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發達國家有多發達體現在哪
經濟運行機制比較成熟,市場機制和市場體系健全,經濟發展很有用很有優勢,管理不錯,並有比較完善的宏觀經濟調控體系。經濟國際化程度較高,外貿對外出口方面比較多多質量總體高,外貿在世界貿易總額中占據較大份額,金融市場高度國際化,跨國公司高度發展。
⑵ 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趨勢是什麼
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早已開始,尤其是80年代以後,特別是進入90年代,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大大加快了。經濟全球化,有利於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於資本和產品在全球性流動,有利於科技在全球性的擴張,有利於促進不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發展進步的表現,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它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一柄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特別是對經濟實力薄弱和科學技術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所遇到的風險、挑戰將更加嚴峻。目前經濟全球化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經濟秩序,以保證競爭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經濟全球化 是指貿易、投資、金融、生產等活動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最佳配合置。從根源上說是生產力和國際分工的高度發展,要求進一步跨越民族和國家疆界的產物。 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與跨國公司的深入發展,既給世界貿易帶來了重大的推動力,同時也給各國經貿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使其出現許多新的特點和新的矛盾。為此,研究和了解這一問題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經濟全球化的提出與發展 (一)經濟全球化的含義經濟全球化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認可,但目前沒有統一概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997年5月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經濟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市場、技術與通訊形式都越來越具有全球特徵,民族性和地方性在減少」。 為此,可從三方面理解經濟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國經濟聯系的加強和相互依賴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國國內經濟規則不斷趨於一致;三是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強化,即各種多邊或區域組織對世界經濟的協調和約束作用越來越強。 總的來講,經濟全球化是指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先進科技和生產力為手段,以發達國家為主導,以最大利潤和經濟效益為目標,通過分工、貿易、投資、跨國公司和要素流動等,實現各國市場分工與協作,相互融合的過程。 (二)經濟全球化的載體 1.貿易自由化。隨著全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的加速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形成,從而加快了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組織的成員以統一的國際准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2.生產國際化。生產力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極大地推動著世界市場的擴大。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科技革命,從時間和空間上縮小了各國之間的距離,促使世界貿易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促使生產要素跨國流動,它不僅對生產超越國界提出了內在要求,也為全球化生產准備了條件,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 3.金融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機構網路,大量的金融業務跨國界進行,跨國貸款、跨國證券發行和跨國並購體系已經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在時間上相互接續、價格上相互聯動,幾秒鍾內就能實現上千萬億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匯市場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流動性和全天候的市場。 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國科技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這是經濟全球化最新拓展和進展迅速的領域,表現為,先進技術和研發能力的大規模跨國界轉移,跨國界聯合研發廣泛存在。以信息技術產業為典型代表,各國的技術標准越來越趨向一致,跨國公司巨頭通過壟斷技術標準的使用,控制了行業的發展,獲取了大量的超額利潤。 經濟全球化的四個主要載體都與跨國公司密切相關,或者說跨國公司就是經濟全球化及其載體的推動者與擔當者。 經濟全球化」這個詞,據說最早是由特·萊維於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 有人從生產力運動的發展的角度分析,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過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即形成「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規范經濟行為的全球規則,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經濟運行的全球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因此,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要素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各國、各地區相互融合成整體的歷史過程。 也有人從生產關系的角度分析,認為「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利用科技進步!
⑶ 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經濟本質上的區別是什麼
國際上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中間的經濟差別稱為(南北差距 )
針對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分布的南北差異,國際上把這種經濟發展差別說成是:「南北差距」.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關於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商談,叫做「南北對話」.
⑷ 怎麼看待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趨勢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早已開始,尤其是80年代以後,特別是進入90年代,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大大加快了。經濟全球化,有利於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於資本和產品在全球性流動,有利於科技在全球性的擴張,有利於促進不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發展進步的表現,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它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一柄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特別是對經濟實力薄弱和科學技術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所遇到的風險、挑戰將更加嚴峻。目前經濟全球化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經濟秩序,以保證競爭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經濟全球化
是指貿易、投資、金融、生產等活動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最佳配合置。從根源上說是生產力和國際分工的高度發展,要求進一步跨越民族和國家疆界的產物。
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與跨國公司的深入發展,既給世界貿易帶來了重大的推動力,同時也給各國經貿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使其出現許多新的特點和新的矛盾。
⑸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水平上究竟有多大差距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世界各國根據其經濟發展水平和貧富狀況,通常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發達國家,一般包括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這里主要是指1960年成立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24個成員國。它們是:美國、法國、英國、日本、德國、加拿大、義大利、瑞典、芬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瑞士、奧地利、土耳其、澳大利亞、紐西蘭、希臘、冰島、愛爾蘭、盧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其中,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加拿大是7個最大的發達國家。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亞洲只有日本是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又稱不發達國家或欠發達國家,是指政治上已獨立,經濟上比較貧窮,工業基礎薄弱,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較低的國家,絕大多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新獨立的亞非拉國家,也包括東歐一些國家。中國屬於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發展中國家可分為較發達國家和欠發達國家,按其經濟發展的特點大致有四種類型:新興工業國家、石油輸出國家、原料輸出國家、最不發達國家。少數石油輸出國人均收入雖比某些發達國家還富裕,但按其經濟的發展水平和程度,仍屬於發展中國家。
目前,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存在相當大的差距。發達國家人口僅佔世界人口的24%,卻擁有世界工業總產值的90%;發展中國家人口佔世界人口的76%,只擁有世界工業總產值的10%。據外國一些經濟學家估計,如果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每年保持5%,發達國家增長率保持2.5%,發展中國家要趕上發達國家,還需要150年。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這種經濟差別,根源於舊的國際經濟秩序。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在國際生產領域,由於殖民主義的長期統治造成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生產結構是畸形的單一經濟,如中東生產石油,東南亞生產橡膠、椰子和錫,非洲生產熱帶作物和有色金屬,拉美生產咖啡、可可、香蕉,以及鋁土;發達國家則早已形成以製成品為中心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在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發展中國家(原料產地)—發達國家(工業中心)」的國際生產格局。
在國際貿易領域,形成「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發達國家(工業製成品)」的國際交換格局。發展中國家主要出口石油、農礦原料,及其初級產品,進口工業製成品、糧食及高級消費品;發達國家主要出口機床、汽車、精密儀器、化工及電子工業產品,並在世界市場上憑借其壟斷地位,低價進口原料,高價出售成品。這種不平等的國際交換關系,使發展中國家國際收支的逆差越來越大。
在國際金融貨幣領域,發達國家不僅控制國際金融機構,而且控制了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財政金融。據世界銀行統計,100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儲備總額為1569.48億美元,19個發達國家的國際儲備總額卻為5057.48億美元。在世界銀行中,5個發達國家擁有42.33%的投票權,116個發展中國家(不包括中國)只有29.35%的投票權。在獲得資金方面,由於受制於國際金融壟斷財團,致使許多發展中國家負債累累,1970年底為729億美元,1980年底為6100億美元,1985年底猛增到10540億美元,平均每年增長9.7%。1980年至1985年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為3—4%,大大低於債務的年增長率,不少國家陷入嚴重的債務危機。
在舊的國際經濟秩序中,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既存在資金與技術、原料與市場等方面縱橫交錯的互相依賴關系,又存在剝削與被剝削、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這就嚴重阻礙了發展中國家民族經濟的發展。當今世界經濟已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如果佔世界人口3/4的發展中國家永遠處於貧窮落後狀態,不僅發展中國家經濟振興難以實現,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也要受到限制,並影響世界經濟的繁榮和國際政治的穩定。因此,發展問題不僅是發展中國家的問題,也是關系人類發展的一個全球性的核心問題。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國際上又稱之為「南北關系」。即以地理方位可把世界劃分為「南方」和「北方」,發展中國家大部分地處南半球以及北半球的南部,故稱「南方國家」;發達國家大部分位於北半球,故稱「北方國家」。這種「南北方」國家的劃分,主要不是地理上的含義,而是指不同類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這種劃分也是大致上的,在南方、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是富裕的發達國家;在北方,中國和原南斯拉夫等國家屬於發展中國家。
南北關系,在廣義上包括南北方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關系;在狹義上僅指南北方之間的經濟關系,通常在狹義上使用南北關系的概念。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又稱為「南北之差」。南方國家為了維護民族經濟利益,要求發展經濟,改變現有的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即變革以資本主義國際分工為基礎的世界生產體系、以不平等交換為基礎的世界貿易體系、以壟斷資本為基礎的世界金融體系,建立公平合理、平等互利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為了解決「南北之差」的問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就改革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和進行雙方合作進行談判,稱之為「南北對話」、「南北談判」。在60年代,發展中國家就提出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1964年,第一屆聯合國貿發會議召開,南北方開始對話。1974年,聯合國召開研究原料和發展問題的第6屆特別會議,通過《關於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宣言》和《行動綱領》。1975年12月,阿爾及利亞、南斯拉夫等19個發展中國家和美國、歐洲經濟共同體、日本等8個工業國家或集團,在法國巴黎舉行國際經濟合作會議,這是第一次全球性的南北對話。1977年5月,舉行第二次南北對話會議。由於美國拒不接受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主張,兩次南北會議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南北對話陷於僵局。1977年11月,根據世界銀行行長麥克納馬拉和聯邦德國前總理勃蘭特的建議,在1979年12月成立「南北委員會」,勃蘭特任主席,並發表《北方和南方:爭取生存的綱領》。1979年底,第34屆聯合國大會通過138號決議,推動南北對話,並確定了全球談判的原則。1981年10月,14個發展中國家和8個發達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及其代表,在墨西哥的坎昆進行關於合作與發展的國際會議,就恢復全球談判和改善南北關系進行廣泛討論和磋商。中國政府提出了關於國際經濟合作的原則。由於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消極態度,使南北對話未能取得進展,至今處於停滯的狀態。
盡管南北對話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但在某些具體問題上達成的一些協議,對調解南北矛盾、緩和南北關系起了一定作用。1974年,第4屆貿發會議通過《商品綜合方案》。1978年11月,聯邦德國、日本等11個發達國家取消了約45個最窮國家的部分債務。1975年2月,46個非洲、加勒比、太平洋國家和歐洲共同體國家在多哥首都洛美簽訂為期5年的協定,稱為《洛美協定》。該協定規定:非、加、太國家全部工業品和92.4%的農產品,可以不限量地免稅自由進入歐區體;歐共體商品進入非、加、太國家,享受最惠國待遇,但不免稅;歐共體撥出46.5億美元的財政援助。這個協定標志著南北關系揭開新的一頁。1979年10月和1984年12月,非、加、太國家和歐共體又簽署了第二、第三個《洛美協定》,非、加、太國家集團成員從原來的46個國家擴大到65個國家。占發展中國家半數的非、加、太地區的國家同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集團之間的經濟合作,為改善和促進南北關系提供了範例。
南北對話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在這種形勢下,加強南南合作,就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南南合作系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這是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為謀求共同發展的一種新型的國際關系。南南合作的基礎目標是:促進集體自力更生,發展民族經濟;協調立場,加強南北對話中的談判能力,推動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
南南合作最早始於1955年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召開的第一屆亞非國家會議,到60年代開始付諸行動。1961年,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的第一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呼籲發展中國家進行經濟合作;1974年,在盧薩卡舉行的第三屆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首次提出「集體自力更生」的概念。1964年,聯合國第一屆貿易和發展會議召開,南北方開始對話,發展中國家為了協調立場和加強談判能力,在會上成立77國集團,到1984年該組織的成員已達125個國家。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和77國集團成為南南合作的全球性組織。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和77國集團會議通過一系列關於經濟合作的文件,逐步確立南南合作的行動綱領。其中最重要的文件有2個,即1979年2月77國集團第4次部長會議通過的《阿魯沙集體自力更生綱領和談判綱要》,1981年5月77國集團加拉加斯會議通過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合作行動綱領》。前者制定發展中國家全球貿易優惠制,開展發展中國家國營貿易組織之間的合作,創辦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標志著南南合作最完整、最系統的計劃,要求採取果斷行動保證執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計劃。1983年,有26個國家參加的北京第一次南南合作會議,是南南合作史上的重大事件,會議就發展中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戰略、打破南北對話僵局、推進南南合作進行探討。隨後,發展中國家代表又於1984年和1985年在哥倫比亞的卡塔赫納和辛巴威的喻拉雷召開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南南合作會議,會議建議成立第三世界銀行和南方銀行,要求發展中國家集中資源和智慧,克服困難,發展民族經濟,並從總結經驗出發,著重研究了具體的合作問題。
從70年代以來,由於發展中國家共同努力,南南合作取得了重大進展。發展中國家使用的范圍日益擴大,形式日趨多樣。1、貿易合作。從1970年到1980年,南南貿易額由111.7億美元提高到1490億美元,並建立20多個各種原料生產國和出口國組織。2、資金和金融合作。如石油輸出國對發展中國家援助,1975年為62.39億美元,1981年達84.66億美元。發展中國家還建立10多個金融組織,對成員國提供援助,還款期限長,達10—35年,利息低,只1.5—6%,並且不附帶任何條件。3、技術合作。4、發展多國企業。5、建立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如亞洲的「東南亞國家聯盟」,1980年非洲統一組織首腦會議決定在2000年以前建立「非洲經濟共同體」,1981年拉美自由貿易協會准備逐步向拉美共同市場邁進。南南合作正在由綱領和宣言變成具體行動,由區域性合作向全球性合作方向發展。
在1989年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和東西方冷戰時代結束後,南北問題更加突出,南方面臨的處境更為困難。調整南北關系迫在眉睫,加強南南合作更為重要。南南合作的加強,必將使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逐漸提高,有利於一個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
⑹ 為什麼現在發達國家經濟發展都很慢了
發達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慢下來有四點原因:第一,基數大經濟的增長速度低,但是絕對值很大。比如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2010年是34650億美元,2011年德國的經濟增長率是2.1%,再加上美元大約4%的通脹率,那麼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在2011年約為36765億美元。增量是2115億美元。非洲2010年的國民生產總值約為8500億美元,2011年全非洲的經濟平均增長5.0%,算上通脹因素非洲今年的經濟總量可達9200億美元,增量僅700億美元。
第二,發達國家都是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制度對生產力的束縛因素越來越大,因為資本是逐利的,公共服務和公用事業資本是不會投資的,現代社會的經濟服務性和公益性越來越強,資本的狹隘和貪束縛了經濟的發展。
第三,當前全球面臨2008年經濟大危機的後危機時代,西方發達經濟體增長乏力,且深陷債務危機之中。
第四,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實行產業轉移,本國的產業空洞化,輸出資本賺取利潤而本國的資本積累貧乏,經濟發展的動力缺乏,發達國家的實體經濟在萎縮而虛擬經濟泡沫瘋狂的膨脹,造成經濟增長越來越虛幻,而潛在的危機和破壞性且在大大增加。
⑺ 世界上有多少個發達國家
世界上有21個發達國家,分別是:瑞典,美國,丹麥,芬蘭,新加坡,日本,荷蘭,比利時,德國,澳大利亞,韓國,法國,奧地利,瑞士,愛爾蘭,挪威,加拿大,英國,以色列,紐西蘭,冰島。
1、美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和其他盟國取得勝利,經歷數十年的冷戰,在蘇聯解體後,成為目前唯一的超級大國。
2、新加坡是一個較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其經濟模式被稱作為「國家資本主義」。
(7)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1、發達國家是指那些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技術較為先進、生活水平較高的國家。發達國家的普遍特徵是較高的人類發展指數、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工業化水準和生活品質。
2、發展中國家指經濟、技術、人民生活水平程度較低的國家,與發達國家相對。發展中國家是與發達國家相對的經濟上比較落後的國家。
3、不發達國家和地區,其判斷依據是聯合國認定的最不發達國家和地區。按1995年世界銀行標准,是指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765美元及其以下的國家,這樣的國家有49個,其中29個是世貿組織成員。
4、中國、俄羅斯、巴西和拉丁美洲國家、東亞等發展中國家,雖然在經濟增長率上都超過了發達國家,但它們的社會福祉取決於發達國家。
⑻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是什麼經濟關系
經濟上互補,但實質上是差距不斷拉大.發展中國家多生產初級產品或是中間產品,而發達國家內則多生容產最終產品.發展中國家有許多發達國家轉移的低級產業,發達國家掌握著高精尖的技術和產品,其產品知識含量和專利產權齊全,市場售價高,發展中國家產品知識產權保護不夠專利技術缺少,很少生產或難以生產高附加值產品,在國際市場多靠價格優勢進行競爭,卻又經常面臨傾銷指控.最終我認為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經濟在互補的同時更是一種依賴關系.但是不包括封閉的和落後到還沒有融入世界經濟的發展中國家.
⑼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共同趨勢是什麼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共同趨勢是經濟的區域集團化和經濟全球化.
不同:發展中國家更願意在區域內結成聯盟,以抵禦發達國家的經濟"侵略",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謀得一席之地;發達國家通過國際貿易中壓低初級產品價格並抬高工業製成品的價格的剪刀差來獲取高額利潤,所以更傾向於經濟全球化
反映了國際經濟舊秩序急需改善,發展中國家要大力發展經濟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機遇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