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地質經濟發展研究院

地質經濟發展研究院

發布時間:2021-03-16 02:01:57

❶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是我國學科比較齊全、人員結構較為合理、設備比較完善的綜合性地學基礎研究機構,主要從事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和前沿性的基礎地質調查和基礎地質研究工作,同時承擔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和地球化學專業研究人才教育和培養任務。地質研究所現有在職職工180人,10個專業研究室。研究領域包括:區域地質、地質編圖及資料庫建設;大地構造與全球構造;生命起源、古生物群落與地層對比;前寒武紀地質與早期地殼生長;新生代地質與現代地質生態環境;超高壓變質作用與超高壓變質帶;岩石學、礦物學與地球物質科學;大陸動力學與地幔動力學;成礦地質背景與區域成礦學;深部地球物理探測與岩石圈結構及地球動力學;同位素地質理論、方法體系與應用。

副所長高錦曦

副書記、紀檢書記沈琳

所長、黨委書記侯增謙研究員

2008年總收入約1.73億元,比2007年增長17%。各類科研項目總經費15283.63萬元,其中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3657萬元,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86.4萬元,科技支撐項目876萬元,汶川地震科學鑽探專項經費2075萬元,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等項經費3870萬元,基本科研業務費450萬元,地質及礦產資源勘查經費815萬元,其他科技項目經費2624餘萬元。

2008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

2008年公開發表論文150篇,其中SCI檢索刊物論文78篇,包括國際SCI論文32篇。公開發表專著1部,中英文版1:250萬地質和礦產圖4幅。據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統計,2008年本所論文發表數量在國內地學類機構排在第7位,已連續3年在全國地學研究機構中位居前10位,是國土資源系統唯一的研究所。研究所現任領導班子包括:所長、黨委書記侯增謙,副所長耿元生、高錦曦,副書記、紀檢書記沈琳。

2008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全國1:10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屬中國地質調查局基礎地質調查與研究工作項目,項目負責人丁孝忠研究員。首次系統編制了全國1:100萬地質圖地理底圖(國際分幅),並建立了相應的資料庫;系統編制了64幅1:100萬國際分幅地質圖並建立了全國1:10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編寫了全國1:10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編圖說明書、分幅圖元數據及核心元數據。填補了全國1:10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的空白,健全了國家基本比例尺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系統。自主開發研製了1:100萬地質圖資料庫檢查系統,具有自動進行圖幅數據檢查、快速修改等功能;研製開發了全國1:10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管理系統,該系統具有較強的空間數據檢索、屬性數據檢索、多級地質要素屬性查詢,以及1:100萬國際標准圖幅元數據查詢等功能。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8

地球的化學、生物與環境演化的同位素研究:屬中國地質調查局基礎地質調查與研究工作項目,項目負責人朱祥坤研究員。在國內首次建立了Cu、Fe、Zn、Mg、Ca同位素的MC-ICPMS高精度測定方法和配套的樣品化學純化方法,所建方法精度達國際同類實驗室的先進水平;在鞍山地區獲得了一批新的年齡和地球化學數據,進一步驗證了鞍山地區38億年岩石的存在,初步確定了鞍山群形成時代為25億年前,進一步完善鞍山地區太古宙構造—岩漿演化的年代學格架,總結了鞍山地區太古宙地殼演化規律;對前寒武紀幾個重要時段多種化學沉積岩石進行了Si、O、S等同位素研究,在冀東和五台地區發現了與質量無關的S同位素分餾現象,探討了這些元素的同位素組成變化與環境和生物演化的關系;對冀北、遼西的J-K地層進行了同位素精細定年,為陸相地層J-K界線年齡的確定、年代學格架的建立和遼西生物群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對太平洋深海多金屬結核和結殼進行了3He同位素與元素地球化學多重示蹤研究,初步查明了富鈷結殼記錄的海洋氣候環境的演化規律,通過與10Be定年方法對比,初步建立了測定富鈷結殼形成時代和生長速率的地外3He新方法。

大陸碰撞造山帶成礦作用:屬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項目負責人侯增謙研究員。項目選擇青藏高原3個成礦帶中的3個典型代表(即驅龍斑岩銅礦、玉龍斑岩銅礦和大陸槽稀土礦床),通過典型礦床詳細解剖和成礦帶區域成礦對比,揭示其成礦過程,建立碰撞造山帶adakite質斑岩成礦模型,揭示碰撞帶陸內環境REE超常富集機理,為構築大陸碰撞成礦理論框架奠定堅實基礎。本項目歷經4年研究,提出了大陸環境斑岩銅礦成礦新模型,突破了傳統的岩漿弧環境斑岩銅礦成礦理論;提出了大陸碰撞帶或造山型REE礦床概念,建立了造山型REE礦床新模型,豐富和發展了礦床學理論;以大陸碰撞帶Cu和REE礦床成礦模型研究為基礎,孕育和建立了大陸碰撞成礦理論新框架。本項目共發表論文38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9篇。本項目與「973」項目共同組織出版了中英文專集7部。項目實施的4年中,共培養博士6人,碩士8人,3位博士後出站;與一批國際同行開展了廣泛的合作研究,已經形成了一支團結協作、富於創新、成果豐碩並有一定國際影響的研究團隊。

Fe-Mn結殼表面樣品鐵同位素組成隨深度的變化關系

朱祥坤研究員在漢諾壩野外考察

大陸典型成礦帶深部作用與成礦模式

譚庄—沈丘凹陷中生界沉積、構造特徵與有利儲層預測:屬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中心「全國油氣資源戰略選區調查與評價」專項:東秦嶺—大別造山帶兩側油氣資源戰略選區研究之專題。主要完成人員:曠紅偉、柳永清、楊飛、彭曉波、劉燕學等。項目主要依據地質和地球物理技術研究華北南部大別山造山帶北側周口坳陷內譚庄—沈丘凹陷的中生界下白堊統。重點是層序地層、沉積體系和有利儲層分布與構造特徵的研究,核心是分析下白堊統層序地層格架內的沉積體系展布及有利儲層發育特徵,進一步結合地球物理解釋的中生界內幕構造特徵和綜合研究,確定有利的油氣勘探目標。通過課題實施,在下白堊統內幕構造、沉積相及其展布特徵、有利儲層分布以及綜合評價與優選勘探目標研究上取得一系列成果,體現了一定的理論研究和生產應用意義。

譚庄—沈丘凹陷下白堊統永豐組下段地層等厚圖

譚庄—沈丘凹陷下白堊統永豐組下段有利勘探目標綜合評價圖

內蒙古1:25萬西老府幅區域地質圖

內蒙古1:25萬多倫幅區域地質圖

內蒙古1:25萬多倫幅、西老府幅區調修測及蒙南—冀北地區晚中生代地層格架與重要地質事件和年代地層系統研究:屬地調項目。主要完成人員:柳永清、魏文通、劉增效、姚寶鋼、趙華平、王永、遲振卿、江小均、劉燕學、曠紅偉等。項目完成1:25萬多倫幅(K50C002002)、西老府幅(K50C002003)區調修測面積27395km2,開展了蒙南—冀北地區晚中生代地層格架與重要地質事件和年代地層系統以及相關基礎地質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的基礎地質研究成果。系統查明了區內興蒙造山帶或華北地塊北緣構造單元的物質組成、地層序列、形成時代;調查和研究了東西向、北東向構造—岩漿岩帶的物質組成、形成時代、構造背景及演化,深入調查與研究了晚中生代火山—沉積作用與盆地演化;在主要構造(帶)屬性、區域構造格架以及晚中生代地層格架、重要地質事件和年代地層系統、探討晚古生代—晚中生代地層、岩漿作用、盆地、區域構造發育演化,以及第四系地層和古地理環境調查與研究等諸多方面,取得明顯進展和系列成果。

❷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地質力學研究所新辦公大樓

截至2013年底,全所在職職工187人,其中有博士學位的87人,研究員(含教授級高工)45人,副研究員(含高級工程師、高級會計師)43人。內設8個專業研究室、5個職能處室和2個公益服務部門。

2013年在研項目172項,總經費1.38億元。其中科技部項目/課題(973、科技支撐、科技基礎性專項)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4項;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12項;其他部委項目7項,地調項目48項。出版專著8部;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166篇,包括SCI收錄論文45篇(英文SCI論文32篇),EI收錄論文37篇。「在斷層作用下斜坡體穩定性模擬試驗裝置及其方法」和「使用深埋隧道圍岩穩定性物理模擬模擬試驗裝置的測試方法」分別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深埋隧道圍岩穩定性監測模擬試驗裝置」獲得實用新型專利。獲得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2項,中國地質調查成果一等獎1項,中國地質學會2013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1項,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1項。

領導班子由5人組成,所長龍長興,黨委書記、副所長、紀委書記徐龍強,副所長趙越,副所長侯春堂,副所長馬寅生。

所長龍長興(中),黨委書記、副所長、紀委書記徐龍強(右二),副所長趙越(左二),副所長侯春堂(右一),副所長馬寅生(左一)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東南極西福爾丘陵麻粒岩化基性岩牆群的時代、變質過程及構造意義。揭示了所有基性岩脈都經歷了不均勻的麻粒岩化,其峰期變質條件達800~870℃、9.1~9.7kb(千巴),麻粒岩化的時代為格林維爾期(960~940Ma),並在泛非期經歷了疊加改造。據此推測,西福爾陸塊與內皮爾雜岩、賴於爾群和蘭伯特地體等太古宙陸塊相似,也捲入到導致印度克拉通與東南極匯聚的雷納碰撞造山作用過程。這項研究對揭示東南極大陸格林維爾期的構造演化及超大陸重建具有重要的意義。

西福爾丘陵鎂鐵質麻粒岩(圍岩,樣品VHC67)的礦物共生關系

首都圈地區關鍵構造部位深孔地應力測量監測與地質安全評價。通過首都圈地區原位現今地應力絕對測量與實時監測和GPS測量結果研究,認為首都圈地區在日本大地震之前現代構造應力場、日本大地震之後張性效應調整期和調整期之後現今構造應力場最大水平主壓應力優勢方位分別為NEE方向、NNW方向和NEE方向,並且隨著這種張性效應調整周期的結束後時間的發展,水平主應力在測量深度范圍逐步起主導作用;在調整過程中,表現出區域現今構造應力作用方式和構造應力場轉換,並可能伴隨重大地質事件的發生。

首都圈地區關鍵構造和深孔地應力監測分布圖

活動構造帶大型滑坡形成機理研究。提出區域性活動斷裂的交匯區是產生大型—巨型滑坡的有利構造部位,總結了其地質災害效應的5種表現形式,提出地震滑坡形成演化5個階段和成災地質模式,對於地質災害早期識別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地震—滑坡—泥石流災害鏈演化過程

新疆烏拉根鉛鋅礦油氣還原成礦作用研究。提出了烏拉根鉛鋅礦油氣還原成礦作用的成因模式:富含Pb、Zn等成礦物質的盆地流體,流經原生氧化態、滲透性良好的砂礫岩時,由於油氣的還原作用,鉛鋅等成礦物質在還原過程中發生沉澱作用,進而富集成礦。

中國中東部構造體系控油作用研究。首次系統劃分了松遼地區構造體系類型(緯向構造體系、華夏構造體系、新華夏構造體系、經向構造體系、山字型構造體系);恢復了構造體系控制下的古生代以來松遼原型盆地類型(寒武—奧陶紀:裂陷—克拉通盆地;志留—泥盆紀:類克拉通盆地;石炭—二疊紀:克拉通內坳陷盆地;中新生代:斷—坳陷盆地)。

松遼盆地及鄰構造體系圖

❸ 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怎麼樣啊研究生去了的話發展前景如何和重慶市土地勘測規劃設計院比較,哪個好啊

不知道樓主是學什麼專業的。

這2單位性質類似,都是屬於國土資源口的。土地規劃院應該屬於土地房屋局(一般省為國土資源廳),業務較單一。而地質礦產研究院當屬於重慶地質礦產局(目前暫時都為省屬事業單位),涉及地學相關領域,甚至市政或者說岩土工程類,也可能轉向災害防治類,而這些領域在當地市場是較好的。

如果是地學相關專業,建議考慮你的前者。
祝好運。

❹ 我國經濟發展與地質工作需求

王丹安翠娟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北京,101149)

一、地質工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地質工作是指運用地球科學理論和各種技術方法、手段,對地球或其一部分進行調查研究,經濟有效地摸清其地質、地質資源和地質環境等情況的工作。基本任務是為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服務。

地質工作是國家經濟發展的上游部門,既具有沉重的壓力,也擔負著光榮的責任。工業化過程中,能否保證物質流與能量流的充分運轉,地質礦產資源的探查、開采與供應是一個處於關鍵位置的約束瓶頸。人類歷史上的地理大發現、多次的全球性探險,乃至當代地緣政治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發現、控制、佔有和掠奪地質資源或經濟發展所依賴的戰略物資。根據2002年的計算,我國每創造1000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就需要有2.5噸地質資源的投入;我國每年翻動或運移的岩石土壤數量約為370×108噸,是自然界江河入海泥沙量的7.4倍,平均每人每年移動地球固體物質達到1.23噸,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3倍。以上這些數字,一方面說明地質環境經受著人類活動的巨大幹擾,另一方面,也說明地質資源以能源或物質的形式支持著國家的不斷發展。

二、我國不同經濟發展時期地質工作的作用

在經濟發展的長時期中,對地質工作的總體需求處於相對穩定狀態,與之相適應的地質工作,在慣性作用下,逐漸從需求驅動演變為供給驅動。到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轉換時期,對地質工作的需求結構發生變化,地質工作也要隨著以新的主導需求取代原來的供給驅動,才能跟上經濟發展新階段的要求。在我國經濟建設的不同時期和不同經濟體制下,地質工作驅動力也會發生某種程度的變化。

我國地質事業走過了燦爛輝煌的道路,從沒有系統的地質工作和從事地質科學研究工作的只有幾十人,到20世紀90年代初,已建成了一支100多萬人的隊伍。從解放初期到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是我國地質工作創造輝煌的重要歷史時期。我國地質工作在能源和固體礦產的地質找礦、基礎地質填圖、環境地質調查、地質災害調查、地下水資源勘查等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績,為共和國的「兩彈一星」、能源與礦產資源保障、重大工程建設等作出了重大貢獻。1952年初,中央政府制定了國家「一五」計劃草案,工業建設以原材料、燃料和機械製造等基礎工業為主導,其中包括原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要求准時交出工、礦業設計所需的地質資料。當年8月成立地質部,年末提出地質工作大轉變、大發展的方針。地質部門被賦予「工業尖兵」、「地下情況的偵察部」等光榮稱號。1960~1962年,北方地區兩年大旱,中央要求地質工作支援晉冀魯豫抗旱斗爭,一度把抗旱備荒作為地質工作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以後轉為「保糧、保鋼、保尖端」的基本要求。1973年6月,周恩來總理在一次中央會議上提出,新中國成立已20多年了,全國水文地質情況還不清楚。‥現在要補這一課。當年籌組了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質普查部隊。作為「經濟建設先行」的地質工作,總的側重於工業建設領域,1979年形成「以地質—找礦為中心」的方針,大體上延續到20世紀末期。

在21世紀初,確立可持續發展為我國發展的基本戰略。地質工作重新定位於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支柱性、基礎性工作和重要基石。為增強地質工作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並謀求地質工作自身的可持續性,今後在繼續服從、服務於工業化的根本要求的同時,還要拓寬地質工作功能,開創為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多元化服務;從強調經濟建設的前期性到既堅持前期性又統籌兼顧建設全過程;從夯實可持續發展的礦產資源基礎到覆蓋多門類的自然資源基礎;從加固可持續發展的兩個支柱,到滲入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在產業調整、重組過程中,我國地質工作的行業屬性已從獨立的地質勘查業門類轉變為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門類,兼跨有關產業門類(見表1)。

表1兩種發展模式對地質工作的需求分析表

三、當前我國地質工作的發展方向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到改革開放前期,我國地質工作起到了國民經濟建設尖兵和游擊隊的作用。在新的世紀、新的歷史時期,地質工作的主體應該是圍繞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的各個方面,更加積極主動地利用豐富的地學知識,不斷創新,去解決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所面臨的地球表層及內部的資源和環境問題,推進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的協調利用和發展。

人口、資源、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3大要素,是人類社會在21世紀共同面臨的3大主題。地質工作研究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直接涉及「資源」和「環境」兩大主題。地質工作與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關系十分密切。江澤民同志曾經指出:「地質工作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支柱性、基礎性工作。地質科學的根本任務在於認識地球,並利用這種認識去保證人類生存發展所需要的自然資源,保護和改善人類的居住環境。」新形勢下,地質工作應該緊密圍繞可持續發展戰略需要解決的重大戰略問題,要更加密切地同經濟建設相結合。除了加強關繫到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戰略資源勘查,加強地質環境勘查和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防治外,還要進一步主動拓寬地質工作的服務領域,更好地、更密切地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特別是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服務,使地質工作不斷與時俱進。

1.基本實現工業化對地質工作的需求

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對地質工作來說,應當特別注意兩點:一是我國正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在市場機制起主導作用的條件下,重工業再度大發展。這一方面將加快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速度,另一方面,對能源和原材料提出了更多的需求。能源、交通作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因素被重現,提醒人們對此不能掉以輕心。但是,我國礦業生產要素市場不發育、不配套的狀況,累及商業性礦產地質工作發展滯後,反過來又影響到礦業的可持續性和重工業的基礎穩固性,這個問題仍待進一步解決。二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我國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涉及農業、能源、材料、環保及資源綜合利用等十大產業,對地質科技含量都有特定的要求。除重點科技項目外,對重點礦種和重點地區都要加強部署,找大礦、找富礦,發揮綜合比較優勢,提高經濟效益。支持建立節約資源的新型發展模式,走跨越式的資源消費之路。逐步創造條件,謀求新型能源結構和清潔、安全、高效的能源供應體系,並為防治環境污染提供地學信息。

2.建設現代農業對地質工作的需求

由中國地質調查局與地方政府協議進行的農業生態地質調查(或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在杭州、廣州、武漢和成都的農業區初見成效,迅速擴大到多個省(區、市)。按照先試點、後掃面,先調查、後評價,先專業、後綜合,先基礎、後應用的路子,進展比較順利,來自各地的需求紛至沓來。為保護農業現代化需求的持續性,應先穩定局勢,依託率先啟動的重點項目,會同地方各有關部門,及時總結試點經驗,特別要圍繞建立土壤環境標准體系,推進跨學科研究。

3.走特色城鎮化道路對地質工作的需求

我國將加快城鎮化建設,並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協調發展。正處在重大轉折時期的地質工作,要以保障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實行「四個戰略轉變」。城市地質工作具有綜合性、服務性和開放性,有專家把它看作地質工作前3個戰略轉變的切入點。上海城市軌道交通4號線2003年4月的施工事故充分表明「城市地質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出來」。搞好東部沿海3大城市帶的基礎穩定性評價,關系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環渤海經濟圈、長江三角洲經濟圈、珠江三角洲經濟圈共創造了佔全國61%的GDP、58%的工業增加值和86.5%的外貿出口額,3大城市帶和第三次城市革命初見端倪,構築三維、精細的城市地質信息系統勢在必行。對建設部部署的小城鎮試點項目也要適當關注。

4.生態建設和恢復對地質工作的需求

生態環境演化有其地質背景,但我國以往做的工作少,因而長期未引起注意。這對地質工作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都是不利的。有關單位近年開始啟動北方荒漠化、西南岩溶石漠化以及礦山環境整治等方面的環境地質研究,很有意義。從已開題的幾個項目看,調查和研究尚處於初期階段,還有很多後續工作要做。為使這些項目能不間斷地進行下去,一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越位;二要體現專業特色,忌泛化;三要與相關專業協同聯動,謀求共贏。有了明晰的專業顯示度,客觀存在的需求就會不斷涌現出來。

5.國土整治對地質工作的需求

21世紀初,我國國土整治的主要任務是:退耕還林(草、湖、濕地、灘塗),繼續進行三北、沿海、長江上游和太行山區防護林建設,石漠化、荒漠化整治,土地和江河湖海的污染治理等,都需要地質工作積極參與。

6.防(避)災減災對地質工作的需求

我國的地質災害種類多、分布廣,有的頻發且突發性強。全國有1000多個縣(市)成災、受災率高。依靠當地政府,有重點地組織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避讓和災後治理,是地質工作義不容辭和日益加重的責任。

參考文獻

[1]方克定.不同時空條件的地質工作與經濟發展需求.地質通報,2003,12.

[2]唐咸正.可持續發展與地質工作需求.地質通報,2003,12.

[3]牛文元.新時期中國地質工作發展的六大戰略要點.地質通報,2003,12.

[4]李廷棟.加強基礎地質研究推動地質工作可持續發展.地質通報.2003,9.

[5]夏憲民.21世紀初中國國土開發整治與地區經濟發展對地質工作的需求.地質通報,2003,12.

[6]蔣正華.緊密結合國民經濟建設需求大力推進地質工作發展——在地質工作與國民經濟發展需求高級研討會上的講話.2003,8.

作者簡介

[1]王丹,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實習研究員。

[2]安翠娟,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實習研究員。

❺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總院和宏觀經濟發展研究院哪個好

兩個單位都不錯,主要是你所學的專業跟那個契合度更好,地質礦產總局專業性更強,宏觀經濟發展研究院更適合文科類專業的人,主要是看你自己的喜歡和適應能力。

❻ 中國地質類的研究所有那些,在那些地方,有誰知道

目前我國地質勘查隊伍分布在以下部門:

1、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管理

2、各地質勘查局、各有色地質勘查局、各煤田地質局、各核工業地質局、各冶金地質局

3、中國地質調查局: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4、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國冶勘總局):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5、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涿州):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6、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隸屬於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7、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

8、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9、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10、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隸屬於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

11、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為主)

12、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為主)

14、中國鹽業總公司(即中鹽勘察設計院)

15、延長油礦管理局(陝西省)

16、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地質院校:

1、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北京)

2、吉林大學(原長春地質學院)

3、成都理工大學(原成都地質學院)

4、長安大學(原西安地質學院)

5、石家莊經濟學院(原河北地質學院)

6.中國海洋大學(原山大地礦系)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9]37號)

(一)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的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質勘查單位統一劃歸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由省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歸口管理,並逐步實行企業化經營。

(二)組建中國地質調查局,作為國土資源部所屬的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的事業單位。具體職能和編制由國土資源部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審定。

(三)各工業部門所屬地質勘查隊伍要根據不同情況積極推進改革。冶金、有色、輕工、化工、建材等部門所屬的地質勘查單位,可以從各自部門的實際情況出發,改組為企業或進入企業集團,具體實施方案由國家經貿委與各工業局研究確定。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可以從所屬地勘隊伍中保留一支從事放射性礦產勘查的精幹隊伍,其餘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地質勘查單位同步進行屬地化、企業化改革,具體實施方案由國防科工委研究確定。武警黃金地質勘查部隊的改革,按照中央軍委和國務院的有關決定執行。輕工局所屬部分地勘單位,並入中國鹽業總公司。

一、地質部地勘系統

中國地質調查局:2001年成立,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天津地質研究所(天津地調中心)

沈陽地質研究所(沈陽地調中心)

南京地質研究所(南京地調中心)

宜昌地質研究所(宜昌地調中心)

成都地質研究所(成都地調中心)

西安地質研究所(西安地調中心)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全國地質資料館)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中國地質圖書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法技術研究所

勘探技術研究所

探礦工藝研究所

探礦工程研究所

鄭州綜合利用研究所

成都綜合利用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機關):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

各省市區地質勘查局(組建地質調查院)全部下放。

原石油地質系統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2000年劃歸中國石化集團。

二、冶金地勘系統(原冶金部地質勘查總局)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中國冶勘總局),成立於2001年。

中國冶勘總局一局(華北局):燕郊:第一地質勘查院(燕郊)、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原冶金部第一勘察基礎工程總公司)、河北天元地理信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島天元五一五鑽探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從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分出):原編制為:一隊:遷安;二隊:衢州;515隊:秦皇島;516隊:宣化;518隊:邯鄲;520隊:邢台;522隊:唐山;物探隊:灤縣;水文隊:定州;超硬材料研究所:探礦技術研究所:燕郊;測繪大隊:燕郊;建築規劃設計院:職工醫院:二級甲等;子弟學校:

中國冶勘總局二局(原華東局606隊):福州:第二地質勘查院、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

中國冶勘總局三局:太原:311隊、312隊、314隊、316隊、地勘院、岩土總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山東局:濟南:2個專業公司,4個綜合地質隊、2個專業地質隊、2個勘查院、1個測試中心和1所高級技工學校:山東正元資源勘查研究院、新疆地質勘查院(烏魯木齊,外派單位)、山東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中南局:武漢,分布在湖北、湖南、廣西三省八市:603隊:大冶;604隊:孝昌; 605隊:襄樊;606隊:黃石;607隊:宜都;608隊:黃石;609隊:黃石;水文隊:黃陂。

中國冶勘總局西北局:西安:西北地質勘查院(西安,原西安地質調查所);五隊(酒泉);六隊(漢中);烏魯木齊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地球物理勘查院:保定,國內三大航空物探隊伍之一。

中國冶勘總局遙感技術應用中心:北京

中國冶勘總局昆明地質調查院:昆明,原西南局昆明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廣州地質調查所:廣州

四川省(西南)、遼寧省(東北)冶金地質勘查局和冶金華東地質勘查局(安徽省)已下放。

三、煤炭地勘系統(即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總部原涿州,現遷北京豐台。

江蘇煤炭地質局:常州,勘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五隊、物測隊、機械研製中心、勘探研究所、江蘇長江機械化基礎工程公司。

浙江煤炭地質局:杭州,浙江華廈工程勘察院,浙江華廈建築基礎工程公司,浙江煤炭測繪院等。

廣東煤炭地質局:廣州新市鎮,152地質隊、201地質隊、202地質隊和江南基礎工程公司。

廣西煤炭地質局:柳州

湖北煤炭地質局:武漢,125隊、182隊、物探測量隊、地質勘查院和湖北省地質勘察基礎工程公司。

青海煤炭地質局:西寧,105勘探隊、132勘探隊、物測隊、勘查院4和青海岩土工程勘察咨詢公司。

第一勘探局:邯鄲,119勘探隊、129勘探隊、173勘探隊、物測隊、科教中心、地質勘查院、技術研究中心。

第二勘探局:北京,機械研製中心,建築工程公司,地質制圖印刷中心。

水文地質局:邯鄲,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察院、四個水文地質隊和物探、基礎工程、機電安裝、物資供應、地能空調、污水治理等六個專業公司。

航測遙感局:西安

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北京

煤炭資源信息中心:涿州

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涿州

幹部學校(黨校) :涿州

中煤地質報社:涿州

河北省(邢台)、山西省、內蒙古、東北(沈陽)、吉林省、黑龍江省、安徽省(蚌埠)、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泰安)、河南省、湖南省(株洲)、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寧夏、新疆煤田地質局已下放。

四、核地勘系統(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地質總局)

核地勘隊伍組建於1955年,現有6個地區性地質局、52個地質大隊以及研究院所、工廠、醫院等90個縣團級以上企事業單位,分布於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中國核工業地質局(核工業地質調查院):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為其業務支撐單位,以6個地區核地質研究所為主體,組建6個核工業地質調查分院,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16大隊、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08大隊、核工業東北地質局243大隊作為專業勘查隊伍。

6個地質局所在省的48個地勘單位,以省為單元,整體屬地化,組建遼寧省(東北)、江西省(華東)、湖南省(中南)、廣東省(華南、由韶關遷花都)、四川省(西南)、陝西省(西北)核工業地質局,其餘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9個單位屬地化後(組建了河南省(信陽,原308大隊)、貴州省、甘肅省、青海省等4個核工業地質局),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門管理。

五、有色地勘系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地質勘查總局)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有色地調中心):成立於2001年,北京地質調查所、桂林地質調查所、新疆地質調查所、地質資料館、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

北京中色資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中資環):成立於2003年,北京索坤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北京遙感中心、北京測繪院、北京中色物探有限公司(原物化探中心)、河北有色測繪公司。

19個地質勘查局全部下放:

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天津市地質調查總院,含河北):原華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下轄514隊(承德)、517隊(石家莊)、519隊(保定)、地質四隊(秦皇島)、普查大隊(燕郊)、核工業247隊(寶坻,原屬核工業東北地質局)等六個地質隊和一所職工大學(保定),在天津局本部設有天津市地質勘查總院、地質研究所。

內蒙古有色地質勘查局

遼寧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吉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黑龍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江蘇省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南京。下轄805(六合)、806(徐州)、807(南京)、809(南京)、810(南京)、813(南京)、814隊(鎮江)、研究所(南京)、測繪院(鎮江)、礦產開發研究院(南京)、南京岩土工程勘查院。

浙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紹興)

江西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河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廣西有色地質勘查局

海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貴州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西南有色地質勘查局(昆明,含四川)

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西安,屬陝西省正廳級事業單位,有12二級單位,分布於西安、臨潼、咸陽、寶雞、漢中、商洛等地)

甘肅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青海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新疆有色地質勘查局

六、化工地勘系統(原化工部地質礦山局)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中國明達化工礦業總公司):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16家地質勘查院(河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阿城)、江蘇(徐州)、浙江、福建、泰安(鉀鹽地質)、河南、山東、湖北(荊州)、湖南、廣西、貴州(遵義南白)、雲南、陝西)、1家地質研究院(化工地質調查總院(地質研究總院))、1家職工醫院。遼寧省(錦州)、安徽省(馬鞍山向山)、廣東省(花都)、四川省化工地質勘查院(彭州軍樂)等4家已下放。

七、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建材地調中心):原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地質公司,轄26個各省、市、區總隊,現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八、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九、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原為成立於1974年徐水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後總部遷涿州,2004年更現名。

十、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高碑店,原為海洋石油勘探局。

十一、中國石化集團: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原地質礦產所屬石油地質單位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各石油地質局改稱石油局,2000年整體並入中國石化集團。

華北石油(地質)局:鄭州

東北石油(地質)局:長春

華東石油(地質)局:南京

中南石油(地質)局:長沙。

西南石油(地質)局:成都,地質勘察總公司

西北石油(地質)局:烏魯木齊

上海海洋石油(調查)局:

廣州海洋石油(調查)局:2001年劃歸中國地址調查局。

十二、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十三、中國鹽業總公司:中鹽勘察設計院(前身是輕工業部鹽業勘探隊):長沙

總之,地質專業還不錯,本人也是學地質勘查的。還有疑問,加一下人人網的「地質」公共主頁,相信裡面的東西會對你有幫助

❼ 中國地質科學院的科研機構

中國地質科學院下設16個全國性、區域性、專業性的研究機構,1個國家級地質博物館,以及50多個實驗室。辦有20多種專業刊物。 1976年成立於桂林。設有區域岩溶地質、岩溶水文地質、岩溶工程地質、岩溶探測技術、岩溶地質科技情報、實驗分析等研究室。主要研究解決中國岩溶形成發育規律、岩溶水資源的形成條件、分布規律及其探測方法,以及岩溶區國民經濟建設中的岩溶資源的開發利用,環境治理、岩溶地質災害問題和有關技術方法問題;開展國家性岩溶資料的綜合、總結和研究、發展岩溶地質理論和岩溶探測技術,為中國岩溶區的國土整治、規劃服務

❽ 新時期地質工作概念及發展方向

安翠娟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北京,101149)

一、新時期地質工作提出的背景

早在1994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鎔基就曾提出:「地質隊伍要逐步劃分為『野戰軍』和『地方部隊』,『野戰軍』吃中央財政,精兵加現代化設備,承擔國家戰略任務;『地方部隊』要搞多種經營,分流人員,逐步走向企業化。」

1998年國土資源部成立後,在國務院的領導下,為了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地質工作新的管理體制,在鞏固多年來地質工作改革成果的基礎上,按照公益性地質工作與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開的原則,實施了地勘隊伍管理體制改革。

1999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國辦發[1999]37號),地勘隊伍實行屬地化管理,逐步實行企業化經營。同年,為了加強國家基礎性地質調查、公益性社會服務和戰略性礦產資源的前期調查工作,成立了中國地質調查局,開展了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的地質工作。

2002年溫家寶總理曾在新中國地質工作50年暨中國地質學會成立80周年紀念會上講話中指出,伴隨新世紀的到來,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地質工作要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實現新的戰略性轉變,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地質工作體制。要實現傳統地質工作向以「地球系統科學」為核心內容的現代地質工作轉變,使地質工作更加緊密地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結合,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2005年國務院委託國土資源部牽頭起草《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並將在近期發布實施。《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是指導我國新時期地質工作和地勘隊伍建設的重要決定。它的出台將對推進我國地質工作的根本性轉變、加快地勘單位的改革、公益性和商業性地質工作的良性互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二、新時期地質工作相關概念辨析

1.大地質觀

「大地質觀」的提出,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以往的地質工作領域狹窄,偏重勘探礦產資源,專門為礦產資源的開發服務。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相應地也帶來資源緊缺、環境惡化等問題。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要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充分考慮環境、資源和生態的承受能力,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實現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地質工作在觀念上要作相應的轉變。

新時期的地質工作是一種「從資源保障為主的地質工作轉向資源環境保障並重的多目標、多功能的地質工作」。地質工作不僅要提供資源,更要將與地質相關的環境地質、災害地質、農業地質、工程地質、城市地質等都視為工作內容。「大地質觀」體現在不斷拓展工作領域、不斷增加工作容量、不斷更新技術手段,使地質工作更加緊密地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結合,更加主動地為城市化發展服務,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增強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服務。

目前,在北京、天津、廣東、浙江、江蘇等東部發達地區,已樹立全面面向社會服務的工作觀念,努力拓寬地質工作領域,以城市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與海洋地質為主線,為城市化、農業現代化、生態旅遊、海洋資源管理與海岸帶管理等服務。

2.公益性地質勘查工作與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

地質勘查工作從經濟意義上可劃分為公益性地質勘查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兩類。1999年,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在國務院統一領導下,對地勘隊伍進行屬地化管理。在國辦發[1999]37號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公益性地質勘查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要分開,對商業性地質工作國家不再下達計劃,地勘費基數中用於地質勘查的,由地勘單位自主經營,接受市場調節。

公益性地質勘查工作的核心是服務,為政府服務,為社會公眾服務,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資源保障和相關基礎地質資料;地質成果在使用上不具有排他性,可以向社會無償提供,屬於非營利性質。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與公益性地質工作相對應,以營利為目的,為出資人服務;地質成果具有獨占性,不能無償提供,屬於營利性質。

二者的不同之處在於:一是出資主體不同。公益性地質勘查工作為全社會服務,屬於公共產品,通常是由政府公共財政出資,不排除社會各界捐贈;而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通常是由企業出資。二是成本的補償機制不同。公益性地質勘查工作通過財政不斷核銷與撥付加以補償;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則通過列入服務對象的成本加以補償。三是資源配置方式不同。公益性地質勘查工作是由政府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結合財政可能加以確定;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則是由市場配置,即在一定時間內,需要投入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的人、財、物由市場決定,政府又是通過法律、政策等手段加以調節與影響。

3.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和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

區分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和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首先應當合理劃分國家與地方兩個層次的地質工作。國家地質工作包括:全國性基礎地質調查、綜合地質調查和環境地質調查、區域海洋地質調查、全國礦產資源評價、國家掌握的戰略性礦產資源調查、具有全國性戰略意義的重點礦區的後續資源調查等。地方地質工作包括:礦產資源開發的前期調查評價、地區性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調查評價、農業地質和礦山環境地質調查、城市地質調查、地下水監測網路建設、地下水動態調查評價、山區丘陵區石灰岩地區地質災害普查、地質災害監測與防治體系建設,為重要工程建設項目及城市規劃服務等的地質勘查工作。

兩個層次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地質工作的需求有所不同,特別是對公益性地質工作的需求會有所側重。如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主要承擔中央與地方財政出資的區域性、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為國土資源管理提供業務基礎支撐,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公益性服務。精乾的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包括各省(區、市)地質調查院、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和地質資料館等事業單位。與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對應的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則側重具有全國戰略意義的、公益性的地質調查、勘查等工作。

4.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

戰略性礦產資源是指對一個國家的發展、穩定和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對國防安全、經濟安全以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有著重要影響和制約作用,和平時期能夠穩定、持續供應,並保持適度儲備,能夠應對國內外突發事件的礦產資源。戰略性礦產資源是一個動態的、與時俱進的概念。不同歷史時期,戰略性礦產資源具體礦種的確定隨著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狀況,以及礦業市場供需關系的改變而改變。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則是指根據國家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需要,以及礦產資源供需關系,圍繞戰略性礦種開展的勘查活動,其根本宗旨是維系國家經濟安全,提高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為國家對礦產資源規劃、管理、保護與合理利用服務。

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工作主要任務包括以下幾項:①通過國家持續投入的調查評價工作,查明全國主要成礦區帶大宗、支柱性礦產的資源潛力及其可供性,獲取相對可靠的實際數據,摸清資源家底;加強資源市場供需形勢分析、資源政策與資源戰略研究,為國家對礦產資源規劃、管理、保護與合理利用提供信息服務和決策支持,為社會或企業提供資源信息服務,培養公眾的資源保護意識和資源憂患意識等;②開展重點成礦區帶重點礦種大型、超大型礦床的勘查工作,提交新發現礦產地和新增資源量,形成一批具有國家意義的礦產勘查開發基地和資源儲備基地;③開展境外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積極參與全球資源配置;④提高礦產資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促進國民經濟健康、快速地發展,是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工作的根本任務。

三、新時期我國地質工作的發展方向

國土資源部部長孫文盛在第一屆中國探礦者年會上指出,地質工作應該與時俱進,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深化改革,實現戰略性轉變,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地質工作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地質工作,從傳統地質工作轉向現代地質工作,從資源保障為主的地質工作轉向資源、環境並重的地質工作,從主要依靠國內「一種資源、一個市場」轉向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逐步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地勘工作體制,更加緊密地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更加主動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新時期我國地質工作要堅持以上幾個轉向,進一步滿足以下幾點需求。

1.基本滿足工業化對地質工作的需求

當前,我國正處於重化工業發展時期,資源、環境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地質工作要加大科技含量,地勘單位要加快改革,以滿足重化工業發展對地質工作的需求。

2.基本滿足城鎮化建設對地質工作的需求

城市地質工作要在城市地質基礎理論、城市地質綜合調查評價、城市環境地質評價、城市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為城市建設提供地質保障,滿足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3.基本滿足生態建設及恢復對地質工作的需求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是以生態環境的惡化為代價的。在強調樹立科學發展觀的今天,保護生態環境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新時期地質工作要從生態環境的建設和恢復出發,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雙贏」。

4.基本滿足防災減災對地質工作的需求

我國地質災害具有頻發性和突發性強的特點,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對重大地質災害進行監測、預警預報、綜合防治、減災救災等成為地質工作重要的內容之一。

參考文獻

[1]方克定.不同時空條件的地質工作與經濟發展需求.地質通報,2003,22:11~12.

[2]王瑞江.當前我國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的幾個問題.地質通報,2004,11(23).

[3]蔣承菘.試論公益性與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資源·產業,2003,5(5).

[4]國土資源部.關於印發《關於加強地方和行業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建設的意見》的通知(國土資發[2003]358號),2003,9.

[5]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地質勘查隊伍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2003]76號),2003,9.

[6]潘文燦.讓規劃意識深入人心.中國黃石國土資源局網站,2004,6.

[7]新時期地質工作的重大決策——地質大調查五年綜述(一).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網站,2003,4.

[8]王瑞江.戰略性礦產資源的基本內涵.國土資源新聞網,2005,1.

[9]張長森.在河南省地調院2004年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河南省地質調查院網站,2004,3.

作者簡介

安翠娟,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實習研究員。

❾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怎麼樣

簡介: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地處北京市,是中國專門從事礦產資源研究的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2000年,更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研究所主要開展區域成礦規律與礦產勘查新理論新方法研究、礦產資源潛力調查評價和成礦遠景區劃,以及重大資源科學問題研究。主要研究領域:成礦過程與區域成礦規律研究、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成礦遠景區劃研究、有色、黑色金屬、稀有、稀土、貴金屬、非金屬礦產研究、鹽湖與鹽類資源研究、礦物學岩石學研究、勘查技術方法研究、同位素技術研究、礦床環境評價研究和礦產資源戰略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研究所有6個職能處室、12個專業研究室、1個成果轉化中心,2個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有學術學科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學術學科二級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學術學科二級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有博士研究生123人,碩士研究生43人。

閱讀全文

與地質經濟發展研究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