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政治經濟學4000字的論文
著力解決「三農」
問題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全國的現代化;沒有農村的市場經濟體系就沒有完善的全國的市場經濟體系;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穩定。因此,解決好「三農」問題,應當是我國政府下一步財政政策調整的核心問題。
首先是農民的收入政策問題。我國黨和政府歷來重視農民的收入問題。但是,在經濟轉型期,農民收入問題比較復雜,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的時候,必須同時考慮在我國農村建立市場經濟機制和解決農民收入這個雙重的、有的時候是相互矛盾的問題。近年來,縱向比較,盡管我國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的速度比較快,但是同城市的情況相比較,收入的差距還是相當大的。我們以今年前三個季度的情況為例,在前三個季度,我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347元,扣除物價因素,比去年同期實際增長9.0%;而同期農民現金收入人均只有1802元,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率只有3.8%。農村與城市相比較,農民同期的收入只相當於城市居民的28.4%,尚不足城市居民收入的1/3;而同期農民收入的增長幅度也比城市居民低5.2個百分點。
其次是農業生產條件問題,主要是政府對農業領域里的公共投入不足(例如,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和技術研究與推廣等等)。而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實際上也是改善農民經濟狀況、增加農民收入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國和其他國家的實踐均證明,增加屬於「綠箱」政策(符合WTO規則的農業支持政策)的農業公共投入,可以通過提高單產水平和替代私人投資等方式有效地降低單位農產品的私人成本,從而降低農產品的國內生產者價格,提高我國農產品在國內與國際市場上同其他國家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再次是農村經濟體制問題,即進一步穩定農民對土地的使用權問題。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實踐證明,穩定和安全的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是確保穩定的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與社會的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通過完善土地使用制度,可以有效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因為完善的土地使用制度,可以提高預期收益,有利於增加投資和提高生產率。
積極推進城市化的進程城市化不僅僅是一個鄉村與城市區域劃界的改變的問題,更主要的,它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途徑。縱觀經濟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史,無一例外地都經歷過城市化的過程。城市化,同時也意味著工業化,甚至是市場化;反之,推動工業化的結果必然也是城市化。另一方面,在現代社會,工業化和城市化發達的國家無一不是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因此,我國經濟和社會經歷城市化的過程,同時也意味著經歷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財政政策的重點,應當是積極推動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城市化。
2001年,我國人均GDP大約為1000美元,城市人均GDP大約在2000美元以上;城市化率在37%左右,這意味著我國大約有5億人左右處在人均2000美元的城市化高速起飛的起點上;2002年我國的成化率達到39.1%,在城市化過程中,城市居民的消費結構升級、城市化引起的投資熱潮的高漲構成了我國今後經濟發展的動力。
城市化與工業化是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雙引擎。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低價工業化和高價城市化。因此我國政府財政政策在這個方面調整的重點應當是轉變傳統的財政投資方式和理念,引入非政府部門參與公共服務和公共基礎設施供給領域,提高財政政策在城市化進程中的使用效率,以便有效解決我國城市化的高成本問題。
我國城市化高成本主要來自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基礎設施的高投入。例如水電、燃氣、公路、交通、綠地等等,都需要相當多的資金投入;
二是公共服務的高投入。例如控制和治理環境污染,公共服務部門(包括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門)相對高額的人工費用,教育,城市運營,等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化的費用;
三是社會保障的高投入。這一方面是我國目前尚無覆蓋全社會的社會保障體系,尤其是在大量的農民變為城市市民的情況下,即使是城市本身的社會保障投入也必將增大。而下一步的發展必然是建立起能夠覆蓋全社會的、包括城市和農村全體居民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而在這個體系建立的初始階段,無論費用出自政府還是居民個人,都將是一筆高投入。
從一些國家的經驗來看,城市化的必然結果就是高成本,因而需要高投入,高稅收。因此,我國政府面對高速度的城市化進程,一是利用政府財政政策的影響力解決好非政府部門對城市化基礎設施和服務的投資問題,二是要提高政府財政支出的效率,盡量減少公共服務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對政府財政的資金壓力,三是要進一步調整稅制結構,建立健全中央稅和地方稅體系,確保政府有比較充足的財源和財力履行其職能。
我國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尤其是在我國加入WTO以來,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成為一體已經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因此,我國政府在經濟轉型時期,其財政政策的制定、實施與調整必須充分考慮到開放經濟這個現實,實行開放經濟條件下的財政政策。
開放經濟的重要特點之一是商品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國際化。因此,傳統的治理失業問題和通貨膨脹或者緊縮問題的財政政策必須改變,必須充分考慮政策的國際效應,必須重新估價一個國家的政策由於國際經濟的影響,由於其他國家相關政策的實施而形成的抵充效應。2003年10月底開始到目前出現的中國糧食、食用油和其他原材料價格波動,對世界市場的影響以及世界市場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㈡ 寫一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小論文,不少於500字,急!!!
經濟、政治、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其中,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決定,又反作用於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你從哲學的角度用物質決定意識的觀點 套著這樣的思路寫,再舉中國和其他外國幾個例子,500字很快就寫完了
㈢ 求一篇關於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與政治的論文
(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和基本內涵。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徵和框架。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任務。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確立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依據。全面認識公有制經濟的含義。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統一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
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製度
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製度,確立這一分配製度的依據。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正確處理按勞分配為主體和實行多種分配方式的關系,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注重社會公平,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
(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專政是有中國特色的無產階級專政。鞏固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2.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緊迫性和長期性。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地統一起來。
3.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的涵義、內容和重要意義。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一個長期過程。
(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
社會主義文化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徵,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地位。正確認識和處理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的相互關系。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輔相成。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和基本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社會主義教育科學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基本指導方針。
3.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人的全面發展是與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提高相伴隨的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
希望採納
㈣ 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論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800字論文
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
一堅持協調發展,加強社會事業建設
(一)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二)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三)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發展和諧勞動關系。(四)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五)加強醫療衛生服務,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六)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七)加強環境治理保護,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
二加強制度建設,保障社會公平正義
(一)完善民主權利保障制度,鞏固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二)完善法律制度,夯實社會和諧的法治基礎。(三)完善司法體制機制,加強社會和諧的司法保障。(四)完善公共財政制度,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五)完善收入分配製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六)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
三建設和諧文化,鞏固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
(一)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二)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育文明道德風尚。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三)堅持正確導向,營造積極健康的思想輿論氛圍。正確的思想輿論導向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四)廣泛開展和諧創建活動,形成人人促進和諧的局面。
,
㈤ 求一篇關於中國社會熱點問題的論文,經濟、政治方面的都行,3000字以上,不要網上有的
《農民工養老保險的困境及其影響因素 》
摘要:國家和政府一直關注農民工的養老保險問題,但是在實際的運行中仍呈現出一系列的問題。其中以參保率低、退保率持高不下為主要的困境。本文通過對政府、企業、農民工三方責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的具體分析,找出造成這些困境的原因,相應地提出解決農民工養老保險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農民工;養老保險;困境;影響因素。
農民工是我國的制度變遷與社會轉型期間所出現的特殊群體,特指具有農村戶口身份卻在城鎮務工的勞動者。
[1]農民工是一個被邊緣化的群體,盡管農民工「亦農亦工」
「非農非工」的特殊身份使他們一直處於尷尬的境地,但他們為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然而他們的權利卻得不到相應的社會保障。
一、我國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的運行狀況。
對農民工養老保險模式探索,最早是深圳於1987年建立農民工的養老保險制度,逐步擴大到廣州(1998)、北京(1999)、浙江(2001)、上海(2002)、南京(2002)、成都(2003)、福建(2005)、青島(2005)等地,這些探索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就,但在實際運行中仍出現一系列問題。
(一)參保率低。
農民工參加養老保險的比率普遍偏低。據原勞動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所2007年赴深圳、上海實地調研的最新情況顯示:深圳全市共有400萬人參加養老保險,其中,農民工約250萬人,農民工實際參保率不超過50%。根據國家統計局農民工統計監測調查,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2 542萬人。在這個龐大的人群中,只有4 942萬人參加了工傷保險,基本養老保險的總體參與率僅為15%,並且參保者中能夠達到15年以上繳費並工作到退休年限享受養老待遇的人數更少。根據2009年9月16日統計局發布的報告,農民工參加保險的人數有所提高,但是參保比例仍然偏低。截至6月底,外出農民工參加養老保險人數為2 380萬人。
(二)退保潮來勢洶涌,退保率持高不下。
據深圳社保中心統計,2008年,深圳近500萬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但當年退保的人數多達83萬人。2009年,深圳共有493.97萬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退保的人數多達83萬人。1月份,蘇州民工退保也達600多萬人。2009年12月31日當天,深圳退保達到2萬人左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09年3月31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當年2月底,已經有97萬農民工退出了養老保險。
二、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產生困境的原因。
(一)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的限制。
由於我國長期形成的二元戶籍制度影響深遠,乃至形成二元勞動力市場、二元社會結構、二元經濟結構、二元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體系的城鄉二元體製造成的一個後果便是社會公正之理想與現實的脫節,人為地拉大城鄉之間的差距,造成管理上的不便[2]。對城鄉居民的區別對待,分別管理,割裂了城鄉的聯系,雖然現在對戶籍的管理適當的放鬆,但是長期形成的制度影響已經根深蒂固,短期之內很難改變。
(二)各地實踐模式的差異性造成農民工養老保險關系轉移困難。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的農民工養老保險模式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種是以廣東和深圳為代表的擴面型。該模式的主要特徵是把農民工的社會養老保險納入「城保」制度的框架下予以安排,通過「城保」的擴面,實現農民工的社會養老保障,這一模式也被稱為「融入型」。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社會公平,使農民工和城市市民享用同等的待遇,但繳費標准可能會超出農民工的承受范圍。
第二種是以北京為代表的仿城型。該模式的主要特徵是參照「城保」制度的做法,為農民工設計了獨立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這種模式堅持雙低標准即「繳費基數低,待遇水平低」,用人單位和農民工個人的繳費負擔相應有所減輕,充分體現了「低門檻進入,低標准享受」的雙低原則;這種模式考慮到農民工的群體特徵,短期內可能會取得不錯的效果,但是這種人為增加農民工養老保險體制,勢必會形成農民、農民工、市民的「三元格局」,因此,該模式只能作為過渡期的權易之策不能作為解決農民工養老保險的最終選擇。
第三種是以上海和成都為代表的綜合保險型。該模式的主要特徵是將農民工的養老、醫療、工傷等多種風險放在一個制度框架之下統一承辦的一種社會保障方式。該模式引入商業化運作機制,雖然解決農民工養老保險關系轉移難的問題,但是與城市社會保險制度脫節,不利於我國社會保險的長期發展。
第四種是以山西省為代表將農民工納入新型農村養老保險體系,形成「大賬戶、小統籌」的特色。這種模式考慮到農民工最終會回鄉的群體特點,該模式實質上也是「融入型」的一種。該模式只考慮到第一代農民工的群體特徵,忽略了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他們對融入城市的願望更加強烈。如果只簡單地將農民工的養老保險納入新型農村養老保險體系也是不現實。
由以上的模式可以看出來,目前,我國農民工養老保險在實踐探索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各個模式之間互相獨立,各個省市之間相互分離,導致統籌層次低,從而降低了農民工參加養老保險的積極性。
(三)農民工的特殊性與養老保險制度之間的矛盾。
之所以會造成農民工養老保險參保率低、退保率高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從理論層面上看,根本的原因是現行養老保險制度下農民工群體的特殊性與養老保險的固有屬性之間存在著一系列的矛盾。[3]
1.農民工的收入低與養老保險高費率之間的矛盾。
農民工進城務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掙錢,他們進城大都從事一些重、累、臟、險的粗活,收入普遍低於市民的平均工資。據湖南、四川和河南三省的抽樣調查,農民工月實際勞動時間超過城鎮職工的50%,但月平均收入不到城鎮職工平均工資的60%,實際勞動小時工資只相當於城鎮職工的1/4。據調查,沿海有的地區農民工工資過去十年年均提高不到10元錢,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上是負增長。[4]農民工大都肩負家庭的重擔上有老下有小,除了基本生活所需還要支付子女的教育、老人的贍養。如果讓他們拿出工資4%~8%來繳納並非他們目前最需要的養老保險,必然會產生抵制情緒。
2.農民工的流動性強與養老保險的繳費年限長之間的矛盾。
流動性強是農民工的一個重要特徵,而且這一特徵短期內不會消失。農民工在城市主要是從事餐飲業、製造業、建築業、服務業等行業工作,但是農民工在餐飲業、工廠企業的平均務工時期是3~5年,從事建築等純體力工作的農民工在同一個地方工作的平均務工期限是2~3年,他們往往都達不到15年這個最低的繳費年限,從而形成「參保-退保-再參保-再退保」的惡性循環。
(四)農民工對制度缺乏相應的了解,參保意識薄弱農民工和國家政府間信息的不對稱極容易造成制定的制度與農民工對制度認知程度之間的斷層,實際執行過程中困難重重。從制度層面來講,目前,已經形成的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大多是從宏觀層面考慮,對農民工自身的特徵考慮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所以導致制定的政策法規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從農民工的角度來說,農民工思想很單純,只要幹完活能順利拿到他們的工資就很滿足了,很少考慮到工傷保險、醫療保險等一系列本該享受的社會保障權利。尤其是養老對他們來說並不是最迫切的需要,加之對國家的政策知之甚少。另一方面受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影響,他們往往把養老寄託在養兒防老以及依託在土地上的家庭養老保險,尤其是近些年政府不僅取消了農業稅而且對土地實行補貼,更加深了農民工與土地之間割捨不斷的聯系。
在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之間,加之一系列不確定的因素,農民工往往會選擇眼前可以看得見的利益,對社保的期盼與現實的博弈使他們最終選擇放棄養老保險。
(五)企業對農民工養老保險的消極態度嚴重影響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的運行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為了提高競爭力必然會盡可能地降低成本。企業為員工繳納12%的養老保險費勢必會提高企業的生產成本,因此,企業主不願意參保,他們想方設法逃避繳納保險費責任,瞞報參保人數時有發生。[5]
三、構建適合農民工的養老保險制度對策和建議。
(一)政府作為社會保障的最主要的責任主體,不僅要盡快出台相關的法律制度,而且應在財政上給予適當的支持。
1.政府在制度上的保證。
政府應該盡快建立健全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只有立法先行,才能為執法提供相應的法律依據。
(1)建立多層次、分類別、低繳費、廣覆蓋、強制性的養老保險制度。
對於農民工養老保險,有必要設計兩個以上的方案供有穩定職業的農民工(有較長時期的勞動關系和穩定的工作崗位)和無穩定職業的農民工(經常處於流動狀態)自主選擇,並作為全國性的政策出台。[1]
目前的農民工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以務農為主,外出打工為輔。這類農民工最終的歸屬地是農村,可受益於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第二類是常年在外務工,工作很不穩定,對於最後的歸屬地並不明確的這類農民工,可以建立暫時過渡性的獨立的養老保險制度;第三類是已經在城市很多年基本上已經市民化的群體以及新生代的農民工,這類群體對城市的認同感比較強而且基本已經融入城市,可納入城鎮社會養老保險體系。
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並沒有強制規定企業和農民工必須參加養老保險,從而導致很多企業和農民工游離養老保險體系之外,國家通過立法強制規定能有效地制止參保率低的問題。
(2)在解決轉移難的問題上,我國可以借鑒美國社會保障號碼的做法。
在美國,每個公民自出生起就必須注冊一個屬於自己的社會保障號碼,它記錄了個人的各種信息,包括工作、居住、納稅、信譽、獎懲情況等等,存儲社會保障號信息的電腦系統在美國已經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聯網,各個地區、行業、部門都能通過社會保障號去查核一個人的個人情況。
[6]這種社會保障號碼跟我國的居民身份證有些近似,可以擴大身份證號的功能,除了證明身份外,可以用來當做社會保障號碼使用,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解決養老保險關系異地轉移難的問題。
2.政府在財政上給予支持。
政府在財政上給予支持,一方面可以通過政府對養老保險進行補貼,農民工是社會轉型期形成的,政府應該擔負起轉型期的轉製成本;另一方面給予那些積極為本企業的員工繳納社會保險的企業以稅收優惠,以便於提高企業參與養老保險的積極性。
3.加強宣傳力度,讓廣大的農民工群體對養老保險制度有基本的了解。
農民工在城市中了解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這就需要政府積極組織人員向農民工宣傳養老保險相關的知識,讓農民工知道我們國家建立養老保險的目的、作用以及意義,而且要讓他們熟悉參加養老保險的途徑、方式以及領取的方式。
4.建立相應的配套措施。
要想實現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號碼的使用就必須盡快實現管理服務的網路化,加快網路的普及范圍。加強社會保險金的透明度,讓農民工清楚地知道自己繳納的錢都到哪裡去了,讓農民工也參與到對社會養老保險的管理中來,以便提高他們的主人翁意識。
(二)企業作為社會保障的一方主體應履行自己的繳費義務。
企業要改變傳統的觀念,不要把為企業職工繳納社會保險金視為一項沉重的負擔,企業的生存發展更應該站在長遠的立場上來對待員工。人力資本是企業最為重要的資本。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人在選擇工作的時候不僅僅只看重工資,對文化論文" target="_blank">企業文化及福利待遇的重視程度也逐步加深。
(三)農民工作為養老保險的最終受益者也應承擔相應的義務。
權利與義務相對應的原則是社會保障的重要原則。農民工只有在承擔前期的繳費義務才能享受到最後的權利,農民工應該改變觀念加強認識,提高參保的意識,積極參與到社會保障體系中來。
政府要負擔起農民工養老保險大部分的責任,通過政策和財政的雙重支持,企業和農民工積極的配合,只有在政府、企業和農民工三方責任主體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最終解決我國的農民工養老保險問題。
㈥ 經濟發展與政治發展的關系的論文
人盡其責,誠實守信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這是李白《俠客行》的詩句,形容承諾的分量比大山還重,極言誠信的重要。中國是個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誠信一向是中國人引以為豪的美德,「人無信而不立」。誠實守信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國,崇尚"誠信"的文明源源流長,早在幾千年前,孔子就說過:「人而無信不只其可」,延伸之意就是:「信,則知其可」。千百年來,人們講求誠信,推崇誠信。誠信之風質朴淳厚。遠在三國時期,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每個人可能都聽說過:諸葛亮輔佐劉備並受託孤之重任,正如《出師表》所言:「追先帝之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一心為漢,七出祁山,耗盡畢生心血,留下千古美名。什麼是誠信?諸葛亮就是誠信。誠實守信,能夠履行承諾而取得他人信任。誠信也是道德建設的根本,是一種非常寶貴的素質。我國素有「一諾千金」之說:「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但在現在的社會,有些人受西方思潮的影響,「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圖一時之快,置後生於不顧,拚命透支自己已經不多的誠信,可想而知,這種行為的後果就是淪為成克傑之流:遺臭萬年!在中華幾千年歷史中,有許多關於誠信的論述,也流傳著許多誠信的故事。這些寶貴的論述,在今天也能給我們深刻的啟示。誠信是一切道德賴以維系的前提。失信於人,什麼工作也就開展不起來。古語曰:索物於暗室者,莫良於火;索道於當世者,莫良於誠。也就是說最好藉助於光亮在黑暗中取物;而只有誠信,才能取信於天下。「得道多助」古人尚能如此明白,而作為我們,當代的中學生,更應該誠信做人!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的黃金時期,是人生中至真至純至美的時期。而誠信又是最容易而又最不應該讓人忽視的美德,我們應該把誠信作為人生中的一個坐標,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誠信對人,誠信對己,誠信就像一輪圓月,惟有與高出的皎潔相伴,才能襯托出對待生命的態度;誠信就像一個砝碼,在生命的天平上,放上他,搖擺不定的天平就會穩穩地傾向他;誠信更像是高山之水,能夠在浮動的社會里,洗盡鉛華,洗盡虛偽,露出真誠。所以我們應該在全社會大力提倡誠信,為社會風氣的凈化,盡一份自己的責任!
人生,漫漫長路遠,紛繁誘惑多。人,作為微小而孤獨的個體,在人生的選擇題前,無可避免地徘徊起來。在一個又一個渡口上,在一次又一次險象中,人,究竟能選擇什麼,該選擇什麼?
選擇誠信。因為它比美貌來得可靠。沒有美貌的人生或許是沒有足夠亮點的人生;但若沒有誠信的人生則足以是沒有一絲光明的人生。你可以不是潘安,你也可以不是西施,但
你不可以失去別人對你基本的信任。「人,以誠為本,以信為天。」沒有誠信,生存世間的你可要作一粒懸浮其中的塵粒?
選擇誠信。因為它比機敏來得憨實。誠信好比一個鄉間小伙,他每日只知弓著黝黑寬闊的脊樑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機敏則更像一個電腦黑客,他總是那樣才思敏捷,頭腦靈活,卻總是不露真相叫人緊張。在人生的劇本里,一位老實踏實的演員總要比一個奸詐精怪的角兒更受觀眾青睞。
選擇誠信。因為它比金錢更具內蘊。舉著「金錢萬能」旗號東奔西走的人生註定是辛苦乏味的人生,滿身的銅臭最終帶來的也不過是金錢堆砌而成的冰冷墓穴;而誠信,能給人生打底潤色,讓人生高大起來,豐滿起來,它給生命灌注醉人的色澤與豐富含蘊,讓生命在天地之中盈潤注目,善始善終。
選擇誠信。因為它比榮譽更具時效性。沒有一蹴而就的業績,沒有一成不變的江山。沒有人可以頂著榮譽的光環過一輩子。榮譽是短暫的,它只是人生旅途上一小片美麗的風景,它再美麗,也只是一小段的人生;但誠信是培植人生靚麗風景的種子,你一直耕耘,就會一直美麗,你將誠信的種子撒滿大地,你的人生將會美麗到天長地久。
選擇誠信,是正確之選。在你一一權衡過後,在你層層過濾之後,你會猛然發現,在人生面紗下最迷人的,原來是那最沒有矯飾、最朴實不花哨的誠信!你會發現,沒有了誠信,生活原來是那樣的索然無味!
在人生與風浪的洗禮中,有了誠信,你就用最陽光的心情高唱吧。若為人生故,誠信不可拋
回答者: 集星 - 助理 二級 2-14 09:54
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離開理論思維。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理論,是推動社會進步、實現人類解放最銳利的思想武器。它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實踐的發展而發展。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就鄭重地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相結合過程中,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先後創立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這一系列理論成果中,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黨的十七大把它們概括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是繼毛澤東思想之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次歷史性飛躍。
5
憶改革開放,現中華雄威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使祖國母親徹底擺脫了被壓迫的境地,中國這頭東方睡獅開始慢慢覺醒,但卻步履維艱,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從此改革開放的春風使中華大地再次煥發了活力,中華民族終於踏上了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滄桑巨變,30年的光輝歷程,鑄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幫」以後,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摧!97年香港回歸,99年澳門回歸;1998年面對南方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對讓人聞風喪膽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對十幾個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手挽手將一個個磨難阻擊在腳下!
改革開放的 30年,是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的30年!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對世界,面對未來!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更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的30年!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08年,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炎黃子孫的千年奔月夢成為了現實!
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的30年!中華體育健兒奮勇爭先;奧運大幕在中華大地上拉開,我們已成為奧運的主人!
我們堅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必將出現一個又一個輝煌的30年!中華民族的崛起,必將讓世界為我們自豪!
㈦ 政治經濟論文
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存在著城市和農村不同步的現象。目前,在城市社會保障制度已經比較完備的情況下,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保障制度在農村地區仍是一片空白,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仍處於社會保障的邊緣,不能得到社會的幫助。中國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是三農問題,而三農的關鍵是農民問題,而在所有的農民問題中,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舉足輕重。因此,建立較為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對解決我國的三農問題,促進我國經濟的協調發展,保持社會穩定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目前農村社會保障體制的現狀 建國後到改革開放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採用的是集體保障為主,家庭保障作補充的形式。對於一些沒有勞動能力,且無依無靠的老人、殘疾人和孤兒,由集體實行「五保」,即保吃、保穿、保住、保醫、保葬(兒童保教)。改革開放後,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實行分田到戶,農村家庭成為基本單位,以土地為基礎,以家庭保障為核心的保障制度取代集體保障成為農村社會的主體保障形式。20世紀90年代中期,由於政府的大力推行,農村社會保障得到了較快發展,取得了一些成績。現代意義的社會保障制度在農村幾乎還沒有建立起來,社會保障仍停留在傳統的社會保障模式上。之所以傳統的社會保障模式在農村得以流行,首先,傳統的養兒防老、靠人不如靠己的思想支配著農民們的行為。在我國農村,家庭作為人們生活保障的第一道防線,是對其成員遭受意外及不能勞動時的基本生活保障單位,解決生、老、病、死、傷、殘等難題,首先要依靠家庭。人到晚年,依靠子孫養老生活,可謂多子多孫便是福;其次,由於受傳統思想觀念以及經濟困難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國務院在1991年頒布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中規定的個人交費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政策扶持的政策得不到落實,使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在農村無法建立起來;再次,農村社會保障管理混亂,也打擊了農民的積極性,如挪用保障費用、管理部門不明確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在農村的建立。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傳統的以家庭和土地為中心的農村保障新形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保障功能弱化,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土地保障功能的衰退 在中國農村,長期以來,土地一直被視為農民生存的生命線,是農民最堅強的社會保障。但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革,這種土地保障功能不斷退化。首先,由於農業勞動的生產率和土地收益率低下,大量良性土壤的數量不斷減少,加上城鎮化的迅速發展,農用地轉為非農用地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農用地規模在縮小,失去土地的農民在增加,從而降低了他們生存發展的保障能力。其次,沉重的經濟負擔,使得農民依靠土地的保障功能極其有限。此外,上世紀90年代以來,農產品價格指數持續下跌,與此同時,單位農產品的成本卻居高不下。隨著我國加入WTO,國外農產品對國內市場的競爭,使得生產這些農產品的農民遭受巨大的沖擊,從事種植業的比較收益將會越來越低,土地的保障功能將會變得越來越弱。 (二)家庭保障功能弱化 1.我國長期以來的養老傳統是子女負擔方式,在這一養老模式下,養兒防老、多子多福就是這一養老模式的集中反映。然而,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使農村獨生子女家庭增多,傳統的互助共濟的兄弟姐妹關系網將不復存在,今後獨生子女將逐步成為家庭的主要支柱,增加了家庭中年輕子女的負擔系數,家庭規模的不斷縮小,使過去多子多福共同分擔贍養老人的責任已經不再可能,兒女贍養老人的負擔不斷加重,農村家庭承擔風險的能力削弱。2.我國現代社會經濟轉型加速,城市化率提高,農民外出務工人員增多,社會、經濟、文化等外部環境的變化也影響到年輕一代的家庭觀念,使這種模式的功能逐漸淡化;同時,城市化使大批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到城市,使農村的老齡化在客觀上加重了,而且很大一部分農村老人的生活缺少必要的保障,這都使農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 (三)大量湧入城市的農民工的社會保障缺失 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鄉鎮企業和小城鎮聚集,向大中城市流動,在我國特殊的城鄉制度下,逐漸構成了一個非農非城的特殊勞動者群體。這一群體就是逐漸壯大起來的農民工隊伍,他們既是我國改革和發展的標志性成果,同時又是改革尚未完成的標志性證明。一直以來,非農非城的省份使他們被排斥在社會保障體系之外,這些群體大多受雇於個體私營企業、包工頭或三資企業,他們所從事的絕大部分是苦、臟、累、險和有毒有害的工作、勞動時間長、強度大,勞動條件相當惡劣,經常遭受工傷,疾病的困擾,卻常常缺乏勞動合同的保障。另外,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失地情況越來越嚴重。為了使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持續、健康、快速發展,也要求我們建立有效的農民生活保障制度,不僅要包括農村人口,也要包括農民工和農村失地人口。 三、建立健全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的對策 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是解決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難以實施的關鍵所在。因此,解決農村社會保障問題,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國家應出台相應的政策,建立保證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機制。如穩定農產品價格,建立健全糧食儲備調節機制;大力開拓農產品國際市場,提高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使農產品在加工轉化中增值。同時加快農村稅費改革,把減輕農民負擔納入法制化和規范化的軌道,認真貫徹落實有關部門制定的《農民負擔條例》,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只有使農民的收入真正增加,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 (一)建立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農民社會保障制度安排的重點在於:一是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對那些因為疾病、災害或缺乏勞動能力而造成生活困難的貧困人口提供幫助,以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在確定最低保障標准時,應根據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及政府和社會的承受能力制定製度化的標准;二是建立適應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三是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在制度安排上應考慮在自我保障的基礎上逐步增加社會統籌的比例,實行個人賬戶與社會統籌的結合。未來農村養老保險在不放棄家庭養老的前提下應多渠道籌措農村社會保障資金,以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 (二)建立符合農村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多層次、多標準的社會保障制度 在我國農村不同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及其不平衡,並且這種不平衡將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繼續存在,所以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顯然是缺乏現實的經濟基礎的。目前,我國農民的收入普遍不搞,缺乏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經濟基礎,因此,應該在健全機制的基礎上,採取因地制宜的策略,按照地區的不同分別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工作。在富裕地區,可以仿效城市社會保障的方法和經驗,全面展開養老、醫療、工商、生育和失業保險;而在貧困的地區,又要針對不同的保障群體,實施不同的有針對性的選擇性的社會保障。在老年人多的地方,重點推行養老保險;在疾病多發的地方,重點推行醫療保險或農民醫療合作制度;在貧困地區,重點推行優撫優教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重視和做好農民工的社會保障 在建立這一部分人群的社會保障體系時,也要對於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如對那些擁有比較穩定職業並且已經在城市就業較長時間的農民工,他們實際上已經成為城鎮人口,應將它們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其保障費繳納辦法可視同於城鎮職工;對於那些無穩定職業且流動性較大的農民工,則可設計一種過渡性方案,如在一定范圍內分檔次供農民工自願選擇,而其僱用單位必須根據農民工選擇的繳費率而繳納相應檔次的保障費;對於進入城鎮從事經營性的自雇性農民,則可參照城鎮個體工商戶的保險制度安排,同時,為所有的進城農民工建立個人賬戶。
㈧ 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論述和諧社會的800字論文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在新一輪發展時期,針對中國國情提出的一個重大的社會發展主題。與所有的社會一樣,和諧社會也是一個經濟、政治、文化全面協調發展的社會,和諧文化建設必然成為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決議》明確指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並從四個方面原則上規定了和諧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決議》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我們應當看到,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在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從思想上保證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但我們也要看到長期以來,一些黨員和幹部中程度不同的產生了「信仰危機」,有些人懷疑和反對社會主義。國民心態中存在物慾化、粗俗化、躁動化、冷漠化、無責任化和虛假浮誇化等「六大負性傾向」。在市場經濟建設的過程中,社會上出現了不同經濟關系和不同利益的人群,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文化多元化的態勢,這些都已成為社會不和諧的重要方面。面對這樣一個基本國情,維護社會和諧,發展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就必須保證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地位,引導全體人民樹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想。所以,和諧文化建設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性和導向性。其次,要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立,目的在於引領各種社會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與此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又是開放的,它不是「專制化」或絕對的「一元化」,而是強調對多元價值觀的「引領」。它的建設還要從國情出發,「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從這個意義上講,和諧文化應該是多元一體的,充滿活力的、具有指導性、包容性和整合性的文化。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多元文化的矛盾與沖突問題,才能最終完成先進文化對消極文化、落後文化、腐朽文化的批評,以及對世界各民族優秀文化的現代化整合。
2、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和諧文化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內容。構建和諧社會關鍵在人。思想道德建設肩負著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的任務。《決議》中提出:「構建和諧社會要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在全社會形成知榮恥、講正氣、促和諧的風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我們知道,一個民族思想道德水平最能反映一個民族的基本精神,最能代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思想道德建設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我們也要看到,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人們的道德規范和生活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些領域和地方存在著是非、美醜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受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滋長和蔓延。在經濟活動中存在著,摻假制假、以次充好、欺行霸市、偷稅漏稅、商業賄賂、行業腐敗、不講信用等現象,成為當前社會不和諧的重要因素。因此,積極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思想道德體系,確立全社會成員共同遵守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准則,加強對青少年、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已經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緊迫任務。
3、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是和諧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一個民族的科學素質,一個國家科學知識的普及程度,從根本上決定著這個國家的生產力和文化發展水平。建設和諧社會客觀上要求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鼓勵創新、反對迷信和偽科學的良好文化氛圍。另外,要積極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堅持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加強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充分發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單位在和諧文化建設中的積極輿論導向作用。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互聯網等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唱響主旋律,為構建和諧社會營造良好的思想和輿論氛圍,使各類媒體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陣地。
4,和諧文化重在創建。《決議》提出:要「廣泛開展和諧創建活動,形成人人促進和諧的局面」,在創建活動中,「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體人民共建和共享的社會,從這個意義上看,和諧文化既不是少數人的精英文化,也不是傳統的市井文化,而是先進的,體現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全民的、大眾的、共享的文化。和諧文化創建活動在於全民的積極參與。文化是可以物化的,文化是可以實踐的,近些年來,國內許多城市在開展文明社區建設的過程中,已經創造了許多和諧社區、和諧家庭等文明社區活動的具體形式。這些活動大多具有群眾性、地方性、民族性的特點,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它不僅傳播了先進文化,活躍了群眾的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在和諧人際關系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㈨ 國家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中的熱點問題的論文
當代體系下政治對經濟的影響
摘要:根據當代世界政治經濟的發展形式,討論政治對經濟的影響。 關鍵詞:經濟全球華、經濟危機、政治與經濟 正文:
首先,關於經濟全球化。
1.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動因
(1)經濟體制障礙逐漸清除。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展,開放的市場機製得到了世界多數國家的認同,各國政府對經濟管制逐步放鬆,國際貿易中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不斷減少,「無疆界市場」正在形成。
(2)科學技術不斷進步。隨著科技進步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大大縮少了經濟活動的空間距離,消除了不同資本市場的時間差和地域差,傳統「原產地」與「消費者」之間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義,商品、服務、資金和信息的流通將比過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經濟逐漸成為現實。
(3)跨國公司快速發展。憑借其獨有的資金優勢、技術優勢和管理優勢,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設置生產基地和銷售機構,建立國際商務信息網路,構建全球研究開發體系,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成為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2.經濟全球化的特徵
(1)生產國際化。經濟全球化使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各國經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下,跨國公司日益成為世界經濟活動的主宰力量,商品生產環節分布於不同國家,各國間的經濟依存性明顯加強。
(2)貿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貿易的基礎,國際貿易障礙逐步消除,貿易量迅速增長;同時,WTO多邊貿易體制框架使得世界貿易進一步規范和公平,極大地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經濟全球化必然導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現是各國放寬了外資金融機構進入本國金融市場的限制,自
㈩ 求一篇關於<社會的經濟發展對人民生活的影響>的論文,謝謝
社會實踐報告的寫作方法[附實例]
作為學生練習寫作用的「社會實踐報告」,它的體例、寫法目前還無定論,可以參考「調查報
告」的體例和寫法。我個人認為,「社會實踐報告」應該有以下幾部分:
標題:可以是公文式標題,即《關於……的實踐報告》;也可以是觀點式標題,例如《社會是大
課堂,實踐長真知識》。
前言:寫出社會實踐的參加者、實踐的主題、時間、地點。然後用「現將此次實踐活動的有關
情況報告於下從而過渡到正文。
正文:寫實踐者根據學校要求應該和自己想要報告的內容,例如:活動內容,經驗體會,理性
思考,問題和建議。作為學生應該著重寫自己的認識,特別要寫出自己的體會,思考後的理性認
識,對組織社會實踐活動評價。
結語:可以寫出作者對此次活動的意見、批評或者建議。
落款:署名和報告時間。寫上參加實踐者的個人或群體(如班、組),報告完成的時間。
應該注意的是,寫作時可以按以上幾部分構思,但行文時不要寫上「前言」、「正文」、「結語」、「落
款」等字,而要寫標題,如「基本情況」、「主要體會」、「幾點思考」、「問題和建議」等。
實例:
大學生寒假社會實踐總結報告
為使廣大團員青年積極投身社會實踐活動,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為家鄉建設做貢獻,過一個祥和、文明、充實而有意義的寒假,根據團中央、團省委、學校黨委、團委有關文件精神,在院黨總支、團總支的總體部署下,經濟學院積極開展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現總結如下:
一、 活動的主題
今年寒假經濟學院開展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以「強化社會責任感,落實科學發展觀」為主題。共組織學生幹部、入黨積極分子兩支團隊近300人分赴全省各地進行寒假社會實踐活動。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等文件精神,圍繞我校學生的培養目標,突出國情教育和社會責任感教育,廣泛動員廣大青年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強化社會實踐經歷,積極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在豐富生動的社會實踐中學習、宣傳、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並且在實踐中提高了自身素質,落實了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增強了青年學生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
今年寒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仍然堅持「受教育、長才幹、做貢獻」的原則,充分發揮了青年學生的智力和人才優勢,深入社會各個層面開展社會調查活動,強化對國情和省情的認識,傳播科學技術和文明新風,為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二、活動的指導思想
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真情助困進萬家」為主題,充分發揮大學生知識技能優勢,以分散為主,按照就近、就地、就便的原則,進一步深化「三下鄉」活動和「四進社區」活動,為廣大人民群眾做實事、辦好事、解難事,切實把黨和政府的關心送到群眾中去。
三、活動的重點內容和形式
經濟學院今年的寒假社會實踐活動在總結以往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了經濟學院學科和專業優勢,採取點面結合、集中組隊與就近就便分散活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活動形式重點以社會調查、志願服務為主,由各年級(部)圍繞以下主要內容組織青年學生就近就便參加。
(一)社區文化服務與社區需求調研活動。下學期,經濟學院即將啟動大學生志願服務社區行動計劃。為確保此項工作有效開展並建立長期機制,各個學院要利用學生返鄉的機會,深入所屬社區開展社區文化服務和社區需求調查活動,重點掌握城市社區的各個類型、現狀以及對志願服務活動的需求情況,總結了以往大學生開展社區服務的經驗和教訓,對下一步我院開展大規模的社區服務活動提出意見和建議。各學院不僅發動廣大同學深入調研,寫出調查報告,各年級、班級還專門組織力量開展了專題調研活動,開學後組織了學生召開座談會,匯總掌握有關情況,向院團總支提交高質量的調研報告,為我院開展好社區服務活動提供政策依據。通過各個年級的匯報情況可以看出,我們的這一次調研顯示了青年大學生的社區優勢,知識優勢以及年齡優勢,通過調研同學們知道了一些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所不為所知的東西,獲得了許許多多有價值的信息。
(二)基層落實科學發展觀學習考察訪談活動。我們組織青年學生進行基層落實科學發展觀考察訪談活動,青年學生在學習考察訪談過程中,深刻感受到科學思想的偉大精神力量轉化為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巨大物質力量的生動現實和傑出成就,加深了對科學發展觀內涵的認識,學習領會了黨的十六大的精神實質。我院青年學生進行基層落實科學發展觀學習教育考察訪談活動要充分發揮青年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的專業技能優勢和優良的政治素質,通過發放張貼宣傳品、開展社會調查等形式,積極為農民群眾開展支教掃盲、文藝演出、幫扶農村弱勢群體等多種服務,把先進文化、先進生產力送到農村基層,在服務中宣傳、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通過尋訪黨的革命歷史舊址、走訪老黨員、考察農村改革開放成就、與地方黨政幹部座談等形式,重點了解了基層在落實科學發展觀過程中發生的積極變化,使廣大青年學生學習、繼承了黨的優良傳統,從中學習和借鑒新鮮經驗,接受正面教育,堅定理想信念。
(三)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志願服務活動。(1)組織留校學生深入學校附近的社區,宣傳十六大精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引導社區群眾積極參與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中來,為社區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做好事、做實事;(2)組織返鄉同學依照「就地就便」原則,充分利用所學知識,開展法律咨詢、支教掃盲、環境保護等科技、文化、衛生服務等活動,為城市、鄉村的發展做貢獻。
(四)「繁星計劃」基層文化建設專題調研活動。按照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省委高校工委、共青團山東省委的統一部署,在去年暑期組織大學生開展專題調研活動基礎上,繼續利用了寒假的時間,深入研究分析社會各方面狀況開展文化建設調研活動,形成高質量的調研成果和對策建議。開學後各年級抓緊匯總了有關調查報告,擇優上報院團總支參加評獎。
(五)寒假社會調查和大學生就業見習活動。為進一步深化「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竭誠服務大學生成長成才,大力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大學生利用的返鄉機會,自主的進入企事業單位進行就業見習和社會調查等活動,增加了大學生職業體驗,提高就業創業能力。同時以論文或調查報告形式進行總結與歸納。
(六)「挑戰杯」科技創新活動專題調研活動。「挑戰杯」山東大學第九屆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已全面展開。參賽學生充分利用了寒假時間,做好課外學術科研項目立項准備,並投入項目運作。經濟學院的各個系、各個年級重點准備了哲學社會科學類學術論文和社會調查報告類作品,以及一些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和科技發明製作類作品。做好了重點項目的論文撰寫、調查實施和實驗測試、實物製作等工作。下學期初,學院將選擇部分優秀項目予以立項資助,備戰第九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
四、活動的特點
1、我院的本次活動將宣傳實踐黨的十六大、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引導廣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深入學習、宣傳、實踐,積極結合起來,利用大學生的思想優勢、知識優勢和群體優勢來推動農村學習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服務農村的改革、發展和穩定。
2、把社會實踐與個人青春創業活動結合起來。鼓勵廣大學生積極參與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為企業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為今後學生創業打下良好基礎。
3、自發性和有組織性結合。本次社會實踐出現了許多同學通過自發組織的形式去實踐「三個代表」及科技下鄉知識宣講活動。
五、 總結
我們通過精心組織,認真發動以及同學的自發組織,各系、各年級的高度重視,充分發動,保證了大多數學生投入到活動中去,使活動搞得扎扎實實、豐富多彩。實踐活動結束後,各系、各年級寫出了活動總結,通過開展「實踐歸來話成就」主題活動,組織了參加「三下鄉」寒假社會實踐學生展開交流,選樹典型,加強宣傳,擴大教育成果。通過這次活動我們積累了經驗,獲取了各方面比較全面真實的材料,對以後的研究和教學工作提供了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