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國經濟現狀如何
好好的,白痴么要麼被貨幣戰爭這種書籍忽悠,要麼就是被我們的白痴媒體忽悠。美國人所謂的經濟不好,GDP增長也在2%以上,美國人所謂的高失業率,比如現在8%,在歐洲的經濟強國德國,這都是最好年景的最好數據了。
2.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狀況如何
一、經濟全球化進程不可阻擋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盡管它在進程中會有曲折,會有人反對,但其勢頭不可阻擋。
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資本、服務、技術、信息、勞務(人才)在全球范圍內流動空前加快,形成世界統一大市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進入新世紀以後,全球化進程加快,各國開放的程度越來越高,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市場自由化的程度越來越高。
之所以說經濟全球化的勢頭不可阻擋,這一進程不會中斷,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兩個輪子一直往前轉,這兩股力量不可阻擋。這就是市場化的力量和網路化的力量,也稱作市場革命和技術革命。
冷戰結束後,世界市場化的規模和速度大大提高。前蘇聯東歐國家走上市場化道路;中國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大步推進;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市場的控制也大為松動。整個世界的開放度、市場的自由度前所未有。
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突破了地域時空的限制,互聯網使世界各國之間的距離縮小,使商品、資金、技術、信息的流動空前加快,成本空前降低。
WTO的成立,統一的國際經濟規則的形成,對民族國家的約束力逐步加強,又大大推動了全球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進程。
但是,由於經濟全球化的負面效應的顯現,南北差距的拉大,國際經濟貿易規則的不合理(這些規則是以發達國家為主體制定的),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富國集中,不發達國家有被邊緣化的危險。產業結構的全球整合,使發達國家一部分人失業;工業化的步伐使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世界出現了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
反全球化浪潮的興起提醒世界,全球化進程應當調整,需要反思,應當給全球化「以人情、人道色彩」(歐盟語),應使全球化成為一個共贏共享、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全球化,這就要求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
二、世界經濟形成三大主體、三大市場
與經濟全球化一道,區域經濟合作(即區域經濟集團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又一個重要趨勢。
現在,全世界經濟合作組織大大小小多達140多個,但在世界經濟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佔有最大市場份額的是三大主體: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正在籌劃並形成中的東亞自由貿易區。世界經濟的興衰起落,與這三大區域經濟板塊密切相關。
經過五次擴大,歐盟今天已成為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地區組織。25國人口4.5億,GDP逾10萬億美元,佔世界總GDP的30%。歐盟已建立起歐元區,統一了貨幣,這是目前惟一可以在經濟領域與美國相抗衡的力量。
3. 美國的經濟發展狀況
19世紀後,美國的經濟可以說是高速發展,但是到了1924年,美國的華爾街和紐約股票交易所暴發出了經濟危機,迅速席捲了美國和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造成工業,農業,商業和金融部門的危機,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了1/3以上,世界貿易總額縮減了2/3。1930年的美國,經濟蕭條冷落,事業人數猛增,超過了420萬,到了1931年,攀升近了一倍,到了1933年,事業人數已經到了1500萬-1700萬人。就在1933年,羅斯福任美國總統,宣布新政。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與指導。美國的經濟就此緩慢的恢復過來。
1945年,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美國成為世界最富強的國家,美國大力發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術成果,改進傳統工業的生產技術改善人民生活,所以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的經濟持續繁榮尤其是西部和南部。1969年美國宇航員登上了月球,1945年到1969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翻了一番還多。
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弊端日益顯露,由於中東的產油國提高了石油價格,引發了1974-1975年的世界性危機,美國經濟地位下降,70年代後期80年代初,美國的經濟緩慢回升,但受到通貨膨脹的困擾。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美國的債務負擔加重,成為世界最大的負債國,經濟發展受到制約。
20世紀90年代,美國政府加大發展教育,科技事業的力度,促進了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發展。因此,人們認為美國進入新的經濟時代,特徵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就在老布希執政時,美國出現了戰後第九次經濟衰退。
4. 中國與美國的現狀分析
美國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協同其他西方發達國家一塊剝削發展中國家。
發達國家對內實行平等民主自由(總統選舉經濟政策等),對外實行霸權獨裁剝削專制(越戰韓戰入侵伊拉克,薩達姆再流氓,可以斷絕關系不能入侵,入侵的目的就是石油)。 不過發達國家之間的關系搞的還是不錯滴!
發展中國家對內實行獨裁專制,殘酷剝削下層勞動人民。對外仰承發達國家的鼻息,討好發達國家(動不動就買幾百億的飛機或其他奢侈品),上層權貴時時准備向發達國家移民(貪官子女移民,貪官也紛紛外逃)。並用廉價的人力和自然資源讓發達國家剝削(草原變沙漠、大江大河水污染、環境惡化等)。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也互相利用,還一起剝削其他落後國家(向緬甸買寶石賣武器),很有有毒的化妝品在發達國家不準使用的生產了賣到非洲,很多有毒垃圾運到非洲。
落後國家不用說了,比如非洲糧倉津巴布衛,比如朝鮮、緬甸,都是絕對黑社會和人間地獄,絕對的流氓奴隸社會性質。老百姓沒吃的時候吃屁都沒有,老百姓得流行病,或受了自然災害,外援都不讓進,死了就算了(唐山地震某些人用屁股想問題拒絕了外面的經濟和人力援助,汶川就不拒了,還希望外面多援助一些)。所以北朝鮮的免費的教育公交和樓房以及食品分配對老百姓來講意義不大,假的很,所以很多跑到東北打工,然後去韓國。生在這樣J8國家還不如生在地獄里。
5. 簡述美國經濟發展自然基礎和發展現狀
從二戰以後開始看,二戰以前美國還不是資本主義最發達國家,那時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比如英法還統治世界,所以說得從一下幾個角度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佔有全面的優勢。在完成了由戰時經濟向和平時期轉變之後,美國經濟從50年代起在上述優勢地位的基礎上進一步持續增長。美國戰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優勢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於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不是表現在採取工業國有化的形式,而是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對資本主義的再生產進行干預。其主要特點是不斷地依靠增加國家預算中的財政支出,依靠軍事定貨和對壟斷組織甚至中小私營企業實行優惠稅率來刺激生產,增加社會固定資本投資。美國政府在戰後對經濟干預還表現在為了維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項目下通過國家購買進行出口,另一方面對某些美國產品的出口實行補貼。此外美國政府還通過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科研和教育網點,推行社會保障政策等,在緩和國內階級矛盾的同時,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戰後美國經濟發展具有一系列新的特點。首先從50至6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個被西方經濟學家稱之為「黃金時代」的時期。戰後美國經濟增長出現「黃金時代」的主要原因為:一、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加強了干預;二、為應付冷戰而加強的國民經濟軍事化極大地刺激了經濟的增長;三、戰後技術革命推動了經濟的迅速發展;四、利用戰後的經濟優勢地位,擴大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充分利用國外的廉價資源,其中特別是石油資源,從而極大地獲取高額利潤;五、戰後美國的國內政治局面相當穩定。其次,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重心逐漸地向西部和南部轉移。再次,現代跨國公司在美國興起。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獲得空前的發展,對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最後,戰後美國的經濟危機的烈度大大減低。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60年代末,美國沒有出現過1929至1933年那樣的經濟大危機,但是曾經經歷過5次經濟衰退(或者可以說發生過5次一般的經濟危機)。雖然戰後美國經濟並沒有擺脫資本主義經濟固有的周期性循環,經濟危機或經濟衰退依然相隔一段時間就要出現一次,但是經濟危機的烈度都不很大,比如工業生產下降幅度基本在百分之十以下,只有一次在13.5%,但恰恰這一次持續的時間最短。另一方面,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危機都實行了一系列凱恩斯主義的反危機手段,即運用赤字財政,通過膨脹通貨,刺激總需求,從而抑制經濟危機的破壞烈度,避免大量的企業在危機中倒閉,同時控制失業率的急劇攀升,穩定社會秩序。當然美國政府的這些國家干預的法,在解決危機的同時,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國債大增,通貨膨脹有增無已,以至積重難返,對70年代的美國經濟產生強烈的負面影響。美國政府的國內施政綱領(一)羅斯福的「新政」背景:①面對1929年嚴重的經濟危機,胡佛政府無力扭轉經濟頹勢。②人民的不滿情緒高漲,全國上下要求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採取有效的政策,迅速改善經濟狀況。③羅斯福以「新政」為競選口號,贏得了廣泛支持,擊敗胡佛,成為美國的第32任總統。目的:盡快擺脫經濟危機,實現經濟復興,以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內容:①金融方面,下令銀行暫時休業整頓,逐步恢復銀行的信用。實行美元貶值,刺激出口。②工業方面,通過工業復興法,要求各工業企業制定本行業的公平經營章程,規定生產規模、價格水平、工資標准和工作日時數等,防止盲目競爭引起生產過剩。③農業方面,獎勵農民調整生產結構,穩定農產品價格,改善農業生產環境。④社會福利方血,救濟失業的同時,積極推行「以工代賑」,興公共工程,增加就業,刺激消費和生產,穩定社會秩序。特點:①政府對經濟實行全方位的干預。②避免國有化形式而力圖保持資本主義自由企業制度。③採取了一些有利於工人和小生產者的措施,以緩和國內階級矛盾。(二)杜魯門的「公平施政」綱領1945年4月12日,羅斯福突然逝世,副總統杜魯門繼任美國總統。在戰爭取得勝利之後,杜魯門總統面臨一系列國內棘手的問題。首先軍隊的復員帶來了巨大的就業問題,其次軍事合同的取消帶來了嚴重的失業問題。面對如此嚴峻的局勢,杜魯門政府深感必須及時採取措施解決戰後的就業問題,否則社會矛盾就會激化,戰時經濟向和平時期的轉變就不能順利實現。杜魯門政府解決戰後一系列國內問題的重要舉措就是提出「公平施政」綱領。「公平施政」綱領的核心是通過立法保障美國普通公眾的經濟權利。「公平施政」綱領的實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的最重要的一項立法就是1946年通過的「就業法」。這項法令規定聯邦政府必須負責維持「最大限度的就業、生產和購買力」,以避免再次出現30年代曾經出現過的大規模失業。由於「就業法」強調了美國聯邦政府對維持就業,向失業者提供工作機會的法律義務,因此被美國的經濟史家認為「也許是20世紀一個最富有歷史意義的經濟法。」在「就業法」實施之後,美國政府加強了對復員軍人的安置,加速了軍事工業轉為民用工業的步伐,經過兩年的努力,使美國實現了由戰時經濟向和平時期的調整而沒有出現動亂的局面。但是也就在「公平施政」綱領實施的第一階段,由共和黨控制的美國國會通過了參議員塔夫脫和眾議員哈特萊共同提出的對付工人運動的法案。該法案規定禁止支援性罷工和組織糾察隊,也禁止政府的企業工人罷工;企業主可以僱傭非工會會員,並有權要求工會賠償因違法罷工而造成的經濟損失。杜魯門總統從他的「公平施政」政治理念出發否決了這一法案,但是參眾兩院先後都以2/3以上的多數再度否決杜魯門總統的否決,使該限制工會權利的法案終於成為美國的法律。杜魯門政府的第二階段「公平施政」綱領的實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杜魯門的第二屆總統任期內,美國的最低工資額從原來的每小時40美分提高到了75美分,養老金的領取者增加了1000萬人,在6年內為低收入者建造80萬套住宅的法案也獲得通過。但是,由於當時美國國會的參眾兩院由保守的共和黨控制,因此該階段杜魯門提出的許多「公平施政」法案沒有被通過。不僅杜魯門的廢除「塔夫脫-哈特萊法」的諾言未能實現,而且建立健全的全國醫療保險制度的設想也沒有變成現實。至於在真正保障每一個公民的權利其中特別是保障少數民族權利方面則更是「一紙空文」。(三)艾森豪威爾的「中間道路」1950年爆發的朝鮮戰爭在很大程度上幫助美國共和黨在相隔20年之後重返白宮。在1952年底的大選中,提出結束朝鮮戰爭口號的共和黨候選人艾森豪威爾擊敗民主黨候選人史蒂文森,當選為美國第34屆總統,接著1956年艾森豪威爾連選獲勝,使共和黨能連續八年執政。雖然艾森豪威爾是共和黨人,但是這位二戰期間的名帥,戰後擔任過哥倫比亞大學校長的新任總統卻懂得,不能走共和黨的極端自由放任的保守主義老路,完全否定過去民主黨政府的國家干預政策,因為這不僅關繫到美國國內千家萬戶的福利,而且也關繫到美國能否通過「外援」在全世界維持霸權(「外援」需要聯邦政府出資)。由此,艾森豪威爾政府實行了一條介乎國家干預和自由放任之間的「中間道路」,艾森豪威爾將這樣的政策稱之為「新保守主義」或「有生氣的保守主義」。在艾森豪威爾的8年執政時期,共和黨政府基本上沿襲了前民主黨政府的社會經濟政策,在某些方面還有所擴大。根據1954和1956年的有關立法,美國國內被納入社會保障系統的人增加了1000萬,喪失勞動力的人也可以得到政府的救濟。盡管國會拒絕了總統提出的關於聯邦政府參與全國健康保險計劃的要求,但是艾森豪威爾政府在公共衛生和醫療項目上的開支依然穩步增加。據統計,從1950年到1960年,美國全國社會福利的開支從230億美元上升到532億美元,即從占國民生產總值的8.9%上升到10.5%。在教育方面,艾森豪威爾政府利用蘇聯人造衛星上天使美國人痛感科技和教育已經落後的時機,促使國會通過了國防教育法,對大學生提供長期低息貸款。(四)新邊疆」和「偉大的社會」1960年底,民主黨在總統競選中擊敗共和黨,民主黨候選人約翰·肯尼迪成為當時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1961年肯尼迪上任後,提出要開拓美國的「新邊疆」,希望在空間技術上趕上蘇聯,並且在其他的科技和經濟領域保持美國的領先地位。肯尼迪所謂的「新邊疆」,不是地理概念,而是指新的領域和新的挑戰。開拓「新邊疆」就是要利用美國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強大的經濟實力去開拓新的領域,迎接新的挑戰。在「新邊疆」政策的指導下,美國政府提出了登月方案,增加了對科研和開發的政府投入。與此同時,肯尼迪政府還提出了反經濟衰退計劃,並且促成國會撥款4億美元去幫助國內的貧困地區。在住房和城市建設方面,肯尼迪政府也盡力投入資金予以改善。這一系列「新邊疆」政策的措施導致美國聯邦政府的財政赤字大增,推行長期赤字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發展亦成為肯尼迪政府的經濟綱領。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在准備投入下屆總統競選時,在達拉斯遇刺身亡,副總統約翰遜繼任,在次年的總統競選中,約翰遜競選連任成功。約翰遜政府的國內施政綱領延續了肯尼迪政府的路線,他提出的綱領性口號是建設「偉大的社會」。在約翰遜繼任總統之後不久,1964年5月22日,他在密西根大學發表演講時提出:我們不僅有機會,走向一個富裕、強大的社會,而且有機會走向一個以人人富足和自由為基礎的偉大社會。為此必須消滅貧困和社會歧視。」為了建設「偉大的社會」約翰遜政府不遺餘力地促使國會通過了一系列立法,其中包括「經濟可能性法」,「阿巴拉契亞地區發展法」,「公共工程與經濟法」等。雖然約翰遜政府在教育、解決失業、提高最低工資等方面做了許多事,但是由於約翰遜政府在越南戰爭中不斷升級,國防開支急劇增加,因此解決美國貧困問題的「偉大社會」的目標並沒有真正實現。在肯尼迪和約翰遜政府時期,美國的黑人民權運動日益高漲。在美國,對黑人的種族歧視根深蒂固。二戰後美國黑人要求取消種族歧視的斗爭驟然興起。50年代美國最高法院迫於社會輿論,宣布「在公共教育方面是不能允許『隔離但平等』的原則存在的」,因此裁定將白人和黑人分開來受教育的法令是違憲的。但是美國南方依然在學校、公共汽車的服務等方面實行種族隔離。(五)里根的「經濟復興計劃」在1980年11月美國的大選中,共和黨候選人里根以壓倒多數獲勝,當選為美國第40任總統。1981年2月5日晚,里根在向全國發表的電視國情演講中提出了「經濟復興計劃」。該計劃長達300頁,其主要內容為:壓縮聯邦開支,大幅度降低個人和企業的稅率,減少政府對企業經營所設置的各種規章條例,制訂穩定貨幣的政策等。很明顯,這項計劃的理論基礎來自貨幣主義和供應學派的學說。該計劃的推出標志著美國政府經濟政策的重大轉變,即從凱恩斯主義的干預性膨脹政策向自由放任性緊縮政策轉變。從30年代羅斯福新政開始,美國歷屆政府都以凱恩斯主義為指導,實行大政府、高稅收、多規章、大開支的政府幹預經濟政策。里根上台後,美國政府開始根據他的「經濟復興計劃」,運用與凱恩斯主義不同的貨幣主義和供應學派的理論,實行小政府、低稅收、少規章、小開支的自由放任經濟政策。里根強調,只有通過減稅,放鬆管制,才能提高自由企業在自由市場中的經濟性,才能以此來打破美國經濟的停滯局面,恢復美國經濟的增長能力。總之,里根政府「經濟復興計劃」的基本原則就是:減稅、減規、減開支和節制通貨流量。這些來自於供應學派和貨幣主義的經濟復興原則被人們稱為「里根經濟學」。1回答者:157qq-五級
6. 美國當前的經濟形式
1.關於美國經濟現狀的幾種判斷關於美國經濟現狀的判斷有幾種不同的看法。第一種是美國政府部門的觀點,認為從2001年第四季度美國經濟已處於回升周期,並以2001年以來各季度GDP環比增速數值的向上變化作為依據,盡管回升的力度可能有所波動,但商業周期性回升已經形成。同時,不同政府部門對經濟現狀的判斷又有某些細微的差別。美國財政部、商務部屬於樂觀派,認為經濟的回升是確定的和比較有力的;而美聯儲則屬於謹慎樂觀派,在最新發表的經濟褐皮書中認為目前的經濟回升是低速和不穩定的。(千金難買牛回頭 我不需再猶豫)
第二種是企業界特別是高科技企業的觀點,他們多從自身經營狀況出發,認為當前的商業環境仍處在蕭條狀態,市場需求仍不景氣,企業盈利狀況較差並且不穩定。矽谷地區的企業很多持有這樣的看法,另外鄰近的斯坦福大學劉遵義教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曾任過柯林頓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的JanetL.Yellen教授也都持有類似的看法。(剖析主流資金真實目的,發現最佳獲利機會!)
第三種是美國經濟學界和投資銀行佔主導的觀點,認為美國經濟基本面是好的,正在回升之中,盡管也存在一些風險因素。如美林、花旗和紐約證交所的經濟分析師多持這樣的觀點。2001年美國經濟陷入全面衰退的原因2001年美國經濟不是一次以製造業和投資支出衰退為特徵的局部衰退,而是一次全面的衰退,是人類進入經濟全球化和新經濟時代的第一次衰退。根據最新調整的數據,2001年1-3季度經濟持續負增長,符合兩個季度GDP連續負增長即為經濟衰退的傳統定義,也與美國經濟研究局2001年關於美國經濟從2001年3月開始正式進入衰退的界定相一致。
關於這次經濟衰退的原因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經濟周期性因素的作用,美國經濟在經歷長達10年的高增長之後必然經歷一次調整;二是新經濟和股市泡沫破滅的影響,使支撐這一輪經濟高峰的信息技術革命動力頓時減弱;三是經濟結構性因素,在經濟高峰期過度投資、過度研究開發導致生產能力大量過剩,一旦經濟下滑原來呈現非線性增長的IT支出和其他私人投資頓時陷入大幅滑坡;四是宏觀調控的原因,美聯儲為了抑制經濟過熱和泡沫經濟連續大幅提高利率,也導致了經濟的降溫。從實證數據看,導致2001年美國經濟衰退的因素有兩大方面:一是私人投資特別是企業投資大幅衰退;二是出口大幅減少,貿易赤字增加。而與此同時,個人消費和政府支出仍保持低速增長「9·11」事件對美國經濟帶來重大打擊,導致短期內股市的急劇動盪和消費、投資信心的低落。但由於美國政府採取了強有力的應對措施,包括出台政府補貼、穩定金融市場、減少個人所得稅和連續大幅度降息等措施,迅速穩定了經濟局勢。而且由於個人消費主要是住房、汽車等耐用消費品受政策刺激實現了快速增長,加上政府支出迅速增加,2001年四季度經濟不僅沒有出現各方面預期的加速下降,反而出現了2.7%的回升。因此,現在也有人認為,「9·11」事件恰恰觸發了美國經濟的反轉。這種說法固然不一定準確,但從現在的情況看,上述反危機政策在短期內的確收到了效果。目前,美國經濟回升很大程度上是其反周期政策刺激的結果。
鑒於此,我們認為,對美國經濟現狀的判斷可以有以下結論:美國經濟連續三個季度回升是客觀存在的,但這種回升是不穩定的,主要是美國反周期、反危機和擴大軍需開支等政策作用的結果。美國經濟2002年上半年回升的情況和特點2002年上半年,美國經濟總體上仍維持了2001年四季度以來的回升態勢,但這種回升仍然很不穩定。據美國商務部官員估計,2002年上半年美GDP增長大約為3%,但二季度比一季度增速顯著放慢。主要原因是,個人消費支出、存貨投資增速放慢,進出口逆差大幅增加,政府支出水平下降。
(1)、影響當前美國經濟回升的不利因素:一是安然、世通等公司假賬丑聞導致股市大幅下跌,打擊了投資和消費者信心。到2002年6月底,道瓊斯指數(道指)比2001年末下降了近8%,納斯達克指數(納指)下降了25%。6月底世通公司丑聞曝光後,道指跌破「9·11」以後最低點。二季度,美國個人消費支出換算成年率增長1.9%,增幅比一季度回落1.2個百分點。二是庫存調整出現變化,對GDP拉動由2002年一季度的2.6個百分點減為1.15個百分點。二季度私人部門增加庫存10億美元,零售業增加庫存215億美元,批發業、製造業等其他行業仍在繼續清減庫存。而2002年一季度私人庫存減少289億美元,2001年四季度減少984億美元。這表明大規模庫存壓縮基本告一段落。三是政府整體支出水平下降。2002年二季度,美國政府總體支出水平增長1.8%,比一季度回落3.8個百分點。其中,軍事開支增長8%,比一季度回落3.6個百分點。
四是貿易逆差大幅增加。2002年二季度逆差總額1111億美元,使GDP下降1.8個百分點。盡管與上年同期相比,進出口增速仍在下降,但環比二季度進出口大幅回升,特別是二季度進口環比增長23.5%,比一季度8.5%高出15個百分點。
五是公司利潤情況沒有明顯好轉,將會對股市形成持續的向下壓力,不利於商業景氣的恢復。(2)但當前美國經濟也不是一片灰暗,從政府部門、投資銀行、國際經濟組織、經濟學界和企業收集到的信息表明,也有一些積極的信號,各界較為看重的支撐美國經濟回升的有利因素:一是非農業勞動生產率保持較高水平。2002年一季度為8.6%,二季度為1.1%。盡管美國政府官員也認為,個別季度不排除有統計誤差的成分,但總體上看20世紀90年代下半期以來由於科技革命的影響,美國非農業勞動生產率的確有顯著提高,平均在2.5%以上,顯著高於日本、歐盟的水平。摩根斯坦利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提出,應該從一個更長的時間段來觀察美國勞動生產率變化及其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較高的勞動生產率仍是支撐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美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二是受低利率和消費信貸便利的刺激,美國住房和汽車等耐用品消費持續暢銷,構成美國經濟回升的最重要動力之一。房屋支出增加除了直接帶動了房地產業、建築業增長外,還間接帶動了家電、傢具、裝修等行業的發展,而且房屋再融資的財富效應還增加了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部分抵消了消費者在股市上的資產損失。
三是設備和軟體投資從二季度開始反彈。對美國商業周期有預示作用的設備和軟體投資在連續6個季度下降後,2002年二季度首次增長2.9%。與此相關聯,固定資產投資也在經歷6個季度的負增長後,二季度出現0.3%的微弱增長。盡管尚不能就此斷定,私人投資由此出現轉折性變化,但這一情況的出現仍是令人鼓舞的。另外,數字顯示從2001年底投資品中的高科技類產品觸底反彈,恢復低增長,而其他資本貨物仍在徘徊。這說明,企業在IT等高科技裝備方面的開支呈現恢復的跡象。
四是工業生產連續7個月增長。2002年6月份比上月增長0.7%,7月份比6月增長0.2%。
五是通貨膨脹率較低,為美聯儲貨幣政策發揮作用留下了一定空間。據美財政部預測,2002年美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為2.2%,全部消費品物價指數為1.5%。另據統計,美國6月份批發物價指數為0.2%,7月份為-0.2%。
7. 美國經濟發展現狀
美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就是第三產業占的比重過大,一二產業,尤其是製造業,佔比過小經濟虛擬化嚴重。
8. 當今美國經濟狀況怎樣
在當今依然是由美國主導下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格局中。
不過我經常看一些經濟新聞報道和評論之類的文章,表示當今美、日經濟都處在低潮。
不僅美,其實整個西方世界都是,美突出一些。
經濟的波動很正常,特別美國在近幾十年保持連續增長後,出現一定的停滯也算應該。美國的赤字政策為主的刺激經濟發展的手段已經用到極致,沒准這次美國經濟的復甦能伴隨新的能拿諾貝爾獎的大師誕生。
另外,我們來說說日本,日本是依賴性很強的經濟體,別人不行,它會跟著不行的。現在已經不行了,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美國是一個創新型經濟體,始終存在制度優勢。二戰以來,全球每一次經濟增長的長周期都是由美國引導的。二戰以後,軍工轉民用產生技術革新和進步,將美國經濟帶到了上世紀60年代末的黃金增長期。經過上世紀70年代經濟滯脹的修正,進入上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又在信息革命的引領下增長了30年,一直到2007年由於資產泡沫出現金融危機。
美國現在處於混沌期,還在尋求下一個引領經濟的增長點,但實現經濟復甦首先需要有效降低成本。美國經濟競爭力受到的最大威脅就是成本太高。一方面工資成本高,另一方面美國醫療保障的開支占國民收入的比重達17%,是其他發達國家的兩倍多。只有通過醫療體系的改革降低成本,加上美國既有的創新優勢,才能把有限的資源逐步吸引到美國需要導向的實體方向,包括新材料、新能源、新興制葯、農業等方面。
總之,美國目前的經濟復甦進度緩慢。
9. 請教熟悉美國經濟的朋友,中國經濟狀況與美國經濟狀況相比,目前到底有何差異
第一全世界的經濟都掌握在美國手裡!為什麼?因為現在美元才屬於硬通貨幣!包括中國的能源市場其實都在受美國的影響,農產品價格。
一句話。美國掌握了全世界的大宗商品的價格,中國到目前還沒有自己出口產品的定價權。也沒有進口產品的定價權。所以才會出現中國比美國的油價高,(幫三桶油解釋下)
所有的大宗商品 都要現在 美國的大宗商品期貨交易所進行交易。美元交易
介紹:舉例你帶了10美金去美國買石油,之前給你說的價格是1美金一桶,你可以買十桶,但是美國進行市場定價,貶低美國匯率,你只能買8桶,問題是你需要買10桶,只能再加2美元,就是12美元。國內是按照10美元定價,但是12美元的油按照10美元賣的話就會虧。再以13美元的價格賣給消費者。其實這個錢國企沒有賺到多少!
所以說美國一實行量化寬松,中國的外匯儲備就會蒸發一部分。這個原因
第二。中國出口生活品 美國出口的是大宗商品,
中國的經濟受外部的影響過大。內需雖然很大。依賴進口的層份過重。
美國受外部經濟較低,因為是美國影響世界 而不是世界影響美國
經濟總量大 沒有實際用
人均GDP大 才是王道 所以說中國經濟和美國經濟是不能比的 發展方式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