債在很長時期內一直是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
90年代以後外商直接投資逐漸成為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獲得
國際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到1996年中國的外債總額約為1288億美元,其中80%
以上是長期債務,總債務償還占商品和服務出口的百分比僅為8.7%。按照國際上
通行的債務安全指標,中國對外債務規模合理,有足夠的償債能力。但是,我們
要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因為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使資本自由流動加速,其
中絕大部分是進行投機性炒作的短期資本,常常導致金融危機的發生。有鑒於此
,我們在進行現代化建設時,應當立足於內資與合理利用外資相結合,像日本和
四小龍進行現代化建設時一樣,固定資本投資主要靠內部積累,讓整個金融盡量
處於「高儲蓄率-高投資率-高經濟增長率-高儲蓄率」的良性態勢中;加強政府
在利用外債方面的統一管理,以利用中長期外債為主,保持適當的速度和規模,
防止形成債務災難和危機;利用外資應以外商的直接投資為主,並根據國民經濟
發展和國家經濟安全需要,引導外資的投資方向;在資本流動方面切忌不顧國情
過度開放,特別要注意謹慎開放資本帳戶,控制投機性過強的短期資本的大進大
出。
總之,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
的進步。中國只要能夠在參與全球化過程中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參與程度與自
己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承受能力、吸納能力相適應,保持自己獨立自主的發展
特色,充分利用新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機遇,清醒地認識和防範它可能帶來的不利
因素與風險,不斷增強自己的國際競爭力,那麼經濟全球化不但不會危及自己的
經濟安全,反而有助於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促進現代化戰略目標的早日實現。
㈢ 在一個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怎樣保持自己的文化這種保持是必須的嗎
保持文化的方法:
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與時俱進推動民族優秀文化的創新發展;
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
發展物質文明,夯實文化安全建設的基礎;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形成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思想共識;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不斷提升文化競爭力;
堅持正確導向,營造積極健康的思想輿論氛圍;
建立國家文化安全預警系統,加強文化安全隊伍建設推動建立國際文化新秩序,為我國文化發展贏得良好的國際環境借鑒他國維護文化安全的有益經驗。
保持文化的必須性:
事實上,經濟全球化不是全球經濟的一體化,文化全球化同樣也不是全球文化的趨同化、一體化。文化的「一體化」、「趨同化」強調的是文化的普遍的「一致性」,即質的同一性和單一化趨勢文化全球化強調的是由經濟全球化過程所決定的、以文化傳播技術為媒介的、以不同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相互競爭、相互融合為內容的世界文化發展過程。文化全球化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它既不是文化中心主義,也不是文化霸權主義,是突出地表現為文化在更大范圍、更多領域的傳播交流,是文化多兀基礎上的統一。
文化全球化趨勢的出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它為各個國家、民族了解不同文化創造了條件,有利十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吸納與互補,促進了全球文化的大融合,同時也促使人們站在時代的高度,從整體宏觀的全球視野出發,建立起超越民族狹隘偏見的新思維模式,正確揭示人類文化發展的普遍本質和規律。
但文化全球化畢竟是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主導的,這些國家利用其經濟、科技、文化等優勢傳播西方文化,企圖同化發展中國家,激化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矛後與沖突。
㈣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對中國人的理解
經濟全球化中國人面對的展示平台比原來大了去了,中國人也開始走向世界世界的舞台,不不局限於經濟全球化帶給中國的發展,更多的是人民的的思想意識提高了,明白了中國和世界各國之間的差距和優勢,開始想盡辦法提高自我,以不至於把自己局限在以前的舊意識里,所以,經濟全球化帶給中國的不僅僅是經濟發展,還有民族意識的覺醒
㈤ 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職業教育發展困境
(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張志堅)當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各國經濟日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局面,既加劇競爭,又深化合作。隨著經濟全球化進展,職業教育也正呈現出國際化的趨勢。今天上午聽取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施建軍校長所作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與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關系」專題報告,深受啟發,受益匪淺。在此,結合自己的學習收獲,談一談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職業教育發展的幾點淺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必然憑借其經濟和文化等優勢,進入我國辦學市場,擴大境內辦學。再則,目前適齡學習人口的數量在大規模減少。因此,職業教育必然在生源和人才市場方面將面臨嚴肅挑戰和巨大壓力。筆者認為,要破解這個難題應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是突出辦學特色,提升核心競爭能力 辦學特色是衡量一所學校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標准,對學校的生存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我們在辦學過程當中,特別注重加強傳統特色專業建設,把師資力量強,生源質量優,學生就業好的財務管理、工商管理、國際貿易及旅遊管理等專業作為重點來抓緊抓實抓出成效。 在專業建設上,建立領軍人制度。為了提升傳統特色專業的影響力,做出品牌,我們在全國范圍招賢納士,積極引進一批專業知識深厚、企業經驗豐富的專業建設領軍人,充分發揮他們的帶頭規范作用,引領學院各專業建設發展。 在教學科研改革上,設立專項資金,資助專業教師開展教學科研改革工作,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鼓勵專業教師與企業骨幹人員聯合開展橫向科研課題研究,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在師資隊伍建設上,按照培養與引進並重的原則,著力培養和引進一批省級以上優秀教學名師,建立優秀教學團隊,對年青專業教師形成傳幫帶的作用。同時通過制度性安排,定期選派骨幹專業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增強實踐能力,提升課堂執教水平。2009年底,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後,我們針對國際旅遊島建設主要發展的旅遊業、文化體育產業、房地產業、金融保險業、商貿餐飲業和現代物流業、熱帶特色現代農業、新型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海洋經濟等8大產業,適當地調整專業結構,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相關專業群、國際貿易業相關專業群、儲運服務業相關專業群、財務管理業相關專業群、信息服務業相關專業群、藝術設計業相關專業群等6大專業群。二是建立全球視野,加強國際合作辦學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識經濟的發展十分迅速,各國和地區間都面臨人才的競爭和教育的競爭,特別是技能型人才和職業教育與培訓的競爭。因此,我們要建立國際視野,在人才培養上,要遵循國際標准,加大企業參與力度,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在培養目標上,要實現從國際教育到全球教育的價值轉向。隨著經濟全球化日趨加深,大量跨國公司湧入,職業教育畢業生也必然會面臨參與國際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因此,職業教育要建立全球視野,培養的學生不僅要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而且還應具有跨文化適應能力、國際理解能力以及外語能力等。在教育教學上,要以國際化標准來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實施教學改革,加強專業建設,培養師資隊伍。在人才培養質量上要遵循相關國際標准。借鑒發達國家開展國際合作辦學的經驗,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國際合作辦學,建立專業教師互訪制度,實現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在企校合作上,由於企業將更廣泛地參與國際競爭,技術發展和轉移的進程加快,這必然導致新的職業崗位不斷產生,即使是傳統職業崗位的科技含量也不斷發生變化。就此角度而言,職業教育發展應密切聯系與企業,加強與地方龍頭企業、支撐產業企業及著名企業的合作,促進校企深度融合,形成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雙贏局面。在具體實踐上,近年來,我們在國際合作辦學上主要是大力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借鑒國外現代的教育理念、課程體系、教材內容、教學方法等,促進學院專業內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不斷加強和鞏固與韓國、俄羅斯、丹麥等國的合作基礎上,著重與美國、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建立起緊密型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學機制,按照國際行業標准和職業要求,著力培養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緊缺的和新興產業發展所需的職業人才。與此同時,筆者認為,隨著國際旅遊島建設地不斷深入,海南相關產業必然進行升級,也對海南高職教育的辦學質量與內涵提出了新的要求。行業產業要按照國際標准來進行,這是國際旅遊島建設對海南行業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對於海南高職教育而言,培養出來的人才是否合格,是否適應國際旅遊島建設需要,關鍵在於能否按照現代企業的崗位標准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㈥ 如何看待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深入發展
世界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趨勢。它突出的表現在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金融和跨國公司的發展。我國在當今世界經濟發展趨勢中,作為發展中國家,應該如何面對機遇和挑戰,成了新時期經濟發展人們共同關心的話題。從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強同東盟的聯系的史實中,我們的態度是: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擁有「雙贏」的思維,抱著開放的心態,加強國際的合作與交流,參與國際競爭,抓住機遇,接受挑戰,在國際的競爭和合作中,提高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跟隨世界發展的潮流。概括而言,就是辯證地看待世界經濟發展趨勢這一經濟現象,樹立正確的發展觀。
全球化的概念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997年5月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經濟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市場、技術與通訊形式都越來越具有全球特徵,民族性和地方性在減少」。為此,可從三方面理解經濟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國經濟聯系的加強和相互依賴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國國內經濟規則不斷趨於一致;三是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強化,即各種多邊或區域組織對世界經濟的協調和約束作用越來越強。總的來講,經濟全球化是指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先進科技和生產力為手段,以發達國家為主導,以最大利潤和經濟效益為目標,通過分工、貿易、投資、跨國公司和要素流動等,實現各國市場分工與協作,相互融合的過程。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從歷史上看,近2000年來世界出現過四波經濟全球化浪潮。而本次經濟全球化浪潮發展具有新的特點。第一,全球范圍配置生產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規模持續發展。特別是近幾年來,世界商品出口佔全球GDP的比例超過20%,國際直接投資佔全球GDP的比例為21%,而1913年這兩個數字分別為8%和5%。隨著中國、印度、前蘇聯國家及東歐國家等新興市場經濟體逐漸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經濟全球化的規模正在空前擴大;第二,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之間的勞動分工和資本流動已突破「中心」與「外圍」的格局。過去發達國家出口製成品,換回大宗初級產品,現在新興市場經濟體有能力生產並出口包括高技術在內的製成品。更重要的是,國際資本流動出現重大變化,十九世紀世界最大經濟體英國擁有經常項目盈餘並對外輸出資本,而當今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擁有巨大經常項目赤字,並從新興經濟體輸入資本;第三,國際資本市場更加成熟。目前全球資本流動總量擴大,資本流動形式也在增多。過去國際證券投資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融資、購買政府債券等少數領域;而現在的投資者擁有涉及眾多部門的債券、股票及其他衍生金融產品;第四,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的企業生產過程布局達到了新的水平。高新技術的進步和應用,不僅使發達國家企業將製造業生產過程轉移海外,也將服務業部分業務流程外包到發展中國家,以降低經營成本。服務外包使可交換的服務范圍擴大,從而促進了服務貿易的發展。
經濟全球化浪潮不會出現逆轉,主要得益於科技進步、政府實行開放政策、新興市場經濟體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等三大因素。科技進步的直接結果是運輸與通訊成本大幅降低。航運、水運技術的改進以及通訊、計算機、網路技術的普遍應用,不僅進一步降低運輸和通訊成本,而且改進了全球供應鏈條的管理,加快了貨物、資本、技術及人員等生產要素的全球流動;越來越多的國家實施開放政策的直接結果是全球經濟自由化程度日益提高。二戰結束初期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及後來制定的一系列經貿規則為全球化發展奠定了機制基礎。近幾十年來,貿易自由化持續發展,多邊貿易談判多次達成協議取得進展,較大幅度降低了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同時,越來越多的國家採取支持全球化發展的政策。目前世貿組織成員已近150個。發展中國家的平均關稅從1980年代30%降至目前10%;新興市場經濟體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直接結果是人口眾多的東亞和南亞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為經濟全球化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不僅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還通過市場經濟機制、政府管制機制和文化滲透機制,直接、全面、深刻和持久地影響著我國社會生活的穩定發展。我們必須根據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和我國社會的實際情況,通過觀念更新、政策調整和制度創新,建立和完善新型的社會主義體制和民主法治國家,保持我國社會政治穩定,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
對中國的積極影響
首先,有利於吸引外國投資,中國的市場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中國人口眾多,不但勞動力充足,而且消費能力也比較高,因此在全球一體化進程中,發達國家紛紛看中了中國市場,向中國市場投資,興建公司和工廠。在外資進入中國的同時,很多國際上現金的生產技術以及管理經驗也隨之一同進入中國,對中國國內企業產生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增加了助推力,對我國企業的發展有很強的推動作用。
其次,增加了我國的對外貿易,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促進了全世界各國的貿易往來,在國際市場上,我國的對外貿易所佔的份額是比較大的,出口額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由於我國對外貿易持續增長,為我國企業發展帶來了機遇,促進了企業的發展。
再次,有利於勞動分配在生產技術逐漸提高的背景下,農村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大部分都通過機械化生產作業完成的,那麼就導致了農村出現大量的剩餘勞動力,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許多外資公司在中國興建工廠,農村剩餘勞動力在此時進入城市,充實到這些企業當中。
對中國的消極影響
第一,由於我國目前仍處於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科學技術以及管理理念受制於發達國家,而在整個全球化進程中,占經濟主導權的還是少數幾個發達國家,這些國家在制定市場規則的時候,非常明顯的偏向於自身國家的利益,通過各種貿易壁壘來保護自己國家的經濟利益。當中國的產品大量進入他們的國家時,對其相關產業造成沖擊的時候,就採取一系列的貿易手段,使用貿易壁壘阻止中國產品的進入,如近期的歐盟對我國太陽能產品的起訴以及調查。
第二,由於發達國家資金、技術實力雄厚,他們往往會在自己的國家發展低耗能,高技術的產業,而將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利益發展中國家廉價的資源以及勞動力為他們製造大量的成品。發展中國家由於缺乏自己及技術,只能接受,因此帶來了環境的高度破壞,近期中國嚴峻的環境問題就是現實的例證。
第三,經濟全球化沖擊了傳統的民族意識、國家概念以及主權觀念。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發展機遇
過去30多年,是全球化快速推進的階段。經濟全球化與信息技術革命相結合,給世界經濟帶來了諸多深刻的變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球產業價值鏈的形成。發展中國家參與了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生產價值鏈,出現了產業內貿易的快速發展,發展中國家成為低附加值製成品的出口大國,正在成為服務外包的重要供應國。
未來,在全球化條件下提升產業結構,實質上就是提升一國在全球分工的地位。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產業升級將有3個方向:一是繼續像以往一樣從勞動密集產業到資本技術密集產業的產業升級。二是向資本與技術密集的價值環節提升。三是向信息與管理密集的價值環節的提升。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低附加值製成品最重要的出口大國。展望未來,一方面,由於我國面臨巨大的人口壓力,我國需繼續重視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另一方面,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外貿增長方式都成為更為緊迫的任務。
根據對全球化分工趨勢的分析,我國應該採取「提升全球價值鏈戰略」,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在開放條件下推進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由當前的低附加值環節為主,向上下游高附加值環節提升。首先,應准確把握全球產業分工的趨勢,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通過體制創新,引導市場力量來實施戰略;其次,應創造動態比較優勢,全球化發展到今天,決定一國分工地位的是戰略、體制和人力資源,發展中國家須圍繞這些基本要點,創造動態比較優勢,從而引導全球生產要素向本國匯聚,實現產業升級;第三,擁有本國的跨國公司。在全球化條件下,跨國公司是配置資源的主體,須擁有一大批本國的跨國公司,才能在全球競爭中居於不敗之地。
具體而言,應該在以下幾方面發力。一是在開放中推進自主創新。我國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正面臨日益嚴峻的知識產權約束,在國家層面上大力推動自主創新戰略。二是大力發展服務出口。應該抓住服務外包的重大機遇,以服務外包作為擴大服務貿易出口的突破點。三是提升技術資本密集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需要探索在開放條件下發展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的新路,要在打破壟斷、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擴大引進外資、支持龍頭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等方面加快步伐。四是培育自主品牌。
19世紀中期的全球化與20世紀後期的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是不同的,前者中國處於全球化的邊緣,由此中國國運衰敗,國家由盛而衰,後者中國處於全球化的中心,由此中國進入自身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顯然目前中國的戰略機遇源於經濟全球化以及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准確地講中國迄今只是世界加工廠,但是作為全球最大的生產加工基地,它有一種聚合與輻射的效應,一方面加速全球資本,技術,人才在中國的聚合,並推動產業升級,另一方面又形成從中心向周邊的不斷輻射擴展和影響力,這種影響力先是經濟的,然後會逐步轉化為地緣政治影響力。
㈦ 經濟全球化對個人發展的啟示
經濟全球化的利與弊
什麼是經濟全球化,國內外研究者做過多種表述,從比較嚴格的經濟學角度來定義,一般可以解釋為這樣一種經濟現象:由於世界各國相繼取消或放鬆對商品、勞務、資本和技術等方面國際流動的管制,各國間的經濟聯系和相互依賴日益加深,進而導致全球范圍內各種生產要素價格趨同。
(一)經濟全球化的歷史地位和主要原因
進入80年代,伴隨著全球經濟自由化和市場化改革,各國的貿易和投資聯系空前加強。自1980年至1996年,全球貿易規模幾乎增長了兩倍。全球貿易額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從1985年佔29.8%上升到35%。80年代初至1996年,國際資本流量年均增長率高達20%,遠超過國際貿易約5.5%的年均增長速度。跨國公司的迅猛發展是這一時期經濟全球化最重要特徵之一。1996年,全球跨國公司提供了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40%。與此相關,在過去10餘年裡,世界國際直接投資年均增長近30%。經過大規模的跨國兼並和重組,在許多重要的生產領域,跨國公司已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甚至唯一的生產組織者,它們將整個世界納入其統一的生產和銷售網路。
可以認為,當前的經濟全球化,是過去20年裡世界范圍內的技術進步和各國社會經濟變革的綜合反映。
首先,新技術革命的成果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物質基礎。高新技術的產業化使許多原本並不存在的市場迅速浮現,同時也為各國企業提供了巨大的商業機會。特別是80年代以來現代通信業的革命(互聯網路的迅速商業化運用),大大降低了國際間的通訊費用和交易成本,成為推動當前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其次,全球性的非管制化與市場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經濟全球化的制度障礙。80年代初,整個世界進入了一個更加註重市場作用的非管制化時代,各國在取消貿易和資本流動管制方面邁出了相當顯著的步子。1970-1997年,取消經常項目匯總管制的國家由35個猛增至137個,其中大部分是80年代以後完成的。另據統計,1991-1997年,在世界各地,對管制外國直接投資的條例進行了570次自由化的修改。毫無疑問,無論是各國內部的市場化改革,還是貿易和投資領域管制的解除或放鬆,都意味著為經濟全球化創造了一個更有利的制度環境。
再次,國際金融市場的深化與創新,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技術條件。8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市場不僅交易的制度環境日益寬松,且各種新型的金融工具與交易技術不斷涌現。這些創新,加上電子計算機遠程終端的廣泛運用,加快了交易速度,從而為資金在國際間的快速移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此外,近10年來,發達國家投資基金的大規模海外擴張,加速了國際資本流動,並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7個主要發達國家機構投資者用於國際投資的資產比重已從80年代末的7%增至90年代中期的10%以上。
最後,以關貿總協定(後改為世界貿易組織)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代表的國際經濟組織和協調機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始於80年代中期的烏拉圭回合,與過去歷次談判主要限於商品關稅減讓和非關稅壁壘拆除等議題不同,將談判議題擴大到了包括服務貿易、知識產權、市場准入、反傾銷規則和建立多邊貿易機構等在內的許多新領域。經過近8年的艱苦談判,各國終於在上述方面基本達成一致,從而為更加廣泛的貿易自由化確立了基本框架。作為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倡導和推動者,80年代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發揮了更加積極的作用。到90年代中期,世界2/3以上的國家已經實現了經常賬戶項下的可兌換。同時,所有發達國家已完全取消資本交易的匯兌限制,許多發展中國家對於資本賬戶的開放也開始越來越積極。近兩年來,對於經濟全球化具有重要意義的兩項多邊協定的談判業已取得明顯進展。其一是《全球金融服務貿易協定》。該協定已從1999年3月1日起正式生效,並有首批52個國家宣布加入。其二是世界多邊投資協定。這一主要由經合組織成員國參與、被認為是旨在制定「單一的全球經濟規則」的協定,目前正在談判之中,估計不久也將面世。
(二)經濟全球化的代價
經濟全球化在給各國帶來經濟利益的同時,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
代價之一: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將成為一種常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不少國家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已超過30%,個別國家達到了50-60%。在這種環境下,經濟波動和危機的國際傳染便成為經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任何一個國家的內部失衡都會反映為外部失衡,進而很快影響到與其具有緊密貿易和投資關系的國家,最後極有可能將所有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與危機的境地。1997年泰國的匯率危機,很快傳染到整個東南亞地區以及韓國和日本,從而形成嚴重的地區性金融危機。隨後又波及俄羅斯和拉美地區(一度包括美國),形成了事實上的全球性金融動盪,便是危機傳染效應的最新例證。
國際游資的存在是全球經濟不穩定的重要根源之一。作為一種超越國界的巨大的金融力量,國際游資一次又一次地扮演了全球性金融動盪的製造者或推動者,扮演了危機傳染的主要媒介物。在經濟全球化持續發展的今天,盡管仍然可以繼續探索各種有效監管措施,但對國際游資的完全控制則是不可能的。
代價之二:各國經濟主權的獨立性正面臨日益嚴峻的考驗。歐盟經濟體發展的歷程表明,隨著一體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員國經濟主權獨立性則不斷下降。從早期的關稅同盟、統一農產品價格、匯率聯合浮動,到單一貨幣歐元出現以後的統一金融政策(1999年1月歐元利率區啟動),無不說明各成員國的財稅和貨幣主權已逐漸讓渡給超國界的歐盟協調機制。而這種經濟主權的讓渡曾經使許多成員國付出不小的代價,甚至多次危及歐盟經濟體的存亡。
對於歐盟以外的世界其他國家來說,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其經濟主權(特別是在財稅和貨幣政策方面)的獨立性,同樣面臨越來越嚴峻的考驗。這種考驗大致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經濟主權的主動讓渡。從關貿總協定的歷次減稅和貿易自由化談判,到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為了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援助,被迫進行的經濟調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權主動讓渡。另一種是跨國私人經濟力量對經濟主權的侵蝕。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國公司。由於跨國公司的戰略目標很少會同東道國的經濟發展目標完全一致,因而,它們對於東道國為了實現既定的發展目標採取的許多政策措施,經常表現出一種本能的抵抗和規避。跨國公司在國際間進行了大規模資金轉移,對東道國貨幣金融政策的消極作用同樣是不可低估的。顯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大量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國家,在這方面付出的代價,是應當引起人們高度重視的。
代價之三:全球范圍內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如前所述,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一個全球范圍內的市場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競爭創造了效率,同時,也使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國家或少數利益集團集中,導致貧富差距的擴大。據世界銀行統計,1983年,低收入發展中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高收入發達國家的2.4%,即後者等於前者的43倍;到了1994年,這一比例降低到1.6%,即後者為前者的62倍。造成這種差距擴大的具體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兩個因素不容忽視。其一,經濟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雖然幾乎所有參與全球化過程的國家在不同程度上從中受益,但並不意味著利益均沾。因為事實上,作為資本和先進技術的主要擁有者,發達國家總是處於全球化的中心地位。這種相對優勢,使它們在價格制定方面具有主動權,在與發展中國家進行交換時獲得更多的利益。其二,名義匯率下降,導致國民生產總值名義值減少。由名義貶值引起的實際貶值,又將導致貿易條件的惡化,進而在國際交換中付出更大的代價。
㈧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你怎樣看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前景
9月20日,中古關於「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社會主義的現狀和前景分析」專題討論會在院學術報告廳舉行,這是第二屆中古研討會的第三場專題討論。古巴外交部阿爾瓦雷斯博士、古共中央隆達院士、古巴社科理事會馬丁名譽院士、我院劉元琪、李崇富分別作專題發言。
阿爾瓦雷斯博士以「全球形勢」為題做主題發言,她認為,全球化不僅是技術領域的現象,也是政治和經濟領域的現象,是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產物,具有一體化和排他性。一體化把每個國家按不同的國際分工聯系起來,排他性是多數國家服從少數國家和國際組織,使世界財富集中到少數國家和國際組織。她指出,全球化的主要動因是:第一、一些中心國家和一些國際組織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無止境的掠奪全球的人力、金融和資源,來滿足他們加強競爭力的需要。第二、某些國家的跨國集團利用在一些傳媒和宣傳方面的優勢,鼓動消費者選擇美國的所謂理想的生活方式。第三、某些國家在社會與道德方面,宣揚他們的新自由主義概念和觀點。
她認為,由於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資源使用方面存在著差異,如果在資本主義主導下的全球化進展下去,其結果必然是全球資源的枯竭,並或多或少地影響到世界其他國家。
她對美國的單極世界提出批評,指出美國想稱霸世界蓄謀已久,它憑借其經濟和軍事實力,企圖最大限度地削弱其他國家的作用。為了控制全球的資源,強化在思想和文化領域的影響,美國曾多次使用武力,維護其在世界政治和軍事上的最高權威。美國主張單級格局的目的是為了稱霸全球,佔有全球的經濟資源。她認為,中國和一些新興國家、還有其他地區的集團崛起,將有助於打破這種單級世界的格局。
古共中央美洲研究中心主任隆達就「當前拉丁美洲全球化及其替代選擇」問題發言,指出,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在拉美產生了一些非常可怕的後果,雖然從一些宏觀經濟數字來說是積極的,但拉美的現實經濟和社會形勢卻越來越糟糕,而且越來越依附於中心國家,並不得不與中心國家進行極不對稱的貿易,全球化給拉美國家帶來了嚴重的貧困和失業問題。
他說,新自由主義在拉美佔主導地位的這幾年當中,這個問題越來越嚴重,貧困的絕對人數為2.22億,使社會形勢急劇惡化,在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背景下,拉丁美洲的形式還持續表現出了極度的社會不平等。
馬丁名譽院士介紹了古巴如何應對全球化的形勢,他說,全球化主要反映在政治、經濟、環境、社會和文化等五個方面。從經濟層面看,這個經濟全球化的主要的特徵就是一種不對稱性、不平衡,南方國家和北方國家的差距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拉大,使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和環境日益惡化,越來越多的貧困人口向發達國家流動。
他認為,如果拉美內部能夠實現一體化,就可以形成世界第四大集團,世界就會向多極化發展,這對中國和歐盟有利。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維護全球力量的均衡。古巴正在努力加深對全球化的認識並已經參與到了這樣一個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當中。
在參與全球化的過程中,古巴始終堅持著四項基本的原則:(1)一定要支持世界向多極化過渡;(2)一定要與本地區,即加勒比地區以及其他國家保持積極的聯系;(3)積極支持拉美內部一體化的倡議;(4)堅持通過科技手段,逐步提高產品的出口附加值。
最後,李慎明副院長作題為「21世紀社會主義發展前景展望」的專題演講。來自我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和馬列所的學者30餘人與會。
㈨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當代大學生應如何樹立責任擔當意識,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應有的貢獻
當代大學生應樹立責任擔當意識,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應有的貢獻,可以按照以下寫:
國家主席習近平5月17日給北京科技大學全體巴基斯坦留學生回信,對各國優秀青年來華學習深造表示歡迎,鼓勵他們多同中國青年交流,同世界各國青年一道,攜手為促進民心相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要明白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與擔當,全力以赴,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縱觀歷史,青年大學生是最富有朝氣、最富有激情、最富有創造力、最富有創新精神的群體,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是實現「中國夢」的中堅力量。
憶往昔,梁啟超高喊出「少年強則國強」這一口號,喚醒了無數青年大學生心中的熱血。回首19世紀,我們中華民族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征程,是與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大學生的不斷探索和英勇奮斗緊密相連的,他們拋頭顱,撒熱血,前赴後繼,可歌可泣,只為尋求救亡圖存之路。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青年大學生運動在黨的領導下,沿著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方向繼續前進,無數青年大學生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用生命喚醒無知,用熱血點燃青春,譜寫出中國青年大學生運動的壯麗篇章。
看今朝,朝氣蓬勃的青年大學生正在摩拳擦掌,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他們有理想有抱負不斷努力學習刻苦專研,用心血汗水和勤勞智慧跨過一道道科技的珠峰,解決前行道路上的一道道關卡,自我突破努力拚搏;他們正在努力培養自己的創造能力、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潛能。
緊密結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不斷認識和把握客觀規律,勇於創造、善於創造、不斷創造,不斷學習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技能和本領;他們意志堅強,擁有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當代青年大學生已成為各行各業的中流砥柱,面對身上的責任與擔當。
正在用自己的努力捍衛著自己的價值和追求。青年大學生正處在實現中國夢年富力強的時期,盡管距離夢想越來越近需要付出的努力依然艱辛。在這樣的時刻越需要滿懷信心振奮精神凝聚力量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在實現中國夢的歷程中讓青春煥發出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