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什麼關系呢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人
發展(Development)是哲學術語,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由舊物質到新專物質的運動變化過程屬。
事物的發展原因是事物聯系的普遍性,事物發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即事物的內因。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而向前的,上升的,進步的運動即是發展。發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內部矛盾
㈡ 一般來說,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人口的自然生長較慢;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國家,人口的自然生長較塊.是嗎
從歷史角度考察,生產力的大發展必然帶來人口的迅速增長。
但如果以現代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為基礎來考察上述問題,基本符合現實。
從經濟學角度看,人口的生育和撫養,有它的成本和收益。在傳統農業社會階段和傳統農村生活方式下,婦女生育撫養孩子的成本和機會成本都較低,家庭撫養孩子的成本也較低,而孩子較早地投入經濟活動,能給家庭帶來收益。加之傳統農業社會中,孩子由於飢餓、營養不良、疾病、戰爭等原因,死亡率較高,不容易存活,孩子稀缺,因此,孩子成了收益較高的資源。
工業和城市社會,特別是市場經濟發達的社會,人口的生育和撫養數量在微觀上受到家庭預算的制約,這就是家庭支付能力、生育的成本和機會成本、撫養孩子的成本等約束,生育和撫養成本包括:生育孩子的機會成本、生育孩子所付出的勞動、養護孩子費用、生活費用、教育成本等。
總之,發達國家的人口增長率從正增長轉變到負增長,與其家庭人口生育成本和機會成本的上升有著很強的相關關系。
㈢ 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和地區分布在哪三個洲
歐洲,北美洲。或者亞洲東南部和大洋洲。
㈣ 地理:一般來說,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人口增長速度_____
增長速度慢
出現勞動力不足,人口老齡化嚴重等問題
解決措施是 接納移民 放寬生育政策(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
增長速度快
出現就業困難 人均資源不足等問題
解決措施是 計劃生育(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國家)
㈤ 歐洲為什麼是世界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
發達國家的特點:
1.人均GDP高;
2.工業技術先進;
3.科學技術先進;
4.社會福利高。
發展中國家特點:
1.技術低下,主要依靠資源出口;
2.人口眾多,人均GDP不足;
3.醫療水平、社會福利差。
㈥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較發達國家()
㈦ 亞洲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是哪個國家
毫無疑問是日本,大概排個位是這樣,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台灣
㈧ 目前哪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最好
正確處理宏觀調控總量目標與其他目標之間的關系中國是一個處於轉軌過程中的發展中大國,同時又是一個開放度很高的國家,宏觀調控面臨的經濟背景較為復雜,這就決定了政府在進行總量調控的同時,必須兼顧其他目標。但由於這些目標之間的關系有時很復雜,有些是短期變數,有些是長期變數,這就迫使宏觀調控部門必須在看清楚這些經濟變數關系的基礎上,在多重目標中進行有取捨的選擇,否則會造成主要目標的模糊不清甚至目標之間的相互沖突,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比如,本輪調控在抑制過剩產能、縮減貿易順差和控制流動性過剩等方面同時下手,但這些問題的根源主要是收入分配差距過大。收入分配機制是一個由制度所決定的長期變數,不是短期內可以調整好的。如果把保增長作為短期經濟運行的首要目標,順差擴大與貨幣過剩以及資產價格上漲就是保增長所必須支付的成本,也是保持較高增長率的前提條件。再比如,調整出口退稅率的政策初衷是穩定出口,但出口退稅針對不同產品有降有升,被多個政府部門當做政府實現多重目標的工具:顯性目標是優化產業結構、穩定匯率;隱性目標則是調整貨幣政策、增加財政收入。多重目標之間可能相互掣肘、自相矛盾,大大降低了政策的效果。從未來趨勢看,宏觀調控四大總量目標應該兼顧,但在宏觀經濟調整尚未見底、就業形勢空前嚴峻的新形勢下,「保增長」和「保就業」應該置於更為優先的目標,而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則作為兼顧目標。在「保增長」和「保就業」兩大目標中,應把「保就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政府投資和銀行信貸應重點向對就業帶動作用大的部門傾斜,通過增加就業擴大消費需求,以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正確處理宏觀調控與宏觀管理的關系在本輪經濟景氣周期中,宏觀調控的主要問題是經濟反復「偏熱」,針對土地使用和生態環境領域出現的一些問題,國土和環保部門加入了宏觀調控部門的行列。例如,前環保總局組織開展「環評風暴」、國土資源部開展土地督察等等。這些政策措施在客觀上起到了抑制固定資產投資過熱、提高投資項目質量的效果。但在經濟下滑期,這些部門是不是需要配合調控主要目標而放鬆經濟管理職能、放寬市場准入?顯然,周期性的加強或放鬆土地、環保和行業准入政策是不適當的。因此,有必要進一步釐清「宏觀調控」職能與「經濟管理」職能的關系,把常規性經濟管理職能與反周期的調控職能分開,把確需強化的部門經濟管理職能通過法定形式固定下來,進一步明確宏觀調控的范圍、方式與手段。特別是在當前新增政府投資項目比較多、比較集中的情況下,要按照中央有關部署,堅決杜絕出現低水平重復建設和「兩高一資」項目死灰復燃。要認真總結近年來在節能減排方面行之有效的一些經驗做法,使之及時制度化、法制化。不能把市場准入等經濟管理政策與宏觀調控政策混為一談,防止在採取寬松調控政策的同時降低環保、能耗等市場准入門檻,使「十一五」前3年來之不易的節能減排成果毀於一旦。要把擴大內需與調整結構結合起來,通過改革創新,在不斷優化需求結構、產業結構和要素投入結構的過程中實現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正確處理經濟手段與行政手段之間的關系我國宏觀調控是在經濟體制轉軌的大背景下進行的,由於市場體系還不健全,資源價格形成機制還不完善,價格、利率、匯率等經濟調節工具還沒有完全市場化,地方財政體制與市場經濟還不相適應。在這種情況下,必要的行政手段客觀上發揮了對宏觀調控的協助和配合作用。本輪在控制投資過度擴張、土地濫用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面,運用行政手段調控甚至可以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行政手段往往見效快,反彈也快,甚至還會對現行體製造成路徑依賴(尤其是土地、環境保護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行政手段的過多使用對加快市場化改革、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產生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響。因此,在未來的宏觀調控中應更好地處理好經濟手段、法律手段與行政手段之間的矛盾,要通過推進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重點發揮經濟手段調控的作用。為了盡量減少宏觀調控中過多地依賴行政手段,今後在解決產能過剩、淘汰落後企業、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等方面,要應盡快完善市場准入標准體系,建立科學的行業准入制度,規范重點行業的環保標准、安全標准、能耗水耗標准和產品技術質量標准,並且通過法律手段保障這些標準的實施,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通過嚴格的法律法規,打擊假冒偽劣,維護市場秩序,促進市場有序競爭。正確處理宏觀調控與體制改革的關系近年來,我國在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同時,宏觀經濟領域的改革不斷深化,但一些長期制約經濟增長的深層次體制和機制問題仍未解決,尤其是能源、土地、資金等一些重要資源要素價格長期偏低,由此導致「三過」(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資過多、外貿順差過大)問題突出,內外經濟不平衡矛盾加劇。總結本輪調控所採取的措施,大體可歸納為「五管齊下」,即管住信貸、管住土地、管住項目、管住環保、管住能耗。其中除信貸和項目分屬於貨幣政策和產業政策,其他三項實際上都是通過宏觀調控,解決由於要素和資源性產品定價過低而導致的要素和資源被濫用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屬於深化改革的范疇,試圖用宏觀調控手段解決本應該由改革解決的問題,只能是治標不治本。宏觀調控只能緩解一時的矛盾,但是不能從建立經濟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上來解決問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已成為我國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但是,保增長、擴內需必須要與調結構有機結合起來,不能繼續以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粗放式增長為代價,來換取短期的經濟增長。因此,要抓住當前國際國內經濟調整的有利時機,繼續深化財政、金融、外匯管理、收入分配體制以及能源等資源要素價格改革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通過改革來推進增長方式的轉變,推進結構的改善,建立一個完善的體制和機制。要認真研究和吸取美國金融危機的教訓美國次貸危機已經演化為全球性金融危機,給全球實體經濟帶來了相當大的沖擊,其教訓值得引起我們認真的吸取和反思。一是長期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必然會埋下資產泡沫的隱患。二是穩定物價既要盯住CPI,又要關注資產價格。雖然房價和股價屬於資產價格不計入消費價格指數,但房價、股價交互上漲必然會傳導到消費物價,不利於物價總水平的穩定。尤其嚴重的是,當房價和社會最終購買力嚴重脫節、股價和公司的基本面嚴重脫節時,資產泡沫就會破滅,最終會拖累實體經濟,進而引發金融和經濟動盪。三是應該對我國出口導向型增長模式和把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的發展模式進行認真反思。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最大的沖擊就是造成出口大幅下降,由此導致經濟急速下滑、沿海大量外向型企業停產、倒閉,2000萬農民工失業返鄉,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穩定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新全球化格局下,中國以巨大的貿易優勢,使出口持續數年保持高增長,由此引來貿易順差不斷擴大和國際熱錢所形成的巨額外匯儲備,最終導致流動性過剩,進而誘發了股市和房地產的泡沫。美國次貸危機教訓表明,房地產泡沫和金融機構過度涉及該行業將造成巨大風險。目前中國銀行體系直接涉及房屋貸款的程度遠高於美國金融機構,且風險高度集中。而且中國把房地產作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定位嚴重影響了其他行業的正常發展,超額利潤使過多的「非地產」行業紛紛涉足,嚴重影響了企業科技創新的動力,削弱了中國產業長期發展的後勁。出口和房地產是拉動新一輪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兩大動力,這次金融危機的教訓向我們敲響了警鍾,中國必須盡快轉變過分依賴外需和房地產業的發展模式,向積極擴大內需、通過內需特別是居民最終消費和科技創新來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轉變。新中國60年的偉大歷程,如果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分界線,那麼前30年是凝聚全黨和全國人民的熱情和智慧,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旗幟下艱辛探索的30年;後30年是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銳意改革進取,獲得偉大成功的30年。這兩個30年的繼承與融合,使我們找到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適合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新體制,並使之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不斷地發展與完善。一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所面對的是—個經歷了帝國主義殘酷野蠻掠奪和10多年戰爭烽火摧殘的中國,神州大地百孔千瘡、民不聊生、一窮二白。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起來的以社會主義為目標的新政權,最緊迫的任務,就是鞏固政權、發展經濟。我們黨及時果斷地實施迅速恢復經濟的方針,在農村盡快完成土地制度的改革,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在城市沒收官僚資本的企業;集中我們自己在戰爭年代形成的黨政機關、部隊、團體經營的企業;接收了蘇聯無償移交的在華企業;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徵用了它們在華的部分資產和企業,將所有這些通過民主改革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同時,統一全國財政經濟工作;加強市場控制,平抑物價;加強對外貿易的管制和保護;建立獨立自主的外匯經營管理制度。通過這些舉措,人民政府基本掌握了國民經濟的命脈和全局,初步形成了計劃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1953年我國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經過3年時間,基本實現了農業和手工業的合作化、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國民經濟也有了較快的發展。從1953年至1956年,全國工業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9.6%,農業生產總值年均遞增4.8%,市場繁榮、物價穩定,人民生活改善。與此同時,在經濟體制上,已經建立起了一個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體系。1956年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在經濟體制方面,強調了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要調整政府和企業的關系,要調整收入分配關系,這是毛澤東以及中央其他領導同志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理論。1956年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為了適應新的情況和人民的需要,這種社會主義的統一市場應當以國家市場為主體,同時附有一定范圍內的國家領導的自由市場,作為國家市場的補充。在政策放寬以後,各種形式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很快,促進了生產,擴大了就業,增添了國民經濟的活力。1957年,國民經濟的主要指標達到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最好水平。當形勢好轉以後,很多領導幹部開始頭腦發熱,「大躍進」運動開始,「共產風」盛行。此後,為糾正「共產風」的作法,中央提出並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到1965年,經濟形勢進一步好轉,工農業生產有較大增長。這30年,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以前的10多年的探索,是極不平凡的。由於國際形勢的各種壓力,由於發展過程中的新矛盾新問題層出不窮,由於缺乏可資借鑒的成熟經驗,在這個探索過程中也有過不少失誤,經歷了不少曲折。盡管如此,我們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65年與1955年相比,工業固定資產增長3倍,電子工業、石油化工等一批新興工業部門得以建設和發展,農業機械增長6倍,農村用電增長70倍,高校畢業生增長4.9倍。科學技術成果突出。正如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決議所指出的,我們現在賴以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技術基礎,很大一部分是這個期間建設起來的;全國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骨幹力量和他們的工作經驗,大部分也是在這個期間培養和積累起來的。特別是我們學習國外經驗,但不照抄照搬,這一點非常寶貴。同時,我們在每次失誤以後,都認真總結反思,總是注意針對具體實際,尋求解決法。毛澤東、劉少奇、鄧小平、陳雲等針對經濟體制提出的不能剝奪農民,不能超越階段,反對平均主義,強調按勞分配,重視價值規律和商品生產,強調市場的作用和社會主義的多種所有制並存等重要思想和理論,不僅在當時對糾正錯誤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也為我們在三中全會以後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資源,對今後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仍具有指導意義。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改革熱潮即在全國掀起。到1979年,安徽等省市的廣大地區推行了「包產到組」或「包產到戶」;四川德陽「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點,由6個擴大到100個,並進一步擴大了自主的范圍。1979年3月鄧小平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提出,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這就為我們的經濟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經濟體制改革全面推進,市場調節逐步被廣泛使用,經濟特區成功建立,對外開放不斷深入,經濟活力充分迸發出來。此間的經濟體制改革可以分為三個步驟:「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這是突破計劃經濟體制的第一步目標;「在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把改革目標由「計劃經濟」推向「商品經濟」;「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明確了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提出市場經濟只要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是社會主義性質的。1992年春,鄧小平視察南方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這為即將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從思想理論上作了充分准備。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系的變化;通過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的功能,把資源配置到效益較好的環節中去,並給企業以壓力和動力,實現優勝劣汰;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號反應比較靈敏的特點,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調。同時,也強調我們必須看到市場有其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面,要加強和改善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提出,是對社會主義從理論到體制的重大創新,是將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的偉大創舉。根據這個改革目標,我國全面推進了生產、流通、財政、稅收、金融、價格、外貿、住房及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斷增強。此後,黨的很多重要會議對經濟體制改革不斷進行發展和完善,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設計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將黨的十四大確定的改革目標、原則系統化、具體化。1997年黨的十五大正式提出,要在2010年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02年黨的十六大著重研究了兩個重大問題,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二是加入世貿組織,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這就明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實行全面開放的新目標。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所有這些,都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認識的不斷深化和發展,不僅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更加系統和完整,而且回答了在經濟運行實踐中的協調性和有效性的問題。三2007年,黨的十七大對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歷程作了科學總結,同時冷靜分析了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國所呈現的新的階段性特徵,強調指出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對外開放日益擴大,同時面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當前還存在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城鄉差距、社會利益格局變化等方面的新矛盾和新問題,要求我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研究解決。近兩年國內外經濟形勢的發展證明了黨的十七大的正確判斷。面對國內新的階段性特徵和世界金融危機帶來的挑戰,要研究處理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與創新。一是健全基本經濟制度,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制度基礎。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基礎。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方向的根本保證。公有制主體地位,最重要的是體現在影響力、帶動力和凝聚力上。二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活力不斷增強。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經濟體制完善與創新的指導思想。我們的經濟體制,就是要從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出發,落實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要建立公平與效率相協調的和諧發展機制,要把優化結構作為改革發展的基礎。三是完善宏觀調控,引導市場經濟的有效運行。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經濟主體的活力和競爭力,也要健全國家宏觀調控、完善政府的管理職能。只有這樣,才能以把握經濟規律為前提的發展的自覺性,來克服和疏導市場機制中的自發性,將市場機制的效率和功能引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正確軌道。四是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真正建立起一個有效利用「兩種資源」、應對「兩個市場」的充滿活力的經濟體制。我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大國,實行全面開放,積極參與全球化的進程,是必要的、正確的。只要我們善於利用機遇、規避風險,就能在實現自我發展的同時,推動世界的進步。此次國際金融危機說明,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沒有改變,只是這個矛盾隨著經濟全球化而殃及全世界罷了。因此,我們必須建立和完善自身的應對機制,要關注民生,啟動內需,轉變出口拉動的增長方式;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建立一個以擺脫美國金融霸權為目標,內部體制健全、機制靈活的社會主義金融體系。在這一體系中政府有充分的救助和管理空間,能有效防範和嚴懲金融犯罪。總之,不斷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應有之義。我們要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正確運用兩個30年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正確判斷和把握當前的新形勢和新任務,不斷改革勇於創新,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強大生機和活力
㈨ 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排名
1、挪威
挪威在世界發達國家排第一位,主要原因是挪威的資源豐富獨有優勢,挪威非常在乎教育,教育程度頗高,擁有世界旅遊大市場,作為旅遊勝地,成為人們嚮往的國家。
2、瑞士
瑞士是經濟發展較高的發達國家,自然資源相當豐富,工農業和旅遊業發展程度較高,環境優美,自然環境良好,自然植被多,且植物種類繁多,有世界公園的美稱。
3、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位於地球南端,屬於大洋洲,地廣人稀,物產資源豐富,自然環境優美,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動物世界」,這里自然環境好,因此孕育了豐富的動物資源,例如袋鼠,綿羊,尤其是綿羊,澳大利亞經濟發展大部分出口來自於羊毛,被稱為「羊毛上的國家」當然礦產資源和天然物質資源也非常豐富,在世界發達國家排名第三。
4、美國
美國國家經濟實力一直居於首位,雖然歷史文化不長,但發展速度可謂飛快,國家科技和資源充分利用,經濟發展迅速,美國「矽谷」的高新技術開發區的發展,主導著整個世界的經濟發展。
5、德國
德國是在整個歐盟地區實力頗強的一個國家,德國的重工業發展可謂全球聞名,這里風景優美,工業決定經濟,經濟發展迅速,實力強,迅速踴躍成為世界發達城市。
6、愛爾蘭
愛爾蘭經濟和教育都全球聞名,教育程度是全球數一數二的,獨特特點是愛爾蘭教育基礎設施是全球最為完整,最為良好的教育,這里大多半的人教育程度頗高,高質量的教育程度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
7、荷蘭
荷蘭自然風力資源豐富,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風車基地,為歐洲的整體發展提供了極大貢獻,在不斷的成長發展中經濟發展穩定,因此進入世界發達國家排名。
8、紐西蘭
紐西蘭最開始聞名於世界是名為旅遊國家,獨特的自然環境和動物王國吸引了世界各地遊客,旅遊業的發展帶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
9、瑞典
瑞典擁有豐厚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人文環境,總有眾多港口在貿易和農業方面發展迅速成為世界經濟文明,獨特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旅遊資源促進了經濟穩定發展。
10、日本
日本是作為唯一一個亞洲國家進入世界發達國家排名的國家,雖然日本地勢崎嶇,但工業和產品發展影響全球,獨特的旅遊環境也同樣促進了日本的經濟發展。
㈩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以什麼作為標准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標准。
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水平,可以從其規模(存量)和速度(增量)兩個方面來進行測量。所謂「經濟規模測量」是指對一個國家在特定時間范圍里能夠生產出來的財富總量,包括從基本的生活用品到復雜的生產資料,再到各種文化和精神產品等財富的總量。
在對經濟規模的 測量中最常用的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它綜合性地代表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財富(物品和服務)的總和。此外,對經濟規模的測 量又分為對絕對規模和相對規模的測量。
絕對規模只是測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特定時期內的GDP總量,而不論這一規模的GDP是多少勞動力創造出來的。而相對規模指標則要關心一個國家的人口(或勞動力數量)與其GDP總量之間的關系。在相對規模指標中,最常用的是「人均GDP」指標。在經濟發展速度方面,最常用的指標是「GDP年增長率」。
(10)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擴展閱讀:
經濟發展水平意義是衡量經濟發展狀態、潛力的標志。包括:
1、GDP/GNP總值、人均值和變化率:
是衡量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指標。據聯合國和經濟學的資料,當人均GDP/GNP值超過3000美元/年時,經濟發展趨向穩定上升,即可持續發展。
2、科技在GNP/GNP中的貢獻率:
是判別是否屬於高投入、低產出的落後經濟或生產發展方式。凡是科技貢獻率越高的,經濟越可持續發展,是生產現代化水平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