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分析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城鎮化是每個國家在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中必經的過程,也是工業化、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也伴隨著城鎮化的加速發展。完整意義上的城鎮化的科學含義包含兩個互相聯系、互相補充的內容:一個層次是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另一個層次是轉入城鎮的那部分人的生存條件、生活方式、生活質量等的城鎮化。
一、推進城鎮化建設的必要性。
1,可以經濟結構的調整,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是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雖然目前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歷史上長期積累下來的結構性問題仍然比較突出。要保持經濟社會的平穩較快發展,必須進一步加大經濟結構的調整力度。世界各國發展的一般規律表明,城鎮化是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結構得到調整和優化的重要推動力量。這一規律也同樣適用於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充分發揮城鎮的聚集效應和輻射作用,可以帶動經濟資源重組整合,引導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城鎮化的發展促進了人口在城鎮的集聚,從而能夠創造出新的消費需求,促進二三產業發展。這樣,就可以帶動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調整,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2、可以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為經濟發展提供廣闊市場和持久動力。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的三大動力是投資、消費和出口,其中消費需求是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若需求不足,經濟便會陷於增長緩慢甚至停滯的境地。城市是消費的聚集區,城鎮化可以創造巨大的消費需求。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超過了50%,但與發達國家80%左右的城鎮化水平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有研究表明,城鎮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就會有2000萬人口從農村到城市,由於城市人口的消費是農村的2.7倍到3倍,將拉動最終消費增長約1.6個百分點。我國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將使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這部分人員蘊藏的消費潛力釋放出來,就會大大提高市場的有效需求。同時城鎮化發展了,農民收入來源增多了,農民就可以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提高消費水平,把農村潛在的市場變成現實的消費需求。因此,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必將進一步開拓城鄉市場,擴大消費需求,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
3、可以為農民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促進農民收入的提高。
我國農村人口多,人均農業資源水平低,農村非農產業發展緩慢,大量的農村富餘勞動力滯留在有限的土地上。目前我國的農村富餘勞動力有1億以上, 不把這部份勞動力轉移出來,就不能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就不能有效增加農民收入。推進城鎮化建設,大力提高城鎮化水平,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城鎮特別是星羅棋布的小城鎮是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的有效載體。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就可以通過城鎮經濟的發展,創造新的就業領域和勞動力需求,例如城鎮的基礎建設、工業生產、商品的運輸和交易及社區服務等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特別是城鎮的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和第三產業,能為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較多的就業崗位。據有關專家推算城市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GDP提高0.15個百分點,就業提高0.33個百分點。因此,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已經成為吸納農村富佘勞動力,提高農民收入的一條重要途徑。
4、有利於優化城鄉結構,推進城鄉一體化。
我國的城鎮化進程與城鄉一體化是直接相關聯的,並將直接推動城鄉一體化新格局的形成。在城鎮化進程中,改變城鄉有別的戶籍管理、勞動用工和社會福利制度,將形成城鄉居民在就業機會和社會福利范圍及水平上的公平,城鄉的戶籍制度、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將逐漸統一。
同時,我們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完善提升農村基礎設施,積極構建農村服務體系,加快了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的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的覆蓋,使城鄉公共資源配置一體化將逐步得以實現。我們還將通過打破城鄉分離的工業化模式和城鄉分割的市場機制,逐步實現城鄉產業規劃布局一體化和城鄉市場的統一。這樣,就會出現城鄉交流日益頻繁、城鄉經濟日益融合、城鄉社會日益滲透的趨勢,使得城鄉一體化逐漸變為現實。
二、加快我國城鎮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1、我國城鎮化建設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進程發展迅速,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5.82%提高至2011年底的51.2%。到2011年底,我國的城鎮人口達到6.9億人,全國設市城市已經達到657個。 在城鎮的布局上,已經初步形成以大城市為中心、中小城市為骨幹、小城鎮為基礎的多層次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並且城鎮密集地區逐步形成。
衡量城鎮化水平的主要指標是城鎮化率,即一個國家或地區城鎮人口占其總人口的百分比。 按照國際通行標准,城鎮化率在30%以下為初期發展階段,30%-70%為中期加速階段,70%以上為後期成熟發展階段。按照這一標准,中國目前進入了城鎮化的中期加速發展階段。
2、加快我國城鎮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1)要堅持因地制宜,加強對不同地區城鎮化的分類指導。
我國大城市和小城市、東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不同、經濟發達程度不均,這就決定著我們要因地制宜,不能走單一的城鎮化道路。在確定城市發展的規模上應該根據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規模、就業潛力和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適宜大城市發展的區域就要發展大城市,適宜中小城市發展的區域就要發展中小城市,並在在中部沿海和東西部採取不同的區域城鎮化模式。在區域發展上,要按照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城鎮化與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區域的人口資源環境條件相協調。因此,在東部沿海地區要加強城鎮之間的網路化聯系,有序推進城鎮群內部的城鎮之間協調發展,促進城鄉區域基礎設施共建共享,著重提高城鎮化質量;在中部地區要把縣城建成具有一定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的中小城市,同時提高小城鎮發展動力,完善城鎮交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在西部地區要重點發展工貿、旅遊和邊貿小城鎮,完善公共服務網路,提高為周邊農村地區服務的水平。
(2) 要消除不利於城鎮化發展的體制和政策障礙。
首先要改革二元戶籍制度。要進一步完善戶口遷移條件准入制和戶口登記制度,逐步實行戶籍制度的城鄉一體化管理,還要深化與戶籍制度相關的配套改革,推動農民實現身份、心理、社會認知生活環境轉變。二要建立公平的就業政策。要取消對農民工就業的歧視性政策,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市場體系。要加強對進城務工人員的就業指導和就業培訓。要加大執法力度,保障農民工在勞動報酬、勞動時間、法定假日和安全保護等方面的合法權益。三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養老保障和醫療保障為主的社會保障體系,積極試點農民工養老、工傷、失業和醫療保險制度,推動城市教育、住房、醫療等資源向農民工開放,降低農民進城成本,促進農民由就業型向居住型轉變。四是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在長期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按照自願有償的原則,依法進行土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
(3)要加大產業支撐力度,為城鎮化發展提供可持續發展動力。
產業發展是城鎮化的根本動力,沒有堅實的產業基礎就不可能有快速發展的城鎮化。因此我們要把推進城鎮化與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優化產業布局有機結合起來,努力使產業發展與城鎮化發展相互促進、共同提升。在推進產業發展過程中,我們要加快產業集聚區建設。圍繞特色主導產業發展引進關鍵項目、延伸產業鏈條、吸納社會資源,不斷增強產業集聚區的輻射帶動能力;要緊密結合城鎮建設總體規劃,根據城鎮的功能和性質,確立城鎮優先發展的主導產業、支柱產業、配套產業和服務產業,提高產業之間的關聯度,使工業和第三產業成為推進城鎮化的動力源泉和物質基礎,加快產業發展和產業集聚,有效地支撐和推進城鎮化的發展。
(4)要搞好規劃,正確定位城鎮化的發展方向。
規劃對城鎮化起著引導和調控的作用,決定著城鎮化發展的水平、速度和質量。因此我們要在城鎮化過程中把區域定位、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進行整體規劃,明確各城鎮的功能定位,發揮各自的優勢和突出各自的特色,把構築科學合理、城鄉統籌的發展空間形態作為規劃的目標 。一方面,城鎮規劃要用發展的眼光、超前的意識,合理安排城鎮布局、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等綜合規劃,要堅持統一原則協調發展。另一方面,我們要改進規劃手段和方法使其不斷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把規劃管理工作納入法制化、程序化、規范化的軌道。
(5)要推動城鎮化向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的方向發展。
隨著城鎮化的加快推進,加強城鎮管理,改善城鎮人居環境已經成為加快城鎮化建設的重要環節。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要把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放在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以體制、機制和科技創新為基礎,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等各種手段,節約和集約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強化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我們要切實保護耕地,加強對土地的有效開發利用,妥善解決城鎮建設用地;要保護好生態環境,努力創建舒適的人居環境和城鎮創業環境。
(六) 要堅持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同步發展。
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是有機協調的,二者是城市與鄉村在 經濟、文化、人口、生態等要素上的交融、偕同發展的過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我們要把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兩者協調起來,促進經濟的良性循環。首先,要消除農民工在城市安家落戶的二元體制性障礙,讓進城農民工在住房、就業、就醫、子女入學、社會保障等方面與市民享受同等的待遇。其次,要加快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構築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網路,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使農民和城鎮居民同等享受財政提供的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另外,在加快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要穩定農村土地承包制度,鼓勵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要堅持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還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現代高端高效農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總之,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和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因此,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建設,才能實現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Ⅱ 為什麼城鎮化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城鎮化,是整合經濟增長要素的重要載體,只有通過推進農民市民化、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現代化的城鎮化過程,才可能讓佔比較高的農村居民真正享受到改革紅利,享受到公平的教育醫療衛生服務,真正感受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沒有城鎮化的推動,城鄉居民將處於一條永不相交的並行軌道之上,農村居民處於傳統社會的鄉土文化環境之中、城市居民將禁錮於現代社會的西方文化環境之中,雙方找不到共同點時,就是社會不穩定、政治不安定之時。為了避免中國陷入這樣的困局,就必須想法設法的推動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方能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創造出有力的條件,進而推動中國經濟內生增長,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Ⅲ 推進城鎮化帶來的積極的經濟影響
國內外發展的歷史表明,推進城鎮化的過程,就是不斷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過程。提高城鎮化水平,可以改善城鄉經濟結構,拓展經濟發展空間,有力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和社會協調發展。
推進城鎮化有利於優化城鄉經濟結構。結構調整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主線。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已經取得成效,但歷史上長期積累下來的結構性問題仍比較突出。加快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進一步加大結構調整力度。世界各國發展的一般規律表明,城鎮化是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結構得到調整和優化的重要推動力量。我國經濟結構的變化也符合這一規律。充分發揮城鎮的聚集效應和輻射作用,可以帶動經濟資源重組整合,引導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城鎮經濟規模的擴大,人口的適度增加,能夠創造出新的消費需求,促進二三產業發展。這樣,就可以帶動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調整。城鎮是聯結城鄉的橋梁和紐帶。城鎮商貿、金融和科技的發展,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有重要支撐作用。城鎮各類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以及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可以有力帶動農村種植業、養殖業、服務業和特色產業的發展,改善農業種植結構、農村產業結構和農民就業結構;反過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又為城鎮經濟的壯大和結構的調整奠定基礎,促進城鄉經濟良性互動、一體化發展。
推進城鎮化有利於為經濟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和持久的動力。市場消費需求是經濟發展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推動力量。保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勢頭,必須大力開拓市場、擴大需求、促進消費。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商品供給充裕。但由於絕大部分商品的供給已滿足或超過市場需求,市場約束加大。特別是近幾年來,國內市場有效需求不足制約著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必須繼續堅持培育和擴大內需。在目前情況下,推進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有效途徑之一。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擴大城市的投資和消費需求,有力拉動經濟增長。當前農村消費水平低是國內需求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農村存在著巨大的市場潛力。農村消費水平低,主要是農村增收渠道少,農民增收困難。如果城鎮化發展了,農民收入來源增多了,農民就可以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提高消費水平,把農村潛在的市場變成現實的消費需求。因此,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必將進一步開拓城鄉市場,擴大消費需求,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
推進城鎮化有利於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我國農村人口多,人均農業資源水平低,農村非農產業發展緩慢,大量的農村富餘勞動力滯留在有限的土地上。這是加快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不把大量的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出來,就不能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就不能有效增加農民收入。推進城鎮化是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重要途徑。城鎮特別是星羅棋布的小城鎮作為地域性經濟文化中心,是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的有效載體。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就可以通過城鎮經濟的發展,創造新的就業領域和勞動力需求,提高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能力。同時,又會帶動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拓展農村就業空間。這就從農業外部和內部為優化農村就業結構,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開辟了新的途徑。把有條件的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到城鎮,把一部分農民從土地轉移到非農產業,不僅可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而且可以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
推進城鎮化有利於加強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農村人口的綜合素質。這是實現城鄉經濟和社會持續協調發展的重要保證。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科技的進步,對農村人口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只有不斷加強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才能全面加強農村小康社會建設。城鎮教育資源相對豐富,文化教育設施比較完善,有開展文化教育的優勢。城鎮科技、教育、文化的發展,有利於促進農村農業科技的普及和應用,為廣大農民學習科技文化知識提供有利條件。
Ⅳ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既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又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正確嗎
對。
Ⅳ 城鎮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意義是什麼
1,城鎮化能夠抄使大量農民進城務工,農村襲人口的減少可以使農業生產方式集約化,機械化節省勞力的同時提高糧食產量。
2,城鎮化可以使更多的人口融入工業和市場,未來30年內只要中國的城市化能提高25%,那麼就有大約3億的人口轉為市民,那麼將會提高經濟容量200萬億左右(發改委的說的)。
3,只有城鎮化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才能夠提高並趕上城市居民,可以減少貧富差距。
Ⅵ 城鎮化對推動經濟持續發展能起到什麼好的作用
城鎮化是每個國家在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中必經的過程,也是工業化、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也伴隨著城鎮化的加速發展.完整意義上的城鎮化的科學含義包含兩個互相聯系、互相補充的內容:一個層次是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另一個層次是轉入城鎮的那部分人的生存條件、生活方式、生活質量等的城鎮化.
一、推進城鎮化建設的必要性.
1,可以經濟結構的調整,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是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雖然目前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歷史上長期積累下來的結構性問題仍然比較突出.要保持經濟社會的平穩較快發展,必須進一步加大經濟結構的調整力度.世界各國發展的一般規律表明,城鎮化是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結構得到調整和優化的重要推動力量.這一規律也同樣適用於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充分發揮城鎮的聚集效應和輻射作用,可以帶動經濟資源重組整合,引導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城鎮化的發展促進了人口在城鎮的集聚,從而能夠創造出新的消費需求,促進二三產業發展.這樣,就可以帶動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調整,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2、可以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為經濟發展提供廣闊市場和持久動力.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的三大動力是投資、消費和出口,其中消費需求是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若需求不足,經濟便會陷於增長緩慢甚至停滯的境地.城市是消費的聚集區,城鎮化可以創造巨大的消費需求.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超過了50%,但與發達國家80%左右的城鎮化水平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有研究表明,城鎮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就會有2000萬人口從農村到城市,由於城市人口的消費是農村的2.7倍到3倍,將拉動最終消費增長約1.6個百分點.我國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將使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這部分人員蘊藏的消費潛力釋放出來,就會大大提高市場的有效需求.同時城鎮化發展了,農民收入來源增多了,農民就可以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提高消費水平,把農村潛在的市場變成現實的消費需求.因此,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必將進一步開拓城鄉市場,擴大消費需求,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
3、可以為農民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促進農民收入的提高.
我國農村人口多,人均農業資源水平低,農村非農產業發展緩慢,大量的農村富餘勞動力滯留在有限的土地上.目前我國的農村富餘勞動力有1億以上, 不把這部份勞動力轉移出來,就不能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就不能有效增加農民收入.推進城鎮化建設,大力提高城鎮化水平,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城鎮特別是星羅棋布的小城鎮是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的有效載體.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就可以通過城鎮經濟的發展,創造新的就業領域和勞動力需求,例如城鎮的基礎建設、工業生產、商品的運輸和交易及社區服務等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特別是城鎮的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和第三產業,能為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較多的就業崗位.據有關專家推算城市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GDP提高0.15個百分點,就業提高0.33個百分點.因此,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已經成為吸納農村富佘勞動力,提高農民收入的一條重要途徑.
4、有利於優化城鄉結構,推進城鄉一體化.
我國的城鎮化進程與城鄉一體化是直接相關聯的,並將直接推動城鄉一體化新格局的形成.在城鎮化進程中,改變城鄉有別的戶籍管理、勞動用工和社會福利制度,將形成城鄉居民在就業機會和社會福利范圍及水平上的公平,城鄉的戶籍制度、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將逐漸統一.
同時,我們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完善提升農村基礎設施,積極構建農村服務體系,加快了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的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的覆蓋,使城鄉公共資源配置一體化將逐步得以實現.我們還將通過打破城鄉分離的工業化模式和城鄉分割的市場機制,逐步實現城鄉產業規劃布局一體化和城鄉市場的統一.這樣,就會出現城鄉交流日益頻繁、城鄉經濟日益融合、城鄉社會日益滲透的趨勢,使得城鄉一體化逐漸變為現實.
二、加快我國城鎮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1、我國城鎮化建設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進程發展迅速,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5.82%提高至2011年底的51.2%.到2011年底,我國的城鎮人口達到6.9億人,全國設市城市已經達到657個. 在城鎮的布局上,已經初步形成以大城市為中心、中小城市為骨幹、小城鎮為基礎的多層次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並且城鎮密集地區逐步形成.
衡量城鎮化水平的主要指標是城鎮化率,即一個國家或地區城鎮人口占其總人口的百分比. 按照國際通行標准,城鎮化率在30%以下為初期發展階段,30%-70%為中期加速階段,70%以上為後期成熟發展階段.按照這一標准,中國目前進入了城鎮化的中期加速發展階段.
2、加快我國城鎮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1)要堅持因地制宜,加強對不同地區城鎮化的分類指導.
我國大城市和小城市、東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不同、經濟發達程度不均,這就決定著我們要因地制宜,不能走單一的城鎮化道路.在確定城市發展的規模上應該根據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規模、就業潛力和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適宜大城市發展的區域就要發展大城市,適宜中小城市發展的區域就要發展中小城市,並在在中部沿海和東西部採取不同的區域城鎮化模式.在區域發展上,要按照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城鎮化與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區域的人口資源環境條件相協調.因此,在東部沿海地區要加強城鎮之間的網路化聯系,有序推進城鎮群內部的城鎮之間協調發展,促進城鄉區域基礎設施共建共享,著重提高城鎮化質量;在中部地區要把縣城建成具有一定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的中小城市,同時提高小城鎮發展動力,完善城鎮交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在西部地區要重點發展工貿、旅遊和邊貿小城鎮,完善公共服務網路,提高為周邊農村地區服務的水平.
(2) 要消除不利於城鎮化發展的體制和政策障礙.
首先要改革二元戶籍制度.要進一步完善戶口遷移條件准入制和戶口登記制度,逐步實行戶籍制度的城鄉一體化管理,還要深化與戶籍制度相關的配套改革,推動農民實現身份、心理、社會認知生活環境轉變.二要建立公平的就業政策.要取消對農民工就業的歧視性政策,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市場體系.要加強對進城務工人員的就業指導和就業培訓.要加大執法力度,保障農民工在勞動報酬、勞動時間、法定假日和安全保護等方面的合法權益.三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養老保障和醫療保障為主的社會保障體系,積極試點農民工養老、工傷、失業和醫療保險制度,推動城市教育、住房、醫療等資源向農民工開放,降低農民進城成本,促進農民由就業型向居住型轉變.四是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在長期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按照自願有償的原則,依法進行土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
(3)要加大產業支撐力度,為城鎮化發展提供可持續發展動力.
產業發展是城鎮化的根本動力,沒有堅實的產業基礎就不可能有快速發展的城鎮化.因此我們要把推進城鎮化與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優化產業布局有機結合起來,努力使產業發展與城鎮化發展相互促進、共同提升.在推進產業發展過程中,我們要加快產業集聚區建設.圍繞特色主導產業發展引進關鍵項目、延伸產業鏈條、吸納社會資源,不斷增強產業集聚區的輻射帶動能力;要緊密結合城鎮建設總體規劃,根據城鎮的功能和性質,確立城鎮優先發展的主導產業、支柱產業、配套產業和服務產業,提高產業之間的關聯度,使工業和第三產業成為推進城鎮化的動力源泉和物質基礎,加快產業發展和產業集聚,有效地支撐和推進城鎮化的發展.
(4)要搞好規劃,正確定位城鎮化的發展方向.
規劃對城鎮化起著引導和調控的作用,決定著城鎮化發展的水平、速度和質量.因此我們要在城鎮化過程中把區域定位、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進行整體規劃,明確各城鎮的功能定位,發揮各自的優勢和突出各自的特色,把構築科學合理、城鄉統籌的發展空間形態作為規劃的目標 .一方面,城鎮規劃要用發展的眼光、超前的意識,合理安排城鎮布局、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等綜合規劃,要堅持統一原則協調發展.另一方面,我們要改進規劃手段和方法使其不斷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把規劃管理工作納入法制化、程序化、規范化的軌道.
(5)要推動城鎮化向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的方向發展.
隨著城鎮化的加快推進,加強城鎮管理,改善城鎮人居環境已經成為加快城鎮化建設的重要環節.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要把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放在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以體制、機制和科技創新為基礎,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等各種手段,節約和集約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強化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我們要切實保護耕地,加強對土地的有效開發利用,妥善解決城鎮建設用地;要保護好生態環境,努力創建舒適的人居環境和城鎮創業環境.
(六) 要堅持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同步發展.
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是有機協調的,二者是城市與鄉村在 經濟、文化、人口、生態等要素上的交融、偕同發展的過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我們要把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兩者協調起來,促進經濟的良性循環.首先,要消除農民工在城市安家落戶的二元體制性障礙,讓進城農民工在住房、就業、就醫、子女入學、社會保障等方面與市民享受同等的待遇.其次,要加快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構築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網路,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使農民和城鎮居民同等享受財政提供的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另外,在加快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要穩定農村土地承包制度,鼓勵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要堅持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還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現代高端高效農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總之,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和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因此,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建設,才能實現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Ⅶ 城市化與經濟發展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我國城市化是一個多層次、多區域且長期持續的經濟結構調整過程,對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具有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
首先,城市化過程中城市功能改造和基礎設施改造促進了城市建設投資,城市工業和第三產業發展促進了經濟產業投資,轉移到城市的農村人口需要解決戶口、住房、就業、醫療、子女教育等問題促進了城市社會事業投資,共同推動社會總需求得到穩定和快速增長.
其次,農業和工業、農村和城市二元結構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矛盾,農業剩餘勞動力不能被現代城市吸收,滯後的城市化水平又阻礙了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因此,中國經濟的發展,需要在城市化上尋找結構轉變的突破口,在人口分布重新調整的基礎上促進農業的規模化和現代化,優化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
第三,城市具有顯著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益,勞動力、資本、技術、信息等社會生產要素越集中,對周邊地區的吸引力、輻射力也越顯著,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越大.在這種輻射過程中,實現經濟要素優化配置,區域內部產業合理布局,促進區域經濟和流域經濟的整體發展.
據國家統計局專家估計,在現有發展水平上,城市化比重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直接消費可拉動GDP 增幅增加0.5 個百分點.迅速推進城市化構成中國經濟發展重要推動力,是確保我國經濟發展繼續保持較高增長率的戰略性選擇.
我國人口眾多、地域廣泛、區域發展不平衡.東西部地區城市化發展水平表現出明顯落差,東部地區城市化水平約為39% ,西部地區約為28%.東部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發達、人口最稠密、工業化人口最多的地區,已經產生了一批特色明顯的新興城市,初步形成以特大城市為中心、多層次、功能互補的城市體系,然而,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比,東部地區城市化水平的相對滯後表現得也更為突出.迅速推進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化水平,不僅是保持東部地區經濟穩步發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實現「以東帶西」和「全國一盤棋」的戰略要求.東部沿海地區具備比較好的城市化發展基礎條件,應因地制宜,採取適當的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人口城市化進程.
Ⅷ 如何理解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邏輯,會不會造成更多
1,城鎮化能夠使大量農民進城務工,農村人口的減少可以使農業生產方式集約化,機械化節省勞力的同時提高糧食產量。
2,城鎮化可以使更多的人口融入工業和市場,未來30年內只要中國的城市化能提高25%,那麼就有大約3億的人口轉為市民,那麼將會提高經濟容量200萬億左右(發改委的說的)。
3,只有城鎮化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才能夠提高並趕上城市居民,可以減少貧富差距。
Ⅸ 城鎮化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包括哪些
總體上全球來看,城鎮化率高的國家,總體上發展水平高,更富裕,同時這個國家的城鎮化率一高,這個國家的集中度越高,經濟密度越高,強度越大,而且這個國家也就越富裕。同時我們也能看到,從全球的角度來看,沒有哪個國家實現(高收入)了之後,說它的城市化率很低,它的經濟增長速度很高,同時它能夠實現高收入,沒有例外,說它城市化水平很低很低,但它的收入已經很高很高,沒有這樣的。也沒有哪個國家的快速增長的過程中不伴隨著快速的城鎮化,這確實能看出城鎮化跟經濟增長確實是一個高度相關的關系。
2009年的時候,世界銀行請了一個諾貝爾獲得者的一個團隊,以邁克爾•斯賓塞牽頭搞了一個增長委員會,他們專門對全球的城鎮化做了一個研究,他們都得出了一個結論:城鎮化與經濟增長之間沒有因果關系,但是密切相關。
而且在現實中我們也看到城鎮化未必就會帶來高增長,我們剛才講了,大概規律是這樣的,但也有不同的,如在拉美,拉美曾經就有一段時間高速城鎮化,城鎮化里突然到了60%、70%,但它的經濟增速反而下降了,這裡面蘊含著很多城市人口進城了,但他並沒有參與工業化這個進程,城鎮化裡面是無就業支撐的城鎮化。現在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能看到這一特點也很明顯,如肯亞,它們的快速城鎮化不但沒有帶來高速的經濟增長,反而是城市化率下降了,使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了,城市化率伴隨著城市化過程中,經濟增長下降了,也是有的。
所以,城鎮化率和經濟增長,如果我們試圖用城鎮化率來解決經濟增長動力的話,我們需要挖掘更深的動力機制,因為某種意義上說,城鎮化是工業化、經濟現代化的一個自然演進的結果,城鎮化是否能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是需要有條件的,而且背後有更深層的機制,這是我的強調,我們怎麼來看待城鎮化與經濟增長。
政策建議:1)不斷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以提高城市化的質量
2)以城市化為載體,大力發展知識經濟,構築經濟發展新優勢
3)以城市化為載體,不斷調整和優化投資結構,是投資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
4)以城市化為載體,加強以消費為主導的新格局
5)在城市化進程中,著力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促進經濟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