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日喀則經濟開發區

日喀則經濟開發區

發布時間:2021-03-16 01:11:34

❶ 西藏自治區設立一個地級市與六個地區分別是

截至2018年,西藏設有6個地級市、1個地區,即拉薩市、日喀則市、山南市、林芝市、昌都市、那曲市和阿里地區,共設有68個縣。各市(地區)簡介:

1、拉薩市

拉薩,簡稱「拉」,是中國西藏自治區的首府,具有高原和民族特色的國際旅遊城市,是西藏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也是藏傳佛教聖地。位於西藏高原的中部,喜馬拉雅山脈北側,海拔3650米,地處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中遊河谷平原,拉薩河流經此,在南郊注入雅魯藏布江。

2、日喀則市

日喀則,西藏自治區下轄地級市,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邊陲,青藏高原西南部,西銜阿里地區、北靠那曲市、東鄰拉薩市與山南市,外與尼泊爾、不丹、印度等國接壤;南北地勢較高,其間為藏南高原和雅魯藏布江流域。2017年,日喀則市人口75萬,轄1個市轄區和17個縣。

3、山南市

山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下轄地級市,位於岡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以南,雅魯藏布江幹流中下游地區,北接西藏首府拉薩,西與日喀則毗鄰,東與林芝相連,南與印度、不丹兩國接壤,是西藏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山南擁有600多公里長的邊界線,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位置,是中國的西南邊陲。

4、林芝市

林芝,是西藏自治區下轄地級市,位於西藏東南部,雅魯藏布江中下游,其西部和西南部分別與拉薩市、山南市相連,西連那曲市嘉黎縣、東接昌都市,南部部分區域在藏南地區(印度占據)、緬甸國接壤,被稱為西藏江南,有世界上最深的峽谷——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和世界第三深度的峽谷帕隆藏布大峽谷。

5、昌都市

昌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下轄地級市,地處橫斷山脈和三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流域,位於西藏東部,處在西藏與四川、青海、雲南交界的咽喉部位,是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必經之地,也是「茶馬古道」的要地。

6、那曲市

那曲,是西藏自治區下轄地級市。地處西藏北部,唐古拉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和岡底斯山脈之間,東西長約1156千米,南北寬約760千米,東連昌都市,西接阿里地區,南與拉薩市、林芝市為鄰,北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及青海省接壤。總面積369674平方千米。

7、阿里地區

阿里地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的一個地級行政區。元朝稱納里,明朝稱俄力思。位於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核心地帶,是中國西藏自治區的一個地區級行政區劃,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之一,擁有獨特的高原自然風貌。土地面積33.71萬平方千米。

❷ 西藏日喀則和山南哪個地方經濟好

根據2017年兩地政府工作報告,如果光從經濟總量來講的話是日喀則,內2017年日喀則GDP達到容215億左右,而山南GDP達到145億左右,值得一說的的日喀則的人口是山南的兩倍之多,還有一個就是從歷年經濟發展增速看用不了多長時間山南經濟總量也將超過日喀則

❸ 日喀則有多少個縣

日喀則,轄1個市轄區和17個縣。

17個縣分別是:江孜縣、白朗縣、拉孜縣、薩迦縣、崗巴縣、定結縣、定日縣、聶拉木縣、康馬縣、亞東縣、仁布縣、南木林縣、謝通門縣、吉隆縣、昂仁縣、薩嘎縣、仲巴縣。

日喀則市下轄1個市轄區(桑珠孜區),市政府駐地桑珠孜區。

(3)日喀則經濟開發區擴展閱讀:

日喀則是「一江兩河」中部流域綜合開發工程的重點區域,也是我區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經濟以農牧業為主。經濟林木有蘋果、桃、核桃等,年木材採伐量335立方米。目前有電力、建築、民族手工、修理、畜產品加工、食品加工等工業企業。

傳統民族手工業品主要有卡墊、藏靴、氆氌、金絲帽等。中尼、日亞兩條干線公路可直通拉薩、獅泉河及尼泊爾王國,並與日喀則地區的17個縣相通,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公路交通網。

南木林縣,藏語意為「勝利」。作為地名具有「聖地」的含義。吐蕃時期稱扎西孜。後被稱為湘巴(即後藏6個萬戶司之一)。清朝初設南木林宗。

江孜縣,藏語意為「勝利頂峰,法王府頂」。因年楚河流經這里,歷史上人們稱江孜地區為「年」。清代為江孜宗,屬前藏噶廈地方政府管轄。

定日縣,藏語意為「定聲小山」。傳說一位喇嘛擲石,「定」的一聲,落在該地。後來在該地小山上修建了寺廟,即取名定日寺。

❹ 請問下國家最近大重點開發的地區是什麼地方

我國西部地區包括以下省、市(自治區):

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廣西、內蒙、西藏等省、市、自治區。

陝西省
副省級城市:西安。
地級市:延安、銅川、渭南、咸陽、寶雞、漢中、榆林、商洛、安康。
縣級市:韓城、華陰、興平。

四川省
副省級城市: 成都 。
地級市:廣元、綿陽、德陽、南充、廣安、遂寧、內江、樂山、自貢、瀘州、宜賓、攀枝花、巴中、達州、資陽、眉山、雅安 。
縣級市:崇州、邛崍、都江堰、彭州、江油、什邡、廣漢、綿竹、閬中、華鎣、峨眉山、萬源、簡陽、西昌

甘肅省
地級市:蘭州、嘉峪關、金昌、白銀、天水、酒泉、張掖、武威、慶陽、平涼、定西、隴南。縣級市:玉門、敦煌、臨夏、合作。

貴州省
地級市:貴陽、六盤水、遵義、安順
縣級市:清鎮、赤水、仁懷、凱里、都勻、興義、畢節、銅仁、福泉

雲南省
地級市:昆明、曲靖、玉溪、麗江、昭通、思茅、臨滄、保山。
縣級市:安寧、宣威、潞西、瑞麗、大理、楚雄、個舊、開遠、景洪。

青海省
地級市:西寧。
縣級市:格爾木、德令哈。
自治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
地級市:南寧、桂林、柳州、梧州、貴港、玉林、欽州、北海、防城港、崇左、百色、河池、來賓、賀州。
縣級市:岑溪、桂平、北流、東興、憑祥、宜州、合山。

內蒙古自治區
地級市:呼和浩特、包頭、烏海、赤峰、呼倫貝爾、通遼、烏蘭察布、鄂爾多斯、巴彥淖爾。
縣級市:滿洲里、扎蘭屯、牙克石、根河、額爾古納、烏蘭浩特、阿爾山、霍林郭勒、錫林浩特、二連浩特、豐鎮。

寧夏回族自治區
地級市:銀川、石嘴山、吳忠、中衛、固原。
縣級市:靈武、青銅峽。

西藏自治區
地級市:拉薩。
縣級市:日喀則。

新疆自治區
地級市:烏魯木齊、克拉瑪依。
自治區直轄縣級市: 石河子、阿拉爾、圖木舒克、五家渠。
縣級市:喀什、阿克蘇、和田、吐魯番、哈密、阿圖什、博樂、昌吉、阜康、米泉、庫爾勒、伊寧、奎屯、塔城、烏蘇、阿勒泰。

重慶市

人口比較集中或者流動人口多較大的城市有:重慶、西安、成都、昆明、南寧、西寧、呼和浩特等

❺ 日喀則的地理環境

日喀則市地處中國西南邊陲、西藏自治區西南部,南與尼泊爾、不丹、印度三國接壤,西銜阿里地區,北靠那曲地區,東鄰拉薩市與山南地區。經緯跨度在東經82°00′至90°20′和北緯27°23′至31°49′之間。全市國土面積18.2萬平方公里,東西長800公里,南北寬220公里。
日喀則大體處於喜馬拉雅山系中段與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中段之間,南北地勢較高,其間為藏南高原和雅魯藏布江流域。日喀則地形復雜多樣,基本上由高山、寬谷和湖盆組成,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橫亘全境南部的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年輕最高大的山系,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高峰林立,萬山叢生。在日喀則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5座,即珠穆朗瑪峰、洛子峰(8516米)、馬卡魯峰(8463米)、卓奧友峰(8201米)、希夏邦瑪峰(8012米)。其中位於日喀則與尼泊爾邊界上的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13米,雄居世界之巔,昂首俯視群山,還有7000米以上的高峰14座。此外,還有卡如拉、加措拉、馬拉、仲拉、拉吉、馬熱拉等眾多高山。
藏南谷地上段的雅魯藏布江和年楚河流域的河谷平原,主要由拉孜——仁布寬谷和江孜——日喀則平原組成。另有喜瑪拉雅山脈北側、藏南高原上的朋曲河谷平原以及其一些零星的河谷平原。這些谷地坡度平緩,土層深厚,氣候宜人,水源較充足。 日喀則共發現礦床、礦(化)點及找礦線索234處,有金、銀、鋅、鉛、鋰、銻、汞、銅、鐵、錳、銫、鉻、硼、雲母、砷、食鹽、芒硝、鉀、水晶、硫、磷、明礬石、煤、泥炭、油頁岩、菱鎂石、瓷土、石膏、石墨、石灰石、仁布玉石等46種,其中硼砂儲量較大。
主要開採的礦種有金、銅、鉛、鋅、鉻、銻、玉、硼、礦泉水、花崗岩等。
金礦:日喀則採金歷史悠久,儲量頗豐,岩金開采所在地為謝通門縣榮瑪鄉。砂金礦有南木林縣達孜金礦、昂仁阿木雄金礦。
鋰、硼礦:鋰資源量達153萬噸,三氧化硼資源量達3220萬噸,鉀為3590萬噸,按1990年幣值和三分之一可采比計算,潛在價值在1500億人民幣以上。秋里南木湖硼砂礦,伴生有部分芒硝,硼砂儲量86萬噸,品位達到28%以上。
礦泉水:礦泉水有崗巴曲登尼瑪礦泉水和江孜龍瑪礦泉水。主要生產曲登尼瑪礦泉水。曲登尼瑪礦泉水泉口海拔5128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礦泉水水源,日出水量800噸左右。
建築材料:砂石料主要在「雅江」及「年河」一帶開采;花崗石主要在康瑪縣、謝通門縣、拉孜縣均有開采 農牧業是日喀則國民經濟的基礎和支柱產業,日喀則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農牧業的發展快慢。日喀則是西藏自治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耕地面積125萬畝,佔西藏自治區的1/3,糧油產量佔西藏自治區的40%左右,向國家交售的商品糧佔西藏自治區的50-70%,糧油生產總量居西藏自治區第一位。畜牧業也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常年牲畜飼養量達550餘萬頭(只、匹),摺合800餘萬個綿羊單位,居西藏自治區第二位。
日喀則不僅是西藏自治區農牧業大地區,也是盛產農畜土特產品的地區之一。據統計,畜土特產品有十幾種。其中,亞東魚、帕里氂牛、崗巴羊、桑桑酥油、霍爾巴羊、江孜大蒜、「聯嘎姆」高級糌粑、日喀則蕎麥、艾瑪崗馬鈴薯、拉孜優質油菜籽等。
1989年日喀則農牧業總產值達18777.30萬元,比1980年增長了31.46%。其中,農業產值佔49.40%,牧業產值佔42.14%。
1999年糧油總產達到35.2萬噸,比1994年增產7.2萬噸,增長25.7%;農業總產值達87545.06萬元,比1994年增加47381.59 萬元,增長54.1%;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1270元,比1994年增加249.88元,增長24.5%;1999年牧業產值達42111.08萬元,比1994年增加15291.88萬元,增長36.3%,成畜死亡率僅為2%左右。
2002年底,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2.9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收入8.4億元,占總收入的65%。農牧民人均收入1690元,比1994和1999年分別增長了65.7%和33.1%。日喀則糧油總產達到78091萬斤,比1994和1999年分別增產21925萬斤和3550萬斤,增長28.1%和4.5%。其中,糧食產量73984萬斤,油菜籽產量4107萬斤,蔬菜產量1.58億斤。日喀則年末牲畜存欄控制在570萬頭(只、匹)。肉類總產量2.71萬噸,比1994和1999年分別增長57.6%和19.9%。奶類總產量5.72萬噸,比1994和1999年分別增長60.7%和21.7%。
2013年,日喀則推廣「藏青2000」良種8.5萬畝,佔全區推廣任務的80%,推廣「喜馬拉22號」2.06萬畝;高原特色農產品基地成為第二批中國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範基地;分別在江孜、拉孜等10縣落實農機示範村10個;新續建青稞生產基地、退牧還草工程等農牧業項目19類186個,完成國家投資3.91億元。2013年,日喀則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5.76億元,同比增長3.7%。 日喀則地處中國西南邊陲,所轄18個區、縣中共有9個邊境縣,與尼泊爾、不丹、印度三國接壤,邊境線長1573公里,約佔全區邊境線長的一半。有4個開放口岸,29個互市貿易點。
1984年,由國家投資組建了日喀則首家專業外貿企業,2002年,日喀則共有各類外貿企業7家,有國有的、集體的、私營的和股份制的。
2002年日喀則口岸對外貿易進出口交易額達5億元人民幣(不包括互市交易額),比1987年的約7000萬元人民幣增長6倍多。
1984年至2000年,日喀則外貿公司累計出口活羊近10萬只、出口羊毛4000餘噸、出口油菜籽1500多噸、出口牛羊絨近1000噸、出口青稞約1.3萬噸,累計出口創匯2193萬美元,年均為農牧民轉換現金收入約1000萬元人民幣。2002年,外貿公司實現出口創匯近500萬美元,對外出口市場除傳統的尼泊爾王國外,還開拓了印度、日本等國和歐美地區市場,對外出口產品除傳統的羊毛、綢緞等外還開發了紡織品、機電品、玩具等。
2002年,日喀則共出口油菜籽2005噸,出口羊毛200噸,比2001年整整多了3倍。2001年日喀則互市貿易額為7890萬元人民幣,其中,出口5130萬元、進口2760萬元,2002年日喀則互市貿易額為8640萬元,同比增長9.5%,其中出口7106萬元,同比增長約38.5%。
2013年,日喀則共有3個已開放口岸,1個待恢復開放口岸,28個互市貿易點。西藏自治區有90%的邊境貿易在日喀則的各大口岸進行。樟木口岸的邊境小額貿易額達到20.44億元,佔全區外貿進出口總額的60%以上。 日喀則地區郵電局,建於1952年6月,當時的組成人員10餘人,大部分人員均來自於和平解放西藏的十八軍官兵。同年10月1日,日喀則地區郵電局正式掛牌營業。當時的郵電局尤為困窘,只有幾間破舊的房屋和落後的通信設備,業務僅有電報、電報匯款、信函、包裹等。郵政運輸工具有解放牌汽車,馬步班,郵路也開辟較少。1969年12月。郵電根據政府的需求,對郵、電進行分營,歷時四年的分營,又於1973年8月,郵電開始合並,隨後一直並肩到1998年。1998年9月10日,郵、電分營後,日喀則地區郵政局開始獨立運行,下轄17個縣(口岸)郵政局。日喀則自辦局支局、所27個,擁有郵路6條,郵路總長單程2822公里,貫穿日喀則17個縣(口岸)郵政局,其中國家一級郵路2條。2002年底,業務收入已達到958萬元,業務總量961元,人均勞動生產率為53519.55元。
日喀則電信分公司於2000年7月18日正式掛牌成立,下設18個縣(口岸)電信局和4個電信支局所。截止2002年底,日喀則18縣(口岸)已開通17個縣的光纜並進入本地網,電話交換機容量已達43248門,交換機實用容量已達28162門;通信光纜線路總長1878.37公里;長途業務電路總數達4910條、電話普及率由2002年的3.33%提高到4.41%,日喀則市城鎮電話普及率每百人28.82部,日喀則電信通信收入4824萬元,勞動生產率達24.49元。
日喀則移動通信分公司於2000年7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並獨立運營,單獨核算,隸屬於中國移動集團西藏自治區移動通信公司,2000年底網上用戶2134戶,業務收入750萬元,固定資產334萬元。
中國聯通日喀則分公司是2000年8月11日,經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批准,在日喀則國信尋呼有限公司的基礎上進行籌備組建,2001年3月22日正式掛牌成立。 西藏和平解放以前,日喀則沒有一條現代意義上的公路,僅有騾馬驛道,貨物運輸靠人背畜馱來完成。舊西藏日喀則地區有通往印度噶倫堡和尼泊爾的古道,日喀則通往印度的道路是由拉孜往西南經協噶爾、定日、聶拉木到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至印度。1951年3月動工修築了拉日公路,1955年10月20日竣工通車。結束了日喀則地區無「一條公路」的歷史,開辟了日喀則地區公路建設的新紀元。1955年以工代賑動工修築了日喀則至江孜的公路,1955年10月通車,全線長90公里,1956年修築了拉亞公路,全長547公里。1958年修築了日定公路,1960年修築了拉孜至普蘭的拉普公路,1962年日定公路作為中尼公路的一部分路段,進一步進行了改建,1962年動工修築了中尼公路,1962年7月10日通車。1991年4月20日動工改建中尼公路大竹卡至日喀則路段,1992年11月通車;1993年4月1日動工改建中尼公路柳區至中貝鄉路段,1994年11月通車。1960年動工修築了加加至吉隆的加吉公路,1963年通車。1960年修築了定日至吉隆的公路,全長190公里。1960年修築了日喀則至南木林的公路,全線長60公里,1960年日喀則地區所屬的十一個縣中除聶拉木和謝通門兩縣外,實現了縣縣通車。1967年4 月日喀則專署交建局對日喀則至謝通門公路進行了測設,1967年5月動工修築。
七十年代日喀則縣鄉公路全長6153公里,81個區(鄉)、336個公社、1338個生產隊通公路或簡易公路,不通公路的區14個、公社141個,生產隊854個,通車率區佔85.9%,公社佔70.3%,生產隊61%,11個縣區區通公路,2個縣社社通公路。
八十年代,日喀則地區十八個縣均已通公路。99個區社中的92個區社已通車,475個公社中的365個已通公路,通車率達76.8%,2192個生產隊中的2093個已通公路,通車率達95.4%,日喀則縣鄉公路通車里程達1716公里。
至2002年,已形成日喀則市中心,通往拉薩、山南、阿里、鄰國尼泊爾、印度以及地區十八個縣市;以G318、G219為主幹線,以省道為骨幹,以縣鄉公路、專用公路、邊防公路為基礎的公路交通網路。截止2002年日喀則公路通車里程為12242.691公里,日喀則2條國道 1240.625公里,6條省道871.096公里,14條縣道1847.29公里,65條鄉道3686.66公里,328條村道及邊防公路(含專用公路)4597.02公里。日喀則無一條二級及二級以上等級公路;日喀則203個鄉鎮中,198個鄉鎮通公路,占鄉鎮總數的97.54%,5 個鄉鎮不通公路,占鄉鎮總數的2.46%,1751個行政村中的1433個行政村通公路,占行政村總數的81.84%,318個行政村不通公路,占行政村總數的18.16.%;公路密度為6.7243公里/百平方公里。等級公路1962.685公里,等外公路10280.006公里。
2011年7月8日,日喀則和平機場正式開航。
2013年,日喀則市區共有公交車輛89輛,市區公交線路9條,市周邊公交線路11條。 2001年日喀則市18個區、縣的建城區面積達26.44平方公里,比1996年增長45%。其中,桑珠孜區建城區面積達17.59平方公里,比1996年增長50%。2001年日喀則城市化水平為9.7%,比1994年增長0.5個百分點。其中日喀則市的城市化水平為35%,比1994年增長5個百分點。1994年至2000年,日喀則固定資產累計完成20.37億元。
2000年,日喀則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6億元,比1959年增長676.85倍,比1994年增長4.67倍,各區、縣僅在1994年至2000年間,多方籌措資金5.02億元,用於城鎮基礎設施的進一步改善和修建;其中僅桑珠孜區在這期間投資1.36億元。截止到2002年底,日喀則市桑珠孜區道路長度達39.1公里,面積 98.53萬平方米,市區人均道路面積30平方米,比2000年增長了9平方米。
2002年,日喀則市內液化石油氣充裝站月售量890噸,日供應量達74.17噸。市區新老水廠的年實際供水量達438萬噸,其中新水廠是1995年由上海市投資4500萬元修建的。郵電業務也比1959年增長313倍,比1994年增長13.5倍。城鎮綠化方面,九五期間也有一定的提高,市區公共綠地面積為33公頃,園林面積48公頃,按日喀則市區常駐人口計算人均綠地面積近70平方米。 2008年至2011年,日喀則共完成60737戶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任務,為此共投入資金46多億元。2012年,日喀則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任務為18806戶,自治區投入補助資金3.12多億元已全部到位。在財政支持下,2008年—2010年日喀則完成1429個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2010年—2011年完成378個村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工作。
2008年至2011年,日喀則投入農林水事務資金60多億元,落實城鄉低保、城鄉醫療救助、城鄉居民和僧尼社會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三老人員、孤兒生活補助等各項社會保障資金預計達19多億元,落實教育「三包」經費預計達8.5多億元。
2013年,日喀則投資5.01億元,完成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327個、農牧民安居工程11904戶、30多個村整村推進工程,投資1.74億元,解決5.32萬人、293座寺廟的飲水安全問題;投資3.23億元,電力入戶4338戶;解決33個鄉鎮、148個建制村的通暢和58個建制村、120座寺廟的通達問題;建成農村戶用沼氣9221座;完成各類造林22.7萬畝。日喀則廣播電視「戶戶通」加快實施,完成任務2.66萬戶,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7.94%、96.09%。 2002年底,日喀則市18個縣(市)共有中學23所,其中完全中學1所,純高中2所;縣(市)、鄉鎮小學217所,教學點729個,中等專業學校1所,幼兒園1所,社會力量辦學(園)2所。日喀則小學在校人數85936人,初中在校生18481人,高中在校生3443人。幼兒園在園750人,社會力量辦學在校生321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0.42%,初中入學率達到34%。日喀則有中學教職工1440人,小學教職工3304人,中小學教職工中藏族教師占總數的90%以上。截止2002年底,日喀則已經有13個縣(市)實現了普及六年義務教育目標,「普六」人口覆蓋率達到78%。
2007年和2008年,日喀則已全面完成「掃盲」、「普九」任務,「普九」人口覆蓋率達100%,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2%以下。到2009年底,日喀則已配備教學光碟播放系統,建立收視點235個,計算機教室78個,「班班通」教學資源系統111個,44%的鄉(鎮)完小實現了教學資源「班班通」。 1955年10月,日喀則人民醫院正式成立,建院初期僅有45名醫務人員,12張床位,設有內、外等九個科室,這是日喀則第一所正規性醫院。1959年10月以來各縣(市)醫院也相續成立,1972年地區衛生學校成立,設有護士、醫士、葯劑、藏醫等專業,成為我地區第一所培養醫葯專業人員的學校。1974年地區防疫站又宣告成立,並逐步開展地甲、麻疹等普查、普治工作,建立了麻風病醫院,繼面開展了計劃免疫和綜合防治工作。
1959年日喀則共有醫療衛生機構5個,其中地市2個,縣級3個,床位55張,其中地市45張,縣級10張,衛技人員82名,平均每千人擁有床位0.18張,每千人擁有衛技人員0.11人,而此時的醫療衛生水平僅處於低級階段,僅能開展一些常規的醫療診治工作。
1982年日喀則藏醫院成立,之後開辦聶拉木藏葯廠,成立瑞士紅十字會援助的邊雄藏醫學校,為發展民族醫葯事業,解決農牧區缺醫少葯問題起到了積極作用。1983年,衛生執法監督工作開始起步。1986年,婦幼衛生保健工作又開始起步,並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人口基金會的援助下,逐步在江孜等七縣開展了基層婦幼衛生保健項目工作。
2002年日喀則合作醫療以縣、鄉為單位覆蓋率達到100%與95%,參加農牧民占日喀則農牧區總人口的78.08%;有19家防疫機構,有8家婦幼機構,有3家醫院被評為「愛嬰醫院」,孕產婦死亡率從解放初期的502/萬下降到2002年的38.37/萬,嬰兒死亡率從解放初期的430‰下降到2002年的25.49‰,人均期望壽命從解放初期的35歲提高到67歲,2002年人口自然增長率8.59‰;共有藏醫院2家,藏葯生產廠家1個,17個縣(市)均設有藏醫科,形成了藏醫葯的醫、教、研和藏葯生產體系。2002年日喀則擁有各級衛生機構245個,床位1271張,衛生技術人員1614名,分別比1959年高出衛生機構240個,床位1216張、人員1532名。
2013年,日喀則實行農牧民及僧尼免費健康體檢和兒童先心病醫療救治,完成農牧民體檢61.51萬人、僧尼體檢4360人,篩查先心病兒童8.91萬人,確診129例,免費手術116例。 藏歷年:藏歷年是藏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隆重的節日。日喀則既過藏歷12月1日的「農民年」,又過藏歷1月1日的藏歷年。
林卡節:逛林卡是藏族群眾根據高原氣候、環境和生活條件形成的一種民族習慣。以前,每年藏歷5月1日至15日這半個月里,人們走出庭院,來到濃蔭密布的林卡遊玩,逐步成為林卡節。
達瑪節:藏語為跑馬射箭。最初流行在江孜,其他許多地方也有舉行。過去江孜達瑪節於每年藏歷4月19日左右舉行。有賽馬、比試騎術、角力等活動,但主要是搞展佛、跳神、祭祀等宗教活動。現達瑪節時間多在農閑的6月份舉行。
沐浴節:「天上閃現太白星,人間河須請郎中」這句人人皆知的話,指的是藏歷7月中旬,太白金星在湛蘭的天空出現一周,經星光照射的江河、泉水、溪水隨之聚變而具有水之八德。當太白金星閃爍的七天中,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牧區,家家戶戶扶老攜幼,提酒帶餐到江河、去泉邊盡情地飲水、游泳、沐浴、洗衣。
望果節:望果源於古代,盛於近代,是祈盼豐收而舉行的活動。雖然各地的望果繁簡不一,但其形式和內涵大同小異。開鐮之前農事稍閑時,全村男女著上新裝和僧侶一道列隊轉游莊稼地。隊伍由持柱香、經幡、經書、寶傘、寶瓶、手鼓、鑼鈸、法號、彩箭的善男善女引路,全村人跟在後面。隊伍按東南西北方向轉游,每至一方祭此方神。在行進的途中不斷地吹號、搖鼓、誦經、揮舞彩箭呼喊:「恰也怙秀,央也怙秀」(德福來吧,吉祥也來吧),燒香敬供村神,祈求豐收。轉完了莊稼地便在蔭涼處,進餐飲酒。過後進行賽馬、賽氂牛、唱藏戲、跳舞等娛樂項目。
鬥牛節:白朗縣鬥牛節在8月份舉行,屆時各鄉村農牧民匯集一起,帶著自家的公牛,進入指定的鬥牛場,而後進行每鄉、每村的鬥牛比賽。比賽時二牛相鬥難分難解,其場面驚心動魄,扣人心弦,最終弱者被頂倒或落荒逃去,才可結束二牛之間的惡戰。

❻ 西藏自治區六大地區概況

  1. 阿里地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的一個地級行政區。元朝稱納里,明朝稱俄力思。位於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核心地帶,是中國西藏自治區的一個地區級行政區劃,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之一,擁有獨特的高原自然風貌。

  2. 那曲,是西藏自治區下轄地級市。位於西藏自治區北部,北與青海省接壤,西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毗鄰。地處唐古拉山南坡和念青唐古拉山北麓,位於羌塘高原的東端,山地連續分布,被眾多湖盆分割,湖泊星羅棋布。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

  3. 山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下轄地級市,位於岡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以南,雅魯藏布江幹流中下游地區,北接西藏首府拉薩,西與日喀則毗鄰,東與林芝相連,南與印度、不丹兩國接壤,是西藏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山南擁有600多公里長的邊界線,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位置,是中國的西南邊陲。

  4. 日喀則,西藏自治區下轄地級市,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邊陲,青藏高原西南部,西銜阿里地區、北靠那曲市、東鄰拉薩市與山南市,外與尼泊爾、不丹、印度等國接壤,國境線長1753公里,國土面積18.2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日喀則2017年人口75萬,轄1個市轄區和17個縣。

  5. 昌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下轄地級市,地處橫斷山脈和三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流域,位於西藏東部,處在西藏與四川、青海、雲南交界的咽喉部位,是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必經之地,也是「茶馬古道」的要地。以昌都為中心,東與四川省相望,東南面與雲南省接壤,西南面與西藏林芝市毗鄰,西北與西藏那曲市相連,北面與青海省交界,西望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處在商貿往來的樞紐地位,素有「藏東明珠」的美稱。

  6. 林芝,是西藏自治區下轄地級市,古稱工布,「林芝」是藏文「尼池」或「娘池」音譯而來,藏語意為「娘氏家庭的寶座或太陽的寶座」。位於西藏東南部,雅魯藏布江中下游,其西部和西南部分別與拉薩市、山南市相連,西連那曲市嘉黎縣、東接昌都市,南部部分區域在藏南地區(印度占據)、緬甸國接壤,被稱為西藏江南,有世界上最深的峽谷——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和世界第三深度的峽谷帕隆藏布大峽谷。

❼ 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產業布局

局西藏地域遼闊,各地地理、氣候條件和資源狀況的差異很大,經濟發展水平不盡相同。按照「重點發展中部,放開搞活西部,聯合開發東部,藏北牧礦致富」的原則,促進地區經濟的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重點建設以拉薩、日喀則兩市為中心的全區經濟核心區,把昌都逐步建成新的增長極,對其他行署所在地進行重點開發,使之成為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增長點。 千百年來,藏民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其中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18處,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的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64處,縣(市)人民政府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18處,主要是:布達拉宮、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羅布林卡、扎什倫布寺、江孜宗山抗英遺址、白居寺、薩迦寺、藏王墓、桑耶寺、昌都卡諾遺址、古格王朝遺址等。
主要的自然景觀有:墨脫自然保護區、察隅自然保護區、羌塘自然保護區、林芝巴結巨柏保護區、珠峰自然保護區、羊卓雍湖、雅魯藏布大峽谷、岡仁波齊峰、瑪旁雍錯、錯高湖、納木湖等。
對外開放山峰44座,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一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一個,可參觀景區100多處,形成了以拉薩為中心的文化觀光旅遊區;以徒步、登山、朝聖為主的後藏旅遊區;以科考、生態為主、以雅礱河谷風景名勝為中心的藏東南旅遊區;以草原、湖泊、野生動物觀賞為主的藏北高原無人區,形成了以觀光旅遊產品為主,輔以徒步、探險、朝聖、生態、旅遊節慶等專項旅遊產品的復合型產品體系,在已上市銷售多年,發展比較成熟的產品中,最經典的路線有:3—5日的短線:拉薩---山南(文物古跡游) 拉薩---那曲(民俗風情游,如:雪頓節、恰青賽馬節)拉薩---日喀則(後藏探險游),5—15日的長線:拉薩—江孜—日喀則—薩迦—定日—聶拉木樟木口岸 (黃金觀光線),拉薩—日喀則—阿里(聖地朝聖游)拉薩—林芝—山南(東線環游)。
西藏旅遊業是1980年起步的,經歷了近20年的發展歷程,現已具有一定的規模。全區旅遊企業的近140家,其中涉外賓館飯店66家(客房4461間,床位9710張),其中又包括星級賓館飯店15家,國際國內旅行社42家,旅遊汽車公司3家,定點餐館19家(餐位1528個),全行業直接從業人員6000多人,全行業間接從業人員30000餘人。
2000年旅遊接待人數快速增長,經濟效益顯著,全年接待海內外遊客達56.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2%,其中海外遊客14.94萬人次,增長38.1%;全區旅遊總收入65153萬美元,增長4.6%;旅遊創匯4790萬美元,增長33%;上交稅金2032元,增長6.8%。
「十五」旅遊業發展方向:
----按照「大力發展國內旅遊,穩步發展國際旅遊,適度發展出境旅遊」的方針,採取一切促銷手段,實現與歐、美、日、韓、新、馬、泰、尼泊爾、港澳台及國內其它主要旅遊城市的旅遊聯網,加大在國際國內旅遊市場上的佔有份額。開放旅遊市場,拓寬旅遊區域,力爭擴大林芝、昌都、阿里等地區的對外開放區域。
-----樹立精品意識,圍繞我區獨特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深度開發旅遊資源。以市場為導向,著力開發建設一批品牌形象突出、設施配套完善、服務檔次高、創匯能力強的旅遊產品,形成觀光、探險、休閑、度假齊全的大旅遊產業體系,從根本上改變我區旅遊資源粗放式開發利用的狀況。重點開發生態旅遊產品、高檔次和高品位的文化旅遊產品、休閑度假旅遊產品、富有體驗性的探險旅遊產品,力爭把西藏建成國際精品旅遊勝地。
-----大力改善景區內外基礎設施。加強現有旅遊線路、景區(點)建設,提高景點質量。積極開發新的旅遊線路和景區(點),建成以拉薩為中心,連接6個地區、5個周邊省區和尼泊爾的旅遊線路。基本完成拉薩—林芝—山南—拉薩,拉薩—日喀則—阿里—那曲—拉薩,拉薩—那曲—昌都—林芝—拉薩三大陸路旅遊環形線路建設;改擴建江孜至浪卡子公路,修建巴松錯、藏王墓、納木錯三級黑色路面旅遊公路,初步完成巴松錯、茶馬古道、環珠峰景區、納木錯景區配套建設等。
------豐富景點的吃住行游購娛內容,開發特色精美旅遊產品,提高服務質量,完善配套體系,營造安全舒適衛生的旅遊環境。加強旅遊商品、紀念品的開發、生產,帶動民族手工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加強旅遊導游隊伍的建設,提高旅遊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不斷改進服務質量,擴大西藏旅遊品牌效應。強化行業管理措施,實施標准化管理戰略,促進旅遊管理逐步邁上標准化、規范化、法制化軌道,建立競爭有序的旅遊市場體系。 藏醫葯學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完整的理論體系,豐富的實踐內容和浩瀚的醫學文獻,是藏族人民長期同疾病作斗爭經驗的總結,幾千年來位藏族人民的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貢獻。
西藏和平解放以來,黨和政府對發展藏醫葯學十分重視,1959年西藏建立了拉薩藏醫院。1980年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改為西藏自治區藏醫院,現已成為全區藏醫教研中心。1980年以來,國家先後投資2000多萬元,重新建立了自治區藏醫院住院部,新建立了6個地區藏醫院和7個縣藏醫院,此外,在60多個縣醫院內設立了藏醫科。1984年,西藏正式成立自治區藏醫學校。1985年西藏大學開設藏醫系。多年來,藏醫教育機構為全區培養輸送了一大批高、中等藏醫葯人才。各地(市)衛生學校、幹部進修學校和藏醫院也開設了藏醫提高班,培養提高基層藏醫葯人員的業務水平。
2000年西藏共有藏醫葯生產企業19家,從業人員777人,注冊資金18374萬元,生產有批號的葯品144種,實現工業產值29338萬元;銷售收入18048萬元,比上年增長3.57%;實現利潤7321萬元;上交稅金2582萬元。12種藏葯被列為國家中葯保護品種,13種藏葯被列為新葯品種。此外,還有31種藏成葯、制劑被列為西藏地方標准。傳統名貴藏成葯「然納桑培」、「常覺」等多次獲得國家級和自治區級獎。自治區藏葯廠成為全國最大的民族葯生產企業,採用現代生產技術研製而成的十味龍膽花顆粒、六味能消膠囊、六味枸杞口服液、十味蒂達膠囊等4種新劑型藏葯,均獲得衛生部頒發的新葯證書。同時,可生產傳統藏葯350個品種,年產量達10萬公斤。1997年,奇正消痛貼榮獲國家中葯保護品種,1998年榮獲第26屆日內瓦國際發明與新技術展覽會金獎,實現了西藏科技成果在國際舞台上零的突破,充分顯示了藏葯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廣闊前景。
「十五」期間,要實現藏醫葯的快速發展,就必須認真組織實施《葯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和《中葯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結合GMP標准,加快傳統藏葯的劑型改良,促進藏醫葯生產與國際國內接軌。把傳統優勢與現代科技、生產工藝結合起來,吸收先進的管理、營銷經驗,做大做強藏醫葯業。要堅持改善條件和內涵建設並重、突出藏醫葯特色與完善服務功能並舉,繼續加強藏醫葯人才培養,努力提高藏醫葯臨床診治水平和服務能力。進一步重視和加強藏醫葯科研工作,推進藏葯企業向規模化、集團化方向發展,提高藏葯研製、開發、生產的綜合實力和整體水平。注重藏葯材資源的合理保護和科學利用,加強藏葯材基地建設。廣泛採用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加快研製新葯步伐,實現藏紅花等傳統藏葯材的人工繁育栽培,建立全國最大的藏葯材基地,形成全國藏醫葯研究開發生產中心。 西藏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發現礦產地1858處,各類物化探異點1300個。探明儲量的礦床132個,其中能源礦產25個,金屬礦產33個,非金屬礦產37個,地熱資源4個,礦泉水11個;己探明礦床規模達到大型的22、中型25個、小型48個、礦點37個。有17種礦產在全國排序前9位:第1位鉻、工藝水晶、剛玉、高溫地熱;第2位銅、火山灰;第3位菱鎂礦;第4位硼、自然硫、雲母;第5位砷;第6位陶磁土;第7位石膏;第8位泥炭、晶質石墨;第9位銻、重晶石。探明的礦產資源儲量潛在價值1967億元,全區礦產資源總量潛在價值6505億元。銅、硼、金、銻、高溫地熱、建材等為西藏優勢礦產,能源為短缺礦產。
豐富的礦產資源為西藏礦業的開發建設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從業人數8000多人。2000年底,開采鉻礦石19.66萬噸,硼礦19591噸,原煤2.13萬噸。
「十五」期間,西藏要加大對地勘工作的投入,搞好地質勘查,進一步摸清我區資源狀況。圍繞礦業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重點,抓緊開展對優勢礦種和國家緊缺礦種的地勘工作,保證我區礦業發展有可靠的後備儲量。逐步推行地勘成果有償轉讓制度,保護探礦權人的合法權益。重點開發有市場需求、潛在的、稀缺的礦產資源。根據市場需求和資源優勢狀況,礦產勘查與開發的重點是鉻、銅、黃金、鉛、鋅等金屬礦產,以硼、鋰為主的鹽湖礦產資源,建材用灰岩、花崗岩等非金屬礦產,地熱、煤炭、林產品、石油等能源礦產資源以及礦泉水資源。對玉龍銅礦、扎布耶鹽湖、甲馬赤康銅多金屬資源等重大開發項目,運用市場機制,吸引國內外資金、技術入股,進行合作開發,在「十五」期間,力爭完成開發前期工作,一期工程開工建設。鼓勵通過聯合等方式在內地進行精深加工,提高礦產資源開發的附加值。同時,要建立健全礦業管理體系,制定全區統一的礦業發展長遠規劃,切實保護生態環境,優化配置礦產資源。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除特定保護性礦種和國家重要戰略資源外,各種投資主體都可以參與開發,自治區行業管理部門統一管理;小型礦山的開發以集體、民營及其他類型企業為主,由地(市)、縣政府主管,形成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分級管理的模式。 建築、建材工業是西藏自治區工業企業中發展較快的行業之一。2000年完成基本建設投資55.87億元,增長17.7%,實現建築業增加值約15億元,增長25.1%。建築業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2.8個百分點,約佔1/3。
2000年底,年底在西藏注冊的區內外建築施工企業有233家,企業人員達3.6萬人。勘察設計單位28個,資質40個,其中工民建設計類13個,規劃設計類7個,工程勘察類4個,專項設計類7個,水電設計類5個,公路、橋梁(函)設計類4個。建材企業達112家,建材工業總產值達3.8億元,增長18.7%,其中水泥產量45萬噸,增長8.4%,新型建材的生產與使用開始興起,建材產量結構和品種得到調整擴充。
西藏建材工業穩步發展,保持了較快的發展勢頭。據統計,全區鄉及鄉以上獨立核算的建材工業企業約40家,主要建材產品產量:水泥49.32萬噸,比上年增長26.3倍;水泥排水管54千米,水泥電桿6053根,水泥預制構件8.7萬立方米,釉面磚20萬平方米,水磨石板材3324平方米,花崗岩板材7100平方米,石料4.95萬立方米,均比過去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十五」期間,建築、建材業按照培育強勢企業、規范市場行為、提高建築建材質量的總體要求加快發展。要加強建築建材業管理,增強企業活力,提高質量和效益。加快對現有建築企業的改造,增強區內建築企業的競爭實力。建材業重點抓好新型建築材料開發、高標號水泥和特種水泥的生產。依靠科技進步,加大對現有建材骨幹企業的改造,徹底關停一批污染大、效益低的小企業,採用成熟、先進、適用的工藝技術裝備,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 西藏民族手工業有著悠久的歷史。許多民族手工業產品,經過千百年的不斷實踐,形成了獨有的工藝特色和民族風格,受到廣大藏族和其他民族的喜愛,在國內外享有一定聲譽。1988年,西藏開展了民族手工業藝人評聘工作,首次評定了具有工藝美術專業職稱共79人,其中高級工藝美術師19人,工藝美術師和工藝美術員33人。地毯(卡墊)、氆氌、圍裙、藏民族鞋帽、民族傢具、木碗、金銀首飾等手工藝品列為自治區輕工業發展重點產品,其獨特的風格和生產工藝受到了國內外人士的好評。
西藏地毯行業是民族手工業的一大支柱。地毯生產已有600多年歷史。其織法獨特,紋樣均以山水、花草為題材,古樸大方,絢麗多彩,具有濃郁民族特色。2000年,全區地毯行業在發展外向型經濟中闖出了一片新天地,全年共生產地毯近2萬平方米,其中出口約1.2萬平方米,出口產品合格率為100%。地毯產品外銷美國、日本、德國等多個國家及香港特別行政區。
卡墊是藏族人民群眾喜愛的生活必需品,具有結構緊密、花色鮮艷、全料純毛、經久耐用、色澤不褪等特點。卡墊主要出產於日喀則地區江孜縣,人們稱江孜是「卡墊之鄉」。
圍裙是藏族已婚婦女普遍喜歡的服飾。山南地區貢嘎縣姐德秀鎮是聞名遐邇的「圍裙之鄉」,姐德秀圍裙很早就暢銷印度、尼泊爾、不丹、錫金及西歐一些國家。姐德秀的圍裙花色品種已發展到近20種,所生產的謝瑪圍裙,多次被輕工部評為優質產品,遠銷國內外。
氆氌是藏族人民一種普遍的家庭手工業產品。氆氌盛產於山南、日喀則、拉薩等地。氆氌的品種很多,總的分為普通氆氌和細氆氆。普通氆氌藏語稱為「朗布」,細氆氌中以「協瑪」為最好。工布一帶地方出產一種厚呢子,名為「澤仁」,結實並具有很好的保暖性。山南和日喀則地區出產一種手工毛嗶嘰,藏語叫「泰爾瑪」。2000年底,全區氆氌的生產能力大約在35萬米以上。
西藏民族畫、民族雕刻和金銀首飾,既是民族特需品,又是旅遊紀念品,很受國內外旅遊者的青睞。隨著旅遊業的不斷發展,這些手工業產品得到較大發展。創作和生產出大量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珍品。 從60年代開始,西藏著手發展畜產品加工業,在拉薩、那曲、日喀則、昌都、阿里等地(市)建立了皮革加工廠,在林芝地區建立了毛紡廠,在拉薩、格爾木、那曲建立了絨毛分梳及成衣製品廠,使豐富的畜產品資源得到了開發和利用。
依託特色農牧資源,大力發展氂牛、優質青稞等農畜產品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結合農畜產品結構調整,積極採用高新技術,提高農畜產品加工深度,通過產業化經營,擴大生產,形成規模經濟。 高原特色生物產業和綠色食(飲)品業
高原特色生物產業和綠色食(飲)品業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高原特色生物產業是針對西藏特有的生物資源進行開發,綠色食飲品業主要是開發西藏的天然優質礦泉水、青稞酒、野生果汁飲料、啤酒等綠色飲品和高原特有的氂牛、綿羊、香豬等肉食、奶製品。以及青稞、綠色蔬菜。
西藏的生物資源十分豐富,「十五」期間,西藏將大力發展高原食用菌、紅景天、人參果等具有高原特色的綠色食(飲)品加工業,充分利用我區飲用水資源蘊藏量大、含微量元素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礦泉水、啤酒、植物保健品,建成國家級綠色飲料生產基地,力爭在創出品牌、形成規模和提高市場佔有率等方面實現大的突破。重點抓好綠色食品的科研與開發,逐步建立藏東野生菌類開發基地、藏東野生生物食品生產基地和藏北野生生物食品開發基地,建立綠色食品生物資源種子庫,並形成一定的加工能力和品牌效應。

閱讀全文

與日喀則經濟開發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