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綠色金融與高質量發展有什麼關系
面對生態環境破壞的挑戰,中國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的力度,誓言向污染宣戰,與此同時,中國也面臨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壓力。其中,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長顯然是與生態環境保護一樣重要和關鍵的任務。為此,如何探索出一條環境與經濟雙贏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一把「達摩克里斯」之劍。
具體而言,其中最大的難處在於,綠色發展的過程是一個「騰籠換鳥」的過程,新舊產業和動能交替出現,而這新舊之間要做好平穩過渡和交替,對我們來講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國內外的很多實踐都表明,不能絕對化地理解綠色發展過程中的「新舊」問題,而是要實事求是,區別對待。
高質量發展要求經濟金融致力於「綠色創新」
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要實現經濟金融與生態環境的融合,其中最關鍵的地方在於處理好兩個內部化過程,一是外部成本的內部化,二是外部收益的內部化。前者指向的是對污染型產業採取「減杠桿」的限制,通過市場的間接手段來緊縮這類產業的生產空間,後者則是對低碳綠色的產業進行「加杠桿」的鼓勵,同樣也是通過市場的手段來擴大這類產業的市場空間,正是在這一減一加之間,來完成社會經濟的綠色轉型和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如何通過引入基於市場的各種創新機制顯得極為重要,這將關涉到高質量發展本身的成本收益效率問題。
B.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題
1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2
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基礎,體現了新的價值取向。我們在經濟發展中,比較注重遵循經濟規律,但對自然規律尊重不夠,一些地區不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肆意開發,對自然造成傷害,削弱了可持續發展能力。必須認識到,人類與自然是平等的,人類不是自然的奴隸,人類也不是自然的上帝。在開發自然、利用自然中,人類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人類的行為方式應該符合自然規律,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在生產力布局、城鎮化發展、重大項目建設中都要充分考慮自然條件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質,也是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涉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變革的戰略任務,不單單是做好資源環境方面的工作。我們既要做好資源環境等方面相對獨立的工作,更要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各層面,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領域進行全面轉變、深刻變革,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原則、目標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貫穿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各方面和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針。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制定其他各項經濟社會政策、編制各類規劃、推動各項工作都必須遵循。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就是要在資源開發和利用中,把節約資源放在首位;在環保工作中,把預防為主、源頭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復生態系統放在首位。
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和方式,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任務和重要內涵。在經濟發展中,要盡可能減少單位產品的資源消耗強度和能源消耗強度,減少污染物排放,減少廢棄物產生。積極發展節能產業,推廣高效節能產品。加快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推動礦產資源和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壯大可再生能源規模。積極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中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要努力形成同傳統工業文明那種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大量佔用自然空間不同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發展方式。在現代化建設中,要盡可能集中集約利用國土空間,減少對自然生態空間的佔用;提高能源資源消耗少、污染排放少的產業以及循環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充分利用節能減排技術和生產工藝進行生產製造;倡導和推行綠色消費、低碳消費、適度消費。
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生態產品是人民群眾重要的消費品、生活必需品,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內容。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說到底就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生態產品的需求。不能因為我們這一代中國人要過上好日子,就不顧及我們後代的生存和發展。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也不能影響後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這樣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全球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搞好生態文明建設,也是我國對地球生態安全的貢獻。
3
黨的十八大首次將建設生態文明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標志著我國開始全面進入生態文明建設時期。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剛剛起步,還存在許多障礙與問題,如生態經濟剛剛起步、環境資源法律體系尚不健全、環境經濟政策缺乏、生態文明的環境倫理價值觀尚未真正建立以及公眾環保和參與意識較弱等方面,必須從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經濟,健全環境資源法律制度,廣泛運用環境經濟政策,在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的環境倫理價值觀,提高公眾環境意識和參與積極性等方面大力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
論文關鍵詞 推進 生態文明建設 對策
一、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與發展
1987年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與聯合國1992年《21世紀議程》的出台不僅開啟了人類邁向生態文明的開端,而且為生態文明社會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付出了環境、資源方面的沉痛代價,資源大量浪費、生態退化、環境污染加重、人與自然的對立沖突等嚴重製約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在建設生態文明成為全球所有國家和地區共同事業的今天,建設生態文明社會對於我國意義深遠。為響應國際社會關於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生態文明社會轉型的號召,我國於1994年編制完成《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明確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整體戰略,並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納入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及遠景規劃。1996年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正式將可持續發展確定為國家戰略。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科學發展觀。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強調要進一步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對科學發展觀進行了全面深刻的闡述,明確指出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宏偉目標,為我國全面步入生態文明社會指明了方向。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十二五」規劃明確將「綠色發展」寫入並獨立成篇,表明我國走綠色發展道路的決心和信心。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更是提出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並進一步提出推進生態文明、打造美麗中國的方向與舉措。這標志著我國開始全面進入生態文明建設時期。
二、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生態經濟剛剛起步,環境資源問題還很突出
目前,我國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環境污染尤其是復合性環境污染仍在加劇。與一些發達國家同期相比,我國在環境污染防治方面基本上避免了西方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覆轍,在預防和控制污染方面取得了較大成效,老的環境問題有望逐步得以解決,但危險廢物、重金屬污染等有毒有害物質的環境風險已處於高發態勢,未來十年,工業場地、重金屬污染等累積型、難治理問題將在較長時期內持續存在。由於人口眾多加上對自然資源長期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和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導致目前我國的生態環境不容樂觀:空氣質量問題嚴重、水體污染加劇、土壤狀況不斷惡化(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鹼化等)、森林資源銳減、自然災害頻發。生態環境的惡化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危害。在資源能源的開發利用方面,仍然存在消費總量持續增加和綜合利用率低的問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資源綜合利用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嚴重滯後。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十一五」資源綜合利用指導意見》中表示,中國礦產資源總回收率和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分別為30%和35%左右,比國外先進水平低20個百分點。雖然我國近年來提出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並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目標,但目前我國的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體系尚未真正建立起來,法律體系的不完善、傳統產業結構的制約、融資機制和技術的限制等因素,都使得我國的生態經濟雖然有較大發展空間,但生態經濟發展之路還很漫長,生態環境建設仍然任重道遠。相比之下,國外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和實踐方面卻卓有成效,當前,發展生態經濟、推行以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為核心的「綠色新政」是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一致選擇,目的在於改變高能耗、高消耗、高污染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為低能耗、低消耗和低排放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模式。
(二)環境資源法律體系尚不健全、環境經濟政策缺乏
在法律制度保障方面,雖然近年來我國的環境資源法制建設進步很大,相關法律法規越來越完善,但是我國的環境資源法律體系並不平衡,長期以來重污染防治、輕資源保護的理念使得我國在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方面的立法和研究相對薄弱,對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不夠重視。雖然一直以來《環境保護法》都被視為環境資源領域的基本法,但是無論其名稱還是內容更多傾向於環境污染防治,對於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及生態環境問題規定較少,所以近年來理論和立法界一直在醞釀修訂現行《環境保護法》,建議增加有關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相關規定,以使其內容更加完善和平衡。此外,在對城市和農村的生態環保立法方面也存在不平衡的狀態,長期以來對城市環境保護的立法一直比較重視,而農村生態環保立法存在缺乏和滯後。建設生態文明,打造美麗中國離不開農村生態環境的根本改善,必須加強農業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立法。
生態文明的建設和轉型不僅需要立法的健全和完善,還需要大量環境經濟政策如環境稅費、生態補償、排污權交易等手段的廣泛運用,運用經濟手段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發展。與傳統的行政手段「外部約束」相比,環境經濟政策是一種「內在約束」力量,具有促進環保技術創新、增強市場競爭力、降低環境治理與行政監控成本等優點。環境經濟政策的廣泛運用也是西方發達國家環境資源保護的重要舉措,通過對環境經濟政策的探索和運用,不僅可以節約和內化環境資源保護的成本,還能進一步激勵企業積極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從而建立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資源環境的激勵和約束機制。目前我國環境經濟政策的運用並不廣泛,主要有排污收費、城鎮污水和垃圾處理收費等,且主要以污染防治為主,有關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環境經濟政策如生態稅、生態補償、綠色信貸等亟待加強,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排污權收費等還在探索。這些都不利於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應盡一步加強對環境經濟政策的研究和應用。
(三)生態文明的環境倫理價值觀尚未真正建立,公眾環境保護和參與意識較弱
作為一種全新的文明發展形態,生態文明是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又一全新的發展階段,是人類徹底反思以往發展模式弊病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更科學的發展思路,它以可持續發展為依託,以正確的環境倫理價值觀為主導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和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生態文明時期的環境倫理價值觀既不同於農業文明時期依賴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的被動、樸素環境倫理觀,更不同於工業文明時期極端人類中心主義的環境價值觀,是一種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追求經濟、社會和環境共同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只有從根本上拋棄長期以來以犧牲環境資源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的不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在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的環境倫理觀,才能真正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然而目前,雖然中共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大力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科學發展觀,但真正在廣大民眾心中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尚需時日。我國廣大群眾在農村,農民文化素質偏低,環境保護意識淡漠,公眾參與積極性不高,對生態文明的理解和接受需要一定的時間。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在整個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美麗中國的美好願景中占據重要的基礎性地位,只有實現了農村生態文明,才能保證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總體目標的實現。西方發達國家就十分重視對公眾環保意識的培養和提高,大力提倡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加強對公眾進行有關環境質量和生態平衡的教育,引導公眾綠色消費,規范公眾在工作、生產、消費和生活過程中的環境友好行為等。如美國早在1970年就通過制定《環境教育法》,加強對公眾進行有關環境質量和生態平衡的教育,為此,聯邦政府教育署專門設置了環境教育司。日本則通過政府、協會團體、教育機構、企業所開設的體驗式、參與式教育宣傳,使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理念深入人心,並體現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和國外相比,我國民眾生態環境意識仍需加強,生態文明的環境倫理價值觀須盡快確立和強化。
三、大力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
黨的十八大報告已經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描繪了藍圖,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為大力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借鑒國外生態文明建設的先進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
(一)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經濟,改善生態環境問題
生態文明時期應著力發展生態經濟、綠色經濟。2012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又被稱為「里約+20」峰會)圍繞「可持續發展和消除貧困背景下的綠色經濟」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機制框架」兩大主題展開討論,為國際社會共謀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又一重要契機。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到突出地位,提出要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要從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以及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等方面進行生態文明建設。這也是對近年來國家大力倡導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又一重大推進。生態文明的本質就是可持續發展,走綠色發展道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和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在全面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今天,積極推行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等生態經濟,無疑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應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發展生態經濟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國情,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加大經濟結構調整,逐步推進包括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在內的生態經濟的發展和普及。國家應從法制、經濟、技術、宣傳教育等多方面大力推進包括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在內的生態經濟建設,真正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為打造美麗中國提供重要支撐。只有從根本上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才能從源頭控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逐步改善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
(二)進一步健全環境資源法律制度,廣泛運用環境經濟政策
健全完善的法律體系無疑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法制保障。美國、日本、丹麥等西方國家不僅重視立法的龍頭作用,而且非常注意法律體系的健全和完善。針對我國環境資源法律體系尚不健全的現狀,應盡快完善相關立法,其中包括加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立法,改變長期以來重污染防治、輕資源保護的理念,平衡環境資源法律體系。當務之急是盡快完成對現行《環境保護法》的修訂工作,從立法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基本制度和主要內容方面進行全面修訂、補充和完善,使其更加符合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真正成為環境資源領域的基本法,對其他相關法律法規起到統領和指導作用。除環境資源領域的基本法以外,還應加快有關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的立法步伐,彌補相關立法空白。對現行相關環境資源法律法規還要進行及時清理和修訂,保持立法的與時俱進。立法完善之外還需要相關制度的進一步健全,應在充分發揮現有制度優勢的基礎上,對於較為薄弱的制度設計,應進一步通過立法加以完善,如對環境影響評價、「三同時」等重要的預防性環境管理制度,應進一步發揮其優勢作用並不斷加以完善。對於較為薄弱或空白的制度如公眾參與制度、生態補償制度和排污權交易制度、生態稅收制度等,應進一步加大制度建設和探索力度,積極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環境資源制度安排。
在環境經濟政策方面,應進一步加大排污收費力度,繼續完善城鎮污水和垃圾處理收費,積極探索生態稅、生態補償、排污權交易、綠色信貸、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等環境經濟政策的推廣和應用。「十二五」期間,環保部將在八大方向創新環境經濟政策,包括提高排污費標准、徵收「兩高」產品消費稅、發行環保債券等。具體而言,主要包括完善環保收費制度、積極推行「費改稅」、深化綠色金融政策、改革環境價格政策、完善綠色貿易政策、建立健全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機制、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以及完善公共財政支持環保的政策等八個方面,為我國環境經濟政策的研究和應用指明了具體的方向。環境經濟政策體系是國際社會迄今為止,解決環境問題最有效、最能形成長期制度的辦法,在環境政策體系中的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長期以來,我國的環境經濟政策都是作為政府環境管制政策輔助手段存在的,長期的應用不足或缺乏,不僅造成環境資源成本的廉價,而且導致環境資源市場化配置的障礙。應在加大環境經濟政策創新力度的基礎上加大推廣和應用力度,充分發揮其中環境政策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三)在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的環境倫理價值觀,提高公眾環境意識和參與積極性
正確科學的環境倫理價值觀是生態文明的重要內涵,公眾較強的環境意識和積極參與是生態文明的重要體現,只有在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價值觀指引下,較高的公眾環保意識和積極參與下,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要在全社會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引導公眾真正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倫理價值觀,深刻認識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尊重大自然,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積極參與環境保護的決策和實踐當中。同時還應進一步完善公眾參與機制,拓寬參與途徑,豐富參與方式,保障公眾環境知情權,真正實現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更廣泛的公眾參與,這不僅關繫到我國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目標的實現,更是衡量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民主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C. 綠色金融領域研究生論文怎樣選題比較好
與興業銀行綠色金融之路相關金融學專業論文選題
該文為關於綠色金融方面研究生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範文,與興業銀行綠色金融之路相關金融學專業論文選題,可作為金融管理專業綠色金融論文寫作研究的大學碩士與本科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範文和職稱論文參考文獻資料。免費下載教你怎麼寫綠色金融及社會責任及碳金融方面的優秀學術論文範文。
「自2006年首筆能效融資項目落地,到2012年一季度末,興業銀行已累計發放綠色金融融資2857筆,金額達1290.08億元,這些年已實現的節能減排量相當於關閉了412座100兆瓦的火電站,或者是北京7萬輛計程車停駛124年.」5月16日,在中國銀監會主辦的新興市場綠色信貸論壇上,興業銀行行長李仁傑對記者如是說.
作為中國唯一的「赤道銀行」,近年來興業銀行把綠色金融作為適應綠色經濟發展新趨勢、把握綠色經濟發展新機遇的戰略性經營模式,大膽探索更廣闊的可持續金融之路.
李仁傑表示,該行將繼續加大綠色金融的發展力度,立志打造為中國綠色金融市場全流程、寬領域的專業金融服務商和全方位的「綠色銀行」.
綠色金融戰略顯效
自2006年5月在國內率先推出能效融資產品至今,興業銀行的綠色金融戰略效應已凸顯.
截至2012年一季度末,興業銀行已累計為上千家企業提供綠色金融融資1290.08億元,而自2007年以來,該行綠色金融支持的項目已累計實現在我國境內節約標准煤6112.27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7995.42萬噸,減排化學需氧量(COD)225.79萬噸,減排氨氮1.47萬噸,減排二氧化硫7.46萬噸,減排氮氧化物0.86萬噸,綜合利用固體廢棄物1741.34萬噸,節水17381.80萬噸.
怎樣寫好綠色金融論文
播放:25585次 評論:3000人
而在赤道原則項目落地方面,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興業銀行共對673筆貸款項目進行了赤道原則適用性審查,所涉項目總投資9106億元.其中認定屬於適用赤道原則的項目共計127筆,項目總投資額為1631億元,涉及126個客戶,已放款37筆,涉及18家分行.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去年底該行首筆由企業自願適用赤道原則的項目已在西安成功落地,項目總投資為3.2億元,標志著國際上被廣泛遵循的赤道原則在中國得到更廣泛的認同,也表明中國企業從被動遵循赤道原則向主動尋求以赤道原則管理風險的轉變,可持續金融在中國的實踐得到進一步深化.
目前,興業銀行已開發出融資服務與排放權金融(包括碳金融與排污權金融)服務兩大序列產品,形成產品矩陣.
在融資服務方面,該行推出「8+1」融資服務模式,即八種傳統信貸模式的運用以及非信貸融資模式.其中,「8」包括節能減排技改項目融資模式、CDM項下融資模式、節能服務商(EMC)融資模式、節能減排設備供應商買方信貸融資模式、節能減排設備製造商增產融資模式、公用事業服務商融資模式、融資租賃模式和排污權抵押融資模式,「1」則指發行短券、中票、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債務融資工具和金融租賃、結構化融資、信託融資等.
本文來源:http://www.thtc.cn/jinrong/jrgl/390304.html
而在排放權金融領域,興業銀行已在國際市場和國內多個省市區落地深耕.
興業銀行綠色金融之路參考屬性評定
有關論文範文主題研究: 關於綠色金融的論文範本 大學生適用: 學院學士論文、本科畢業論文
相關參考文獻下載數量: 49 寫作解決問題: 寫作技巧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文獻綜述、論文小結 職稱論文適用: 論文發表、高級職稱
所屬大學生專業類別: 寫作技巧 論文題目推薦度: 經典題目
其中,在碳金融服務方面,該行積極參與國內碳金融合作平台建設,搭建碳金融業務合作平台,已率先在廣東、湖北、上海地區開展合作.在國際上,該行在國際碳交易市場方面推出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開發咨詢、購碳代理、核證碳減排量(CER)履約保函等產品,針對CDM交易機制不足創造性推出碳資產質押授信業務,為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提供新方式,並與數十家國外碳交易商和國內主流環境權益交易所建立廣泛合作關系.
而在排污權金融方༣
關於興業銀行綠色金融之路的研究生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範文
關於綠色金融方面論文範文素材
4;,根據國家排污權交易試點工作進度,2010年興業銀行就率先推出排污權金融服務,為政府部門及企業提供排污權交易制度設計咨詢、排污權交易及清算系統開發、排污權抵押授信、污染物減排項目融資等一攬子產品與服務,並在湖南、河北、山西、江蘇、浙江等地區率先開始合作.
打造全方位「綠色銀行」
在上述效應的背後,是興業銀行打造全方位「綠色銀行」的戰略構想和執行路徑.
興業銀行是國內較早探索並介入綠色信貸領域的商業銀行,縱觀其綠色金融之路,可謂環環相扣:從2005年開始,興業銀行攜手國際金融公司,正式介入能效融資領域,並於2006年創新推出國內第一個綠色信貸產品——節能減排貸款,開中國綠色金融服務先河;2008年,公開承諾採納赤道原則,成為國內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赤道銀行」,綠色信貸業務進一步擴展為綠色金融業務;2009年,在北京成立國內第一個可持續金融的專門經營機構——可持續金融中心,綠色金融業務的發展和探索進入一個更加專業化的階段;2010年,推出國內第一張低碳信用卡,實現綠色金融業務從企業客戶向個人客戶的延伸.
李仁傑表示,當初推出能效融資產品,是基於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國家推進節能減排事業的大背景,該行提出「寓義於利」的社會責任實踐方式,探索以商業模式創新履行社會責任,把履行社會責任融入銀行對外提供產品與服務的過程之中,以實現銀行商業利益與社會環境效益的和諧發展.應注意到,上述系列步驟的關鍵,是將綠色金融上升至戰略考量和構建立體式管理格局.
據介紹,早在2007年7月,該行便成立了由董事長高建平任組長的社會責任工作領導小組,彼時「研究擬定銀行社會責任戰略和政策,監督、檢查和評估銀行履行社會責任情況」就被寫入《董事會執行委員會工作規則》,確認將企業社會責任與可持續金融作為銀行核心理念與價值導向.
而該行在綠色金融服務上的制度支撐、業務流程改造和資源配置體系,則確保了相應業務的執行力與良性發展.事實上,興業銀行已從綠色金融實踐者變為積極倡導者.該行已成為國際國內的知名綠色金融品牌,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在國際上,2011年應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CDMF)邀請,興業銀行參加南非德班氣候變化大會,並作為銀行業唯一代表在中國角邊會上發表主題演講.在國內,該行積極參與了中國銀監會綠色信貸關鍵指標體系的編制,聯合國家發改委、國家環保總局和銀監會等部委舉辦「節能中國高層論壇暨綠色信貸創新研討會」,並與銀監會共辦「節能減排授信業務培訓班」.
D. 為何說綠色金融能有效"賦能"綠色環保產業發展
綠色金融不僅可「賦能」綠色環保產業發展,引導實體經濟步入綠色轉型通道,而且能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高質量的發展。目前,我國發展綠色金融的力量仍主要停留在政府層面,需要動員和激勵廣大社會資本提供更多綠色資金,加強市場制度建設和市場參與主體建設,培育和開發更多的綠色金融工具,拓展社會資本進入綠色產業。
其次,在微觀層面,引導更多地方政府設立綠色基金,積極開發綠色指數與相關產品,引入更多民間資金進入綠色金融領域。同時,進一步推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鼓勵地方出台適合本地的綠色金融實施方案,建立地方綠色項目庫,為地方項目對接國內綠色資金。
再次,不能「關起門」發展綠色金融,要在配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基礎上,積極吸引綠色外資,發展碳金融市場、環境權益抵質押體系,真正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和兩種綠色金融資源更好地服務國內實體經濟的綠色轉型。
E. 低碳經濟對中國發展的影響
發展低碳金融有助於中國經濟發展轉型 汪小亞認為,參與國際碳金融市場,有廣闊的發展機會;同時,發展國內碳金融和綠色金融,亦能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發展低碳金融有助於中國經濟發展轉型
當前,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已經把"低碳經濟"由一個概念、一句口號推向了前台,發展低碳技術、選擇低碳生活方式、進行低碳消費已成為各界共識。近期,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副局長汪小亞博士接受《理論前沿》周刊專訪,就主動融入低碳浪潮、加快綠色金融創新發表自己的觀點,她認為:我國大力發展低碳金融和綠色金融十分必要,不僅可以通過參與國際碳金融市場,獲得廣闊的發展機會;同時,也可以通過發展國內排放權交易市場,有效促進國內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理念上: 倡導低碳生活和綠色經濟
記者:當前,"低碳"、"綠色"這兩個詞彙被廣泛傳播和運用,您能為我們闡述一下它們的准確內涵嗎?
汪小亞:其實,從嚴格意義上講"低碳"與"綠色"並不是同一概念。
首先,指向不同。"低碳"是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概念。假定氣候變暖,氣候變暖的結果是人類生存危機,如極端天氣增多、海平面上升、島嶼消失、糧食和飲水短缺、物種滅絕等。氣候變暖的原因是人類活動中人為增加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溫室氣體主要由6種氣體組成,其中,CO2是主要成分,解決氣候變暖的手段是低碳。"綠色"是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概念。假定人類生存環境在惡化,出現大量廢氣、廢水、廢渣等污染物,導致惡化的主要原因是大規模的工業化、粗放的增長方式、不良的生活習慣等,解決思路是樹立綠色意識,加強環境保護,特別是針對大氣、河流、海洋、綠色植被、動物資源的保護,創造一個宜住環境。
其次,影響范圍不同。氣候變暖的影響是全球性的,如某省或某國大量CO2排放對該地區的氣候影響不明顯,而匯積起來很大。而環境惡化的影響是地域性的,如某地區熱電廠較多,酸雨問題嚴重,而距離較遠的地區可能沒有酸雨危害。
再者,與經濟增長的相關關系不同。溫室氣體排放和經濟發展是正相關關系,因為主要溫室氣體排放的行業是電力、鋼鐵、化工、交通、房地產等各國經濟發展的基礎或主導性行業,故在現有的生產方式下,經濟發展越快、溫室氣體排放量越多。而環境惡化和經濟發展並不正相關關系。只要樹立好環保的理念和機制,經濟發展與環境友好可以同時實現。
最後,治理方式不同。對於溫室氣體排放的治理是平衡,即在降低排放與經濟增長之間平衡,既不能為降低排放而犧牲經濟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也不是一味追求高增長而無視人類的共同利益,在低碳和經濟發展之間選擇,對於任何國家都不是一個容易的選擇。對污染物的治理是禁止,各國法律都有明文規定。記者:那麼,這兩個概念在實際運用中的交融之處體現在哪裡呢?
汪小亞:從現實意義上講"低碳"和"綠色"都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
其一,"低碳"和"綠色"之間密切相關。首先,氣候是環境的一個重要要素。氣候的不利變化如暴雪、海嘯、颶風等會惡化生存環境。其次,氣候和環境的變化都與工業化城市化密切有關。工業化導致大量排放溫室氣體和污染物,破壞自然界的平衡和循環。如火力發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前者是溫室氣體,後者形成酸雨。"低碳經濟"是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經濟發展形態。"綠色經濟"是扣除自然資源耗減價值與環境污染損失價值後剩餘的國內生產總值。
其二,倡導"低碳"、"綠色"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具體體現。"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都是主張資源節約和保護環境的經濟;都是主張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理念和方式。我國各省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的不同所承擔的成本和壓力也不同,通過綠色和低碳經濟發展政策,能引導經濟結構調整和能源消費方式轉變。
其三,倡導"低碳"、"綠色"經濟是建設"兩型社會"的具體體現。從"資源節約型"看,倡導"低碳"和"綠色",就是強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降低GDP能耗也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從"環境友好型"看,倡導低碳和綠色,就是強調對生存環境的保護,珍惜藍天、青山、綠水。如植樹造林,既能增強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又能改造地表結構,防止水土流失。
行動上:發展低碳金融和綠色金融
記者:對於中國而言,當前的國際市場環境為我們大力發展低碳金融和綠色金融提供了哪些難得的機遇?
汪小亞:第一,全球碳交易市場將取代石油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據統計,2005年全球碳交易量和交易額分別為7.1億噸和108.6億美元;到2008年分別上升48.1億噸和1263.5億美元,平均年增長率分別為89.2%和126.6%,世界銀行報告稱,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場將達1500億美元,有望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
碳交易市場可分為配額交易市場和自願交易市場。配額交易市場為那些有溫室氣體排放上限的國家或企業提供碳交易平台以滿足減排目標;自願交易市場則是從其他目標出發(如企業社會責任、品牌建設、社會效益等)自願進行碳交易以實現其目標。配額碳交易又分為兩大類,其一,基於配額的交易。買家在"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Cap-and-Trade)體制下購買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賣)的減排配額,譬如《京都議定書》下的分配數量單位(AAUs)和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下的歐盟配額(EUAs);其二,基於項目的交易。買主向可證實減低溫室氣體排放的項目購買減排額。最典型的此類交易為清潔發展機制CDM以及聯合履行機制(JI)下分別產生核證減排量(CERs)和減排單位(ERUs)。自願減排交易市場早在強制性減排市場建立之前就已經存在,主要被用於企業的市場營銷,企業社會責任,品牌建設等。目前雖所佔碳交易額的比例很小,不過潛力巨大。自願市場分為碳匯標准與無碳標准交易兩種。近年來很多非政府組織從環境保護與氣候變化的角度出發,開發了很多自願減排碳交易產品,比如VIVO計劃,主要關注在發展中國家造林與環境保護項目。 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低碳經濟引領中國未來發展低碳經濟決定著新一輪國家競爭力記者:我國政府近日確定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其中提到「加快建設以低碳為特徵的工業、建築與交通體系」、「加快形成低碳綠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引發廣泛關注。請您談談「低碳」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到底能發揮什麼作用?吳曉青:大量化石能源消耗帶來的環境問題已不斷為人類所認識,其中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帶來全球氣候變化,是不爭的事實。通過提高能效和降低碳排放量以應對氣候變化,成為世界各國共識。在這個背景下,「低碳經濟」、「低碳發展」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也應運而生。現在低碳經濟已被看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由之路,既是發達國家經濟轉型的方向,也是發展中國家應遵循的可持續發展途徑。 記者:您在去年「兩會」上首次提交了「低碳經濟發展」的提案,指出我國能否在未來幾十年走在世界發展前列,很大程度取決於應對低碳經濟發展調整的能力。這方面我們要盡快採取哪些行動?吳曉青:種種跡象表明低碳時代已到來。在以低碳技術和產品為核心的新一輪國家競爭力角逐中,誰領先一步,誰將引領世界經濟發展潮流,並成為國際市場最大贏家。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碳排放大國,中國的選擇不僅決定未來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與發展前景,也決定著世界的未來。我們的目標已提出,這是中國對世界的承諾。完成這一目標,難度很大,需各方努力。我國正處於加速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對資源尤其是能源礦產資源的消耗仍有較大增長空間,資源供給與經濟發展需要間的矛盾會越來越突出,環境保護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要實現社會經濟的各項發展目標,解決目前存在的環境和發展矛盾,走低碳經濟道路是最佳選擇,這不僅可以實現溫室氣體減排,也可以促進環保,改善人民生存環境。我說的「應對低碳經濟發展調整的能力」應包含四方面,即低碳技術發展和支撐能力、完善的低碳發展標准和規范、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的相關制度准備、健全的碳排放強度考核制度。從現有國情看,四個方面我們都有欠缺。發展低碳經濟,必須調整現行發展方式,必須加強這四方面的能力建設。做好手頭的,眼盯高端的中國發展低碳經濟只能走自己的路記者:發展是硬道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始終是第一位的。在這個前提下,從哪兒入手發展低碳經濟?吳曉青:有人提出「做好手頭的,眼盯高端的」,我認為這很形象地表達了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現實需求。目前全球還沒有一個現成模式,因此,我們一方面要借鑒國外已有的經驗,另一方面也要從國情和發展階段出發,探索有中國特色的低碳經濟發展道路。我覺得應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在開展科學研究基礎上,建立並完善「碳足跡」標識和產品認證制,倡導低碳消費模式,促進企業加快低碳產品的研發;通過改革能源價格形成機制,構建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成本的價格體系;改革資源稅制度,將碳稅納入環境稅范圍,來部分反映傳統化石能源生產和使用所導致的氣候變化等外部成本,徵收方式可參考當地污染物征稅方式
F. 綠色金融是如何服務於實體經濟的。政治回答
近年來,我國日益重視對綠色金融的發展,在「十三五」規劃綱要及規劃建議中,對發展綠色金融進行了闡述;在今年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要鼓勵發展綠色金融。不僅如此,我國的綠色金融發展在政策環境、規模體量和市場建設等方面也成績斐然。一是綠色金融政策體系逐步建立。1995年,央行頒布《關於貫徹信貸政策與加強環境保護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頒布了《關於運用信貸政策促進環境保護工作的通知》,這標志著綠色金融正式在中國誕生。隨後央行、環保部、銀監局、證監會、保監會等部門先後出台了綠色金融相關制度文件,綠色金融制度進一步完善。2016年,由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國務院批准七部委發布的《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對綠色金融體系進行了頂層設計,標志著綠色金融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二是金融機構積極實踐綠色金融。各銀行機構紛紛開展綠色金融業務,2008年10月,興業銀行成為中國首個加入「赤道原則」的銀行;2012年浦發銀行推出「綠色金融綜合服務方案2.0」。各保險公司則設立了環境責任險。三是綠色金融產品日益豐富。在政策支持下,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證券、綠色基金等綠色金融產品創新有序推進。截至2016年年末,交易商協會支持綠色企業發行債務融資工具的規模已超1500億元。2016年,中國發行綠色債券2300億元人民幣,佔全球綠債發行量40%左右。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方面,2013 年先後在深圳、上海、北京、廣東、天津、湖北和重慶兩省五市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四是綠色金融示範區啟動試點。2017年6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浙江、江西、廣東、貴州、新疆5省(區)選擇部分地方,建設各有側重、各具特色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在體制機制上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中國綠色金融雖然發展成就顯著,但由於總體上仍處於起步階段,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制約因素:首先是相關法律政策體系還不夠完善。表現為:首先是立法層次較低。在國家層面沒有正式法律出台,僅是一些部門規章,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監管效力;現有的制度體系操作性不強,未將綠色項目的正外部性和污染項目的負外部性體現在市場價格上,財政補貼、稅收減免和金融優惠等政策未有效跟進,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業務盈利性不強。其次是基礎性工作不牢固。綠色金融的概念不明確,各方對綠色金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理解不一致,口徑的不一致導致了數據缺乏可比性。綠色金融各項標准不完善,各方主體的責任與權利不夠具體明確。綠色金融信息披露機制不健全。再次是綠色金融市場發展不足。各相關機構「綠化」程度不夠,到目前為止,我國只有興業銀行一家「赤道銀行」,多數銀行金融機構沒有深入參與到綠色金融業務中。綠色金融總體體量較小,名義上許多銀行機構公布的綠色貸款佔比遠超90%,但實際真正用於綠色發展的資金佔比較低。綠色金融產品種類有限,以綠色信貸為主,其他直接融資業務發展相對滯後,覆蓋范圍有限。最後是中介機構、人才等配套支持不足。國內還沒有成立專門的綠色金融中介服務機構,信用評級、第三方認證、資產評估、信息咨詢、環境風險評估等專業性服務機構涉足綠色金融業務較少。
探本溯源,綠色金融是在相關政策指引下,通過貸款、債券、股票、基金、保險等金融產品和服務,將更多社會資金支持節能環保、污染防治、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等綠色項目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中國金融體系的發展,應牢記服務實體經濟的使命,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加快綠色金融體制機制創新,加大金融對改善生態環境、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等的支持,為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為此,筆者認為應重點做好六大體系的建設:
一是做好頂層設計,完善綠色金融制度體系。重點是以法律的形式確立綠色金融基本法律制度、綠色金融業務實施制度、綠色金融監管制度等綠色金融制度。二是加強引導,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支持體系。推進財稅政策、貨幣政策、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與配合,引導有關各方積極參與綠色金融,激發市場潛力和活力。特別是要強化市場手段,實施差別信貸政策,通過享受一定的政策利差補貼使商業銀行開展「綠色金融」業務有利可圖。三是強化考核硬約束,完善監管體系。發揮考核的導向作用,對地方政府、金融機構、企業等主體分別開展綠色績效考評。金融監管當局應聯合有關部門,完善綠色金融監管指標體系,推動金融機構積極開展綠色金融。四是完善市場機制,構建全面的綠色金融市場體系。擴大綠色金融參與的市場主體,重點是調動證券、保險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積極性;創建專門的政策性綠色金融機構,對現有政策性銀行信貸進一步「綠化」;加快綠色中介機構的發展,鼓勵和支持信用評級、資產評估、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咨詢公司等中介機構開展綠色金融業務服務。五是創新業務模式,完善綠色金融產品體系。大力推進綠色信貸創新,把綠色環保理念引入信貸政策,切實增加盈利性和可操作性;積極發展綠色債券,推廣綠色證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等業務;開展綠色金融衍生工具創新,建立健全綠色金融衍生品市場,完善配套的中介服務市場;加快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六是建立健全環境成本信息系統,加快綠色金融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完善企業資料庫,建立公益性的環境成本核算體系,將大氣污染排放、水污染、垃圾等造成的環境成本盡可能量化,在此基礎上對企業、產業開展綠色評級試點,開展排污費收取及排污許可證發放和價格補貼、資源稅收取及企業環評等;引導投資人基於綠色要求進行投資決策。
G. 如何構建我國綠色金融體系的基本框架
構建中國綠色金融體系
馬
駿
[摘要]中國建立綠色金融體系有助於啟動新的增長點,提升經濟增長潛力,加速產業結
構、能源結構和交通運輸結構的綠色轉型,提升經濟的技術含量,緩解環境問題對財政的壓力,維護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為了引導更多的社會資金投資於綠色產業,必須提高綠色項目的投資回報率,降低污染性項目的投資回報率,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意識,促進綠色投資,強化消費者的綠色環保和消費意識。
[關鍵詞]綠色金融體系;綠色產業;綠色投資;企業社會責任;產業結構[文章編號]1009-9190(2015)05-0018-10
[JEL分類號]G21[文獻標志碼]A
OntheConstructionofChina』sGreenFinanceSystem
MAJun
[Abstract],strengthenthepotentialof
economy,,,,,maintainChina』.,it』sneededtoim-,,,promotegreeninvestment,strengthenconsumer』.
[Keywords]greenfinancesystem;greeninstry;greeninvestment;;instrialstruc-
ture
一、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當前,中國環境形勢日益嚴峻,經濟發展亟待向綠色、可持續模式轉型。建立鼓勵綠色投資、抑制污染性投資的體制機制,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向綠色轉型的關鍵。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必須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國務院辦公廳[2014]69號文件也要求,「一行三會會同有關部門研究支持環境服務業發展的金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