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德國經濟發展模式是什麼
(一)主要特點。
德國模式,即所謂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德國認為它實行的是宏觀控制的社會市場經濟,既反對經濟上的自由放任,也反對把經濟統緊管死,而要將個人的自由創造和社會進步的原則結合起來。它既保障私人企業和私人財產的自由,又要使這些權利的實行給公眾帶來好處。在國家和市場的關繫上,它的原則是國家要盡可能少干預而只給予必要的干預。國家在市場經濟中主要起調節作用,並為市場運作規定總的框架。所以德國實行的社會市場經濟,實際上是國家有所調節的市場經濟,以保證市場自由和社會公平之間的平衡。
(二)社會市場經濟的基礎。
凡是市場經濟能自行調節的,都應讓市場去解決。國家只是為市場的正常運作制定規則,並在市場失靈的地方進行干預。所以德國的社會市場經腿以市場為基礎的。
在德國,國家基本上不規定工資與物價,也不規定具體的生產指標。這些基本上都是靠市場供求關系自動決定的。但是德國農產品的價格不是通肺場形成的,而是由歐洲共同市場規定的,為此,政府每年要補貼幾十億馬克;德國鐵路和郵電的價格也是由聯邦政府規定的,發生虧損時由聯邦政府補貼。
由於競爭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先決條件,沒有競爭就沒有市場。因此,德國制定了《反限制競爭法》等一系列有關法律,並建立了相應的機構,即卡特爾局(實際上是反卡特爾局),禁止企業與企業就生產、價格、銷售、市場分割達成壟斷協定,禁止妨礙或破壞市場的企業兼並,禁止壟斷對外貿易,禁止其他損害消費者利益的壟斷組織或集團;鼓勵中小企業合作,積極參加競爭;保證企業有生產自由、經營自由、投資自由、僱工自由和勞資談判自由。企業間兼並或合作協議,凡有利於競爭的都可以進行,但必須得到卡特爾局的批准,違反者將受重罰。此外,德國還制定有《反對不正當競爭法》,嚴懲假廣告、缺斤少兩、假冒商標、以次充好等不正當行為,以保護競爭者和消費者的正當利益。其他有關法律還有:《調整一般交易條件法》、《折扣法》、《附贈法》、《商標法》、《專利法》等。這些法律為市場的正常運行規定了准則。德國還對某些職業規定了進人市場的先決條件,如手工業者了零售商在開業前必須證明其職業知識。對衛生、法律咨詢、會計咨詢和稅收咨詢等部門,國家要求申請者經過專門培訓並有一定的年齡標准。
德國的工資基本上也是在勞動力市場上自由形成的,由勞資雙方自由談判,簽訂勞資協定。德國的勞資談判是集體進行的,一般由一個產業部門的工會聯合會和僱主聯合會分別代表雙方就工資增長幅度等問題,每年談判一次並簽訂協議。關於休假天數、解僱通知期限、加班費、獎金等問題,通常幾年簽訂一次協議。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採取中立態度,不加干預。
(三)宏觀經濟管理。
在社會市場經濟中,國家並不直接干預經濟過程本身,但並不是說國家沒有任何經濟計劃。德國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都有一定的經濟計劃,有中期的、年度的和短期的。但這些計劃僅僅規定一些綜合性指標,對企業並沒有約束力,而要通過財政、稅收、信貸等手段來進行調節。如1974年到1975年的四個短期計劃中,聯邦政府共動用了1000億馬克來刺激經濟,對緩解這一時期的經濟衰退起了一定作用。再如當前改造東部地區的計劃,政府從1990年起每年在東部各州投人1000多億馬克,主要是改造鐵路、高速公路、電信等基礎設施,並採取稅收優惠等辦法,吸引私人資本參與東部的改造。
(四)德國聯邦銀行的特殊作用。
(五)德國的企業組織制度。
❷ 19世紀後期德國和英國的經濟發展各有什麼特點並分析其成因及對世界局勢的影響。
19世紀下半葉德國迅速崛起的原因是什麼?
19世紀70年代德意志統一事業的完成,掃除了德國資專本主屬義經濟發展道路上的重要障礙。
德國統一後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措施,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19世紀70年代開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德國經濟的發展
19世紀後期在鎮壓工人運動的同時,推行福利化的社會政策,有利於社會的穩定。
對外推行穩健的「均勢外交」政策,為德國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國際環境
❸ 二戰前夕德國經濟高速發展,那麼為何還要發動二戰
二戰前夕,德國經濟似乎已經發展得很好了。有幾個數據,我們需要關註:
年均20%的經濟增速;
工業產值佔到整個資本主義的13.4%(1937年數據),高於英法,僅次於美國;
失業率逐年降低,1933年為20%,到1936年已經降到5.7%。
於是,一種思潮出現了,就是擴大勢力范圍,建立德意志人統治的經濟區域,提供生存所需要的原料、糧食等物質。這種思潮影響了經濟,也促使經濟走向了戰爭的一面,乃至後來出現了希特勒爭取“生存空間”的說法。總體來看,在經濟危機面前,德國選擇了戰爭的道路。表面上經濟的恢復,並不是經濟的真正發展,而是埋下了戰爭的伏筆。
❹ 德國在19世紀中後期迅速崛起的原因。
① 19世紀70年代德意志統一事業的完成,掃除了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道路上的重要障礙。
② 德國統一後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措施,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③ 19世紀70年代開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德國經濟的發展
④ 19世紀後期在鎮壓工人運動的同時,推行福利化的社會政策,有利於社會的穩定。
⑤ 對外推行穩健的「均勢外交」政策,為德國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國際環境。
❺ 怎樣理解德意志的獨特發展道路
德國的統一是其歷史發展的重大進步。它結束了德國政治上長期四分五裂的局面,為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掃清了障礙,也為德國的向外擴張鋪平了道路。此後不久,德國一躍成為歐洲強國,而法奧的削弱衰落,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但是,由於德意志的統一是通過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完成的,普魯士的舊制度、尤其是軍國主義傳統,被保留下來,加上容克地主掌權,這就使獨立後的德意志帝國成了歐洲最富有侵略性的國家。
我毫不掩飾自己對德國這個國家以及德意志這個民族的尊敬,在我腦海中,有關德國的關鍵詞有:詩人、啤酒、足球、古堡、萊茵河、戰爭、納粹、希特勒、坦克、汽車……而德國究竟是怎樣一個國家呢?
德國盛產詩人,歌德即是一例,詩歌是浪漫的代表;同時德國人又是刻板的代名詞,德國人不會為了為了某人或某事而開特例,這一點不像東方的某些民族。而我思考的是,為何浪漫與刻板這對正負極能在德意志民族身上共存呢?這種矛盾在德國引以為豪的汽車工業中也得到了極好的表現,梅賽德斯-賓士代表的是刻板,這種黑色的轎車代表了華貴、地位、品味,而寶馬代表的是浪漫,這種大多是銀色的轎車代表了自由、奔放和桀驁不馴,難怪「駕乘寶馬」是他的廣告詞。
當這種矛盾融為一體、和諧共存時,德意志民族的眾多優點即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放大。創新性加上嚴謹性使得德國人能夠憑借自己的精湛科技引領世界進步,德國人在二戰的一片廢墟上,在一塊分裂的國土上,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奇跡。東方人喜歡談論日本的戰後復甦,喜歡談論韓國的「漢江奇跡」,其實我們不妨把目光向西轉上六個時區,在那裡也有一個奇跡,而這個奇跡在很多時候被人忽視了,其實這並不能算是忽視,也許是當世人發現這種奇跡發生在德國也就不是奇跡了。
德國人的頑強意志在於他的內斂,這種意志和這種內斂不同於日韓。日韓民眾在大多數時間是內斂的,而當他們激發起奮進的勇氣時,那種內斂也就不存在了,這種「由內到外」的轉變,使得「外」比一般意義上的外向更加外向,也許用「激進」這個詞會更加合適。在困難面前日本人喜歡頭扎一條布帶,高呼一聲口號,握緊拳頭,投入到工作中,這種勁頭不由得讓我聯想起高喊「天皇萬歲」或是「一億玉碎」的軍國主義分子。韓國人也大體類似,看看首爾蠶室體育場內的幾萬名「紅魔」拉拉隊吧,看看日本駐韓使館前切指抗議的韓國人吧。德國人不會這樣做,德國人大多數時間是內斂的,是低調的,猶如其生產的轎車一樣,樸素、簡約,但卻很實在。德國人很少去喊口號,既不像日韓那樣瘋狂地忘我,也不像中國那樣喜歡提出空洞的理論和不切實際的計劃。德國人更習慣於訂立一個縝密的計劃,然後不折不扣地執行計劃,最後將結果與計劃相比較,做出評估,為下一個計劃的制定做好准備。德國人似乎就是在計劃中生活和工作的。而守時就是最好的例子,德國的城市公交是最有效率的公交系統之一,靠站的公交車不到時間是不會開走的,即使車上再也容納不了一名乘客;而一旦到了時間公交車一定會開走,即使車上沒有一名乘客,但站外有二十名乘客在等候。這就是德國人。
從前我一直認為德國人這樣的生活方式一定會讓生活變得枯燥無味,但我現在想明白了,真是因為這種有計劃的生活方式,保證了生活的有序進行,保證了社會的高效運作,使得每個人可以最大限度地獲取社會資源,也最大可能的提高了生活的質量!
我們的毛主席有一句話很有意義:「凡事,就怕『認真』二字。」德意志民族是可怕的,可怕在認真!
❻ 德國經濟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德國西佔區分別由英、美、法三國主持。三占區中,美國的實力最為雄厚,它的佔領政策因而舉足輕重,在很大程度上支配、影響了英法的對德政策。隨著戰後東西方關系的變化,美國統治集團逐漸將前蘇聯視為其控制歐洲和稱霸世界的最大障礙和對手,為鞏固在歐洲的地位,美國對德政策轉向扶植德國。1947年1月1日,美英聯合佔領區(簡稱雙占區)成立,這為整個西佔區的經濟恢復和經濟改革開辟了道路。
同時,企業失去活力,生產無從發展,市面一片蕭條,貨幣體系已經名存實亡,加之,廣大人民群眾渴望建立一種全新的社會制度。這種形勢的發展和人心所向為西佔區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輿論基礎。1947年,佔領當局任命路德維希·艾哈德為雙占區的「貨幣與信貸特別委員會」主席,具體負責籌劃貨幣改革的措施,這標志經濟改革的時機成熟了。
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即是艾哈德針對德國的病症所開的處方。
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包括五大要素,即:私有制下的自由市場競爭制度。在社會市場經濟模式中,私有制是整個社會經濟運行的基礎,佔主體地位,國家干預調節只是一種輔助形式。必要的國家干預調節措施必須始終保持與市場一致的原則。社會保障制度,主要通過社會保險制度和救濟制度來實現。共同決定製度,通過立法手段保障工人在企業中的共同決定權力,即工人參與企業管理的決策。收入再分配措施。國家通過稅收等手段對市場的初級分配進行再分配,以防止社會過度的兩極分化,保障社會低下階層的基本生活需要。
1948年6月進行了貨幣改革,把經濟活動的組織、調整交給了市場,為治理通貨膨脹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成為建立社會市場經濟模式的起點。
幣制改革和隨後的稅收改革、取消配給和放開價格改革及加強國家干預與社會經濟秩序的改革,在短期內取得了較明顯的效果,很快扭轉了西佔區經濟混亂局面。從1948年起,德國經濟進入恢復和發展階段。
1949年,阿登納組成聯邦德國的首屆政府。繼續推行已初見成效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即是在靈活適應市場行情的基礎上,採用一種綜合性經濟政策的有機手段有計劃地刺激經濟。
與此同時,聯邦德國還實行了一整套使人民消費需求得到滿足、經濟生活有一定保障的措施。由於這些措施的推行,聯邦德國在1951年就完成了經濟的恢復,實現了國民經濟從戰時體制轉移到「社會市場經濟」體制軌道上來的過渡,為往後經濟迅速、順利的發展打下了比較牢固的基礎。
❼ 誰能介紹一下二戰後德國經濟崛起
戰後德國經濟的發展
條件:①與西歐其他國家措施基本相同。②其他的具體措施和內原因:
a.政局趨向穩定,推容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義、實行非軍事化。
b.美國的扶植,不僅保留雄厚的工業基礎,還通過馬歇爾計劃提供經濟援助。
c.政府強調經濟按市場規律運行,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
d.高素質勞動者的辛勤勞動創造了「經濟奇跡」。
結果:50年代,德國經濟進入繁榮時期。60年代聯邦德國經濟已超過英法,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強國。
❽ 19世紀末,德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越詳細越好
第二次工業革命。普魯士統一德國。俾斯麥的正確領導。歐洲其它列強之間的矛盾。
❾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德國經濟發展為什麼會趕超英,法
主要的原因是:第二次工業革命
美德和英法的經濟發展:美德超過英法工業產值越據1、2,英法落後
簡單的說是美德不斷崛起後來居上,英法發展較慢相對落後.由於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全面開展,美德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家迅速採用新技術,發展生產力,使其經濟技術實力不斷增強.而英法兩國擁有大量殖民地,憑借其殖民特權就可以獲得大量利潤,所以在新技術的採用上也就相對滯後,最後導致了他們霸主地位的衰落.