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香港回歸中國之後香港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又怎樣
香港回歸20年的經濟發展情況
1、跨越香港回歸的浩大工程——香港新機場啟用
耗資1550億港幣的香港國際機場總面積達1248公頃,在彈丸之地的香港是個奇跡;單是客運大樓就佔51萬平方米,相當於86個足球場,是世界最大的建築物之一。
這一跨越香港回歸的浩大工程,在經過幾年運行之後,新機場迎來黃金發展時期,連續4年被評為世界最佳機場,航空貨運量穩居世界首位。
2、金融保衛戰:擊退「金融大鱷」索羅斯
1998年「閃襲」香港金融市場是索羅斯為數不多的敗仗之一。在香港遭到國際金融炒家的狙擊之前,東南亞金融市場經歷了一場暴風驟雨的襲擊,許多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市、股市輪番暴跌,金融系統乃至整個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創傷。
索羅斯的一連串狙擊,令港幣遭到大量投機性的拋售,匯率受到沖擊,一路下滑,香港金融市場一片混亂,港幣多年來首度告急,保衛香港貨幣穩定註定是一場你死我活的生死戰。香港特區政府動用外匯基金合法地干預香港股市,與國際炒家在金融市場上進行殊死拼殺。
中國政府強調,將會全力支持香港特區政府捍衛港幣穩定。必要時,中國銀行將會與香港金融管理局合作,聯手打擊索羅斯的投機活動,這對香港無疑是一種強心劑。一連串的反擊,使索羅斯的香港征戰未能討到任何便宜,損失慘重。
3、CEPA出世
2003年,在香港回歸六周年之際,中央政府回應特區政府的提議,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穩定了香港商界對香港經濟的信心,香港經濟開始明顯復甦。
2004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CEPA,將香港與內地的經濟緊緊維系在一起。CEPA自簽署後,香港GDP增速在2004年、2005年、2006年都保持在高速發展的態勢,超過世界經濟平均發展速度的一倍多,使得香港日益成為跨國公司拓展內地與亞洲業務的首選之地。
4、香港自由行開放
中央政府於2003年7月28日起,放寬了內地居民往來香港的簽證政策,先後允許內地49個城市居民申請來港「個人游」(自由行)。作為香港四大經濟支柱之一的旅遊業,自由行由2002年的638萬人次逐年遞增,至2014年達至最高峰,有近4725萬人次,占整體旅客量逾77%,增幅逾七倍,帶動的行業每年可吸引30多萬香港勞動人口就業。
5、「滬港通」「深港通」相繼問世
2014年11月,「滬港通」正式開通,開通以來,南向交易(從內地到香港)日益受到歡迎,兩年間南向交易佔香港主板成交量的比重由1%-2%上升至12%。
從「滬港通」到「深港通」,邁出這一步耗時七百多個日夜。在「滬港通」成功運行兩周年,「深港通」也正式啟動。啟動「深港通」,全面實現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是中國必須尋求國際金融話語權的強國之路。從長期來看,「滬港通」和「深港通」對吸引外國資金進入中國股市意義深遠,它們的開通是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重大里程碑。
6、獲評全球最具競爭力經濟體
在國際知名機構的評選中,香港仍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最自由的經濟體、亞洲最具活力的城市。
2017年6月1日,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表《2017年世界競爭力年報》,在其調查評估的全球63個經濟體中,香港連續第二年被評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瑞士、新加坡和美國分列第二至第四位。此外,據統計,到2017年,香港已連續23年被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
7、「債券通」獲批
2017年5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發布聯合公告稱,決定同意開展香港與內地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合作(以下簡稱「債券通」),正式啟動時間將另行公告。這是繼「滬港通」、「深港通」之後,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發展、推動內地和香港金融合作的又一重要舉措。
多家機構紛紛表示,「債券通」的獲批是一份迎接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的特別禮物,意義重大,而這對於國內和香港乃至全球投資者和債券市場參與者都是一條通往更大業務機會的「快車道」,且將強化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8、亞投行首位非主權經濟體新成員
2017年6月13日,香港特區政府宣布,香港已成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新成員,成為亞投行首個吸收的非主權意義的經濟體,既體現了亞投行的成員組成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又為後續其他非主權經濟體的加入做出了成功示範。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擁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成熟穩健和流動性充裕的金融市場、以及大量具國際經驗的頂尖金融人才,這些優勢可以協助亞投行籌集資金,為其不同基建項目融資。
『貳』 現在香港經濟怎麼樣
剛從香港回來,以前香港晚上燈紅酒綠的,現在好多街上到8點就冷冷清清的,房價物價都還沒有太大變化
『叄』 香港經濟發展
香港過去四十年的經濟發展
香港過去四十年的總體經濟增長周期,可以透過本地內生產總值的實質增容長數字反映出來。
一九七零年代為香港經濟起飛時期,平均每年經濟增長(即本地生產總值實質增長率)達8.9%。
一九八零年代為香港經濟發展的鞏固期,平均每年經濟增長為 7.4%。
一九九零年代後期和千禧年代初期,香港的經濟異常波動。在一九九七年至一九九八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二零零一年全球經濟放緩以及二零零三年初爆發的「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的影響下,香港經濟明顯放緩,一九九七年至二零零二年平均每年經濟增長為1.9%。
由二零零三年下半年起,本港經濟全面復甦,二零零三年至二零零六年平均每
年的經濟增長錄得6.3%。
『肆』 香港回歸之後,香港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怎樣
香港回歸20年的經濟發展情況
1、跨越香港回歸的浩大工程——香港新機場啟用
耗資1550億港幣的香港國際機場總面積達1248公頃,在彈丸之地的香港是個奇跡;單是客運大樓就佔51萬平方米,相當於86個足球場,是世界最大的建築物之一。
這一跨越香港回歸的浩大工程,在經過幾年運行之後,新機場迎來黃金發展時期,連續4年被評為世界最佳機場,航空貨運量穩居世界首位。
2、金融保衛戰:擊退「金融大鱷」索羅斯
1998年「閃襲」香港金融市場是索羅斯為數不多的敗仗之一。在香港遭到國際金融炒家的狙擊之前,東南亞金融市場經歷了一場暴風驟雨的襲擊,許多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市、股市輪番暴跌,金融系統乃至整個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創傷。
索羅斯的一連串狙擊,令港幣遭到大量投機性的拋售,匯率受到沖擊,一路下滑,香港金融市場一片混亂,港幣多年來首度告急,保衛香港貨幣穩定註定是一場你死我活的生死戰。香港特區政府動用外匯基金合法地干預香港股市,與國際炒家在金融市場上進行殊死拼殺。
中國政府強調,將會全力支持香港特區政府捍衛港幣穩定。必要時,中國銀行將會與香港金融管理局合作,聯手打擊索羅斯的投機活動,這對香港無疑是一種強心劑。一連串的反擊,使索羅斯的香港征戰未能討到任何便宜,損失慘重。
3、CEPA出世
2003年,在香港回歸六周年之際,中央政府回應特區政府的提議,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穩定了香港商界對香港經濟的信心,香港經濟開始明顯復甦。
2004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CEPA,將香港與內地的經濟緊緊維系在一起。CEPA自簽署後,香港GDP增速在2004年、2005年、2006年都保持在高速發展的態勢,超過世界經濟平均發展速度的一倍多,使得香港日益成為跨國公司拓展內地與亞洲業務的首選之地。
4、香港自由行開放
中央政府於2003年7月28日起,放寬了內地居民往來香港的簽證政策,先後允許內地49個城市居民申請來港「個人游」(自由行)。作為香港四大經濟支柱之一的旅遊業,自由行由2002年的638萬人次逐年遞增,至2014年達至最高峰,有近4725萬人次,占整體旅客量逾77%,增幅逾七倍,帶動的行業每年可吸引30多萬香港勞動人口就業。
5、「滬港通」「深港通」相繼問世
2014年11月,「滬港通」正式開通,開通以來,南向交易(從內地到香港)日益受到歡迎,兩年間南向交易佔香港主板成交量的比重由1%-2%上升至12%。
從「滬港通」到「深港通」,邁出這一步耗時七百多個日夜。在「滬港通」成功運行兩周年,「深港通」也正式啟動。啟動「深港通」,全面實現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是中國必須尋求國際金融話語權的強國之路。從長期來看,「滬港通」和「深港通」對吸引外國資金進入中國股市意義深遠,它們的開通是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重大里程碑。
6、獲評全球最具競爭力經濟體
在國際知名機構的評選中,香港仍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最自由的經濟體、亞洲最具活力的城市。
2017年6月1日,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表《2017年世界競爭力年報》,在其調查評估的全球63個經濟體中,香港連續第二年被評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瑞士、新加坡和美國分列第二至第四位。此外,據統計,到2017年,香港已連續23年被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
7、「債券通」獲批
2017年5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發布聯合公告稱,決定同意開展香港與內地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合作(以下簡稱「債券通」),正式啟動時間將另行公告。這是繼「滬港通」、「深港通」之後,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發展、推動內地和香港金融合作的又一重要舉措。
多家機構紛紛表示,「債券通」的獲批是一份迎接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的特別禮物,意義重大,而這對於國內和香港乃至全球投資者和債券市場參與者都是一條通往更大業務機會的「快車道」,且將強化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8、亞投行首位非主權經濟體新成員
2017年6月13日,香港特區政府宣布,香港已成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新成員,成為亞投行首個吸收的非主權意義的經濟體,既體現了亞投行的成員組成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又為後續其他非主權經濟體的加入做出了成功示範。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擁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成熟穩健和流動性充裕的金融市場、以及大量具國際經驗的頂尖金融人才,這些優勢可以協助亞投行籌集資金,為其不同基建項目融資。
『伍』 香港經濟是靠什麼發展的
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包括旅遊和旅遊業、與貿易相關的服務、運輸服務、金融和銀行服務及專業服務。
香港是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經濟的重點是政府施行的自由放任政策。
一、香港發展的主要特點。
回歸前的政治制度
實行行政主導的體制
完善的咨詢體制
經濟體制:
經濟發展,高度國際化的城市、便利的營商環境、法治體制、自由貿易及自由的資訊流通、公平開放的競爭、發展完備的金融網路、一流的交通及通訊基建、先進的支援服務,以及高教育水平的工作人口與高效率和精力充沛的企業家互相配合。此外,香港還有龐大的財政儲備和外匯儲備、自由兌換的穩定貨幣,以及低稅率的簡明稅制。
自由經濟體系
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表的《2002年世界投資報告》,香港是亞洲區內吸引外來直接投資表現最佳的經濟體系。
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
過去20年來,香港經濟增長差不多三倍。本地生產總值平均每年有5.1%的實質增長,表現超越世界經濟增長速度,也超越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經濟體系的增長速度。
經濟政策
香港一向以市場主導的經濟政策著稱。
「盡量扶助、減少干預」政策
審慎理財之道
政府理財審慎,又維持低稅率的簡明稅制,以鼓勵工人生產和吸引企業家投資。法團業務利得稅的稅率為16%,薪俸稅稅率為15%,與其他國家的稅率相比,兩者均屬偏低。
國際金融中心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由緊密聯系的金融機構和市場組成
『陸』 香港回歸後經濟到底在發展還是在倒退
香港回歸前,廣大香港勞工一直缺乏退休保障。回歸後的2000年,特區政府實施強制性公積金制度(強積金),為私營機構設定強制性供款計劃,幫助雇員為退休生活儲蓄。截至2016年底,強積金制度已經覆蓋香港超過270萬人,總資產凈值超過6400億港元。
為持續改善勞工福利,特區政府通過立法程序,修訂勞工法例,制定帶薪侍產假等措施;實施法定最低工資制度,不斷提高雇員的收入,鼓勵更多人投入到勞動力市場。得益於此,香港自回歸以來一直保持著高就業率,近五年來失業率保持在3.3%左右,基本實現全民就業。
回歸後的第三年,特區政府設立「創新及科技基金」,隨後陸續出台「創科創投基金」「院校中游研發計劃」「科技券計劃」等舉措,鼓勵和協助香港企業提升科技水平,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為業務注入更多創新理念。截至目前,特區政府已投入超過180億港元財政配套資金,「創新及科技基金」已經資助超過5800個項目。
在特區政府的大力推動下,香港創科氛圍日漸濃郁,吸引越來越多國際頂尖科研機構在港落戶。2015年,擁有兩百多年歷史的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在香港成立其在海外的首家分支機構「卡羅琳中國香港再生醫學中心」。2016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在香港成立首個海外創新中心。
這兩家世界頂級學府選擇香港,絕非簡單設立辦事處或聯絡機構。卡羅琳中國香港再生醫學中心將全球招募科學家,憑借其優勢的幹細胞技術,重點研究心臟、脊柱受損及帕金森症的治療新方法。而麻省理工學院香港創新中心則將重點與珠三角合作,促進研究成果產業化。
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於2015年11月正式成立,專責推動科技、資訊及產學研協同發展。醞釀多年的港科院當年底成立,成為香港推動基礎科研的第一家民營機構。
港科院院長徐立之認為,香港發展創新科技產業有其自身的優勢。一方面,香港高等院校基礎科研實力雄厚,創新活力充沛。另一方面,「一國兩制」使香港保有自由、法治的環境,對於知識產權和投資者利益的保護都十分嚴格。
在國家支持下,香港近年來積極對接內地各省份,在粵港澳大灣區產業格局和國家創新科技產業格局下努力尋找自身的新定位。
自2005年開始,香港六所大學陸續與國家科技部共建了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香港夥伴實驗室。自2012年開始,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等六家機構先後被科技部批准成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
2017年初,香港與深圳兩地政府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宣布兩地將在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打造香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創科平台。
(6)香港經濟最新發展擴展閱讀:
2013年,特區政府以家庭平均月收入為標准,設立香港歷史上第一條貧困線。在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看來,設定貧困線是政府首次以科學量化的方式檢視社會貧困狀況,引導政策制定和檢查措施成效,體現政府解決貧困問題的堅定決心。
毋庸置疑,香港的經濟社會發展今天依然面臨一系列困難和挑戰,如房屋供應跟不上旺盛的需求,社會階層流動的通道仍十分狹窄,人口老齡化步伐即將加快。
面對這些深層次矛盾以及日益加劇的區域競爭,即將於7月1日就職特區第五任行政長官的林鄭月娥表示,新一屆特區政府的首要任務仍將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新一屆政府將在發展經濟方面扮演更多的角色。
「香港的發展是在國家發展的大前提下找到自身經濟新的增長點;過去是這樣,未來也將是一樣。我對國家的發展充滿信心,在國家發展的大前提下,香港的前景將會非常好。」林鄭月娥說
『柒』 香港經濟發展趨勢如何
2012年香港經濟發展趨勢
近幾年,香港經濟發展一直是穩步上升,經濟旺盛,在去年,香港不少行業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成績,同時,預計2012年將會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
預計:2012年香港經濟增幅6.5
香港特區財政司長曾俊華在一次公開講話中表示,預計2012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將上升6.5%。曾俊華同時認為,過去的一年裡香港經濟發展穩步上升,經濟旺盛,營商環境改善,訪港旅客上升,受惠全球經濟復甦,貿易持續增長,預計經濟將繼續向好。對此更多的香港公司表示同意,而對於2011年的經濟發展,香港在獲得全球經濟自由度第一名的時候更被看好。
2011年末季度香港失業率再次改良
2011年最後一個季度,香港失業率為4%。由於香港地區經濟逐漸呈現出回升的態勢,越來越多的香港公司開始加大對業務的投入和人力資源的籌備,失業率呈現出了下降的趨勢。而隨著進入2012年2月,傳統的強勢購買月將大大加強香港公司對人力的需求,香港的失業率情況有望進一步過得緩解。
第四季度香港失業率較之第三季度下降了0.1個百分點,由於經濟持續增長以及就業崗位增加,香港的總就業人數連續第七個月增加。目前香港公司和其他渠道提供的就業崗位達到了3563700人,是有記錄以來的歷史最高位數字。恆生銀行表示,由於亞洲地區的需求不斷升溫,且海外買方市場刺激下香港公司產能不斷提高,使得香港失業率有望在2011年上半年再次保持好轉。
香港經濟自由度全球首屈一指
香港在2012年世界經濟自由度的評選中位列第一名,新加坡、澳大利亞分列二三位。獲得桂冠的香港在經濟恢復中無疑找到了較為強硬的支撐,香港公司表示對今後的貿易有了更強的信心。美國傳統基金會肯定香港健全的財政管理,認為這優勢對香港抵禦全球經濟下滑,大有幫助。傳統基金會稱許香港具有效的司法及監管制度,加上香港對外開放,與世界各地貿易往來,而宏觀經濟穩健,減少不明朗的因素,令企業能在港蓬勃發展。此外,香港在引進外來直接投資方面,繼續位列亞洲第二,僅次於內地。傳統基金會亦指出,香港與內地互動的經濟關系,透過強化的金融聯系,越趨緊密成熟。隨著2012年的新年到來,另外一波遊客經濟將會進一步提高香港公司在零售行業的銷量。
『捌』 當年香港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香港是一個自由港,除了煙、烈酒和動力用的燃油(汽油、柴油等)之外,香港不對其他進口物品徵收關稅。香港的經濟素以自由貿易、低稅率和少政府幹預見稱。香港連續多年獲國際著名評級機構和組織評選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爾頓•佛利民更視香港為自由經濟的典範。香港是亞太地區乃至國際的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地區貿易中心,擁有鄰近很多國家和地區是不可替代的優越地位。時至今日,香港已成為世界第11大貿易實體。以吞吐量計算,香港的貨櫃(集裝箱)港口更是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口之一。以乘客量和國際貨物處理量計算,香港國際機場是世界最繁忙的機場之一。以對外銀行交易量計算,香港是世界第15大銀行中心。以成交額計算,香港是世界第六大外匯交易市場。以市值計算,香港股票市場是亞洲第二大市場。
香港是亞太地區的交通、旅遊中心之一。公共交通系統以鐵路、小輪、公共汽車等組成的運輸網,幾乎伸展到港內每一角落。香港是重要的國際商港,航運業發達。與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60個港口有航運往來,形成了以香港為樞紐,航線通達五大洲、三大洋的完善的海上運輸網路。從香港到世界各地有20多條航線。香港也是進入內地經商和旅遊的大門。2005 年,香港居民返回內地的次數約6270萬人次,外地旅客經香港進入內地的次數共400 萬人次。每日有128 班輪船、約100 班航機、超過400 班列車及40 200 架次的車輛穿梭香港和內地。
香港是國際的金融中心之一,金融機構和市場緊密聯系。政府的政策是維持和發展完善的法律架構、監管制度、基礎設施及行政體制,為參與市場的人士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維持金融及貨幣體系穩定,使香港能有效地與其他主要金融中心競爭。香港地理位置優越,是連接北美洲與歐洲時差的橋梁,與內地和其他東南亞經濟體系聯系緊密,又與世界各地建立了良好的通訊網路,因此能夠成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此外,資金可以自由流入和流出香港,也是一項重要的因素。
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貿易經濟體系、第六大外匯市場及第十五大銀行中心。香港股票市場規模之大,在亞洲排名第二。香港也是成衣、鍾表、玩具、游戲、電子和某些輕工業產品的主要出口地,出口總值位列全球高位。
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與中國內地及亞太其他地區關系密切;是亞洲最多國際公司設立地區辦事處的城市,香港也是受旅客歡迎的旅遊地點之一,也是舉辦國際會議及展覽的熱門地方。在2005年,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服務出口地。與服務貿易有關的主要行業包括旅遊和旅遊業、與貿易相關的服務、運輸服務、金融和銀行服務及專業服務。
『玖』 香港經濟是靠什麼發展的
香港經濟主要是依靠轉口貿易、旅遊觀光、購物三種發展方式:
——1、轉口貿易又稱中轉貿易。轉口貿易是指國際貿易中進出口貨品的生意,不是在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直接進行,而是通過第三國(或地區)易手進行的買賣。
——這種貿易對中轉地來說就是轉口貿易。貿易的貨品能夠由出口國運往第三國(或地區),在第三國不通過加工(轉換包裝、分類、選擇、收拾等不作為加工論)再銷往消費國;也能夠不通過第三國而直接由生產國運往消費國,但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並不發生貿易聯系,而是由中轉國分別同生產國和消費國發生貿易。由於中國是世界上遭遇反傾銷最多的國家,所以這種貿易形式,也幾乎變成躲避貿易制裁的專用方式之一。
——由於香港是一個自由港又稱「自由口岸」,是全部或絕大多數外國商品可以免稅進出的港口。這種港口劃在一國關稅國境(即關境)以外,外國商品除進出港口時免繳關稅外,且可在港內自由改裝、加工、長期儲存或銷售。只有將貨物轉移到自由港所在國內消費者手中時才需繳納關稅,因而香港利用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做轉口貿易一方面可獲取巨大的商業利益;另一方面又可幫助中國商品開辟新的外貿途徑,規避他國的貿易制裁;
——2、旅遊觀光是香港一張亮麗的名片。香港地華南珠三角地區,氣候溫暖宜人,又具中西文化交融的人文景觀,因此中外人士在此既能找到自身文化的符號,又能欣賞異域景觀。中外遊客樂此不疲;
——3、購物也是香港經濟景觀的另一大特色,因為香港是自由港,商品沒有關稅,所以各種奢侈品都比較便宜,因而被稱為購物天堂。
『拾』 香港經濟迅速發展的基礎是什麼
香港經濟發展的歷史中,經歷了兩次經濟轉型。 1950年以前香港經濟主要以轉口貿易為主。從50年代起香港開始工業化,到1970年 工業出口占總出口的81%,標志著香港已從單純的轉口港轉變為工業化城市 實現了香港經濟的第一次轉型。70年代初,香港推行經濟多元化方針 香港金融、房地產、貿易、旅遊業迅速發展,特別是從80年代始 內地因素成為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香港的製造業大部分轉移到內地 各類服務業得到全面高速發展,實現了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的第二次經濟轉型。 今天的香港已發展成為亞太地區的國際貿易、金融和航運中心。 2000年,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達到12717億港元,貿易總額達到32307億港元,是世界第十大貿易實體 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810丌箱,居世界第一位;有154家銀行 , 擁有外資銀行數量居世界第三位 2000年末香港股市總市值達48625億港元,居世界第九位;外匯市場每日成交額達790億美元 居世界第七位;2000年末外匯儲備高達1075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 香港經濟發展的優勢 香港的優勢在於其屬國際化的城市,擁有便利的營商環境、完備的法律體制 自由貿易政策和資訊流通、公平開放的競爭,以及金融網路、通訊基建網路等便利因素。 此外,香港擁有龐大的財政儲備和外匯儲備、自由兌換的穩定貨幣、以及低稅率的簡明稅制等優勢條件 使得香港發展成為具有很強競爭力的地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